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日 星期二

英特爾,GOOGLE,莫德納,移工移民,網家,AI機器人,薪資,英特爾,綠電台積電,印度晶片.北交所,大陸餐飲,孟格中國,阿里長鑫,中國行動計劃,馬士基,私募,蘋果,維珍銀河

 理事長的話:英特爾,GOOGLE,莫德納,移工移民,網家,AI機器人,薪資,英特爾,綠電台積電,印度晶片.北交所,大陸餐飲,孟格中國,阿里長鑫,中國行動計劃,馬士基,私募,蘋果,維珍銀河

英特爾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上任剛屆滿一年,他為自己執掌這家晶片大廠首年的表現,給了「A」的成績。他也坦承英特爾不會在一夜之間扭轉命運,也抨擊華爾街分析師老是在「唱衰」他的轉型計畫。

 

基辛格接受彭博電視專訪時坦承,他對那些一直看空的投資人感到很不滿,他相信還有其他人對於英特爾重振雄風、創造「新的老牌英特爾」,感到興奮。

 

他表示:「從某些方面而言,我們比我所想像領先;在某些領域,我們並非如我所想般那麼遙遠。而眼前的龐大挑戰,確實非言語能述。」

 

基辛格說,他正試圖克服十年來的「壞決定與差勁的執行」,且給予設計團隊目標,就是打造出更好的晶片,「我們必須創造出讓蘋果公司說,『這是比我能做出更好』的產品與技術」。

 

半導體產業銷售在去年首度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後,基辛格相信,未來十年銷售數字將增加一倍。

 

隨著英特爾生產廣泛種類的晶片,該公司尋求變得比以往更具不可或缺的地位,「這需要一些時間,但我們正穩步在路上」。

 

彭博指出,沒人能否認這位60歲執行長的雄心壯志,他正試圖以「如火如荼」的步調來重塑晶片產業的競爭版圖、讓英特爾逆轉命運,同時改變美歐產業政策,但這項計畫很貴。

 

基辛格正在美國俄亥俄州支出200億美元打造全世界最大晶片製造廠、本周宣布同意以54億美元買下以色列高塔半導體公司,也計劃在歐洲擴張並提高研發支出,在在不利英特爾向來穩定的利潤率,也測試著投資人的耐心。

 

目前NZS資本公司等投資人仍抱持觀望態度,基金經理人巴斯蓋特指出,現實極為嚴峻,人們認為英特爾轉型需要花好幾季、甚至好幾年。

 

他說,英特爾必須展現更好的財務狀況,證明能取得大型委託生產晶片的客戶,並阻止市占流失。

 

不過,基辛格的努力贏得避險基金Third Point明星操盤手洛伯(Daniel Loeb)的讚賞。他16日在給投資人的信件中表示,英特爾「值得再看一眼」。

 

洛伯說:「我們對英特爾積極的投資計畫感到欣慰。我們知道英特爾重振的開端將是複雜且漫長的,而我們樂見基辛格先生為長期成長犧牲短期獲利。」

 

我們的看法:

 

第一、基辛格是優秀的CEO

                                                                                                                                                                                                                                                                                                                                                                                                                                                                                                                                                                                                                                                                                                                                                                                                                                       第二、非常了解半導體產業技術。

 

第三、正進行大規模的投資與布局。

 

第四、最重要是重新聚焦於製造。

 

GOOGLE

 

繼蘋果對秘密蒐集行動裝置數據的廣告業施加限制後,Google也準備採用新的隱私權措施,限制Android手機上的跨應用程式(App)追蹤,可能加速終結過去十多年來智慧手機上的廣告行為。

 

Google 16日表示,有些App利用個人智慧手機的字元識別碼蒐集和分享用戶資訊,Google打算與業界廣泛合作,開發更重視隱私的替代產品。

 

Google暫未提供新系統如何運作的細節,新措施對用戶或廣告商會產生哪些影響也仍不清楚,但Google表示,將繼續支援現有智慧手機辨別碼至少兩年,並在進行任何重大變更前發出通知。

 

Google宣布這項計畫的時機,適逢歐洲監管機構正加強審查數位廣告追蹤用戶的行為。

 

安裝在智慧手機上的各種App,能與廣告科技公司分享與個人裝置有連結的一串字母和數字,讓廣告公司藉由裝置用戶的線上行為推測使用者的興趣,提振這個規模高達數千億美元的產業。

 

蘋果去年透過彈出式提示,讓用戶選擇是否允許App追蹤資料,限制iPhone上的追蹤行為。據App數據供應商Flurry表示,逾80%美國用戶選擇不允許追蹤,這已導致iPhone上的行動廣告價碼暴跌,Android裝置上的廣告價碼則持續上漲。

 

Google這次的決定,可能使廣告商和App開發商所面臨的挑戰更加全球化。蘋果iPhone手機在美國的市占率約為50%,但全球約有85%的智慧手機使用GoogleAndroid作業系統。

 

