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誠品,數位競爭力,對英曝險,台中銀,阿茲海默,韓電動車,IC,科創板,GDR,中國天然氣,百度北斗,中國電動車,鋰電池,造車新勢力,吉利,保時捷,塔塔,機器人,Mobiley,車用IC
誠品
誠品生活中台灣首家誠品社區創新店「誠品生活時光eslite me-time」,選定進駐台中市北屯全新落成的社會住宅「北屯眷戀山光好宅」一樓,並訂今(1)日試營運。
這也是誠品生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全台開出的第五家社區創新店。誠品生活預計到2025年,達到全台100家社區創新店的規模。
另一方面,誠品生活周年慶自9月23日開跑,誠品生活指出,今年6月以後,明顯感受消費人流回籠,會員消費表現也超過2019年疫情前,樂觀預期今年周年慶業績看增二成。誠品生活累計前八月合併營收34.37億元、年增18.1%,創歷史同期次高。
誠品書店資深總監張曉玲表示,繼去年10月台北內湖店之後,今年7月起,誠品社區創新店以平均每月開一家店的展店速度,接連在新北板橋、土城、桃園龜山、台中北屯等地開出新店點,深入過去誠品無法到達的地方。而透過模組化的規劃,誠品社區創新店不但日日有新書,甚至享有比大店更快速的新書和新品周轉率,讓同樣一本好書創造更多曝光、發揮更大影響力。
「北屯眷戀山光好宅」周邊有列管保護的老樹,住宅建築設計即以兩棵樹互相擁抱為概念。「誠品生活時光北屯江興店」在此也以「家」的尺度,打造兼具「知性書房」與「美味廚房」的閒暇時光場域。
張曉玲說,店內日日有新書與生活選物新品推薦,另為便利社區居民日常生活所需,也提供健康有機的生鮮蔬果、小農奶蛋,並不定期推出團購好康。
我們的看法:
第一、誠品大型店很難再經營下去。
第二、目前租金太貴。
第三、未來誠品走社區店模式。
第四、誠品需要積極轉型。
數位競爭力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廿八日發布二○二二世界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我國在全球六十三個主要國家及經濟體中,排名第十一,比去年的第八名下滑三名,為歷年來次佳表現。其中有八項個別指標獲得全球前三,「政府應對網路安全能力」首次評比更獲得第九名。
今年排第十一 比去年下滑三名
IMD評比以三大指標、九項次指標、五十四個細項指標,評估世界各國對於適應、探索與充分運用「數位轉型」的能量;三大指標分別為知識、科技及未來整備度。
本次調查評比中,台灣名列全球前三名的指標有八項,較去年多一項。其中,「全國平均總研發人力」、「行動寬頻用戶」及「資訊科技與媒體股票市場資本額占GDP的比率」都在全球居冠。
此外,「商業大數據應用與分析」排名第二;「高等教育成就」、「研發占總支出的百分比」、「高科技出口百分比」及「公司敏捷度」則排名第三。數位發展部表示,由此可見我國推動數位轉型過程中,在基礎建設及研發應用的努力成果。
「未來整備度」主要評估國家數位轉型程度,其中新增的「政府應對網路安全能力」指標,我國首次評比即獲得第九名。數位部表示,因我國特殊情勢而引發的資訊安全議題獲得重視,在政府積極應對並推出各項具體措施後,國人對政府整體資安防護能量具有信心。
數位部表示,政府將參考IMD報告,針對各項指標排名情形評估我國數位發展的優勢及挑戰,作為政府擬訂相關策略之依據,未來將積極推動國家數位轉型,以新思維、新技術形塑台灣數位運作量能,提升我國數位國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數位競爭力排名,名列前茅。
第二、排名退步的趨勢值得注意。
第三、台灣的研發人力全球居冠。
第四、但未來人才紅利不會再持續。
對英曝險
英國減稅引發英鎊貶值、債市崩跌,英格蘭銀行緊急救市,金管會29日公布,銀行、保險及證券業到今年8月底,對英國總曝險金額是新台幣1兆5,080億元,比去年8月時增加1,072億元左右,增加最多是銀行業,投資增771億元、授信增164億元,但部位最多是壽險業,有1兆1,928億元,占其海外投資近5.8%。
保險局副局長林志憲表示,各國央行為了因應物價上漲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紛紛啟動升息,造成資本市場波動,保險局已在本月22日發函各保險公司,要求就各國央行升息對公司財務、業務及淨值比的影響,提出因應方案提報最近一次的董事會。
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則提出三點監理方式,一是依循巴塞爾協訂,各銀行總行應對集團整體風險訂定控管機制。二是加強銀行海外授信及投資的風險控管,銀行對相關投資,都要訂投資項目限額、投資標的資格條件、信用評等及風險胃納量等,在投資委員會討論後決定是否投資。
三是強化海外曝險的監理,銀行局已請中央存保公司監控銀行海外曝險情況,了解各銀行有無異常狀況,作為日常監理或總經理會議加強督導的項目。
據金管會統計,到8月底銀行業對英國總曝險額是新台幣3,04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35億元,其中投資部位曝險2,498億元,同比增771億元,授信餘額則為546億元,亦增加164億元。
