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2日 星期二

地緣政治重塑半導體產業

 地緣政治重塑半導體產業

工商時報:https://view.ctee.com.tw/economic/42424.html

由於通膨及美國科技股回檔,台積電股價近期大幅下跌,甚至有人看3字頭。影響台積電估值的因素,不再是基本面,更重要的是地緣政治下各國半導體產業政策及動態。


美國持續封殺中國半導體的發展。去年中國科企聞泰科技透過子公司安世半導體收購英國最大晶片製造商Newport Wafer Fab (NWF),雖然交易已在2021年8月完成,但在美方壓力下,英國政府考慮將NWF轉售給另一家美國財團。


即使受到打壓,但中國半導體產業仍快速發展,最近大陸韋爾半導體成為全球前十大IC設計公司之一,引人注意。韋爾在2019年以小搏大,併購淨資產高出數倍的豪威科技,一舉晉升全球CIS(CMOS傳感器)三巨頭之一。最近中芯國際舉行股東大會,中芯受惠於MCU,低功耗晶片等中國本土投片需求強勁,28、40、55奈米製程產能持續擴建,業績受到成熟製程晶片缺口而持續看好。


台灣真正的競爭對手來自南韓。7月初三星宣布三奈米製程進入量產階段,採用不同於台積電的技術,企圖彎道超車。三星近期宣布未來五年支出450兆韓元(約新台幣11.5兆元),重押半導體等領域。


面對中國崛起及其軍事野心,台灣晶片產業落入中共手中的危機正變得更加真實。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ROBERT WORK最近表示,美國半導體可能「由領先兩個世代到落後兩個世代,彼此之間的差距只有110哩」,而這正是台灣到大陸的距離。



美國政府正積極推動「晶片法案」(CHIPS Acts),以520億美元補助美國本土半導體廠,但由於受到國會立法進程拖累,至今尚未通過。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已表示將延遲俄亥俄州新晶圓廠進度,優先考慮在歐洲蓋廠。矽晶圓大廠環球晶近日也宣布將於美國德州興建12吋矽晶圓廠,晶片補助法案若未能通過對其也會有影響;環球晶2月併購德國世創失敗,未來改採自行建廠。


不論台積電多麼有效率、成本多有競爭力,全世界都不會漠視地緣政治高度風險。面對遊戲規則改變,台積電已積極調整戰略。最近台積電在日本成立3DIC研發中心,並且與索尼合資在日本開闢首座本土晶圓廠。此外,也傳出可能在義大利建廠,主要考量是當地汽車工業。


台灣並非只有台積電,不少半導體供應鏈企業都已開始海外布局,除了環球晶以外,聯電近期加碼投資新加坡,華邦電子公司新唐(NTC)2020年購併日本Panasonic半導體廠,現已開始賺錢。值得注意的是鴻海新興市場佈局,2月鴻海在印度Vedanta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立合資公司生產半導體,鴻海占股40%;5月時鴻海攜手馬來西亞合作夥伴DNex共建月產能4萬片的12吋晶圓廠,規模僅次於台積電熊本廠的5萬片,比聯電星國擴廠規模還大,投資金額上看千億,這些都說明東南亞和南亞可能是半導體下一個市場。


綜觀全球地緣政治發展趨勢,我有以下幾點觀察:


第一、英特爾全球布局、多方聯盟、尋求補貼是正確戰略,但不一定能實現理想,關鍵在於政治干預會造成執行妥協,主要靠美國政府撐腰。全球風向在變,產業已無法回到以往全球化格局。


第二、台積電仍將保持技術領先,但和其他國家的距離會縮小。台灣最大危機在於電力及人才嚴重缺乏,軍事風險尚在其次。


第三、台灣業者應積極走出去,和全球夥伴合資,若沒有夥伴則自建工廠也是選項。台積電上、下游業者如環球晶,預期將追隨台積電腳步,積極前進海外。最近聯發科與美國普渡大學合作成立半導體晶片設計中心,等於是在美國成立半導體學院、培育人才。


第四、中國半導體產業迅速崛起,絕對不容輕忽。重點不在於技術優勢,而在於市場、人才和完整的應用生態系。馬斯克在上海成立電動車超級工廠、蘋果最近在大陸招聘汽車夥伴軟體工程師,都說明中國產業生態不可取代性及價值。


第五、電動車將取代手機,成為未來最重要的載體。汽車晶片是半導體產業重中之重,台灣應以創新思維加速這方面的布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