臉書母公司Meta抨擊蘋果變更隱私權政策,但對Google的計畫持不同的論調。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蘋果的做法導致Meta市值蒸發逾3,000億美元,Meta預估今年將因此損失100億美元營收。

 

然而,Meta廣告生態系副總裁布赫海姆表示:「我們樂見Google對保護隱私權的個人化廣告提出長期、合作性的計畫,期盼繼續與Google和廣告生態系合作,加強保護隱私權的技術。」

 

知情人士表示,Meta較不擔心Google的計畫,是基於兩大理由:第一的因素是Google準備以較長的時程實施這項計劃,第二則是Google準備廣泛合作。臉書已為自家的目標式廣告行為辯護,聲稱用戶對於與自己有關的廣告很滿意,且其技術能讓廣告商更精準觸及潛在客戶。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盟重視隱私權保護。

                                                                                                                                                                                                                                                                                                                                                                                                                                                                                                                                                                                                                                                                                                                                                                                                                                       第二、蘋果近期也改變隱私權政策。

 

第三、對Meta造成巨大衝擊。

 

第四、Google隱私權政策同樣有深遠影響。

 

莫德納

 

美國生技大廠莫德納(Moderna)昨(16)日宣布,將在台灣設立子公司、估年中完成,聚焦台美生技合作,並即刻在台招募人才。業內預期,台美雙方有望透過此平台,打造具規模的生醫產業鏈。

 

莫德納執行長Stéphane Bancel昨表示,期待後續與台灣有更多的合作機會。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回應表示歡迎,不論是爭取代工或其他合作可能性都不排除。

 

曾多次被點名最有機會與大廠代工合作的台康生技,該公司昨日表示,自去年起,台康就曾被政府徵詢代工莫德納mRNA疫苗,對此,台康生技絕對有足夠的技術實力與生產量能,也歡迎與莫德納合作的其他可能性。

 

另一家CDMO(委託開發與生產)大廠永昕生醫董事長林榮錦表示,只要莫德納能夠釋出關鍵技術,永昕隨時有能力代工生產mRNA疫苗。

 

業內人士說,莫德納在亞洲與三星集團的代工合作,主要是在針劑的充填生產,產業界估計,依照莫德納所需要的量能,包括台耀化學、聯亞藥業、南光製藥等,都有數億劑的充填產能。

 

台康生技表示,隨著新冠疫苗流感化的趨勢明朗,只要莫德納繼續開發次世代的需求仍在,與國內合作的機會點也永遠存在。

 

至於短期規劃,莫德納全球副總裁Patrick Bergstedt表示,莫德納即刻招募台灣在地人才,台灣據點預計於今年年中設立完成;另外,次世代疫苗也有望於今年下半年推出。

 

Bergstedt也指出,由於台灣有許多優秀的醫學大學、教學醫院,台灣據點初期重點也會放在臨床醫學合作上,且已和許多醫學大學、教學醫院接觸並洽談合作的可能性。

 

莫德納於全球12個國家設有辦公室,在亞太地區目前已擁有日本、南韓及澳洲辦公室。除台灣外,也將於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設立據點。

 

莫德納目前發展中的產品線,包括40個開發中計畫,其中25個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此外,莫德納也持續更新新冠的策略,以因應Omicron等各種令人憂慮的變異病毒株,並為多種疾病和病症開發全新疫苗和治療藥物。

 

我們的看法:

 

第一、莫德納去年已和南韓合作。

                                                                                                                                                                                                                                                                                                                                                                                                                                                                                                                                                                                                                                                                                                                                                                                                                                       第二、台灣去年重點在自行生產高端疫苗。

 

第三、台灣有生技人才及技術。

 

第四、代工是台灣最擅長的事。

 

移工移民

 

因應少子化危機,國內勞動力大幅短缺,為解決藍領技術人力的缺口,勞動部規劃外籍中階技術人力符合三條件,即在台工作六年、技術純熟、符合一定薪資,經申請後再工作五年,就可永久居留。行政院院會今將討論此「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勞動部規劃以行政命令公告,而不涉及修法的方式,鬆綁外籍中階技術人力「移工變移民」。

 

至於為何不考慮修法或制定「新經濟移民法」,勞動部官員表示,無論是藍領或白領勞工的引進,現行「就業服務法」、「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等相關法令已很完備,因此暫不考慮修法,而擬以行政命令修訂的方式公告。

 

勞動部官員指出,規劃是符合一定工作年資與薪資者予以鬆綁,目前是朝「在台工作六年、技術純熟、符合一定薪資,經申請後再工作五年」的方向,鬆綁可永久居留。

 

據了解,行政院推動「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修法,處理外籍白領問題,去年六月已三讀,藍領移工問題則回歸勞動部,改以行政命令處理。

 

台灣開放外勞今年正好滿三十年,七十萬移工大軍已成為台灣社會不可或缺的生產力。有關資深移工取得台灣居留權,各界看法不一,勞團主張制定專法,多位民進黨立委更主張制定「新經濟移民法」,但鑑於過去政院推動「新經濟移民法」引發爭議,將暫不推動這項新法,改由勞動部規劃修正行政命令。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非常缺乏人力。

