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 星期二

碳排大戶,來台旅客,台大徵才,台積電,Grab,動力電池,海底撈,安謀,京東,註冊制,比亞迪,英特爾,亞馬遜,通用,TSMC / Intel / Samsung,電動巴士,環球晶,經濟富足,全球糧價

 理事長的話:碳排大戶,來台旅客,台大徵才,台積電,Grab,動力電池,海底撈,安謀,京東,註冊制,比亞迪,英特爾,亞馬遜,通用,TSMC / Intel / Samsung,電動巴士,環球晶,經濟富足,全球糧價

碳排大戶

 

因應政府訂定二○五○淨零碳排目標,金管會昨公布上市櫃公司溫室氣體盤查資訊揭露時程,將分四階段施行。

 

其中實收資本額百億以上上市櫃與鋼鐵、水泥業,將優先強制於二○二三年年報揭露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能源間接排放量,子公司在二○二五年也要揭露,並在第二季董事會就需訂出盤查和查證時程表。如揭露不實,涉及年報虛偽不實,金管會可進行開罰。

 

證期局副局長蔡麗玲表示,現行年報上已有要求上市櫃公司要揭露重要環境資訊,如用水量、用電量、溫室氣體排放等,但沒有強制揭露所有母、子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能源間接排放量。

 

新的規劃,是強制一定要揭露母、子公司的總量,所有上市櫃公司在二○二七年前將全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二○二九年前全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的查證。

 

目前已有上市櫃公司自願進行盤查,蔡麗玲表示,有些水泥業動作很快,上市櫃有一○四家自願盤查揭露溫室氣體排放量,但有些只有揭露母公司;自願盤查與揭露能源間接排放量的上市櫃也有一○八家,但大部分沒針對子公司盤查。

 

據金管會規劃時程,強制揭露分階段推動。第一階段是二○二三年,資本額逾百億上市櫃與鋼鐵、水泥業進行母公司盤查,並於二○二四年完成查證;二○二五年完成合併報表子公司的盤查。

 

但蔡麗玲指出,目前上市櫃公司反映,遇到的實務問題主要是標準認定,由於環保署有訂定一致性標準,在國內的母、子公司標準較清楚,但在海外的子公司則因每個國家盤查標準與進程不一樣,就需要多一點時間準備揭露。

 

金管會訂的第二階段,是二○二五年啟動資本額五十億到百億的上市櫃盤查,並於二○二七年完成查證。

 

第三階段是二○二六年,資本額五十億到百億的上市櫃子公司完成盤查,資本額五十億以下的上市櫃進行盤查,並於二○二八年完成查證。

 

第四階段是二○二七年,資本額五十億以下上市櫃子公司完成盤查,並於二○二九年完成查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零碳排是未來趨勢。

                                                                                                                                                                                                                                                                                                                                                                                                                                                                                                                                                                                                                                                                                                                                                                                                                                       第二、但現在缺乏清晰的路徑圖。

 

第三、金管會的時間表是第一步。

 

第四、先從排碳大戶開始下手。

 

來台旅客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兩年多,2021年又有多個變種病毒接連出現,在國內外邊境嚴管下,據交通部觀光局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全年來台旅客人數僅14餘萬人次,寫下觀光局自1956年有統計數字以來的歷史最低量;若與2019年來台旅客量最高峰比較,去年減損的觀光收入高達4,400餘億元,嚴重衝擊各觀光相關產業。

 

據觀光局統計指出, 20201月下旬開始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但當月來台旅客和出國狀況依然正常,2月才開始減少, 3月後多個國家陸續實施嚴格境管,甚至有的國家為防堵疫情蔓延而實施封城;因此,前年來台旅客主要集中在前三個月,之後每月驟降至僅有數萬人次,全年來台旅客量為2019年的11.6%,只有137.7萬餘人次。

 

去年全球疫情依然嚴峻,幾乎每個國家都祭出嚴格的境管措施,在人出不去也進不來之下,僅有少量的商務、探親、求學和移工往來,完全沒有觀光客,以至於去年來台旅客量呈斷崖式的崩跌,僅14餘萬人次,約為2019年的1.1%,這是觀光局自1956年開始統計來台旅客人數以來的史上最低量。

 

據觀光局2020年調查2019年來台旅客動向結果顯示,2019年來台旅客量達到歷史最高峰,有1,186.4萬餘人次,平均每位旅客每日消費191.7美元,平均停留天數6.46夜,以此計算,當年旅客共為我國帶來4,456.5億元的觀光收益。

 

2021年來台旅客量僅僅14餘萬人次,以2019年的消費數字計算,總消費金額48.68億元,也只有2019年的1%,位於疫情海嘯第一排的航空、飯店、免稅店、旅行社、餐飲店、遊覽車等相關觀光業者,這兩年只能倚靠政府給予的租金減免和員工薪資補貼等紓困措施,勉強維持生計,但有部分旅行社因無法再撐下去,已宣布停業或歇業。

 

至於今年來台旅客狀況,相關官員和業者均表示,還是要看疫情變化,以及疫情指揮中心的管控措施而定。航空觀光業者表示,若疫情逐漸趨於流感化,沒有持續擴大,且來(返)台不必再隔離14天的話,最快今年6月應有望重啟國門,第3季時可慢慢恢復國際正常往來。

 

不過業者認為,剛重開國門的時候,應該會先以商務客優先,觀光客不會是第一波,而國人也可能先觀望一下國際疫情狀況,不會一開放就衝出國去。

 

據指出,之前包括旅行社和線上旅遊平台等多個單位做過調查,國人在疫後最想去旅遊的國家,以日本排名第一、中國大陸居第二,若這兩個國家和台灣對往來旅客都不再需要隔離的話,可預期台日和兩岸的觀光業,將會率先強彈。

 

我們的看法:

 

第一、觀光業非常慘。

                                                                                                                                                                                                                                                                                                                                                                                                                                                                                                                                                                                                                                                                                                                                                                                                                                       第二、但問題被電子業榮景淹沒。

 

