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共享電動機車,科創板,宏達電,大聯大,港交所,火箭,出口,全球競爭力,中美供應鏈,中國資本市場


 理事長的話:共享電動機車,科創板,宏達電,大聯大,港交所,火箭,出口,全球競爭力,中美供應鏈,中國資本市場

共享電動機車
台灣共享電動機車風氣大開,業者不約而同跨出雙北,掀起「南向」潮。新光集團三代投資的WeMo(威摩)搶攻高雄,喊出三年投放5,000輛電動機車目標;和泰汽車集團的和雲iRent則進軍台南,首波一口氣投放500輛車,喊出年底前完成插旗六都目標,搶當共享電動機車龍頭。

隨電動機車在台灣市場接受度逐步提高,更成為Youbike之外,台灣共享交通工具市場的新星。今年初新加入電動機車共享服務市場的iRent,布局雙北市短短半年多,平均每車每日租用至少三次,周轉率快速提升。

尤其9月工業局電動機車購車補助追加預算到位後,對共享業者申請開綠燈,業者放膽增購新車,積極擴張營運地盤。據了解,WeMoiRent分別採用光陽Candy 3.0Many 110 EV電動機車,兩家業者今年共向工業局申請7,700輛新購車的補助,9月起陸續開始交車,預計年底前全數到位。

Gogoro直營的GoShare共享服務,除在桃園投放千輛Gogoro2車款外,上周也在臉書粉專釋出綠牌電動機車VIVAGoShare專屬塗裝,暗示近期將有大批量VIVA加入共享車隊,有機會讓GoShare跨出桃園,南向布局。

WeMo表示,已在雙北投放3,000輛車上線服務,累積會員騎乘數超過400萬次,1021日起將首度跨出雙北,「騎」進高雄,看準高雄全台人口數第三多的人口紅利,及每月大眾運輸運量超過500萬人次的商機,決定選擇高雄作為南向發展的首站。

WeMo指出,高雄首波投放300輛電動機車在左營、楠梓、前鎮加工出口區等人口稠密區,未來逐步擴張服務範圍,同時攜手高雄市政府,將WeMo服務納入MenGo交通月票,提供MenGo點數折抵每趟前12分鐘免費騎乘等優惠。

WeMo強調,進軍高雄的目標是三年內要投放比雙北還多的5,000輛電動機車,同時為打響南向第一砲,還推出成功註冊會員送50元騎乘金、抽半年騎免費、每分鐘1元紅標車搶租等高雄市民專屬優惠。

iRent表示,預計今年底全台上線提供「隨租隨還」服務的電動機車數量將達4,000輛,目標是完成插旗六都,其中年底前雙北市預計增車至2,000輛,滿足消費者需求。iRent指出,共享電動機車採「以分計費」,前十分鐘20元,第11分鐘起每分鐘1元,租借期間自行更換電池免費,滿足精打細算的租客需求。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共享經濟終於在台灣起飛。
第二、選擇共享機車是正確的題目。
第三、但Uber還是沒有合法化。
第四、GogoroGoShare成敗有待觀察。

科創板
有「中國那斯達克」之稱的科創板,開板不到四個月已誕生69位億萬富翁,其中檢測設備供應商華興源創的實際控制人陳文源,以持股市值高達人民幣(下同)140.19億元,稱霸榜單,成為科創板首富。

619日首批獲准科創板IPO註冊的華興源創成為「科創板第一股」以來,截至9月底,科創板總計受理155家公司的發行申請,分別屬於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新興產業,截至目前,科創板共有33家企業掛牌上市。

據證券時報旗下數據寶報導,自科創板開板以來,華興源創的實際控制人穩居首富,主要受益於超高的持股比例。IPO前,公司實際控制人陳文源、張茜夫婦透過直接持有與間接持有方式,合計持有公司93.15%的股份,發行後陳文源持股比例達74.24%,持股市值逾140億元。

