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主權基金,投資,台泥充電站,李嘉誠水務,電動公交車,比亞迪,敏實A股,A股IPO,中國FDI,網企併購,三星鏈,GAP,自駕車,派樂騰,亞馬遜,先買後付,意法格芯,晶片,鴻海紫光,馬斯克推特

 理事長的話:主權基金,投資,台泥充電站,李嘉誠水務,電動公交車,比亞迪,敏實A,AIPO,中國FDI,網企併購,三星鏈,GAP,自駕車,派樂騰,亞馬遜,先買後付,意法格芯,晶片,鴻海紫光,馬斯克推特

主權基金

 

中研院四位經濟院士提出成立台版主權財富基金,呼籲政府好好運用台灣龐大的超額儲蓄,尤其外匯存底及郵政儲金,最好的參考對象則是新加坡淡馬錫基金。中研院「台灣貨幣金融改革」白皮書初稿完成,將於88日公布,並做出上述建議。

 

該研議小組代表、中研院院士王平表示,外匯存底內含許多外資部位,但「層峰不要有任何藉口不討論此事」。中研院院士謝長泰亦指出,台灣失落的20年來自低利率和低匯率,已嚴重扭曲台灣錢的投資效應,應該借鏡淡馬錫基金,提供金融貢獻和產業轉型。

 

主計總處5月雙雙上修2022年國內儲蓄率至43.18%,超額儲蓄今年也恐首度超過新台幣4兆元,雙創歷史新高,主因在疫情讓家庭不敢消費,企業投資計畫也受到些微影響。中研院貨幣金融改革研議小組指出,目前的貨幣金融政策造成的資源錯置,產業發展扭曲,分配不均,甚而福利損失等龐大代價,「台灣急需進行前瞻性的改革」。

 

謝長泰指出,台灣目前的金融機制以穩定為主軸,大量資源投資於低收益資產,大部分是央行所投資的低收益資產,而且金融中介機構低度發展,未有效配置資本,例如政府的產業投資工具國發基金,獲利能力不如股票大盤表現,有些年份間接投資的獲利甚至不如無風險利率。

 

「不是說台灣要放棄貨幣和金融穩定,而是需要確認有前瞻目標」,王平指出,貨幣金融的發展要有非常完整的機制,政府不能只想物價穩定就好,而是要做到資本市場的效率,台灣市場上存有過多的限制,尤其是「沒有更新」的限制,是非常大的問題。

 

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為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之一,新加坡還有一支GIC主權財富基金。在全球主權財富基金統計資金規模排名上,GIC6,900億美元居第五,淡馬錫以4,844億美元排名第八。

 

1974年成立的淡馬錫,資金來源有政府的財政盈餘、外匯儲備,目的在於促進達成產業政策推動的任務、促進國家經濟轉型及提升國家競爭力。依該公司最新財報,十年來投資了約3,840億美元,淨投資組合價值增加2,620億美元左右。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沒有像新加坡淡馬錫一樣的主權基金

 

第二、主權基金對台灣的經濟轉型會非常有幫助

 

第三、國發基金並非主權基金

 

第四、主權基金的資金來源必須以外匯存底為主

 

投資

 

為鼓勵海外資金回台投資,政府推出2年的減稅優惠,去年結束後統計共有3559億元要回來,而資金匯回一年內如拿去做實質投資,稅率還可減半到4%至5%。目前離表定投資申請結束僅剩1個月,根據經濟部最新統計,實質投資金額為1437億,僅及匯回總金額的4成,離「勾」出7成投資目標有不小距離。

 

財政部2019年推出境外資金匯回專法,為期2年,給予回流資金8%、10%稅率優惠,假如這筆錢用於實質投資,稅率還可再減半剩下4%及5%,比原先20%節稅許多。截至去年8月中截止,財政部共收件1611件,金額達到3559億元。

 

根據專法,海外資金匯到專戶後,允許其中5%資金可自由運用,25%能拿去投資金融,其餘70%如用於實質投資可提前動用並享減稅。不想者,前5年僅能動用3成,且不能去買房,這也是為何匯回者雖可百分百拿去實質投資,但當初僅期待7成投資理由。

 

對於海外資金做實質投資期限將屆,經濟部工業局官員表示,雖然表定是815日,但會以資金匯到帳戶日起算一年,由於許多資金是分批匯入,因此會「從寬認定」,實際收件結束日可能往後延12個月。

 

可是去年8月資金申請截止時,實質投資金額已近千億,過了近一年,約多400多億,可預期後續件數與金額增加不會太多。統計至7月中為止,境外資金做實質投資金額為1437億元,僅有4成,想要過半幾乎不可能。

 

對於實質投資僅4成,工業局官員說,廠商與匯回者沒拿去投資,據了解多是投資標的不符關係,畢竟業主會比較投資風險與節稅利益。但如不投資,戶頭的錢必須「坐牢」5年,期間僅能動用3成,其餘7成不可提出。經濟部還是鼓勵資金擁有者拿去投資,促進經濟成長帶動就業。

 

根據經濟部統計,已申請投資1437億中,98.5%多用在購買建築物、設備技術及其他必要支出,剩下1.5%為透過國內創投或私募股權基金間接投資。

 

投資金額中,有349億放在電子資訊業,占比25%,約四分之一,是最大受惠行業。其次民生化工業占比24%,與電子業相近。19%為金屬機電業,其餘為運輸倉儲、批發零售業、電信業、太陽能發電業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許多大陸台商回台投資

 

第二、但是只有四成用到直接投資的領域

 

第三、台灣由於「五缺」並不適合直接投資

 

第四、中美供應鏈脫鉤,導致大陸台商大量回台

 

台泥充電站

 

台泥攜手統一,打造充電站。台泥企業團昨(12)日宣布,旗下台泥儲能公司與統一超合作,在新開幕的7-11亞洲第1萬家門市-台南亞萬店,打造全台第一個建置DC-DC的新世代充電站。

 

