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基建,生技指數,飛行計程車,歐盟亞馬遜,滴滴,先正達上市,百仕通,科技數據,台灣5G,大陸營收,IMD,華爾街,晶片

 理事長的話:基建,生技指數,飛行計程車,歐盟亞馬遜,滴滴,先正達上市,百仕通,科技數據,台灣5G,大陸營收,IMD,華爾街,晶片

基建

 

美國總統拜登拉攏其他七大工業國(G7)成員,聯組抗中聯盟的意味濃厚! 與會領袖準備在本次英國峰會宣布全球基礎建設新計畫,意在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抗衡。另外G7峰會擬發表《卡比斯灣宣言》(Carbis Bay Declaration),承諾制定計畫阻止新冠疫情重演。

 

在英格蘭康瓦爾郡召開的G7峰會周六進入第二天,美國總統拜登敦促G7領袖,對於對抗中國在全球擴張勢力的威脅採取具體行動。

 

規模上看數十億美元

美國打算聯合其他G7盟國,共同宣布一項名為「重建世界美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 for the world)的全球基礎建設倡議。這項規模數十億美元的方案,旨在創造一個更優質的替代選項,取代中國的一帶一路基建計畫。

 

關於G7這項新計畫的資金來源,部分會利用美國現有的機制,透過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IMF),對海外基建計畫提供融資。

 

另外拜登還將施壓其他G7領袖,對中國強迫勞動的作為做出具體回應,將對北京當局的譴責納入聯合聲明。

 

G7將捐逾10億劑新冠疫苗

 

對抗新冠疫情危機也是本屆G7峰會的主軸之一,除了拜登和東道主英國首相強森帶頭捐疫苗,允諾G7要捐助全球至少10億劑疫苗之外,G7領袖周六會發表《卡比斯灣宣言》,旨在防止新冠疫情帶來的人類浩劫及經濟災難重演。

 

力拚縮短疫苗開發時程

這項G7宣言闡述一系列避免未來疫情噩夢再現的措施,包括未來任何疾病的疫苗、治療、診斷的開發和許可時間,縮短至100天以下;加強全球疾病監測網絡及基因定序能力;支持改革與強化世界衛生組織(WHO)。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與世衛祕書長譚德賽(Tedros Ghebreyesus),也在周六加入G7峰會。譚德賽強調,全球需要更強大的監測系統,來偵測新的流行病及大流行的風險。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針對中國一帶一路。

第二、一帶一路威力強大。

 

第三、美國新多邊戰略。

 

第四、疫苗外交中美較勁。

 

生技指數

 

除了新冠肺炎疫苗帶動生技熱,暌違18年再度獲美國FDA核准的阿茲海默症新藥,也替醫療生技產業注入強心針,投信法人表示,美國FDA近日一核准了美國藥廠百健Biogen阿茲海默症藥品Aduhelm上市,不僅帶動百健股價單日飆漲近四成,也帶動了正在研究同類藥品廠商的股價表現,推升NBI生技指數單日大漲3.62%。

 

保德信全球醫療生化基金經理人江宜虔指出,阿茲海默症一直是需求龐大且急迫的疾病領域,根據統計,2019年全球阿茲海默症治療費用約為346億美元,每年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照護及治療成本,也高達數千億美元,這次核准的Aduhelm新藥是一種抗澱粉樣蛋白抗體,該藥品不僅為2003年以來新獲准上市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也是美國第一項針對阿茲海默症病理特徵—澱粉樣蛋白質病變的藥品,能有效降低腦部澱粉樣蛋白區塊形成。

 

江宜虔說明,生物科技產業已逐漸成為新藥研發的主要動力來源,根據EvaluatePharma估計,全球銷售金額前100強藥品中,2020年生物科技藥品的件數正式超過一半達53%,超越傳統製藥的47%,預估生物科技藥品比重在未來將持續攀升。

 

觀察近期醫療生技產業個股表現,可發現研發創新能力較佳的個股漲幅較為出色,將成為帶動生物科技類股中長期的股價走升的主要動力,特別是生物科技藥物的發展,已逐漸由單株抗體藥物等,進入下個世代,預期創新研發將持續帶動生技產業成長。

