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Meta,T2手遊,勞工,災損,寧德時代,阿里預測,女股神京東,RCEP,FinTech,元宇宙,戴姆勒,現代,氣候變遷,貿協,英特爾,人才培育,中階技術人力,越南,GDP
Meta
華爾街日報報導,軟體巨擘微軟(Microsoft)的擴增實境(AR)團隊,過去一年流失大約100人,其中許多人跳槽到臉書母公司Meta Platforms。隨著美國各大科技公司爭相建構元宇宙,相關人才的爭奪戰顯然正在升溫。
報導指出,多位前微軟員工表示,擁有微軟AR頭戴式裝置HoloLens研發經驗的人才,有些被競爭對手以兩倍薪酬挖角。
據領英(LinkedIn)平台的資料,超過70位前HoloLens團隊成員是在過去一年裡離開微軟,40多位轉投效高調宣揚進軍元宇宙的Meta。
這些離開微軟AR團隊的人士,包括幾位效力多年的主管,例如負責彙整HoloLens顧客意見回饋的主管韓恩(Charlie Han)。HoloLens顯示器團隊的米勒(Josh Miller),最近幾個月已成為Meta的顯示器負責人。
微軟的AR團隊僱用約1,500人,公司發言人表示,微軟走在元宇宙技術最前端已經多年,「將繼續發展各種最先進,提供更多沉浸式體驗、價格更合理的硬體」。
蘋果公司已投入數十億美元資金,開發AR和VR的軟、硬體。
知情人士表示,蘋果也面臨Meta的挖角,並曾試圖限制員工離職。
協助企業導入AR技術的新創公司Mira
Labs營運長史登(Matt Stern)表示,科技大廠之間相互挖角,或是從規模較小的新創公司吸納人才,不是新鮮事,但現在挖角的規模和速度值得關注,因為類似Meta等大型公司正試圖快速成長,「這個趨勢讓相關人才的行情上漲,小型公司無法與大型對手競爭。」
臉書母公司去年改名為Meta Platforms,矢言將轉型為元宇宙企業,Meta當時表示,計劃僱用更多的員工開發元宇宙相關產品,包括未來五年內在歐洲增聘1萬人。
另外,晶片大廠英特爾(Intel)挖角美光科技(Micron)財務長辛斯諾(David
Zinsner),接手戴維斯退休後的財務長遺缺。辛斯諾將於1月17日報到,直屬執行長基辛格,在英特爾嘗試重奪半導體產業覇主地位之際負責監督該公司財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元宇宙實在太熱。
第二、人才不夠,互相挖角。
第三、微軟人才最多。
第四、但蘋果也加入戰局,引發大戰。
T2手遊
「俠盜獵車手」(GTA)開發商的母公司Take-Two Interactive(T2) ,同意以約110億美元的價碼,收購手遊開發商Zynga,為全球遊戲產業史上最大手筆收購案,以擴大旗下手遊陣容,搶占手遊商機。
華爾街日報報導,T2在10日宣布,將以每股3.5美元的現金和6.36美元的股票,收購Zynga所有流通在外股票,相當於Zynga每股價值9.86美元,較7日收盤價溢價約64%,Zynga股價10日收盤應聲暴漲41%。雙方預定年中前完成交易。
Zynga創立於2007年,以臉書的網頁遊戲起家,旗下偷菜遊戲「農場鄉村」(Farmville)曾紅極一時,後來將重心轉移至手遊。
T2執行長澤爾尼克(Strauss
Zelnick)表示,收購Zynga便能在手遊市場取得優勢地位,而手遊是近年來全球電玩遊戲產業成長最快的領域。他說:「在完成這筆交易後,我們將有超過50%的淨銷售來自手遊;雙方合併後,將掌握逾10億名用戶,創造對更多人交叉宣傳內容的機會」。
部分投資人似乎認為,這筆交易的時間點太晚,價碼也太貴,引發T2股價10日收盤重摔13%。不過,對一些分析師來說,這樁併購案仍有其道理。遊戲市調公司Newzoo的數據顯示,全球手遊產業比以往更賺錢,去年銷售金額高達930億美元,占整個電玩市場的比率超過50%。
近年T2一直在拓展手遊市場,陸續收購Playdots、Socialpoint、Nordeus等手遊商,競爭對手也動作頻頻,動視暴雪2015年以約60億美元收購「Candy Crush」開發商King。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世界遊戲變得非常熱門。
第二、元宇宙和遊戲相關。
第三、手遊是未來趨勢。
第四、這是今年科技最重要併購案。
勞工
最新調查發現,美國勞工正對重返辦公室心生畏懼,若雇主強迫返回,逾半數寧可考慮辭職也不從。這顯示在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感染病例日增之際,企業想召回員工面臨強大阻力。
Morning Consult的調查顯示,在6日止當周,被問到若雇主要求重返辦公室但自覺不安全的遠距工作者,考慮辭職的比率增至55%,高於前一周的45%;逾40%不確定是否會回去上班,比率高於12月30日的35%;61%表示。唯有同事全都接種疫苗,才願意回去;85%願意應徵保留遠距選項的新工作。
調查也顯示,民眾較不願參加戶外活動,像是體育賽事、看電影、外食等。
在Omicron掀起新一波疫情、加劇缺工問題以來,許多企業都順應遠距辦公趨勢,臉書母公司Meta和富國銀行等公司已暫緩把員工喚回辦公室的計畫,羅賓漢市場(Robinhood Markets)更允許多數員工常態性地遠距上班。