第三、今年觀光業會略為好轉。

 

第四、但跨境旅客大幅來台,要到下半年以後。

 

台大徵才

 

金融業2022年擬大舉招募人才,紛紛前進台大校園徵才博覽會徵人。其中富邦金(2881)開出6,800名為目前最多,國泰金要徵6,500名、中信金徵5,500名、新光金4,000名、台新金2,000名、永豐金1,500名、元大金900名、玉山金600名,其中除金融、保險等,並向數位科技等多元人才招手。

 

中信金子公司中信銀開出科技MA;國泰金因應桃園軟體開發中心及國泰資訊開發中心、台中軟體開發中心,共招募300位數位科技資訊人才;玉山金持續招募科技儲備幹部(TMA)。

 

預計招募近4,000人的新光金,今年MA招募升級為AI線上面談,求職者登入雲端系統,進行情境問答後,AI系統將依求職者表現初步評估;同時啟動第二屆「SPARK Heroes」數位科技人才培育計畫,以金控人才培育平台,聚焦數位AI科技與數據等金融科技領域。

 

富邦金今年首度規劃招募50位儲備幹部,其中首度招募企業永續組MA、期貨國外法人組MA,後者期望培育子公司富邦期貨的外資法人業務經營優秀人才,另一子公司富邦投顧入今年也新增招募投資研究組MA

 

國泰金的6,500名鎖定「儲備幹部、數位科技、財投精算、營運企劃、業務菁英」,新增培育國際人才亮點及三大儲備幹部計畫、預計招募57人,包括金控GMA培育跨領域金融通才、銀行CMA打造海內外布局及數位轉型人才、人壽CIM計畫擁有全台金融市場中除央行外最大買方的實務歷練。

 

台新金開放超過2,000名內外勤職缺,包括儲備菁英(MA)、數位財管專家、法金助理客戶關係經理人(ARM)、程式設計師、數據專案規劃師等等,三分之一為保險人才。

 

元大金釋出900個職缺,年增350人,包括30MA。玉山金控人資長王志成表示,今年徵才人數相較過往增加一到兩成,達600人。

 

薪水部分,富邦金MA首年年薪可挑戰破百萬;國泰金GMA每月起薪7.5萬元、首年挑戰百萬年薪;玉山金MATMA月薪上看6萬近7萬,首年年薪破百萬;台新金MA每月6萬以上,資訊人才每月4萬以上;新光銀預計招募15名上看百萬年薪儲備幹部。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金融業大徵才。

                                                                                                                                                                                                                                                                                                                                                                                                                                                                                                                                                                                                                                                                                                                                                                                                                                       第二、金融業前景看好。

 

第三、金融業和電子業是前景看好的行業。

 

第四、觀光業和服務業就很慘。

 

台積電

 

電動車、元宇宙、AI等新興領域發展,使台灣經濟命脈半導體業更顯重要,台灣半導體人才缺口達3.4萬,創七年來新高,也讓半導體業掀起一波搶才大戰,在昨(5)日台大校園徵才活動中,包括台積電、聯發科、聯電、英業達、美光、ASML、晶豪科等全部到齊,不僅祭出高薪也給予超好福利,盼能吸引人才目光。

 

科技日新月異,也讓終端應用對半導體需求大增,相關廠商陸續擴廠,使整體供應鏈從IC設計、晶圓代工、封測、設備等廠商,對人才需求大幅上升,可說是到求才若渴地步,台灣大學昨日的校園徵才企業博覽會,就有312家企業參加,預估提供25,000多個職缺。

 

因應業務成長與技術開發需求,台積電2022年預計招募超過8,000名新進員工,並提供具競爭力薪資福利,碩士畢業新進工程師平均年薪上看200萬元。世界先進今年於台灣與新加坡兩地共開出逾1,000個職缺,公司強調,從202111日起已全面結構性調薪10%,並維持每年年度調薪,且在12個月本薪與約四個月年終加節金外,提撥不低於當年度獲利之10%作為員工分紅,外加依獲利狀況不定期加碼的特別獎金。

 

聯電由總經理簡山傑及副總經理陳進雙等領軍,帶領多位台大校友主管與現場求職學弟妹互動,今年預計招募2,000名人才。

 

聯發科隨各項業務擴展,今年持續大規模徵才,擬招募逾2,000名研發好手,碩士畢業生上看年薪200萬元、博士250萬元;此外,提供星級美食、自建幼兒園,還有每年高額旅遊及到院健診補助等。利基型記憶體IC廠晶豪科,今年結構性調薪約15%,碩士新鮮人年薪約在150 -200萬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今年需要8000人。

                                                                                                                                                                                                                                                                                                                                                                                                                                                                                                                                                                                                                                                                                                                                                                                                                                       第二、台成清交畢業生加起來不過6000人。

 

第三、台灣人才缺乏問題非常嚴重。

 

第四、這還不算外商需求,未來情況會更糟糕!

 

Grab

 

東南亞最大叫車服務與餐飲外送業者Grab公布上市後首份財報,受到在美國上市成本和吸引司機投資支出龐大所累,去年第四季虧損擴大且營收銳減,導致3日股價狂瀉將近40%。

 

受財報低迷衝擊,Grab周四收盤股價暴跌37%,收在3.28美元。Grab202112月在那斯達克上市迄今,股價崩跌逾73%。周五早盤止跌,報3.30美元。

 

Grab指出,2021年第四季營收驟減44%,降至1.22億美元,遠遠不及市場預期的1.67億美元。Grab表示,叫車需求自疫情的低點反彈,公司大舉投資吸引司機,以致衝擊獲利表現。

 

第四季淨損由一年前同期的6.35億美元擴大至11億美元,Grab歸咎於在美國上市的開銷。Grab202112月借殼上市,成為在美國上市市值最高的東南亞企業。

 

