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英特爾,巴菲特,比特幣,歐盟,超微AMD,SPAC,英特爾,理工人才,大腦晶片,美光,大陸手機,比亞迪,光電巨頭,汪洋,台新,數位帳戶
英特爾26日在一樁對歐盟反壟斷罰款的上訴案中獲勝,可免繳布魯塞爾當局12年前課處的10.6億歐元(12億美元)罰款。這項判決結果是歐盟反壟斷監管機關的重大挫敗。
歐盟執委會在2009年以扼殺競爭為由懲罰英特爾,指控這家美國晶片大廠試圖透過對戴爾、惠普、NEC和聯想等電腦製造商提供回扣,鼓勵他們購買英特爾晶片,因而阻礙競爭對手超微(AMD)在市場上銷售產品。
審理本案的歐盟普通法院批評歐盟競爭執法機構的分析,並且撤銷這筆罰款。但本案仍可上訴至歐盟法院(歐洲最高法院)。
普通法院在2014年維持歐盟執委會2009年的裁決,但後來在2017年被歐盟法院告知須重新審理英特爾的上訴。路透報導,普通法院的這項判決可能令字母公司旗下Google大感振奮,因為這位搜尋引擎巨人正在為歐盟開罰的三筆巨額罰款奮戰。
我們的看法:
第一、英特爾近期有很多利空。
第二、英特爾非常需要有好消息。
第三、全世界都在反壟斷。
第四、因此這是英特爾難得的勝利。
巴菲特
美國通膨飆高,促使聯準會(Fed)準備提前升息,今年開年以來全球股市重挫,全球前十大富豪的財富縮水一五八○億美元(約四.四兆台幣),只有長期布局傳統產業的「股神」巴菲特財富逆勢增加,穩居富豪榜第八名。
其他9人身家縮水4.4兆
根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今年截至一月廿五日,巴菲特旗下波克夏海瑟威股價上漲約二%,使他的淨資產增加二十六億美元、來到約一一二○億美元;巴菲特從二○○六年以來,已捐贈他持有的半數波克夏A股,目前仍持有二十三.九萬股。
相較之下,美國電動汽車大廠特斯拉股價今年來下跌約二十四%,創辦人馬斯克的淨資產縮水三三○億美元、剩二三七○億美元,但仍居世界首富;美國電商巨擘亞馬遜今年股價也下跌十八%,創辦人貝佐斯淨資產縮水二七○億美元,剩一六五○億美元,繼續名列世界第二富豪。
另外七位富豪,包括LVMH執行長阿諾特、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和前執行長鮑爾默(Steve Ballmer)、Google兩位創辦人布林和佩吉、Meta(臉書)創辦人札克柏格、甲骨文執行長艾利森,今年都因股價下跌而身價縮水。
由於股市風險偏好的轉變,巴菲特比其他富豪更能禁得起股市下跌的考驗。全球通膨居高不下,加上Fed升息的預期,促使投資人將資金從高估值的成長型股票中撤出,轉而投資波克夏等較穩定的股票,這是波克夏股價逆勢上漲主因。
我們的看法:
第一、最近科技股大跌。
第二、巴菲特押寶蘋果成功。
第三、唯有蘋果沒有大跌。
第四、科技股短期內有泡沫。
比特幣
國際貨幣基金(IMF)呼籲薩爾瓦多放棄將比特幣設定為法定貨幣,因為該加密貨幣對金融穩定造成很大風險。
債台高築的薩爾瓦多針對取得13億美元貸款與IMF展開長時間談判,而比特幣議題是兩方協商所面臨的最新阻礙。
IMF在25日(周二)提到,薩國近期採用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對於政府資源有限的小型經濟體來說,這會造成金融穩健、消費者保護和財政責任方面的風險。IMF高層呼籲薩國當局應縮減比特幣法規的範疇,取消比特幣的法定地位。
薩爾瓦多2021年9月開創全球先例,宣布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要求所有企業接受比特幣付款。此舉當時曾令全球加密貨幣交易商與採礦者社群歡欣鼓舞,但經濟學家提到,薩國總統布格磊(Nayib Bukele)並未考量到比特幣價格波動可能對這個260億美元的經濟體造成的潛在衝擊。
布格磊去年11月亦宣布將與數位資產基礎建設公司Blockstream合作,預計2022年發行10億美元與比特幣連動的債券。有鑑於償債成本攀升以及沉重的債務,薩國政府希望藉此吸引加密貨幣資本流入。
IMF針對薩爾瓦多經濟評估報告指出,多位IMF官員皆表達對於發行比特幣債券相關風險的疑慮,並提到未來該國龐大負債可能會達到難以支撐的程度。
然而,近期比特幣價格不斷下跌,令薩國陷入更大風險。現年40歲的布格磊將他的政治命運維繫在比特幣實驗政策的成功與否。近月該國資產負債表已增加數百枚比特幣。
