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2日 星期二

西方石油,晶合集成,去中心化,巨災,影音平台,中概股,道指,糧食,能源衝擊,李嘉誠,台積,電動車RIVIAN,迪士尼,精品業,鴻海國巨,全家,中信銀,6G,呷哺呷哺,併購基金

 理事長的話:西方石油,晶合集成,去中心化,巨災,影音平台,中概股,道指,糧食,能源衝擊,李嘉誠,台積,電動車RIVIAN,迪士尼,精品業,鴻海國巨,全家,中信銀,6G,呷哺呷哺,併購基金

西方石油

 

今年以來國際油價飆漲,讓巴菲特再度看好美國能源業前景,光是今年以來就買進超過9,000萬股西方石油(Occidental Petroleum)普通股,總價超過50億美元。

 

西方石油股價在4日收盤暴漲18%至56.15美元。今年以來該公司股價漲幅將近一倍,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受到巴菲特青睞。

 

224日俄烏戰爭開打後國際油價暴漲,西德州中級原油期貨價徘徊在每桶115美元,布蘭特原油升抵118美元,連帶助長能源類股走勢,使西方石油股價在上周締造45%周線漲幅。

 

今年初巴菲特曾在股東信中抱怨股市「缺乏亮點」,但柏克夏海瑟威近日提交美國證交會(SEC)的文件透露,巴菲特已找到新的亮點,那就是西方石油。

 

文件指出,截至34日為止柏克夏海瑟威一共對西方石油持有9,120萬股普通股,依4日收盤價估算總價約51億美元。這些普通股當中有2,980萬股是在今年初到31日之間買進;其餘超過6,100萬股都是在324日之間買進,買進價格約在每股47.0756.45美元之間。

 

柏克夏海瑟威先前提交政府的文件顯示,去年底柏克夏海瑟威未持有任何西方石油普通股,可見巴菲特是從今年開始看好能源業前景。

 

近年巴菲特對能源業的看法隨油價波動而異。20194月柏克夏海瑟威曾投資100億美元買下西方石油特別股,協助西方石油收購阿納達科石油公司(Anadarko Petroleum)。

 

根據當時協議,柏克夏海瑟威可從這些特別股獲得年息8%,也就是季度股利2億美元,並額外獲得8,390萬股的認股權憑證。當時巴菲特看好油價上漲,於是在2019年下半又買進1,900萬股西方石油股票。

 

不料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導致油價大跌,迫使西方石油改以股票取代現金股息,讓柏克夏海瑟威在2020年上半獲得2,900萬股。但柏克夏海瑟威在20209月底提交的政府文件顯示,公司已將手上的西方石油普通股全部售出。

 

我們的看法:

 

第一、巴菲特曾投資中國的中國石油。

                                                                                                                                                                                                                                                                                                                                                                                                                                                                                                                                                                                                                                                                                                                                                                                                                                       第二、過去巴菲特只投資大型股。

 

第三、但西方石油是中型股。

 

第四、投機性押寶,竟然押對了。

 

晶合集成

 

上海證券交易所官網發布,同意合肥晶合集成電路公司(簡稱晶合集成)在上海科創板過會(審批通過)。力晶科技為晶合集成的第二大股東。

 

晶合集成IPO預計上市募資人民幣95億元(約新台幣409億元),主要用於先進工藝研發項目、收購製造基地廠房及廠務設施,和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貸款。

 

根據招股書,晶合集成主要從事12吋晶圓代工業務,為客戶提供多種製成節點、不同工藝平台的晶圓代工服務,目前已實現150奈米至90奈米製程節點的12吋晶圓代工平台量產,正進行55奈米製程節點的12吋晶圓代工平台的客戶產品驗證,所代工產品被廣泛應用於液晶面板、手機等領域。

 

晶合集成是在20155月由合肥市建設投資控股集團與台灣力晶科技合資建設。據招股書顯示,晶合集成的控股股東合肥建投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肥芯屏,合計控制晶合集成本52.99%股份,實際控制人為合肥市國資委。力晶科技持有晶合集成27.44%股份,為第二大股東。

 

根據市場諮詢公司Frost & Sullivan 統計,截至2020年底,晶合集成為大陸收入第三大、12吋晶圓代工產能第三大的純晶圓代工企業(不含外資控股企業),僅次於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

 

2021年晶合集成經營業績獲得改善,營收人民幣54.29億元,年增258.97%;淨利潤人民幣17.29億元,在轉虧為盈的同時淨利潤實現大幅增長。

 

晶合集成表示,受益於行業景氣度的快速提升、產能的穩健擴充以及持續的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同時規模效應顯現使得營收增速高於營業成本,2021年度綜合毛利率由負轉正,達45.13%,盈利能力顯著增強。

 

去年以來,大陸半導體IPO數量顯著增長,一批產業鏈企業紛紛衝刺上市。進入2022年這一現象越來越顯著。除晶合集成外,今年3月就有國博電子、晶華微等半導體企業IPO過會;同時唯捷創芯、拓荊科技、長光華芯、安達智慧等半導體企業科創板IPO獲註冊生效。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半導體上市公司受追捧。

                                                                                                                                                                                                                                                                                                                                                                                                                                                                                                                                                                                                                                                                                                                                                                                                                                       第二、晶合是台灣第一家在大陸上市半導體公司。

 

第三、聯電在大陸業務無法上市。

 

第四、和台灣母公司業務不能有同業競爭問題。

 

去中心化

 

推進中的元宇宙,是什麼模樣呢?很多人說,那是Web3.0的時代,去中心化,讓內容回歸「誰創造,誰擁有」,將「中心權威」的壟斷與審查降至最低。一旦台灣的金融業被去中心化了,該何去何從?