日本雅虎(Yahoo Japan)12日也宣布,4月1日起取消要求所有日本員工須住在辦公室通勤距離以內的規定,意味著日本員工可住在國內任何地區,包括離島,並允許員工搭飛機、搭特快車或國道巴士等工具通勤,每月補助15萬日圓(約1,300美元)的交通費。該公司目前約九成員工都遠距上班。
世界衛生組織(WHO)祕書長譚德塞12日說,Omicron變異株迅速取代Delta病毒,成為全球主流新冠變種病毒,導致全球確診病例一周新增1,500萬例,改寫新高紀錄。
我們的看法:
第一、孯美疫情變得嚴重。
第二、員工不願意返回上班。
第三、未來混合辦公室是趨勢。
第四、台灣沒有做好心理準備。
災損
慕尼黑再保險公司(Munich Re)最新報告指出,2021年颶風、暴風雪和洪水引發的全球天災損失高達1,200億美元,創下史上次高紀錄。該公司同時警告,氣候變遷將讓極端氣候更頻繁發生。
全球最大再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指出,2021年全球天災損失約達1,200億美元,僅次於2017年的1,460億美元紀錄,當年美國接連遭遇三大颶風侵襲。慕尼黑再保估算的數據高於瑞士再保公司(Swiss Re)12月公布的1,050億美元。
慕尼黑再保指出,2021年大部分災損來自美國。美國先是德州在2021年初遭遇暴風雪侵襲,再經歷艾達颶風(Ida)、年末又慘遭數十個龍捲風肆虐。
慕尼黑再保董事會成員耶沃瑞克(Torsten Jeworrek)表示 :「2021年天災的景象觸目驚心。氣候研究逐漸證明,極端氣候日後只會更加頻繁。」
報告顯示,2021年天然災害造成將近1萬人喪生,與2020年的數據相當。計入沒有投保的損失,整體災損金額達2,800億美元,創下史上第四高紀錄。
2021年艾達颶風從紐奧良橫掃紐約,保險損失高達360億美元,重創德州的暴風雪保險損失約達150億美元,德國世紀水患的災損也達數十億美元。
慕尼黑再保首席氣候和地球科學家勞赫(Ernst Rauch)指出,2021年的災害統計值得警惕。
許多科學家認為氣候變遷是2021年天災不斷的原因,雪上加霜的是,地球溫度持續攀升,極端氣候將更容易出現,強度也會更強。
災損紀錄最高的一年是2017年,當年美國多州遭受哈維(Harvey)、艾瑪(Irma)和瑪莉亞(Maria)颶風重創。其他值得注意的年份還有2011年,日本發生311大地震與紐西蘭基督城強震,以及2005年重擊紐奧良的卡崔娜颶風(Katrina)。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未來災害增加。
第二、主要由於氣候變遷。
第三、保險公司承擔巨大損失。
第四、未來保費會大幅增加。
寧德時代
大陸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將於今(18)日舉行EVOGO換電品牌發布會,新推出的換電產品未來將會面向全部車企,市場分析人士認為,該公司推出自己的換電品牌,代表正式進軍「車電分離」的換電市場。
證券時報報導,市場分析人士指出,以往充電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新能源汽車用戶,而換電將會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未來新能源汽車用戶無需再為電池沒電時找充電樁,花費數小時充電而擔憂,就像進加油站一樣,到換電站換一塊電池就解決問題,大大節省時間,市場需求空間廣闊。
根據企查查網站顯示,寧德時代於去年12月27日就新增多項「巨無霸換電塊」、「巧克力換電塊」等換電商標,國際分類涉及科學儀器、運輸工具等,目前商標狀態均為「註冊申請中」。
IT之家報導,大陸社交平台上還發布了寧德時代換電站的照片,隨後寧德時代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測試站,沒有經過工業設計,和18日發布的不一樣。」
寧德時代近期在換電領域動作頻頻,去年12月24日,與貴州省政府在貴陽市簽署合作建設換電網路協議,雙方將在新能源汽車換電網路設施建設、促進新能源汽車換電能力提升、推動新能源產業高品質發展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建構貴州新能源市場和產業雙高地。
同年8月20日,寧德時代在福建廈門成立時代電服公司,作為換電業務的承載主體, 四個月後,時代電服在吉林省成立區域換電業務公司。
據了解,大陸官方政策支持換電模式發展,去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就將「建設充電樁」擴展為「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業界解讀為換電迎來政策紅利。同年10月28日,工信部會同國家能源局在11個城市開展新能源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
去年12月22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電動乘用車共享換電站建設規範》系列團體標準正式發布,藉由換電站來推動電動車行業發展。