據華興源創招股書顯示,公司主要從事平板顯示器及半導體的檢測設備研發、生產與銷售,其主要產品應用於LCDOLED平板顯示、汽車電子等行業。

科創板富豪榜排名第二的是大陸鋰電池生產線後處理系統商「杭可科技」實控人曹驥,持有公司總股本68.39%,持股市值逾126億元。同時,杭可科技也是造就最多億萬富翁的科創板公司,包括曹驥、曹政、桑宏宇、趙群武、俞平廣、章映影、鄭林軍等7人持股市值均超過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非洲手機之王」傳音控股於930日在科創板首發上市。據公司招股書顯示,控股股東傳音投資持有發行後總股本51.05%,而實際控制人竺兆江持有傳音投資20.68%股權,竺兆江間接持股比例10.56%。按此估算,竺兆江持股市值為48.8億元,空降富豪榜第五名。

科創板持續吸納科技創新企業掛牌,兩家公司於107日披露在科創板上市發行安排,其中海爾生物為醫療器械企業,主營生物醫療低溫儲存設備的研發、產銷;申聯生物為醫藥製造企業,主營獸用生物製品研發、產銷,主要產品為豬疫苗。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科創板取得超級成功,快速扶植中國科技新貴。
第二、大陸資本市場潛力將逐漸逼近美國那斯達克。
第三、科創板吸引力遠超過創業板和新三板。
第四、美國川普宣稱要將中國企業在美下市,有了科創板,誰在乎?

宏達電
宏達電執行長梅特(Yves Maitre)昨(7)日參與TechCrunch論壇活動時指出,近年宏達電將研發資源投入在虛擬實境相關產品(XR)的創新,預期XR產品在五年內將超越手機端產品;至於手機部分,宏達電將針對國內生產毛額(GDP)較高的國家推出高階機種。
TechCrunch指出,原本邀請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出席,但兩周前宏達電宣布由梅特接任執行長,梅特也欣然接受參與這項論壇。2011年宏達電手機在全球市占還有11%,現在則被歸類在「其他」。梅特長年從外觀察宏達電,在他剛上任之初,也用相當坦誠與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談到宏達電面對的挑戰。

梅特坦言,宏達電過去停止在智慧手機硬體方面的創新,同一時間包括蘋果、三星、華為等品牌,都在手機硬體創新上投注大量心力,也做得相當出色;宏達電則將心力投注在VR創新。

他說,宏達電在錯誤的時間做了對的事,也因此付出代價,現在必須急起直追。宏達電仍擁有創新能力、好的團隊及健康的財務,相信可從過去的錯誤中恢復。

梅特指出,時機的判斷向來相當困難,預計宏達電的XR產品產出,會在五年內超過手機端產品,宏達電也會努力將時間縮短,不過,消費者的採用才是關鍵。至於在手機端,關鍵點仍在5G的網絡部署,宏達電並非望向新興市場,而是將針對GDP較高的國家推出高階機種。

梅特分析,2020年是5G啟動年,通常網絡的部署需要兩年,預測20235G會有具象徵性的覆蓋率。他認為,2025年或更早一點會是一個轉折契機。

我們的看法:

第一、2011年宏達電全球市佔還有11%,現在接近於0%
第二、宏達電早就該換CEO,現在的更換不是不好,而是太晚。

第三、新CEO說宏達電在錯誤的時間做了對的事,我認為正好相反,沒有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第四、XR很少人知道是什麼東西?是VRAR?還是MR?宏達電要好好說明新的定位。

大聯大
亞太暨台灣IC通路龍頭大聯大及台灣第二大IC通路商文曄昨(7)日同步公告,主要客戶美商德儀(TI)公司內部策略調整,將於20201231日收回大聯大與文曄的經銷代理權。

