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豐田,央行加密幣,馬士基,糧價,居家辦公,巴菲特,全球風險,台積電,高薪人才,聯發科,互聯網企業,數位人民幣,SONY電動車,LG新能源,阿里,金融業,樺漢,元宇宙
豐田
日本豐田汽車2021年在美國市場的汽車銷量首度超越通用汽車(GM),登上美國汽車銷售冠軍,亦代表通用自1931年來首次失去銷售龍頭寶座,反映晶片短缺對全球汽車廠的衝擊不一。
受到容登美國車市一哥的消息激勵,豐田股價5日盤中一度衝上2,334日圓,創下盤中歷史新高紀錄,終場漲幅收斂至2.6%,報2,292日圓。
豐田2021年在美國的汽車銷量約較通用多出11.4萬輛。豐田4日公布,2021年美國汽車銷量年增10%,至230萬輛。
相較之下,通用表示2021年在美國的總銷量為220萬輛,年減將近13%,主要因為半導體缺貨對通用的衝擊較大,可供經銷商銷售的汽車數量減少。
根據美國汽車雜誌《汽車新聞》(Automotive News)資料,通用自1931年起便位居美國汽車銷售龍頭,但這項紀錄在2021年中斷。
全球晶片荒對豐田的衝擊較小。豐田決定囤積電腦晶片,較多數汽車廠更早預期美國車市復甦,且零件和生產訂單的削減幅度不如對手劇烈,讓豐田為消費者需求反彈做好準備。
豐田數十年來積極拓展美國市場,2021年終於展現亮麗的成果。豐田高階主管雖表示順利挺過2021年的斷鏈危機,但豐田並不認為可以長久穩座龍頭位置。
豐田北美營運資深副總裁霍利斯(Jack Hollis)表示,登上美國銷售冠軍並不是豐田的目標,亦不認為能持續位居龍頭,公司也不會將擠下通用拿來打廣告。
通用發言人婉拒對銷售排名表示意見,但表示公司將重心放在最暢銷的產品,包括大型皮卡和休旅車。隨著晶片缺貨改善,預期2022年銷量可望成長。
其他外國車廠與電動車大廠特斯拉2021年在美國市場的銷售表現亦十分強勁,侵蝕底特律汽車廠市占。研究機構J.D. Power統計,2021年美國汽車銷量將近1,500萬輛。
我們的看法:
第一、豐田汽車管理優秀。
第二、技術和全球布局皆很強。
第三、超越通用汽車並不令人意外。
第四、豐田未來挑戰在於電動車。
央行加密幣
儘管加密貨幣在多數地區未受採用,但澳洲、西班牙已有大型銀行首開先例,提供客戶投資與儲存比特幣等數位資產的服務。
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允許顧客透過數位帳戶持有以及買賣比特幣和以太幣。BBVA為西班牙資產規模第二大銀行,營運據點包括拉丁美洲與土耳其。此外,澳洲最大銀行澳洲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也推出類似的試行方案。
德國儲蓄銀行集團表示,正在考慮提供客戶加密貨幣錢包,倘若通過上路,對於這個向來資金極端保守的國家來說,無疑是向加密貨幣邁進一大步。
在德國8,000萬人口中,該集團存戶即達5,000萬人。該集團發言人哈特柏格(Alexander Hartberg)表示,目前該儲蓄銀行有十分之一的客戶持有加密貨幣資產,「考量到他們的期待,本集團也應該投入加密貨幣資產」。
加密貨幣熱潮方興未艾,令多年來在旁觀望、原以為此熱潮會逐漸消退的監管機關與銀行感到驚訝。傳統銀行不願提供零售客戶任何與政府發行貨幣無關的服務,歸因於加密貨幣可能涉及洗錢以及價格波動等疑慮,這都可能造成投資人損失,另一方面,相關法規也仍由監管機關研擬當中。
然而,加密貨幣的交易與價格卻是連連飆升,光是2021年,所有加密貨幣市值合計增逾一倍,衝破2兆美元。幾乎所有加密貨幣交易都在幣安(Binance)、Coinbase Global等平台進行,但近期一些支付公司如PayPal、線上券商如羅賓漢,也都開始提供顧客持有加密貨幣的服務。
托管銀行如紐約梅隆銀行(BNY Mellon)、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皆宣布考慮為資產管理公司、對沖基金等機構客戶推出加密貨幣服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加密貨幣全球正逐漸普及。
第二、觀察指標是傳統金融機構的參與度。
第三、以往只有新經濟業者參與。
第四、但現在主流金融機構對此態度轉為正面。
馬士基
彭博資訊報導,丹麥海運巨擘馬士基團(Maersk)的運能已被瑞士的地中海航運公司(MSC)超越,不再是全球運能最高的貨櫃航商。
海運諮詢機構Alphaliner彙整的資料顯示,地中海航運公司目前可載運428萬4,728只標準20呎貨櫃,比馬士基的運能多出1,888只。這兩家公司的市占率目前都是17%。
馬士基在1975年首度進入貨櫃貿易市場後,已占據貨櫃海運產業的運能榜首數十年。馬士基也扮演業界的先驅,多次改寫最大貨櫃輪紀錄,近來也投資以甲醇為動力來源的船舶。
不過,若以自有船隊的運能計算,馬士基仍是業界第一,因為MSC的運力有65%來自承租的貨櫃輪,馬士基的比率則為42%。
過去十年裡,貨櫃輪業者多數時間都難以獲利,但在新冠疫情爆發後,消費者商品的需求激增,貨櫃輪運能吃緊,讓貨櫃輪產業去年締造獲利新高。從上海出口的貨櫃輪運費,過去一年半來已飆漲約四倍。
