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時間站在台灣這邊!美國真的會挺?兩岸觀察家點出隱憂
上週參加玉山科技年會,玉山是台灣最有影響力的科技社團,在全球有10多個分會。
今年的主題是「全球科技戰台灣的挑戰與布局」,非常符合時勢,連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董事長都來致辭,但全場最有趣的是關於台灣未來前途的討論。
中美貿易戰的本質是科技戰,對於以科技為出口導向的台灣當然影響深遠,大家對此有不同看法。
廣告
一位前政壇大老表示他對台灣「短空長多」,但「多」後面要加一個問號。主要的理由是全球供應鏈改組,台商要做很多調整和重新布局,需同時和中美保持良好關係。然而若台灣長期對中國大陸採取敵對態度,恐怕將抵銷轉型所帶來的效益。
另外一位半導體前輩對此表示,他認為台灣未來科技產業「短多長空」。現在中國受到美國制裁,短期內重創華為等公司,對台灣來說是大利多,因為訂單轉移,而台灣又在半導體上享有技術領先優勢。
可是中國大陸一定會積極培養自主創新,挖角台灣人才。對岸有市場、資金、政策優勢,從長期來說會對台灣形成強大競爭。台灣人才外流,市場太小,因此他對未來前景比較悲觀。
目前台灣半導體最好的人才,都紛紛轉赴大陸工作,包括台積電前營運長蔣尚義,現任武漢弘芯執行長;聯電前執行長孫世偉,現任武漢新芯執行長;華亞科前董事長高啟全,現任大陸紫光執行副總經理,協助打造自主DRAM產業鏈。
一位政府長官則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台灣未來應是「短多長多」。短期內台灣半導體產業,已因中美科技戰而受惠。台積電技術從7奈米到3奈米,都遙遙領先對手三星,未來可說看不到一片烏雲。
台商資金不斷從中國大陸回流,現已達7,000億台幣,全球大廠如谷歌、微軟紛紛來台設立研發中心,多股資金匯流,因此他對台灣前途非常看好。
最近華盛頓郵報有一篇文章,標題是「Time is on Taiwan's side」(時間站在台灣這邊),但這篇文章有個前提,就是美國要繼續支持台灣。
這篇文章的主軸是「老大哥會挺你」。作者威爾(George Will)提出70年前的台灣和今天的中國政權都是威權政府,現在台灣已走上民主,然而中國卻變得更加極權。政治是模糊的藝術,但作者呼籲美國應明確表態力挺台灣,而不是將其當作商業利益的交換。
這篇文章令人不安的是它點出了川普的短視,並強調只要美國海軍繼續協防,台灣就會沒事。自己的命運自己救,台灣的未來絕不能就在「天塌下來,反正有人頂著」的期望上。
現在,半導體是唯一台灣仍然有領先優勢、而且正好是大陸最需要的產業。不同於以往的面板業,大陸可從日、韓取得技術。但全球半導體產業全球都在封殺中國,大陸除了台灣.缺乏在短期內使產業快速升級的途徑。
聯發科轉投資20%的大陸IC設計公司匯頂,最近市值衝上千億人民幣,成為A股半導體股王,連帶使聯發科市值衝到6,000億台幣;連台積電都在南京成立晶圓廠,並繼續和華為深化關係。
這種競合關係和中美科技戰的情況一模一樣。川普可以把中國視為敵人,但長期會損害美國產業的競爭力,這也是為何高通、美光、蘋果登企業都反對川普制裁抵制中國。同理,台灣可以把中國大陸當作敵人,但最終會傷害自己。最近台股上漲,一部分原因是許多電子企業變成華為供應鏈成員,享受轉單效益。
台灣是一座島嶼,但在政治上我們絕對不能變成一座孤島,需要和全世界交朋友。然而我們看到的是台灣正逐漸失去全球的邦交國,同時連一個國際聯盟組織都進不去。假如中國的崛起和美國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宿命,台灣在現在這個關鍵時刻,究竟應該採取什麼策略,才能自保並且維持長期的競爭力?
我認為台灣企業必須從以下4點開始做起:
第一、是「歸到零」:我們一定要放棄過去的傳統思維,這有賴於高階領導人的決心,未來不是「機會財」和「管理財」,而是「創新財」和「轉型財」。
第二、「走出去」:「回流」的迷思是以為什麼東西都要留在台灣,但我們從來沒有比現在更需要到海外布局,不論是市場、工廠或研發。
第三是「引進來」:目前只有台商和少部分外商進來,但台灣應該把大門敞開,和全球人才和資金接軌。
第四是「新經濟」:AI時代,商機不再是幫蘋果代工,而是利用AI徹底改造台灣產業。
25年前台商前進中國,造就了台灣,但「西進」,不等於「上進」。同樣的道理,今天台商「回流」不代表「會游」,我們應該游向大海、游向世界,才有真正的未來。
簡言之,「短多長空」或「短多長多」不在於美國或中國,最終的命運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