德儀與兩大台灣IC通路商合作約40年,此次宣布終止合作,牽動兩大IC通路商每年合計逾1,100億元營收,震撼業界。

德儀是晶片大廠,產品涵蓋類比IC、車用等領域,更是全球類比IC龍頭,占大聯大與文曄年度進貨額比重至少一成。由於衝擊甚大,大聯大、文曄昨天股價同步走弱,文曄因來自德儀的進貨額占比高達二成,盤中一度跌停,終場跌逾6%、收35.9元;大聯大收盤跌約1%、收37.9元。

據了解,德儀長期以來,產品約四至五成由自家對客戶直接供貨,其餘則透過安富利(AVNET)、艾睿電子(ARROW)、大聯大、文曄等四家通路商代理全球市場銷售,德儀為進一步提升對客戶直接供貨比重,此次包括大聯大、文曄與安富利代理權都將遭終止。

根據公告,德儀相關的業務,占大聯大進貨額比率約11%,占文曄去年進貨額比重約二成。依大聯大去年業績來推算,其中德儀相關生意大致在600億元左右;另外,德儀占文曄去年業績估計也有500多億元規模。

大聯大去年合併營收為5,451.27億元,大聯大指出,德儀相關業務占該集團進貨額11.28%,占其旗下世平進貨額約22.1%。世平接獲德儀通知,因其策略調整,計畫於明年1231日終止經銷代理。該公司將按照合約,持續溝通爭取延續經銷權,而目前服務的客戶訂單,仍會依照原訂時程完成。

文曄去年合併營收為2,734.16億元,德儀占該公司去年進貨額約20.05%,占今年上半進貨額19.7%。文曄已接獲德儀通知,計畫於明年底前停止代理關係。

文曄表示,基於與德儀長期合作關係,並確保對客戶產品供應正常順暢,雙方預計於未來幾周內,開始就業務移轉相關事宜,進行溝通協商並達成共識。在依共同制訂計畫執行業務移轉,並正式終止代理合約前,該公司與德儀業務往來依原代理合約維持不變。

因應德儀相關業務未來可能變動,大聯大強調,該公司已有其他相同類型產品線代理可以取代。文曄也提到其因應對策,除了增加現有產品線的市占率,也將擴增新業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40年的長期客戶丟掉,影響很大。
第二、台灣企業面臨商業模式轉型挑戰。
第三、代理不是一個可長可久的商業模式。
第四、大聯大是台灣轉型最成功的企業,相信他們會找到第二成長曲線。

港交所
香港交易所8日宣布放棄收購倫敦證交所,世紀聯姻告吹。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發文表示,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放棄重大的戰略機遇固然可惜,但卻是最符合我們股東利益的決定,我們不得不忍痛放棄。

港交所8日在港股開盤前發布公告,決定不再繼續收購倫交所的要約程序,港交所股價盤中大漲3.6%,隨後漲幅收斂,8日收報231.2港元,漲幅為2.3%,表現優於大盤,恆生指數收報25,893.4點,漲幅為0.28%。倫交所股價盤中一度重挫6.7%。

港交所911日提議,以296億英鎊(約366億美元)收購倫交所,但後者兩日後火速在官網發表聲明表示,董事會一致否決港交所的收購提議,並稱收購案不具備戰略意義。為此,港交所的高階經理人於922日至28日當周會晤倫交所股東,極力說服對方相信該起收購案的優點。

路透104日報導,倫交所股東之一的Jupiter Financial Opportunities Fund基金經理Guy de Blonay指出,與港交所聯席總裁羅力(RomneshLamba)會面時,提議港交所併購倫交所的每股作價,應提升到90100英鎊,與港交所提出的83.61英鎊相比,高出一成至兩成。

據泰晤士報5日報導,港交所在獲得部分股東有條件支持下,準備提高對倫交所的報價。根據英國收購規則,除非倫交所同意,否則港交所必須在109日前向倫交所提出正式收購建議。

港交所8日公告指出,董事會仍然相信倫交所與港交所合併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並將創造一個世界領先的市場基礎設施集團。儘管已與眾多監管機構以及大量的股東接洽,港交所董事會對於未能說服倫交所管理層認同這一願景感到失望。

