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1日 星期四

台積電大缺工!企業應甩開「根留台灣」迷思,走向海外

 台積電大缺工!企業應甩開「根留台灣」迷思,走向海外

https://gvlf.gvm.com.tw/article/88536

發文時間: 2022/03/31  文 / 黃齊元. 台北


近期全球動盪不安,有許多危機發生。對於台灣而言,首先由於俄烏戰爭引發台海國安危機,接著因為大停電導致能源危機,前者屬於政治面,後者則是經濟面。


最近有人提出半導體人才荒也是國安問題,能源代表硬體基礎建設,人才則是軟體,台灣經濟短期一片榮景,但長期發展充滿隱憂。 

台灣人力缺乏是結構性問題,從高階人才到低階勞工通通都缺,現在只是開始,未來會更明顯,無怪乎產業大老一再大聲疾呼政府重視。


台成清交畢業生仍無法滿足台積電需求 

在供給層面,台灣少子化嚴重,邁向超高齡社會;大學過剩,但數理人才培養不足。在需求層面,電子業特別是半導體隨著科技發展人力需求倍增,台成清交每年工程畢業生也不過6000人,尚無法滿足台積電一家需求。


外商由於中美地緣政治大戰,需要大量台灣人才,包括網路大咖以及半導體供應鏈上游業者;此外,中美供應鏈脫鉤,台商大舉回台投資,也增加對人才的需求。


人才問題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數量不足,一是分配不均,後者可能是更嚴重的問題。政府在台成清交成立「半導體產業學院」,對其他學校招生形成龐大壓力。


產業政策獨厚半導體,該如何解決?

前一陣子機械業者普遍反應招不到人才,基於智慧製造的重要性,建議比照成立「機械產業學院」。這引發一個問題:台灣的產業政策究竟為何?政府現在有「5+2」重點產業,智慧機械是其中之一,但難道綠能和生技產業不重要嗎?為何獨厚半導體產業?


政府雖有產業政策,但缺乏完善人才配套措施,未來應以創新思維,探索解決方案,可從以下幾點來思考:


第一、訂配額。

現在社會普遍抱怨是大部分人才被半導體產業搶走,別的行業無法競爭。這好比湖泊中有一種特別兇猛的魚類,把別的物種都吃掉,造成生態系不平衡。國外為了生態保育,會限制稀有魚類的捕捉。


同樣道理,政府也可以限定科技產業,如半導體大咖每年對於頂尖大學生或研究生雇用需有一定上限,不足人力應從其他管道自行設法。或許有人認為應尊重市場經濟,但政府對某些產業的政策支持與補貼已超出市場經濟範疇。


第二、引進來。

台灣未來大學生只會逐年減少,因此根本解決之道在於引進更多外籍學生。中國大陸學生已不可能,未來最有潛力的地區應是東南亞。


目前台灣對東南亞移工政策限於藍領,包括工廠勞工及外勞照護,未來應逐漸擴大至白領,建立友善外籍學生的工作環境,並比照藍領在一段時間後允許長期居留。


第三、廣連結。

由於新冠疫情,遠距工作成為趨勢。台灣企業應以台灣為中心,配合海外工作團隊。當然這不可能涵蓋所有工作,但部分工作移往海外勢必成為趨勢,正如同印度的IT外包公司。


台灣企業大多不擅長國際運營,未來如能善用國際人才,建立線上雲平台遠距工作模式,不但能提升競爭力,也有助解決本地人才不足問題。


第四、改設計。

在未來關鍵資源稀缺情況下,台灣企業必須重新設計工作流程、減少資源浪費。新冠疫情期間,很多企業停班,復工後才了解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人。


此外很多組織人才可以「跨界」,不同部門彼此互相支援,訓練現有員工多重技能。台灣過去電、水、人力過於廉價,以致企業沒有善用資源的觀念,但面臨五缺時代,重新設計工作的安排分配,絕對有其必要性。


第五、走出去。

基於地緣政治、能源和人才的考量,現在是台灣企業海外投資布局的關鍵時刻。政府向來願景都圍繞在「高階製造」上,但台灣的基礎建設是否能夠支撐,值得我們深思。


甩開「根留台灣」的迷思,走向海外 

假如台灣資源不足,企業應甩開「根留台灣」的迷思,探索其他可能。最近美國政府邀請聯電赴美投資,反應了未來趨勢。


與其在台灣不斷成立「半導體學院」,在有限「存量」中重新分配資源,台灣應該從「增量」角度來思考。


企業可以和海外大學合作,在美國或其他國家成立「半導體學院」,建立各種型式的產學合作計劃。當然這可能有為外國訓練人才的風險,但至少人才來源可以擴大。


承認人才危機,積極改革,才能走出困境,否定問題存在只會造成更大的危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