此外,台泥也為7-11亞萬店設計規劃全世界第一個環保與耐火抗爆兼具的新式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儲能櫃,象徵台泥研發的UHPC儲能櫃進入商用。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表示,全台新大樓都有電動車停車位的規劃,大樓建置儲能設備成為未來必然需求。根據台電2025年電池儲能規畫,預測台灣2030年儲能規模將至20GWh,市場規模將上看2,000億億元。

 

台泥說明,目前市場上的充電站都是直接接電網的AC-DC充電站,台泥儲能在亞萬店建置的DC-DC充儲一體充電站,是透過設置儲能設備供電給充電樁,可在離峰時將儲能設備內充飽電,在尖峰時候放電,不僅能優化充電站電力使用,提高電力系統效率,也能減少台電電網負擔。

 

台泥儲能這次在7-11亞萬店,除了導入高性能的能元科技電池芯,打造全台第一座DC-DC充電站,也導入了安全且環保的UHPC儲能櫃,這種儲能櫃是利用環保新式混凝土建材UHPC所打造,可較一般金屬儲能櫃減少約40%的碳排放,且具備低熱傳導係數、高抗壓強度及耐火耐燃抗爆特質。

 

張安平指出,傳統金屬儲能櫃在戶外都必須要與建築物保持距離,現行消防法根本無法進入建築物,因此耐火抗爆的UHPC儲能櫃可以成為大樓最好的選擇,極具市場潛力。

 

台泥表示,7-11使用綠電加儲能系統做為不斷電系統,可以大幅降低碳排,以亞萬店為例,一年可產生5,500度綠電,相比於台電目前電網供應的市電,相當於亞萬店因為使用綠電,一年可減碳約2,761公斤。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泥是最重視綠能投資的企業

 

第二、不僅是台灣也包括歐洲

 

第三、跟7-11策略聯盟是聰明的作法

 

第四、台灣所有企業都應加大綠能投資的力度

 

李嘉誠水務

 

香港富豪李嘉誠逐步將資產自英國撤出,重返亞洲,布局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日前再傳出,李嘉誠家族旗下的「長和系」將持有的英國水務公司部分股權,轉售給美國私募股權基金巨頭KKR,共可從這筆交易中賺得港幣24億元。外界則關注李氏騰挪資產後,下一處落子的所在。

 

綜合陸港媒體15日報導,李嘉誠家族旗下的長江和記(長和)、長江實業(長實)及長江基建日前聯合發布公告稱,KKR將入股李氏家族持有的英國水務公司Northumbrian Water專案25%股權,價格為8.67億英鎊(約合80.73億港幣)。本次交易預計可給長實帶來5億港幣收益,長江基建可分得港幣9億元,長和預期約港幣10億元,意謂李嘉誠家族共可飽賺港幣24億元。

 

公告披露,這項交易仍需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管理局、馬恩島金融業管理局及反壟斷監管機構批准,預期可在20228月底前完成。此後,長實、長江基建、長和及KKR將分別持有該水務項目15%、30%、30%及25%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20223KKR與麥格里領頭的國際財團,傳出有意以150億英鎊高價收購「長和系」旗下英國配電業務UKPN,未料收購在本月初宣告破局。李嘉誠長子李澤鉅以考量英國通貨膨脹急升為由,否決收購提議並提高價格。但月初的受挫並未讓KKR放棄,終於在本次入股英國水務公司方面和李家談攏。

 

報導指出,高齡94歲的李嘉誠,幾十年來不只一次變動投資版圖。1980年代,李嘉誠進軍中國房地產,乘上經濟崛起的快速列車,其投資獲得極大成功。但自2013年起,李嘉誠再將投資重心轉向英國,項目遍及港口碼頭、電力能源、醫療等行業,他頻頻出售中國資產的動作,曾令新華社旗下的瞭望智庫2015年更發表「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

 

近年李嘉誠透過其家族與基金重點布局東南亞地區,20224月,傳出李嘉誠打算聯合日商歐力士、越南萬盛發集團,共同進軍越南基建與房地產市場。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也砸下2.1億美元投資印尼在線券商Ajaib、咖啡連鎖店Kopi Kenangan和膠囊旅館經營商Bobobox。李嘉誠次子李澤楷旗下的富衛保險,超過一半的業績更來自東南亞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李嘉誠在2013年起積極前往英國投資

 

第二、但是脫歐之後英國經濟陷入非常不利的境地

 

第三、李嘉誠正「脫歐回亞」,前的重點是越南

 

第四、李嘉誠剛宣布在越南800億美元的房地產投資計畫

 

電動公交車

 

「中國製造」已經占據韓國電動公交車市場半壁江山。據韓媒《東亞日報》報導,今年15月,大陸電動巴士在韓國市場占有率高達44%。韓國一家汽車製造商業者指出,「中國製造占據韓國電動公交車市場半壁江山的時代即將到來。」

 

報導指出,今年前五個月,韓國共售出757輛電動大巴,其中331輛為中國製造。在2021年註冊的1,276輛電動公交車中,有424輛是中國製造。

 

大陸電動公交車挾著性價比優勢,有望持續提高在韓國市場份額。報導提及,韓國現代汽車的電動大巴「Electricity」每輛售價約3.8億韓元(約合900萬元台幣),而大陸電動大巴價格至少便宜25%。再加上韓國官方的新能源車輛補貼,採購一輛大陸製電動大巴不到1億韓元。此外,大陸產品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都在提升。

 

另一方面,韓國國內大型公交運輸企業正通過直接進口方式引進大陸電動公交車。比如韓國排名第一的大巴運輸公司「KD運輸集團」今年初創建一家名為「EM Korea」的子公司,通過該公司進口大陸恆天集團生產的大型電動巴士,光今年4月便進口40輛;據韓媒《朝鮮日報》10日報導,在大陸電動車市場銷量超越特斯拉的電動車「宏光MINI EV」也正以海外直購的方式進入韓國市場

 