不過,李小加8日在「放棄與堅持」網誌中預留伏筆。他寫道:「在國際併購市場上,『提親』被拒後通過其他方式依然順利『成親』的案例也不是沒有。但是,如此重要的交易所併購要取得成功,通常需要借助天時、地利與人和。」

我們的看法:

第一、港交所受到反送中事件影響,自顧不暇,海外併購先天不良。
第二、但是英國很可能走上「硬脫歐」路線,倫敦勢必繼續沉淪,現在和港交所合作是機會。
第三、港交所沒有放棄,因為未來很難說,也許倫交所價值大跌,就可以趁機發動第二次收購。
第四、未來是全球區域、生態系的策略聯盟。

火箭
NBA休士頓火箭隊總經理莫雷日前在推特上發表支持香港言論,被大陸解讀支持反送中,引發大陸官方、網友的抨擊與抵制,目前包括大陸的贊助商、央視與騰訊體育均宣布中止合作轉播,淘寶下架火箭隊所有商品,事態愈演愈烈。

火箭隊是大陸球迷最喜愛的NBA球隊,主因是大陸長人姚明曾待在火箭隊六年,帶給NBA三點七億的大陸觀眾。此次火箭隊總經理莫雷因個人言論踩到大陸紅線,被大陸全方面抵制,成為「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又一家外企。

莫雷是在五日於其推特上發表聲明說「Fight for freedom, Stand with Hong Kong(為自由而戰,和香港在一起)」,被大陸認定支持香港的示威者。莫雷發覺事態不對後將此聲明下架,但是大陸反彈聲浪已擴大,大陸網友痛批莫雷是「吃著中國還罵中國」,拒看火箭隊賽事。

目前,中共駐休士頓總領事館對莫雷言論表示震驚和強烈不滿,中國籃協主席姚明以籃協名義宣布暫停與該俱樂部的交流合作,十月十九日在蘇州的四場發展聯盟賽事全部取消。大陸央視體育頻道與騰訊體育宣布暫停播報任何火箭隊的賽事。

此外,大陸浦發銀行信用卡中心、李寧品牌、騰訊體育等多家贊助商,也宣布中止合作關係。淘寶網上所有與火箭隊有關的商品也已下架。

為此,火箭隊的球星哈登昨在東京說:「我們道歉,我們愛中國,我們感謝他們給予我們的支持」。NBA首席傳播官邁克爾.巴斯也出來滅火稱:「我們對休斯頓火箭隊總經理莫雷發表的不當言論感到極其失望,他無疑已經嚴重地傷害了中國球迷的感情」。

不過,當事人莫雷迄未道歉,他在事隔四十八小時後發布兩條推特解釋說:「我當時只是基於一種角度,就一個複雜事件發表了看法」。「一直以來,我都非常感激中國粉絲以及中國贊助商對火箭隊巨大的支持,我希望他們能明白,這次的冒犯和誤會並不是我的本意。我的社交媒體觀點只代表自己,與火箭隊和整個NBA無關」。

莫雷的回應發布後,大多數大陸網民並不買帳,認為他避重就輕,無道歉之意,抵制態度堅決。

大陸官媒央視昨晚發布快評稱,莫雷嚴重傷害了中國球迷的感情,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句道歉。十七年來,因為姚明的原因,火箭隊在中國擁有超高人氣,火箭隊從中國獲得大量的贊助商,賺得盆滿缽滿,莫雷本人更是受益者之一。

對於此一風波,NBA布魯克林籃網隊新老闆、台灣出生的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七日表示,言論自由是美國的固有價值,但對中國政府和所有中國人而言,支持某個中國領土的分離主義運動是不能碰觸的極度敏感問題。

蔡崇信說,西方媒體和批評中國的人經常嚴重誤解和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只要觸及領土完整和主權問題,十四億中國人會團結一致,因為這是沒得商量的問題。

