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老總:沒有政治干擾,《蘋果》轉型之路也顛簸!媒體榮景「何日君再來」?

老總:沒有政治干擾,《蘋果》轉型之路也顛簸!媒體榮景「何日君再來」?


上週香港著名的《蘋果日報》,由於遭到「港版國安法」及當權者一連串政治打壓,導致無法運作,在成立26年後,宣布正式結束營業。今年稍早,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已遭到逮捕並被正式判刑,後又以勾結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等罪名,拘捕壹傳媒高層。


1個月前,紙本版《蘋果日報》在台灣已先停刊。蘋果台灣是18年前,在SARS疫情最嚴重之際,宣布創刊;造化弄人,如今在新冠疫情造成全台恐慌之時,結束營業,可以說是「生於憂患,死於災難」。


我很喜歡看報紙,但這幾年報紙正逐漸消失,這兩年收掉的紙媒除了蘋果外,還有旺報、聯合晚報、亞洲華爾街日報(AWSJ)等。以前報紙是意見平台,知名媒體更可以領導輿論風向,但今天數位潮流改變了一切。


國外知名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倫敦金融時報,雖曾遭受一波很大衝擊,但現多已轉型成功,數位訂閱收入比例甚至超過紙媒。亞馬遜貝佐斯把其大本營所在地的《華盛頓郵報》買下來,近年數位化也做得有聲有色。


台灣的《電子時報》也相當賺錢,創辦人是我的好朋友。電子時報的訂閱戶大部分是企業,包括上市櫃公司、外商以及需要了解科技產業動態的金融機構。由於這幾年科技產業大爆發,對這方面訊息需求爆增,電子時報也跟著大賣。電子時報英文名叫做《DIGITIMES》,在今天的數位時代,這個英文名簡直是神來之筆,可以說超前部署了20年。


PChome的創辦人詹宏志先生,在2000年網路熱潮高峰時,創辦另一個充滿企圖心和想像力的純網路原生報《明日報》,網羅一百多位台灣報界的優秀人才,轟轟烈烈,卻在網路泡沫後戛然而止。有趣的是,《明日報》收掉以後,許多人才被黎智英接手,成為台灣蘋果日報的核心骨幹,造就另一個時代的傳奇,徹底改變台灣報紙媒體的風格和面貌。


不論是在香港或台灣,蘋果日報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經營策略,就是創新大膽、特異獨行、突破傳統、挑戰極限,這種革命性思維,正好是今天很多新經濟企業成功的DNA。但即使沒有政治干擾,蘋果日報的轉型也十分顛簸,加上Google、Facebook等幾乎拿走所有廣告資源,加速紙媒的衰退。幾個重要趨勢正在發生:


第一、「自媒體」崛起。由於網路普及,而新世代又是數位原生代,因此媒體門檻大幅降低,每個人都可以發聲,迅速竄紅,成為網紅品牌。


第二、「跨媒體」平台流行。報紙、雜誌、網路、電視匯流,光靠單一平台不夠,必須能夠將內容在不同平台、媒體串流。


第三、「內容」變得重要。由於訊息大爆炸,要抓住消費者眼球需有精緻的內容,Netflix、Amazon都在往此發展。


香港人對於蘋果日報的結束,特別感傷。我收到一位香港好友傳來的簡訊,感慨「今日是香江新聞自由壽終正寢的時刻,東方之珠已大江東去」,結尾,特別附上兩首經典名曲,一是蔡琴的「最後一夜」,另一首是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


我不禁想起民謠詩人Leonard Cohen的名曲「電線上的小鳥」(Bird on the wire),在這個風雨飄搖、人人擔心出事的年代,誰會決定台灣的命運?我們未來的路又在哪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