馬士基與MSC均淡化排名議題,且雙方仍在多項領域合作,例如貨櫃輪共享、分享及傳輸貨運資訊的區塊鏈平台。
地中海航運是未上市公司,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是瑞士阿龐特家族(Aponte)的家族企業。執行長托夫特(Soren Toft)表示,他最關注的是成長和獲利能力,「我們不曾設定『成為最大貨櫃輪公司』這種目標」。
馬士基執行長施索仁(Soren Skou)日前受訪時表示,是否能保住業界最大公司的位置並不重要,馬士基正投資擴充利潤較高的陸運物流系統。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航運業2021年大爆發。
第二、馬士基垂直整合。
第三、積極進行併購。
第四、這種策略值得長榮和陽明學習。
糧價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周四公布去年12月糧價指數雖然小幅下滑,但2021年全年均值仍暴漲逾28%,衝上10年新高。FAO並表示,今年糧價止漲回穩的機率渺茫。
追蹤全球大多數食品價格走勢的FAO糧價指數上個月降至133.7點,較11月下跌0.9%,但較2020年12月大漲23.1%。FAO指出,糧價指數2021年全年均值達125.7點,較2020年飆漲28.1%,改寫2011年以來新高,該年糧價指數均值為131.9點。
去年由於收成不如預期,加上需求強勁,帶動糧食價格大漲,下半年後還連漲四個月,直到12月才下幅下跌。糧食價格飆漲是造成全球通膨全面升溫的一大原因,而通膨飆升正危及全球經濟復甦,FAO並警告,糧價上漲對於依賴糧食進口的窮國而言衝擊尤大。
對於今年的糧價展望,FAO認為上漲壓力趨緩的可能性偏低。FAO資深經濟學家艾柏辛(Abdolreza Abbassian)指出,「儘管價格漲高後會帶動產量擴增,進而拉低價格,但由於投入成本居高不下、全球疫情延燒不退與氣候不確定因素增加,2022年糧價想要止漲回穩不容樂觀。」
肥料價格去年大幅飆升,這也與能源價格飆漲有關,而肥料價格上漲等於增加農夫的投入成本,成為今年收成展望的不利因素。
除了乳製品外,去年12月糧價指數的所有類別均告下跌,其中以植物油和糖類價格跌幅尤大。
FAO表示,上個月糧價下跌的原因包括需求走疲、民眾對Omicron疫情衝擊的疑慮與南半球小麥收成供給增加。上個月穀物價格指數較前月下跌0.6%,主要原因就是南半球小麥生產國收成好轉,導致小麥出口報價下滑。不過,2021年全年穀物價格指數仍躥上2012年以來新高,較2020年大漲27.2%。
上個月乳品價格指數較前月上漲1.8%,主要由奶油與奶粉價格所拉升。乳品價格指數2021年全年漲幅則為16.9%。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糧價升高和氣候變遷有關。
第二、造成許多農作物收成不如預期。
第三、供應鏈問題造成雪上加霜。
第四、近期麥當勞薯餅又缺貨說明危機。
居家辦公
Omicron變種病毒迅速蔓延,令銀行原擬員工返回辦公室的計畫急踩煞車。新年伊始,華爾街員工發現居家上班風潮再現,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富國(Wells Fargo)、傑富瑞(Jefferies)都已要求員工自2022年起在家工作至少數周。
銀行業者預期,Omicron引起的居家工作趨勢只是短暫現象。但即便在Omicron病毒消退後,企業還可能面臨後續問題,就是許多員工愈來愈習慣彈性工作安排,不願意全時間返回辦公室。
華爾街銀行去年就開始積極安排員工返回辦公室,特別是摩根大通與高盛,兩家銀行皆聲稱,這是維持企業文化和訓練新員工最好的方式。交易員、高層主管等員工在疫情期間都定期回到辦公室上班。
然而,銀行業也面臨就業市場吃緊,這使得業者要求員工待在辦公室更具挑戰。花旗等企業提供員工更彈性的居家上班政策,被視為向其他同業挖角人才時的利器。
不過,居家辦公雖令員工開心,但仍引發一些疑慮。紐約市新科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呼籲大企業儘快讓員工返回辦公室,因為當員工在辦公室上班,就可支持餐廳、飯店等企業的生計。亞當斯3日(周一)受訪時說,「待在家裡無法帶動紐約市的經濟。我們必須讓每個人都投入金融生態系統。」
高盛在2日向員工宣布可在家辦公到1月18日。因疫情考量,該銀行去年12月取消員工耶誕派對。
摩根士丹利執行長高曼(James Gorman)去年12月受訪時提到,他低估疫情延續的時間,「就這點我判斷錯誤,我本以為勞工節過後疫情就會結束」。消息人士透露,在Omicron確診數大增之前,摩根士丹利在紐約的辦公室大約有65%的員工返回上班。
我們的看法:
第一、混合辦公是未來趨勢。
第二、金融業講究人與人的接觸。
第三、但未來可能必須改變。
第四、我們已無法完全回到過去完全在辦公室上班的日子。
巴菲特
蘋果股價飆新高,市值站上3兆美元的新里程碑,而巴菲特旗下投資公司近幾年買進的蘋果股票價值也跟著水漲船高,換算可淨賺高達1,200億美元,寫下股神歷來最佳投資紀錄。此外,柏克夏平均每年領取的蘋果配息就高達7.75億美元。