 

群益全球關鍵生技基金經理人蔡詠裕表示,疫苗接種不間斷,政策面刺激不收水,企業獲利動能強勁,基本面無虞,惟通膨疑慮影響市場短期信心,聯準會後續動作仍待觀察。

 

儘管市場波動加大,但類股輪動頻繁亦表示市場機會仍存,由於健護類股於過去一年美股大漲期間表現落後,並未出現部位擁擠、估值過高的情況,有望成為尋找新投資機會的資金去處,加上健護類股也將同步受惠經濟重啟及政策面支持,後市可期。

 

鑑於通膨議題再起,回顧過往歷史數據,中小型生技股、生命科學工具等以個股題材為主的族群,在利率上揚期間股價表現更突出,整體平均領先美股近48%,據統計,過去十年醫療相對美股折價期間平均約14%,以目前本益比折價幅度已達22%,在市場波動加劇、類股輪動快速的環境下,可注意醫療生化基金。

 

我們的看法:

 

第一、生技業短期看好。

第二、新藥開發受到認可。

 

第三、台灣生技必須和國外接軌。

 

第四、中國大陸生技研發和市場均有潛力。

 

大基金

 

投資已逾五年的大陸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一期」)完成階段性任務逐步退場,近一個月來密集出售國科微等公司持股,並由「大基金二期」接棒投資半導體領域,日前更攜手華潤微建設12吋功率半導體晶圓生產線項目。(延伸閱讀:大基金撒錢要蓋晶圓廠)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一名晶片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大基金減持或多或少會對股價造成下跌壓力,但短期下跌不改半導體的長期走勢,市場真正關注的還是晶片個股實現大陸國產替代的進程,對於大基金自身來說,退出是市場化行為,一期投資已逾五年,二期的投資方向更值得關注。

 

611日,受大基金一期減持消息影響,國科微跳空開低,收在人民幣70.12元,大跌9.52%;主因是該公司在10日晚間公告,大基金計畫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票,減持股數不超過總股本的2%

 

事實上,在今年6月初,存儲晶片龍頭股兆易創新也公布大基金減持的最新進展,531日到61日期間,大基金透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184.28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28%,持有股份比率下降至6%

 

此外,通富微電和長電科技,分別於519日、517日發布公告,大基金擬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不超公司總股本2%的股份,減持金額分別為人民幣46億元、人民幣12億元。

 

2020年下半年以來,晶片缺貨現象愈演愈烈,產能緊俏、價格上漲,正催促企業投產擴建的腳步,日前大基金二期攜手功率半導體龍頭公司華潤微,投資人民幣75.5億元建12吋晶圓生產線。

 

華潤微全資子公司華微控股擬與大基金二期、重慶西永共同簽署投資協議,發起設立潤西微電子項目公司,註冊資本為人民幣50億元,由項目公司投資建設12吋功率半導體晶圓生產線項目,建成後預計將形成每月3萬片的產能。

 

華微控股以自有資金出資人民幣9.5億元,出資完成後占項目公司註冊資本的19%,重慶西永、大基金二期最終出資比例分別為48%33%

 

作為「功率IDM+代工」龍頭企業,華潤微現有6吋產能約為每年248 萬片、8吋產能約為每年144萬片。

 

今年第1季,華潤微實現營收、淨利潤分別年增47.92%251.85%,此次與大基金共建12吋晶圓產線,將進一步鞏固公司在功率半導體領域的地位。

 

611日,華潤微總市值在盤中首次突破人民幣千億元大關,收人民幣75.14元,上周累計大漲19.25%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全力發展半導體。

第二、大基金扮演重要角色。

 

第三、至少落後台灣5-7年。

 

第四、大陸有政策、市場、資金和人才。

 

飛行計程車

 

越來越多航空公司、航太製造商,與科技企業看好飛行計程車的前景,包括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與微軟在內的產業巨擘,為最新跨足該領域的企業。

 

 

美國航空宣布投資英國電動飛機新創公司Vertical Aerospace Group 2,500萬美元,承諾向Vertical預購250架飛機,並有權再訂購100架。