壽險業8月底對英國投資曝險則有新台幣1兆1,92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1億元,產險則為25億元,是減少3億元;主要是英國亦是全球主要金融市場之一,壽險業也會投資英國相關債券與股票。
證券自營部位8月底對英國曝險82.75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51.65億元,減幅達38.4%,證期局副局長張子敏表示,有可能是券商減碼,但也可能是債券殖利率反彈,券商投資海外債評價減少,造成投資部位下降。
期貨商對英國曝險僅新台幣300萬元,比去年同期的100萬元,略為增加,但金額都極小。
我們的看法:
第一、英國政策不當,造成金融市場波動。
第二、英國減低富人稅的做法幾近瘋狂。
第三、雖然政策懸涯勒馬,但傷害已經形成。
第四、英國可能變成歐洲此次地震的震央。
台中銀
台中銀行海外拓展跨大步,昨天宣布擬現金收購美國金融機構American Continental Bancorp全數股權,將其控有的美國大陸銀行American Continental Bank納為子行,這是台中銀行第一次對外併購,也是老字號上市銀行首見收購美國子行。
台中銀內部規劃如向兩地主管機關申請進度順利,收購可望在今年底前完成,由於台中銀預計年底前辦理現金增資並已獲金管會核准,即將在本月內進行增資新股定價,昨天台中銀召開重大訊息記者會與發布重訊公告,均未提及此案收購總金額,僅公布每股現金對價四十一點四八三四美元。外媒報導交易金額八千二百一十萬美元,相當於新台幣廿六點一億餘元。
台中銀昨天召開董事會討論收購案,由董事長王貴鋒主持,董事會決議通過後,總經理賈德威先是前往證交所舉行重訊記者會,隨後趕赴機場飛往美國,進行收購案後續程序。
台中銀決定收購美國大陸銀行納為子行,主因American Continental Bank主要業務為商業不動產貸款,土地、住房與一般商業貸款外,也專長政府擔保小企業管理局貸款業務,與台中銀專注中小企金與中小企信保貸款業務有相同之處。
對於有心擴張海外市場的台中銀來說,考量併購銀行在東南亞國家難度頗高,有不少隱形障礙,相對美國市場較為可行,且American Continental Bank總行位於加州工業市(City of Industry),當地房地產市場、中小企、華人商業活動等,均有利銀行業務發展。
至於美國升息對美國房地產市場衝擊,賈德威則表示都在併購評估之列。此次收購將使台中銀藉此擴大金融版圖及強化競爭力,致力經營與拓展銀行業務,並持續深耕國際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中銀只是區域銀行。
第二、海外併購引人注目。
第三、選擇美國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美國和台灣交流頻繁,很多華人居住在加州。
第四、如何控管海外子公司,是未來的一大重點。
阿茲海默
日本衛采製藥和美國合作夥伴百健(Biogen)表示,其研發的阿茲海默症治療藥物能顯著減緩這種疾病惡化,成為頭一款在最後階段試驗中明顯抑制阿茲海默症發展的藥物。
據兩家公司27日發布新聞稿說,與安慰劑相比,Lecanemab 在18個月內使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退化速度減緩27%,不過也會罕見帶來嚴重副作用,如腦水腫和出血。
這個明確的正面結果對於研究人員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他們幾十年來一直在努力尋找可以減緩阿茲海默症不可抑退化的治療方法。這款雖然無法恢復患者的心智能力或中止認知退化,卻能明確延緩病況惡化。
受此消息激勵,衛采製藥28日東京股價收盤大漲17%,達九個月來高點,百健28日在紐約證交所的股價早盤更一口氣躍漲39.5%,也在開發類似藥物的禮來(Eli Lilly)和羅氏(Roche)28日早盤股價也都上漲。
衛采製藥已循「加速審核」的管道向美國監管機關申請評估Lecanemab,並將在明年3月底前申請完全批准,屆時這款新藥最終將可廣泛納入老年人的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給付範圍。衛采製藥也表示,計劃基於新結果同時向歐洲和日本申請銷售許可。
衛采製藥表示,在長達18個月的試驗中,將近1,800名患者每兩周使用一次Lecanemab,其中部分患者出現了危險的副作用:21.3%使用Lecanemab的患者出現腦水腫或腦出血,高於使用安慰劑患者的9.3%;但多數病例屬於無症狀,只有2.8%使用Lecanemab的患者的腦水腫為有症狀。
Lecanemab是最新一款設計用於清除類澱粉蛋白的藥品,阿茲海默症的特徵之一就是會有大量類澱粉蛋白堵塞在大腦裡。許多先前的降類澱粉蛋白藥物試驗都已失敗或結果好壞不一。
這次的試驗結果將支持所謂的「類澱粉蛋白假說」,也就是類澱粉蛋白的累積為阿茲海默症的主要成因之一,也可能給予其他正在研發的抗類澱粉蛋白藥物希望,包括羅氏和禮來正在進行最後階段試驗的藥物。
阿茲海默症協會樂見這項結果,並表示這項結果是來自目標治療阿茲海默症根本成因的藥物至今最鼓舞人心的發現,有機會改變這項疾病的流程,並有助人們在早期階段保持他們的能力,並依舊仍獨立並完全參與每日生活。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茲海默是世紀絶症,至今還未開發出有效的藥。