Grab財務長Peter Oey受訪時表示,司機需求暴增,公司仍在加緊供應步伐。

 

就部門別來看,Grab的外送部門第四季營收崩跌98%,該部門主要為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市場提供美食外送服務。

 

由於疫情趨緩更多民眾外食,衝擊外送需求,加上Grab為維持市場領導地位注資投入激勵措施,拖累該季營收。

 

此外,占整體營收比重逾85%的叫車部門,第四季營收萎縮27%。

 

雖然Grab第四季業績令投資人大失所望,但3日出爐的財報仍有亮點,2021年全年營收攀升44%,至6.75億美元,主要受惠於外送和金融服務業務強勁。

 

即便Grab第四季嚴重虧損,但Oey在聲明稿表示,Grab在所有核心垂直領域維持領導地位。公司仍然專注於創造獲利,並持續改善部門業務。

 

2012年成軍的Grab由叫車服務拓展至「超級應用程式」,公司業務橫跨美食外送、行動付款、數位金融和線上保險。

 

我們的看法:

 

第一、Grab上市估值達400億美元。

                                                                                                                                                                                                                                                                                                                                                                                                                                                                                                                                                                                                                                                                                                                                                                                                                                       第二、當初是超級明星。

 

第三、現在證明估值太高。

 

第四、但跌了七成也實在太多了!

 

動力電池

 

陸媒報導,退役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正成為大陸業者爭搶的對象,這點從價格變化就可直接反映出來。從2021年上半年至今,單個電池回收價格普遍從人民幣(下同)2萬多元漲至3萬多元,漲幅將近50%。這背後是鋰電池材料價格的飛漲,20211月,每噸電池級碳酸鋰價格還在5萬元左右,但目前每噸已經突破了47萬元,超出市場預期。

 

在市場價格飆漲的背後,包括電池廠商、電池供應商、汽車廠商、專業回收企業等多種角色,都試圖在電池退役潮初期,搶占先機。

 

新能源汽車 大崛起

報導指出,造成業者搶攻退役動力電池的背後,其實是近年大陸勢不可擋的新能源汽車熱潮。中汽協資料顯示,2021年,大陸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354.5萬輛和352.1萬輛,這是201510倍以上,等於每賣出100輛汽車,就有13.4輛是新能源汽車。在新能源汽車時代來臨的同時,大量從汽車上「退役」的電池該何去何從,也成為一個關乎環保與利益的問題。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黎宇科表示,假設大陸動力電池的退役年限為5年,2021年將有25.2萬噸動力電池退役,到2030年將增加至237.3萬噸,對應市場空間為1,074.3億元,這是「一塊巨大的蛋糕」。

 

但另一個更為緊迫的問題是,在官方今天高度要求環保下,如此規模的退役電池若沒有進入正規企業的循環系統,可能對本就備受爭議的「電動汽車更環保」的話題,產生更加負面的影響。動力電池中的鈷、鎳、錳等元素及電解液,或屬有毒物質,有可能因為未進行必須的特殊處理,而對土壤、水源等環境帶來污染。因此不管從環保角度還是利益角度,電池回收都已經成為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報導稱,在電池退役潮來臨的這幾年,電池回收行業正經歷一個全方位的變化,而賽道上參與者突然增多,是一個最直接的表現。商業資訊平台的資料顯示,2011年,即大陸第一批電動汽車投放市場的那一年,與電池回收相關的企業註冊量首次突破200家,2017年首次突破1千家。2021年官方具體法規逐步推出後,註冊量更是直接從上年的3,413家劇增至2.4萬家,真正詮釋了「爆發」二字。

 

在這個特殊的行業的「混沌期」,包括動力電池廠商、電池原材料供應商、汽車廠商和第三方專業回收企業在內的多種角色,都以特有的優勢陸續布局電池回收事業。

 

譬如,比亞迪早在2018年就已經建立了自己的電池回收體系,將可梯次利用的電池向中國鐵塔進行輸送,對已無利用價值的電池則透過濕法進行再次回收,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回收體系。

 

電池回收業 迎春天

另有業界人士透露,其所在的企業主要透過與當地報廢廠、公交集團、計程車公司等合作,進行退役電池的回收,之後根據電池品質和市場行情,分別銷售給不同的下家。據其描述,從出租、公交上回收來的電池,剩餘電量一般在80%以上,一組的回收價在56千元,出售價格約67千元,一批貨出去就是20萬至30萬元的利潤,「令市場對未來充滿想像」。

 

市場分析認為,現在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有點像1980年代改革開放時期的大陸,機會很多,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階段,也少不了在其中賺快錢的人,未來誰能成為這個千億級市場的主角還未可知。但由電池、汽車、回收廠等企業組成的行業聯盟模式,或將成為一種主流商業模式。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電動車市場大爆發。

                                                                                                                                                                                                                                                                                                                                                                                                                                                                                                                                                                                                                                                                                                                                                                                                                                       第二、接下來電池需求大成長。

 

第三、現在電池回收也成為大市場。

 

第四、儲能也是未來重點。

 

海底撈

 

港股上市的火鍋業者海底撈1日盤後公布,創辦人張勇卸任執行長,由現年43歲、被稱為「最強打工妹」的楊利娟接任。海底撈稍早預期,2021年淨虧損約人民幣(下同)38億~45億元,楊利娟接掌兵符後,能否轉虧為盈備受關注。

 

海底撈2日股價收跌1.2%至17.84港元,半年來股價累計下跌43.72%。

 

新京報報導,19789月,楊利娟出生於四川省簡陽市的貧困家庭。為了幫家裡還債,楊利娟16歲就輟學,到當地的餐廳當服務生,當時月薪僅120元,但她頭腦機靈、手腳俐落,獲得當時正在該餐廳用餐的張勇賞識,開出月薪160元挖角。

 

儘管開出的月薪較高,但重情義的楊利娟直到原先工作的餐廳老闆,到其他城市發展後,才在海底撈成立第二年(即1995年)加入。1997年,年僅19歲的楊利娟成為四川海底撈的店經理,但當年的海底撈還默默無聞。