 

Vertical 10日宣布透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合併上市,交易金額為22億美元。Vertical的其他投資人包括製造大廠漢威聯合(Honeywell International)、勞斯萊斯(Rolls-Royces),以及微軟的創投基金等。

 

全球最大航空公司美國航空表示,垂直起降的飛行計程車可以讓客戶擺脫都市的交通堵塞問題,順暢地往返機場。

 

除了美國航空外,飛機租賃公司Avolon亦同意向Vertical預購310架飛機,並有權再訂購190架;英國維珍航空(Virgin Atlantic)有權訂購50150Vertical的飛機。

 

看好飛行計程車的航空業者還有美國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該公司2月宣布投資另一家飛行計程車新創公司,並向後者購買200架飛機。

 

不過飛天計程車真正上路仍有一段距離,VerticalVA-X4電動飛機預計2021年稍晚進行首場試飛,且美國航空的訂單也受到主管機關是否批准Vertical的飛機影響。

 

Vertical的電動飛機可乘載4名乘客與1位飛行員,時速最高可達200英里,飛行距離約在100英里。待歐洲主管機關批准後,Vertical計劃在2024年展開商業運作。

 

我們的看法:

 

第一、飛行計程車是新趨勢。

第二、正如同無人機送貨一樣。

 

第三、飛行計程車是快速載送人到目的地。

 

第四、對於擁擠的城市交通特別有幫助。

 

歐盟亞馬遜

 

外媒引述知情人士說法指出,歐盟隱私監管機關擬向亞馬遜(Amazon)開罰逾4.25億美元,預料這將是歐盟史上針對隱私法開出的最高罰金記錄。

 

消息人士透露,盧森堡數據保護委員會(CNPD)已向歐盟其他26國發出決議草案,擬懲處亞馬遜的隱私權處理方式並且開出罰金。CNPD是亞馬遜在歐盟的主要隱私權監管機關,因這家電商巨擘歐盟總部設於該國。

 

一位知情者稱,盧森堡一案主要指控亞馬遜收集與使用個資的做法違反歐盟個資法《歐盟通用資料保護規則》(GDPR),但未涉及亞馬遜的雲端運算事業AWS

 

不過該草案若要拍板,還須取得其他歐盟隱私機關的同意才能生效,此程序估計耗費數月時間,而且最後內容還可能更動,例如調升或調降罰金。

 

此次盧森堡提出的開罰金額,約合亞馬遜2020年淨利213億美元的2%,約是去年營收3,860億美元的0.1%根據GDPR規範,監管機關最高可開罰企業年營收的4%。

 

另一位不具名人士透露,盧森堡的提案已收到許多反對意見,至少一國主管機關認為罰款應更高。盧森堡可以和平地解決歧見,或是駁回他們的提議,然後透過歐洲資料保護委員會(European Data Protection Board)進行辯論和投票。

 

亞馬遜發言人目前對此不予置評。先前該公司曾提到,客戶隱私為優先考量,強調在所有營運的國家皆遵循法規。

 

如今矽谷科技巨頭在全球面臨的監管與訴訟壓力與日俱增,而盧森堡的最新罰款提案,意味歐洲將向這些重量級業者展開新一波隱私權執法。

 

儘管如此,支持隱私權的激進人士仍批評歐盟執法動作太過緩慢。法律事務所DLA Piper指出,自2018GDPR法案上路以來,到目前為止最大筆的隱私權罰款,是法國主管機關在2019年向谷歌(Google)開罰5,000萬歐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盟首次對亞馬遜開刀。

第二、未來一系列行動的開始。

 

第三、美國和中國大陸針對互聯網平台反壟斷。

 

第四、互聯網平台力量太大,可能贏家通吃。

 

滴滴

 

全球最大獨角獸之一的滴滴出行成立九年來瘋狂吸金,在歷經21輪融資後,美東時間10日遞出招股書,正式申請赴美上市。且招股書披露,滴滴在八年虧損後,終於在2021年第一季轉盈利。

 