上周五布格磊甫發布推文指出,由於加密貨幣市場大跌,該國買進1,500萬美元、「相當便宜」的比特幣。
比特幣價格1月稍早曾失守3.3萬美元,比去年11月的歷史高點腰斬一半。周三比特幣價格反彈,約達3.7萬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薩爾瓦多經濟脆弱。
第二、因此用比特幣當法幣風險太高。
第三、薩爾瓦多債券風險極高。
第四、比特幣波動過於劇裂。
歐盟
歐盟內支持將核能和天然氣納入綠能永續投資項目的已占大多數,這項提案的終局之戰即將來臨,目前由法國為首的擁核派占上風,德國為首的反核派卻無計可施。
若反核派想阻擋歐盟將核能和天然氣納入綠能,需要占歐盟人口的六成五、相當於至少七成二的歐盟會員國同意,才能成功,但不可能達標。
歐盟「里斯本條約」二○○九年十二月一日生效後採雙重多數制。歐盟執委會提案通過必須符合兩個條件,其一是必須有五成五的歐盟成員國同意,另一個則是這些國家人口須占歐盟總人口的六成五。
歐盟執委會與成員國及歐洲議員針對草案磋商於廿一日結束。執委會一名發言人表示:「我們希望盡快通過法案。通過授權立法前,將適當考慮廿一日前收到的任何意見」。
西班牙、奧地利、盧森堡和丹麥反對將核能和天然氣納入綠能,廿日聯名致函歐盟執委會表示,「我們發現新草案在政治和科技觀點上都很有問題」,警告將核能天然氣納入綠能是「走回頭路」。
歐盟執委會計畫將核能和天然氣納入綠能做為單一法案包裹表決,意味成員國和歐洲議會無法只贊成自己喜歡的部分,必須同時同意或反對核能和天然氣納入綠能。
法國為首的擁核派,及反核但擁天然氣的德國等國都受到影響。柏林當局堅稱,德國取消燃煤發電,但再生能源發電量尚無法彌補能源缺口,需要天然氣當作過渡。法國和德國可能還有得吵,但對天然氣的看法一致。
德國總理蕭茲發言人表示:「我們認為核能科技是危險的。但德國政府也同意,我們目前需要天然氣作為橋接科技」。
法國總統馬克宏十九日告訴歐洲議會,「我們必須承認,核能是種脫碳能源。歐盟執委會的草案很好;同意草案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幫助從燃煤發電轉型至天然氣的國家」。
歐盟成員國和歐洲議會將有四個月的時間審查最終版本文件,但時間可延長兩個月。若提案沒被推翻,就會成為歐盟法律,成功阻擋立法需至少三五三名歐洲議員投票反對,因為各國都有天然氣,所以反對者不可能越過門檻。
不過,這不是結束。奧地利環境部長格韋斯勒表示,若歐盟執委會持續推動提案並實施,我們將對歐盟最高法院提出訴訟,並稱盧森堡也可能支持。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洲把核能當作綠色能源。
第二、這已是全球趨勢。
第三、台灣反核風險高,將為此付出代價。
第四、未來缺電是大問題。
超微AMD
深受半導體界關注的超微半導體(AMD)收購FPGA大廠賽靈思(Xilinx)一案,中國反壟斷機關市場監管總局27日亮起綠燈,決定以附加限制性條件方式批准該收購案。
中國市場監管總局27日公布,在2021年1月19日收到此宗併購案申報,隨後進行審查、要求補充資料等程序,該機構認為此收購案對全球、中國的CPU、GPU、FPGA等晶片市場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故與申報方超微半導體進行多輪商談,最終評估認為,申報方提交的附加限制性條件承諾方案,能減少不利影響。
超微半導體在2020年10月底提出,以換股方式收購賽靈思股權,交易規模達350億美元。
中國市場監管總局要求交易雙方在併購後履行的相關義務,包括向中國境內市場銷售超微CPU和GPU、賽靈思FPGA時,不得以任何方式強制進行搭售;要向中國境內企業繼續供應旗下商品相關軟體與配件;確保賽靈思FPGA的靈活性和可編程性,繼續開發並確保賽靈思FPGA產品系列的可獲得性;保證旗下產品與第三方CPU、GPU和FPGA的互操作性;對第三方CPU、GPU和FPGA製造商的資訊採取保護措施。
近年美國加大對中國晶片業的打壓,促使中國對國際晶片廠併購案的審核也越來越小心,例如賽靈思在FPGA領域有舉足輕重影響力,因此在歐美韓相關重大併購案中,中國特別關注境內企業未來會否有被斷供風險,從事相關領域的中企在市場上是否還有一席之地。