我們的看法:
第一、換電成為新主流。
第二、充電速度太慢。
第三、Google有換電生態系。
第四、未來雙管齊下。
阿里預測
阿里巴巴達摩院10日公布「2022十大科技趨勢預測」報告,提出2022年可能出現的十個對世界帶來重大影響的科技趨勢,其中包含矽光子晶片有望突破摩爾定律、XR互聯網、柔性感知機器人等。
阿里巴巴表示,達摩院透過分析過去三年數以百萬計的公開論文和專利申請,並對近100位科學家進行採訪,整理出未來二到五年的十大技術趨勢。這些趨勢將加速突破,並影響整個經濟和社會。
在矽光子晶片方面,報告指出,電子晶片的發展逼近摩爾定律極限,難以滿足高性能計算不斷增長的數據吞吐需求。矽光子晶片運用光子代替電子進行資訊傳輸,可承載更多資訊和傳輸更遠距離,具備高計算密度與低能耗的優勢。
報告表示,隨著雲計算與人工智慧的大爆發,矽光晶元迎來技術快速反覆運算與產業鏈高速發展。預計未來三年,矽光晶圓將承載絕大部分大型數據中心內的高速資訊傳輸。
XR(未來虛實融合)互聯網部分,報告認為XR眼鏡會成為重要交互介面,帶動下一代互聯網發展。報告表示,隨著端雲協同計算、網路通信、數位孿生等技術發展,以沉浸式體驗為核心的XR互聯網將迎來爆發期。
報告指出,眼鏡有望成為新的人機交互介面,推動形成有別於平面互聯網的XR互聯網,催生從元器件、設備、操作系統到應用的新產業生態。XR互聯網將重塑數位應用形態,變革娛樂、社交、工作、購物、教育、醫療等場景交互方式。預計未來三年,外形與重量接近普通眼鏡的新一代XR眼鏡將產生,成為下一代互聯網的關鍵入口。
達摩院也看好柔性感知機器人,認為未來機器人將兼具柔性和類人感知,可自適應完成多種任務。報告表示,傳統機器人依賴預程式設計,局限於大型生產線等結構化場景。近年來,柔性機器人結合柔性電子、力感知與控制、人工智慧技術,獲得了力覺、視覺、聲音等感知能力,應對多任務的通用性與應對環境變化的自適應性大幅提升。
未來機器人將從大規模、標準化的產線走向小規模、非標準化的場景。預計未來五年,柔性感知機器人將逐步替代傳統工業機器人,成為產線上的主力設備,並在服務機器人領域開始規模化應用。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旗下有一流智庫。
第二、未來趨勢值得重視。
第三、但多半是中國觀點。
第四、機器人會越來越重要。
女股神京東
有「科技女股神」之稱的方舟投資(ARK Invest)創辦人伍德(Cathie
Wood),近日加速減持大陸互聯網業者京東。
方舟投資10日賣出約88.3萬股京東ADR(美國存託憑證),創下該公司自2021年7月以來的最大筆減持。截至台北時間11日晚間7時11分,京東美股盤前上漲2.01%報71美元。京東港股11日收漲1.77%至275港元。
新浪財經報導,方舟投資10日賣出的88.3萬股京東ADR中,約61.6萬股是由ARK自主技術與機器人主動型ETF(ARKQ)賣出,ARK金融科技創新主動型ETF(ARKF)則賣出約26.7萬股。以京東美股10日收盤價計算,88.3萬股京東ADR價值6,150萬美元。
自2021年9月中旬以來,方舟投資逐步減持京東,目前仍持有約240萬股,持股比例約0.18%。值得注意的是,在方舟投資減持京東前,大陸互聯網巨頭騰訊2021年12月下旬宣布,以中期派息的方式,將所持約4.6億股京東港股股份發放給股東。市場分析,騰訊變相減持京東,以緩解大陸監管疑慮,但此舉加深互聯網行業賣壓,另由於先前美國國債殖利率飆升,交易員已經在撤離互聯網行業。
展望未來,高盛6日報告指出,由於大陸收緊監管,再加上美國ADR強制下市風險,讓大陸互聯網及科技股在2021年出現有史以來最大的回調,預期在低估值、大陸監管政策緩和後,2022年將會出現買進機會。該行預計2022年大陸境內股票將上漲13%,境外中概股將上漲30%。
我們的看法:
第一、騰訊大幅減持京東。
第二、分股票給小股東。
第三、未來造成市場巨大賣壓。
第四、伍德減持是正確的決定。
RCEP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今年元旦起正式生效,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昨表示,歡迎更多台商台企到中國大陸投資興業,享受RCEP成員方關稅及原產地規則優惠,打開更廣闊的市場。陸委會則呼籲台商注意相關風險,作好風險管控規畫,確保本身安全及投資權益。
陸委會還指出,近年大陸投資環境面臨很多挑戰,除了美中經貿戰、科技戰,以及中國大陸推行反壟斷、數據安全法、「共同富裕」等經濟社會風險。此外,又增加所謂「台獨清單」等政治風險強制措施,對在陸投資經營台商企業增加許多風險與不確定性。
RCEP成員包括東協十國和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區域經濟整合占全球GDP約三成,涵蓋逾廿二億人口。
朱鳳蓮昨在例行記者會中表示,RCEP生效後,區域內百分之九十以上貨物貿易將逐步實現零關稅,貿易成本和商品價格將大幅降低,特別在石化、機械、紡織、農業等重點領域將更為明顯。