綜合陸媒11日報導,作為大陸最大的網約車公司,此前滴滴曾經考慮赴港IPO,但由於陸港監管要求嚴格,加上美股市場對共享經濟較為熟悉,最終選擇在美國上市。先前一度傳出,大陸監管方有意要求赴美IPO的企業轉往陸港,但大陸證監會主席易會滿10日駁斥稱,證監會對此持開放態度,企業在哪上市是自主選擇。稍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網站就出現滴滴的IPO招股資料。

 

遞交招股書意謂對公眾揭開公司神祕面紗,滴滴是目前繼字節跳動、螞蟻金服後,大陸甚至全球估值第三大的獨角獸,也是全球罕有能挑戰千億美元價值的獨角獸。此前市場傳出,滴滴有意爭取1千億美元估值、融資100億美元,近期也喊出造車等產業熱點。分析師則認為,滴滴應至少能取得700億美元估值,其在非公開市場的價值也一度達到950億美元。

 

雖然成立多年並經歷逾20輪融資,但作為共享經濟代表、有重資產屬性的滴滴,仍被視為大陸最會燒錢的企業之一,好幾場關鍵戰役也是砸大錢坐穩市占,故外界最為關注滴滴財務狀況。

 

根據滴滴招股書,其2018年虧損人民幣(下同)150億元,20192020年虧損均在100億元左右。但在2021Q1滴滴淨利54.8億元,是公司多年虧損來首度獲利。只是盈利主要來自投資收益,在非公用會計準則下,滴滴首季EBITDA為淨虧損55億元,故盈利狀態能否維持還有待觀察。

 

報導稱,在2020年新冠疫情衝擊後,滴滴2021年營收再加速,首季營收成長106%至422億元。招股書顯示,公司三大業務為大陸交通(網約車、出租車等)、國際業務(海外交通與外送)、其他(共享單車、貨運等),但目前絕大比重仍在大陸交通業務,占2020年收入比重逾94%。

 

在上市公司戰略方面,滴滴列出包含自駕等四大核心戰略,滴滴目前發展最快的社區團購業務「橙心優選」在20213月底被分拆,不會列入上市公司財報。上市前,持股21.5%的日本軟銀是滴滴最大股東,Uber持股12.8%。

 

我們的看法:

 

第一、滴滴曾是中國市值最高的新創獨角獸。

第二、Grab近期成功案例值得參考。

 

第三、滴滴先後募集大量資金,創下記錄。

 

第四、軟銀近年另外一個重要投資布局。

 

先正達上市

 

考量過歐美港等地後,國際農化巨頭先正達最終情定上海科創板IPO。傳先正達已經接觸投資銀行,選定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為保薦機構,準備以600億美元的估值,搶在2021年底在科創板掛牌交易。

 

財華網11日報導,知情人士表示,先正達已經選定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為保健機構,目的地是上海科創板,估值約為600億美元。先正達執行長Erik Fyrwald日前表示,公司正在加速IPO計畫,預計在2021年底前上市。知情人士表示,隨著計畫推進,可能有更多投行與金融機構參與這次農化巨頭的IPO

 

對於在科創板IPO,先正達已經籌畫多年。其實,2019年市場就有先正達準備上市的傳聞,當時曾經有觀點認為,相較紐約、香港等地,先正達更可能傾向在熟悉的歐洲上市。到了2020年,市場又有消息稱,先正達將於2022年年中上市。

 

不過,Fyrwald20215月時表示,先正達調整了IPO地點,可能會先在上海上市,並考慮在數個月之後赴歐洲二次上市。當時Fyrwald表示,公司最慢將在20226月上市。而顯然這一個月內,先正達加速IPO節奏。

 

先正達是全球最大農藥生產商,總部位於瑞士,2000年由諾華公司農業與種子業務以及捷利康合併而成。中國化工集團在2017年豪擲43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並創下大陸最大的外資收購案記錄。在此之後,大陸與歐美關係急速轉冷,外資收購案也大幅減少。

 