虎年開工第一天,國泰金控(2882)董事長蔡宏圖對集團旗下員工發出一封email,他提到,科技顛覆了許多傳統產業,贏家跟輸家重新洗牌;許多科技業者搶進提供金融服務,現在甚至還有加密貨幣、區塊鏈帶來全新的「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DeFi),這對身為金融業的我們會有什麼影響?十分值得我們關心。

 

蔡宏圖的問號,暫時沒有解答。但可以預見的是,當疫情席捲全球,更多經濟活動轉往線上,虛擬世界的金流需求將更加強勁,DeFi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一家金控技術長也擔憂地說,「我們現在就在中心,如果不趕快移動一下位置,以後就會被去掉!」

 

DeFi技術發展 已是大勢所趨

DeFi(去中心化金融)主要是利用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進行金融服務,例如,雙方可透過DeFi從事借貸、保險、投資等,有人形容這是新興的「幣圈華爾街」。

 

根據DeFi資訊平台DefiLlama數據,去年11月中,DeFi生態系中的TVLTotal Value Locked,總鎖倉量)已突破1,800億美元,TVL就像是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

 

DeFi透過去中心化智能合約,不需要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商等傳統金融業的中介者提供服務,台銀創新實驗室主任黃世欽形容,這就像是把現實世界的金融體系搬到元宇宙。

 

而與美元等法定貨幣掛鉤的穩定幣(Stablecoin),結合DeFi,更產生了加乘效果,讓元宇宙金融更加蓬勃發展。

 

穩定幣發展快 元宇宙更壯大

穩定幣也是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的一種,但一般的加密貨幣波動相當大,穩定幣因與法幣掛鉤,相對穩定。黃世欽說,金融不穩定就容易有金融風暴,穩定幣可以讓虛擬世界的金融機制更加穩定;有了穩定的金融體系,也會讓穩定幣快速發展。

 

黃世欽認為,穩定幣可以做為「中心化」的現實世界,與「去中心化」虛擬世界的重要橋梁。「假設你今天去餐廳吃飯,點餐時手上的加密貨幣還有10美元。但要結帳時,加密貨幣價格大跌,剩下5美元,就沒錢付了,這樣你會安心使用加密貨幣嗎?」

 

黃世欽說,正因為穩定幣幣值穩定,當加密貨幣進入現實生活應用,更容易讓使用者放心。

 

去中心化是一把兩面刃,缺乏監管機構儘管更自由,卻也缺乏保障。在現實世界,銀行的錢被盜走了,銀行、保險公司或國家會賠償,但在DeFi世界中,缺乏專責機構管控,平台如果倒閉、出現程式碼漏洞、被駭客入侵,投資者將求償無門。

 

台大管理學院兼任教授、富邦金控高級顧問龔天行也認為,由傳統金融機構運作DeFi平台,對投資人來說反而更有信任感。換言之,傳統金融業者在元宇宙的最大資產,就是在現實世界長期累積的「信心紅利」。

 

我們的看法:

 

第一、「去中心化」變成很重要的名詞。

                                                                                                                                                                                                                                                                                                                                                                                                                                                                                                                                                                                                                                                                                                                                                                                                                                       第二、也代表Web3.0的趨勢。

 

第三、顛覆傳統金融業的銀行。

 

第四、台灣應加速理解DeFi

 

巨災

 

2021年怡安(Aon)巨災報告出爐,2021年巨災損失包括全球天氣、災難相關經濟損失為3,430億美元,比2020年巨災經濟損失高出15%,是史上第三高,保險覆蓋只有38%;至於亞洲巨災損失達720億美元,但保險覆蓋更只有9%。

 

怡安(Aon2021年巨災報告指出,全球天氣、災難相關經濟損失為3,430億美元,是史上第三高,至於2021年全球巨災保險市場損失也高達1,300億美元,是五年內全球保險損失第四次超過1千億美元,至於去年大型天災高達401件。

 

以全球保險市場統計,最高損失的三大巨災分別是颶風、惡劣天候和洪水。在2021年的損失中,從未投保的保障缺口達62%;至於亞洲巨災的經濟損失達720億美元,保險只覆蓋了9%的經濟損失。

 

怡安(Aon)在2021年天候及巨災的統計報告中指出,儘管2021年大型巨災401件,低於2020年的416件,其中10億美元以上的經濟損失事件發生50件,為有記錄以來第四高的年度,其中只有20件事件達到10億美元的保險門檻。

 

氣候變化的日益嚴重,近年來陸續出現創紀錄的極端溫度、降雨和洪水、乾旱與野火、迅速加劇的熱帶氣旋(颱風)和對流風暴及嚴重的暴雨。

 

隨著災難性事件的嚴重性增加,怡安風險管理集團表示,評估和最終為這些風險做準備的方式不能僅僅依賴於歷史數據。除了需要人工智能和預測模型等技術發展和運用,協助政府的防災政策和企業做出更好的商務決策,以在面臨相互關聯且波動加劇的頻繁風險時更具彈性。

 

怡安表示,企業在擬定永續發展的策略,加強面對ESG的風險,都避不了因為氣候因素造成四大面向的威脅(勞動力安全、財產風險、責任、社會經營),企業商務發展及風險管理的必要因素,其對供應鏈所造成的影響和管理成本,更是企業在這幾年面對的最大痛點。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巨災不斷,保險業損失慘重。

                                                                                                                                                                                                                                                                                                                                                                                                                                                                                                                                                                                                                                                                                                                                                                                                                                       第二、未來會更嚴重。

 

第三、全球企棊未來需重新評估環境風險。

 

第四、台灣低估對自然環境風險的評估。

 

影音平台

 

聯卡中心大數據平台分析,20202021年台灣持卡人以信用卡訂閱主要影音串流平台情形,分析影音串流平台的信用卡持卡人消費樣貌,共有四大特色,包含消費族群以2039歲持卡人為主,占比達六成;六都持卡人付費訂閱占比達八成,以新北市22.3%居冠;台灣人普遍偏愛月繳方式,單租影片其次;92.4%民眾只付費使用過一家影音平台,83.3%民眾喜好國外影音平台。

 

研究分析報告是透過20202021年台灣持卡人以信用卡訂閱主要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愛奇藝、LiTVKKTVCatchPlayLine TVFriDay影音、myVideoDisney+等)的消費資料,來了解台灣影音串流平台的發展趨勢及信用卡持卡人的消費樣貌。

 

聯卡中心指出,民眾使用影音串流平台服務大幅提升,20202021年每月信用卡消費筆數屢創新高,自2020136萬餘筆至202111月突破91萬筆,增加1.5倍,呈現大幅度增長,而金額來到最新高點4.2億元,較202011.4億元增加二倍,顯示其未來商機潛力十足。

 