 

歷經多年的打拚,20189月,海底撈在港交所上市,楊利娟以營運長的身分和張勇一起敲鑼。20211月,楊利娟以125億元身家,登上「胡潤中國職業經理人榜」第七名。

 

上市後的海底撈在大陸快速擴張,光是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就新開299家門市。為了提升公司營運表現,海底撈202111月初公布「啄木鳥計畫」:在20211231日前,逐步關閉300家左右經營未達預期門市,其中部分門市將暫時休整、擇機重開,休整周期最長不超過兩年。

 

接任海底撈執行長前,楊利娟於2021年臨危受命擔任「啄木鳥計畫」負責人。海底撈最新公告指出,楊利娟接任執行長,負責監督公司管理及戰略發展,並繼續負責「啄木鳥計畫」的落實與推進。

 

除了楊利娟以外,海底撈此次的人事異動還包括:前執行長張勇繼續擔任海底撈董事會主席,李瑜出任中國地區營運長,王金平出任港澳台及海外地區營運長。海底撈任命李瑜、王金平這兩位1980年後出生的營運長,被市場視為該公司在管理團隊年輕化的又一嘗試。

 

我們的看法:

 

第一、海底撈是大陸火鍋第一名。

                                                                                                                                                                                                                                                                                                                                                                                                                                                                                                                                                                                                                                                                                                                                                                                                                                       第二、但現在已受到影響。

 

第三、實體店開太多已不是未來商業模式。

 

第四、大陸企業勇於認錯、調整策略。

 

安謀

 

軟銀旗下的英國晶片設計巨頭安謀控股,與其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安謀中國關係撲朔迷離,外界關注安謀的IPO計畫是否受到安謀中國的阻撓。安謀中國CEO吳雄昂表示,中方持股過半,將獨立進行IPO,有意2025年後在香港或上海上市。

 

南華早報報導,安謀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安謀中國)董事長兼CEO吳雄昂受訪時表示,中方持有公司51%的股份,有權獨立進行IPO,可能會在2025年後於上海或香港公開上市。

 

安謀與安謀中國的關係受到市場關注,安謀中國在2020年爆發控制權之爭,董事會決議解僱吳雄昂,但吳雄昂仍繼續堅持坐在位置上,並向公司與繼任高管提起訴訟,目前安謀中國仍由吳雄昂透過公司章主導,市場認為,對於中國合資公司的管理混亂狀況,會影響安謀的IPO計畫。

 

報導引述吳雄昂說法指出,安謀中國支持安謀的IPO計畫,不會進行阻撓,但也希望安謀支持安謀中國的獨立IPO。吳雄昂還強調,2020董事會解僱他的決議,並不合法。

 

安謀中國在20184月成立,當時軟銀同意以7.752億美元價格,將公司51%股份售予中資財團。當前安謀持有安謀中國47.33%股份,因為合資,安謀中國的財報帳簿等許多問題成為羅生門。安謀表示,正在解決與合資公司高管的爭議。而吳雄昂指出,安謀不會在安謀中國的帳簿上簽字。

 

我們的看法:

 

第一、安謀不再和輝達合併。

                                                                                                                                                                                                                                                                                                                                                                                                                                                                                                                                                                                                                                                                                                                                                                                                                                       第二、準備自行上市。

 

第三、但中國是大問題,可能未來無法上市。

 

第四、現在被威脅,中國要上市,外國母公司才能上市。

 

京東

 

最新文件顯示,京東集團已完成收購德邦快遞。京東2012年成立「京邦達」貿易公司,掌舵人系出物流體系。在京東接連完成收購大陸配送平台達達、德邦之後,「京邦達」正式成型。

 

新浪財經報導,京東集團近年持續透過併購,強化其「三駕馬車」之一的物流業務。旗下京東物流20215月成功登陸港交所後,開始迅速擴張。過去一年,京東物流新增倉庫量達450個,相當於2007年至201710年間的建倉數量。

 

截至2021年第三季,京東物流已營運約1,300個倉庫,41座亞洲一號智能物流園區,營運的倉儲總面積約2,300萬平方公尺。

 

近期一份流傳的截圖顯示,德邦快遞內部宣布獲京東收購的消息,德邦董事長兼總經理崔維星將退出,京東將派高層接手。崔維星在228日的早餐會宣布此事。同日,德邦股份停牌,董秘辦透露,將被收購。

 

德邦快遞成立於1996年,2010年起全力轉型大件快遞業務力求跟上產業變化腳步,但轉型之路並不順暢。2018年到2021年,德邦的快運業務收入連年下滑,快遞業務收入增長緩慢。2021年淨利潤下降近九成。

 

在收購德邦之前,京東集團225日才公布將以現金5.46億美元認購達達普通股,完成後,京東集團持有達達的股權從原有的46.46%上升至約52%。

 

該交易於20222月底前完成,並預計將達達的財務業績併入其合併財務報表中。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京東積極發表物流。

                                                                                                                                                                                                                                                                                                                                                                                                                                                                                                                                                                                                                                                                                                                                                                                                                                       第二、京東物流去年成功上市。

 

第三、京東完成行業整合。

 

第四、京東進一步拉近和阿里的距離。

 

註冊制

 

被視為大陸股市改革重要一步的發行註冊制,在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試行之後,可望擴大至滬深兩市主板。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進行政府工作報告時宣布,將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

 

李克強5日在人大開幕式進行政府工作報告時,針對資本市場改革問題,表示要完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機制,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大陸於20181115日在上海科創板展開試點,20204月進一步在創業板試行註冊制,20219月成立的北交所也實行註冊制。由於註冊制不再對企業盈利前景設定強制要求,等於降低上市門檻,激勵大陸企業加速上市。數據顯示,2021年、2022年截至目前,企業採用註冊制上市約占七成。

 