億歐網指出,先正達IPO之所以加速,與中國化工集團、中化集團的合併總組也有關係。此前兩大巨頭合併成立中國中化,並推進包括中化集團、中國化工旗下安道麥、先正達的SAS聯盟,最終演變成如今的先正達集團,整合後也加速IPO的推進。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先正達選擇大陸A股上市意義重大。

第二、近年中國傳統產業最大海外併購項目之一。

 

第三、未來可能會兩地雙掛牌。

 

第四、中國大陸傳統產業的世界級企業。

 

百仕通

 

SOHO中國16日公布,美國私募基金巨頭百仕通(Blackstone)以每股5港元價格(較SOHO中國11日收盤價溢價約31.6%),要約收購SOHO中國全部已發行股份,要約最高現金代價約236.58億港元。

 

綜合外媒報導,此次交易是百仕通在大陸最大的房地產投資案。在交易完成後,SOHO中國現有控股股東將保留9%的股權,SOHO中國將繼續在港交所上市,預計17日上午9時起恢復買賣。

 

SOHO中國15日港股開盤前宣布暫停買賣,由於公告內容提及「收購及合併」等字眼,讓市場聯想其停牌與私有化有關。在停牌前7個交易日(3日至11日),SOHO中國股價累計大漲55.1%至3.8港元,股價走勢與2020SOHO中國兩度傳出私有化時的市場反應雷同。

 

20203月,外傳百仕通正在進行排他性談判,欲將SOHO中國私有化,收購金額達到40億美元,此一報價與SOHO中國當時的市值相比高出逾一倍。另有市場人士透露,百仕通還將承擔SOHO中國的部分債務,整起交易涉資高達60多億美元。

 

市場分析,如果沒有意外,一年多前,SOHO中國董事會主席潘石屹和妻子張欣已經完成高位套現。20205月,知情人士透露,由於新冠疫情導致公司前景充滿不確定性,百仕通私有化SOHO中國的談判陷入停滯。同年8月,SOHO中國宣布,與投資者的潛在交易破局。

 

202011月市場傳出,大陸私募基金高瓴資本擬斥資逾20億美元私有化SOHO中國。但高瓴資本火速澄清此事。

 

市場初步統計,2014年~2019年期間,SOHO中國累計出售資產套現逾人民幣350億元,表明潘石屹套現離場的決心。此後兩年中,潘石屹夫婦開始籌劃將SOHO中國私有化相關事宜,擬將剩餘資產一次打包出售。

 

我們的看法:

 

第一、百仕通是全球最大房地產基金。

第二、SOHO是中國代表性民營房地產集團。

 

第三、SOHO大股東套現正是時候。

 

第四、現在中國大陸政治氛圍不利於民企。

 

科技數據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政府正呼籲中國科技巨擘分享他們收集的大量個人資訊,同時還要求掌控在中經營的美企數據;而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採取這些措施,是為了約束影響力日益擴大的科技業,並使其為中共所用。

 

要求業者掌控中國境內美企數據

報導說,根據官方文件及對參與決策者的採訪,中國政府已呼籲騰訊、阿里巴巴和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等大型科技公司,開放他們從社群媒體、電子商務和其他業務中收集的數據,並正在打造新而複雜的法規體系。

 

促使中國政府採取上述行動的原因之一是,中國科技巨擘所掌握的數據激增,另一個是認定這些數據應被視為一種國家資產,政府有權取得運用;相關行動是習近平尋求控制日益強大科技業的手段之一,日前通過的「數據安全法」,將讓國內外企業面對這類要求時更難推託。

 

中國領導人擔心,中國科技巨擘可能利用手中廣泛的個人和企業數據,在這個一黨專制國家建立替代性權力中心,這種擔憂促使中國政府去年十一月喊停阿里巴巴旗下金融科技巨擘螞蟻集團的IPO

 

外企須將客戶資訊保存中國境內

中國政府還擴大了對在中經營外企的壓力,要求他們把從本地客戶收集的紀錄保存在中國境內,以便政府對這些紀錄擁有更多管轄權;西方企業長期以來一直批評,這種「數據在地化」的要求會扼殺其全球業務的創新,並讓中國政府竊取其專有資訊。

 