在近期全球幾個重大半導體併購案中,中國已在2021年底有條件批准SK海力士收購英特爾NAND業務一案,如今又有條件批准超微半導體收購賽靈思。但在輝達收購安謀一案,傳中國與歐美大國立場一致,傾向反對,因此日前也傳出輝達萌生放棄的念頭。
我們的看法:
第一、AMD併購案中國過關不容易。
第二、輝達併購失敗。
第三、未來產業水平整合會受到阻撓。
第四、半導體產業面臨集中化風險。
SPAC
協助新創企業借殼上市的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在火紅一年多後,隨著管理法規轉趨緊縮與當初透過SPAC上市的高知名度企業股價表現不盡理想,不僅促使投資人爭相拋股套現,還引發部分企業乾脆撤回與SPAC公司合併的交易。
由於SPAC能讓新創公司繞過IPO繁複法規借殼上市,過去一年多曾在美股掀起熱潮。但如今該榮景已有退燒跡象,受到法規緊縮的威脅與一些藉由SPAC上市的企業股價慘跌,顯示投資SPAC並非適合每個人。加上美國近期料將啟動升息,除了科技股與比特幣等這些具有投機色彩的投資慘遭重擊,SPAC股票也無法倖免於難。
例如過去兩年透過SPAC上市的公司有半數股價重摔4成。當中像是運動博彩公司DraftKings與太空旅遊業者維珍銀河等知名企業股價,若從一年前高點計算,跌幅甚至深達60%。
目前健身企業Beachbody股價已跌破2美元、電動機車公司Bird Global與會員制航空公司Wheels Up Experience等股價也都在4美元以下。
眼見SPAC股價多數慘遭潰敗,也促使一些公司即使未能履行協議而必須支付大筆賠款也要及時抽身。美國金融技術和金融服務業者Acorns Grow就是最新一家,它在18日宣布結束約22億美元的SPAC協議。
根據Dealogic統計,這也讓它成為自去年11月以來第10家結束SPAC交易的業者。至於去年前10個月,SPAC交易終止件數則有13件。
Dealogic統計顯示,由於大多數SPAC上市案表現不佳,去年第四季的平均撤資率激升至60%,遠高於去年第一季的10%左右。
根據內情人士透露,市場波動加劇是Acorns Grow決定結束SPAC交易的主因。這家公司股東包括有美國職籃球員凱文杜蘭特(Kevin Durant)與好萊塢影星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然而在打消借殼上市計畫後,這家金融服務業者決定改而私底下向投資人籌募資金,最終仍將透過傳統的IPO掛牌上市。
我們的看法:
第一、SPAC近期將有泡沫。
第二、估值過高是原因。
第三、發行數目過多也是因素。
第四、投資人會更謹慎選擇標的。
英特爾
半導體大廠英特爾證實將在美國五大湖區的俄亥俄州(Ohio)哥倫布(Columbus)市郊的新奧爾巴尼(New Albany)地區,投資200億美元建立一個大型晶圓廠區。英特爾預計自2022年起興建新廠,2025年可望開始量產,該廠區最多將興建八座晶圓廠,以確保英特爾在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
根據外媒報導,英特爾初步計劃在新奧爾巴尼占地1,000英畝的基地上興建兩座晶圓廠,並在當地進行最先進電腦處理器的研發及製造,將招募至少3,000名員工,晶圓廠預估2022年動工興建,2025年進入量產階段。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表示,英特爾在俄亥俄州的建廠計畫,最終可能會把生產基地擴大至2,000英畝,並建造最多八座晶圓廠。他發下豪語指出,英特爾之前協助建立矽谷(Silicon Valley),如今將著手打造矽中心地帶(Silicon Heartland),要把當地建設成地表上最大的矽晶圓製造據點。
英特爾於2021年9月宣布將投資200億美元,於美國亞利桑那州(Arizona)興建Fab 52及Fab 62等兩座晶圓廠,完工後英特爾在該園區內的晶圓廠將增加至六座。至於英特爾此次決定在身為搖擺州的俄亥俄州設立大型晶圓廠區,市場人士認為有助法案在國會贏得更多支持,因為該州共和黨議員日前才呼籲國會核准520億美元的晶片製造法案(CHIPS Act)。
基辛格表示,若國會通過晶片製造法案,英特爾可將部分後段封裝測試移回美國生產,這對國安有正面影響。晶片生產鏈後段封測集中在亞洲,當地勞工成本低且當地政府願意提供補助,不過隨半導體廠自動化程度愈來愈高,若美國政府也有補助意願,英特爾將部分製造移回美國,還是符合成本效益。