2021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已預告註冊制將全面推行。大陸證監會主席易會滿2022年年初時表示,目前來看註冊制試點已經達到預期目標,全面實行註冊制的條件已逐步具備,證監會正抓緊制定全市場註冊制改革方案,確保這項重大改革平穩落地。

 

大陸證監會前主席肖鋼5日表示,實施全面註冊制的重點和難點在於主板改革。滬深主板不同於科創板與創業板,涉及眾多的存量上市公司和投資者,這些上市公司的規模相對要大一些,業務經營處於相對成熟的階段,從行業分布看,不少還屬於傳統行業。

 

肖鋼表示,在主板實施註冊制,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既要體現註冊制的要求,又要符合主板的特點。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大陸實施註冊制改革以來,發行有序、節奏可控,能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下一步應該總結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註冊制改革經驗,視證券市場具體情況和實體經濟需求,推進滬深交易所主板註冊制改革。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全面走「注冊制」。

                                                                                                                                                                                                                                                                                                                                                                                                                                                                                                                                                                                                                                                                                                                                                                                                                                       第二、現在已有70%,非常驚人。

 

第三、這是和歐美接軌的上市制度。

 

第四、台灣在這方面遠遠落後。

 

比亞迪

 

大陸新能源車龍頭比亞迪3日盤後公布,2月汽車總銷量年增3.3倍至9.1萬輛,首度超越傳統車企上汽大眾(9.06萬輛)。而比亞迪2月新能源車銷量年增7.5倍至8.8萬輛,大勝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等另七家新能源車企的銷量總和(4.2萬)。

 

AH」股上市的比亞迪A4日股價收跌4.65%至人民幣233.8元,H4日股價收跌8.6%至212.4港元。半年來,比亞迪A股、H股股價分別累計下跌15.78%、22.54%。

 

此外,由於2月汽車零部件供應短缺問題顯著,與1月相比,已公布2月成績單的新能源車企銷量普遍銳減,但比亞迪仰賴產業鏈優勢,2月銷量僅月減5.2%,表現大勝同業。蔚來、理想、小鵬2月銷量則分別月減36.5%、31.4%、51.8%。

 

證券時報報導,與1月相比,新能源車企2月銷量全部下滑,與春節假期、晶片短缺、零部件供應、工廠改建等因素有關,其中又以零部件供應短缺的問題最嚴重。

 

理想汽車共同創辦人兼總裁沈亞楠日前表示,因春節假期和江蘇省蘇州市疫情的影響,部分零部件供應短缺導致生產受到影響,目前理想汽車正在採取更多措施,以確保零部件的供應,盡可能地確保生產,縮短使用者領車等待週期。

 

業內人士透露,與新造車企業相比,比亞迪在供應鏈層面的優勢更加明顯,當面臨多重壓力時,其零部件供應更為穩定,確保其產品的銷售與交付。同時,比亞迪在動力電池及車用晶片上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確保其供應鏈安全。

 

券商東吳證券分析,汽車晶片的短缺有望在第二季得到緩解,再加上境內新能源汽車剛性需求的不斷釋放,預計第三季新能源車銷量將繼續提升。

 

近期新能源車企受到補貼逐步放緩、上游原料漲價等因素影響,特斯拉、比亞迪、小鵬等車企掀起新能源車漲價潮。東吳證券指出,目前,新能源車漲價所帶來的需求觀望,市場已充分反應,預計不會影響到新能源車的銷量。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比亞迪垂直整合。

                                                                                                                                                                                                                                                                                                                                                                                                                                                                                                                                                                                                                                                                                                                                                                                                                                       第二、有電池製造能力,現又跨足汽車品牌。

 

第三、比亞迪電動車銷量遠超過新創電動車公司。

 

第四、將近20年前比亞迪便開始轉型。

 

英特爾

 

美國總統拜登1日發表國情咨文時,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獲邀請與第一夫人同坐一區,顯示拜登對他強有力的支持。拜登呼籲國會通過提振本國晶片生產的創新法案,並點名基辛格,稱讚英特爾準備擴大美國晶片廠的投資規模。

 

拜登在演說表示,基辛格告訴他,英特爾已經準備好,一旦得到聯邦府支持,美國晶片廠投資金額將由200億美元提高至1,000億美元,將是美國史上最大筆製造投資案。

 

不過,英特爾大舉投資的前提是美國國會通過約500億美元的創新法案,參議院已在2021年夏季通過該法案,現在仍卡在眾議院。

 

顧能(Gartner)副總裁暨分析師(Alan Priestley)指出,在美國設晶片廠除了符合美國政府與大陸抗衡和國家安全的目標外,還能給予英特爾迫切需要、打造未來晶片的創新技術能力。

 

拜登在演說中表示,英特爾將在俄亥俄州的哥倫布(Columbus)興建興建大型晶圓廠。鐵銹帶樂見英特爾將在俄亥俄州設廠,相信英特爾投資能協助提振地方經濟。

 

大克里夫蘭地區小企業商會會長奧普斯尼克(Tim Opsitnick)表示,英特爾到當地投資就好像是中樂透彩。當地企業無不想從英特爾帶來的商機中分一杯羹。

 

英特爾計劃在美國興建四座晶圓廠,兩座設於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兩座位在亞利桑那州錢德勒(Chandler)。亞利桑那州的廠房已在20219月動土。

 

英特爾選址的哥倫布是白領政府城市,以軟體新創和金融服務產業聞名,未來幾年可望成為美國製造工作匯集的重要城市之一。該市也是美國企業回流最佳的例子。由於外國勞工成本攀升,且美國調降企業稅,刺激跨國企業將製造工作移回美國。

 

我們的看法:

 

第一、拜登力挺美國半導體產業。

                                                                                                                                                                                                                                                                                                                                                                                                                                                                                                                                                                                                                                                                                                                                                                                                                                       第二、基辛格拉政府在一起是對的。

 

第三、美國不會讓台灣獨占市場。

 

