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4日 星期二

沙盒,馬斯克,英特爾,高通,輝瑞,徵才,廣達,IPO,騰訊京東,花旗消金,氫能,西安封城,元宇宙,比特幣集中,IPO套牢,國際併購,獨角獸,五大股,蘋果,比特幣

 理事長的話:沙盒,馬斯克,英特爾,高通,輝瑞,徵才,廣達,IPO,騰訊京東,花旗消金,氫能,西安封城,元宇宙,比特幣集中,IPO套牢,國際併購,獨角獸,五大股,蘋果,比特幣

沙盒

 

開辦迄今已三年的「金融監理沙盒」進入停滯,2021年下半年掛蛋,沒有半件審核通過進入實驗。

 

金管會統計,從20185月開辦以來,金管會共核准九件進入實驗,其中,已經結束出沙盒的有七家,包括「凱基銀行與中華電信」、「北富銀與帳聯網科技」、「國泰人壽與易遊網」、「好好投資與遠銀」、「群益金鼎證券」、「統振」、「易安聯」;尚在實驗中有兩家,包括「湊伙公司」及「阿爾發投顧與永豐金證券」等。

 

金管會表示,目前還有21案正在輔導進行中,其中九件正在召開輔導會議討論,還有12件徵詢中或架構尚未成熟。目前進入熱議的包括外匯兌換類型的實驗,同時涉及央行權責,討論時間拉長;另外,保險類與電支業類型的實驗案也不少。

 

相較英國的監理沙盒上路四年有近百家的業者進入沙盒試驗,台版金融監理沙盒三年僅九件,數量落差明顯大,不過,就發起者來看,金融業者主導與金融科技公司主導的實驗比重相當,九件中有五件為金融業主導,包括凱基銀、北富銀、國壽、群益證券、阿爾發投顧;非金融業者主導的有統振、易安聯、好好投資、湊伙。

 

金管會指出,為鼓勵金融創新業務發展,除了有金融「監理沙盒」機制外,金管會在2019年還啟動銀行、保險、證券期貨業的「試辦業務」申請,只要與現行法令沒有牴觸、卻又不知可不可行的就可以改申請「試辦業務」,但試辦僅限於銀行、保險及證券期貨業申請。

 

至於明顯涉及法律或法規命令禁止事項者,就一定要走監理沙盒,且沙盒不限金融業,金融科技業者、非金融業者可走沙盒實驗。

 

金管會指出,沙盒案件變少,主要是現在金融業者大多走門檻較低的「試辦」捷徑,以保險局來說,2021年僅有一件國壽與易遊網的實驗出沙盒,但「試辦案件」卻很多,2021年上半年有六件、下半年也有七件,全年有13件試辦。

 

截至20219月底止,金融業獲准以業務試辦方式,嘗試新種業務或營運模式者且成功上路者,銀行局已有七件、保險局八件,共15件完成試辦並持續開辦。就申請試辦案件來看,以保險業最積極,申請案量是銀行的2.5倍;但若以試辦成功率來看,銀行業成功率達八成,保險業只有三成。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沙盒進度緩慢。

                                                                                                                                                                                                                                                                                                                                                                                                                                                                                                                                                                                                                                                                                                                                                                                                                                       第二、原因和主管機關及企業均有關。

 

第三、金融業「試辦」比沙盒門檻更低。

 

第四、台灣金融科技落亞洲各國。

 

馬斯克

 

針對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華倫呼籲老實納稅,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19日推文回嗆說,他今年繳稅逾110億美元,「超越史上任何一個美國人」,此金額將寫下美國納稅新高紀錄。  

 

穆斯克獲選為《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後,華倫(Elizabeth Warren)上周隨即發推文向這位全球首富喊話,呼籲他應該繳稅,別再「占其他人便宜」。

 

穆斯克推文回應指出,他今年上繳國稅局的稅金將超過110億美元,這個金額將創新高紀錄,他今年繳的稅「超越史上任何一個美國人」。

 

《企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日前報導,穆斯克今年可能須繳120億美元的稅金。根據他的特斯拉持股,可能會被課近10億美元的淨投資所得稅(Net Investment Income),另外還要繳加州州稅。

 

穆斯克今年大量行使特斯拉股票選擇權,會因股票履約價(exercise price)與公平市值(fair market value )的價差被課稅,他為了盡納稅義務出脫很多特斯拉持股。

 

非營利調查新聞機構ProPublica今年6月公布的調查發現,2014年到2018年,穆斯克個人財富增加139億美元,但同時間他總共只繳稅4.55億美元,2018年他甚至沒付半毛聯邦所得稅。

 

ProPublica踢爆穆斯克繳的稅,與他豐厚的身家不成正比。對此穆斯克也不甘示弱回擊,聲稱無論是特斯拉還是SpaceX,他在這兩家公司都沒支薪,而他行使股票選擇權的有效稅率達53%。   

 

根據周一《富比世》即時富豪榜所示,穆斯克財富淨值超過2,450億美元高居榜首,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則以近1,960億美元排名第二。

 

穆斯克上月在推特上徵求粉絲意見,是否該出脫10%特斯拉持股。過去五年來,特斯拉股價累漲超過2,300%。

 

不過自穆斯克將賣股與否交由推特粉絲決定後,特斯拉股價挫跌將近25%,這家電動車龍頭的市值跌破1兆美元縮減到9,370億美元。特斯拉上周五收漲0.61%,報932.57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馬斯克去年成功售股10%

                                                                                                                                                                                                                                                                                                                                                                                                                                                                                                                                                                                                                                                                                                                                                                                                                                       第二、仍有高達2500億美元的財富。

 

第三、馬斯克未來財富一定還會倍增。

 

第四、馬斯克成功山月戈`之道在於成為「唯一」。

 

英特爾

 