雖然基辛格曾指出,美國政府應補助真正的美國半導體企業,但包括超微、輝達等多數半導體業者仍支持只要在美國生產就應給予補助。因此,台積電及三星電子都已計劃在美國興建新晶圓廠,其中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5奈米晶圓廠已開始興建,預計2024年進入量產,第一期月產能為2萬片晶圓,台積電預估2021~2029年在此專案上的支出約120億美元,將直接創造超過1,600個高科技專業工作機會。
我們的看法:
第一、英特爾大舉投資晶圓製造業。
第二、把製造搬回美國。
第三、選擇美國中部投資值得玩味。
第四、企圖重新振興地方經濟。
理工人才
為使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領域的人才長期留在美國,拜登政府正推動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其中最重大的變革是更改簽證規定,允許更多相關學系的學生在畢業後能留美工作三年。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的新政策旨在留住在美國攻讀STEM領域學科的外國留學生,以提升創新能力,追趕中國大陸等對手的腳步。
美國國土安全部計劃新增22個新符合條件的學位領域,包括資料科學、金融分析等。這些新增學科的外國學生可申請畢業後實習方案(OPT)計畫,在美國工作三年,有別於所有國際學生畢業後可在美工作一年的現行規定。這項新規即刻生效。
另一項改變則是讓持J-1簽證赴美就讀的國際學生,在學業完成後也可在美國最多工作三年,而現行規定是最多18個月。拜登政府試圖提供一個H-1B簽證以外的管道,讓外國專業人士留美工作。
H-1B簽證是國際學生為留在美國當地所用的最熱門簽證,但每年核發的數量有限,而且供不應求。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面臨人才缺乏危機。
第二、特別在工程相關領域。
第三、台灣也有相同問題。
第四、未來必須開放技術移民。
大腦晶片
彭博周四(20 日)報導,馬斯克旗下大腦晶片新創公司 Neuralink 目前正在朝聘一名臨床試驗主管,意味著該公司距離把晶片植入人類大腦的目標不遠了。
根據 Neuralink 列出的職缺描述,該主管職將負責監督醫療設備的人體試驗。該公司曾在去年釋出一段影片,展示自家的大腦植入晶片技術已經可以讓猴子運用腦波打電動,Neuralink 產品目標是幫助治療各種神經系統疾病,比如協助身體癱瘓的病患。
職缺描述中還寫道,任職者將與最具創新精神的醫生、頂級工程師,以及 Neuralink 的首批臨床試驗參與者密切合作,這也表明該工作將負責領導與建立 Neuralink 的臨床研究團隊,並恪遵法規。
馬斯克去年 12 月曾向華爾街日報(WSJ)透露,Neuralink 希望在 2022 年某個時間點實現將晶片植入人類大腦的目標,然而他過去也做過類似的預測,但事實證明想法過於樂觀,例如在 2019 年一次 Neuralink 技術展示時,他表示旗下設備將在來年植入人骨,最終卻未果。
通常醫療器械製造商想獲得首次人體試驗認可,必須先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所謂可行性的測試,在廠商提出申請後,FDA 會依據其設備可行性進行審查。
目前還不清楚 Neuralink 在此申請流程中的階段為何,Neuralink 與 FDA 對此並未回覆置評請求。一般來說,醫療器械製造商在與 FDA 互動申請流程早期就會聘請試驗主管,已幫助設計試驗,進而大幅提高核准機會。
此外,另一家致力於腦機介面(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技術的腦神經科技公司 Synchron 已獲 FDA 批准,是目前唯一一家核准進行「永久植入 BCI 臨床試驗」的公司,領先馬斯克的 Neuralink。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馬斯克實在太創新。
第二、重要是跨領域能力。
第三、生物晶片將生技和AI給合。
第四、未來可以用腦波思考。
美光
美光科技正在解散150人規模的上海研發中心旗下的DRAM設計部門,並挑選40多位核心研發人員提供移民美國的資格,預計最快在今年內完成。業內人士認為美光的大動作可能是為了防止人才被挖角及技術外流。