蘋果股價衝上新高後,周二收跌1.27%至179.7美元。
巴菲特執掌的柏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於2016年開始買進蘋果股票,到2018年中陸續加碼購股,使得柏克夏總計持有這家iPhone供應商約5%的股份,投入成本360億美元。
蘋果股價在新的一年漲勢凌厲,5%股份目前價值已達1,600億美元,意味柏克夏持股的帳面價值大幅增加1,200億美元。
押注蘋果對柏克夏來說是極具報酬的投資,除了蘋果股價狂飆之外,柏克夏也獲得這家科技巨擘每年豐厚的配息,每年股息平均約7.75億美元。
在康姆斯(Todd Combs)、魏斯勒(Ted Weschler)兩位副手的協助下,「奧馬哈先知」巴菲特近十年改變策略,開始投入科技股。根據InsiderScore.com估計,對蘋果的持股已占柏克夏股票投資組合的逾40%。
除了指數與ETF基金供應商之外,柏克夏儼然是蘋果最大股東。巴菲特曾形容蘋果是柏克夏的第三大事業,僅次於保險與鐵路投資。他也提到iPhone是「有黏著度」的產品,會讓人們留在蘋果的生態系統。
巴菲特在2020年2月接受CNBC訪問表示,蘋果「可能是就我所知這世界上最棒的事業。我認為蘋果不是一檔股票,而是我們的第三大事業。」
事實上,柏克夏已實現部分獲利。自2018年起,這家投資集團就開始小幅縮減蘋果持股,在2020年套現110億美元。然而,因蘋果實施庫藏股而使在外流通股數減少,讓柏克夏的整體持股不減反增。
我們的看法:
第一、巴菲特一向押寶美國冠軍。
第二、投資蘋果是他最正確決策。
第三、近年巴菲特其它投資並未特別成功。
第四、但蘋果彌補了所有的損失。
全球風險
中國本土武漢肺炎疫情尚未止歇,除了陝西省西安市疫情蔓延外,河南省禹州市也因出現三起無症狀病例而宣布「封城」,足見當局追求「清零」(零確診)的決心。然而,美國政治風險與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三日發布的今年度「世界十大風險預測」研究報告,將中國「清零」政策失敗列為頭號風險,直言可能加劇全球供應鏈中斷和通貨膨脹壓力。
報告指出,雖然歐美和中國都在去年底遭到疫情反撲,但歐美採行「與病毒共存」策略,中國則嚴厲執行「清零」政策。儘管中國策略在二○二○年看似大獲成功,如今卻處境艱困,在更具傳染力的變種病毒株、更寬鬆的邊境管制,以及效果有限的疫苗等威脅下,一旦失敗更有可能為全球帶來風險。
報告直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防疫策略恐怕會以失敗收場,導致更大規模的疫情和更全面的封城,進而嚴重干擾經濟活動,甚至打擊全球供應鏈穩定,加劇通膨惡化。在此情況下,中國人民也會愈加不滿。儘管「清零」政策隱藏危機,但由於最初取得成功,加上習近平親自背書,中方不可能調整防疫路線。
中國國內挑戰 全球第四風險
此外,報告也將中國國內面臨的挑戰列為全球今年第四大風險,指北京為了落實習近平「讓中國強起來」的願景,將引來西方強烈反擊,加上中國成長模式動能不足、經濟過度槓桿化且不平衡、快速高齡化,以及配合「清零」政策而必須撤回改革目標,進而擴大經濟領域脆弱性等,都是動盪因素。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四日通報,全境三日共新增一七五例確診病例,本土病例為一○八例,較前一日略微上升。其中,陝西西安佔九十五例,浙江寧波八例,河南洛陽、許昌、鄭州共有五例。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約一一七萬的河南禹州最近出現三起無症狀病例,當地政府三日晚間宣布全體市民即刻強制留在家中,街道全面封鎖,計程車和公車不可行駛,商店和經濟活動也一律停止,藉此防堵疫情擴散。
另外,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也出現境外輸入病例,為落實「清零」政策而關閉邊境口岸,卻造成口岸交通阻塞。越南工業貿易部批評,中方措施超出所需範圍,已對雙邊貿易造成負面影響。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也是「清零」政策。
第二、近期中國病毒傳播加劇。
第三、對於冬奧造成影響。
第四、中國「清零」失敗被列為頭號風險,仍令人意外。
台積電
超微、英特爾及輝達在2022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競推晶片,受惠各大廠釋出多款新晶片加速導入市場,且主力產品多採用台積電(2330)先進製程,法人看好,隨晶片放量出貨,台積電持續成大贏家。
台積電昨(5)日股價短線漲多休息,終場下跌6元、收650元,外資買超4,788張,連續三個交易日買超,不過買超張數收斂。
台積電先進製程獲大廠青睞並採用,特別是5奈米家族製程的5奈米與6奈米,先後獲得客戶直接點名採用,如英特爾GPU長期委由台積電操刀,其中,英特爾Arc品牌的繪圖處理器(GPU)代號為Alchemist已委由台積電6奈米操刀生產,超微新款Ryzen 6000與 7000系列處理器也採用5奈米家族製程。