英特爾推出「IDM 2.0」策略後,積極擴展全球布局,業界傳出,英特爾內部規劃在2026年以前,也就是五年內擴增晶圓廠產能三成,2023年到2024年更將增加愛爾蘭、以色列與美國的產能,後續會在美國與歐洲各新增一處晶圓廠據點,進逼台積電。

 

英特爾大擴產,與台積電的競合關係可能會更激烈,尤其英特爾持續強化先進製程腳步,伴隨自有產能持續擴大,外界原本估計英特爾2023年起開始釋放其中央處理器(CPU)訂單委由台積電3奈米生產的計畫與訂單量是否因而受影響,備受關注。

 

相較於台積電美國與日本新廠等海外布局剛起步,歐洲新廠還沒定案,英特爾全球布局腳步較快,旗下晶圓生產基地包括美國亞歷桑那、奧勒岡等州,歐洲也有愛爾蘭,以及歐亞交界的以色列,亞洲的中國大陸;並在新墨西哥、哥斯大黎加與馬來西亞設有封測相關據點。

 

英特爾先前提到,供應鏈在多元地理區域布局至關重要,該公司持續投資全球製造網絡,包括規劃在美國和歐洲進行的重大新投資。外電最新消息披露,英特爾歐洲擴建計畫藍圖逐步明朗,晶圓廠可能將落腳德國,但詳細地點尚未定案,並將在法國設置研發與設計中心、在義大利設置封裝與測試廠。

 

業界消息則傳出,英特爾至少將在美國與歐洲各新設一處晶圓廠據點,另外並將尋覓地點新設先進封裝廠,在2026年前,其產能將擴增三成。對於五年內將擴產三成的傳聞,英特爾台灣分公司回應:「沒有聽說」。

 

英特爾先前公布的IDM 2.0策略,共有三大方向,一是產能擴充,強調該公司會繼續在內部生產大多數產品,第二則是打算擴大提供晶圓代工服務,希望成為美洲與歐洲當地晶圓代工產能的主要供應商,還為此成立獨立的事業部門,也就是英特爾晶圓代工服務(IFS),第三則是將擴大利用包括台積電等第三方晶圓代工產能。

 

英特爾為了強化戰力,今年資本支出預期介於180億至190億美元(約新台幣5,000億元至5,300億元),明年資本支出估提高到250億至280億美元(約新台幣7,000億元至7,800億元),增幅至少三成起跳。台積電資本支出也不手軟,今年預期斥資300億美元(約新台幣8,400億元),三年內將投資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2.8兆元)。

 

英特爾先前已宣告將投資2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的Ocotillo園區新建二座晶圓廠,與其現有同一州內的據點並不遠。外電提到,該公司若在德國設置晶圓廠,估計成本將超過200億美元,在義大利設置封測廠的成本約100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英特爾積極全球布局。

                                                                                                                                                                                                                                                                                                                                                                                                                                                                                                                                                                                                                                                                                                                                                                                                                                       第二、企圖急起直追,用各種方式。

 

第三、5年內仍無法追上台積電。

 

第四、但英特爾有美國政府支持,形成不公平競爭。

 

高通

 

高通執行長艾蒙(Amon21日在對投資人與員工的公開信發出豪語,預告「高通的時代已經到來」,強調公司正在眾多領域創造創新的變革性成長,對高通而言,未來潛在市場將是現在的七倍以上,並強調「我對2022年將帶來的一切感到興奮」,叫陣聯發科。

 

高通近期遭聯發科追過,痛失全球手機晶片一哥寶座,市場解讀,艾蒙在迎接2022年來臨前夕,對投資人與員工高分貝喊話,有對聯發科下戰帖、意圖奪回過往榮耀的企圖心濃厚,也讓兩大IC設計廠之間的競逐賽更激烈。

 

高通與聯發科近期在5G手機晶片市場正打得火熱,聯發科先推出採台積電4奈米生產的新款5G旗艦晶片「天璣9000」,並宣稱獲得多家客戶採用,同時大力推向其他客戶,大搶高通地盤。高通隨後也推出以三星4奈米製造的最新5G旗艦晶片「驍龍8 Gen 1」,並且找來大陸一線品牌手機廠在發表會站台與導入新機,兩強搶客戶煙硝味濃厚。

 

根據市調機構Counterpoint最新統計,聯發科在全球智慧手機系統單晶片(SoC)市場持續居於領先,2021年第3季聯發科智慧手機晶片市占率高達40%,較去年同期的33%揚升7個百分點,已連續第五季超越高通,高居市占龍頭。

 

兩強持續在市占版圖及技術推進和應用面比拚,高通官網21日揭露艾蒙給員工和投資人的「執行長年度信( CEO Annual Letter)」,艾蒙在文中談到明年度展望,他強調,高通生態系技術藍圖正在獲勝,聯網的智慧邊緣運算是機會所在,並高喊「高通的時代已到來」。

 

艾蒙強調,他為高通全球約4.5萬名員工在2021年取得的重大成就感到自豪,特別是過去六個月,面臨疫情的不確定性和供應鏈環境的挑戰,但2021年營收創下新高,手機晶片以外的業務持續多元化布局,高通晶片連續五個季度的稅前盈餘年成長率超過100%,授權業務也很穩定。

 

艾蒙指出,高通在計算、虛擬和增強現實、汽車、工業等四個領域,正創造新的變革性成長,未來高通潛在市場將是七倍以上。

 

艾蒙直言,他對2022年將帶來的變化感到興奮,主要是在數位化轉型和產業趨勢帶動,在每個領域對高通的技術需求都在加速,包括行動和PC的融合,5G實現無線光纖,物理和網際空間的融合推動了元宇宙,5G雲計算促進工作的移動性,汽車的轉型等。而隨著數十億設備的連接和智慧化,正在創造互聯的智慧邊緣。

 

我們的看法:

 