朱鳳蓮表示,在大陸的台資企業可充分享受RCEP成員方關稅及原產地規則優惠,打開更廣闊市場。同時,中國大陸各項區域發展規畫、支持企業融入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以及加快改革開放等各項紅利疊加,將為台胞台企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提供更多發展機遇。
朱鳳蓮還稱,加強兩岸經貿合作,台灣經濟才能發展。「任何出於政治私利干擾、阻礙兩岸經貿的做法都是不智的」。
此外,針對近日網上流傳共軍在訓練中用客家話和閩南語喊話的影片,朱鳳蓮稱,有關演訓活動,是針對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絕非針對廣大台灣同胞。她說,「台灣同胞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我們永遠不會把台灣同胞當作敵人。」
被問及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日前在受訪時指,中共二十大可能提出對台新主張與部署,朱鳳蓮僅重申,將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共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和對台工作的決策部署,粉碎台獨分裂圖謀,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
我們的看法:
第一、RCEP對台灣影響大。
第二、但政府閉口不談。
第三、現在寄臐CPTPP不現實。
第四、美國力推「印太經濟架構」
FinTech
營收稱冠華爾街銀行的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小摩)表示,計劃今年大舉增加科技和人才支出,達到「驚人的」120億美元,以強化競爭力,迎戰金融科技(FinTech)對手,卻也引發投資人憂心對其獲利的影響。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小摩14日公布上季獲利創新高後,預測今年支出增加8%至約770億美元,其中一部分是調高員工薪酬後,額外編列25億美元的薪酬與旅遊支出所致。
但小摩也表示,計劃提高今年的新投資額35億美元(30%)至近150億美元,包括拓展分行、聘僱前台員工、以及擴大英國和中國大陸等國際市場支出。今年的科技支出將攀抵120億美元,主要提供新的數位銀行服務、升級資料中心、並把更多業務搬到雲端。
支出大增也意味著小摩今年可能無法達成有形資本股東權益報酬率(ROTCE)攀抵17%的中期目標,明年也可能無法達成。
Edward Jones分析師沙那翰說,小摩的全球科技支出約為120億美元,這是個驚人的數字,可能超過全球所有金融科技公司以美元計算的投資總額。
小摩大舉擴增支出,也反映銀行業者必須和支付業者Stripe、分期付款服務供應商Affirm等FinTech公司、以及純網銀Chime等對手相競爭的壓力。2005年接掌小摩舵手、以成本管控聞名的小摩執行長戴蒙說,該銀行將必須「花點錢」打敗競爭對手。
我們的看法:
第一、FinTech成為未來主流。
第二、大型銀行紛紛加入。
第三、值得台灣重視的趨勢。
第四、台灣對加密貨幣態度保守。
元宇宙
去年臉書更名Meta炒熱元宇宙商機,但至今尚未發表具體攻略的蘋果股價漲勢更強,因為華爾街高度看好蘋果推出擴增實境(AR)裝置。Bernstein分析師薩科納吉(Toni
Sacconaghi)預期2030年前蘋果AR裝置出貨量將達2,200萬台。
薩科納吉預期2030年前AR裝置將為蘋果營收創造4%成長率,估計2040年前蘋果營收將有超過20%來自延展實境(XR)裝置。
去年10月28日臉書宣布更名Meta以來,元宇宙概念股齊漲,Meta股價至今上漲7%,蘋果漲幅更達18%,盤中市值甚至在今年初衝破3兆美元。12日早盤小漲0.37%至175.72美元。
這段期間蘋果執行長庫克鮮少談論蘋果對元宇宙的布局策略,僅表示元宇宙將是蘋果未來的重要市場,但華爾街卻不斷調升蘋果目標股價。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哈博蒂(Katy Huberty)在去年底將蘋果目標股價從164美元調升至200美元,因為蘋果未來的「新產品類別」該反映在股價上。她表示:「根據多家新創AR及VR裝置開發商訪談結果,市場普遍認為這類裝置市場普及的關鍵時刻是在蘋果加入戰局後。」
往年第四季向來是蘋果股價大漲的時機,因為新一代iPhone上市時間剛好碰上年終購物季,推動蘋果業績大漲,但近來這波股價漲勢卻與iPhone無關。
2020年底蘋果推出首支5G
iPhone,促成蘋果去年度(去年9月底止)營收創新高。通常在營收創新高的隔年蘋果股價表現相對遜色,因為投資人多半等待下一次iPhone大改版,但今年以來蘋果股價表現卻異常亮眼。
投資機構Synovus Trust投資經理人摩根(Dan
Morgan)表示:「許多分析師都認為蘋果事業重心將從iPhone轉移到其他新事業,例如AR及VR裝置、元宇宙、自駕車,儘管這些新領域還要很多年才會為蘋果帶進可觀營收。」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是元宇宙概念股。