不過,相較於大陸在韓國電動車市場份額急遽上升,韓系品牌車在大陸市場正下降。大陸中汽協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1年,大陸汽車市場上的韓系品牌占比從4.7%下降到2.4%。截至20221月,韓系車在大陸市場份額已不足2%

 

而據韓國聯合新聞報導,韓國汽車產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13月,韓系品牌汽車在大陸市場的銷量為9.4萬輛,年減39.3%。市場分析認為,導致銷售嚴重不振的原因在於,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的投放延遲。

 

今年2月,調研機構「Canalys」發布2021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分析情況。數據顯示,去年全球電動車銷量為650萬台,占乘用車銷量的9%,年增109%。在各大市場中,大陸電動車銷量達320萬台,占全球銷量的50%;歐洲市場緊隨在後,達到230萬台,占比35%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在電動巴士的領域有強勁的實力

 

第二、比亞迪是業界的龍頭

 

第三、大陸能夠佔領韓國市場非常不容易

 

第四、台灣只有兩家業者在電動巴士稍有成就

 

比亞迪

 

市場傳出股神巴菲特有意出清比亞迪持股,導致比亞迪股價大跌11%,專家分析,巴菲特可能準備出清持股,也可能是借券給對沖基金來放空,此前騰訊及美團的大股東要出售股票前也有類似的動作。

 

新浪財經報導,港交所中央結算系統(CCASS)公開資料顯示,比亞迪股份2.25億股在11日轉讓給花旗銀行,由於巴菲特持股比亞迪剛好也是2.25億股,持股比率7.73%,位居第四大股東,市場紛紛猜測巴菲特要出清比亞迪。比亞迪港股昨(12)日大跌11.9%,收在港幣270.2元,比亞迪A股下跌4.7%,收在人民幣309元。

 

比亞迪回應巴菲特出清持股一事表示,大股東減持需進行權益申報,查閱香港聯交所權益披露平台,未顯示減持資訊。

 

東北證券分析,巴菲特持有的是有記名的實體股票,實體股票要變成電子股票,就要先透過花旗、摩根士丹利等券商,這些券商都有一個CCASS帳戶。

 

香港券商人士表示,巴菲特應該是在部署中,因為轉倉給證券行才能交易,無論未來是賣股還是放空都要先從實體股票轉為電子股票,否則無法交易,如果沒有行動,為何要轉倉?因為轉倉需要時間,需要成本。

 

具體來說,因為實體股票有登記股東名字,是無法交易的,散戶一般持有的都是電子股票,可以隨時交易,但大股東的股票都有名字,稱之為實體股票,是不能進行交易的。如果想賣股,就要將實體股票存入證券行,例如花旗、華泰等,換成電子股票。

 

如果巴菲特想一直持有,可以一直拿著實體股票,而此次換成電子股票,應該是要有所行動。

 

最有名的案例就是騰訊大股東Prosus賣股案,2021322日,大摩持有騰訊股票突然大增1.92億股,顯示騰訊大股東將1.92億股轉入到大摩,直到同年48日,騰訊大股東Prosus才宣布出售1.92億股騰訊股票,出售完成後,Prosus持股從30.9%降至28.9%

 

我們的看法:

 

第一、巴菲特當年投資比亞迪是神來之筆

 

第二、巴菲特投資比亞迪長達15年,回報應該有幾十倍

 

第三、比亞迪有可能超越特斯拉成為電動車的龍頭

 

第四、比亞迪的垂直整合策略非常令人佩服

 

敏實A

 

開放網路打破傳統大廠寡斷市場,帶起「白牌」設備熱潮成為全球顯學,更從資料中心、5G吹到光纖寬頻市場,「開放寬頻」熱潮興起,AT&T等全球20多家電信業者展開測試,緯創智邦旗下鈺登、合勤、明泰積極搶進開放寬頻白牌設備商機。

 

法人看好,白牌寬頻產品可望自下半年開始陸續導入,成為台廠搶光纖市場新契機。

 

開放網路白牌風吹到光纖寬頻網路,國際組織寬頻論壇(BBF)、開放網路基金會(ONF)積極推動開放寬頻「(Open Broadband)」,其中BBF由全球200多個電信、晶片、設備等業者組成,ONF則為Google、德國電信等跨網路及電信業者組成。

 

BBF積極倡議開放寬頻架構,ONF推動認證計畫,全球有十個產品通過開放寬頻驗證,台廠就拿下其中七項,成果亮眼,包含鈺登的三款電信用交換器、兩款局端設備(OLT),中磊的用戶端設備(ONU)及合勤的OLT,至於緯穎也積極參與ONF開放寬頻計畫。

 

網通廠表示,過去光纖市場從OLTONU都是大廠整套出貨,隨開放網路熱潮吹到寬頻,5G開放網路O-RAN加上開放寬頻,整體網路效益最大,加上光纖技術進入10G PON時代,以開源方式拆解光纖網路,形成新的電信交換器、OLTONU的白牌商機。

 

網通廠表示,美國AT&T,歐洲電信業者,土耳其電信及台灣的中華電信都已展開開放寬頻測試,也讓白牌光纖設備的交換器、OLTONU成為未來寬頻市場重要趨勢。

 

合勤看好,10G的白牌OLT市場未來成長可期,已與全球20多家營運商展開測試,今年可望開始試量產,成為未來成長潛力。

 

智邦旗下鈺登日前指出,新型態的vOLT開放網路架構,可將控制軟體集中安裝於伺服器內,管理多台OLT,提升電信業者維運管理的靈活性,進一步鬆綁電信寬頻網路建置採購。

 

明泰日前也表示,開放網路架構觀念興起,電信業者除在行動通訊設備採購更彈性,開放寬頻接取網路供應鏈也逐漸成形,明泰也積極掌握有線、無線、邊緣運算、AI等關鍵技術,積極迎向趨勢、搶進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敏實是台商在大陸最具有實力的汽車零組件業者

 

第二、敏實跟許多中國大陸的車廠均有來往

 