平均單筆信用卡消費金額方面,國人20202021年於影音串流平台平均單筆信用卡消費金額為376元,其中此兩年皆以11月平均單筆消費金額為最高。

 

以性別來看,男女性消費占比差異不大,2021年女性略高於男性1個百分點;以年齡別來看,2021年以2029歲及3039歲年齡區間的付費使用者為最多,約各占三成,可看出影音平台較受年輕人及剛成家的族群接受。

 

若比較各族群2021年與2020年之年成長率分析,40歲以上族群之年成長率皆高於40歲以下族群,其中可發現男性及女性4049歲的成長率最高,男性以5059歲的成長率居次,而女性以60歲以上的成長率居次。

 

其中,台灣民眾大部分偏好月繳方式,占整體消費筆數93.5%,其次為單租片3.7%。進一步深究2021年全台持卡人曾經付費訂閱平台家數,以2021年來看,約有92.4%的民眾只消費過一家影音平台,有6.7%民眾曾經在兩家不同平台付費訂閱過。

 

從消費整體趨勢分析結果來看,民眾使用影音串流平台日益增加,每月信用卡消費金額已超過3億元水準,且平均每月有5萬張新消費卡,並持續穩定成長。

 

我們的看法:

 

第一、影音平台成為新潮流。

                                                                                                                                                                                                                                                                                                                                                                                                                                                                                                                                                                                                                                                                                                                                                                                                                                       第二、帶動信用卡的使用。

 

第三、年輕人是最主要客群。

 

第四、偏好外國影音平台如Netflix

 

中概股

 

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再度迎來暴跌,超過90支中概股在上周最後一個交易日跌幅逾10%,其中,大陸網約車龍頭「滴滴」股價大跌44%,創下去年6月上市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較去年IPO時的價格下跌了87%,目前股價不足2美元。

 

美國總統拜登11日宣布對俄羅斯採取新的制裁措施,取消對俄羅斯的「最惠國待遇」。除已對俄實施的制裁措施,美國還將增加從俄進口商品的關稅。上述決定生效後,恐將開啟美國對俄「破壞性徵稅」的大門。該訊息導致美股三大指數在上周最後一個交易日集體收跌,道指跌0.70%,納指跌2.18%,標普500指數跌1.29%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企業不會再去美國上市。

                                                                                                                                                                                                                                                                                                                                                                                                                                                                                                                                                                                                                                                                                                                                                                                                                                       第二、整體大環境非常負面。

 

第三、部分美國下市公司轉港上市。

 

第四、但小型股恐怕就沒有機會。

 

道指

 

亞馬遜與Alphabet宣布股票分拆後,兩家市值破兆美元、主宰多個產業的科技巨頭,成為道瓊工業指數成分股的機會大幅增加。受到股票分拆、可望擠進道瓊成分股的利多刺激,兩檔個股11日早盤開高,亞馬遜股價上漲1.5%,報2,991美元,Alphabet股價上升1.0%,報2,675美元。

 

德意志銀行周五發表最新研究報告將亞馬遜與Alphabet目標價分別調至4,1003,150美元。

 

亞馬遜9日宣布將股票1股拆成20股,預計6月上路。股票分割不會改變公司市值,以10日收盤價2,936.35美元計算,分拆之後每股不到150美元,投資人將更容易入手。

 

谷歌母公司Alphabet則於2月宣布將股票120,將於7月生效。Alphabet A股(股票代碼GOOGL10日收在2,648.59美元,以該收盤股計算,分拆以後每股降至132美元。

 

相較於標普500指數的計算方式為市值加權,由30檔藍籌股組成的道瓊指數是以股價加權計算,意味著股價高達千美元的企業若成為成分股,個股走勢將造成大盤每日劇烈波動。道指目前權重最大的成分股是聯合健康(UnitedHealth),10日股價收在491.44美元。

 

Alphabet和亞馬遜是標普500指數市值第三和第四大成分股,僅次於蘋果和微軟。微軟在1999年加入道瓊,蘋果亦是在股票分割之後,於2015年成為道瓊成分股。

 

若讓亞馬遜與Alphabet加入道瓊,意味著現有的兩檔成分股將會被剔除,潛在標的包括資深科技大廠英特爾和IBM。此外,保險公司旅行家集團(Travelers)和連鎖藥房Walgreens是道指市值最小的企業,將兩者淘汰亦是合理。

 

道瓊指數前次成分股大調整是在2020年夏季,納入商用軟體公司Salesforce、製藥廠安進(Amgen),與工業與航太集團漢威聯合(Honeywell International),分別取代石油巨擘艾克森美孚(Exxon Mobil)、製藥廠輝瑞(Pfizer)與國防承包商雷神(Raytheon)。

 

我們的看法:

 

第一、道瓊成份股反映當前產業結構。

                                                                                                                                                                                                                                                                                                                                                                                                                                                                                                                                                                                                                                                                                                                                                                                                                                       第二、未來新經濟當道。

 

第三、亞馬遜和Alphabet都有資格。

 

第四、值得關注的是誰會被取代。

 

糧食

 

印尼9日宣布緊縮棕櫚油出口,以抑制國內烹煮油飆漲的情況,這也凸顯俄國入侵烏克蘭使糧食危機日趨惡化,愈來愈多國家為了確保國內糧食供應而紛紛祭出出口禁令。

 

根據聯合國糧食署資料,全球糧食價格在今年2月攀至歷史高點,年增20.7%,而且許多糧食市場的價格3月還在持續上升。

 

印尼貿易部長盧特菲(Muhammad Lutfi)宣布棕櫚油出口限制,旨在平穩國內烹調油價格,盼維持在消費者能負擔的水準。

 

身為全球最大棕櫚油生產與出口國,印尼進一步限制該國棕櫚油出口,自周四起,企業必須將預訂出口的棕櫚原油提撥30%於國內銷售,高於原先規訂的20%,預計此令將實施至少6個月。

 

孟買蔬菜油經紀商Sunvin Group研究部主管巴加尼(Anilkumar Bagani)表示,新措施將使全球市場每月減少大約10萬噸的棕櫚油。

 

俄烏衝突已威脅全球穀物生產、食用油供應與肥料出口,這使基本商品價格狂飆,一如能源市場呈現的危機。

 