他說,這是因為中國從十九世紀以來經歷列強侵略,因此只要中國領土遭到來自內外的任何威脅,或是談到任何分離主義問題,都會引發中國人強烈的憤怒和羞恥感。

蔡崇信說,這次事件造成的傷口需要很長的時間修補。他請求中國球迷繼續相信,NBA和籃球能持續凝聚來自全世界的人們。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人認為民主就是每個人可以自由發表意見。
第二、小英也是這樣認為,不斷強調台灣的民主價值。
第三、但任何人碰到價值的衝突,就必須特別小心,就像在台灣我們會尊重別人的政治價值,不會在別人面前強調藍綠,同樣的道理,要進入中國市場就不能批評中共。
第四、火箭和NBA將為此付出代價,讓他們重新認識中國價值。

出口
財政部統計處昨公布九月出口由紅轉黑,較去年九月減少百分之四點六,累積今年前九月較去年同期減少百分之二點五。今年第三季出口年減百分之零點八,連三季負成長,比主計總處預估的百分之○點一跌幅還深。財政部表示,今年出口要正成長,未來三個月出口平均要達三○五點七億美元以上,「但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今年出口負成長已成定局。」

財政部統計,九月出口降到二八一億美元,比八月減少百分之二點四,和去年同期相比,因為去年基期高,造成年增率轉為負成長、降幅達百分之四點六。主要是因為國際貿易環境不確定性上升,導致全球供應鏈重整;貿易戰持續進行下,也造成全球經濟成長持續減緩,原物料行情漲少跌多,加上九月中秋假期與颱風假,工作天數比八月少兩天。

展望十月出口,由於去年同期創下歷年單月第三高紀錄,高基期影響下,財政部統計處長蔡美娜預估,十月出口應會維持負成長,衰退幅度約在百分之二至三點五之間。

今年第三季出口年減幅度百分之○點八,減幅比主計總處預估的百分之○點一跌幅還深,呈現連三季負成長。蔡美娜說,降幅和第一季的百分之負四點二、第二季的百分之負二點七相比,已在持續收斂,相當接近持平。

展望第四季出口,蔡美娜認為有四大正向因素,包括傳統外銷旺季、台商產能位移效應、新興科技商機,加上美國十二月十五日開始對大陸出口的手機、筆電課徵關稅;負向因素主要是貿易戰沒有落幕,且今年以來受貿易戰干擾,很多廠商拉貨步調受影響,對出口旺季強度稍微有壓力,「正負因素互抵後,第四季出口還是有很大機會止跌,轉為小幅正成長;主計總處預測今年第四季出口成長百分之一點七。」

出口地區方面,九月對美國出口表現最亮眼、達卅九點二億美元,創歷年單月第三高,也是連續卅六個月正成長。減幅最多的則是歐洲,出口降幅達百分之十三點二,主要是受到英國、德國景氣走緩拖累。

此外,九月資本設備進口年增百分之廿二點二,顯示國內半導體大廠持續精進製程,且外商擴大對台投資、台商回流等因素,蔡美娜表示,今年進口資本設備有機會創新高。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出口下滑已成定局,投資雖然大幅增加,但和出口衰退互相抵銷。
第二、台灣經濟和產業,光靠台積電一家很難獨撐大局。
第三、今年新加坡出口也大幅衰退,台灣和新加坡的經濟及產業結構很類似。
第四、國際貿易正進入重新洗牌的大變局,全球供應鏈重整,產業需要轉型,需要時間調整。

全球競爭力
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在141個受評比國家,我國排名第12,較上年進步一名,東亞地區排名次於新加坡(第一名)、香港(第三)、日本(第六);領先韓國(第13)及中國大陸(第28)。

12面向評比方面,台灣創新能力第四,今年續居全球四大創新國,和去年一樣,但部分細項排名往前,包括勞動力多樣化和產業群聚發展的普遍程度。

有趣的是,工商界一直擔心的電力問題,台灣卻得到極佳的排名,「基礎建設」中的電力普及度排名第二(去年第68)、電力供給品質排名第八(去年第七)。國發會官員表示,兩項的分數都是100分滿分,WEF再從加權中分出排名,普及度為何排名大幅前進,國發會還待了解,「工商界擔心的是未來的供電,WEF評的是當前,但這顯示台電當前表現不錯。」

