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台塑,燃煤發電,韓能源政策,雲端,APPLE APP STORE,GOOGLE,全球新創,艾司摩爾,台積電,電池,苗豐強/能源政策,鴻海盛新,中油,上海三領域,特斯拉中國,中新能源車,數據安全,京東方,馬斯克推特,亞馬遜外送
台塑
台塑集團昨(5)日宣布「台塑新智能科技公司」成立,未來將分兩階段投資、合計逾160億元,在彰濱工業區設置5GWh(50億瓦時)的磷酸鋰鐵電池芯廠。
台塑新智能科技公司由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委、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擔任董座,總座則由台塑生醫總經理劉慧啟擔任。
王瑞瑜表示,因應全球能源產業發展與永續、環保大趨勢,台塑整合企業內相關資源,全力推動新能源關鍵技術與產業布局。台塑新智能將跨入節能、儲能、新能源與循環再利用等四大領域,除進行多元能源發展布局外,亦將為台灣每年至少減碳20萬噸。
王瑞瑜指出,第一階段預計投資60億元,設置規模2.1GWh的磷酸鋰鐵電池芯廠,預計明年動工、2024年可以量產,同時期許2025年即可全產全銷;第二階段則預計投資100億元、2025年起建,設置規模2.9GWh的磷酸鋰鐵電池芯廠,目標2027年完工量產。
另一方面,因應電池芯廠量產前、新能源市場的龐大需求,已於台化彰化廠區先設置了年產能達200百萬瓦時(Mega-Watt hour)的第一階段鋰鐵電池模組產線,正在試俥中;第二階段年產能1GWh,目標2023年12月投產,屆時將供應台灣、日本、美國、東南亞等地區各類UPS緊急備用電源需求。
在儲能布局上,劉慧啟表示,台塑新智能已與日本雙日集團、協禾國際、達方及中保星生合作,啟動台灣、日本、美國家庭用儲能市場布局,規劃推出12.2度電居家儲能系統,可供3-4口之家一整天的電力備用需求,預估每年銷售量可達10,000組以上。
至於商業用儲能系統,目前全球已安裝超過1,200台以上緊急備用電源電源/UPS之鋰鐵電,包括:日本林業加工廠、上海半導體廠、印尼孤島電網、台灣半導體廠、電信廠、汽車廠等;其中,工業用儲能貨櫃則有彰濱案的1.5MW,已併網台電電網運行近兩年,還有彰化廠1.2MW等。
劉慧啟表示,結合翰可能源、華城電機等合作夥伴,將加速布局台電AFC電網調頻服務、用電大戶及風力發電等領域之電網級儲能貨櫃市場,預計2022年底前的設置容量將可超過50MW,亦已著手規劃二座100MW電網級超級儲能站。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動車電池是最關鍵的組成
第二、全世界的電池主要被中國和南韓壟斷
第三、近期台泥、台塑和鴻海均跨入這個領域
第四、由大型企業進入門檻高的產業是正確的抉擇
燃煤發電
全球能源缺口日益擴大,而俄羅斯出兵烏克蘭,更加劇天然氣和石油的供應短缺。為確保電力供應充足,儘管許多國家都曾承諾要減用煤炭以對抗氣候變遷,但從歐美到中國大陸等主要經濟體都正擴大採購燃煤,重新轉向這一種汙染最嚴重的化石燃料。
亞洲基準的澳洲紐卡索港現貨煤炭價,上個月首次升破每噸400美元。目前煤炭供應短缺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過去多年對新礦和相關設施的投資減少所造成,但俄烏戰爭爆發後,俄國切斷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歐洲便開始增加煤炭採購量,以確保國內用電充足。德國曾承諾,到2030年將不再使用煤炭作為發電燃料。但柏林當局已坦承,增加對煤炭的依賴是痛苦的,但也有其必要。
美國部分地區的煤電使用也在增加;今夏異常炎熱的氣候刺激電力需求,將區域電網推向極限。
在此同時,由於去年能源短缺,導致各地限電,全球最大煤炭消費國中國大陸同樣正在擴大煤炭的生產和燃煤發電量。印度也十分倚賴煤炭,燃煤發電量在4月創下歷史紀錄。
國際能源署(IEA)上月公布,中、印兩國帶動全球2021年煤炭投資增加10%,今年預估還會再增加10%,因為政府承擔不起「電荒」的後果。
國際社會希望,到本世紀末能把全球均溫控制在只比工業革命前上升攝氏2度甚至是1.5度以內,但煤炭再度興起恐怕讓此目標受挫。氣候倡議人士和專家對煤炭使用量增加感到擔憂,但認為至少這在西方國家只是短期現象,他們更擔心俄烏戰爭等地緣政治事件,會帶動新的天然氣投資,而這類相關設施還會運作幾十年之久。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燃煤發電不斷增加
第二、主要的原因是天然氣和石油供應短缺
第三、對於降低碳排有不利影響
第四、台灣也會面臨相同問題
韓能源政策
南韓政府5日公布能源新政策方向,要在2030年前提高核能發電占比至30%以上,同時積極推動核電技術外銷,並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度,降至60%~70%,以強化能源安全、並兼顧碳中和目標,象徵新任總統尹錫悅上台後,南韓能源政策的重大轉向。
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部表示,已在國務會議中與相關部會議定「新政府能源政策方向」,正式擬定積極活用核電的能源政策,取代前朝政府的非核路線。