棕櫚油是全世界使用最廣泛的蔬菜油,常用於製作餅乾、人造奶油、洗衣粉和巧克力。今年以來棕櫚油價格已狂飆逾50%。

 

在印尼宣布此令後,馬來西亞棕櫚油期價上揚至歷史新高。大豆油價格也站上14年高點,今年累漲近四成。

 

俄羅斯與烏克蘭同為全球食用油的重要供應商,另外兩者還是小麥出口大國,約占全球出口量的近三成。烏克蘭周三宣布,到年底前禁止多項農產品出口,包括大麥、糖、肉品。

 

塞爾維亞也宣布自周四起暫停玉米、小麥、麵粉、烹飪油等產品出口,俾以減緩國內物價上漲。另外,匈牙利上周已下令禁止所有穀物出口。保加利亞則提高國內穀物儲備量,並考慮限制出口。

 

身為主要穀物出口國的羅馬尼亞面臨穀物供應吃緊的情況,因國際買家積極尋求俄烏以外的供應源,該國目前並未限制出口。

 

我們的看法:

 

第一、除了能源,現在糧食也不足。

                                                                                                                                                                                                                                                                                                                                                                                                                                                                                                                                                                                                                                                                                                                                                                                                                                       第二、俄烏戰爭影響深遠。

 

第三、影響整個食物產業鏈。

 

第四、壓縮中下游業者獲利。

 

能源衝擊

 

能源大國俄羅斯攻打烏克蘭引發國際爭相制裁,美英甚至宣布禁運俄國石油,但鑑於俄國在世界能源供應扮演關鍵角色,高盛集團警告,全球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能源衝擊,將布蘭特原油目標價上調到每桶135美元。

 

高盛在報告中提到,「有鑑於俄羅斯在全球能源供應扮演關鍵角色,全球經濟即將面臨歷來最嚴重的能源供給衝擊。」高盛估計,俄烏危機干擾下,俄國每日海運出口的石油和汽油產品將短少300萬桶。若長此下去,將寫下二戰以來第5大單月原油供應中斷量紀錄,僅落後於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運、1978年伊朗革命、1980年兩伊戰爭及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高盛示警,即便釋出緊急戰備儲油,油國組織OPEC拉高油產量,或不排除解除伊朗和委內瑞拉的石油禁運制裁,全球油市依然「沒有緩衝餘地」,必須「透過高油價來破壞需求」。

 

換句話說,全世界被迫減少石油用量。這意味要少開車、少搭飛機、少生產塑膠等石化產品,後果就是傷害經濟。

 

高盛將布蘭特原油目標價,由原先設定的每桶98美元調高到135美元。高盛現今認為布蘭特期油明年均價上看115美元,高於先前的105美元。

 

周四國際原油從前一交易日驟跌逾12%的頹勢回彈。倫敦布蘭特期油勁揚5%,來到每桶116.65美元;紐約西德州中級原油期貨漲4.3%,來到113.33美元。高盛策略師在致客戶報告中說,「俄烏衝突及原油短缺還找不到明確解方,此情況前所未見。」美國本周二丟出對俄國油氣實施禁運的震撼彈,英國也跟進宣布,年底前逐步禁止俄國石油進口。

 

挪威能源諮詢公司Rystad Energy周三發布報告警告,若其他西方國家響應美國作法,集體對俄羅斯施以石油禁運制裁,原油價格今夏恐衝高到每桶240美元。

 

Rystad指出,大規模制裁俄國石油,將造成油市每日430萬桶的供給缺口,而且短期內找不到其他供應源取代。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進入能源短缺時代。

                                                                                                                                                                                                                                                                                                                                                                                                                                                                                                                                                                                                                                                                                                                                                                                                                                       第二、需要重新檢討能源政策。

 

第三、台灣將有能源危機。

 

第四、天然氣的來源及價格都不穩定。

 

李嘉誠

 

大陸澎湃新聞12日報導,歷時9個月,李嘉誠旗下香港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7.29億英鎊價位,賣出瑞銀集團倫敦總部大樓物業。長實集團近4年前斥資10億英鎊收購這幢大樓。去年6月起爭取高於10億英鎊出售,從達成協議之價格看來,比賣方的「心理價位」降了近30%。

 

長實集團11日晚間公告,公司旗下間接全資附屬公司CK Steel (UK) Limited、買方Broadgate Five Holdings (Jersey) Limited及長實集團,已於311日股市交易結束後,訂立買賣協定,CK Steel (UK) Limited將以7.29億英鎊價格出售目標公司Bluebutton Holdco 5 Broadgate (Jersey) Limited全部已發行股份,方式為現金支付。而該目標公司間接擁有位於英國倫敦的名為5 Broadgate大廈內包含多個商業及辦公單位以及停車位的全部權益。

 

事實上,該物業為瑞銀集團倫敦總部所在的大樓,最早由英國地產公司與新加坡主權基金GIC共同開發並持有。20186月,長實集團斥資10億英鎊,收購這幢大樓。當時有報導稱,該大樓每年租金回報率約為3.95%。

 

5 Broadgate大樓的設計工作室Make官網資料顯示,5 Broadgate毗鄰英國倫敦利物浦街火車站及地鐵站,建築面積6.53萬平方米,共13層樓,包括4層可容納3000張辦公桌的樓層以及7層辦公室。2011年到2017年,5 Broadgate入圍及獲得了多個建築獎項。

 

美媒此前報導,長實集團與多個潛在買家初步磋商,只有出價高於10億英鎊,長實集團才會考慮出售。

 

不過,疫情期間,帶有長期租約的倫敦標誌性辦公樓需求不減,投資者看重其長期收益明顯高於政府債券回報率。根據該物業開發商英國地產2018年發布的聲明,瑞銀集團計畫至少續租至2035年。

 

我們的看法:

 

第一、李嘉誠很早就將資產移往英國。

                                                                                                                                                                                                                                                                                                                                                                                                                                                                                                                                                                                                                                                                                                                                                                                                                                       第二、但英國現在風險增高。

 

第三、特別是在脫歐以後。

 

第四、英國作為金融中心地位受到影響。

 

台積

 

受國際局勢動盪與資金移動影響,台積電股價昨(8)日持續修正,一度回測560元整數關卡,終場以563元作收,下跌13元,跌幅約2.3%。台積電ADR修正幅度更顯著,並出現近三年來首度與台灣普通股折價狀況。