第三、敏實想要在A股上市可以理解

 

第四、但是由於敏實是境外公司架構所以不容易在A股募集到資金。

 

AIPO

 

大陸A股市場今年上半年共發行169家新上市公司股票,募資金額達人民幣3,119億元(約新台幣1.4兆元),年增48%,其中,科創板IPO金額首度超過上交所主板,顯示官方刻意放行科技創新為主的IPO案,持續朝向科技自立自強的方向前進。

 

普華永道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分別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上市目的地。其中,上交所發行69家新股、募資額人民幣2,105億元,深交所81家,募資額人民幣986億元,新成立的北京證券交易所也有19家,募資人民幣28億元。

 

若以上市板塊類型來分,上半年大陸科創板、創業板分別有53家、68家新股上市,占總量的72%,且科創板募資額達到人民幣1,156億元(約新台幣5,086億元),高於上海主板的人民幣949億元(約新台幣4,175億元)和創業板的871億元(約新台幣3,832億元)。

 

今年上半年科創板IPO金額最大的是太陽能業者晶科能源,募資金額高達人民幣100億元(約新台幣440億元),第二名及第三名都是IC設計業者,分別是翱捷科技的人民幣68億元及納芯微的人民幣58億元。

 

對此,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分析,從上半年IPO企業的行業來看,既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還包括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顯示資本市場和官方對於科技創新有非常明確的引導和支持。

 

大陸開源證券研究所所長孫金鉅說,隨著科創板推出並試行註冊制、創業板推廣註冊制改革,將極大強化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

 

孫金鉅表示,相比於間接募資,直接募資對於促進企業創新發展具備多重優勢,包括促進上市公司規範經營、推動經濟結構優化等。

 

此外,據證券時報報導,大陸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司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申請在新三板掛牌公司有203家,比去年同期的47家成長了三倍多,主要是受到北京所設立帶動。業內人士認為,未來兩、三年,將成為新三板、北交所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官方需同時加強二級市場建設,多方面多渠道引入社會資金,以做到投募資兩端的合理匹配。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A股今年是全球最活躍的資本市場

 

第二、上海、深圳分別居全球上市排名第一第二

 

第三、註冊制是大陸資本市場成功的關鍵

 

第四、「科創板」說明中國大陸未來發展以科技為導向

 

中國FDI

 

中國防疫的「動態清零」方針,大幅影響外商在當地的投資意願,經濟學人智庫(EIU)分析指出,2022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FDI)規模將銳減,連帶影響2023年及之後的表現,恐在2026年後遭東協追上。

 

綜合外媒13日報導,EIU發表的報告指出,雖然中國正全力拚經濟,但動態清零政策已嚴重影響當地市場在外商眼中的吸引力。EIU預計,即使在下半年的中共二十大之後,動態清零方針仍將維持一段時間,可能到2023年都會持續該立場。但總體而言,不會再有2022年上旬上海封城如此大的力度。

 

在此假設下,EIU估計,中國2022年起整體FDI規模將呈現衰退狀態,較2021年大幅下滑,萎縮至約2020年水平。後續2023年、2024年雖料有小幅增長,但在動態清零干擾下,成長幅度不會太大。

 

另據陸媒13日報導,隨著推動復工復產,中國6月份起開始拚經濟,至今逾1個月,但近期多地疫情重燃,13日上海新增5例本土確診及50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廣東、安徽、山東、甘肅等均有本土案例,各省又開始提高檢測頻率,甚至有小範圍的管制行動。

 

中國商務部數據則指出,疫情剛爆發的2020年,多數時間中國累計FDI規模均較2019年衰退,但直至年底時扭轉狀況,全年FDI規模成長4.5%至1,443.7億美元。2021年在中國防疫有成的狀況下,帶動全年FDI成長兩成至1,734.8億美元。2022年前5個月,FDI仍處於成長,但增幅遠遜於2021年同期,全年狀況有待觀察。

 

EIU數據顯示,中國20202021FDI規模分別約為2,500億美元、3千億美元。預測2022全年將降至與2020年差不多水平,20232024年略有增長,但遠不及2021年。

 

此外,EIU預測,雖然外商在市場、供應鏈考量下不會大幅撤出中國,但確實會增加在東協國家的投資,預計未來在2026年,東協FDI規模將追趕至接近中國的水平。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上海封城,影響外資投資意願

 

第二、許多外資決定撤出中國轉往東南亞

 

第三、習近平以政治為最主要的考量,經濟是其次

 

第四、今年經濟成長能保持1-2%就非常難得

 

網企併購

 

大陸官方再次將監管矛頭對準網路企業,進入2022年後開罰網企頻率銳減的監管部門在10日對28件企業收購、合營案處罰,阿里巴巴、滴滴等網路巨頭受波及,騰訊更陷入其中12案,處罰數量最多。

 

大陸國家市場監管總局10日公告,決定對28起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件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按公告內容,涉及包括騰訊、阿里、滴滴等巨頭旗下公司,當中與騰訊涉及12起收購案件數量最多,包括一起與中信資本共同收購聯易融數字科技集團的案件。

 

阿里巴巴涉及五起案件數量次高,包括收購物流巨頭百世集團、影音平台優酷土豆等代表性案件,以及阿里創投收購上海第一財經傳媒等。滴滴子公司涉及收購與合營案件四起,包括一起與聯想共同收購現代財產保險案件。近年大幅發展遊戲等業務的嗶哩嗶哩涉及三起收購案,包括收購與知名遊戲業者米哈遊相關的北京綺心科技。

 

其他案件還包括京東創辦人劉強東控制的賽夫投資相關合營案。平安健康與日本軟銀合營案。申通地鐵與瑞典龐巴迪合營案。新浪微博子公司收購上海假面科技信息。

 

大陸政府部門從2020年底開始對網路平台企業高壓監管,收購行為是當中關注重點之一,為遏制手握雄厚資金的網路企業透過資本力量併購壟斷,監管部門2021年有多次大規模、廣泛開罰網企收購等行為。