根據新能源政策,首爾當局將在2030年前增建四座核能反應爐,包括重啟新韓蔚核電廠3、4號機建設工作,使核能反應爐總數增至28座,並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延續十座既有機組的使用年限,目標在2030年前將核電占比提升至30%以上,高於去年的27.4%。
尹錫悅政府也尋求在2030年前,出口十部核電機組,並擬定4,000億韓元預算,投入開發小型核能反應爐(SMR)。
當局也規劃修法並設立專職機關,處理核廢料管理方案,並將在今年底前宣布再生能源資源發電占比的詳細計畫,以達成碳中和目標;該國已承諾203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比2018年水準減少40%,2050年達成碳中和。
前朝政府積極推動的氫能等再生能源產業,也將持續發展,包括自主開發電解水製氫、氫電池、氫能車、氫能船等核心技術,這項能源計畫預料將創造約10萬個能源業工作,創新的創投公司也將倍增至5,000家。
為強化能源安全,大量依賴進口的火力發電占比,預期將由核電等其他能源取代,到2030年時,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將降至60%~70%,這段期間進口的煤炭將減少4,000萬公噸油當量(TOE)。
南韓將擴大石油與液化天然氣(LNG)的戰略庫存,原油庫存將在2025年前增至1億桶(現為9,650萬桶),LNG庫存也將在2034年前提高到1,840萬公秉(現為1,370萬公秉)。當局也將強化公營機關在取得海外資源時的角色,同時積極支持民間開發海外天然資源。
我們的看法:
第一、韓國政府重啟核電
第二、提升至百分之三十以上,意義重大
第三、韓國是台灣最大的競爭對手
第四、韓國的政策值得台灣參考
雲端
雲端運算霸主亞馬遜、微軟、谷歌在疫情期間業績蓬勃發展,儘管今年經濟進入動盪,但這三巨頭依舊搶下全球雲端支出的三分之二,成功利用自身規模,在迅速增長的雲端市場掌握優勢。
根據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資料,今年第一季全球雲端服務支出共計530億美元,其中亞馬遜、微軟、谷歌即包辦65%,高於四年前的52%。業界高層與分析師表示,這些科技巨擘在這塊關鍵且迅速擴張的市場依舊能把握主導權,因其規模龐大而更具繼續投資的能力,也能吸引在動盪時期尋求安穩的客戶。
Synergy表示,亞馬遜、微軟與Alphabet旗下的谷歌在雲端事業的成長動能猶如新創公司一般旺盛,近幾季銷售年增超出3成,反觀規模較小的雲端服務商市占下滑,因更多雲端支出轉移至最大平台。
分析師指出,頂尖雲端業者已鞏固自身主導地位,部分歸因於該產業必須投入龐大資金於伺服器和相關設備。
由於伺服器農場的網路規模愈大,建造與運作的平均成本就愈低,令三大巨頭處於有利位置,此外這些業者還有開發自家晶片、軟體和其他雲端技術的能力,更是如虎添翼。
亞馬遜雲端事業AWS銷售與行銷資深副總裁加曼(Matt Garman)表示,「15年來我們一直大舉投資此事業,要趕上我們並不容易。」
分析師預料,規模較小的業者將面臨難度更高的籌資環境。隨著股市重挫,投資人承擔風險的意願下滑,另一方面,客戶也尋求整合支出,傾向選擇提供更穩定且更多樣化功能的大型業者。
旅遊軟體商Sabre已決定增加對谷歌雲端服務的倚賴,盼藉此節省成本,讓業務更具靈活度。
根據FactSet調查分析師預測值,去年三巨頭的雲端服務收入合計勁揚33%,今年可望再增長近29%。Synergy首席分析師丁斯戴爾(John Dinsdale)表示,「這三大廠商在這場比賽中令對手望塵莫及。」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雲端產業呈現爆炸性成長
第二、未來呈現大者恆大趨勢
第三、亞馬遜、微軟、谷歌包辦65%市場,高於四年前52%,成長驚人
第四、未來產業會加速洗牌
APPLE
APP STORE
蘋果預定7月28日發表上季(6月底止)財報,但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胡柏蒂(Katy Huberty)預警,6月App Store營收成長減速,恐拖累上季整體服務營收表現。
6日早盤蘋果股價下跌0.85%,報140.36美元。
胡柏蒂於於最新報告中引述應用程式商店下載量追蹤平台Sensor Tower數據,估計App Store營收在6月成長2.5%,低於5月的4%成長率,主因是中國應用程式下載量萎縮,抵消其他區域市場業績成長。
胡柏蒂先前就曾警告,App Store繼去年營收突飛猛進之後,近日成長相對趨緩,可能拖累上季整體表現。果不其然,她在最新報告中預測上季App Store營收年增5%,較先前預期下修1個百分點。
胡柏蒂表示6月App Store在美國、澳洲、德國、法國等地營收都達到9%以上的年增幅,無奈中國營收在6月年減6%,與5月的3%年增幅相比落差顯著。
若依上季App Store營收年增幅5%推算,胡柏蒂估計上季蘋果整體服務營收194.6億美元,低於先前預期的195.3億美元,也低於華爾街預期的197.1億美元。
她認為今年下半App Store營收可望加速成長,但強調高通膨使美國消費支出趨於保守,以及中國疫情趨緩後各地陸續解封,將是影響本季App Store表現的兩大關鍵。
蘋果向來不透露App Store財務數字,僅公布整體服務營收,但因蘋果服務營收絕大多數來自App Store,而軟體服務近年成為蘋果金雞母之一,因此許多分析師密切追蹤App Store相關數據。