第一、高通曾主宰全球高階手機晶片市場。

                                                                                                                                                                                                                                                                                                                                                                                                                                                                                                                                                                                                                                                                                                                                                                                                                                       第二、但聯發科現已追上高通。

 

第三、高通正開始積極多元化,追入新市場。

 

第四、高通未來會非常具有爆發性。

 

輝瑞

 

輝瑞(Pfizer)新冠肺炎口服藥22日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緊急使用授權,成為美國首款可居家服用的抗新冠藥物。默沙東(MSD)的新冠口服藥已在11月初取得英國授權,不久後可望獲得美國批准,不過輝瑞口服藥的副作用輕和效力強,可望成為治療首選。 

 

美國近期確診、住院和案例再次攀升,衛生官員警告Omicron變種病毒造成新增案例暴增,可能癱瘓醫療系統。輝瑞的新冠肺炎口服藥Paxlovid是治療初期感染者最快速的方法。 

 

輝瑞口服藥可將高風險患者住院或死亡的風險降低近九成,不僅效力強大且副作用輕微。雖然默沙東口服藥率先得到英國批准後,並即將取得美國授權,但輝瑞Paxlovid將是首選口服藥物。

 

由默沙東與生技公司Ridgeback Biotherapeutics合作研發的新冠口服藥molnupiravir,已在11月初取得英國授權,英國為全球第一個批准該藥物的國家。

 

梅約醫學中心病毒學家暨疫苗研究員波蘭(Gregory Poland)表示:「輝瑞Paxlovid的效力高、副作用低,而且是口服藥物,它滿足所有要求。輝瑞的新冠口服藥可讓高風險族群的住院和死亡風險降低多達90%,成效令人驚豔。」

 

FDA批准輝瑞口服藥可用於確診的成人與12歲以上兒童,以及長者,或是肥胖和有心臟疾病等高風險民眾,不過有嚴重肝腎問題的患者不建議服用。

 

美國政府同意採購足以治療1,000萬人的輝瑞口服藥,並免費向患者提供。輝瑞表示,目前在全球共有18萬份療程,約有6萬至7萬份將分配給美國,期望在20221月底之前能提供美國25萬份。

 

輝瑞表示,供應量少是因為目前生產時間約費時九個月,2022年時間可望減半,預期2022年將在全球生產8,000萬份療程。

 

我們的看法:

 

第一、輝瑞BNT和口服藥均為主流。

                                                                                                                                                                                                                                                                                                                                                                                                                                                                                                                                                                                                                                                                                                                                                                                                                                       第二、未來是贏家通吃的時代。

 

第三、輝瑞好比半導體界的台積電。

 

第四、高科技產業需要不斷投資創新。

 

徵才

 

晶圓代工產能供不應求,兩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與聯電積極擴產因應客戶強勁需求,明年也將同步大舉徵才;其中,聯電招募名額更將較往年幾近倍增。

 

晶圓代工龍頭廠台積電近年同步擴大海內外投資,不僅持續擴增南科廠5奈米製程產能,最先進的3奈米製程技術也將於明年下半年在南科廠量產。

 

台積電位於竹南的先進封測廠,預計2022年下半年開始量產「系統整合單晶片(System-on-Integrated-ChipsSoIC)」。台積電還計畫在中油高雄煉油廠舊址設立晶圓廠,2022年開始動工,2024年量產7奈米及28奈米製程。

 

海外方面,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5奈米晶圓廠第1期正興建中,預計2024年量產。台積電也將在日本熊本縣設立特殊技術晶圓廠,預計2022年開始建廠,2024年生產22奈米及28奈米製程。

 

台積電中國大陸南京廠擴增的28奈米新產能,將於2022年下半年開始逐步開出,預計於2023年中達到月產4萬片規模。

 

因應業務成長與技術開發需求,台積電今年招募近9000名新進員工,徵才規模再創新高。配合明、後年將有不少新廠陸續量產,台積電明年仍將維持大規模徵才。

 

聯電位於南科晶圓12A廠的P5廠區,明年第1季將擴增1萬片產能,P6廠區則預計2023年導入量產。聯電為此將擴大徵才,明年計畫招募15002000人,徵才規模將較往年的1000人增加近一倍水準。

 

為提升新血招募競爭力,聯電於今年進行結構性調薪,一年兩度調整;明年將持續進行例行性調薪,幅度將視業界情況而定,確保薪資水準在業界的前段班。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半導體人才遠遠不夠。

                                                                                                                                                                                                                                                                                                                                                                                                                                                                                                                                                                                                                                                                                                                                                                                                                                       第二、花錢建半導體學院並無法滿足需求。

 

第三、台灣應積極從外國引進人才。

 

第四、台灣人才結構嚴重向半導體傾斜。

 

廣達

 

資料中心需求持續上升帶動伺服器成長,廣達美國投資再加碼,再度宣布對美國田納西廠投資新台幣4.45億元,以擴充田納西廠產能,加計1個多月前廣達宣布對田納西廠投資7.24億元,相當於兩個月之內廣達對田納西廠投資已高達11.69億元。

 

廣達是直供一線網際網路大廠資料中心自用的白牌伺服器(或稱ODM Direct)大廠,先前出貨以主機板為主,近年來主力已經轉向連同機櫃以整機方式出貨。根據法人推估,廣達營收中約有3成來自於伺服器,其中高達7成都是來自於白牌伺服器,除了一線網際網路大廠外,類似推特這樣的二線網路廠、企業客戶廣達也有所著墨,客戶相對分散。

 

廣達田納西Nashville廠區面積雖大,不過以往不是廣達伺服器美國後段組裝的主力生產基地,加州Fremont廠因為與廣達位於加州聖荷西的美國辦公室、一線網際網路大廠客戶距離近,才是伺服器在美後段組裝重鎮,過去幾年加州廠產能已經經過多次擴充,隨著一線網際網路大廠在全美資料中心蓋不停,既有的資料中心也不斷擴充,對於以供應美中與美東為主的田納西廠產能需求因此直線上升。

