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戰白熱化,台灣的活路在哪?老總:別夢想美國能帶來保障
一個政策由政府制定,促進經濟或產業的發展,叫做「產業政策」。以往開發中國家比較有產業政策,但很少看到美國有這方面的政策。因為美國崇尚市場經濟,政府不大會出錢支持特定產業。
然而這個現象最近有了改變。美國半導體協會(SIA)面對中國崛起以及強烈的競爭,主動要求政府提撥250億美元預算,發展美國半導體產業,其中50億美元要在美國本土興建一座晶圓廠,未來公民營部門聯手合作。
基本上是川普改變了現狀,過去幾年他積極出手,在幾個領域推動美國的產業政策。第一是5G,全力阻擋華為。第二是半導體,因為晶片是中國的短肋。這些政策主要是防守策略,不希望中國追上美國。第三是把製造業搬回美國。第四是全面圍堵中國,把中國視為戰略上的主要敵人。
就算年底川普輸掉選戰,民主黨也可能維持戰略,只是不會像川普這麼極端。看到美國近期抗爭暴動,還有面對疫情的處理方式,我感到美國的競爭力正在走下坡,我們不要夢想美國會給台灣帶來軍事、經濟和科技的保障。
產業政策的極致體現是中國,不要說美國,連歐盟也受不了。歐盟執委會本週將提出一份保護歐盟關鍵產業和單一市場的戰略白皮書,未來在鋼鐵、半導體、造船、汽車等產業,如果有外企獲得政府補貼,取得市占或是併購歐盟公司,將被視為不合法,主要就是針對中國企業。
在5G領域,華為有性價比優勢,老美和歐盟能做的,就是盡量叫全世界不要採用華為的產品。這對已開發國家有效,但對開發中國家卻不一定行得通。我們需要將時間拉長10年,想像未來全球地緣政治情勢的消長。
根據統計,英國4月國內生產毛額(GDP)較前月萎縮20.4%,抹滅英國近18年來成長,令經濟重回2002年水平。經濟學家預估,美國經濟衰退谷底會落在今年第二季,GDP縮減幅度將創33.5%的歷史紀錄。這些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最近由於大規模抗爭,有可能造成第二波疫情,歐美經濟能否快速復甦仍有疑問。
可確定的是,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像中國,各國政府推動紓困政策,積極介入拯救瀕臨滅亡的產業。最近德國政府宣布以90億歐元紓困歐洲最大航空公司德航,取得20%股權,成為最大股東。上週港府也以195億港元入股國泰航空,取得6%股權。港府只有一個目的,不能讓國泰航空倒,否則會嚴重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中國發展產業政策的決心,一般人都可理解,但我要特別分析3個台灣人認識不大清楚的層面,都和產業政策有關。
第一是「科技」。中國所推動的,並非只是狹隘的AI和或5G,而是包括前兩者在內的「新基建」,共有7大項,未來5年將投入10兆元人民幣。中國現已絕口不提「中國製造2025」,因為強調變成世界第一會刺激老美,而是改頭換面,重新包裝。騰訊最近宣布未來5年將投資5,000億人民幣於新基建,阿里也表示未來3年將投資2,000億元,這些都和台灣科技產業息息相關。
第二是「金融」。6月13日有「中國那斯達克」之稱的「科創板」滿一周年,上市公司達到106家,股價平均上漲幅度159%,有40多檔股票市值超過百億元人民幣,帶動中國科技、生技產業的創新。
川普要把中概股趕出美國資本市場,陸企一點沒在怕,反而樂得回歸。上週中國證監會公布創業板(不同科創板)上市新辦法,未來採用「註冊制」,企業只要符合資格即可上市,無須主管機關審批,這是和國際資本市場接軌的制度,無怪乎A股全面大爆發。
第三是「地緣政治」。最近香港政經情勢惡化,中國已做好二手準備。6/8發改委對外宣布,中國要在2025年前,完成「海南自貿港」整體建設,實施「零關稅」。
傳統外國貨物進口到中國,要繳30-50%關稅,但海南竟然零關稅!另外,對於在海南自由貿易港運營的企業,只徵收15%企業所得稅(其它地方都是25%)。中國給海南的政策,甚至超越了深圳、香港、澳門。海南新政策出台後,香港完全被取代。
香港過去是中國和世界連結的「門戶」(Gateway),但中國現在要走向世界,與美國爭霸,香港的階段性任務已達成,而香港自己又不爭氣,過去20年沒有轉型,現在還吵鬧不休,當然被中國放棄,只是沒想到出手會那麼狠。海南未來將是一帶一路的新中心。
台灣的產業政策是什麼?最近經濟部公布了一個「領航企業研發深耕計畫」,吸引像微軟、Google這些外商來台投資,提供五成補貼,鼓勵與台灣產業合作,推動尖端技術研發。坦白說,這比什麼台商回流政策要好得多,因為國際科技大廠都想和中國保持距離,以台灣作為基地,未來可形成生態系,這是香港做不到的事情。
台灣的問題是人才素質。美國在台協會提出「人才循環大聯盟」白皮書,小英上週參加發表會時,表示台灣面對新的挑戰與機會,未來人才培育上要特別強化「雙語能力」及「數位技能」,這的確是台灣的短板。
再好的產業政策還是要靠個人,不能只依賴政府。台灣人準備好沒有?It’s time to lead and lea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