另據參與決策的人士稱,中國政府採取這些舉措顯示,領導人越來越意識到,民營部門積累的數據在本質上應被視為一種國家資產,可根據政府需求而加以利用或予以限制。

 

訂於九月一日生效的「數據安全法」,是中國為了控制科技巨擘,正在打造新而複雜的法規體系一環;該法將根據對中國國家利益的重要性,對民營部門的數據進行分類。分析師和法律專家表示,這個措辭含糊的條款,讓中國政府在控制被認為對國家至關重要的數據方面有了更大空間,也讓國內外企業更難拒絕相關要求。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控制大數據。

第二、因此未來在AI領域可能取得領先。

 

第三、大陸去年修理阿里巴巴,現在開始延伸到其它民營科技企業。

 

第四、歐美對於個人數據有隱私和保護。

 

台灣5G

 

Opensignal公布最新亞太地區5G網速表現,台灣分別在5G上傳、5G尖峰下載及5G影音體驗三大項,拿下第一。

 

全球最早5G開台營運的南韓,在整體下載速度380.5Mbps拿下第一,台灣以353.1Mbps居第二,但台灣5G上傳速度51.8Mbps,領先南韓的30.6Mbps、奪下亞太區冠軍,5G尖峰下載速度847.3Mbps也領先南韓的771.4Mbps拿下第一,5G影音體驗亦拿到84.1的得分位居第一,超前南韓的82.3得分。

 

Opensignal這項統計是從202131日統計至529日,Opensignal認為,亞太地區愈來愈多智慧型手機用戶接受5G服務,尤其南韓及台灣正在爭奪最快5G體驗,雖然南韓這次拿下亞太地區5G平均下載速度最快,但台灣在5G尖峰下載速度及平均平均上傳速度均取得亞太地區第一領先,南韓緊跟在後。

 

若與4G網速相比,台灣、菲律賓的5G平均下載速度,都比4G快了10.4倍,表現最驚人,新加坡則快了2.9倍。Opensignal認為,這是在4G建設超過10年與5G建設才12年時間相比,未來隨著5G基地台的涵蓋更廣,5G4G網速差距會愈來愈大。

 

值得觀察的是,新加坡在2020年下半年推出5G服務,其5G下載速度已在亞太市場名列前茅,尤其新加坡的電信業者僅以有限的中頻段5G頻寬提供5G服務,與亞太地區其它電信公司擁有的頻譜資源相較相對有限,目前在5G平均下載、尖峰下載及平均上傳均排名第五,5G遊戲體驗更排名第二,僅次於痴迷遊戲的南韓,並超前台灣。

 

泰國的5G影音體驗在亞太區排名第四,5G遊戲及5G語音App排名第五。

 

相較之下,日本除了5G尖峰下載排名亞太地區第三,5G平均下載排名第五、平均上傳排名第七,5G影音、遊戲及語音App均只排名亞太市場第八,OpenSignal認為,凸顯日本的5G服務相對不成熟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5G發展迅速。

第二、但亞洲許多國家5G的進展也都很快。

 

第三、台灣應發展更多5G應用。

 

第四、5G下載速度超過4G十倍,代表全新世代的典範轉移。

 

大陸營收

 

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16日指出,今年第一季核准台灣投資大陸金額僅6.42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減少近七成,台商赴陸投資金額和件數持續下降,但同期台灣上市公司大陸投資收益卻高達新台幣1,145億元,較2020年同期大幅成長286%,「台廠在大陸投資愈來愈少、上市公司卻愈賺越多」。

 

他觀察2016年起的近五年數據,認為該趨勢已然形成,甚至2019年中美貿易戰至今走勢明顯,推測這不會是出售台廠或子公司的一次性收益,而是上市公司在大陸快速轉型時,享受到的額外利益。

 

CRIF中華徵信所統計,20112015年上市公司認列大陸投資收益合計新台幣9,688.25億元,20162020年上市公司認列大陸投資收益則高達18,037.27億元,較前一個五年期間大幅成長了86.18%;但檢視同期間台灣對大陸投資金額卻衰退了34.9%。從投資大陸的家數來看,也是第一個五年成長逾三成,第二個五年僅成長2.82%,2020年則下滑。