大陸積體電路及手機網站集微網報導,多位美光前員工與在職員工證實,美光此次並非解散整個上海研發中心,而是僅僅解散了DRAM設計部門,該部門總人數超過100人。
除了該團隊,美光上海研發中心還包括銷售、測試等多個部門。另外,美光目前在西安的工廠也不會發生其他異動,該廠主要開展積體電路裝配與測試以及DRAM模組製造。
美光員工指出,上海的DRAM設計團隊的解散將於今年內完成,公司提供技術移民美國資格的消息屬實,部分核心員工將可以攜帶家屬一同移民至美國,目前仍無法確定有多少員工會選擇移民。
一位前美光員工則透露,美光的DRAM設計團隊先前已有一大批人員,被挖角到大陸本土IC設計公司和儲存大廠。
某半導體行業高管評論認為,美光解散DRAM設計團隊,很有可能是出於防止技術外流的考慮,雖然目前大陸境內的DRAM企業數量相對較少,但未來幾年內或有可能湧現出新的幾家DRAM製造商,而且現有的DRAM企業也正求才若渴,美光此舉或是想將產品的設計和研發收攏至大陸以外地區。
該行業高管指出,美光對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重視程度由來已久,先前美光就曾因商業機密洩露將聯電告上法庭。不過在2021年11月26日,美光與聯電共同宣布達成全球和解協議,將各自撤回向對方提出的訴訟,聯電將向美光一次支付金額保密的和解金,雙方在聲明中均表示,期待未來達成共同的商業合作機會。
美光在該智慧財產權訴訟結束時就曾強調,智慧財產權保護是美光賴以保持競爭力重要基石。
市場調研公司Counterpoint報告顯示,三星以41.5%的市占率居市場首位,SK海力士市占率29.3%排第二,美光則為23.4%居第三,前三大廠合計占DRAM市場94.2%。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中科技大戰延續。
第二、美光擔心人才被挖角。
第三、大陸不尊重智慧財產權。
第四、把人才搬到美國是高招。
大陸手機
市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蘋果手機在2021年第4季再次登上中國大陸市場最大智慧手機品牌,且市占率創下有史以來最高,高達23%,這是蘋果自2015年以來,時隔七年再度奪冠。
至於大陸本土品牌VIVO和OPPO排在二、三名,分別占19%和17%;榮耀及小米則位居四、五名。
不過,若以2021年全年來看,VIVO以22%的市占率排名大陸智慧手機市場第一,其次依序是 OPPO、蘋果、小米、榮耀、華為和 realme。
Counterpoint分析,蘋果在2021年第4季的出色表現是由定價策略和從華為的高價基礎共同推動的。去年iPhone 13發布後,蘋果在中國大陸市占率就逐步上升至第一位,之後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另一家市調機構CINNO Research的資料顯示,高端智慧手機市場,蘋果市占率由2020年的48%增長到2121年的75%,尤其是在華為跌倒之後,蘋果更是乘機吃下華為原本的高端市場,VIVO、OPPO及小米只分到中高端市場。
2015年iPhone 6熱潮席捲中國大陸市場,這是蘋果手機銷量首次拿下中國大陸市場第一大智慧手機品牌寶座,之後在大陸本土品牌崛起,且強勢通路運作下,蘋果手機市占率被逐步蠶食。
財聯社報導,2019年,蘋果公司曾警告說在中國大陸遭遇市場挑戰,並聲稱它有計劃在中國大陸恢復成功。現在,Counterpoint Research稱,蘋果不僅成為中國最大的智慧手機品牌,而且還打破了自己在中國市場紀錄。
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蘋果手機2021年第4季市占率高達23%,創下有史以來最高,是自2015年以來再次成中國市場第一大智慧手機品牌。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統計,蘋果業績表現突出,但大陸智慧手機銷量在去年第4季其實出現了明顯下滑,比上年同期下降9%,且是連續三季都持續下滑。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手機市場重新洗牌。
第二、高端市場被蘋果接收。
第三、華為被制裁受創慘重。
第四、但其它廠商成為受益者。
比亞迪
