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電動車,所有硬體都可能「免費」!老總:數位轉型的4個趨勢
最近全世界科技產業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許多公司股票價格劇烈動盪。例如Meta股價一日跌幅26%,市值蒸發2300億美元,亞馬遜卻創下單日市值最大漲幅。在半導體領域,可能因為俄羅斯和烏克蘭即將發生戰爭,造成關鍵原料稀缺,因此不少公司股價大幅下跌。
我們正處在一個關鍵點,投資人開始反思:即便現有科技是典範轉移,更重要的是能否在短期內為我們帶來明顯的改變。以Meta為例,元宇宙願景固然美好,但短期廣告收入快速下滑的衝擊無法被忽視;亞馬遜投資的電動車新創企業Rivian曾有千億美元市值,然而生產進度落後,又如何能達成業績目標?
和去年不同的是,科技泡沫開始浮現,這屬於正常現象,狂潮過後一定會有冷靜的思考,從長期來說是一件好事。重要的是,科技已開始改變我們過去生活的方式,正如同COVID-19加速了數位轉型進程,我認為有四大趨勢值得注意:
一、從硬體走向軟體
過去是硬體為王的時代,iPhone每次新機發表總讓人期待,但現在AI演算法和軟體變得相對重要。蘋果已成為美國最大軟體公司,雖然硬體仍占大宗,來自軟體的收入比重不斷增加,去年也推出串流服務「Apple one」。
數位轉型潮流短期內對台灣電子和IT大廠來說是利多,雲端基礎建設需求大增,帶動伺服器、PC、NB和顯示器的銷售。但長期而言「服務」才是重點,這是蘋果業績超級好的原因,台灣廠商不一定能吃到這塊商機。未來所有硬體只是一個載體,連電動車都可能免費,關鍵是在萬物相連的環境中,如何透過和各種增值服務及5G高速流量,帶給消費者最佳體驗。
二、新的硬體需求產生
硬體並不會消失,只是不再侷限於手機和筆電。以Meta為例,去年美國耶誕節銷路最好的商品是VR頭盔Oculus。即使不在元宇宙世界玩遊戲,消費者也需要新型智慧眼鏡,以更便捷的方式操作周遭各種物聯網裝置。家用機器人的需求也會增加,但不一定是我們傳統認知的機器人。亞馬遜去年推出家居機器人Astro,基本上是一款移動安全監控平台,用途之一是可以用來照護老人。
硬體不一定是智慧裝置,還包括物流工具。電商和外送業績大好,帶動了外送行業,但人力不足是問題;歐美現在已開始「無人化」,用無人自駕車和無人機協助運送,我相信這個趨勢會加速。這也是台灣的挑戰,因為我們滿街都是便利商店,不像其它國家需要依賴智慧解決方案來加強人與物的連結。
三、垂直整合取代分工
在軟硬結合的時代,完整的解決案才是成功關鍵。台灣產業過去屬於代工模式,以服務歐美大廠為主要考量,分工分得很細,每個廠商只負責一種零組件生產。但在未來面對市場需求,必須要有更多「整合者」出現,因此企業必須學習轉型,自行嘗試整合更多元素,或者與別人策略聯盟,這是台灣企業的新功課。
未來整合不只限於硬體,還包括軟體。比如說「智慧醫療」要與醫院合作,這不光是有設備就好。再以「元宇宙」為例,VR或AR只是工具,內容創作才是關鍵,元宇宙世界的創造不可能由建築工和材料供應商去完成,必須要有清晰的設計藍圖,這是誰的責任?
四、跨界聯盟取代水平整合
傳統的整合模式是把幾家相同的公司整併,創造一個行業領導者和資源整合者。但在全球反壟斷潮流下,這種商業模式已踢到鐵板,最近輝達(Nvidia)放棄對安謀(ARM)購併,以及矽晶圓大廠環球晶收購德國同業世創失敗,都是警訊。
未來是跨領域策略聯盟的時代,沒有人是萬能,鴻海、廣達即使再強大也不一定了解醫療、零售或金融等行業運作的方式,必須和應用端一起聯手合作。
台灣不能沈溺於昨日的模式,我們過去愈成功,離未來可能就遙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