 

也因此,廣達繼11月中宣布增加投資田納西廠2600萬美元、相當於新台幣7.24億元後,12月再度追加投資1600萬美元、相當於新台幣4.45億元,今年對田納西廠的新增投資合計已經達到11.69億元。

 

廣達已經連續多年伺服器業務都能維持雙位數成長,雖然目前廣達伺服器營收規模已大、成長相對不易,又有半導體缺料威脅,廣達先前仍在法說會中表示,廣達在現有客戶端持續增加市占率、新客戶持續進駐帶動下,預期明年伺服器營收一樣能維持雙位數成長,並且激勵廣達明年在伺服器市占率上揚。

 

我們的看法:

 

第一、廣達也開始投資美國。

                                                                                                                                                                                                                                                                                                                                                                                                                                                                                                                                                                                                                                                                                                                                                                                                                                       第二、田納西州是台灣企業很新的選擇。

 

第三、過去投資主要以加州和德州為主。

 

第四、鴻海選擇投資威斯康辛州。

 

IPO

 

台股今年持續創高,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昨(15)日指出,2021年新上市櫃公司家數(IPO)合計27家,籌資額共新台幣300.9億元,幾乎較去年水準翻倍,籌資規模創近六年新高;展望2022年發展,傾向樂觀,預期全年新掛牌家數有望達到50家左右。

 

此外,今年全球IPO表現也超乎預期,安永審計服務部營運長黃建澤指出,往年全球企業新掛牌數量合計約1,000多家,但今年全球IPO總數至今已高達2,388家,總籌資額達4,533億美元,可說是近20年來IPO最旺的一年。

 

黃建澤表示,沒想到在新冠疫情之下,反而趨動投資人加強投入股市力道,除了美國、中國大陸及香港等幾家主要交易所,今年特別的是,印尼、中東、非洲等新興資本市場成長情形特別亮眼,籌資金額、IPO總數都較去年成長不只一倍。

 

回顧台灣這一年表現,截至1215日止,我國今年新上市加上櫃企業共27家,籌資額共約新台幣300.9億元,整體件數雖較去年減少二家,但籌資額較去年大增154.2億元

 

就產業別來看,無論上市或上櫃市場,都是科技業帶頭衝,上市櫃合計新掛牌27家中,科技業就占11家,是家數最多的產業,其次是生技醫療業,今年共掛牌五家。

 

根據報告,今年上市募資王當屬力積電(6770),籌資金額達新台幣76.9億元居冠,更引爆逾百萬人申購新股;其次是AES-KY,籌資金額約47.8億元,第三名是森崴能源籌資17.2億元。

 

上櫃市場方面,今年募資王為臺慶科,籌資金額18.4億元,其次是91APP-KY,籌資額約12.8億元,第三名是凌陽創新籌資9.6億元。

 

展望明年台股發展,黃建澤表示,今年上市、上櫃、興櫃板等板塊合計,新掛牌數量已達45家;在基本面及資金面雙強加持下,目前仍在申請上市者還有11件、申請上櫃13件,預期2022年全年IPO家數,有機會上看50家。

 

我們的看法:

 

第一、2021年全球IPO大爆發。

                                                                                                                                                                                                                                                                                                                                                                                                                                                                                                                                                                                                                                                                                                                                                                                                                                       第二、台灣也跟上趨勢。

 

第三、但金額及件數仍然遠遠落後歐美。

 

第四、未來危機台灣是最好的公司均赴海外上市。

 

騰訊京東

 

京東股東大洗牌,目前最大股東騰訊將以配息的方式稀釋京東的股份,由17%大減至2.3%;持股13.5%的劉強東在配息完成後,將取代騰訊成為京東第一大股東;而持股9.3%的沃爾瑪則升為京東第二大股東。

 

根據京東2020年京東集團年報顯示,截至2021228日,京東集團有31億股普通股流通在外計算,其中,包括26億多股A類普通股;以及4億多股B類普通股。

 

其中,騰訊透過全資子公司黃河投資持股為16.9%,有4.6%的投票權;劉強東持股為13.9%,有76.9%的投票權;沃爾瑪持股為9.3%,有2.5%的投票權;員工持股平台Fortune Rising Holdings Limited持股為0.7%,有3.9%的投票權。這意味在騰訊將京東股份配息稀釋後,屆時劉強東將成為京東第一大股東。

 

劉強東近年頻繁進出京東決策核心的人事布局,最早因美國醜聞案在2020年退任京東CEO,並且陸續卸任200多家旗下公司高管;去年京東分拆旗下小金雞陸續上市,劉強東又從幕後重新回任。

 

目前擔任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的劉強東,9月透露他將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長期戰略設計、年輕CEO培養和鄉村振興事業,宣布將原京東零售CEO徐雷升任京東集團總裁。

 

如今在騰訊減持告別京東後,京東勢必單獨應對阿里的電商競爭,一心想卸下重擔逐步退居幕後的劉強東,短時間恐將退無可退。

 

我們的看法:

 

第一、騰訊配合習近平「共同富裕」政策。

                                                                                                                                                                                                                                                                                                                                                                                                                                                                                                                                                                                                                                                                                                                                                                                                                                       第二、這對京東而言是一大利多。

 

第三、騰訊原來投資京東原因是為了和阿里競爭。

 

第四、京東逐步拉近和阿里距離。

 

花旗消金

 

花旗集團(Citigroup)同意以550億披索(約11億美元),把菲律賓的消費金融業務賣給菲律賓聯合銀行(UnionBank of Philippines),加快退出亞洲消金事業的腳步。

 

UnionBank23日說,這樁交易將使該公司取得花旗在菲國的信用卡、無擔保貸款、存款和投資業務,以及花旗金融服務及保險經紀菲律賓公司(CFSI),預定2022年下半年完成,並將留用約1,750名員工。