 

但進入2022年後,監管部門對於網企收購的處罰案頻率大減,上一次還要回溯至1月開罰騰訊、嗶哩嗶哩等個別案件,如今時隔半年再有大規模集中公布等情形。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中國進出口銀行前董事長胡曉煉表示,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加快用完善的法律制度,以此引導各行業資本的預期。

 

胡曉煉指出,目前已經對平台經濟設置明確紅燈,未來同樣要對其他重點行業設置紅綠燈,如此能讓資本走向促進創新、綠色、開放、共享,也對穩經濟增長、穩大盤有益。

 

大陸市場監管部門近日對包括水泥等行業也有相關處罰,陝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9日公告,就對陝西省水泥協會及13家水泥企業實施壟斷行為作出行政處罰。福建省市場監管局也在6日公告,對福建廣夏混凝土有限公司等七家單位壟斷協議案進行處罰。

 

我們的看法:

 

第一、去年習近平積極打擊大陸的互聯網龍頭企業

 

第二、騰訊、阿里均受傷慘重

 

第三、「共同富裕」是大陸目前的政策方針

 

第四、互聯網平臺大肆併購不利於財富平均分配

 

三星鏈

 

南韓三星電子傳出暫停採購至8月底的消息後,影響大陸消費電子產業,在手機供應鏈出貨量步入調整期的情況下,拓展產品品類、拓寬終端應用領域,已成供應鏈一大趨勢變化,紛紛轉戰新能源、擴增實境(AR)。

 

科創板日報報導,星礦數據顯示,目前A股公司中,三星供應鏈企業包括京東方、歌爾股份、長盈精密、水晶光電、共達電聲、藍思科技、力芯微等消費電子上游知名企業,涉及顯示面板、存儲晶片、精密電子連接件、天線、攝像頭零部件、3D玻璃、電聲元件等多個領域。

 

主力產品是消費電子精密零組件的長盈精密相關人士證實,今年三星確有延後取貨或採購需求減少的情況,且集中在三星新款手機產品方面。

 

面板大廠京東方公司人士表示,以目前情況來看,受外部客觀因素影響,今年消費電子市場需求有所減少,「下半年公司會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動態生產。」

 

原本只做手機照相頭濾光片的水晶光電相關人士指出,儘管消費電子行業在變動,手機業務增長比較平,但今年上半年乃至全年業績變化,還要看新增業務增長的情況,而相比去年,今年在汽車電子領域的抬頭顯示(AR-HUD)、光學雷達等關鍵元器件上,產生相關新增訂單。

 

去年致力於新能源業務的長盈精密,已形成從電芯結構件、模組結構件到電池箱體結構件的系列產品線,其中在高壓電連接領域,去年取得某重要客戶新車型訂單。去年長盈精密新能源業務營收為人民幣11.29億元,暴增124.6%

 

去年也是「元宇宙」元年,ARVR等硬體設備出貨量增長激發相關產業鏈活力。主要為三星提供電聲元件的歌爾股份,去年得益VR虛擬實境、TWS智慧無線耳機、智慧可穿戴等智慧硬體產品及相關精密零組件需求成長,淨利潤年增50.09%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三星受到中國大陸的競爭,業績影響很大

 

第二、連帶三星在中國的供應鏈也受到影響

 

第三、陸企逐漸脫離三星供應鏈,發展新的領域

 

第四、元宇宙的歌爾股份特別值得關注

 

GAP

 

美國服飾零售商GAP11日在宣布撤換執行長的同時,也發布獲利預警,由於銷售持續下滑,預估本季經調整後營業利益率將降至零或陷入負值,銷售也將不如去年同期,拖累股價12日早盤大跌7.9%

 

GAP預測,在7月底止的年度第2季(本季)淨銷售額將下降7%~9%,營業利益則可能因成本上揚與促銷優惠折扣而蒸發。GAP預估本季空運費用和其他通膨成本短暫增加約5,000萬美元,而超優惠的折扣和庫存過剩,將對業績造成壓力。該公司預定在825日公布本季財報。

 

GAP宣布撤換執行長莘葛爾(Sonia Syngal),由執行董事長馬汀(Bob Martin)暫代,這項人事案立即生效;馬汀2002年加入GAP董事會,並在2020年升任執行董事長。

 

莘葛爾是在20203月全球爆發新冠疫情時,出任GAP執行長,但之後GAP好幾季的營收及獲利卻都不如分析師預期。GAP股價今年來已累計下跌約50%,跌幅甚於標普500指數同期的19%

 

此前,GAP旗下囊括逾半數銷售額、且寄予厚望的品牌Old Navy,去年夏季推出涵蓋各種尺寸的服裝,以瞄準各種身材的消費者族群,結果卻不如預期,導致門市內尺寸過大和過小的服裝太多,但暢銷的中等尺寸服裝反而供應不足,也對銷售和獲利造成負面衝擊。GAP計劃以Old Navy為達成2023年銷售額100億美元目標的主力。

 

晨星分析師史瓦茲(David Swartz)表示:「Old Navy的策略錯誤,但這個品牌對Gap整體業務太過重要,不容出錯。」Old Navy總裁暨執行長葛林(Nancy Green)已在今年4月離職,81日起由曾任沃爾瑪主管的巴貝托(Horacio Barbeito)接任。

 

不過,這項人事案未必代表GAP的壓力就已結束。花旗分析師指出,GAP擴大促銷的幅度甚於預期,對GAP和整體服飾業來說顯然是個不利跡象,預料GAP下半年仍須提高促銷水準。

 

我們的看法:

 

第一、GAP是美國服飾服裝的企業龍頭之一

 

第二、GAP業績下跌具有指標性意義

 

第三、產品組合錯誤是GAP失利的關鍵

 

第四、「快時尚」的投資風潮已經過去

 

自駕車

 