今年1到3月蘋果整體服務營收年增17.3%至198億美元。蘋果財務長梅斯特里(Luca Maestri)當時預期,4到6月服務營收年增幅可望維持2位數百分比,但低於前一季營收年增幅。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是全球科技的龍頭
第二、蘋果app store是賺錢的秘密武器
第三、但app store近年利益下滑
第四、中國市場表現不佳是主要原因
GOOGLE
知情人士透露,Google已提議讓步措施,力圖避免旗下的廣告科技事業淪為美國反托辣斯訴訟箭靶。此舉顯示這個科技巨人承受的法規和監管壓力已達到臨界點。
華爾街日報報導,知情人士指出,Google開出的讓步條件之一,是提議把在網站和App上標售、刊登廣告的事業局部分拆成一家單獨的公司,但仍在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屋簷下。那個分拆出去的獨立公司估值可能達到數百億美元,實際價值視擁有哪些資產而定。
知情人士說,Google的提案不含任何資產脫售,能不能滿足司法部反托辣斯官員的要求,仍是未知數。官員已表示,希望Google的廣告科技事業能大刀闊斧改組,而不只是承諾改變商業行徑。
我們的看法:
第一、谷歌變成歐美監管機構優先瞄準的目標
第二、谷歌已被歐盟處罰,將對數位內容付費
第三、谷歌分拆廣告業務不可避免
第四、估值數百億美元仍然很驚人
全球新創
根據最新調查數據顯示,第二季全球新創企業募集資金大幅萎縮逾兩成,寫下十年來第二大單季跌幅,加上美國股票首度公開上市(IPO)數量趨緩,熱度明顯降溫,凸顯在經過數年榮景後,創投業者正迎向愈來愈艱難的市況。
研究公司PitchBook Data周四公布,美國上市熱潮已經降溫,在2022年上半,私募公司進行IPO的變現價值(exit value)僅達490億美元。反觀2021全年的總變現價值高達7,770億美元的歷史紀錄。
CB Insights指出,全球新創公司在第二季全球籌資達1,085億美元,較第一季衰退23%,季減幅度為十年來次高。上季募資交易共計7,651件,季減創十年來最高。雖然交易數量與金額顯著下滑,但仍遠高於2020年以前的水準。
先前多年利率位在低點,投資者了追求報酬,帶動創投資金蜂湧進入新創公司。因應疫情而祭出的振興措施和紓困方案更是加速此風潮,在美國疫情封鎖時期,投資者更是大舉注資至數位新創業者。
兩年過後,聯準會(Fed)為了對抗通膨而持續升息,投資人紛紛要求新創公司緊縮開銷並且提升利潤,取代過去僅聚焦成長的局面,這也促使新創業者展開裁員、削減行銷支出、取消計畫等撙節成本措施。
PitchBook資料顯示,第二季美國新創業者的已完成投資交易約620億美元,比2020年第四季時締造的近期低點還少了將近150億美元。
即便如此,新創業者的投資信心仍在高點,市場尚未凍結。以CB Insights資料為例,第二季全球新創公司籌資金額仍為史上第六高。
另外,根據PitchBook指出,上季交易數量大致維持在高水位,但也警告投資者信心日趨謹慎,經濟前景不明,新創業者將面臨交易金額持續下滑的局面。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通膨加速全球新創進入寒冬
第二、籌資環境變得非常困難
第三、沒有募到資金的新創可能會出局
第四、已募到資金的新創也必須勒緊腰帶
艾司摩爾
彭博資訊報導,美國正向荷蘭、日本等國施壓,要求荷商艾司摩爾(ASML)、日商尼康(Nikon)禁止銷售陸企半導體成熟製程生產必備的深紫外光(DUV)機台。
若成局,中芯、華虹等大陸晶圓代工廠擴產將受阻,在全球半導體市況雜音不斷之際,有助產業秩序更趨於健康,對聯電、世界、力積電等台廠有利。
彭博資訊引述知情人士談話指出,美國商務部副部長格雷夫斯5月底到6月初出訪荷蘭和比利時討論供應鏈問題時,提出求相關要求。對此,美國商務部和荷蘭外交部不予置評。尼康發言人則表示,對此議題無可奉告。艾司摩爾發言人說:「討論並不是新的。尚未作出任何決定,我們不希望對傳言加以臆測或評論。」
美國有意出手管制DUV機台售予陸企的消息傳聞多時,已讓相關機台供應商有所忌憚,艾司摩爾2021年更罕見發布聲明,說明與中芯的DUV設備交易合約未如期完成,進而延長採購協議期限。
美國出口管制法規更新後,主要限制中芯取得極紫外光(EUV)設備,但並未限制成熟製程所需的DUV設備(源自美國成分占比較低)。彭博資訊認為,華盛頓當局提議的禁售措施,將使現有向大陸出售最先進設備的限制範圍和類別進一步擴大,可能嚴重打擊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等大陸晶片製造業者。
若美國限縮陸企取得DUV設備,業界解讀,中芯不僅發展14奈米以下先進製程因無法採購EUV設備而受阻礙,後續取得DUV設備製程交期也延長,將影響成熟製程的擴充。
中芯稍早已受DUV機台取得不順,導致擴產腳步受影響,原定在深圳擴產28奈米製程每月7萬片,已下修至每月4萬片,而且計畫順延,最快2022年底才會實現。
華虹方面,先前公布財報顯示,今年首季月產能32.4萬片8吋約當晶圓,產能利用率106%,並規劃無錫二廠與三廠擴充,使月產能增加超過9萬片,若DUV設備取得不順,也將影響其擴產進度。
業界觀察,以各廠商擴產計畫與DUV設備取得時程推算,中芯成熟製程市占率仍遠低於台廠。數據顯示,聯電去年在全球28奈米製程市占達13%,居第一;台積電主攻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先進製程市占率傲視群雄。