 

花旗在菲律賓的消金事業股權價值為97億披索,代表這樁交易是溢價收購,溢價額達453億披索。

 

UnionBank執行長兼總裁波提斯塔說:「我們期待這個改變遊戲規則的機會,能使我們的信用卡業務大躍進,並在消費市場的高端領域大舉擴張我們的銀行業務。」

 

花旗集團在執行長芙瑞瑟率領下,正在出脫某些市場的消金業務,以更著重於投資銀行等較有利可圖的業務 ,同時聚焦於香港、倫敦、新加坡、阿聯的財富管理業務。

 

花旗的菲律賓消金事業已吸引UnionBanBDO Unibank、大都會銀行信託公司及菲律賓群島銀行出價收購,最後由UnionBank勝出。

 

我們的看法:

 

第一、花旗賣亞洲消金業務是正確的決定。

                                                                                                                                                                                                                                                                                                                                                                                                                                                                                                                                                                                                                                                                                                                                                                                                                                       第二、在對的時間可以賣到好價錢。

 

第三、重新聚焦資源於其它業務。

 

第四、花旗過去全球化擴張過快,分散實力。

 

氫能

 

大陸「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時程規劃下,掀起一波清潔能源商機,而作為清潔低碳能源之一的氫能,成為各地方積極布局的重點。深圳近日公布「氫能產業發展規劃」中,不僅提出2035年氫能產業規模要達人民幣(下同)2,000億元的宏偉規劃,等於正式宣告加入這場氫能賽局。

 

上海證券報報導,自2019年氫能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推動加氫等設施建設,揭開各地著墨氫能發展的序幕。202110月,大陸國務院公布的「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到將統籌推進氫能全產業鏈發展,宣告氫能成為接下來清潔能源發展主力。

 

報導稱,機構預計,在政策支持下,到2025年大陸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兆元;到2050年,氫能在大陸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超過10%,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2兆元,產業前景巨大。

 

為搶攻上兆元的市場大餅,已有多個省市公布氫能產業政策。據統計,北京、河北、四川、山東、內蒙古等已先後公布專項氫能整體產業發展政策;另外,廣東、重慶、浙江、河南等則公布了針對氫燃料汽車細分領域專項政策。

 

深圳17日公布「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中,提出深圳氫能產業規模到2025年達到500億元、2035年達到2,000億元的宏偉目標。「規劃」提出,深圳計畫從創新能力建設、產業集聚發展和應用示範推廣三方面著手,前瞻佈局發展氫能產業高價值環節。

 

「規劃」提出,到2025年,深圳將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發展生態體系,建成氫能產業技術、先進製造、多場景應用示範基地,實現氫能商業化應用,氫能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到2035年,可望形成集氫氣製造、儲存、運輸、使用於一體,氫能產業的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並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占比明顯提升,整體產業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

 

和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在氫能產業發展可說極有野心。以北京來說,預計2023年前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氫能產業鏈規模突破500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氫能是未來的乾淨能源重要來源。

                                                                                                                                                                                                                                                                                                                                                                                                                                                                                                                                                                                                                                                                                                                                                                                                                                       第二、中國大陸已注意到氫能潛力。

 

第三、以深圳作為推廣氫能的據點。

 

第四、台灣沒有重視發展氫能。

 

西安封城

 

大陸西安本土疫情嚴峻,「封城」後病例數不減反增,南韓三星電子西安廠已進入緊急營運狀態,公司強調明年1月中旬前出貨無虞,但之後無法排除延遲出貨可能,另外,大陸車廠比亞迪西安廠的部分熱門車型交付,也可能再度延後。

 

台灣上市櫃公司當中,不乏與三星、比亞迪有業務往來的廠商。三星方面,西安廠主要生產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與威剛、創見等記憶體模組廠往來密切,若三星西安廠產出受影響,將牽動後續供貨。比亞迪供應鏈方面,以胡連、康舒最為知名,若比亞迪西安廠部分熱門車款出貨受阻,也恐牽動供應鏈後市。

 

陝西省衛健委26日通報,25日全省新增本土確診病例157例(西安市155例、咸陽市二例)。自129日以來,全省累計本土確診病例499例(西安市485例、延安市七例、咸陽市七例)。

 

西安從23日全市實施「封閉式管理」,與外界交通幾乎切斷,南韓三星電子設在西安的半導體工廠已進入緊急營運狀態。據三星電子表示,目前正在盡最大努力,動用住在宿舍內的員工確保產線正常運作,至於今後的具體營運方案仍需與政府協商。

 

半導體諮詢機構TrendForce26日提供的報告顯示,三星在西安設有兩座大型工廠,以NAND Flash為主,占三星產能42.3%、全球15.3%,雖封控措施未影響工廠正常運轉,至明年1月中前的出貨已安排妥當,但尚無法排除接下來因物流延遲的可能。報告補充,三星原物料進貨也可能受阻,不過廠內仍有安全庫存,可應付未來數月的生產。

 

除半導體外,常住人口近1,300萬人的西安還有以民營企業比亞迪帶動的汽車製造,以及高端裝備、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一共六大支柱產業,也是大陸「一帶一路」通往中亞、中東、歐洲的重要門戶。

 

比亞迪坦言,本次疫情對西安園區的生產有些影響,正在積極協調應對。

 

澎湃新聞報導,西安是比亞迪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肩負「秦PLUS DM-i混動」、「宋PLUS DM-i混動」等熱門車型的生產,本輪疫情可能導致相關車型交付再度延期。

 

我們的看法:

 

第一、西安封城影響深遠。

                                                                                                                                                                                                                                                                                                                                                                                                                                                                                                                                                                                                                                                                                                                                                                                                                                       第二、中國大陸即將舉辦冬奧。

 