在大陸被稱為「功率半導體龍頭」、「車芯第一股」的比亞迪半導體,重啟上市進程,根據深交所公告,比亞迪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將於27日舉行新股上市審核會議,擬募資人民幣26.86億元(約新台幣117億元)。
比亞迪半導體已遞件申請在A股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公開發行說明書顯示,此次IPO擬募資人民幣26.86億元,用於投建新型功率半導體晶片產業化及升級項目、功率半導體和智能控制器件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據了解,比亞迪半導體以車規級半導體為核心,在該領域已經布局從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與測試到系統及應用測試的全產業鏈垂直整合製造(IDM)模式。
此外,比亞迪半導體2019、2020連續兩年在新能源車電機驅動器廠商中排名全球第二,在大陸國內廠商中排名居冠,市占率達19%,僅次於英飛凌。這也是比亞迪半導體被稱為「車芯第一股」的原因。
至於比亞迪半導體能否解決大陸科技業被「卡脖子」的問題?陸媒「智能車參考」指出,從技術來看,比亞迪半導體起步早,布局相對完善,技術和商用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產能頂多只能滿足比亞迪汽車需求。因此,要解決「卡脖子」問題為時過早。
事實上,比亞迪半導體早在去年6月就曾向深交所提交過一次招股書要申請上市,但因聘用的發行人律師事務所被大陸證監會立案調查,導致IPO審核中止。
據先前資料,比亞迪半導體自2019年9月起,先後進行幾輪融資,2020年5月26日,A輪融資人民幣19億元,引入紅杉中國、中金資本、國投創新等投資機構。
2020年6月15日,比亞迪半導體完成A+輪融資,融資額人民幣7.99億元,引入包括韓國SK集團、聯想集團、中芯聚源、小米集團、北汽產投、上期產投等產業投資機構。中金公司估計比亞迪半導體目前市值約人民幣300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比亞迪跨足半導體是正確作法。
第二、汽車晶片市場需求大。
第三、大陸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
第四、但仍缺乏許多關鍵元素。
光電巨頭
因涉新疆人權問題,遭美國列入黑名單的大陸太陽能龍頭晶科能源,26日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募資達人民幣(下同)100億元。該股盤中一度大漲1.4倍,甚至觸發臨時停牌,最終全日飆漲111%,總市值突破千億元。
晶科能源因此成為2022年A股上市的企業中,第二檔募資金額過百億元的新股,排名首位的是1月初募資560億元的中國移動。晶科能源還創下大陸科創板開板以來的第四大IPO,以及迄今為止A股新能源行業最大的科創板IPO。至此,A股太陽能概念股擴增至67家,市值超過千億元者共計11家,晶科能源排在第十位。
近年中美關係惡化,美方頻頻出手制裁中企,波及在美上市中概業者,半導體製造業的中芯國際、電信業的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均因此選擇自美股下市,轉赴A股IPO,並很快得到中國監管層的同意。
2021年6月23日,美國商務部以侵犯新疆維吾爾族的人權為由,將晶科能源在內的多家大陸太陽能多晶矽、材料零組件廠商列入黑名單。晶科能源隨即在5日後向上交所申報科創板上市,同年9月30日成功通過上交所上市委審核,並於12月28日取得大陸證監會註冊批文,成為2021年科創板過會最快、啟動發行最快的企業之一。
晶科能源26日上市,開盤後股價一路走高,最高來到11.95元,較招股價5元大漲近1.4倍,並觸發臨時停牌。最終收漲10.55元,漲幅111%,總市值達1,055億元。晶科能源是繼晶澳科技、天合光能之後,A股第三家美股分拆子公司成功上市的企業,再加上隆基股份,全球太陽能組件前四位已齊聚A股市場。
2006年成立的晶科能源已建立從矽料加工、矽片生產、到電池片和太陽能組件生產的垂直一體化產能,共有12個全球化生產基地,並於2010年赴美上市。但過於倚賴海外市場或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隱憂。