第二、因此這一次有人開發成功自然引起市場重視。
第三、未來的後續效果如何,仍有待觀察。
第四、台灣的新藥應積極走向國際市場。
韓電動車
韓國時報報導,南韓貿易、工業和能源部計劃在未來八年期間,把南韓製電動車的全球銷售提高逾12倍,目標是在2030年使南韓電動車全球市占率從5%提高到12%。
報導指出,這項計畫是南韓長期成長策略的一環,希望藉由政府協助打造、強化基礎建設,建立起可長可久的工業生態系、增強供應鏈能力、培育自駕車和機動性市場業者,以鞏固國產車製造商在全球車市的地位。
貿易、工業和能源部發表的汽車政策指導方針顯示,南韓將投資約95兆韓元(650億美元)支持汽車工業,具體措施包括稅務優惠,並且培育出逾3萬名產業專家。
按該部願景,關鍵的車用軟體,包括作業系統(OS)和線上韌體更新(OTA),都將在2026年之前由本土製造商提供,這將是強化電動車競爭優勢的要素。要達此目標,有賴南韓高科技半導體製造商密切合作。
大韓商工會議所(KCCI)28日說:「公私部門攜手合作,有助引導本地汽車製造商度過一連串全球不確定性。政府將與產業保持密切溝通,並微調細節,以利提供最佳支援,協助他們在全球舞台取得競爭優勢。」
上述聲明是一場產業會議的開場白,與會者包括汽車大廠、資訊科技公司、產業協會和研究機構的代表。
貿易、工業和能源部計劃在2030年之前,使南韓製的電動車數量從去年的25.4萬輛,大幅提高到330萬輛;同時期,南韓16項關鍵電動車零件,包括處理器、感測器和電力晶片,市占率預計從3.3%提高到6.6%;屆時,關鍵的進口電動車零件,包括大型馬達和高速軸承,國內自製率將從現在的70%提高到90%以上。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南韓汽車工業,世界排名應為第三/四。
第二、南韓電動車市佔率,從5%提高到12%,企圖心很強。
第三、台灣缺乏完整的電動車供應鏈。
第四、鴻海正在積極打造電動車生態系。
IC
今年來,費城半導體指數跌幅逾四成,跌勢比美股標普500指數和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綜合指數更慘烈。根據投資研究公司BCA Research的分析,台灣和南韓半導體股還會再跌,預料全球半導體股要到今年底或明年初才會觸底。
巴隆周刊(Barron's)報導,BCA Research在9月30日發布的報告中指出,全球半導體股價指數跌破技術支撐,投資人進場撿便宜的時機未到。
費城半導體指數上周五(9月30日)跌1.7%,收在2,306.7點,今年來已崩跌41.5%。相較下,標普500指數今年來跌四分之一,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近三分之一。
BCA Research團隊根據以往的景氣周期推測,全球半導體股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落底,銷售低谷大約在2023年第2季。報告並舉出三個理由,說明全球半導體股仍看跌:
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至2021年世界各地封鎖抗疫,導致線上活動暴增,盛況前所未見,助長智慧手機、個人電腦、平板、遊戲機、電子裝置需求,導致全球半導體銷售在2020年第3季至2022年第1季期間一片榮景。然而,那波消費電子產品需求過剩時期已經結束,全球需求將在未來六個月期間回落。
二,汽車、伺服器和工業用電子產品—合計約占30%的全球半導體銷售—未來可望呈現個位數的成長幅度,但不足以抵銷未來六至九個月消費電子產品需求萎縮的衝擊。
三,半導體庫存近來已暴增,因此新晶片的訂單和產量勢必陡降。BCA Research團隊研判,台灣和南韓半導體股股價(以絕對價值計)仍有進一步下跌空間。
我們的看法:
第一、目前全球半導體的高峰期已過。
第二、未來可能呈現進一步下跌。
第三、台股最近的反彈,並不足以證明長期趨勢。
第四、投資人對於半導體族群仍要小心。
科創板
美國聯準會(Fed)鷹派升息,美元指數狂飆,加劇市場擔憂,亞洲股市於9月最後一個交易日再度大跌,創下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單月最大跌幅。股市重挫之際,路孚特最新數據顯示,前九個月上海科創板IPO募資金額,高居全球市場榜首,香港則回升至第四位。
南華早報30日引述路孚特數據顯示,2022年前九個月,上交所科創板累計有93家公司融資252.6億美元,位居全球市場首位,深圳創業板則以117家公司,總融資規模205.4億美元位居第二。
港股方面,港交所主板於前九個月共有47檔股票IPO,融資規模為88億美元,較6月份時的第十位回升至第四位。然而,港股近期跌幅甚鉅,自8月30日至9月30日累計重挫2,732點,跌幅達13.7%,年內迄今更慘跌26%。
瑞銀全球投行部副主席、大中華區總裁李鎮國表示,免稅店企業中國中免8月份在香港掛牌,募資額達23億美元,成為港股今年來最大IPO案,有效拉抬總體成績,若市場於第四季回穩,預計將推動更多IPO上市計劃。
報導指出,雖然港股在第三季表現回溫,但相較該市場於過去13年內曾七度榮登全球最大IPO市場寶座,目前市場活躍程度仍顯低迷。據統計,港股今年前九個月募資規模年減達76%。