美國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深入細數蘋果過去八年來開發汽車的跌跌撞撞路程,包括前設計總監艾夫的參與、軟體工程資深副總裁費德納吉的懷疑態度等,迄今仍面臨艱鉅挑戰。報導也揭露「Apple Car」的外觀細節:四個座位能向內相對,車頂採用類似福斯金龜車的弧形設計,設計團隊也在實驗行李廂的升降功能等。

 

報導指出,這項代號為「Project Titan」的專案推出後,費德納吉是知名的懷疑者,他雖未直接涉入Apple Car的開發,卻常私下向蘋果其他主管表達他的疑慮,而且因為Apple Car的開發遭遇諸多挫敗,常成為其他部門的茶餘飯後話題。

 

艾夫在2019年辭去設計總監後,仍然以顧問身分參與,也顯然建議該團隊應該傾向凸顯這款車的設計獨特性,而非隱藏感應器。

 

報導指出,執行長庫克只從遠端監督,「很少」造訪Apple Car團隊的辦公室,一些員工認為庫克的遠端領導不利這項專案,因為缺乏可主導大局的決策者。

 

根據報導,Apple Car在上路測試時,若遇到意外情況常碰到問題,例如先前測試時,一名慢跑者行經車前,但系統卻未停下車,僅微調行進方向,得要車上駕駛踩煞車才能避免撞到人。

 

這篇報導也揭露的實體外觀細節,包括四個座位能向內相對、供乘客面對面交談;車頂採用類似福斯金龜車的弧形設計,設計團隊也在實驗行李廂的升降功能,也曾討論可調整角度的椅背後大螢幕。

 

The Information」指出,蘋果希望能取得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豁免,推出一款沒有方向盤和煞車踏板的汽車,蘋果還曾研究過允許車內乘客平躺睡覺的可能。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一直要發展自駕車,但成效不彰

 

第二、蘋果自駕車的進度可能要到2025年才會明確

 

第三、中國大陸自駕車發展非常驚人

 

第四、未來中國自駕車有可能超越美國

 

派樂騰

 

美國健身器材巨人派樂騰(Peloton)將不再於自家工廠生產飛輪車和跑步機,並將生產完全外包給台灣力山等合作夥伴,這是該公司迄今最受矚目的簡化運營和降低成本措施。

 

此舉是派樂登過去三年來的策略大轉變,當時自家設施和合作夥伴都有製造業務。派樂騰利用在2019年收購Tonic Fitness Technology的設施,打造了標準飛輪車(Bike)模型和更高端的Bike+

 

派樂騰還依賴台灣的製造合作夥伴力山工業生產飛輪及Tread跑步機。該公司的供應鏈長倫狄區(Andrew Rendich)說,現在該公司將停止Tonic設施的運作,並將所有飛輪車和跑步機的生產轉給力山工業。他說:「我這使我們能夠根據產能和需求增加和減少生產。」

 

在經歷數月動盪後,派樂騰正在實施變革。 今年2月共同創辦人佛利的執行長職務由資深媒體主管麥卡錫 (Barry McCarthy)取代,該公司裁員近3,000人,包括主管團隊的許多成員在內。倫狄區在3月被任命為供應鏈長。派樂騰是新冠疫情期間的受惠者,但隨著體育館及經濟重新開放,該公司的成長陷入困境,今年股價慘跌約75%。派樂騰現在完全放棄了自行生產。並正在擴大與力山的合作關係。

 

我們的看法:

 

第一、由於疫情轉好,派樂騰業績大幅下滑

 

第二、派樂騰過去在台灣有自己製造的工廠

 

第三、現在關閉工廠轉交外包是正確抉擇

 

第四、派樂騰未來有可能被蘋果或雅馬遜收購

 

亞馬遜

 

亞馬遜14日宣布,為期兩天的亞馬遜會員購物日Prime Day共賣出逾3億件商品,高於2021年的2.5億件,成為公司史上最大的Prime Day活動。Adobe估計,Prime Day美國銷售額年增8.5%,逼近120億美元。

 

2022年的Prime Day1213日登場,亞馬遜並未公布銷售額,但表示銷售成長高於2021年。中小型賣家在活動期間的銷售成長率高於公司的零售業務。

 

根據Adobe估計,美國市場Prime Day銷售額達119億美元,較2021年的110億美元增加8.5%。折扣最多的產品包括玩具和電子產品。  

 

亞馬遜表示,全球會員在這兩日平均每分鐘購買超過10萬件商品,熱賣商品包括蘋果智慧表Apple Watch、美妝產品、尿布和廚房用品。美國最熱銷的產品類別是消費電子、家居用品和亞馬遜品牌裝置。

 

亞馬遜透露,2022年會員省下逾17億美元,高於2020年的14億美元。2021年亞馬遜並未透露確切金額,僅表示會員比往年節省更多。

 

會員專屬的Prime Day活動也吸引新用戶加入,亞馬遜表示,全球Prime Day共超過2億名。

 

研究機構Numerator指出,Prime Day的平均訂單金額為52.26美元,高於2021年的44.75美元。不過訂單金額增加是因為消費者購買更多商品,或是通膨推高價格,就不得而知了。

 

美國6月通膨率衝上9.1%,升抵40年高點。隨著消費者支出由商品移轉至服務,部分零售商調降商品售價,降低庫存壓力。儘管如此,服飾和家居用品價格仍高於2021年水準。

 

亞馬遜在2015年首度推出Prime Day活動,用意是提振淡季銷售,將會員購物日打造為夏季的黑色星期五。專家表示,在高通膨打擊消費者購買力之際,Prime Day可視為是衡量消費購物產業的晴雨表。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亞馬遜今年以來業績平平,股價表現不佳

 

第二、原先大家預期Prime Day業績銷售不會特別好

 

第三、但是Prime Day仍然創新高,說明美國經濟正在緩慢復甦

 

第四、亞馬遜仍有品牌效益,促銷活動能夠引起消費者注意

 

先買後付

 