第二、雖然還未宣布AR裝置細節。
第三、台積電也是元宇宙受惠者。
第四、現在光靠題材就把蘋果市值送上了兆。
戴姆勒
供應鏈瓶頸的應對措施,影響各大汽車製造商2021年銷售表現;福斯、賓士車母公司戴姆勒去年交車量下滑,但BMW、賓利和勞斯萊斯則締造新高紀錄。戴姆勒還因此痛失全球豪華車銷售王座。
福斯汽車表示,受供應鏈問題影響,去年交車量下滑8.1%,降至略低於490萬輛,預期2022年上半年的狀況仍不穩定。
福斯表示,該公司純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款的交車量去年成長73%,增至逾36.9萬輛,占總交車量7.5%。福斯銷售及行銷主管茲墨(Klaus Zellmer)表示:「在不尋常的艱困環境下,福斯繳出令人滿意的銷售成績,但晶片短缺對生產的衝擊尚未完全彌補回來。」
相較之下,奢華汽車品牌BMW去年交車量成長9%,締造221萬輛新高,部分原因是該公司成功應對供應鏈短缺問題。BMW指出,儘管2020年疫情封鎖措施導致銷量下滑,該公司仍決定追加晶片訂單,是產線得以維持運作的關鍵。
戴姆勒去年交車量下滑5%,降至約210萬輛,儘管跌幅小於福斯,但已被BMW超越,自2015年來首次失去豪車銷售量冠軍寶座。去年下半年晶片荒加劇後,戴姆勒旗下品牌的產量縮減5%。
去年豪車銷售表現以歐洲市場最疲軟,BMW去年在歐洲地區的銷量僅成長3.9%,賓士則重挫11.2%。
福斯去年銷售下滑最嚴重的地區是中國大陸,銷量重挫14%。
各車廠去年在北美市場的銷售普遍強勁,戴姆勒旗下品牌在美國市場的銷量成長0.4%,BMW激增19.5%,福斯成長13%。
在超豪華品牌方面,賓利和勞斯萊斯去年均改寫銷售紀錄。賓利去年交車量攀升31%至14,659輛,勞斯萊斯則交出5,586輛車,年增49%。
我們的看法:
第一、汽車晶片影響力大。
第二、美國通用汽車受害者。
第三、未來全球積極投資汽車晶片。
第四、南韓三星和現代汽車合作。
現代
南韓現代集團同名品牌與旗下的起亞,2021年在美國的合併銷量已超越日本本田汽車,為歷來首見,顯示在經濟不景氣時,高性價比的南韓汽車頗能吸引消費者。
CNN報導,現代集團同名品牌與旗下的起亞,2021年在美國銷量合計為143萬9,497輛,排第五名,超越本田汽車的130萬9,222輛。即便把各自的豪華品牌(現代Genesis和本田Acura)納入計算,仍是現代占上風,不過領先幅度縮小至2.2萬輛。
這也是起亞全年銷量首度超過70萬輛。現代剔除車隊客戶的零售銷量創新高,其市占率也增加了0.8個百分點。現代與起亞同樣隸屬於現代集團,但在美國有不同的總部、管理階層、經銷商及製造工廠。
在全球陷入車用晶片短缺之際,Cox Automotive公司分析主管唐恩說,現代與起亞在晶片供應管理方面比本田優秀,是銷量勝出原因之一;現代Palisade和起亞Telluride等休旅車也廣受市場歡迎。
唐恩表示,新冠疫情對消費者帶來財務煩惱,也可能是現代和起亞銷量提升的原因。這兩大南韓汽車品牌,在經濟不景氣時通常銷量甚佳,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
然而這兩大南韓汽車品牌並非持續穩定成長,根據汽車網站Edmunds.com數據,早在十年前,現代與起亞合併市占率已逼近本田,但隨後又被本田拉開,直到過去幾年銷量激增,才於去年一舉超越本田
我們的看法:
第一、起亞汽車在美國大爆發。
第二、主要原因是汽車晶片控制佳。
第三、韓國汽車性價比高。
第四、南韓汽車和晶片業攜手合作。
氣候變遷
世界經濟論壇(WEF)11日發布「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顯示,在針對近千名商界、政府與學界領袖的調查裡,僅十分之一專家看好未來三年內全球復甦將加速,僅六分之一的人對全球前景抱持樂觀看法。
調查顯示,僅11%受訪者看好全球經濟在2024年前將加快復甦腳步,相較之下,高達89%的人認為短期展望充滿變化與危機。此外,逾84%的受訪者對於全球前景悲觀以待,抱持樂觀或正面看法的人不到16%。
在這份報告裡,氣候變遷被受訪者視為頭號風險。而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風險增加最多的項目包括:社會凝聚力減弱、生計危機與心理健康惡化。
WEF常務董事札希迪(Saadia
Zahidi)表示:「全球領袖必須團結起來,採取互相協調的方式因應嚴峻的全球挑戰,並在下次危機出現前建立抵抗能力。」調查顯示,「極端氣候」被視為全球短期(2年內)面臨的最大風險,而「氣候行動失敗」名列中期(2~5年)與長期(5~10年)風險排名首位。
去年11月,全球近200個國家於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達成協議,承諾繼續努力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但其中多國原本期待取得更多成果。
與WEF共同製作此報告的蘇黎世保險(Zurich Insurance)風險長吉格爾(Peter