 

數據顯示,全球半導體產業在2019年需求大增,台積電ADR普遍較台灣普通股溢價,昨日是近三年多來首度出現折價。而從台積電台灣普通股來看,股價從217日的645元一路下跌,截至昨天已連續修正13個交易日。

 

法人分析,台積電基本面並未改變,近期也未修改本季財測持續成長的展望,不過ADR較台灣普通股出現折價,代表市場熱度指標變化,反映美股半導體股相對台股超前大幅修正,而台股近期修正幅度較美股相對有撐;同時,也反映美國投資人對台積電熱度衰退。

 

ADR原本就應該和主板上市股價走勢貼近,台積電ADR長期較台灣普通股出現溢價,並非常態,隨著ADR與台灣普通股轉為折價或小幅溢價,意味未來台灣普通股也可能成為主導ADR走勢的要角,近期外資狂賣台積電,內資積極承接,內資買盤也可望成為護持台積電台美兩地股價的重要力量。

 

台積電昨日收563元,單日市值再縮水3,370億元,市值滑落至14.59兆元,影響大盤指數約108點。統計俄羅斯224日入侵烏克蘭至昨日,台積電股價累計已跌41元。

 

籌碼面部分,至昨日為止,外資累計連續12個交易日賣超台積電,累計賣超逾35萬張,持股比重降至73.94%,以該期間均價約619元換算,外資賣超台積電變現超過2,166億元。

 

另一方面,台積電ADR在美股7日收盤重挫5.5%,收盤價為99.29美元,失守百美元關卡,換算台灣普通股約561元,較7日台灣普通股折價2.6%,若與昨天台灣普通股相較,折價約0.3%。統計台積電ADR114日的前波高點回落超過29.4%,市值縮水到5,149.3億美元,較114日的7,290億美元銳減25.7%

 

台積電股價跌勢與整體科技股近來的走勢相符,根據彭博資訊估算。台積電市值在全球的排名位居第九,高於Meta5,102.8億美元,低於輝達的5,338億美元。

 

法人分析,在國際地緣政治不確定因素仍然持續之下,雖然部分個股長期投資價值逐步浮現,但是在不確定因素尚未消除之下,保留現金水位應是謹慎控制風險的作法之一。

 

台積電在台股4日收595元,當日美股ADR105.06美元,依據當時匯率換算,兩者之間價格已追平,台積電ADR持續走弱,ADR價格開始低於台股現貨價。台積電ADR周二早盤漲0.3%、報99.64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外資把台積電當作提款機。

                                                                                                                                                                                                                                                                                                                                                                                                                                                                                                                                                                                                                                                                                                                                                                                                                                       第二、台灣人普遍看好台積電。

 

第三、認為600元以下是買點。

 

第四、這也是ADR首次出現折價的原因。

 

電動車RIVIAN

 

電動車新創公司Rivian上季虧損擴大,並以供應鏈緊繃和全球晶片短缺為由,把2022年產量預測砍半,股價應聲重挫。

 

Rivian在美股10日盤後向投資人坦承,供應鏈是「主要限制因素」,礙於零件和原料供應短缺,今年原訂生產5萬輛的目標難以達成,因此把全年預估產量腰斬至2.5萬輛。華爾街原本期待今年總交車數可達4萬輛。

 

在財報利空衝擊下,Rivian股價11日早盤一度跌逾7%,之後跌幅收斂,跌到約40美元,將近去年11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掛牌價每股78美元的一半。

 

這家創立於2009年的加州電動卡車製造商表示,今年年初到本月8日已生產1,410輛車,另接獲8.3萬輛訂單,包括R1T電動皮卡和R1S休旅車。

 

至於去年第4季交車909輛, 使當季營收從第3季的100萬美元提高到5,400萬美元,但低於分析師預期的6,000萬美元;上季淨損24.6億美元,較一年前虧的3.53億美元銳增。2021全年淨損45億美元,營收5,500萬美元。Rivian去年11月上市,而這是上市至今公布的第二份財報。

 

執行長史卡林吉(RJ Scaringe)說,Rivian本季生產面臨「多股逆風」,包括「計劃關廠十天,微調生產計畫;供應鏈受諸多限制;新冠肺炎病例暴增,可能肇因於Omicron變種病毒;以及受伊利諾州中部(Rivian首座廠設在此)寒冬天氣影響」。

 

史卡林吉認為,未來挑戰包括取得電池模組,以及少數零件供應成長速度跟不上Rivian生產步調。

 

持股約19%Rivian股東亞馬遜已預購10萬輛Rivian廂形貨車,預計2025年底前履行訂單。但今年1月,亞馬遜宣布向克萊斯勒母公司Stellantis採購電動卡車,觸動Rivian股價跌勢。

 

RBC資本市場分析師史帕克指出,Rivian短期面臨的最大風險是生產問題,因此下修明年產量預測,從10萬輛降到8萬輛。

 

同時,Rivian還面臨福特、通用等跨足電動車市的大廠競爭。Rivian本月初調漲旗艦車價格且回溯過往,引發顧客反彈,隨即宣布取消,卻導致該股數日後崩跌25%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動車新創紛紛出問題。

                                                                                                                                                                                                                                                                                                                                                                                                                                                                                                                                                                                                                                                                                                                                                                                                                                       第二、無法達成原先預期目標。

 

第三、估值太高,本夢比不再。

 

第四、但仍然是未來大趨勢。

 

迪士尼

 

餐飲日益成為主題遊樂園吸引顧客的一大法寶,身為箇中好手的迪士尼,更掀起創意樂園美食潮流。

 

美國財經新聞網站CNBC報導,迪士尼不斷在餐飲上推陳出新,推出各種獨特的樂園美食,例如米奇形狀的雪糕和蝴蝶餅、都樂冰品(Dole Whips),並搭配各種主題的焦糖蘋果和餅乾。

 

顧問業者國際主題樂園服務公司總裁史匹格說,人們造訪樂園的首要原因是為了遊樂設施和景點,其次便是餐飲,「過去20年來各大樂園抓住機會,打造出結合餐飲和遊樂設施的主題園區」。舉例來說,迪士尼打造「星際大戰銀河巡航艦」服務,為期兩天的沉浸式體驗包含餐飲、住宿及遊樂,顧客可在這艘名為「Halcyon」的星際戰艦上,置身電影「星際大戰」的世界。