掀起「先買後付」(BNPL)熱潮的瑞典金融科技公司Klarna,在最新一輪融資中,估值遭大砍85%,反映出高科技成長股及「先買後付」的商業模式退燒,投資人失去追捧的興趣轉趨保守悲觀。

 

Klarna宣布,最新一輪募資籌得8億美元,但估值從2021年日本電信巨頭軟體銀行(SoftBank)帶頭注資時的456億美元,暴跌85%僅剩67億美元。

 

Klarna執行長席米亞托斯基(Sebastian Siemiatkowski),試圖淡化公司估值縮水的嚴重性,堅稱此次的融資協議「證明Klarna的經營實力」。

 

除了既有投資人紅杉(Sequoia)及銀湖(Silver Lake),Klarna此次還吸引到阿布達比主權財富基金穆巴達拉投資公司、加拿大退休金計畫投資委員會注資。

 

Klarna透露,新募得的資金將繼續用於拓展美國市場,該公司目前在美國有將近3,000萬用戶。 

 

由於投資人憂心經濟即將衰退,不少靠創投資金撐腰的科技公司發現他們的估值直直落,為了安撫投資人情緒,這些公司祭出一連串裁員及削減成本措施。Klarna 2022年稍早就將全球人力裁減一成。

 

Klarna估值暴減也凸顯出,「先買後付」( buy now, pay laterBNPL)市場陷入麻煩。在當前通膨高漲及利率走高的環境下,KlarnaAffirm等提供「先買後付」服務的業者,面臨其商業模式是否難以為繼的質疑。

 

更何況Klarna等「先買後付」業者,還遭逢蘋果等新進者的強力挑戰。蘋果6月宣布,要自行開辦分期付款貸款功能。   

 

2021年初才問世的美國金融科技公司Affirm,股價自2022年初起崩跌超過77%。同一時間,第三方支付服務商PayPal、推特創辦人多爾西旗下金融服務公司Square的母公司Block,股價也各自跌64%、61%。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先買後付」是過去兩年全球最熱門的金融科技趨勢

 

第二、蘋果近期也切入「先買後付」的領域

 

第三、但是近期「先買後付」成長已經出現停滯的跡象

 

第四、台灣PChome也跨入「先買後付」領域

 

意法格芯

 

晶片大廠格芯(GlobalFoundries)與意法半導體 STMicroelectronics11日正式宣布,在法國打造一座新半導體廠,有助提升歐洲晶片產能。據悉晶片廠的投資金額達57億歐元(約58億美元)。

 

意法半導體11日表示,公司已經和格芯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打算設立共同經營的新半導體製造廠,新廠鄰近意法半導體在法國克羅萊(Crolles)的現有工廠。此外,這起投資案將得到法國政府大量財務援助。

 

依據聲明稿顯示,新晶片廠將能創造1,000份新工作,預計2026年達到全部產能,每年生產62萬片18奈米晶圓。意法半導體表示,預期未來數十年,汽車、物聯網和行動應用對此類晶片的需求依然強勁。

 

兩家公司並未透露新廠的投資金額,或法國政府將提供多少資金。依據熟知內情人士表示,總投資金額約在57億歐元。格芯與意法半導體發言人對此消息不予置評。

 

不過法國總統馬克宏辦公室表示,馬克宏將會視察工廠,這座廠房代表逾57億歐元投資。

 

馬克宏在11日舉行的第五屆「選擇法國」(Choose France)高峰會,宣布來自全球大型企業價值67億歐元的投資案,其中包括格芯與意法半導體的晶片廠。

 

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透過推特表示,新晶片廠是數十年來法國政府在核能以外最大的產業投資計畫,這是法國產業主權的重大一步。

 

新半導體廠將能協助意法半導體實現營收突破200億美元的目標。該公司執行長謝利(Jean-Marc Chery)表示,在全球進行數位轉型與減碳之際,公司將有更多產能協助歐洲和全球客戶。

 

歐盟執委會在2022年稍早放寬政府金援半導體廠規則,歐盟的目標是在2030年前,讓歐洲生產全球20%的晶片。

 

我們的看法:

 

第一、意法格是半導體反擊美國的努力

 

第二、意法是歐洲公司和格芯美國公司合資

 

第三、法國在這個案子裡面扮演領頭羊的角色

 

第四、德國近期由於能源危機反而錯失吸引外資的機會

 

晶片

 

拜登政府與民主黨議員警告,若國會不在7月底通過旨在提振美國半導體製造力的晶片法案,這將造成嚴重經濟與國安後果。

 

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納(Mitch McConnell)揚言阻擋晶片法案過關。他不久前指出,倘若民主黨要推動協調法案,就不會有兩黨支持的美國創新及競爭法案(USICA)。此話一出,令兩黨對該法案的協商陷入僵局,民主黨力促通過該法的呼聲也更迫切。

 

共和黨提出願意合作的條件,在於民主黨不得推動另一項能源與經濟的協調法案,認為這會讓中小企業增加賦稅,打擊美國經濟。但民主黨駁回此要求。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表示,韓國、日本、法國、德國、新加坡等國提供優沃的獎勵措施,為要吸引電腦晶片廠商赴當地設廠。她以意法半導體與格芯(GlobalFoundries11日宣布在法國打造一座新半導體廠為例,強調其他國家對此議題的布局已經比美國更迅速。

 

雷蒙多向美聯社指出,「倘若國會在7月未通過晶片法案,就會帶來非常真實而且具毀滅性的後果。」

 

所謂的後果不僅意味美國將失去許多就業機會,並且持續過度倚賴他國供應半導體,對美國造成關鍵弱點,因為晶片對許多產品如汽車、手機到現代武器系統都至關重要。

 

雷蒙多13日出席參議院的閉門簡報會議,討論半導體法案對國安的影響,與會者還包括國防部副部長希克斯(Kathleen Hicks)、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Avril Haines),會議約進行將近兩小時。

 

會後雷蒙多向記者強調,眼前情勢相當迫切,現在是採取行動的時候。

 