 

劉任指出,最大的變化從2016年開始,可說是上市公司認列大陸投資大爆發的一個起點,顯然是上市公司在大陸轉投資事業的獲利轉佳,加總20112020年的十年間,台灣上市公司在大陸認列的投資收益總額高達27,725.52億元,「此項驚人收益,顯示大陸市場對台灣上市公司獲利的重要」。

 

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文化大學國貿系兼任助理教授黃健群分析,台商投資大陸有「規模大型化」的現象,2020年全年投資金額增加、投資件數下降,即是證明。

 

由於台灣上市公司多為大型企業或集團,是大陸地方政府要拉攏的對象,在大陸製造供應鏈中亦有談判籌碼,勞工來源,土地取得和價格、地方稅賦優惠等都會超過赴陸的中小型台商。

 

黃健群指出,尤其中美貿易紛爭持續,大陸有必要建制自己的供應鏈,像浙江省現正發展智慧電動車及其零組件供應鏈,由省長擔任「鏈長」,就鎖定台灣上市公司為第一波合作對象,上市公司因此在資源豐沛下,發揮規模經濟的優勢。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台商大者恆大。

第二、未來中國大陸已無台商中小企業生存空間。

 

第三、美國和歐洲企業大舉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第四、台商已吃不到市場這塊餅。

 

IMD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昨公布2021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在64個評比對象中排名第8,較去年上升3個名次,是2013年以來最佳表現;在亞太排名中,僅次於星、港,在人口逾2000萬的經濟體中,更高居第1。不過,工總直言,今年本土疫情嚴峻,恐衝擊明年排名。

 

雖然今年5月以來,本土疫情爆發,重創內需產業,但IMD的報告,令政府部門「大受鼓舞」。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指出,台灣超前部署的應變能力、數位科技實力、企業創新活力,及朝野共同防疫的社會凝聚力,都是推升排名的原因。

 

影響整體評比的4大類指標,台灣今年排名表現搶眼,「經濟表現」、「企業效能」分較去年大幅提高115個名次,「政府效能」與「基礎建設」排名均前進1名。

 

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分析,台灣去年經濟成長率3.12%,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21個成員中,表現最好,除防疫有成外,受惠於中美貿易戰、供應鏈重組,加上疫情帶來的遠距商機,帶動台灣出口表現、經濟成長耀眼,推升競爭力排名上升。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昨特別邀請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參加線上論壇,與希臘國務及數位治理部長Kyriakos Pierrakakai、澳大利亞經濟發展委員會(民間智庫)執行長Melinda Cilento,共同探討「疫情下的成功政策」,這是台灣官員首次應邀出席IMD活動。

 

IMD世界競爭力中心主任Arturo Bris也就台灣本土疫情升溫、疫苗施打率低表達關切與提問,龔明鑫表示,戴口罩、餐廳禁止內用等一連串防疫措施奏效,台灣並未進入「封城模式」,疫苗接種率低的癥結點在於疫苗取得不易,所幸日、美施以援手,得解燃眉之急,後續疫苗應可於78月陸續交貨,若國產疫苗順利投產,台灣經濟活動將可回歸正常。

 

雖然5月後,本土疫情打亂內需產業,但龔明鑫說,台灣經濟體質良好,財政健全,加以資訊產業熱度不減,今年經濟成長率應可突破5%。

 

工總祕書長蔡練生則提醒,今年排名躍進,是以「去年」表現評比台灣競爭力,今年5月以後本土疫情嚴峻,且缺水、缺電,都是基礎建設評比不利因素,恐波及2022年的競爭力排名。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競爭力上升可喜可賀!