英特爾此次於CES展中,已宣布Alchemist應用有超過50款產品。此外,同時宣布推出全新第12代Intel Core H系列筆電處理器,採效能混合架構,則是以自家Intel 7奈米製程生產,其中,Intel Core i9-12900HK,更號稱是地表最快的筆電處理器,該公司並為超可攜(ultra-portable)市場推出新款P系列產品線。
超微此次發表新款Ryzen 6000系列NB處理器產品,以台積電6奈米製程生產,採用升級的AMD Zen 3+核心,也是首款內建RDNA 2架構顯示核心的NB處理器,OEM廠相關筆電產品預計2月起陸續推出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超微執行長蘇姿丰首度提及,其Ryzen 7000系列處理器將採用5奈米Zen 4架構,預計今年下半年問市。超微也發表新款Ryzen 7 5800X3D桌上型處理器,強調領先對手的遊戲效能。
超微並發表新款適用於高階輕薄筆電與桌上型電腦的顯示晶片,為Radeon RX 6000M系列NB顯卡產品線新增6850M XT等型號。此外,也推出全新AMD Radeon RX 6000S系列筆電顯示晶片產品,包括6800S等,搶占遊戲筆電應用商機。在桌上型顯示晶片方面,AMD推出Radeon RX 6500 XT與6400顯卡。
在輝達方面,搭載GeForce RTX 的全新筆電將問世,該公司也宣布採用其人工智慧(AI) 平台的自動駕駛車。輝達預期市場上將推出超過160款採用其RTX 30系列GPU的輕薄筆電,RTX 30多數由三星代工操刀,不過,近期業界傳出,輝達將推出RTX 40系列,主要委由台積電5奈米生產, 輝達去年已預付16.4億美元包下產能,今年首季估計將再預付17.9億美元,相關預付款平均分配每季入帳。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晶片廠不斷推出新產品。
第二、台積電是最大贏家。
第三、還不包括像蘋果這些科技大廠自己的晶片。
第四、全球晶片廠有20-30家興建中。
高薪人才
大陸招聘平台「智聯招聘」昨(5)日發布2021年第4季《中國企業招聘薪酬報告》,報告顯示大陸38個核心城市企業的平均薪酬達到每月人民幣1萬111元(約新台幣43,778元),首次漲破人民幣萬元,較上季增長3.8%,更較去年同期的8,923元給薪高出13.3%。
報告分析,2021年以來,38城企業平均招聘薪酬逐季穩步增長,這一定程度反映出,相對於大規模招聘,企業越來越傾向於高薪聘請少量優秀人才,減少邊際人工成本。
在平均薪資外,以較能體現薪資差距的中位數來看,第4季招聘薪資中位數為每月人民幣8,001元,相較於上季增長6.6%。中位數為每月人民幣5,001元,與上季度薪酬中位數持平。
另外,報告所監測的大陸38個核心城市中,招聘月薪漲破人民幣萬元級的城市,從上季的七個增加至本季的九個,其中,蘇州、寧波兩座城市新晉為人民幣萬元級月薪城市。
整體而言,北京、上海兩地月薪仍處於第一梯隊,月薪分別達人民幣1萬3,412元和1萬3,195元。主因在於京滬兩地轉型升級不斷深入,2020年北京全市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高達2萬8,750家,比排名第二的深圳多出1萬多家。此外,滬深兩地也是大陸總部所在最密集之地,特別上海大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量位居全大陸第一,總部經濟國際化水平最高。
而深圳、杭州分別以月薪人民幣1萬2,606元、1萬1,462元的薪酬位列第三、四位。
北上深杭四座城市均較上季增長4.0%以上,其中深圳第4季月薪較上期增長5.3%,具備較高人才吸引力。蘇州市月薪較上期漲7.3%,超越珠海位列第七。
第一財經報導,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分析,近年蘇州產業轉型升級在地級市裡表現最佳,蘇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比較好,生物製藥、電子訊息等產業發展十分突出。
另從行業來看,第4季信託、擔保、拍賣、典當行業,超過基金、證券、期貸、投資行業,以月薪人民幣1萬2,826元重回榜首,能源、礦產、採掘、冶煉月薪人民幣1萬2,081元較上期增長12.8%,躍居第四位。去年大陸能源緊缺、能源價格上漲的局勢也帶動行業招聘薪酬水漲船高。而受到「雙減」政策與疫情影響,教培和旅遊業招聘薪酬分別較第3季微跌1%與1.5%。
我們的看法:
第一、未來是知識經濟的年代。
第二、有專業知識的人受到重視。
第三、自動化的趨勢加快。
第四、未來貧富不均,兩極化會更嚴重。
聯發科
根據大陸研調機構CINNO Research 最新報告,聯發科(2454)拿下2021年大陸市場最大智慧手機系統單晶片(SoC)供應商,占比增至36%;同時,也是大陸5G智慧機市場,在高通之後的第二大手機處理器廠商。
IT之家報導,CINNO Research 大陸智慧手機市場銷量數據預測,2021年大陸5G智慧機市場中高通仍為最大手機處理器廠商,市場占比預計增至35%。