分季來看,今年上半年港股IPO數量年減超過90%,直到第三季市場逐漸復甦,單季24檔股票上市共籌資64.7億美元,約等於上半年23.7億美元募資總額的2.7倍。另一方面,美股那斯達克和紐交所前三季募資規模,年減約94%,均跌出市場排名前十位。
安永(EY)全球新股發行負責人Paul Go指出,港股正處於十多年來低點,預計第四季IPO將持續面臨挑戰,在市場動盪和投資情緒低迷背景下,很難為IPO定價,加上企業亦不願以低估值上市,因此相繼延遲掛牌。
但安永認為,香港近期開始放寬防疫限制,大陸防疫措施預計也將逐步邁向開放,預期港股和陸股的IPO前景仍較其他市場樂觀。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科創板吸引大量科技企業上市。
第二、上海科創板2022排名世界第一。
第三、深圳創業板2022排名世界第二。
第四、中國資本市場已經逐漸取代美國。
GDR
受到中美兩國金融脫鉤陰影的干擾,中國A股企業前往歐洲上市的腳步有所加快,今年以來,已有約20家公司先後籌劃境外發行GDR。A股風電龍頭天順風能公告表示,將透過GDR方式在瑞士證交所上市。
證券時報報導,天順風能日前公告,為了加快公司國際戰略布局,打造國際化品牌和形象,並滿足國內外業務發展資金需求,將籌畫境外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DR)並在瑞士證交所上市。
天順風能主要從事風塔及零部件的生產和銷售、風電葉片及模具的生產和銷售,以及風電場項目的開發投資、建設和運營業務。天順風能表示,本次GDR發行所募集的資金,主要用於建設德國海工生產基地及中國東南沿海的生產基地,快速推動海外市場布局。
報導指出,近期A股上市公司赴境外發行GDR速度加快,今年已有約20家A股公司先後籌畫境外發行GDR。譬如,3月份三一重工率先籌畫境外發行GDR並在瑞士證交所上市,隨後杉杉股份、國軒高科、格林美、韋爾股份等均公布同類事項。其中,杉杉股份、科達製造、格林美等發行的GDR已在瑞士證交所上市。
業內人士表示,A股公司發行GDR從無到有,已經逐漸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目前已上市和擬上市的A股GDR公司涵蓋新能源、高端製造、醫療企業、保健品開發、飲料等多個行業。根據2022年中報數據顯示,今年已發行或擬發行GDR的14家公司中,八家公司海外收入占比超過10%,四家超過40%。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選擇發行GDR的公司中,多數選擇瑞士交易所。中信證券表示,瑞士GDR發行上市的審核由瑞士交易所自律監管機關負責,審核效率高、流程快,總體審核時間預計為1.5至2個月。
我們的看法:
第一、倫敦金融市場的中心地位逐漸被取代。
第二、中英關係惡化。
第三、瑞士成為新的上市地點。
第四、中國企業流行海外第二上市,GDR是良好的工具。
中國天然氣
受到歐洲天然氣價格飆漲影響,各國能源化工巨頭為降低生產成本,正擴大布局能源價格相對便宜的中國市場。包括德國化工企業巴斯夫、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英國化學品業者英力士等公司,近期紛紛擴大中國業務。
第一財經報導,天風證券測算,中國第二季天然氣平均價格每噸人民幣(下同)7,000元左右,比德國便宜33.2%。8月德國與中國每度電成本價差擴大到0.4美元,使得乙烯及合成氨在中德兩國的生產,形成2,027美元與3,191美元的單噸成本價差。
在歐洲能源危機背景下,當地能源化工企業在海外尋求俄羅斯天然氣替代品頻頻碰壁,恐怕無法在短期內解決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的難題,為此多家企業選擇直接前往中國建廠。
9月6日,巴斯夫在廣東湛江投資的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項目舉行首套裝置投產儀式。這是巴斯夫迄今為止最大的海外投資項目,投資總額高達100億歐元,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一體化生產基地,僅次於德國路德維希港及比利時安特衛普基地。
巴斯夫指出,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場,到2030年有望占據全球化工市場的半壁江山。巴斯夫工會主席Sinischa Horvat說:「市場在哪裡,你就得在哪裡,而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化工品市場。」市調機構FactSet數據顯示,巴斯夫目前約有14%收入來自中國,而來自歐洲的收入占比約40%。
另一方面,道達爾能源中國日前和海南國際經濟發展局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推進清潔能源業務及技術發展。
華創證券能源化工首席分析師楊暉表示,能源是工業的上游,目前烏克蘭局勢僵持不下,不僅使歐洲能源安全沒有保障,也帶動該地區天然氣價格、電價不斷上漲。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沒有能源保障的歐洲將失去工業發展的優先權,將有可能使當地高耗能企業最先選擇遷出該地區,進而使全球其他地區獲得產能替代的機會。