Giger)表示:「若無法在氣候變遷有所作為,可能導致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總額萎縮六分之一。COP26做的承諾不足以讓我們達成攝氏1.5度目標。」WEF在報告中亦點出四個新興風險領域,分別是網路安全、氣候轉型失序、移民壓力與太空競爭。
以最後一項為例,未來數十年內預計多達7萬顆衛星升空,太空旅遊業也將進一步發展,但在缺乏監管之下,衛星碰撞與太空碎片機率恐因此攀升。
我們的看法:
第一、氣候變遷風險高。
第二、已是全球共識。
第三、短、中、長期皆有風險。
第四、長期人類恐怕氣候行動失敗。
貿協
貿協打造「四軸一心」,元宇宙助陣。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昨(13)日宣示,今年將推「綠色貿易、電動車、元宇宙、深化台美關係」四大主軸,外加成立「數位科技中心」。他強調,貿協今年要繼續帶台商拓銷全球,並透過數位工具將台灣的競爭力帶到世界,把世界帶進台灣。
黃志芳透露,貿協的元宇宙規劃,將在2月首辦論壇介紹框架,應用方面將在今年5月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首秀。
外貿協會昨日舉行2022年度記者會,黃志芳親自主持,並與XRSPACE公司合作,在現場展示貿協元宇宙「TAITRAVERSE」概念。貿協經營管理層昨日出席者還包括世貿公司董事長莊碩漢、貿協祕書長林芳苗、副祕書長王熙蒙、副祕書長李惠玲。
對於綠色貿易,黃志芳說,貿協所經營的會展場館也在去年宣誓加入COP 26全球氣候峰會「會展產業淨零碳排宣言」。此外,貿協也首次為中小企業進行碳健檢,請碳顧問到場為企業進行一對一諮詢。今年,貿協將繼續推動淨零碳排各項活動,並擴大服務至北中南各地。
電動車方面,黃志芳說,2022年貿協將持續肩負起台灣電動車產業推手的任務,朝向建立台灣電動車展的國際品牌知名度、擔任全球車廠一階供應商、科技新創公司與台灣供應鏈合作的平台、培養電動車產業人才,以及朝強化創新及軟硬體整合能力等方面努力。
至於全球關注的元宇宙,黃志芳強調,今年2月將辦理產業趨勢論壇,5月將在Computex上,推出Connected X-Experience(無限體驗),具體描繪元宇宙藍圖。貿協將集結元宇宙產業生態系,形成元宇宙聯盟,提供業界集思廣益、相互支援的平台。
黃志芳對於深化台美關係,已多所耕耘,2021年貿協推出《供應鏈重組的領航地圖》專書,探討如何打造韌性供應鏈,2022年將延續此議題,辦理多項拓銷業務,包括以台美合作考察團方式,拜訪美國龍頭企業,以落實產業合作,並籌組參展團,開發疫後消費復甦商機。
在另一個關注另焦點「一心」的部分,貿協將成立數位科技中心。黃志芳指出,四年來貿協積極推動數位轉型,數位科技中心將是貿協推動數位轉型最後一哩路,目標是在三年內建立IT核心能力、協助中小企業精準數據行銷、開發以數據驅動的新商模,並提供客製化的數位行銷系統服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外貿協會胎換骨。
第二、許多議題跑在前面。
第三、圦年電動車和中美供應鏈。
第四、今年元宇宙和綠色貿易。
英特爾
半導體產業夯,國內外廠商都在搶人才,日前宣布邁入晶圓代工領域的全球最大半導體公司英特爾(Intel)台灣分公司,推出最新的員工推薦計畫,如果員工成功推薦來自「7家指定企業」人才加入台灣英特爾就職,可獲得最高新台幣24萬元獎金。
對於這7家指定企業為何?英特爾方面表示,都是和英特爾業務相關的企業,但不限於半導體產業,甚至也不限於台灣本地企業,也有可能是外商在台灣的分公司,因為和英特爾相關企業有非常多,公布了這7家名單,等於得罪了其他企業,因此不方便透露公司名稱。
除了挖角這7家指定可以獲得24萬元推薦獎金外,英特爾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汪佳慧表示,如果員工成功推薦女性人才進入英特爾服務,可獲得16萬元的推薦獎金;若成功推薦男性人才加入英特爾,可獲得8萬元的推薦獎金。
英特爾方面表示,把獎金給獵人頭公司,不如給自己的員工,而在電子理工等相關領域,向來是陽盛陰衰,女性優秀人才更難尋找,所以才會給女性人才更高的推薦獎金。此外,汪佳慧指出,英特爾台灣分公司今年將進行結構加薪,依個別績效及不同部門而進行不同的調整。
英特爾是世界最大半導體公司,日前剛訪問台灣的英特爾CEO季辛格(Pat Gelsinger)已揚言跨入晶圓代工領域。
缺人才已成為半導體業界熱門話題,曾有業者感嘆,新鮮人都先跑到台積電和聯發科去了,不過連台積電和聯發科也積極搶人,台積電有實習生計畫,碩博士生還沒有出校園,就開始招募,聯發科也曾祭出專案搶人,碩士新鮮人年薪150萬元、博士新鮮人年薪200萬以上,只要在限定時間轉職的專業人才,可依資歷加發15至25萬元獎金。
我們的看法:
第一、英特爾搶人挖角同業。
第二、說明台灣人才的缺乏。
第三、特別是高端人才。
第四、未來薪水居高不下。
人才培育
新冠疫情與中美貿易戰利空衝擊,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董事長利明献昨日出席「天下經濟論壇」時表示,金融業此時將扮演更重要角色,臺灣應將充沛資金持續投入國際人才培育並發揮當前資訊與通信科技(ICT)產業優勢創造高附加價值,並延伸發展半導體、智慧醫療、生技、5G、AI、綠能等明星產業。