同時,隨著華為海思市占的萎縮,聯發科市場占比預計增至33%。2021年大陸5G智慧機手機處理市場格局逐步由「三強」轉變為「兩超一強」的競爭格局。
集微網報導,市調機構Counterpoint最新統計,聯發科在全球智慧手機系統單晶片(SoC)市場持續居於領先,2021年第3季聯發科智慧手機晶片市占率高達40%,較去年同期的33%升7個百分點,已連續五季超越高通,高居市占龍頭。
Counterpoint研究總監Dale Gai指出,在具有競爭力的5G SoC和對4G SoC的高需求推動下,聯發科以40%的市占領先智慧手機SoC市場。
而隨著中高階SoC產品組合的增長,聯發科的收入也持續增長。
Dale Gai還提到,由於2022年第1季旗艦產品的推出以及從2021年第4季開始的晶片組價格上漲,聯發科產品的平均售價將繼續上升。同時由於持續短缺,4G晶片的需求繼續強勁,這代表聯發科未來依舊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
日經亞洲評論報導,聯發科去年向高階領域邁出了一大步。先是在2019年開始發布一系列用於中階手機的5G晶片組後,聯發科於去年11月推出了用於高階智慧手機的天璣9000,該晶片組由台積電使用其最先進的4奈米製程的技術生產,甚至比蘋果的iPhone 13移動處理器使用的還要先進。
聯發科副董事長暨執行長蔡力行表示,聯發科還承諾使用台積電的3奈米晶片技術,預計到2023年,這項行業領先的技術將全面可用。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是聯發科最重要市場。
第二、加入聯發科是CEO蔡力行正確的決定。
第三、聯發科近年已超越高通。
第四、但中國市場也是聯發科未來的變數。
互聯網企業
大陸國家網信辦、發改委等13部門昨(4)日發布修訂後的新版《網絡安全審查辦法》,收緊對企業出海的數據管控,尤其在審查國家安全風險方面,針對企業赴國外上市新增了兩條,分別是對上市前、後企業核心數據、重要數據或大量個人信息,被國外政府影響、控制、惡意利用的風險。
新法出台後,大陸互聯網企業今後要到那斯達克、紐交所上市幾乎寸步難行,且繼滴滴出行的前車之鑑後,恐將造成更多中概股回A、H股掛牌,備受外界關注。
大陸國家網信辦網站4日公開訊息指出,近日網信辦、發改委、工信部等13部委聯合修訂發布新版《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全文23條,自2022年2月15日起施行。
新修訂內容上,辦法第七條要求,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資料的網路平台運營者,在向國外證券監管機構提出上市申請前,必須申報網路安全審查,目的是為進一步保障網路安全和數據安全,維護國家安全。
但網信辦負責人也強調,對外開放是大陸的基本國策,始終支持境內企業依法規合理利用境外資本市場。
為因應修訂,辦法第八條明確,企業必須提交申報書、影響或可能影響國安的報告,以及相關採購文件、協議、擬簽訂合約,或IPO申請文件與其他材料等;第十條列舉,重點評估的因素包括關鍵訊息基礎設施、核心數據、重要數據或大量個人資訊被外國政府影響、控制、惡意利用的風險等。
由於美國證交會(SEC)去年已宣布有關中資企業新規,包括應提供審計底稿供美國檢查、需披露是否由政府實體控制,業內人士指出,如今大陸新規上路,進一步鎖死網路平台企業赴美上市的可能,但對於中概股或新股到大陸A股、香港H股上市,並不在審查範疇之內。這意味著鼓勵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回流到港股或者A股。
在此之前,已於2021年6月1日上路的原版《網絡安全審查辦法》,著重可能危害國安的關鍵訊息基礎設施供應鏈安全,但滴滴出行赴美上市後,大陸監管部門指其未經同意,發動七部門聯合進駐審查,隨後,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等也被審查;同年9月1日,大陸施行《數據安全法》,到如今因應前者施行,進一步修訂新版《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將網路平台企業進行數據處理活動時,影響或可能影響國安等情形也納入審查範圍,構建出數據防護網的法律梯隊方陣。
路透社報導曾引述市場觀察人士分析,滴滴可能不會是唯一一家從美國退市,計劃回香港或大陸掛牌的企業,並點名阿里巴巴、百度、京東、拼多多、嗶哩嗶哩和教育類的中概股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加強控制大數據。
第二、大陸不希望互聯網平台赴美上市。
第三、中美科技戰和金融戰。
第四、對於互聯網企業有深遠影響。
數位人民幣
數位人民幣(試點版)App正式上架至各應用平台,如安卓等,值得注意的是蘋果App Store也能下載。
據了解,數位人民幣(試點版)App為大陸法定數位貨幣「數位人民幣」向個人用戶開展試點的官方服務平台,提供數位人民幣個人錢包的開通與管理、數位人民幣的兌換與流通服務。目前數位人民幣仍處於研發過程中的常規測試階段,這次擴大試點,將開放數位人民幣制定運營機構抽選的試點地區白名單用戶可以註冊該App。