近期半導體市況出現雜音,砍單傳言不斷,若中芯、華虹等陸企無法順利取得DUV機台,將使得其成熟製程擴產受阻,進而使得業界新產能開出有所節制,有助產業秩序朝健康發展,對聯電、世界、力積電等台廠有利。
我們的看法:
第一、艾司摩爾是全球半導體兵家必爭之地
第二、三星積極買艾司摩爾的設備
第三、美國政府積極干預艾司摩爾的商業行為
第四、中國短期取得機台會有阻礙
台積電
台積電前開放創新平台(OIP)主管Suk Lee近期轉戰英特爾,外界解讀,Suk Lee過往負責台積相關生態系統平台業務,加入英特爾陣營後,將有助強化其晶圓代工生態系統發展,引發市場關注。
台積電昨(6)日不評論相關人事案。據了解,Suk Lee為南韓人長居美國,在台積電服務13至14年,他在個人領英(LinkedIn)介紹上顯示,過去主要台積開放創新平台業務,今年6月轉戰英特爾,目前頭銜為英特爾生態系統開發業務副總(Ecosystem Development VP)。
台積電近期中階管理職異動消息頻傳,不過,業界認為,晶圓代工市場競爭激烈,人才流動時有所聞,不過,台積電新人離職率相對同業較高的問題需要持續關注。
相對外商同業擁有員工股票購買計畫(ESPP),為了留才,台積電今年董事會也拍板全球逾6萬名員工購股補助15%計畫,該計畫10月開始按月替員工購買公司股票,台灣員工及台積公司百分之百持有子公司員工每月可提撥的最高上限分別為月薪的20%及15%。
去年6月,前英特爾人力資源主管Benjamin Miller則跳槽台積電,負責亞利桑那州新廠人才招募,當時三星晶圓代工主管Hao Hong也跳槽英特爾,成為業界關注焦點。該名主管2008年加入三星,2014年以來一直負責晶圓代工相關業務。
英特爾近期開始強化晶圓代工業務,並成立獨立部門IFS,在三星集團挖角外,也讓不少人回鍋,過去先後曾在英特爾、三星與美光任職的Bob Brannan也回鍋擔任晶圓代工服務部門客戶設計支援副總。
Brannan 於過去在2013年至2018年期間在三星電子工作大約五年。 他過去在2009 年起在英特爾工作22 年,然後跳槽三星電子,並於2018年轉到美光工作三年,近期回鍋英特爾。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半導體人才大風吹
第二、台積電人才被挖角算是新聞
第三、台積電對人才有嚴格的管控措施
第四、過去英特爾、三星均有人才加入台積電
電池
英國飛天車製造商Vertical Aerospace公司6日宣布,將攜手台灣的電池製造商能元科技(Molicel),為旗下第一輛飛天計程車供電。
彭博資訊報導,Vertical在聲明中表示,旗下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VX4,將使用能元科技的圓柱型鋰離子電池。這份聲明指出,台泥集團旗下子公司能元科技所製造的高功率電池,將使這架eVTOL的續航力和載重能力最大化。
特別的是,台泥旗下的能元科技4日也宣布,與研發Spéirling的英國新創電動車廠McMurtry,正式簽署鋰電池戰略技術合作夥伴協定,能元科技持續與國際市場多家HyperCar以及電動賽車等高端品牌合作。
台泥企業團表示,該公司目前正在高雄小港興建的超級電池工廠。
Vertical總部位於英格蘭布里斯托,2021年12月於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其電池系統將同步獲得歐盟航空安全總署和英國民用航空管理局的許可。
近年飛天車掀起一股潮流,在今年2月的新加坡航空展上,電動空中計程車便是一大目光焦點;亞洲航空(AirAsia)和巴西航空工業(Embraer)子公司Eve Urban Air Mobility Solutions,都宣布簽訂近200架這種新奇交通工具的供應合約,即使這些產品的發展都還停留在原型階段。
這種被稱為eVTOL的交通工具,近年引發了人們很大的興趣,發展前景備受看好,原因在於和傳統的垂直起降飛行器存在重大差異,這種新穎的交通工具不像直升機,噪音很大又消耗大量燃料,eVTOL可靜悄悄地為乘客提供上班通勤時更合乎環境倫理的選項。
美國、英國及巴西的飛天計程車新創公司陸續宣布取得重大商業突破,Vertical在最新聲明稿中表示,已從美國航空、維珍大西洋航空等客戶手中,獲得1,350架飛行器的有條件訂單。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大廠紛紛跨入電動車、電池領域
第二、飛天計程車是最新的應用
第三、城市壅擠,飛天計程車順勢興起
第四、台灣切入利基型的電池領域有機會
苗豐強/能源政策
歐盟決定將核能視為綠能,引來國內高度關注。工總理事長苗豐強8日直言「這是非常振奮的事」,顯示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如再不想辦法處理,世界將會走上滅亡。從全球淨零碳排的視角來看,核能是全世界最乾淨的能源。
工總8日邀集30家產業公會舉行「產業碳中和聯盟成立大會」,共同宣示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並邀經濟部長王美花見證產業建立「以大帶小」新的減碳模式。談到淨零議題時,苗豐強強調,能源結構如果不檢討、不做長遠的規畫,會有問題的。