 

這代表主廚皮亞賽奇(Brian Piasecki)的團隊必須在這個全包式套裝行程中迎合顧客的胃口。

 

皮亞賽奇把三餐都升級,例如在採吃到飽形式的午餐中,餐點為十分常見的烤乳酪三明治、番茄湯、花生醬三明治及沙拉,但都加入星際大戰的元素;供早餐和午餐使用的餐盤,放上三個長方形的盤子,緊湊的配置使餐點不易滑動,兼具科幻美感和實用性。

 

迪士尼也會利用餐點設計來提升其餐飲品質,例如在2017年推出以電影「阿凡達」為基礎的主題樂園潘朵拉星球時,打造自家特有的美食,不靠重新演繹外國料理,而是從電影中的潘朵拉星球汲取靈感,把阿根廷、巴西、中國菜烹飪手法中慣用的香料帶入菜餚,為食物增添獨特風味。

 

iTEC娛樂公司總裁和執行長柯安說,這拓展消費者的體驗,迪士尼也藉由升級餐飲體驗帶動樂園營收成長。柯安表示,消費者在度假時,通常會放寬飲食紀律,放心嘗試其他地方沒有的食物品項。

 

迪士尼去年開設復仇者聯盟園區時,面臨為美國傳統食物增添創新元素的挑戰,迪士尼因此從可放大和縮小的蟻人與黃蜂女發想,讓顧客享用夾了巨無霸雞排的漢堡、有超大顆肉丸的義大利麵,以及尺寸和臉一樣大的蝴蝶餅等佳餚。

 

我們的看法:

 

第一、迪士尼業績回溫。

                                                                                                                                                                                                                                                                                                                                                                                                                                                                                                                                                                                                                                                                                                                                                                                                                                       第二、餐飲是重要收入來源。

 

第三、食物和迪士尼人物主題連結。

 

第四、提供沈浸式體驗。

 

精品業

 

對精品業而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開設新飯店似乎有違常理,不過義大利珠寶品牌寶格麗(Bulgari)仍持續推動其飯店策略,看準頂級客戶入住將有助於帶動自家珠寶銷售。

 

金融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報導,寶格麗去年12月在巴黎開設全球第七家飯店,每晚起價為1,400歐元(約1,530美元);頂級套房涵蓋兩層樓,設有屋頂花園、兩間臥室,可飽覽艾菲爾鐵塔景色,每晚起價高達3.5萬歐元,未來還將開設更多家飯店,地點包括羅馬、東京、邁阿密以及洛杉磯。

 

寶格麗執行長巴賓表示:「這些飯店帶來超級富裕的客戶群,有利高級珠寶銷售。」飯店提供的服務之一,是工作人員會為入住顧客進行房內私人珠寶銷售,並讓顧客預覽即將推出的系列。巴賓透露,寶格麗飯店的訂房營收,如今已占該品牌總營收的5%

 

顧問公司麥肯錫高級合夥人柏格說:「飯店不只是服務觀光客,飯店還有一流的餐廳,可吸引當地民眾消費。」他說,疫情雖衝擊餐旅業,卻加深消費者對飯店體驗的渴望。當政府重新開放社交聚會和旅遊時,消費者已準備好大肆消費。

 

飯店與精品業向來以各種規模和形式互相合作。例如,麗思飯店(Ritz hotel1898年在巴黎芳登廣場開幕時,吸引珠寶業者進駐,向全球最有錢的旅客展示精品。之後,開發中國家的飯店陸續提供奢華環境和吸引有錢旅客,成為歐洲珠寶業者第一個海外展示區。

 

如今,一年租金高達2萬英鎊的珠寶精品櫥窗,已成為奢華飯店和度假村的常設展示。在這些飯店中,珠寶零售是一門大生意,且商品常以原價格售出。

 

在精品業中,對飯店投資最具企圖心的當屬寶格麗,該公司2004年在米蘭開設第一家自有品牌飯店。巴賓說:「自有品牌飯店可為珠寶建立強大的品牌形象,足以吸引頂級客戶。」

 

除了寶格麗,義大利時裝業者Armani也進軍飯店業,將品牌設計風格轉化為全方位的體驗。Armani在米蘭和杜拜開設的飯店,並未設立自家精品櫃位,但創辦人亞曼尼表示,這些飯店「正全方位展現出我的世界,包括從服裝到香水都是」。

 

我們的看法:

 

第一、精品業者和酒店結合。

                                                                                                                                                                                                                                                                                                                                                                                                                                                                                                                                                                                                                                                                                                                                                                                                                                       第二、寶格麗是成功個案。

 

第三、但不會有很多這種例子。

 

第四、台灣適合國外業者進駐。

 

鴻海國巨

 

鴻海攜手國巨衝刺半導體火力全開,雙方合資成立的國創半導體近期大舉招兵買馬,鎖定聯發科、聯詠等國內一線IC設計大廠人才,目標今年中團隊成員擴編近三倍至200人。在兩大集團「富爸爸」力挺,以及人才逐步到位後,國創今年營運第一年營收將達20億元,2025年大增至500億元。

 

對於大舉招兵買馬,國創證實近期確實在大幅擴充編制,但仍謙虛地說「目前公司還在練功夫的階段」,先從研發小元件開始,最終目標是自己生產和銷售,建立公司的品牌。

 

國創並未透露擴編細節。據悉,國創已成功找來國內數一數二、曾是類比IC股王的專才團隊,目前已有60人左右,今年中將持續擴編至200人,增幅將近三倍,準備要在業界大展身手搶商機。

 

至於為何第一批挖角對象鎖定類比IC人才,業界人士分析,主因類比IC是電子裝置的重要零件,從消費電子、電腦、通信、汽車和工業/醫療系統都依靠類比裝置來管理功耗,幫助延長可攜式裝置的電池壽命,對國創來說,能先掌握類比IC的優勢,也等於開啟成功的第一步。

 