截至2020年10月,數位人民幣增加了上海、海南、長沙、西安、青島、大連六個試點地區。加上此前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等四地及北京冬奧會場試點地區,數位人民幣試點已形成「10+1」的格局。
數位人民幣錢包在使用上,體驗與支付寶、微信支付相似。按照先前央行數位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的說法,微信和支付寶是金融基礎設施、是錢包,而數位人民幣是支付工具,是錢包的內容。在電子支付場景下,微信和支付寶的錢包裡裝的是商業銀行存款貨幣,數位人民幣發行後,大家仍然可以用微信、支付寶進行支付 ,只不過錢包裡裝的內容增加了央行數位貨幣。
近年陸官方不斷擴大數位人民幣的試點應用場景,比如去年7月,北京市首創可利用數位人民幣繳交學費;去年12月,海南省宣布能使用數位人民幣繳稅。
去年7月,人民銀行發布《中國數位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顯示,截至2021年6月末,數位人民幣試點場景已超過132萬個,覆蓋生活繳費、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消費、政務服務等領域。開立個人錢包2,087萬餘個、對公錢包351萬餘個,累計交易筆數7,075萬餘筆、金額約人民幣345億元(約台幣1,491億元)。
大陸數位人民幣出台多被視為中美金融戰的另一章,在此前中美科技戰下,蘋果App Store成為中美間敏感的應用程式上下架戰場之一。這次數位人民幣能在蘋果App Store上架也令人關注未來後續發展。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數位人民幣世界第一。
第二、加速金融和美國脫鉤。
第三、新的場景應用不斷發生。
第四、大陸有完整互聯網生態系。
SONY電動車
Sony集團在今年的美國消費電子展(CES)上宣布,將成立專門研發電動車的新公司,準備推出自家電動車,與鴻海(2317)、小米等科技同業一起搶攻這塊炙手可熱市場。
Sony執行長吉田憲一郎4日在CES活動上宣布,將在春季成立子公司「Sony Mobility」,並同時展示了一款七人座的電動運動休旅車(SUV)概念車Vision-S 02。
這位日本電子巨擘在前年的CES上展示了首輛電動概念轎車Vision-S,但當時Sony表示並不一定會販售自家的電動車。Sony當時是與麥格納國際(Magna International)和博世(Robert Bosch)合作設計Vision-S,主要目的是為了展示Sony的車用感測器。
吉田說:「展示Vision-S所獲得的迴響,鼓勵了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利用創意和技術,改變移動體驗。我們相信Sony做為一家富有創意的娛樂公司,處於改寫移動定義的有利位置。」
受到這項利多消息激勵,Sony東京市場5日股價大漲3.6%,盤中漲幅一度高達5%。
Sony這款Vision-S 02運動休旅車將搭載使用Sony自家技術的安全功能,包括高靈敏度、高解析度、高動態範圍的CMOS影像感測器,以及能準確感測3D立體空間的光達(Lidar)感測器。
吉田說:「在創造舒適的移動體驗上,安全已成為我們的最優先要務,在打造這輛SUV時也並未改變這項原則。這款車的內外共安裝40個監控安全的感測器。」
這輛車也將可使用5G行動網路,並搭載3D環繞音響系統,車內的數位影音服務也可讓乘客玩Sony遊戲主機PlayStation的遊戲。Sony表示,目前正在歐洲進行道路測試,目的是為推出Level 2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台灣鴻海集團和中國大陸小米公司等科技大廠,也正在進軍電動車市場,以多角化經營事業。鴻海去年10月發表三款電動車,並計劃在2027年前年產量達到300萬輛。董事長劉揚偉預估,屆時這個產量將占約10%的全球市場。
蘋果公司對電動車的野心一直廣受關注,彭博資訊去年11月報導,這家全球第一大科技公司正在加速開發電動車。
我們的看法:
第一、Sony跨入電動車意義重大。
第二、整合內容、電玩和影音設備。
第三、提供移動的新體驗。
第四、轉型成功,值得台灣學習。
LG新能源
根據路透看到的投資條件書,南韓電池製造大廠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已開始接受投資人認購股票,計劃籌資多達108億美元,可望成為南韓歷來最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
LG新能源將以每股25.7萬韓元至30萬韓元(216.19美元至252.36美元)的價格,出售4,250萬股股票,包括該公司的3,400萬股新股、和母公司LG化學的850萬股舊股,籌資金額介於92億~108億美元。路透引述消息人士指出,投資人對LG新能源股票的需求很高,預定14日敲定的上市價可能落在價格區間的上限。