第二、但缺水缺電是長期隱憂。

 

第三、明年排名應該會更差。

 

第四、今年因為半導體而排名上升。

 

華爾街

 

2020年大多時候與2021年第一季,股票與債券交易熱絡,和企業積極尋求銀行交易諮詢服務,為美國大型銀行帶來可觀的交易收入,不過近來銀行相繼示警,華爾街交易熱潮正逐漸消退,第二季交易收入便可能開始萎縮。

 

美聯準會(Fed)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企業爭相發行新債和股票上市,散戶與機構投資人迅速承接這些證券,帶動銀行交易收入激增。銀行高階主管雖然預警交易收入可能開始大幅下滑,明顯不如2020年的水準,但亦強調表現仍算強勁。

 

摩根大通執行長迪蒙(Jamie Dimon)日前表示,第二季交易收入可望超過60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該數字較2020年同期創下的97億美元紀錄銳減38%。

 

儘管如此,迪蒙稱第二季預期的交易收入「仍然很好」。的確,在2020年前,逾60億美元交易收入就是逼近季度紀錄的水準。

 

花旗集團財務長財務長梅森(Mark Mason)亦預警,第二季交易收入可能較一年前同期陡降約三成,主要因為固定收益交易萎縮。

 

美國銀行高階主管近來相繼示警,2020年可觀的交易收入無法持續。摩根士丹利執行長高曼(James Gorman)表示,固定收益交易收入可能下滑,顯示業務回復正常化。

 

高曼指出,第二季交易收入顯然不會重現第一季或一年前的榮景,不過將依然維持強勁。

 

分析師預期華爾街銀行第二季交易收入下滑,降幅大於銀行預期。

 

2021年開春後,銀行類股氣勢如虹,到6月才顯露疲態。聯準會16日透露將比預期更快升息,有助銀行業獲利,帶動銀行類股上攻。

 

2021年迄今,KBW那斯達克銀行指數大漲31%,同期標普500指數漲幅約12%。不過進入6月後銀行類股表現遜於大盤。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股市熱潮可能不再。

第二、美國有通膨隱憂。

 

第三、IPO市場最近也有放緩跡象。

 

第四、投資人應該適度減碼!

 

晶片

 

為了在晶片領域突破美國封鎖,17日傳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欽點深受其信賴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主導中國晶片發展戰略,重點鎖定當前各國均在同一起跑線上的第三代半導體。

 

作為習近平的金融首席財經智囊,劉鶴在2018年成為國務院副總理,隨後出任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主任,以及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領導的國家科技領導小組副組長。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中美貿易談判事宜也是由劉鶴負責。故此次調整若屬實,劉鶴職責將覆蓋貿易、金融、科技三大領域。

 

綜合外媒報導,有知情人士17日表示,中國政府已經安排劉鶴主導至關重要的晶片發展計畫,主要任務就是第三代半導體晶片的研發與製造,並規畫相關金融與政策扶持措施,故由劉鶴集中統籌以增加效率。

 

受此消息激勵,17日上午大陸A股第三代半導體概念股士氣大振,股價飆漲,包括台基股份、聚燦光電、露笑科技等多檔個股直奔漲停。

 

報導指出,近年中美摩擦加劇,美國在科技上藉由「斷供」制裁等措施,針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弱點窮追猛打,直接影響中國科技發展大計。故習近平此次授權劉鶴,反映出中國決心攻關晶片的破釜沉舟決心。

 

而所謂的第三代半導體以碳化矽(SiC)與氮化鎵(GaN)等材料為主,適用於電動車、5G等新興科技。知情人士稱,目前該產業還沒有任何國家、企業具有強勢統治地位,這讓中國有運用舉國之力占領產業制高點的機會,中方已提列1兆美元資金,在中央與地方政府支持下推動第三代半導體、5GAI等產業發展。

 

另外,今年5月中旬,身為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的劉鶴在會議上表示,要充分認識新局面,以此規劃「十四五」時期的科技創新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同場會議還專門針對「後摩爾時代」的積體電路潛在顛覆性技術進行討論。無論是第三代半導體還是後摩爾定律顛覆技術,從劉鶴管轄下的科技規劃反映出,儘管目前中國在半導體現行主流技術受制於人,但中方希望在產業變革之際,能率先他國掌握尚在成型的顛覆性技術。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全力發展半導體,避免受制美國和台灣。

第二、劉鶴非常懂產業及金融。

 

第三、大陸有市場、有人才、有資金。

 

第四、投資一兆美元資金非常恐怖,遠超過美國和韓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