對核能的存廢,苗豐強曾呼籲政府重新檢視,至少不要完全排除掉。如今不只是歐盟,日、韓也都將增加核能發電占比,苗豐強指出,台灣與韓國、日本很相似,韓國與日本的核能占比分別是30%、20%,「我們卻是0%。」將核能納入我們國家能源結構裡,是所有企業一致的想法。
苗豐強說,企業界現在的環保意識比過去還要強,也真正瞭解環保,不論是從身體中肺的健康、還是攸關碳排放,核能都是全世界最乾淨的能源。他也因此曾多次呼籲,能源結構的備用方案應納入持續使用核能、延役核能,同時不要放棄未來安全的中小型新一代的核能發電廠。
對於企業界的殷殷期盼,王美花表示,台灣並非躁進式的非核,而是核能的使用會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對核廢料的後端處理沒有共識,二是,地方需與政府合作,例如,核二1號機當初會提前退役,不是政府不想用,是因為燃料池滿了,但是新北市政府遲遲不通過乾貯設施興建,所以,必須提前除役。
然而,苗豐強質疑,台灣的經濟成長是以外銷為導向,代表的是碳排放都放在台灣,而台灣的能源又不夠,「把所有的產業移回台灣這件事,是我們的方向嗎?」如果所有的產業都移回台灣,再外銷出去,又要談碳排,是有矛盾的,因此,能源結構如果不做長遠的規畫,會有問題。
對電價是否會導致企業出走?苗豐強認為,如果企業會出走,不會只是因為電價調漲與否,問題的核心是國家能源政策的策略,所以,長遠來看,能源結構的重新檢討比較重要。
我們的看法:
第一、工總是台灣最有力量的產業單位
第二、現任工總理事長明確強調應該重視核能
第三、韓國、日本核能均有20%~30%,而台灣卻是0%,乃國安危機
第四、台灣以外銷為導向,但碳排放都放在台灣,非常不合理
鴻海盛新
鴻海集團半導體布局再下一城,昨(8)日宣布投資5億元參與廣運旗下化合物半導體廠盛新材料科技募資案,鴻海表示,藉此有助於完善集團供應鏈上游布局,確保碳化矽(SiC)供應鏈關鍵材料供應,建立鴻海在車用半導體領域長期競爭優勢。
盛新材料成立於2020年,是台灣少數可同時生產6吋SiC導電型 (N-type)及6吋半絕緣型(SI)晶圓基板廠;同時在高品質長晶領域方面,盛新材料憑藉自有技術優勢,未來將和鴻海在SiC供應鏈形成優勢互補。
本次募資案,鴻海將透過鴻元國際投資,以每股100元價格購得5,000張,總計投資5億元並取得10%股權。
鴻海S事業群總經理陳偉銘表示,半導體是鴻海「3+3」策略中三大核心技術之一,除要滿足現有ICT客戶在小IC方面的需求,在電動車產業,化合物半導體的導入更為關鍵。鴻海去年取得6吋晶圓廠設立鴻揚半導體,今年將完成SiC產線建置,為集團在新世代半導體及電動車拓展奠下根基。
藉由鴻海和盛新材料的合作,集團旗下鴻揚半導體將取得上游SiC基板穩定供應。未來SiC MOSFET將大量使用於電動車的車載充電器及直流變壓器等,因此透過SiC供應鏈聯盟,可以強化鴻海在「3+3」策略中,電動車和半導體供應鏈的垂直整合。
陳偉銘分析,盛新可成為鴻海SiC後盾,因為位於上游業者,要下游晶圓廠的相關資訊作為改善參考,下游要有上游的良好供給才能有產品,盛新加入鴻揚半導體會形成良好緊密上下游關係。
目前鴻海集團檯面上基板供應商為盛新材料,與其他供應商之間也會維持一定合作與供需關係。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積極跨入半導體領域
第二、特別是第三代半導體,關鍵在於新材料
第三、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來自半導體事業部
第四、鴻海在印度、馬來西亞投資半導體
中油
電價、氣價沒有漲足,油電雙雄悽慘。中油8日悲觀預估,今年整年虧損上看1800億元,將打破2008年馬英九執政時油電凍漲紀錄,創下新高。離年底還有5個多月,會繼續爭取調漲電業天然氣價。另電價7月漲了8.4%,不過電價審議會資料正式公布,台電提案要漲50.3%,超過4成未反映,經濟部表示,留待10月前再討論。
中油去年稅後虧損399億,今年不但要連三年賠錢,且赤字還要破紀錄。面對俄烏戰爭持續,能源價格未見明顯跌勢,中油董事長李順欽昨悲觀預估,如果接下來國內天然氣價都沒有調整,今年虧損恐破1800億。
過往中油年度虧最大是在2008年,當時國際原油飆到140美元,配合馬政府的油電凍漲政策,中油該年淨損1387億,花了多年才打虧完畢。
中油赤字將創紀錄,主要是天然氣流血賠本賣,目前賣給電業每度17.5元,等於成本價打8折。賣給民生住宅、工業用戶每度只有8到9元,更是打4折賣,平均天然氣價每度賠6到7元。換言之,這項公用產品要不虧錢,得一次調漲50%。
李順欽說:「如果今年都不讓我漲,光天然氣要虧2000億。」再加上汽柴油、桶裝瓦斯也有凍漲,即使扣掉石化產品有賺錢,今年度稅前虧損仍上看1800億。
電價部分,本月工業價格大調15%,民生千度以上調9%,平均漲8.4%。不過依台電提報電價審議會資料,要求平均電價每度要調到3.94元,較原先的2.62元高出50.3%,比4月提報成本又高出30%。
差這麼多,有三大原因。最主要是「燃料」不斷爆衝,這次臨時會召開時,煤價每噸成本高達369美元、氣價每度15.9美元、油價每桶103美元,三項燃料成本合計比前4月提報時多出2000億,另外還有匯率及利息負擔也增,台幣貶了約5%,利息則多10億。
台電未漲足部分如何反映?台電說,10月電價還有一次調整機會,將照成本重新計算再提報,不過調不調由政府綜合考量決定。經濟部能源局則說,這次成本有很多是預估值,等9月底會更清楚,屆時再討論。