中國商務部8月下旬表示,2022年以來,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繼續增長,顯示中國市場對外資依然保持較強吸引力。1月至8月,中國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年增16.4%至8,927.4億元。來源地方面,韓國、德國、日本、英國實際對中國投資分別年增58.9%、30.3%、26.8%、17.2%。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天然氣價格高漲,重創歐洲產業。
第二、化工企業積極往中國發展。
第三、中國為俄烏戰爭的受益者。
第四、能源會影響供應鏈全球布局。
百度北斗
拋棄美國GPS,百度地圖官方公告,昨(30)日起正式切換為北斗優先定位,百度攜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定位服務升級更名為「百度地圖北斗定位開放平台」。
早在今年8月,百度地圖試用北斗衛星的高精定位,搜索「台灣省」就可完整顯示台灣地圖並精確到街道紅綠燈。
此外大陸民眾透過百度地圖,還可搜索到山西刀削麵、溫州餛飩等大陸地名小吃。
由於北斗系統由中共軍方研製,也引發在境外使用百度地圖,恐因中國衛星定位,個資隱私會被外洩到大陸的疑慮。
和訊網報導,在北斗深度賦能下,百度地圖日前還全面升級了車道級導航、車位級導航等多項功能。
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上線運行之初,百度地圖就啟動了以北斗系統為基礎的地圖導航及定位服務,應用程度近年不斷加深。
借助北斗系統的技術實力,百度地圖充分融合自身的AI實力、大數據等技術優勢,全面升級了車道級導航、車位級導航等功能。
我們的看法:
第一、北斗是中國自己開發的衛星導航系統。
第二、捨去美國GPS,對中國意義重大。
第三、百度北斗已形成中國自己的生態系。
第四、未來中美的生態系會進一步脫鉤。
中國電動車
大陸電動車品牌9月份報喜,多家車企交車規模創下新高,部分車企交車數量成長逾100%。指標企業之一的蔚來汽車交車逾萬輛,帶動第三季交車逾3.1萬輛,創下單季新高。
華爾街見聞報導,大陸電動車品牌1日陸續公布9月份成績單,蔚來汽車9月共交車10,878輛。2022年第三季交車31,607輛,年增29.3%,創歷史新高。前九個月82,434輛,年增24.2%。另外,蔚來新發表的智慧電動轎車蔚來ET5也已於9月30日開始交車。
與蔚來齊名「蔚小理」的小鵬汽車在9月共交車8,468輛。第三季交車29,570輛,年增15%。前九個月累計98,553輛,年增75%,已超過2021年全年交車量。另外,理想汽車9月交車11,531輛,年增62.5%。理想旗下新產品智慧旗艦SUV理想L9,在首個完整月交車規模達到10,123輛。
緊隨「蔚小理」三廠,近日完成港股上市的零跑汽車,9月交車達11,039台,年增逾200%。哪吒汽車9月交車規模達18,005輛,再創歷史新高,年增134%,實現連續27個月年增長,年內交車111,190輛,年增168%。
除上述所謂「造車新勢力」外,科技巨頭華為AITO品牌旗下「問界」系列9月交車達10,142輛,再創新高,實現連兩個月單月交車破萬。傳統汽車方面,吉利汽車旗下高階智慧電動品牌極氪宣布,9月極氪001交車8,276輛,連三個月創交車新高。廣汽新能源車品牌埃安9月交車30,016輛,年增121%。年內累計銷量182,321輛,年增長132%。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電動車占比全球第一。
第二、中國電動車成長比率驚人。
第三、有很多新的電動車製造商銷售業績良好。
第四、但市場的整合,在未來兩年內應該會發生。
鋰電池
新能源車持續暢旺、儲能產業商業價值正處風口,大陸鋰電產業鏈擴產潮再起。近半個月寧德時代、贛鋒鋰業、億緯鋰能、蔚藍鋰芯、欣旺達、孚能科技六家鋰電池公司宣告大手筆投資擴產計畫,且多數為人民幣百億級別項目,而在擴產後到底企業能取得行業先機,還是為往後產能過剩埋隱憂成關注焦點。
全球電池巨頭寧德時代28日宣布在河南省洛陽市投資建設洛陽新能源電池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額不超過人民幣140億元,項目內容是新能源動力電池系統及儲能系統生產線,建設周期不超過三年。
在鋰礦、鋰鹽、動力電池一體化布局的贛鋒鋰業也宣布與宜春市政府達成戰略合作,並在當地進行鋰鹽、金屬鋰與動力電池的擴產。
據21世紀經濟報導不完全統計,截至28日,在今年年內,就有26個與儲能電池及動力電池生產製造有關的擴產項目公布,它們的投資額合計將超人民幣2,900億元,產能合計達820GWh。
而擴產一大動力一是來自於大陸官方政策持續給新能源汽車的支持。財政部、稅務總局、工信部等三部門近日聯合發布公告延長新能源汽車免徵購置稅的政策。安信證券估計,該政策將進一步帶動明年新能源車銷量,大陸維持30-40%增速,全球增速預計達40%。
另一方面,大陸國內外對於新能源配儲需求大增。業內人士指出,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兩者在技術和製造製程上接近,可以共用產線。加上儲能領域仍未出現絕對領先者,因此成為必爭之地。