麥康納會後並未回應記者提問。奧勒岡州民主黨參議員魏登(Ron Wyden)則指出,國會必須儘快行動,「我們現在致力推動的法案是重大國安議題,也是重要的經濟議題,我們無法承擔延宕法案的結果」。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正面臨半導體關鍵時刻

 

第二、關鍵主要在於國會意見的分歧

 

第三、如果七月底無法通過晶片法案,英特爾會出走歐洲

 

第四、長期來說對台積電是利多

 

鴻海紫光

 

鴻海集團入股紫光成真!鴻海14日透過公告證實,旗下工業富聯以人民幣53.8億元(約合新台幣239億元)間接投資紫光集團,間接否認了近百億人民幣投資額的市場傳言!對於此次參股,工業富聯也做出回應,表示半導體產業是工業富聯打造第二成長支柱的重要板塊,未來將繼續通過投資,向核心技術延伸,滿足對晶圓的大量需求。

 

鴻海14日公告,鴻海集團透過工業富聯之轉投資事業興微基金(持股99.99%),以人民幣53.8億元轉投資晟粵廣州(持股48.91%),再轉投資智廣芯(持股20.04%)。最終由智廣芯通過司法重整,取得紫光集團100%股權。換言之,工業富聯投資紫光集團的金額,並非外傳的人民幣近百億元,而是人民幣53.8億元,並重申這次投資目的為財務投資。對於市場傳言沸沸揚揚,工業富聯也做出了正式回應,強調半導體產業是工業富聯打造第二成長支柱的重要版塊,未來將繼續通過投資向核心技術延伸,滿足對晶圓的大量需求,提升公司在半導體各環節的影響力及ODM設計能力,豐富產品類型,實現價值鏈延伸,重點布局先進封裝、測試、裝備及材料、EDA 軟體、晶圓設計等領域。

 

紫光集團版圖橫跨記憶體、IC設計等,曾是大陸最大記憶體晶片廠長江存儲與獨立手機晶片廠紫光展銳股東,鴻海集團入股紫光集團後,不但可順利插旗紫光專精的記憶體與通訊晶片等事業,還可以和既有的晶圓代工/製造、IC設計、封測等產業串在一起,造就一條龍服務。

 

針對鴻海14日公告轉投資中國大陸紫光集團,交易總金額人民幣53.8億元,經濟部投審會副執行秘書呂貞慧表示,由於鴻海轉投資紫光半導體,是屬於有條件專案許可項目,必須事先經過經濟部審查許可,鴻海表示近日會送件申請,但尚未正式遞件。

 

呂貞慧表示,大陸紫光集團從事半導體項目,包括設計、封測、及晶圓鑄造,屬於專案許可項目,必須先由工業局召開關鍵技術小組審查會議審查。她說,屆時會由機關代表、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審查其技術、產業發展、財務結構等項目,同時也要看公司在國內的相對投資情況,才會做出是否赴陸投資的准駁決定。至於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完成審查?她說,仍要看鴻海之後提出的申請資料而定。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子公司在大陸A股上市需要找尋併購標的

 

第二、大陸規定在當地募集的資金必須使用於當地

 

第三、鴻海未來的發展重點之一是半導體產業

 

第四、本案是否能夠得到台灣政府機關的認可有很大的變數

 

馬斯克推特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在億萬富豪馬斯克決定終止以440億美元收購推特的交易後,推特已聘請重量級律師事務所Wachtell, Lipton, Rosen & Katz LLPWLRK),最快本周稍早就會向美國德拉瓦衡平法院遞狀控告馬斯克,法律戰即將開打。推特股價11日早盤暴跌7.2%

 

馬斯克8日表示要放棄併購交易,理由是推特違反了協議裡的三項條款。但推特矢言要讓這位善變的億萬富翁遵守最初的交易條件和每股54.2美元的價格,這很可能演變成一場法律混戰,並將影響該公司的未來。

 

承審法官勢將仔細研讀長達73頁的併購協議。如果裁決不利於馬斯克,他將被迫以先前開出的價格買下推特,如果馬斯克打贏官司,他可以不買推特,但很可能必須支付分手費,原本協議的是10億美元。雙方也有可能達成和解,馬斯克仍買下推特,但可能是較低的價格。

 

WLRK在美國德拉瓦州是數一數二的律師事務所。馬斯克2017年收購美國太陽能發電公司SolarCity,曾被特斯拉股東告上法庭,最初就由WLRK辯護。該案今年4月宣判,德拉瓦州法官判決馬斯克沒有不當行為。但在2021年的審判,馬斯克的代表律師事務所換成了CravathSwaine & Moore

 

在推特併購案,馬斯克委託的律師事務所是Auinn Emanuel Urquhart & Sullivan。該事務所2019年曾在一樁毀謗案裡成功為馬斯克進行辯護,同時也是馬斯克目前因特斯拉私有化一案挨告的代表律所。

 

馬斯克的團隊在8日提出的申報文件裡,主張推特未能提供足夠資訊,證明該平台的假帳號少於5%,也指控推特未「正常開展業務」,在達成併購協議後開除了數位資深員工。推特則反駁馬斯克的說法。該公司股價自馬斯克提議併購以來已大跌逾30%,而且沒有其他買家出現。

 

針對推特即將採取的法律行動,馬斯克未發表評論,而是在10日深夜以迷因圖反諷。他透過這幾張呈現自己大笑的圖片以及附上圖文,就過去幾個月所發生的事陳述自己的版本。

 

隨著馬斯克放棄收購以及緊接而來將展開的漫長法律戰,推特前景的不確定性升高,股價將承受壓力,推特11日早盤股價重挫7.2%34.16美元。

 

分析師認為,若這樁交易落空,推特股價可能跌破30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馬斯克併購推特造成很大的爭議

 

第二、來得快,也去得快,現在陷入法案官司

 

第三、但推特有許多假帳號是非常可能的事情

 

第四、要怪只能怪馬斯特太分心,太快做了倉促的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