值得注意的是,深陷抗爭的香港排名大幅躍進四名,去年排名第三的德國退步四名,落居第七。國發會主委陳美伶今天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答詢時表示,WEF調查時間是在香港發生「反送中」之前,評比並未納入反送中後的情勢,否則台灣應該可以更好。

「全球競爭力指數4.0」評比項目分為「環境便利性」、「人力資本」、「市場」及「創新生態體系」四大類、12大面向。

12大面向評比中,有九項進步、二項持平,其中在「總體經濟穩定」、「創新能力」與「金融體系」三項表現最佳,分別為第一名、第四名與第六名。國發會表示,今年台灣創新能力排名第四,與德國(第一)、美國(第二)、瑞士(第三)續居全球四大創新國,創新能力這一項分數是80.2分,產業群聚完善發展的普遍程度這一細項,排名由去年的第五前進到今年的第三,勞動力的多樣化由去年的第六前進到今年的第四,多樣化指不同種族、宗教、性別、性傾向。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全球競爭力前進一名,是應該的,明年會更高。
第二、新加坡爬到全球第一名,證明其競爭力實在是太強了。
第三、由於美國在川普的政策,未來競爭力只會進一步衰退。
第四、最離譜的是香港,居然一口氣上升4名,因為是根據去年資料,我相信明年至少會跌5-6名。
第五、台灣的創新能力全球領先,但需要有效轉化為競爭力。

中美供應鏈
台商近2年經美中貿易戰洗禮,風險意識更強,除將部分產線遷回台灣,也南向東南亞、印度設廠,甚至前進美國,不再將投資集中在中國。學者認為,即便美中達成階段性協議,也不太可能逆轉業者全球布局,台商不會停止搬離中國。科技業也指出,中、美供應鏈分道揚鑣已成定局。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指出,台商近2年已經被嚇壞了,不太可能因為一點點好消息調整生產線,「美中貿易戰就算打完了,難道不會有後遺症嗎?」他指出,中國的工廠都還在,只是在等待重新開工、產能恢復,但在產能遷出不到3成情況下,台商仍會持續貿易戰中產線外移的布局,不會停止搬離中國。

台商去年以來就開始轉移部分中國產能,如機械業外移至越南、印度或墨西哥等地設第2生產基地,但也有業者表示,中國的產業鏈已經很完整,雖然有不少業者有外移布局,但其實搬遷速度很慢,能否在這段過程中生存下來還是未知數。

記憶體模組大廠威剛董事長陳立白表示,儘管中美貿易戰暫時休兵,但短期不會落幕,對於科技業來說,中美兩大強國擁有各自的供應鏈已無法避免,能否成功在中美雙邊同時取得獲利,是台灣半導體、科技廠商未來必須要因應的方向。

對於台灣經濟表現,孫明德指出,貿易戰因為有台商因素加持,台商回台投資抵銷出口衰退的減分,因此最近這幾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都在2~3%之間,台灣經濟成長表現在亞洲四小龍中反而相對較佳。

至於美中貿易談判未來發展,孫明德指出,川普在大選迫近、彈劾事件、美國經濟走疲、美股震盪等壓力下,必須先把好消息放出來,「可以收割的先收割」,但貿易戰不可能一次談好談滿,只能像擠牙膏一樣放利多。

孫明德認為,包括美國對台軍售、華為抵制、5G禁令或是美國緊縮中國企業上市的條件都可能還有變數,談判還在進行中,整個牌局目前僅在「川普叫胡清一色」的階段,是不是真的胡這張牌還要等遊戲結束才知道。