該公司預計,2021年淨利約為8.3億元至8.7億元,年減16.47%至20.21%。機構分析,業績下滑主要是因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匯率波動。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太陽能產業大爆發。
第二、大陸有完整的太陽能產業鏈。
第三、太陽能概念股市值高。
第四、台灣很難發展太陽能發電產業。
汪洋
大陸一年一度的對台工作會議25日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會中表示,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和台企、台灣民眾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和落實同等待遇的政策,為台灣基層民眾及青年參與兩岸交流合作提供更多便利條件。汪洋表示,要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
每年1月舉行的對台工作會議除了總結上年對台工作成果,並會提出新一年度的對台方針與目標,向來是觀察兩岸關係發展的風向球,尤其2022年下半年中共將召開「二十大」,也讓外界格外關注本次對台工作會議內容。
人民網報導,汪洋在會上指出,2021年台海形勢嚴峻複雜,風險挑戰突出,加上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讓台海方向不確定不穩定性增多,必須做好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準備。
對於2022年的對台工作方向,汪洋表示,要堅決遏制「台獨」挑釁和外部勢力干涉,築牢反「獨」促統強大陣線。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完善與台企、台灣民眾分享發展機遇和落實同等待遇的政策。汪洋特別指出,要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
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在2021年12月中旬公布的「關於支援廈門建設高品質發展引領示範區的意見」中,提出要「打造兩岸融合發展先行示範區」。
本次汪洋在對台工作會議上的最新發言,也透露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將有更實質的進展。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日前在例行記者會上曾說明上述「意見」的內容,包括促進廈門與金門率先融合發展,推進廈金通橋、通電、通氣等專案,支持實施更加便利廈金兩地人員往來通關制度,做大做強赴金旅遊。
此外,還包括深化對台金融合作,創新閩台人才交流合作方式,持續辦好海峽論壇等兩岸重要交流活動。支援建立兩岸產業標準合作資訊資料庫,推進物流、電子口岸等資訊化標準共通。
對於選定廈門作為兩岸融合發展先行示範區的原因,馬曉光表示,除了福建的惠台政策全面持續推進,閩台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深化,有越來越多金門民眾在廈門創業、置業、生活。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改變對台工作方針。
第二、近期態度比較緩和。
第三、兩岸建立融合示範區。
第四、希望建立各領域交流的平台。
台新
財政部與台新金的彰銀釋股案,就差最後一哩路!據透露,25日上午九點半,兩方代表與金管會官員在最高法院的調解過程,除了彰銀每股收購價格還有5.7毛錢的落差外,雙方幾乎達成多數共識,並待農曆春節後再次調解。
台新金與財政部因彰銀案糾纏16年,並有多個官司互告中,但雙方已於去年同意由最高法院進行調解,希望達成止爭息訟目的。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25日上午的調解庭中,在一位資歷豐富的退休法官居間調解的積極促成之下,雙方達成「由財政部協助買回」台新金手中彰銀持股的共識,至於彰銀每股收購價格,財政部堅持以17.65元作價,但台新則堅持以每股18.22元賣回手中彰銀持股。台新金的估價基礎,是以過去5年彰銀均價作為依據。