氣價部分,李順欽表示,中油有氣價機制要遵守,每月上限3%、3個月不可超過6%,超過要報經濟部核准,成本可能無法全部反映,但會盡力爭取適度調漲。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天然氣猛漲,中油只能流血賠本賣
第二、今年中油虧損將打破2008年紀錄
第三、最近台電剛調電價,但仍然不夠
第四、中油天然氣年底前勢必要漲價
上海三領域
上海市政府昨(8)日發布「行動方案」,爭取到2025年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產業總規模突破人民幣1.5兆元(約新台幣7兆元),其中綠色低碳產業規模突破人民幣5,000億元,元宇宙產業規模人民幣3,500億元,智能終端產業規模人民幣7,000億元。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上海市瞄準新賽道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首先要求綠色低碳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到2025年,綠色低碳產業規模突破人民幣5,000億元,基本形成二個人民幣千億、五個人民幣百億、若干個人民幣十億級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21世紀經濟報導,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表示,上海將圍繞氫能、高階能源裝備、低碳冶金、綠色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打造「5+X」綠色低碳特色園區。將推動綠色低碳領域創新主體培育和平台建設,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
「行動方案」要求元宇宙產業綜合優勢顯著增強。到2025年,「元宇宙」相關產業規模達到人民幣3,500億元,帶動全市軟體和信息服務業規模超過人民幣1.5兆元、電子信息製造業規模突破人民幣5,500億元。
吳金城指出,元宇宙是未來虛擬世界和現實社會交互的重要平台,是數字經濟新的表現形態,潛力巨大。力爭打造十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第一梯隊企業、100家「專精特新」企業,推出50+示範場景、100+標竿性產品和服務。
「行動方案」要求智能終端產業規模穩步增長。到2025年,上海智能終端產業規模突破人民幣7,000億元,營收人民幣千億級企業不少於二家、人民幣百億級企業不少於五家、人民幣10億級企業不少於20家。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上海積極推動產業政策
第二、綠色低碳、智能產業各國都有類似政策
第三、但元宇宙是獨特亮點
第四、南韓也有明確的元宇宙政策
特斯拉中國
特斯拉中國6月交付新車7.89萬輛,創下歷史新高,且上半年交付量在全球銷量占比超過一半,表現亮眼。特斯拉宣布全球裁員,同步也調整人事管理結構,負責銷售業務的特斯拉中國區總經理王淏,被拔升為特斯拉中國區副總裁,是此次唯一涉及中國區的高管調整。
據大陸乘聯會最新統計,特斯拉中國6月出口968輛,國內銷售7萬7,938輛,共計交付7.89萬輛,增長177%。今年上半年,特斯拉中國共交付29.5萬輛汽車。
數據顯示,特斯拉中國創下月度交付量的歷史新高。同時,上半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共生產近30萬輛汽車,半年交付量已經占據2021年全年交付量的六成以上,其中海外交付近10萬輛。對比上半年特斯拉全球完成交付56.4萬輛,也就是說,特斯拉中國在全球的交付量占比超過一半。
澎湃新聞報導,特斯拉啟動全球裁員潮,也同步調整區域高管人事,其中,亞太區市場的國家經理從此前的向美國匯報改為向特斯拉大中華區總裁朱曉彤匯報。另外, 特斯拉中國區總經理王淏晉升為中國區副總裁,晉升後他的職級與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相當。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工廠是特斯拉成功關鍵
第二、特斯拉中國銷售也創歷史新高
第三、上海特斯拉工廠生產佔全球總產能6成以上
第四、特斯拉近期全球裁員潮,值得重視
中新能源車
大陸各地接連傳出本土疫情重創汽車產業,為擴大汽車消費,商務部等17部門昨(7)日發布一份通知,提出要支持新能源汽車購買使用等12項措施。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表示,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各項政策措施發力見效,預計下半年,大陸汽車消費就可實現較快增長。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公布的統計,今年上半年,大陸汽車銷量達1,200.2萬輛,較去年同期衰退7.1%。
為此,大陸商務部等17部門7日發布「關於搞活汽車流通擴大汽車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六大方面、12條政策措施。這已是大陸官方近期第三度推出鼓勵汽車消費的政策措施。今年4月,大陸國務院辦公廳就發布「關於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提出放寬汽車限購等促進汽車消費的系列措施。