第四、台灣戰略優勢正在逐漸喪失。

 

亞馬遜

 

美國電商巨人亞馬遜(Amazon2日宣布,將關閉美國及英國所有實體書店、四星店及快閃店,結束旗下部分維持最久的零售實驗,反映這家全球最大電商正在縮減實體零售版圖,強攻生鮮雜貨、無人店等業務。

 

亞馬遜2日表示,包含20多家書店、30多家四星店及少數快閃店在內,共68家實體商店將結束營業,歇業日期依各地安排而異,將協助受影響員工轉調其他職位,不願轉調者也將獲得遣散費。該公司拒絕透露受影響員工人數。

 

這是亞馬遜實體零售策略轉變的一環。發言人表示,公司計劃更聚焦生鮮超市全食超市(Whole Foods)、服飾零售店亞馬遜風格(Amazon Style)、無人生鮮商店Amazon Fresh、無人便利商店Amazon Go,以及「拿了就走」(Just Walk Out)自動結帳技術。

 

從網路書店起家的亞馬遜,2015年於西雅圖開設第一家實體書店後,便展開一連串的零售概念實驗,包括沒有收銀員的無人店及無人超市,以及名為「四星」的小物店,專門販售玩具、家居用品等在亞馬遜網站中評價四星以上的商品。

 

然而,亞馬遜上季營收總計1,374億美元,但實體店僅貢獻3%,且大部分來自全食超市。該公司實體店的營收成長速度往往遙遙落後於整體零售業務,由此可見一斑。

 

亞馬遜上季銷售僅成長9%,創2001年來最慢單季增速,此外,其股價去年在大型科技股中表現最差勁。凡此種種,應該都是促使該公司縮減實體部門的原因。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亞馬遜不再「虛實融合」。

                                                                                                                                                                                                                                                                                                                                                                                                                                                                                                                                                                                                                                                                                                                                                                                                                                       第二、「O2O」是阿里開始的。

 

第三、亞馬遜近期業績不佳。

 

第四、集中資源做擅長的事。

 

通用

 

通用汽車公司(GM)上季已認賠脫售在電動卡車新創公司Lordstown Motors750萬股持股,顯示雙方合作關係進入尾聲。

 

通用1日證實,在持股閉鎖期結束後,已在第4季出清Lordstown持股。從上季股價價位推算,通用脫售持股大約落袋2,600萬至6,000萬美元,遠低於當初在Lordstown投資的7,500萬美元。

 

出清持股象徵這項合作關係幾近結束。雙方合作關係始於2019年,Lordstown當時以大約2,500萬美元的價碼,向通用買下一座位於俄亥俄州的組裝廠,通用則投資入股這家新創公司以示善意,除注資之外還提供其他營運上的協助。通用持股比重低於5%

 

通用上季賠錢出脫持股後,Lordstown股價持續下挫,去年第4季最低跌到每股3.45美元,跌勢延續到今年,228日當天受財報利空衝擊股價崩跌20%1日收盤反彈4.7%2.69美元。

 

Lordstown在月底法說會上宣布,今年打算生產500Endurance插電式電動卡車,明年再生產2,500輛。但此數遠低於前公司主管在Lordstown去年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前向投資人宣稱的預測數字。

 

而且,上述產量目標能否達成,將取決於Lordstown與鴻海(富士康)的協議,顯示對這樁交易能否順利完成仍有疑慮。

 

Lordstown執行長尼尼瓦吉曾表示,此協議對公司未來的成功是關鍵要素。

 

路透熱點透視專欄作家吉爾福德指出,Lordstown和其他電動車新創曾是股市寵兒,如今股價重摔,凸顯電動車市場新秀面臨棘手挑戰:證明真有本事量產電動車,並在關鍵晶片、原料和零件供應吃緊下達成任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通用上了一堂課。

                                                                                                                                                                                                                                                                                                                                                                                                                                                                                                                                                                                                                                                                                                                                                                                                                                       第二、許多電動車新創公司是紙老虎。

 

第三、通用賠掉幾千萬美元。

 

第四、Lordstown的美國通用願賣給鴻海美國。

 

TSMC / Intel / Samsung

 

台積電、英特爾、三星暫時拋開在晶圓代工領域的競爭態勢,昨(3)日宣布攜手超微、高通、安謀、日月光、Meta等十家涵蓋晶圓製造、IC設計、封裝測試、雲端、網路服務業大咖,組成「UCIe產業聯盟」,目標建立晶片到晶片(die-to-die)的互連標準,並促進開放式小晶片(Chiplet)生態系。

 

因應半導體界的小晶片趨勢持續發展,UCIe產業聯盟正處於整合成開放標準組織的最後階段,今年稍晚整合成新的UCIe產業組織之後,成員企業將開始著手下一世代的UCIe技術,包含定義小晶片外型規格、管理、強化後的安全性與其他必要協定。

 

UCIe產業聯盟成員包括英特爾、台積電、日月光、超微、高通、三星、安謀、Google CloudMeta、微軟等十家大咖。業界看好,隨著大咖籌組生態系聯盟,將使得未來小晶片技術發展腳步更順利,有助半導體產業邁向新的里程碑,消費者也能體驗到整合度更好的終端裝置。

 

業界分析,小晶片架構設計有助降低IC設計與系統客戶成本,近年來半導體大廠皆已積極布局,特別是相關架構仰賴先進封裝技術,進而實現差異化的堆疊,業界形容相關技術就是「半導體界的樂高」,能讓小晶片發揮更高效率,同時因整合不同奈米製程,而得以降低成本。

 

英特爾認為,將多個小晶片整合至單一封裝,在各個市場提供產品創新,是半導體產業的未來,也是英特爾IDM 2.0策略的重要支柱。把來自不同廠商的設計IP與製程技術匯聚在一起,想要真正利用模組化架構的潛力,就需要開放式的生態系。這個由UCIe所建立的小晶片生態系,為可互通小晶片建立統一標準踏出關鍵的一步。