政大金融系教授朱浩民也分析,美中貿易戰應該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未來10年、20年都可能會再戰下去,這次貿易談判可能有初步結果,只是「關稅本身不再惡化」,但中國和美國等主要國家貿易不平衡、智慧財產與技術移轉都不可能達成共識。

朱浩民說:「只要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與結構和西方摩擦持續存在,貿易戰就不可能真的喊停。」現在只能看成「各退一步、喘一口氣」,畢竟美國經濟數據不太理想,中國也在美國貿易制裁下受傷也深,未來貿易糾紛應該還會持續下去,一段時間內還看不到具體結果。
由於中國5G技術與美國競爭激烈,朱浩民預期,華為想要到美國銷售或發展5G高科技技術,絕對會是下階段貿易戰打打談談的重點。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正進入一個供應鏈解構(Decoupling)和重塑的時代。
第二、台灣出口的衰退,因為台商大量回流而抵銷。

第三、台商應該保持中立,從商業模式、組織和人才、技術上進行改造,同時要積極策略聯盟,不要什麼都自己來,才能因應挑戰。

第四、台商應該退出中國工廠,但應考慮布局中國市場。

中國資本市場
美中貿易談判中國再釋善意,中國證監會發言人高莉昨公布,取消外資在期貨、證券和基金管理公司持股限制的時間表,明年元旦中國先取消外資在期貨公司持股限制,外資在基金管理公司和證券公司持股限制也分別會在明年41日及121日取消。

由於中國金融和資本市場的開放,是過去美國關切的議題之一,正當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與美國財政部長馬鈕金(Steven Mnuchin)在美國貿易代表署進行為期兩天的貿易談判,中國此舉被外界解讀是再釋善意。

高莉昨表示,中國下一步會落實對外開放的總體部署,積極推動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程,並繼續依法合規高效做好合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設立或變更實際控制人的審核工作。

中國近年加快推動開放資本市場,2018年中國宣布把合資證券、基金管理和期貨公司外資持股比重限制放寬至51%,目前外資持股比重限制放寬至51%已落實。中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今年7月發布《關於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有關舉措》,把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持股比重限制的時間從原定的2021年提前至2020年。

目前中國外資控股券商僅有摩根大通證券(中國)、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和瑞銀證券,大和證券集團總公司的《證券公司設立審批》已於日前被中國證監會接收,如果大和證券設立的合資券商獲批,將成為中國第4家外資控股券商。

對於中國開放資本市場,永豐期貨副總廖祿民解讀,這一次中國的退讓是在預料之內,中國表面上讓利,但是後續執行能否達到「真正開放」,讓外資掌握更多金融主導權,仍要打個問號。

廖祿民說,目前外資赴中投資比率限制無法過半,經營面最終以當地合資方主導居多,外資股東無法享有主導權,雖然中方開放,但執行上怎落實,「是真正開放到位抑或是政策性宣示,還要聽其言、觀其行。」

廖祿民分析,金融業是特許行業,儘管中國宣布取消限制比率,但最終申請若中國證監會不願意放行,並非不可能,中方願意釋出利多,無疑是為緩和貿易戰緊張氛圍,同時釋出善意考量政治現實、呼應美國需求。不過這項政策,對中方來說可能僅是雞肋,外資進入是否有利可圖?廖認為,中國的證券、銀行等金融業量體已相當巨大,外資要想在中國得到便宜,恐得花很大一番工夫。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為了吸引外資,終於完全開放資本市場,意義非凡。
第二、台灣也曾經歷這個年代,從早期的QFII到今天的完全開放,但台灣除了台積電外,其他股票對外資吸引力不大。

第三、台灣在ECFA簽署的時候,曾獲大陸特批三張控股51%的證券商的執照,後來因為服貿協議未簽而終止。但今天外資也有了這個權利,台灣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和商機,這要怪誰?

第四、投資股票和直接投資一樣,要掌握時機。外資現在放緩對中國直接投資的腳步,但是證券投資中國資本市場正要起飛,未來究竟會怎麼走,外資是否會進場?有待觀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