第三、不能讓疫情進一步擴大。

 

第四、西安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城市。

 

元宇宙

 

近來實現元宇宙概念的「第三代網際網路」(Web3),成為熱門話題,但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和推特前執行長多爾西對此都嗤之以鼻,認為那不過就是個行銷術語,而非實際概念。

 

馬斯克21日在推特推文:「有誰看過Web3嗎?我還沒找到。」結果他的這番話釣出多爾西留言,多爾西說:「它(指Web3)可能在字母AZ的某個地方。」

 

Web3Web 3.0是一種「去中心化版」網路,採用區塊鏈技術,是實踐「元宇宙」(metaverse)概念的基礎技術。雖然Web3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已獲許多人支持。許多創業家正在嘗試設計、建構支援Web3的技術和協定,a16z等創投公司都力挺區塊鏈、加密貨幣及Web3

 

根據支持者對Web3的定義,Web3應該要將網路平台和應用程式的所有權分給使用者,不像現在的Web2,只有臉書母公司MetaGoogle等少數科技巨擘掌控這些平台。對此多爾西在20日推文:「你無法擁有Web3,但創投公司和其夥伴公司可以,到頭來這只是貼上不同標籤的中心化實體。」

 

我們的看法:

 

第一、Web 3.0是「去中心化」的趨勢。

                                                                                                                                                                                                                                                                                                                                                                                                                                                                                                                                                                                                                                                                                                                                                                                                                                       第二、現在雖然仍是概念,但未來會逐漸成形。

 

第三、對現有互聯網巨頭形成衝擊。

 

第四、馬斯克對Web 3.0並不支持,但這不代表Web 3.0不是未來趨勢。

 

比特幣集中

 

根據全美經濟研究所(NBER)最新研究,絕大部分流通的比特幣,把持在極少數人手中,比起全美金字塔頂端富豪掌控大部分財富,集中化程度有過之無不及。

 

NBER研究顯示,前1萬個比特幣帳戶持有500萬枚比特幣,價值相當於2,320億美元。

 

據加密貨幣交易平台crypto.com統計,全球1.14億人持有比特幣,那代表1,900萬枚流通的比特幣,0.01%持有人握有其中27%。

 

美國聯準會(Fed)指出,全美三分之一財富集中在美國前1%富裕家庭手中。美國貧富不均程度,已是數十年來最嚴重。

 

研究提到,比特幣集中化的後果主要分兩方面。首先,這會讓比特幣網絡容易遭受系統性風險;再者,比特幣價格上漲及逐漸普及化帶來的收益,大多被一小撮投資人把持。

 

比特幣2008年以開源軟體之姿問世,實體現金在沒有守門員之下電子化,人人可以下載軟體,「挖礦開採」比特幣。

 

但實際上,比特幣愈來愈集中化。大部分人透過交易所交易比特幣,而挖礦成本之高,只有一小群企業級公司負擔得起。

 

單枚比特幣價格20203月還在5,000美元,11月飆漲到$68,990美元,比特幣礦工及交易所的財富,過去兩年一飛沖天。

 

比特幣持有人數暴增一倍多,當中不乏知名投資人、對沖基金經理人瓊斯(Paul Tudor Jones)、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和NBA達拉斯獨行俠隊老闆庫班(Mark Cuban)等企業大亨、女星梅西.威廉斯(Maisie Williams)等名人。

 

研究人員指出,九成比特幣交易沒有實際經濟功能,包括只是用來混淆身分,剩餘的1成才算「真正的交易量」。加密貨幣交易所與交易台之間的交易,占比特幣整體交易量的75%。

 

MIT史隆管理學院與倫敦政經學院學者做的這份研究,是首度針對比特幣問世逾13年來的每筆交易做圖示與分析。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比特幣現在正在關鍵轉折點上。

                                                                                                                                                                                                                                                                                                                                                                                                                                                                                                                                                                                                                                                                                                                                                                                                                                       第二、明年價格有可能再下跌。

 

第三、但長期趨勢仍然看好。

 

第四、比特幣逐漸被主流大眾接受。

 

IPO套牢

 

2021年全球IPO市場搭上股市多頭列車,累計籌得5,940億美元,締造歷史新高紀錄。不過許多企業在上市卻雷聲大雨聲小,股價疲弱不振,反令投資人慘遭套牢命運。

 

低利率加上先前疫情降溫,使得許多國家重啟經濟活動,導致投資人風險胃納再度升高。看好市場投機氣氛高漲,從科技新創到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等都爭相進行IPO

 

根據Refinitiv調查指出,若不列入SPAC2021年全球共有2,097IPO、總計籌得4,020億美元。若與2020年相比,籌資金額激增81%、IPO交易件數也增加51%。

 

Dealogic表示,若將SPAC計算在內,2021年全球IPO籌資金額累計達到5,940億美元,創下新高紀錄。當中又以科技業和醫療保健業占絕大部分,Refinitiv統計,今年科技業IPO共有426件、醫療保健有332件,兩者共占全球IPO籌資金額的逾4成。

 

摩根士丹利美國股票資本市場部門共同負責人魏騰浩(Andrew Wetenhall)表指出,就新股發行活動而言,特別是新上市公司不斷冒出,「確實是一個充滿狂歡氣氛的資本市場」。

 

有些投資獲得不錯回報。例如獲得PayPal支持的貸款新創公司Affirm今年1月上市,當初參與其1.2兆美元IPO的投資人,如今獲利已翻了一倍。

 

不過更多IPO卻是慘遭翻車命運。瑞典植物奶製造商Oatly今年5月在紐約IPO並籌得14億美元後,到目前為止股價慘跌53%、英國食品外送平台Deliveroo3月在倫敦掛牌後,股價也狂瀉46%。

 

根據PwC數據,今年來藉由傳統IPO上市的公司,約有三分之二股價已跌破發行價。專門追蹤美國新上市公司平均表現的Renaissance IPO指數今年來下跌約8%,同期間標準普爾500指數卻上漲25%。