 

台積電早在十年前開始耕耘先進封裝,結合自身晶圓代工龍頭的實力,快速拉開和對手的差距,同時正大舉擴充先進封裝產能。

 

台積電先進封裝竹南AP6廠去年SoIC部分設備已移入,Info相關部分則目標是今年到位,整體將在今年底量產。

 

三星先前也已陸續更新異質封裝技術,最早在2018年推出首款I-Cube2方案,後續在2020年推出X-Cube方案的3D堆疊設計,去年也已更新I-Cube第四代方案。

 

UCIe產業聯盟將提出的UCIe規範,是開放式業界標準,定義封裝內部小晶片的互連,期盼在封裝層級促成一個開放式小晶片生態系與無所不在的互連,希望讓業者打造系統單晶片(SoC)時,可自由搭配來自多個廠商生態系的小晶片零件。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三家對手聯手,從所未見。

                                                                                                                                                                                                                                                                                                                                                                                                                                                                                                                                                                                                                                                                                                                                                                                                                                       第二、這說明「小晶片」是未來趨勢。

 

第三、未來是競合時代,既競爭又合作。

 

第四、台灣半導體產業要加強策略聯盟。

 

電動巴士

 

鴻海旗下電動巴士Model T昨(3)日交付高雄客運,初期目標30輛,宣告集團電動車開啟出貨首頁,開始挹注營運。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透露,Model T國產自製程度已達65%2024年將提升到90%Model T國產自製程度令人驚艷且持續拉升,業界看好鴻準、廣宇、乙盛-KY等「鴻家軍」業績跟著旺。

 

鴻華先進並宣示,目標三年內拿下台灣電動巴士五成以上市占,總量逾1.5萬輛。這意味未來三年,鴻海電動巴士將較現在大增500倍。

 

劉揚偉表示,Model T無論概念、設計、製造均在台灣,超過65%以上零組件皆由MIH聯盟成員和台灣供應商提供,高雄是Model T的第一站,未來將結合鴻海集團全球電動車產業布局陸續地開展。

 

業界預期,包括鴻準、廣宇、乙盛等「鴻家軍」,都扮演鴻海電動車高度國產自製化的關鍵角色,隨鴻海電動車出貨持續放量且自製化朝九成邁進,意味本土元件用量將同步大增,鴻準、廣宇、乙盛業績跟著旺。

 

其中,鴻準因應鴻海集團發展電動車事業,銜命開發車用鋁合金壓鑄技術,去年已順利在大陸瀋陽廠生產,並獲得歐系車廠採用。業界指出,車用鋁合金壓鑄技術難度高,目前僅特斯拉有能力自製,鴻海集團藉由鴻準的能量,已可達到與特斯拉同等級的車用鋁合金壓鑄技術,鴻準助攻下,鴻海集團發展電動車事業如虎添翼,鴻準也將獨吃電動車相關的鋁合金壓鑄大單。

 

廣宇目前車用產品布局,一方面與鴻海集團搭配,例如Model T的線束可望由廣宇提供;鴻海明年將量產的Model C,以及之後的Model E兩款電動車,廣宇也有機會供應線材。乙盛也是鴻海集團電動車關鍵材料供應商。此前,乙盛已打入特斯拉供應鏈,受惠進階總成件供貨,擴產效益顯現,加上搭上電動車成長浪潮,乙盛看好今年全年車用產品出貨動能。

 

鴻海Model T交車儀式昨天在高雄市長陳其邁見證下,由劉揚偉交付Model T方向盤予以高雄客運大股東三地集團執行長鍾育霖,象徵鴻海集團旗下鴻華先進首款電動車正式上路,Model T將加入高雄24區公車路線。

 

劉揚偉預告,目標2024年推出自製電動車最關鍵元件之一的鋰鐵電池,屆時將達到電動巴士自製率提升到90%的目標。這意味肩負鴻海集團衝刺電動車電池技術開發重任的碩禾、榮炭技術將有大突破,成為鴻海電動車自製率躍進大增最大功臣。

 

碩禾、榮炭現階段已完成全新含石磨負極材料第一代產品,效能與容量居市場領先群,新產品是成就鴻海電動車續航力能高達750公里的主要原因。碩禾與榮炭開發出第一代石墨負極材料,容量大於420mAhg,循環300周仍可維持80%以上保持率,領先市場進度,去年已向客戶推廣,而相關產線也正在建置中,估計最快今年就能量產出貨。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大幅進入電動巴士。

                                                                                                                                                                                                                                                                                                                                                                                                                                                                                                                                                                                                                                                                                                                                                                                                                                       第二、65%自製率已經很難得。

 

第三、未來只要再掌握鋁合金壓鑄技術和電池。

 

第四、台灣的短板是電池。

 

環球晶

 

全球第三大半導體矽晶圓廠環球晶旗下日本部分廠區傳出近幾日因遭網路攻擊而暫時停工。環球晶昨(3)日表示,正檢查生產線的系統與終端設備,確定安全就會重新開啟,目前正逐漸恢復,對整體營運影響不大。

 

環球晶日本子公司GWJ代表取締役社長神足勝昭在2日發出公告中,坦言在228日遭受網路攻擊。

 

環球晶在台灣、歐洲、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等地均設有生產基地,強調全球據點可在地供應,日本正是其生產重鎮。

 

根據環球晶的年報,GWJ共有四個工廠與一個中心,分別是新潟縣內的新潟廠、關川廠,位於山口縣的德山廠、栃木縣的宇都宮廠和位於山形縣的小國長晶中心。

 

面對駭客對伺服器進行網路攻擊,GWJ立刻關閉內部網路與系統,相關生產與出貨因此暫停,確定受攻擊範圍後進行調整。環球晶指出,目前公司內部IT人員與外部單位專業人員正合作處理,矽晶圓生產有很多製程都可以離線進行,對總體生產影響不大。

 