這樁IPO案的籌資規模將打破三星人壽保險(Samsung Life Insurance)在2010年籌資4.9兆韓元(41.2億美元)的紀錄,也將使LG新能源估值達到510億至590億美元,有望躋身KOSPI第三或第四大上市公司,緊追在三星電子、SK海力士及Naver之後 。LG新能源預定本月27日在KOSPI掛牌交易。
根據投資條件書,LG新能源所籌得的現金多數將用於拓展公司當前的製造廠房以及償還債務。
該公司是樂金化學旗下全資電池子公司,為特斯拉、通用汽車和現代汽車等業者供應電池。
隨著全世界主要市場電動車需求大增,連帶激發投資人對電動車概念股的購股興趣。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南韓有史以來最大IPO。
第二、應該會超級成功。
第三、類似中國大陸寧德時代。
第四、南韓新經濟發展超越台灣。
科技中概股逆風,不過股神巴菲特搭擋、波克夏海瑟威副董事長孟格(Charlie
Munger)在2021年力挺指標中概股阿里巴巴,儘管阿里第四季股價持續滑落,孟格仍選擇大幅抄底,增持幅度近100%,但保守估計,當前孟格浮虧已逾2,100萬美元。
孟格在2021年透過其持有的Daily
Journal大買阿里,首季建倉持股16.5萬ADS,第三季增持82%至逾30萬ADS。據Daily
Journal在美東時間4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13F文件,該機構第四季再增持阿里ADS幅度99%至60.2萬,除此之外並未操作其他持股交易。
阿里巴巴ADS在4日收盤跌0.68%報119.56美元,以此換算,孟格持有阿里股份當前價值逾7,198萬美元。阿里巴巴ADS在2021年內失血慘重,2020年底報232.73美元,雖然2月時曾漲至274.29美元,但隨後在中國高壓監管下持續大跌,2021年底收118.79美元,較年初價位跌49%。
由於阿里大跌,2021年內堅持抄底的孟格當前浮虧並不小,以季末收盤價換算,孟格斥資近9,336.44萬美元買入阿里,浮虧逾2,138萬美元。由於阿里ADS價位幾乎都是在季末處於低點,上述浮虧數字可說是保守估計。
不過這也反映出孟格極看好中國科技巨擘在2022年復甦的態度,Daily
Journal在2021年甚少操作其持有的美國銀行、富國銀行、美國合眾銀行、浦項鋼鐵等標的,唯一的動作僅是增持阿里巴巴,讓阿里在該機構投資組合占比,從首季末的19%大增至年底的27.65%。
除孟格之外,包括高盛、匯豐、橋水等機構也在2021年第三季時大幅增持阿里巴巴,高盛斥資約30億美元增持57%,橋水增持幅度還達到132%。但是由於阿里在第四季股價又再次跌破前低,一度跌出110美元關卡,上述機構期間是否繼續增持或是轉而減持,值得後續關注。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股價已經超跌。
第二、比其它中概股都跌得多。
第三、現在投資風險不大。
第四、阿里仍然是重要互聯網平台。
金融業
受惠2021年全球股債市轉佳,券商保險業吃獲利大補丸、銀行業也擺脫呆帳提存陰霾,使2021年前11月金融業狂賺9,089.76億元,是2020年全年獲利的逾1.3倍,全年可望近逼兆元大關,創金融史上新高紀錄,又以券商年增近一倍最大。
金管會昨(5)日公布金融業2021年前11月獲利,三大金融業中,銀行業獲利3,702.3億元、年增5.5%,更逼近去年全年3,708.2億元的水準,證券期貨投信業賺1,299.46億元,保險業也賺了4,088億元,年增率都達八成高水準,券商、投信、保險業三大業別獲利都是史上新高。
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說,2021年前11月銀行業獲利成長,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放款增加、利差擴大,整體利息淨收益增加,二是手續費收入也有成長。
數據顯示,本國銀行2021年前11月稅前盈餘3,194.9億元、年增8.1%,其中利息淨收益較2020年同期增加365億元、手續費收入也增加101.7億元,投資評價則因匯兌因素而減少160.4億元。
銀行業獲利包括本國銀行、外銀及陸銀在台、信合社和郵局。其中郵局獲利成長最大,年增26%,其餘本國銀行、信合社、票券公司2021年前11月獲利年成長都有8%水準,外銀在台分行獲利則反向衰退二成。
券商及投信業2021年前11月獲利全部長紅,也創史上新高,其中券商賺1,114.38億元、年增97%,投信業則賺142億元、年增四成,期貨業43億元、年略減7%,合計三大業賺1,299.46億元,年增率82.35%。
券商業獲利是首度衝破千億元,投信業則是連兩年獲利都站穩百億元,業者說,券商獲利大增,主因是2021年全民瘋股、券商經紀手續費大增,投信業也受惠台股熱潮,營業規模收入增加,使獲利大增。
保險業2021年前11月則賺4,088億元、年增82.5%,是2020年全年獲利2,240億元的1.8倍,也是史上新高。
其中壽險業2021年前11月稅前盈餘3,865億元、年增八成,主因是壽險業積極實現股債資本利得,加上匯兌成本下降所致。
