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s://view.ctee.com.tw/monetary/36852.html
文/黃齊元 藍濤亞洲總裁、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
農曆過年前夕,花旗集團宣布將出售台灣消金業務給星展銀行,雖然未公布交易金額,但星展將增資台灣子公司星幣22億元(新台幣443億元),躍升為台灣最大外商銀行。筆者2007年曾參與華僑商業銀行出售給花旗案,花旗當年設立台灣子行,大力擴張本地消金業務,一下子增加了40多家分行。這兩筆交易均有劃時代意義,反映了產業轉型與金融業洗牌,我個人有以下觀察:
第一,「全球化」的終結。2、30年前,花旗曾為美國最大銀行及全球最大的銀行之一,當時花旗觸角無所不在,從拉丁美洲到中國,業務橫跨企業與消金。花旗台灣歷史悠久為金字招牌,培育出許多卓越人才。
但過度擴張結果,讓花旗失焦並付出代價,如今在美國已掉在摩根大通和美國商業銀行之後。隨著「去全球化」潮流興起,不少輝煌一時的全球銀行均盛極而衰,包括滙豐、德意志等。在全球過多市場有全方位服務造成資源分散,也促使花旗重新聚焦。
第二,「區域化」的興起,雖然全球化退潮,但區域化卻是全球趨勢,以亞洲為例,RCEP、CPTPP和「印太戰略」都很重要。中國粵港澳大灣區逐漸成形,經濟進一步融合;東協人口超過6.5億,市場規模逼近北美自貿區及歐盟。沒有國家能不依附區域市場,英國脫歐後,金融業務大量流失至歐盟國家即為教訓。
星展銀行從未侷限於新加坡,而是以東南亞為腹地,力拚區域龍頭。星展成功併購台灣花旗消金部門後,將可快速擴大東北亞大中華市場版圖,朝「泛亞洲銀行」邁進。
第三,「本土化」的趨勢。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發展中時期比較依賴外資和外國金融機構,但經濟成熟期本土金融機構會扮演更重要角色。中國企業九十年代主要依賴香港資本市場,但現已完全被A股取代。不過商業銀行及資產管理市場,直到現在才開放外商全資控股。
花旗稍早已成功出售澳洲及菲律賓消金業務,接手者都是本地銀行,唯有台灣例外,證明台灣市場吸引力以及星展北進企圖心。對於大型台灣金控來說,規模和跨領域都已具備,唯有區域化布局才具吸引力。但台灣金融機構這幾年對東南亞市場大多侷限於業務推動,缺乏戰略布局。
第四,「財富管理」的重要。過去兩年全球量化寬鬆,造成股市難得一見行情,也導致財富管理業務蓬勃發展。大贏家是瑞銀UBS,美林被美國商業銀行併購後,在亞太布局較不明顯。兩大歐洲銀行瑞士信貸和德意志,分別因為投資銀行失利,重創獲利及信譽,影響財富管理業務。
另外一個贏家是摩根士丹利,以前專攻金字塔頂端客戶,但2012年買下花旗的美國財富管理部門,實力大增。2020年又砸130億美元併購網路券商E*Trade,進一步往中低端客層整合。摩根士丹利由於這些布局,已拉開和傳統競爭對手高盛差距,以財富管理穩定手續費取代不確定的交易收入。
花旗雖出售台灣消金,但並未放棄亞洲財富管理業務,未來由於亞洲財富暴增及跨國資金流動趨勢,會將業務轉換到香港、新加坡、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倫敦,集中管理,這是聰明的區域化布局。
第五,「科技」的影響。全球正進入以Web 3.0為基礎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時代,區塊鏈、加密貨幣和NFT興起,使用者大多是年輕人。傳統金融機構必須重新思考並定位自己角色,未來競爭對手不一定來自同業,更有可能是非金融機構,這也是去年全球Fintech投資創新高的原因。新冠疫情加速數位轉型及無接觸經濟興起,傳統通路價值已不若以往,星展是亞洲數位金融領導者,前幾年大動作關閉台灣分行引起金管會關切,現更加凸顯其前瞻思維。
去年台灣金融機構獲利創下歷史以來新高,全年接近台幣兆元,但很多是來自股票增值收益。有人說,不要浪費任何一個危機;但更重要的是,不應面對契機時流於自滿,以致缺乏轉型作為。星展收購花旗成功,創造了新格局;台灣金融機構若不能走出去並擁抱科技,只怕是下半場落後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