不過,一窩蜂大手筆投資,伴隨的是新能源電池產能過剩的隱憂。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曾示警產能將「大幅過剩」的問題。他指出,在二至三年後碳酸鋰等原材料或將恢復完全供需平衡;2025年大陸動力電池產能或將達3,000GWh,屆時電池出貨量可達1,200GWh。此外,據澎湃新聞報導,不少業內人士示警動力電池產能過剩。因此建議地方招商應避免重複建設,同時重點應將產能擴張轉向產能優化。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動車大行情帶動鋰電池。
第二、鋰電池原料來源是隱憂。
第三、電動車產業會加速垂直整合。
第四、台灣完全被排除在生態系外。
造車新勢力
在「蔚小理」早早IPO並實現多重上市後,從零跑、威馬到最新的愛馳,大陸造車新勢力「第二梯隊」正掀起一輪新的上市潮。
上海證券報報導,美股教培上市公司華夏博雅日前公告,愛馳汽車擬借殼上市。據披露,愛馳汽車估值總額為50億美元至60億美元。
華夏博雅公告指出,已與愛馳汽車的營運公司Aiways Holdings Limited達成不具約束力的合作意向,收購愛馳汽車所有發行在外的股權,愛馳汽車估值總金額範圍為50億美元至60億美元,收購完成後,愛馳汽車所有股權將被轉換為上市公司的普通股。
再往前推,零跑汽車剛完成港股IPO,昨(29)日在港交所開始交易。同時,去年1月威馬汽車完成上市輔導,試圖衝刺科創板,但之後再無新進展。今年6月1日,威馬汽車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
和泰資產一位汽車業務合夥人表示,大陸電動車市場競爭太激烈了,從融資角度看,「蔚小理」多重上市後手握豐沛現金,但仍面對巨大資金壓力;傳統車企現金流足夠,也能支撐新品牌新業務。
這名人士指出,相比之下,新勢力裡的「第二梯隊」,一不得天時、二不得地利,唯有全力以赴儘早上市才能存活下去,再晚機會可能就會關閉。
某造車新勢力企業內部人士分析,借殼上市顯示出愛馳汽車當前資金飢渴程度,急需發行市場外的融資渠道,但從業務角度,開拓海外市場是不得已而為之。隨著小鵬向歐洲出口小鵬G3、蔚來以挪威為錨進軍歐洲,愛馳汽車僅憑現有產品將愈來愈難實現有效突圍。
與還未上市的其他「第二梯隊」一樣,愛馳汽車曾於2021年6月,被曝計劃登陸科創板,後無果而終。
愛馳汽車成立於2017年2月,由曾在BMW、奧迪、Volvo擔任高管的付強創立,雖然與蔚來和小鵬是「同期生」,但愛馳在品牌、口碑、產品、銷量等方面與前者相去甚遠,鮮有存在感。
或許是在大陸難以打開市場,愛馳汽車將主要精力投放在海外市場。
官方資料顯示,早在2018年10月,愛馳汽車就在德國公布海外戰略;2019年,愛馳新車愛馳U5在歐盟上市發售;2020年4月,愛馳汽車在歐洲上市並交付用戶。目前海外市場已拓展至法國、德國、荷蘭等15個國家。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動車行情帶動造車新勢力。
第二、很多沒有聽過名字的新公司出來。
第三、這些公司快速上市是關鍵。
第四、才能夠取得足夠資金與對手廝殺。
吉利
吉利汽車持續以收購形式實現全球化之路。在繼富豪汽車(Volvo)、蓮花(Lotus)等國際汽車品牌之後,「全球買手」吉利汽車再度出手,這次收購的是英國著名百年汽車品牌「阿斯頓·馬丁」(Aston Martin)7.6%的股份。
雖然吉利未透露該筆收購金額,但據《金融時報》報導,吉利在阿斯頓·馬丁最近6.54億英鎊(約新台幣230億元)的配股融資中對其入股,未來將與阿斯頓·馬丁在某些技術上展開合作。
上海證券報報導,吉利控股集團執行長李東輝表示,很高興正式成為阿斯頓·馬丁的投資者,並期待與阿斯頓·馬丁共同探討協同合作機會,阿斯頓·馬丁將繼續堅持其發展戰略,致力於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提升盈利能力。
公開資料顯示,阿斯頓·馬丁成立於1913年,旗下車型包括Vantage、DB11、DBX等,且於2018年6月在倫敦證交所掛牌上市。今年上半年,受到疫情、俄烏局勢升級與成本飆升等影響,阿斯頓·馬丁全球銷量僅為 2,676輛,稅前損失達2.854億英鎊。
而吉利此前便與阿斯頓馬丁有所接觸。據金融時報報導,2018年,在阿斯頓·馬丁上市,吉利便多次接觸;2019年末,阿斯頓·馬丁需要紓困時,吉利和阿斯頓·馬丁董事長勞倫斯(Lawrence Stroll)都提出報價, 吉利當時希望阿斯頓·馬丁可以迅速進軍電動車領域,但是勞倫斯希望重返F1,當時董事會最終還是支持勞倫斯。
阿斯頓 · 馬丁定位高端超跑品牌,成立於1913年3月,一直以來給人貴族公主的感覺。實際上,表面光鮮的阿斯頓 · 馬丁,內裏是千瘡百孔,營收狀況不如一家定位低端的自主品牌。
據統計,阿斯頓 · 馬丁已經經歷了七次破產。這次在吉利汽車入股後,有望帶來轉機。
我們的看法:
第一、吉利購買百年汽車品牌阿斯頓 · 馬丁,意義重大。
第二、英國中英關係交惡,英國傳統禁止中國企業併購。
第三、但英國經濟實力下滑,汽車產業比較不牽涉國安。
第四、中國企業走向全球,趨勢不可避免。
保時捷
跑車品牌保時捷29日在德國法蘭克福證交所掛牌交易,盤中股價勁升近5.2%,近來國際金融市場極度動盪不安,保時捷掛牌首日能有如此表現,顯示投資人對這家公司仍有信心,對其股票的需求相當熱絡。