 

一些銀行業者警告,儘管部分公司上市後股價遭到重創,不過估值仍處於高水位。這主要歸因投資人在這些企業未上市仍在私募籌資階段,願意用高價買進它們的股票。

 

我們的看法:

 

第一、2021年全球IPO創紀錄。

                                                                                                                                                                                                                                                                                                                                                                                                                                                                                                                                                                                                                                                                                                                                                                                                                                       第二、主要是因為資金過多。

 

第三、但很多IPO表現不佳,是一大警訊。

 

第四、2022IPO應該不會比2021年更熱。

 

國際併購

 

在超低利率環境、股市飆漲、企業滿手現金下,2021年全球併購案總金額輕鬆突破5兆美元關卡,再創歷史新高。

根據Dealogic的統計,截至1216日,今年的全球併購交易金額已比去年暴漲63%,增至5.63兆美元,超越2007年創下的4.42兆美元最高紀錄。

 

摩根大通北美併購業務主管Chris Roop指出,光是美國企業就坐擁2兆美元現金,資產負債表極為強健,加上融資成本仍在歷史低點,各企業自然大舉出手進行併購。

 

科技與醫療產業的併購案過去多是主要大案,今年也同樣領跑,這一部分是因為2020年的併購交易遭到疫情壓制,延後的併購需求集中在今年釋出。

 

摩根士丹利美國併購部門主管Tom Miles也指出,股市表現強勁是促進併購案增長的關鍵因素,「股票價格高揚,同時也代表經濟信心高漲,執行長更有信心進行併購。」企業還可拿自身高漲的股票換成併購所需資金,股市飆漲企業的銀彈就更多。

 

我們的看法:

 

第一、2022年全球併購創新高。

                                                                                                                                                                                                                                                                                                                                                                                                                                                                                                                                                                                                                                                                                                                                                                                                                                       第二、股市價格高,全球利率低,有利於併購。

 

第三、全球產業有進一步整合的趨勢。

 

第四、新經濟對傳統產業帶來轉型衝擊。

 

獨角獸

 

胡潤研究院20日公布「2021全球獨角獸榜」,抖音(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以人民幣(下同)2.25兆元估值,成為全球最大獨角獸,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集團則以1兆元位居其後。榜單顯示,阿里共催生出5家獨角獸,其次是京東和百度以3家並列。  

 

胡潤研究院統計顯示,2021年全球共有1,058家獨角獸企業,較2020年數量翻倍。在2021673家新上榜的獨角獸企業中,美國新增347家,中國有146家,印度則有41家。新上榜企業的總價值達9兆元,與俄羅斯2020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相近。  

 

總部在北京的字節跳動2021年首度成為全球最大獨角獸,其估值年增1.7兆元,以2.25兆元拔得頭籌。螞蟻集團以1兆元估值排名第二。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創辦的SpaceX排名第三,估值有6,400億元,同時也是美國最大獨角獸。  

 

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官胡潤指出,美國和中國擁有全球已知獨角獸企業的四分之三,占據主導地位。上榜前十名共占全球獨角獸企業總價值的25%,其中包括4家美企和3家中企。  

 

對比中美兩國的獨角獸,中國獨角獸主要從事電子商務、醫療健康和人工智慧行業,約占中國獨角獸總數的三分之一。美國獨角獸則傾向從事軟體服務和金融科技。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榜單中,有50家獨角獸由母公司孵化而來,其中就49家來自中國,包括阿里巴巴旗下有5家獨角獸,其次是京東和百度,分別擁有3家。  

 

胡潤指出,中國創業生態的獨特之處,在於大型科技公司孵化獨角獸的能力,如螞蟻集團即是在2014年從阿里巴巴獨立出來。但微軟、蘋果、亞馬遜和Alphabet等「世界四大巨頭」,卻未打造出獨角獸企業。  

 

展望產業未來,胡潤表示,2021年是元宇宙的元年,雖然目前還沒有出現與元宇宙相關的獨角獸,但仍期待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將產生獨角獸,預估生物科技行業將在未來產生最多獨角獸企業,而B2B相關領域也將增加。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獨角獸數量仍然為世界第一。

                                                                                                                                                                                                                                                                                                                                                                                                                                                                                                                                                                                                                                                                                                                                                                                                                                       第二、2021年中國打擊互聯網新創企業。

 

第三、中國新創企業2021年受到政策影響。

 

第四、2022年美國仍然領先全球新創的發展。

 

五大股

 

標普500指數今年以來漲幅破20%,但主要是靠微軟、蘋果等五大科技股撐腰,分析師認為這不是好兆頭,預告美股明年恐怕會走弱。

高盛分析師發現,自4月以來,標普指數漲幅一半以上是靠權重排前五大的成分股驅動。標指今年迄今漲24%,微軟、輝達、蘋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及特斯拉等五大科技股,貢獻其中三分之一。

分析師指出,一連串隱憂侵蝕市場信心,投資人為了安全布局,重新擁抱過去10年備受青睞的投資策略,即專門瞄準幾家持續成長且獲利能力強的大型科技公司。

但好幾位分析師與投資專家警告,重押科技股的後果,是標普指數明年可能難以站穩腳步。對沖基金Axonic Capital研究部門主管塞奇尼 Peter Cecchini)說:「萬一這些大型科技股基於各種理由沒什麼表現,股市將少了支撐力道。」

投資人從近來美股回檔下修,應該能嗅出端倪。微軟、輝達、蘋果、Alphabet及特斯拉重摔至少4.2%,拖累標普指數上周挫跌近2%。本周這五大科技股繼續扮演牽動大盤指數的角色,周一這五檔股票全跌,周二小幅反彈助標指收漲1.8%。