合計銀行、證券期貨投信、保險業三大金融業光2021年前11月就暴賺了9,089.76億元,較2020年同期成長了四成,業者說,2021年12月年底雖有銀行提存潮,但因台股續航,保險業和券商獲利可望續揚,預估全年獲利將逼近兆元大關。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金融業獲利2021年創新高。
第二、但轉型努力不夠。
第三、金融科技挑戰傳統金融業。
第四、台灣金融業應加速走出去。
樺漢
產業電腦(IPC)業者樺漢近日公告,將透過私募引進Google旗下的Google International,而Google將以每股新台幣226.92元的價格,取得樺漢4,880張私募股,總金額約新台幣11.07億元。在交易完成之後,Google則將以4.6%的持股,成為樺漢第三大法人股東。
雖然11億元的金額並不算大,但Google對樺漢的投資,對近期正處於積極整合、攜手聯盟的台灣IPC產業界而言,無疑是極大的震撼。Google與樺漢之間,究竟是看到了什麼商機,或基於怎樣的緣由進而攜手合作,則是外界最為關切與好奇的問題。
對於雙方的合作,市場認為,先前樺漢與Google Cloud之間已經針對樺漢的全球開放式AIoT雲端平台的數位轉型進行了合作,進一步引進資金,則顯示了雙方今後將可能會有更進一步的合作計劃。
由於樺漢之前經過集合、整合及融合的過程,已經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軟硬體平台架構,但針對今後諸多智慧應用領域的需求,將更倚賴雲端、人工智慧(AI)等領域的技術,特別是在樺漢先前強調的智慧零售、智慧金融等各項產業智慧化應用領域,一旦Google成為樺漢的主要股東之一,對於樺漢日後導入/應用相關技術將更為有利。
畢竟,要為客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不僅是要能在底層建構完整的數據蒐集及處理的架構環境,更要能為後續數據/資料上雲之後的運算、分析與處理提供一系列的工具,甚至協助客戶進行相關的處理。而這個從底層的數據,到最終雲端產生資訊的完整架構,會是樺漢強調數位化即服務(DaaS)策略的主軸。先前與Google Cloud之間的合作,不僅是要協助樺漢的雲端平台進行數位轉行,更是要將整個數位化的模式,延伸到相關供應鏈與全由不同產業應用客戶身上。
至於對Google而言,與樺漢的合作又能創造怎樣的利益。市場認為,先不論投資金額的大小,與樺漢合作的目標,應該也是希望進一步將Google在雲端與AI方的相關建置/技術及服務能在產業市場上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畢竟相較於亞馬遜(Amazon)AWS或微軟(Microsoft)Azure近年在各產業領域中的發展,Google在產業領域上的推進腳步,相對是慢了一些。雖然經常可見的是將Google的技術、服務應用在不同的商業領域中,但對於在各產業應用場域中,Google的落地實例則相對稀缺。面對今後各產業在運作及應用智慧化發展的風潮下,不論是物聯網(IoT)或智慧物聯網(AIoT),龐大的產業市場勢必將成為些接下來成長的主力,Google沒有理由不想要切入相關市場中。
我們的看法:
第一、Google的重要投資。
第二、和智慧解決方案有關。
第三、代表「軟硬結合」。
第四、未來會有更多類似案例。
元宇宙
近期元宇宙、NFT議題夯,Youtube創辦人、現任美商度雷克資本Draco技術長陳士駿則對元宇宙態度保留,他認為,現階段雖然資金到位,但技術還不夠,要用現在科技打造元宇宙的世界,還是有一段距離。
陳士駿在Draco年度茶會上表示,元宇宙概念提出不到十年,這是需要很多資金長期投入的產業,雖然矽谷現在很多資金已進入,也是開始為Web 3.0做準備,但距離發展成熟還要很長一段時間,自己目前不會投資。
陳士駿指出,以加密貨幣來看,2009年加密貨幣就推出市場,花了12至13年才到現在的規模;比特幣剛開始的三至四年也乏人問津,也是花一些時間才獲得市場關注。他認為,元宇宙科技還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醞釀,才能真正看到投資回報。
很多人覺得元宇宙虛無飄渺,但有了非同質化代幣(NFT)技術後,民眾想在元宇宙世界打扮時尚也不是難事,只要用加密幣購買Nike的NFT球鞋、LV的NFT名牌包,就可把真實世界的時尚搬進元宇宙;因此外界預料,元宇宙也可能建構起未知的數位經濟新世界。
Draco創辦人傅冠龍說,對使用者來說,希望購買的虛擬商品能在各個環境使用,可在不同虛幻空間互相串連,但廠商都希望使用者在自己的產品有高黏著度,所以各個虛擬空間發展大多是各自專研,版本之間沒辦法互通。
陳士駿強調,雖然疫情期間虛擬空間應用範圍漸廣,可是在疫情過後,生活就會恢復正常,對於元宇宙、NFT的未來應用程度、發展,仍待觀察。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元宇宙2021大爆發。
第二、2022持續會受到關注。
第三、大型公司比較有優勢。
第四、新創對元宇宙商機持保留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