哪些工作不會被AI取代?李開復:醫護人員、老師...還有「真正的企業領導者」
我們正進入一個新時代,「科技業」和「傳統行業」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隨著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每家企業都擁有AI的元素,「數位化、智慧化」的速度越來越快,企業變得更聰明,更加依賴機器分析和決策,未來幾乎所有企業都可稱為「AI公司」或「科技公司」。
2000年的時候,有一個名詞,叫做「網路企業」,那時候指的是Yahoo、Google這類的公司。但今天已經沒有這種說法,因為每一家企業都和互聯網有關,網路已成為企業基因的一部分。但是倒有一個新名詞「純網路企業」,比如說「純網銀」,指的是那些沒有實體,完全虛擬透過網路作業的企業。
10幾年前,我們經常會提到「互聯網產業」,但今天很少人會說「AI產業」,正確的說法是「智慧+」產業,也就是AI和不同產業的應用結合,如智慧製造、智慧醫療,和各個產業互相融合。
我相信10幾年後,人們在談到各行各業的時候,會把「智慧」兩個字都省了,因為大部分的行業都已經智慧化,不需要再畫蛇添足的去強調智慧和傳統行業的不同。令人驚奇的是,這個「行業AI化」的速度,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快。
最近經常讀到新聞,關於AI對於產業的衝擊,涵蓋各行各業,從傳產到科技,從藍領到白領。張忠謀也表示,未來25年內,很多職業將被AI取代;導致失業率增加,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是很嚴重的狀況。
李開復曾表示,未來30年,將有45%的工作被人工智慧取代。張忠謀說,現在的年輕人,辛苦念書20多年,卻要小心工作被 AI 取代,45%太悲觀,年輕人如果現在不進步,未來才可能成為被取代的45%。
以往我們很重視一個人的經驗,任何一個人在同一個行業做了30年以上,都很有價值,你可以稱呼他們為「老師傅」或「老師」。屈指算來,今年我從事投資銀行業,也已邁入第32個年頭,經常被同行捧為「前輩」。
但經驗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我已不太能確定,要看你所處的行業而定。很多行業再過幾年可能會逐漸消失或被部分取代,比如說司機、快遞送貨員,甚至包括白領的會計師、律師、老師和醫師等,經驗越久的人,可能越無法適應AI潮流衝擊。
李開復去年出了一本暢銷書「AI新世界」,最近發行增訂版,特別有趣的是他預測了未來40種工作的前景,分成4大類,每類各有10種。第一類是「名存實亡」的工作,很快會被淘汰,如電話行銷員、電話接線員、收銀員、速食店員等;第二類是「抱火臥薪」的工作,看似安全,實則危機四伏,如保全人員、卡車司機、記帳員、市場研究等。
第三類是「有驚無險」的行業,指的是看似危險但其實很難被取代的工作,如清潔工、保母、養老護理員、導遊;最後是「高枕無憂」類,包括醫療護理人員、小說家、電腦工程師、老師和管理者(真正的領導者)。
比較讓我訝異的是老師,屬於最安全的一類,李開復認為AI將成為老師的左膀右臂,未來教育是量身訂製的時代。這說明了什麼?面臨AI的潮流,每個人都應學習如何運用AI作為工具,把AI視為幫助而非競爭,提高自己的生產力,懂得用AI就不會被淘汰。
最近美國股市大漲,其中很多屬於科技股,但科技又分為2類,一類是典型的科技公司,另一類是「由科技所帶動」的公司(tech-enabled business),後者其實就是所謂的「智慧+」產業,例如智慧醫療。
今年第二季美國醫療生技類股表現最佳的新上市股票之一Adaptive Biotechnologies,這家公司和微軟合作,共同進行人體免疫系統基因分析,以至於能及早偵測癌症和其他疾病。
重點是該公司利用微軟的Azure雲端平台,把「醫學專業」和「雲技術」相結合,等於是一個「跨領域」的合作。微軟投資了該公司4500萬美元,上市後股價一夕暴漲4倍,獲利遠比賣技術要來得高。
我們相信未來會有很多類似Adaptive的tech-enabled企業,利用AI提高製造、服務、金融各種領域的效率。誠如孫正義所言, AI比人類聰明幾百倍甚至上千倍,造福人類的方式,可謂無窮止盡,我們準備好了沒有?
在互聯網早期,有所謂的bubble(網路泡沫),我當時也是受害者之一。但現在好像沒有什麼人講「AI泡沫」, AI概念股股價越來越高,為什麼?因為AI正在和傳統產業結合, AI的「虛擬」結合產業的「實體」,創造出O2O(線上加線下)新商業模式。以美國為例,現在講電商不只是亞馬遜而已,而是傳統企業如沃爾瑪,利用他們線下通路優勢往線上發展。
AI無所不在,最近在報上讀到日本餐飲機器人新創企業Connected Robotics推出章魚燒機器人、冰淇淋機器人和鹽酥雞機器人,相信我們只要多動腦筋,每一個行業都可以運用AI科技,變得更聰明,並用機器取代部分傳統人力。
作為一個全世界最有人情味的地方,台灣的長期機會反而不是AI,而是人性。終有一天,我們在被機器的洪流洗禮後,會開始懷念同理心、人情味以及溫暖而無微不至的服務,這就是人的價值,它會變為稀有資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