利明献表示,疫情促成數位轉型加速,數位經濟變革已是不可逆的趨勢,數據加值及商業化、雲端運用、O2O服務、數位金融等服務交易,將比傳統商品貿易更加便捷且快速。
利明献表示,全球經貿情勢多變,供應鏈布局從Just in time變成Just in
case去中心化趨勢越見明顯,過往強調降低成本轉變成降低風險,縮短供應鏈距離或是在地化、區域化生產,並強調韌性、安全、理念一致,加上能源轉型以及氣候變遷等議題,對以中小企業立國的臺灣衝擊巨大。
利明献提醒,臺灣若要在此次的蛻變下站穩腳步,除了善用臺灣半導體、通訊科技產業在國際的影響力,持續培育且活化優秀人才勢在必行,而金融業者則可針對能源轉型及氣候變遷等議題,提供綠色融資等配套措施,協助企業轉型,創新挑戰。
身為臺灣金融領導品牌,中國信託銀行與企業共同因應挑戰及掌握機會,如擔任中能離岸風電計畫聯合授信案的統籌主辦銀行及國內財務顧問、提供聯華電子永續績效連結貸款,發行臺灣首檔可持續發展債券等綠色金融服務,共同加入減碳生產正向循環。
中國信託為臺灣最國際化的銀行,海外分支據點已達195處,近年來配合供應鏈版圖移動,可直接服務越南、印尼、等東南亞、東北亞及大中華地區客戶,在印度及泰國更是唯一臺資分子行,可以從籌資架構及財務顧問等面向幫助客戶掌握商機,朝國際化腳步邁進。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人才是台灣大問題。
第二、包括低、中、高端。
第三、未來應引進東南亞人才。
第四、領域人才的重要性。
中階技術人力
主計總處甫完成的調查指出,我國近年最缺的就是中階技術人力,2021年中階技術人力總計缺工13萬多人,創近七年最高,占總缺工人數比率更高達52.6%,逾半職缺在等待中階技術人力,尤其是智慧機械、電子資訊等業對技術人力的需求最大。
主計總處每年進行「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除了查各行業的缺工情況,也會分析企業所缺職類,到底缺的是白領的主管、專業人員,還是技術員、技藝工作人員所屬的中階技術人力,或者是藍領的基層勞工。
歷來各方關切的是各行業的缺工,各職類的缺工比較少被注意, 主計總處官員表示,2021年我國總缺工24.8萬人,依行業別觀察,以製造業缺工11.9萬人最多,若依職類觀察,最缺的不是白領,也不是藍領,而是「技術員」、「技藝工作人員」所屬的中階技術人力,職缺數達13萬1千人。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職缺主要來自於電子產業、智慧機械等政府積極發展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
國發會官員表示,以營造工程而言,所謂中階技術人力大概就是工頭這個層級,以製造業而言就是生產線上師傅級人力。主計總處官員則指出,中階技術人力的技術員,屬生產線上技術純熟的人力,而技藝有關的工作人員則是生產線上有能力操作機台的人力,這兩個職類所屬的人力即「中階技術人力」,主計總處依此定義統計,2015年中階技術人力缺工10.5萬人,2018升至11.6萬人,去(2021)年更升至13.1萬人,創近七年最高,這反映廠商對中階技術人力需求非常大。
主計總處指出,2021年我國總缺工24.8萬人,其中「中階技術人力」13.1萬人,占總缺工人數比率升至52.6%,也創近三年最高。
至於將技術員、技藝有關工作人員這兩個職類劃歸中階技術人力是國際定義嗎?主計總處官員表示,中階技術人力定義從國發會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評估報告而來,主計總處依此定義統計。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階人力要引進外勞。
第二、不再是低階,而是中階。
第三、未來留在台灣不限12年。
第四、可以永遠居留。
元宇宙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12日表示,看好元宇宙在Meta(原臉書)、微軟帶頭下創造的趨勢,台灣科技產業擁有許多優勢,可望在元宇宙發展過程中受惠。不過想要搶攻元宇宙台灣還有兩大挑戰。
把產品做好就好的思維已不夠
林百里指出,元宇宙的世界需要「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並且「以使用者為中心」來思考,科技應用、使用者行為、營運模式將相互連動,AI(人工智慧)、HI(人類智慧)、BI(商業智慧)三者同等重要,元宇宙要給各種型態的人類使用,要有很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才能整合成完成解決方案,過去台灣工程師把產品做好就好的思維已經不夠,人類行為在改變。台灣都做代工,了解人類行為改變對台灣廠商有困難,這成為滿重要的挑戰。
林百里12日在天下經濟論壇演講中表示,廣達從1988年投入筆電、2000年開始做雲端伺服器、2020年擴大運算布局,除了正持續發展智慧製造、交通、醫療等Smart X之外,2022年迎接元宇宙,廣達必須再度創新。