鴻海與國巨是在去年5月初宣布合資成立國創半導體,共同切入功率和類比半導體等小IC產品開發與銷售,國巨董事長陳泰銘曾說,鴻海集團為自用,本身就有小IC(單價2美元以下)分離式元件生產製造能力,不過分離式元件和被動元件所銷售的客人完全一樣,商業模式也一樣,透過國巨通路銷售,可以擴大好幾倍銷量,讓這行業高速成長。

 

陳泰銘認為,鴻海過去著眼於集團本身是出海口,若技術與國巨合作,鴻海看好國巨零組件生產能力,搭配國巨全球化通路,兩公司能把分離式元件餅做得更大。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則認為,鴻海集團一年半導體的消耗量就高達新台幣550億元,言下之意,國創光靠鴻海集團就已經完勝。在兩大富爸爸傾力協助下,國創已訂下今年營收20億元,2025年大幅增長至500億元的目標。

 

法人認為,隨著國創規模持續放大並積極推進研發進程,有望加速國創對鴻海和國巨集團的效益,不僅是產品線更廣,也有望提升公司產品在市場的話語權。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和國巨異業結盟。

                                                                                                                                                                                                                                                                                                                                                                                                                                                                                                                                                                                                                                                                                                                                                                                                                                       第二、未來會成為趨勢。

 

第三、國巨的企圖心非常強。

 

第四、鴻海打造了世界的資源整合平台。

 

全家

 

經濟部投資台灣事務所昨(10)日召開「根留台灣企業加速投資行動方案」會議,會中通過全家便利商店168億元擴大投資案,含括三座物流中心、鮮食廠、麵包廠。

 

經濟部表示,全家將斥資168億元,新建台中大肚綜合物流園區、花蓮全溫層物流中心及新竹湖口園區全溫層物流中心、鮮食廠與麵包廠各一座,創造超過2,000個就業機會。

 

「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已吸引1,178家企業超過16,702億元投資,創造13.3萬個本國就業機會;其中,包括140家根留台灣企業投資約2,939億元,帶來2.2萬個就業機會。

 

全家表示,近年來持續加碼全台物流以及鮮食廠、麵包廠的布局,共有三座物流中心、一間鮮食廠、一間麵包廠,將在明年起陸續啟用;其中,台中大肚物流中心已在去年動工,花蓮物流中心的擴建也已在今年動工,兩間物流中心都預計在2023年啟用。

 

全家在2021年砸下23億元在湖口購地,除了物流中心的規劃之外,同時還將興建第四鮮食廠和第二麵包廠,相閞投資案仍在規劃中,目標今年動工,2025年啟用。

 

全家表示,疫情促使數位經濟超速開展,虛實兩棲的消費型態已成為疫後新常態。便利商店本業將提速數位轉型,投資資訊系統、大數據分析、專營電子支付機構,打造會員點支生態圈。

 

因此,全家除擴建冷凍生產線與店舖冷凍設備,新建鮮食廠,同時,也因應持續展店和搶占電商經濟,新建新台中及擴建花蓮物流廠,為再創成長蓄積動能。

 

全家目前全台已有八座物流中心,待台中大肚物流中心完工後,目前的烏日物流中心將遷廠,而花蓮物流中心則是原地擴建,加計2025年完工的湖口物流中心,屆時全家在台物流中心將來到九座。鮮食廠則已有三座,新建的湖口鮮食廠將規劃為冷凍鮮食產線,以支應未來更多元化的鮮食產品。為因應門市麵包業績持續上升,未來湖口麵包廠投產後,可望供應全家店舖需求。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物流投資是趨勢。

                                                                                                                                                                                                                                                                                                                                                                                                                                                                                                                                                                                                                                                                                                                                                                                                                                       第二、電商的最後一哩路。

 

第三、先前統一超商也投資物流。

 

第四、線上經濟商貿,線下交付。

 

中信銀

 

海外布局雄霸台資銀行業的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以持股未過半但掌握經營權的合資型態經營泰國,創下台資銀行海外布局新模式。中信銀行總經理陳佳文昨(10)日上午在越洋視訊記者會上表示,「這是我們南進很重要里程碑」,在東南亞的布局更完整,金融服務橫跨越南、菲律賓、印尼、新加坡、印度與泰國。

 

中信銀行去年9月增持泰國LH Financial Group Public Company Limited(簡稱LHFG金融集團)股份至46.6%,成為該集團最大股東、董事會席次過半。陳佳文解釋,席次過半表示取得經營權,LHFG金融集團正式成為中信銀的子公司,財務要合併報表,要開始把中信的服務導入LH

 

中國信託海外布局有成,於昨日下午假泰國曼谷市暹羅凱賓斯基酒店(Siam Kempinski Hotel Bangkok)舉辦慶祝活動,現場冠蓋雲集。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董事長利明献、總經理陳佳文率領中信金控行政長高人傑、財務長邱雅玲及多位高階主管出席,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副代表徐蔚民亦親自到場,逾500位台灣及泰國工商界貴賓與客戶代表共同見證榮耀時刻。

 

利明献致詞時特別感謝台灣與泰國雙方主管機關的支持,亦向LHFG金融集團全體夥伴及董事表達感謝之意,正因各界對中國信託的肯定,才能一起寫下新的里程碑。

 

LHFG金融集團的加入,讓中國信託銀行成為在泰國擁有最多分行的台資銀行,未來LHFG金融集團可善用中國信託遍及北美及亞洲各地的海外發展經驗及國際據點優勢,促成其服務的國際化及多元性,讓泰國台商享有更完整的金融服務,同時帶動LHFG金融集團成長動能,期望有助於泰國金融市場蓬勃發展。

 

徐蔚民出席慶祝酒會時表示,因應政府新南向政策,泰國一直是很重要的策略夥伴,台商在東南亞市場的發展,相當仰賴台灣金融機構的協助,未來透過LHFG金融集團的服務據點,中國信託可將金融服務範圍擴大至泰國,並進一步協助泰國企業將業務拓展至全球。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信銀是最全球化的台資銀行。

                                                                                                                                                                                                                                                                                                                                                                                                                                                                                                                                                                                                                                                                                                                                                                                                                                       第二、在東南亞布局最完整。

 

第三、東南亞對台商未來很重要。

 

第四、布局從大陸轉向東南亞。

 

6G

 

大陸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表示,目前已經開通5G基地台超過142.5萬座,5G手機終端連接用戶超過5.2億戶,世界領先、規模最大,今年將累計建成5G基地台突破200萬座,同時,也要為下一代通信技術6G的發展提前謀劃,做好部署。