目前台新仍持有彰銀21.62億股,占比達20.78%。台新於去年六月併購保德信人壽過程中,即同意金管會所附帶的條件,即在6年內出清手中彰銀持股。
據了解,在這位退休法官的勸說下,強調「現在是和解收場的最好時候」,也希望在「不讓台新金吃虧」的前提下,雙方開誠佈公的進行協商。原台新金要求所持彰股份由財政部買回,但最後退了一步同意改由「由財政部協助買回」。
而25日最後的爭議點,在彰銀的每股5.7毛錢的價差,調解人極力協調希望「雙方再各退一步」,可以取一個彼此都可以接受的17.65與18.22的中間價位。
兩造25日所談結論仍須由各自內部程序追認同意,並約定三月間再行調解確認最後結果。且因有金管會官員在場確認彼此意願,也希望可扮演居間協助和解角色。
由於此一案件雙方纏訟多年,執政高層也希望可以儘速和解落幕,因此透過多方管道促成雙方調解。但因財政部與台新金各有壓力,須面對國會監督與對股東權益負責,因此糾結至今。
台新金於2005年7月間,以365億元溢價114億的價格,取得彰銀23.41億股,約合22.5%股權,成為彰銀單一最大股東。台新金當時係為解彰銀危機而入股,但此協議經政黨輪替後而有生變,國民黨執政時期財長張盛和強勢表態捍衛公股權益。然,民進黨再次執政後,仍依國民黨執政時期路線不願在公股權益上讓步,終而對簿公堂。
16年期間,台新獲彰銀配發現金股利109.69億,股票股利9.4億股,以當時16.65元計價,折合156.51億元。一旦雙方達成和解,台新出清所有持股,約可再取得382~394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新併購彰銀案已有16年。
第二、台灣政府失信於民。
第三、台新需要下車。
第四、近期股價大漲提供機會。
數位帳戶
據金管會最新統計,2021年底全台國人開立各銀行數位存款帳戶達1,047萬戶、年增62%,是數位存戶上路六年來衝破第一個千萬戶大關;連線商銀(Line Bank)以73.3萬戶位居老五,首度擠入前五大,純網銀來勢洶洶。
據統計,數位銀行開戶數前四大依序為:台新、國泰世華、永豐與第一銀行。
銀行主管說,這1,047萬戶是包括新台幣與外幣帳戶的總戶數。數位帳戶有三類,多數銀行基於內控,僅允許同一人在該家銀行開其中一類帳戶,但該類帳戶的台外幣可以分開,因此這是「戶數」而非「人數」,實際開戶人數會比1,047萬戶更少。
數據顯示,1,047萬戶中,兩家純網銀占80萬戶,占比7.6%,顯示民眾對純網銀祭出高利優惠或是行銷手法埋單,預期2022年各銀行生態圈、社群媒體競爭將更加激烈,各項加碼優惠將推陳出新,民眾有望受惠。
Line Bank是在2021年初才正式開業上路,僅短短一年就踢走中信銀、王道銀等消金大行,去年底開戶數達73.3萬戶、季增78%。
其中光第三類數存帳戶就達71.5萬戶占最大宗,顯示純網銀在網路社群經營的高效應。
目前數位帳戶依開戶的身分驗證強度,分成三類。
第一類為全新客戶透過自然人憑證開新數存戶;第二類是已經開立帳戶的自行客戶,線上開自行新數存戶;第三類是其他銀行的存款戶或信用卡戶,或是自行卡戶,線上開新數存戶。
據金管會統計,去年底1,047萬數存戶中,以第三類數存帳戶469.3萬戶、占比45%最高。
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說,主因是第三類數位帳戶都是非自行客戶,可以開拓新客戶,招攬客戶也較快。
金管會昨公布各銀行數位存款帳戶數字。
到2021年底共37家銀行(含兩家純網銀)開辦數位帳戶,總開立戶數達1,047萬戶、季增11%,較2020年則大增六成。
童政彰分析,數存帳戶破千萬戶有四大原因,一是各銀行透過網路媒體做行銷推廣,拉抬網路聲量,吸引客戶開戶;二是提供行銷優惠,包括台外幣高利存款、及跨行轉帳或提領免手續費等,刺激開戶。
三是銀行也搭配其他金融商品優惠,如刷卡就有影音、美食外送或購物折扣或點數,也激勵民眾開戶;最後是去年政府發放振興五倍券,綁定數位錢包有回饋也讓民眾更願意開戶。
我們的看法:
第一、數位金融是未來趨勢。
第二、新冠疫情是推手。
第三、去年數位存款快速成長。
第四、電子支付是下一個戰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