環球晶強調,系統都有自動備份功能,所有資訊都可順利復原,在檢查每個系統跟終端設備都確定安全之後,就會重新開啟系統。

 

神足勝昭在公告中提及,沒有客戶資料因這次攻擊而外流,預計3日就能公布何時系統能恢復正常運作。但環球晶昨晚到截稿前表示,目前是逐步恢復狀態。

 

環球晶是中美晶半導體事業部分割獨立,2012年完成收購日商Covalent Materials旗下的半導體矽晶圓事業部,將其改名為GWJ,跨入12吋半導體晶圓領域。GWJ在納入中美晶集團的九個月內就轉為獲利,奠定環球晶成為全球矽晶圓大廠的基礎。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資安問題嚴重。

                                                                                                                                                                                                                                                                                                                                                                                                                                                                                                                                                                                                                                                                                                                                                                                                                                       第二、連高科技公司環球晶也被駭客攻擊。

 

第三、全球布局是必要的。

 

第四、不會一個地方出問題,全部出問題。

 

經濟富足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昨發布最新民調,有八成四的大學生認同「過著經濟富足的日子是人生重要目標」,卻也有八成大學生認為「畢業後就業低薪問題嚴重」,近八成大學生坦言「讀大學費用對家庭經濟造成沈重壓力」,近五成沒有信心自己未來經濟狀況會比父母好,六成更認為讀大學是「高投資低報酬」,甚至超過三成大學生擔心畢業即失業、對前途感到悲觀。

 

黃昆輝表示,大學生是國家重要的人力資源,是推動國家未來建設發展的中堅力量,基金會規劃一系列調查,依「大學生經濟生活調查」結果,七成大學生認同「取得高學歷是經濟弱勢學生脫貧的重要途徑」,卻有四成學生懷疑讀大學的價值,其中六成五是對未來茫然找不到發展方向, 近四成認為大學教育品質不佳、學不到有用知識技能,三成八認為就讀科系前景不佳、就讀科系與志趣不合。

 

黃昆輝:教部應尋求解決之道

另近四成大學生認為大學畢業後的前途不樂觀,其中五成五擔憂畢業後只能找到低薪工作,三成七認為台灣缺乏有利年輕人發展的機會。黃昆輝表示,大學教育問題不少,教育部應尋求解決之道。

 

只要能合法賺錢 不一定要上班

依調查,七成八大學生認為「只要能合法賺錢,收入不斷,畢業後不一定要上班」,醫藥生命科學與環境類學生高達八成一認同;而有七成認為「現在社會要靠機運和冒險才能致富」,科大生比一般大學生高;五成四大學生認同「租一輩子房子沒有什麼不好,更能存錢消費、財富自由」,科大生也比一般大學生高。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陳學志分析,台灣長期薪資被物價指數吃掉,三分之一產業薪資成長跟不上物價指數,房價近十年漲一倍,大學生普遍對金錢有焦慮感與不安全感,盼政府更努力解決低薪問題,且規範合理的房價,大學生才有希望。

 

調查採網路問卷調查,有效樣本共五三九八人,公私立大學各半,女男性別比率、一般大學和科技大學比率均是六比四,調查期間是今年元旦至二月六日。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年輕人前途不如上一代。

                                                                                                                                                                                                                                                                                                                                                                                                                                                                                                                                                                                                                                                                                                                                                                                                                                       第二、普遍找不到未來方向。

 

第三、半導體和金融業最好。

 

第四、形成錯誤價值觀。

 

全球糧價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4日表示,全球糧食價格在2月創下歷史最高,部分原因是市場擔憂烏克蘭遭俄羅斯入侵將影響穀物供給。由於戰火至今仍無停歇的跡象,加上小麥光是過去這一周就翻漲了逾40%,食品價格看來只會繼續飆升。

 

FAO全球糧價指數2月較1月上揚3.9%,達到140.7點,打破2011年時創下的紀錄。以年增率看,增幅更高達24.1%。其中蔬菜油價格2月較1月上漲8.5%,主要是進口蔬菜油的需求強勁,但供給出現挑戰。西歐與大洋洲的牛奶供給比預期來得低,導致乳製品價格也漲得很兇,漲幅達6.4%

 

玉米和小麥則因烏克蘭與俄羅斯的供應不確定性而推高價格。華爾街日報說,糧農組織最新的數字只反映了俄烏戰事初期的狀況,本月來小麥等穀物價格的漲勢更加凌厲,芝加哥小麥5月期貨4日收盤大漲6.6%,至12.09美元,是14年來新高周線暴漲逾40%,寫下歷來最大單周漲幅;巴黎製粉小麥也觸及每公噸406歐元的空前高點。

 

玉米期貨4日也漲停鎖死,周線大漲逾13%,黃豆周線同樣收漲。

 

FAO也發布對今年穀物產出的第一次預測,估計全球小麥今年產量可由去年的7.754億噸增加至7.9億噸;烏克蘭與俄羅斯本產季還有大約3,250萬噸的小麥和玉米可以輸出。然而這些預估,是在俄國入侵烏克蘭之前所做,還沒有考量戰爭因素。

 

俄烏交戰勢必對未來數月的農作物種植構成威脅,這時正是農民準備耕種玉米、向日葵及大麥等農作物的時節,但軍事入侵和進口受擾帶來嚴峻挑戰。

 

巴黎顧問業者Agritel表示,價格漲不停迫使穀物進口商紛紛尋找其他賣方或替代方案,彭博資訊報導,中國大陸據悉已向美國訂購好幾艘貨船的玉米和黃豆。

 

而部分國家採購糧食的能力也下滑,例如,身為俄羅斯小麥進口大國的土耳其,被迫調降對俄國小麥的目標採購數量。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通膨壓力越來越大。

                                                                                                                                                                                                                                                                                                                                                                                                                                                                                                                                                                                                                                                                                                                                                                                                                                       第二、之前是油價,現在糧食也大漲。

 

第三、美國是大贏家。

 

第四、倒霉的是其它國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