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一是全球動盪的一年,經濟與產業格局產生顛覆性的變化。首先,大者恆大,蘋果市值接近三兆美元,微軟破二點五兆美元;其次,半導體產業大爆發,三家和台灣有關的企業,台積電、輝達和超微幾乎把英特爾打趴。另外,不少美國企業開始重組,GE、IBM和嬌生都被拆成不同公司。中國大陸金融和美國開始脫鉤,從滴滴開始,中概股將逐漸回歸港股和A股上市;至於大批陸企互聯網平台公司,在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大刀闊斧政策改革下,市值大幅蒸發,不得不調整戰略。
企業重組有幾大驅動因素:首先是全球地緣政治,中美科技和金融大戰導致資產重組;其次是產業整合,企業退出不具競爭力的行業或重新聚焦,將業務分拆為獨立公司;再者是半導體產業洗牌,超微併購賽靈思、格芯單獨上市,但輝達併購安謀案應會被美國和歐盟否決;最後是資金行情,二○二一年全球IPO與併購都創歷史新高。
這些全球性產業重組當然也影響到台灣,歸結起來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是賣給外國策略投資人,最近例子是龍燈以一點八億美元賣給美國農業公司Albaugh。國際大廠都在思考其全球布局,台商如能被納入國際供應鏈中,是相當理想的選擇,畢竟台商實力仍然有限,如能強強聯手可更快速發展。
第二是賣給外國財務投資者。近期金可光學以近十億美元賣給霸菱私募股權基金,通常這代表未來會進行更多整併,達到一定規模會再行上市,以創造更高股東價值。
第三是分拆子公司在海外上市。從二○二○年至今,已有八家台商在中國大陸A股上市,其中大部分都是無根台商,但也包含在台上市公司分拆大陸子公司,如南僑和上緯。中國大陸近期對台商企業A股上市政策有明顯放寬,前提是和台商業務不得互相重疊競爭。鴻海也宣布,未來會將印度業務在當地上市,這些均可使台商業務運作更加靈活。
第四是收購海外企業。這是台灣企業最高端戰略,藉由整合國外公司,取得關鍵技術、市場或人才。
事實上外資基金由於不再投資中國,非常願意和台灣企業攜手合作整併外國公司,以提高台灣企業國際產業地位。近期例子包括貿聯以四點五億歐元併購德國工業系統大廠LEONI,以及台達電以八千九百六十萬美元併購美國自動化業者Universal Instruments。
第五是出售中國大陸資產。二○二○年至今已有緯創、可成、和碩、日月光等電子大廠出售其中國工廠,最近主管機關表示,未來高科技公司出售中國業務將從「事後報備」轉為「事先核准」,但高科技企業不可能將真正尖端科技賣給陸企,這種政策對台商全球資產布局和資產重組並無助益。
簡而言之,我的結論如下:第一、台灣企業未來必須加強國際連結;第二、唯有透過資產重組才能實現股東價值;第三、現在是台灣企業資產重組的最佳關鍵時機;第四、台灣企業應以真正大格局,用典範轉移的企圖心向下一個黃金十年邁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