5月,國務院又發布「紮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意指包攬)政策措施」,提出減徵部分乘用車車輛購置稅、完善二手車交易登記規定等措施。
在7日由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記者會上,盛秋平表示,汽車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戰略性、支柱性產業。2021年,大陸全國汽車類商品零售額達到人民幣4.4兆元,占大陸消費零售總額的9.9%。
但今年4月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大陸汽車消費下滑明顯,特別是4、5月降幅較大,形勢較為嚴峻。為此,大陸官方及時推出一系列穩定增加汽車消費的政策措施。
前述這份「通知」還有提出要支持新能源汽車購買和消費。對此,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則表示,支持新能源汽車購買使用是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保障產業平穩運行的有效途徑。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積極鼓勵新能源車
第二、大陸企圖積極刺激經濟
第三、上海封城,對經濟打擊過於巨大
第四、推動新能源車,可有效拉抬經濟
數據安全
大陸跨境數據監管新規出爐,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昨(7)日 公布《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明定9月1日起施行。新規嚴定四種必須申報數據出境安全評估條件,包括累計向境外提供10萬人信息或者1萬人敏感個人信息需申報等,依據門檻要求,包括特斯拉、富士康等跨國企業對員工個人信息都必須適用。
大陸最大的出行平台滴滴(Didi)因赴美上市引發數據出境監管風暴,不只滴滴被平台強迫下架、黯然從美股退市,大陸國家網信辦更啟動大數據監管潮。
《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7日正式公布,網信辦明確了四種應當申報數據出境安全評估的情形:一是數據處理者向境外提供重要數據。二是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和處理100萬人以上個人信息的數據處理者向境外提供個人信息。三是自上年1月1日起累計向境外提供10萬人個人信息或者1萬人敏感個人信息的數據處理者向境外提供個人信息。四是國家網信部門規定的其他需要申報數據出境安全評估的情形。
新華社報導,數據出境監管新規旨在落實《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規定。其中《網絡安全法》是大陸首條以法律的形式確立數據出境需要進行安全評估的規定,要求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在國內收集和產生的個人資訊和重要數據應當在境記憶體儲;以及因業務需要,需向境外提供的,應當依法進行安全評估。
《數據安全法》則是大陸首部數據安全領域的基礎性立法,主要是針對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收集和產生的重要數據確需出境。至於關鍵資訊基礎設施運營者以外的,則歸於網信辦制定的《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
上海律師游雲庭指出,《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9月1日起上路後,在華外企對員工個人信息出境要注意不要誤觸法律責任。
專家指出,外企雇用中國員工,會把員工信息跨境傳輸至總部,然而新規要求向境外提供個人信息,如果違規法律責任很重。
專家舉例,《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明確了四種應當申報數據出境安全評估的情形,其中,「自上年1月1日起累計向境外提供達到10萬人個人信息」的規定,比如富士康雇佣上百萬人的大代工廠,對員工個人信息出境,就必須納入監管。
另外,「自上年1月1日起累計向境外提供達到1萬人敏感個人信息」的規定,專家指出,敏感個人信息指生物識別、宗教信仰、特定身份、醫療健康、金融帳戶、行蹤軌跡等信息,以及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開始限制大數據出口
第二、美國也限制TikTok數據出口
第三、中國大陸加強所有大數據的監管
第四、數據是未來國家的競爭力
京東方
大陸面板雙雄之一京東方(BOE)內部人士表示,AMOLED面板已經通過蘋果公司的iPhone 14認證,但目前具體量產時間與出貨量尚未敲定。
上海證券報報導,顯示產業調查機構洛圖科技首席營運官王育紅表示,京東方OLED站穩蘋果產業鏈,代表大陸顯示產品與國際領先的日韓顯示差距在縮小。