保時捷母公司福斯集團將保時捷發行價定在每股82.5歐元(80.18美元),開盤後保時捷股價一度漲至86.78歐元,漲幅達5.2%,漲勢隨後收斂。德國股市大盤DAX指數跌約1%。
保時捷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中籌資94億歐元(91億美元),估值達750億美元,為歐洲逾十年來最大新股上市案,保時捷也一舉躍居全球市值前五大車廠之一,市值雖比母公司福斯低,但超越德國同業賓士。全球市值最高的車廠為特斯拉,市值超過8,860億美元,其次是日本的豐田汽車。福斯集團將取得所有募集的資金,而福斯的市值為約810億歐元。
對今年的IPO市場而言,保時捷這樁上市案無異是注入一劑強心針。今年企業掛牌受到通膨和利率上升,以及全球衰退隱憂等利空衝擊而積弱不振。彭博資訊報導,保時捷新股認購相當熱烈,據了解近半數投資人都未能如願認購到股票。
福斯推動保時捷掛牌,正值車輛需求前景可能受到全球衰退風險的影響。福斯將利用IPO所募集的資金,推動產品朝電動車轉型,並研發自駕技術等新科技,及創立電動車電池的新事業。
福斯財務長安特利茨29日表示:「我們現在有財力支應朝電動車轉型和數位化等必要措施。」這樁IPO案部分是為了給予保時捷家族更多對保時捷的控制權,包括提供家族成員表決權,可在重大戰略決策上否決福斯提案,也讓保時捷在發展電動車上有更大的自主權。
銀行家和投資人表示,市場對保時捷的投資意願,凸顯該品牌向來強勁的獲利表現。
保時捷去年營收為331億歐元,銷售報酬率達16%,高於2009年金融海嘯時期的9.7%。根據公開說明書,這段期間內保時捷年銷量激增逾兩倍至逾30萬輛。
我們的看法:
第一、保時捷是近10年最大的歐洲上市項目。
第二、上市後股價表現良好,值得關注。
第三、投資人還是著重基本面,其實整體大盤不好。
第四、德國今年少數的好消息。
塔塔
印度汽車大廠塔塔汽車(Tata Motors)推出該國最平價電動車,要價僅約1萬美元(近新台幣32萬元),盼在國內對手馬亨達汽車(Mahindra & Mahindra)明年1月推出首輛電動車前,吸引更多買家。
路透報導,塔塔汽車在當地時間28日推出旗下暢銷掀背車Tiago的電動版,定價84.9萬盧比(10,370美元)起,是塔塔推出的第三款電動車,比原本印度最平價電動車-也是塔塔自家另一家電動版小轎車Tigo(約14,940美元)更便宜。
不過這款車並非目前地表上最便宜電動車,日經報導指出,中國大陸有些電動車款的起售價僅人民幣32,800元,約4,525美元。
塔塔汽車表示,目前的定價僅限於前1萬名買家,這前1萬輛車將從10月起開始預購,現有的塔塔電動車車主將享有前2,000輛的優先購買權。
電動版Tiago每次充電的續航力為250公里,另一種搭載較大容量電池版本的續航力則為315公里。
塔塔並非第一次推出平價車,早在2008年塔塔推出地表上最便宜汽車Nano,當時起售價約1,500美元。不過這款車後來因為製造和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銷量不斷下滑,根據彭博報導,2018年6月時,產量只剩一輛,後來塔塔告訴彭博,Nano到2019年後就不再生產,自此走入歷史。
印度的汽車市場和其約12億人口數相比相對渺小,汽車年銷量約為300萬輛,而電動車又僅占整體汽車銷售的1%,但莫迪政府希望在2030年前將此占比提升至30%。
塔塔是目前印度唯一生產電動車的車廠,並擁有該國電動車市場87%市占率,主因是受益於政府補貼和對進口車的高關稅。馬亨達汽車則正與投資人洽談為旗下電動車部門籌資5億美元,並計劃在明年1月推出首款電動車。
我們的看法:
第一、塔塔是印度前三大財團。
第二、塔塔目前擁有電動車87%市佔率。
第三、印度非常需要平價車。
第四、台灣很難切入印度市場。
機器人
全球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九月卅日在加州帕羅奧圖辦公室舉行「人工智慧日」,最大看點是首次亮相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原型,其在台上展示行走、揮手等基本動作,並號稱具備更多強大功能。執行長馬斯克預期三至五年內開始投產,可量產數百萬組,售價將低於兩萬美元(約六十四萬台幣),比一台汽車還便宜。
馬斯克預期三至五年內投產
馬斯克一年前首次在「人工智慧日」活動上公開Optimus研發計畫,時隔一年就推出該機器人的原型。在舞台上,Optimus機器人緩步向前走了幾步,向台下觀眾揮手致意。馬斯克表示,Optimus還能在台上做出更多動作,是為了避免它跌倒,才加以限制。現場也播放一段Optimus執行簡單動作的影片,包括替植物澆水、拿起箱子,在工廠裡舉起鋼條等。
不僅如此,Optimus據稱還能執行困難的任務,包括扛起重達半噸、長達二七四公分的大平台鋼琴;Optimus也擁有對話能力,並內建防護裝置,避免做出錯誤指令。馬斯克指出,現有的人形機器人還不具備「大腦」,以及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Optimus的功能將會非常強大,包括所有手指可單獨移動,且擁有「可相對拇指」,可在一定程度上操作工具。
能扛半噸重鋼琴 預期未來更強
馬斯克透露,Optimus一開始只會做無聊或具危險性的工作,包括在特斯拉工廠搬運物件,或用扳手將螺絲鎖到車上等,但未來將可供家用,包括做晚餐、修剪草坪、照顧長者,甚至成為人類的「夥伴」或性伴侶,如此一來,或許可以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Optimus五到十年內會變得很了不起,勢必震撼人心。」