投資人的悲觀情緒因一些負面訊息雪上加霜,包括聯準會為抗通膨將加快回收量化寬鬆(QE)的速度、新變種病毒Omicron迅速擴散、供應鏈瓶頸、明年獲利展望有疑慮等等,這促使投資人轉而偏好防禦性股票,例如消費必需品及公用事業。

根據美國散戶投資人協會(AAII)本月初發布的每周信心調查,受訪者預期股價未來六個月內下跌的比例上升至42%,是1年多來最悲觀的數據。

Axonic Capital主管塞奇尼指出,通膨和供應鏈瓶頸問題纏身下,企業獲利恐怕會惡化。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雙雙飆升、且前者超出後者的幅度大於3%之際,企業的營業利益率在未來幾季多半會受挫,但這個問題普遍被投資人低估。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產業大者恆大趨勢明顯。

                                                                                                                                                                                                                                                                                                                                                                                                                                                                                                                                                                                                                                                                                                                                                                                                                                       第二、半導體明年仍然看漲。

 

第三、蘋果市值可望來到三兆元。

 

第四、特斯拉有可能再漲50%以上。

 

蘋果

 

花旗集團提出五大理由看好蘋果股價明年續漲,包括iPhone需求與相關服務需求強勁將推升營收,同時亦將股價目標上調至200美元,意味這家科技巨擘股價仍有14%的上漲空間。

 

蘋果周三股價上漲約1.5%,收在175.64美元。周四早盤續漲0.4%。

 

過去兩年,蘋果股價已狂飆141%,市值逼近3兆美元,歸功於該公司在iPhoneMaciPads、穿戴裝置和服務等各領域業績皆有亮眼表現。但分析師預料,蘋果股價尚未登頂,明年還將再漲一波。

 

花旗分析師蘇瓦(Jim Suva)發表最新研究報告,重申蘋果評等維持「買進」,目標價由170美元調升至200美元。

 

蘇瓦看好蘋果股價前景的五大理由,一是預期營收成長持續,尤其是iPhone與相關服務的強勁需求,預料明年秋季推出更先進的iPhone 142023年還將發表折疊手機。

 

其次,蘇瓦看好虛擬/擴增實境裝置前景,此為蘋果最新一代硬體產品的技術核心。

 

他預期蘋果會在明年6月開發者大會發表產品細節,價格可能介於7501,000美元。

 

蘇瓦另認為,監管規範的修改料應不會對服務收入成長造成影響,是他對蘋果樂觀的另一原因。儘管訴訟案可能使第三方支付系統的使用受限,但應該不會衝擊營收,因為相較於省下小額費用,許多使用者更在意便利性與安全性。

 

再者,蘋果積極派息,以及實施庫藏股,也對蘋果股價帶來挹注。蘇瓦表示,蘋果一年若取得逾1,000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就可能回饋股東至少1,000億美元。過去四年蘋果在5月都宣布新的庫藏股計畫。 

 

最後,蘇瓦另提到,蘋果汽車(Apple Car)可能在2025年或更早現身,他推測蘋果有可能透過委外產能打造新車,這將為整體營收攀升1015%,EBITDA(息前稅前折舊攤提前獲利)增加511%,但另也可能是建造類似CarPlay的車用IT生態系統,這將使營收增加2%,EBITDA增加12%。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已形成完整生態系。

                                                                                                                                                                                                                                                                                                                                                                                                                                                                                                                                                                                                                                                                                                                                                                                                                                       第二、未來軟體服務帶動蘋果成長。

 

第三、蘋果汽車2025年出現。

 

第四、未來2年還有VR/AR/元宇宙題材。

 

比特幣

 

由於比特幣創新高後跳水,加上各國政府加大監管嚴打的力道,投資專家普遍看空明年加密貨幣的行情,有分析師甚至喊出明年比特幣將下探1萬美元,等於打回一年半前的原形。

 

比特幣今年上演噴出行情,11月份更一舉衝上近6.9萬美元的新天價,之後跳水大幅拉回,目前約在5萬美元左右,短線跌幅達三成,陷入熊市泥淖。

 

儘管如此,比特幣今年年線累計狂飆約70%,並一舉帶動加密貨幣總市值升破2兆美元大關。

 

今年來有連串利多激勵加密幣大爆發,包括了第一家加密幣公司Coinbase今年4月股票上市、高盛等華爾街多家的投行採用與第一檔連結比特幣的美國期貨ETF獲准發行。

 

不過,由於各國政府加強監管加密幣,加上比特幣短線跳水崩跌衝擊市場信心,投資專家普遍看空明年加密幣展望。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財金教授亞歷山大(Carol Alexander)表示,比特幣明年最低可能下探1萬美元支撐,等於是吐光過去一年半的所有漲幅。

 

亞歷山大指出,「比特幣毫無基本價值,它比較像是一種玩具,而不是投資。如果我是手上有比特幣的投資人,我會想著盡快脫手,因為明年可能會大崩跌。」

 

聯合銀行私人銀行首席股票策略師羅文史坦(Todd Lowenstein)也指出,「無庸置疑,從比特幣線型走勢看來似乎會跟隨歷史許多資產泡沫與破滅,尤其是聯準會(Fed)立場更加鷹派,流動性充沛的資金行情將會退燒,價格高估的資產將首當其衝。」

 

當然,還是有分析師認為加密幣多頭行情並未結束,東京加密通貨交易所Bitbank分析師長谷川裕也(Yuya Hasegawa)表示,加密幣最大風險是Fed的量化寬鬆退場,「這一部份已經確定,而且市場可能也已反映完畢。」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比特幣短期被看空。

                                                                                                                                                                                                                                                                                                                                                                                                                                                                                                                                                                                                                                                                                                                                                                                                                                       第二、美國明年通膨壓力增加。

 

第三、比特幣尚無主流貨幣地位。

 

第四、市場下跌時投資人會優先拋售比特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