京東方於6月30日收到了蘋果公司關於iPhone 14 AMOLED面板認證通過通知,將於7月提前投入量產,9月開始批量出貨。
業內預計,蘋果公司將於9月13日發布的iPhone 14系列將有四款型號,分別是iPhone 14、14 Max(也可能是Plus)、14 Pro和14 Max Pro,其中京東方將供應的是iPhone 14標準款的6.1吋LTPS OLED面板。今年蘋果公司將為iPhone 14採購共約9,000萬片以上的柔性AMOLED面板。業界估計,三星顯示供應6,000萬片、LGD供應2,500萬片、京東方供應500萬片以上。
科創板日報報導,該消息人士指出,京東方的確已經基本確定會為iPhone14系列供貨,但量產的具體時間與出貨量還存在變數,「做還是會做,但具體能做多少還不好說,就像iPhone13做著做著就給停了。」數據顯示,去年京東方柔性OLED面板出貨超過6,000萬片,其中智慧手機用OLED面板出貨約5,500萬片。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京東方為中國大陸第一的面板業者
第二、目前在世界也排名第二
第三、京東方獲得蘋果認證意義重大
第四、大陸柔性面板出貨,顯示技術優勢
馬斯克推特
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4月提案買下推特,稱這間公司「擁有巨大潛力」。對於這位全球首富主動端出440億美元交易案,推特公司原先不太買單,還一度打算祭出「毒藥丸」策略反制。果不其然,短短不到3個月,馬斯克8日宣布終止交易,推特董事會表示將對他提起訴訟。
根據一份遞交監管單位的法律文件顯示,馬斯克認為推特嚴重違反協議中多項條款,未能或拒絕提供有關平台上假帳號的足夠資訊。馬斯克早前就表明,他收購推特後的最優先事項之一,就是「拚了命也要擊敗垃圾機器人」;他並揚言暫停收購案,除非推特證明平台上的假帳號少於總用戶數的5%。
推特董事會主席泰勒(Bret Taylor)推文回擊:「推特董事會致力依照與馬斯克先生商定的價錢與條件完成這筆交易,並計畫採取法律行動強制執行合併協議。我們有信心在德拉瓦州衡平法院(Court of Chancery)取得勝利。」
馬斯克4月以每股54.20美元的報價提案收購推特,並放棄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以迅速完成交易。據併購協議,馬斯克若未完成交易,必須支付10億美元的「分手費」,同時推特有權起訴馬斯克,強制執行這筆交易。
杜蘭大學法學院(Tulane Law School)公司治理教授李普頓(Ann Lipton)告訴美國財經媒體CNBC,馬斯克與推特在假帳號上的分歧並不構成實質違約,就算對簿公堂,那也會是站不住腳的論點。她認為,雙方有機會和解,只是馬斯克可能因此「壓價」,而且從目前的情勢來看,雙方要達成協議還有一大段距離。
在馬斯克購買推特案出現破局的消息傳出後,推特股票當日的盤後交易價下跌近6%,特斯拉股票在盤後交易則上漲逾1%。推特股價如今為36.81美元,不僅低於馬斯克宣布收購時的股價,更遠不及馬斯克的收購價。專家分析,推特股價貶值,可能也是馬斯克不再對此交易案有興趣的原因之一。
《紐約時報》引述知情人士說法,馬斯克在收購推特時,對如何治理這間公司「完全沒想法」。知情人士形容,這位億萬富翁單純只是迷戀這個平台,尤其他在上面擁有超過1億名追蹤者。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馬斯克先前高調併購推特
第二、但日前又高調放棄併購,當然會引起爭議
第三、假帳號的爭議是問題關鍵
第四、推特有許多假帳號並不令人訝異
亞馬遜外送
亞馬遜同意入股美國餐飲外送業者Grubhub,Grubhub的荷蘭母公司Just Eat Takeaway股價應聲大漲,創下近四年來最大漲幅紀錄。
Just Eat 6日表示,亞馬遜的入股是雙方合作計畫的一部分,亞馬遜將贈送美國Prime用戶一年份的Grubhub會員;亞馬遜將獲得Grubhub 2%股份的選擇權,並有機會增加持股至15%,將視這項合作計畫的成效及能吸引多少新客戶而定。此消息一出,Just Eat在阿姆斯特丹市場的股價6日一度躍漲21.3%至16.664歐元,創下2018年12月來最大漲幅,該檔股票今年來已重挫67%,並在5日跌至紀錄低點。
這項交易將讓亞馬遜透過Prime會員計畫更深入餐飲相關服務,該公司已提供Prime會員旗下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的生鮮優惠。此交易對面臨內部紛擾的Just Eat也將是一大提振,該公司先前發動對營運長個人操守的調查,董事長也在5月下台。
Jefferies分析師索恩表示:「亞馬遜的入股非常重要也很樂見。Grubhub不只得到一個強而有力的夥伴,也得到一個非常有效的獲得顧客管道。對這家至今陷入困境的公司來說是利多消息。」
Just Eat表示,贈送會員的合作協議,將每年延長期限,直到亞馬遜或是Grubhub終止協議,Just Eat也將繼續尋求完整或部分出售Grubhub。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亞馬遜電商業務面臨成長瓶頸
第二、需要新成長點
第三、外送業務是亞馬遜很好的新成長點
第四、Uber也是主要靠外送賺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