掀起未來數十年數位變革浪潮
他表示,廣達很多客戶都認為,遠距模式疫後還是會繼續,帶動電子業蓬勃發展,這些榮景,來自台灣有強大的研發能力跟創新能力,能繼續被世界所認同。
林百里指出,元宇宙的關鍵技術是環境的模擬,因為元宇宙而產生的新互動,將產生很多新機會、新應用、新經濟。以新經濟來說,重點就是1997~2015年出生的Z世代年輕人、大約有32億,他們是數位原生世代,舊有世代是說故事,Z世代將是創造故事,舊有世代是談論偶像,Z世代創造虛擬偶像,元宇宙將創造新的虛擬商機。
他樂觀看待現實與虛擬世界的互動,將推動新商機發酵,更將掀起未來數十年數位變革浪潮,產生新的科技、新的經濟型態、新的社會。
林百里認為,臉書為了發展元宇宙而改名Meta、微軟也擴大元宇宙平台生態,Meta注重在消費者的休閒時間,微軟則是工作時間。元宇宙就由這兩個平台分,這兩大廠帶頭投入,造就元宇宙的大趨勢,廣達必須追上。
元宇宙硬體設備,廣達已備好
他將廣達定位為「工具」供應商,元宇宙所需的硬體設備,包含基礎建設、網路、邊緣運算、雲端、機器人、IoT、XR頭戴裝置等,廣達都已經有所準備,廣達以往每個事業部只著重在產品設計、生意發展,但是隨著元宇宙與Smart X的到來,很明顯已經不夠,為了三年、五年後的生意,廣達做很多研究,他認為人類的行為在改變,台灣都做代工,了解行為改變是比較難的事,這將成為滿重要的挑戰。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應走向B2C。
第二、應整合解決方案。
第三、台灣缺乏生態系。
第四、東南亞是台灣企業良好的埸域。
越南
2021年越南深陷新冠疫情衝擊,但越南股市不跌反漲,統計全球主要股市2021年全年表現,富時越南30指數年漲幅高達38%獨占鰲頭,除打敗大盤胡志明證交所指數的35.7%及東協五國外,更是MSCI世界指數漲幅20.1%的近兩倍。法人表示,基於資金動能無虞,且經濟基本面仍強勁、GDP走出後疫情復甦,加上技術面指標偏正向等三大利多,中期越股仍有行情可期。
富邦越南ETF經理人楊貽甯表示,目前越南資金動能無虞,越南證券集保中心(VSD)公布2021年11月單月投資人新增開戶數達22.1萬戶,創歷史新高,首度站上逾20萬戶大關。隨著央行量價寬鬆已加速境內投資者將資金轉往股市,散戶入市將為越南股市帶來可觀的增量資金。
越南2021年第四季GDP成長率由負翻正5.22%,2021年第三季上修至負6.02%,受惠製造業及出口自後疫情中復甦,楊貽甯分析,儘管2021年全年創下2.58%低成長,但市場對於2022年越南經濟展望仍持樂觀態度,多數看好越南今年仍將保有6%以上成長率,主要受惠全球經濟逐漸回暖,外需動能可望持續回升,將帶動越南加工出口產業鏈和出口產值,有利於越南經濟表現。
再就技術面分析,目前富時越南30指數站穩在所有均線之上,5MA、20MA及50MA均線皆呈現上揚的態勢,MACD指標亦呈現黃金交叉,RSI(14)強弱指標則站穩在50之上,考量目前越南指數技術面仍偏正向,且相關指標尚未出現過熱的疑慮下,中長期越南股市仍有漲勢可期。
中國信託越南機會基金經理人張晨瑋表示,2022年受惠刺激政策、企業獲利成長強勁等二大利多支持,2022年對越股展望相當樂觀。
首先,由於越南的通膨數據穩定,預料2022年貨幣政策將維持寬鬆,且目前國會正在討論推出新一輪財政刺激方案,法案規模很可能是史上最高;其次,2021年越企在強勁出口帶動下,獲利成長逾四成,雖然基期不低,2022年獲利成長預估仍上看兩成,顯示企業基本面穩健。
我們的看法:
第一、越南GDP下跌。
第二、但股市卻創新高。
第三、說明外資看好越南。
第四、最值得台灣投資的國家。
GDP
大陸各省市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GDP)成績陸續揭曉,北京GDP超過人民幣4兆元(約新台幣17兆元),成為大陸首個官宣人民幣4兆元級城市。2008年舉辦奧運的北京GDP首次突破人民幣兆元,相隔14年北京再辦冬奧,北京GDP已突破人民幣4兆元,發展邁上新台階。
綜合陸媒報導,東莞市2021年GDP首次突破兆元(約新台幣4.3兆元)大關,而大陸GDP兆元級城市增至24座。
北京近日在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初步預計,2021年北京GDP超過人民幣4兆元,年增8.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全員勞動生產率保持大陸第一。成為首個官宣人民幣4兆元城市。分析指出,北京市得益於新一代訊息技術、醫藥健康「雙引擎」帶動,尤其是醫藥製造業爆發性增長,支撐經濟增長。
另外,除了北京,有望突破人民幣4兆元的城市還有上海。但上海尚未公布GDP數據,據瞭解,2020年上海GDP已經達到人民幣3.87兆元,高於北京,因此,上海2021年GDP突破4兆元已無懸念。
我們的看法:
第一、北京、上海成長快。
第二、全球一線城市。
第三、科技和醫療主要動力。
第四、大陸城市化腳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