路透指出,Optimus是馬斯克展示特斯拉有能力引領人工智慧領域的工具之一,目標是量產上百萬組Optimus,預期售價不到兩萬美元,比特斯拉電動車Model Y售價的三分之一還低,三到五年內可開始接受訂單。馬斯克曾豪言,人形機器人未來將勝過電動車,成為特斯拉旗下最有價值的事業,希望能超越自駕車。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機器人學教授亞莫表示,人形機器人成本約十萬美元,特斯拉開價兩萬是不錯的價格。卡內基美隆大學機械工程學教授強森則說,有關Optimus的實際需求還值得深究,但特斯拉能在短時間研發到這個地步,相當令人驚豔。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馬斯克積極切入機器人市場,令人側目。
第二、重點是有可能成為未來特斯拉最有價值的事業,超越自駕車。
第三、人形機器人成本才2萬元,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價格。
第四、先前亞馬遜也有推出機器人。
Mobiley
英特爾旗下自駕車部門Mobileye已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無畏當今正面臨金融危機以來最低迷的市況。若成功上市,可望躋身今年最大規模的IPO之列,也有助提振市場情緒。
Mobileye於9月30日公開向美國證管會(SEC)遞交申請上市的文件,擬於那斯達克交易所掛牌,股票代碼為「MBLY」。
申請文件並未揭露該公司售股細節和目標價位。英特爾日前曾預測,Mobileye估值上看300億美元,雖低於3月原估的500億美元,但仍將締造美國今年數一數二大的IPO案。今年來僅兩家公司在紐約證交所上市時籌得10億美元以上資金,遠低於去年的45家。
總部位於以色列的Mobileye,於2017年被英特爾以153億美元納為全資子公司,之前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主要是製造相機和輔助駕駛功能晶片,在汽車產業邁入全面自動駕駛之際,價值自然備受重視。Mobileye的營運表現也比英特爾亮眼,截至今年7月坐擁7.74億美元現金和現金當量;在截至去年12月25日的12個月期間有淨損7,500萬美元,但營收多達13.9億美元。
如今英特爾試圖部分出售Mobileye股票以取得資金。英特爾說,計劃利用售股收入來償還債務、用於營運資金和一般企業用途。
我們的看法:
第一、Mobileye是今年美國比較大的上市項目。
第二、英特爾非常需要好消息的振奮。
第三、這是標準的自駕車概念股。
第四、自駕車已經成熟到一定的程度,值得市場重視。
車用IC
研調機構IC Insights預期,2026年車用IC市場產值將占整體IC比重9.9%,預期車用IC在2021~2026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達13.4%,將是成長最大的半導體應用市場。
車用IC市場持續成長,IC Insights特別針對車用IC發出預測報告,1998年車用IC市場僅約占整體IC市場的4.7%,不過到了2021年,車用IC占整體IC產值已經爬升到7.4%,且預期今年將上看8.5%。
另外,IC Insights表示,預期2021~2026年年複合成長率將上看13.4%,成長幅度將是整體半導體市場最高,表現明顯優於電腦應用的5.4%及通訊類別的7.4%,其中主要成長動能來自於感測器、類比IC及光學元件等不同IC規格提升,且同時電動車及混合能源車也持續提升車用IC出貨動能成長。
事實上,在自駕車及智慧車輛等技術不斷提升,加上電動車成長格局確立,使車用IC用量大幅提升。供應鏈推估,目前車內電子元件導入用量已經相較十年前倍數成長,且未來不論車內資通訊娛樂系統、自駕技術的需求提升,不論驅動IC、運算晶片、網通晶片及電源管理IC等IC用量都有望明顯升溫。
據了解,目前國際半導體大廠高通(Qualcomm)已經開始加大力道切入車用半導體供應鏈,並成功拿下法拉利、BMW及賓士等一線車廠訂單,加上在車用半導體市場布局深厚的瑞薩、意法半導體及英飛凌等更開始以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大啖電動車、充電樁等相關供應鏈。
不過,觀察台灣IC設計廠布局則相對國外大廠落後,當前僅限於車用資通訊娛樂系統、驅動IC及網通IC等產品線,且對比高通手握客戶數量,台灣IC設計大廠仍需要數年時間追趕。至於在電動車關鍵的電源管理IC及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領域,台灣IC設計廠亦仍未有顯著戰果傳出,因此短期仍將會是歐美大廠把持電動車關鍵零組件。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IC設計廠商應加強車用IC。
第二、車用IC,未來成長最大。
第三、台灣應該和東南亞市場結合。
第四、未來車用IC市場的成長率,會超過手機I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