 

肖亞慶昨(8)日在大陸全國人大第二場「部長通道」活動上表示,要加快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在打好5G網路基礎的同時,更要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力度,6G已蓄勢待發。

 

肖亞慶說,大陸在5G發展有非常好的機遇,5G應用在工業、能源、交通等領域也快速拓展,賦能千行百業的成效十分顯著,「去年全年通信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業務收入分別增長8%17.7%。」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數位經濟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

 

他表示,在發展5G的同時,也要考慮下一代通信技術的演進方向、技術路線,為下一代通信技術6G的發展提前謀劃,做好部署。

 

目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電信商均在積極探索6G技術,據中國移動2月底發布6G協同創新成果,提出6G語義通信系統原型、光子學輔助太赫茲通信系統等共計17個創新項目;而中國電信則發力衛星互聯網;中國聯通主要開展算力研究。

 

截至目前,大陸6G技術專利申請量達3.8萬項,相關技術專利占全球比重35%,位居世界第一。未來三至五年將是6G潛在關鍵技術的窗口期,是搶占通信領域技術制高點和培育產業基礎的關鍵。針對6G核心技術發展,市場關注多在太赫玆和衛星互聯網。

 

開源證券評估分析,未來6G將主要應用於沉浸式雲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聯、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數字孿生、全域覆蓋等八大場景。6G構建全球全域覆蓋業務的「空、天、地一體化」網絡,全球再無任何行動通信覆蓋盲點。

 

肖亞慶表示,1-2月工業經濟平穩運行,但也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比如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交通運輸的困難和費用的提升,還有疫情散發「最大的就是外部環境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對工業經濟造成影響。」

 

大陸製造業總量已連續12年位列全球首位,肖亞慶表示,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的發展,未來仍然是重點努力的方向。「製造業在向高端邁進的過程中,要解決自立自強的關鍵核心問題」,以支撐整個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的增長。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是全球5G最大市場。

                                                                                                                                                                                                                                                                                                                                                                                                                                                                                                                                                                                                                                                                                                                                                                                                                                       第二、6G競賽現已開始。

 

第三、大陸有廣大的市場。

 

第四、再加上十四五政策的支持。

 

呷哺呷哺

 

台資背景的大陸「連鎖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11日公布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21年公司營收約人民幣(下同)61.5億元,年增約13%。但因期內關閉超過200家虧損門市所造成的一次性虧損,公司預計將由盈轉虧,最多虧損將近3億元。

 

新浪財經引述呷哺呷哺公告顯示,2021年淨虧損主因為公司全年關閉約230家餐廳,導致長期資產一次性虧損,再加上部分餐廳業績下滑所導致的計提減值虧損,合計約2.2億元。

 

此外,大陸疫情多點散發,部分地區餐廳受防疫規定限制,無法正常營業。

 

公司預計,2021年由盈轉虧,淨虧損約2.75億元~2.95億元,相較2020年,淨利潤則為11.5億元。業績方面,預計2021年全年營收61.5億元,年增13%。

 

港股上市的呷哺呷哺11日盤中低見3.53港元,全日收報3.76港元,大跌7.84%,市值報40.83億港元,公司年內累計跌幅超過38.2%。

 

呷哺呷哺創始人兼董事長賀光啟於20218月曾表示,經過兩個多月的市場走訪,發現呷哺呷哺部分門市存在嚴重的選址錯誤問題,導致公司虧損,因此決定關閉200家虧損門市。

 

公司最近計畫指出,2022年將及時調整組織架構和業務策略,多方增加餐廳收入,並將整合呷哺呷哺、湊湊和聯盟品牌茶米茶等會員系統,促進多品牌行銷和引流,進一步提升門市經營利潤。在擴張方面,公司將謹慎選取門市地址,年內預計新增156家餐廳。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先前海底撈也賠錢。

                                                                                                                                                                                                                                                                                                                                                                                                                                                                                                                                                                                                                                                                                                                                                                                                                                       第二、關實體店是趨勢。

 

第三、呷哺呷哺是台資在大陸的成功典範。

 

第四、2022年零售業經營走向保守。

 

併購基金

 

成立產業併購基金已成為大陸大企業的發展新趨勢。陸媒統計,截至3月上旬,已有多達81家上市公司設立相關基金進行投融資,且超過六成瞄準的是當前正熱的半導體、新能源領域。

 

證券日報報導,截至310日已有81家上市公司設立產業併購基金。例如38日協鑫集成公告,出資人民幣(下同)1億元,以合夥方式成立10億元的產業併購基金,將加大太陽能產業鏈投資力度,更好助推公司主要業務太陽能的發展。

 

報導指出,這些產業併購基金超過六成,是瞄準半導體和新能源領域,除太陽能外,動力電池更是熱點中的熱點。例如,在2月鋰電池產業鏈四家龍頭企業雲天化、恩捷股份、億緯鋰能、華友控股,就共同在玉溪市打造千億元級新能源電池全產業鏈集群,項目一期、二期承諾投資額,共計517億元。

 

報導引述錦華基金總經理秦若涵表示,半導體和新能源產業鏈均具有投資周期長、市場大的特性,都是政策大力支持的產業,上市公司針對這些領域,設立併購基金,對撬動社會資本、尋找未來併購標的和新的增長業務,都有積極意義。

 

鞏固產業鏈的穩定、強化對該產業的市場,是近年大公司頻繁設立產業併購基金的原因之一,報導引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分析,一般合作企業之間,往往有相同的利益訴求,比如增加供應商數量、提高供應穩定性、向產業鏈上游延伸等,所以會透過聯合設立產業併購基金的模式,這種方式比起再融資,更加注重長期投資。

 

報導並引述業內人士分析,上市公司會因為融資需求較大,需要借助PE的力量,通過產業資本運作,所以選擇設立產業併購基金,完成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上市公司紛紛成立產業基金。

                                                                                                                                                                                                                                                                                                                                                                                                                                                                                                                                                                                                                                                                                                                                                                                                                                       第二、正確的方向,有焦點,符合未來政策走向。

 

第三、資本運作帶動市場。

 

第四、併購基金是產業快速發展與成長的推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