                                                                                                                                                                                                                                                                                                                                                                                                                                                                                                                                                                                                                                                                                                                                                                                                                                       第二、從低階人力到高階人才皆然。

 

第三、未來必須積極引入外國人才。

 

第四、東南亞是最重要市場。

 

網家

 

進軍數位金融生態圈,渣打銀行與網家(8044)攜手推出「PChome幫手貸」,標榜透過大數據運算模組預審機制,以滿足PChome 24h購物平台供應商即時融資需求,結合「應收帳款」與「寄倉存貨」雙循環額度設計,隨借隨還,讓供應商資金更靈活。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指出,數位金融的終極目標,是為目標客戶建立生態圈,透過銀行擅長的大數據模型分析,應用至購物平台供應商的營運狀態,並導入人工智慧的運算機制,讓過去從未被滿足的使用者,提供線上貸款服務。

 

網家集團董事長詹宏志指出,在疫情影響下,不少供應商資金更仰賴銀行,但根據PChome調查顯示,超過6成供應商認為疫情帶動電商銷售,資金需求增加,其中近7成供應商表示資金來源仍得仰賴銀行往來,但受限於申請文件與手續繁瑣,加上疫情期間多次往返銀行辦理業務的風險考量,高度期待能夠簡化流程,另也有4成供應商認為,將應收帳款或庫存納入融資額度有助於進一步推動業績成長。

 

而「PChome幫手貸」就是以PChome 24h購物平台供應商為主要授信對象,設計「應收帳款」加上「存貨融資」的雙額度,讓供應商營運績效,得以作為金融可信資料,大幅簡化傳統企業融資必須進行的冗長放貸審查程序。

 

渣打銀行消費金融、私人理財暨中小企業銀行事業總處負責人林素真解釋,這種放款模式,銀行不再需要看借款人銀行存款、擔保品及有無保證人,而是看平台經營多久以及業績表現來連動貸款額度,相關服務全部線上提供,也符合供應商的運作習慣。

 

我們的看法:

 

第一、網家積極發展FinTech

                                                                                                                                                                                                                                                                                                                                                                                                                                                                                                                                                                                                                                                                                                                                                                                                                                       第二、已成立FinTech次集團。

 

第三、過去半年進行很多合作及投資。

 

第四、這是正確的方向。

 

IC人才

 

電動車、元宇宙、AI等新興領域的發展,使得台灣經濟命脈半導體業更顯重要。人力銀行調查指出,台灣半導體人才缺口達3.4萬,創七年來新高,其中,半導體業「求供比」高於整體徵才市場,想進半導體求職者,平均可以分到3.7份工作。

 

此外,主動應徵半導體業的求職者,目前屬於在職中「騎驢找馬」的比例為66.4%,高於整體徵才市場的45.6%。半導體產業前景好,更吸引在職者勇於轉職。

 

人力銀行表示,分析過去十年數據發現幾項趨勢:以學歷來說,47.5%求職者最高學歷為碩士或博士,58.1%來自工程學科類,代表想進入半導體業,高學歷已是基本,而非加分條件。

 

依年齡來看,30歲~50歲中壯年想投入半導體業的求職者占56.2%,顯示想進入半導體業的求職者已具備一定年資,新鮮人是另一股興起中的勢力。

 

依產業以及職類來看,目前或前一份工作有43.4%即在半導體業;曾經當過的前兩大職務為工程研發類、製程規劃類佔36.4%,產業人才的專業性高度相關,非相關產業、職類較難切入。

 

而若是非理工背景,是否也有機會進到半導體產業?104發現,依科系,半導體業求職者有14.8%是商管及管理學科類畢業,高居各科系第二,可以專長切入稽核、平均月薪資可達5.7萬,或是成為財務分析/財務人員、平均月薪也有4.6萬。

 

另外,半導體業求職者目前或前一份工作的職類,前五名非工程職的職類包括系統維護/操作人員、品保∕品管類人員、業務銷售類人員,平均月薪落在3.14.2萬之間。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半導體最缺乏人才。

                                                                                                                                                                                                                                                                                                                                                                                                                                                                                                                                                                                                                                                                                                                                                                                                                                       第二、半導體薪資最高。

 

第三、但嚴重影響其它行業招聘人才。

 

第四、台灣應放寛東南亞白領人才居留台灣。

 

AI機器人

 

餐飲連鎖集團不僅擔憂疫情再起,目前遍面臨人力短缺問題,紛紛借助科技取代部分人力,包括築間、千葉等餐飲集團,率先採用AI機器人點餐、送餐服務;而春水堂目前正在門店測試帶位機器人;鼎王餐飲集團積極評估智慧型服務機器人的效益,未來不排除跟進採用。

 

築間餐飲集團表示,目前除了強力招募餐飲專才,祭出儲備幹部4.3萬元起徵才外,由於假日時段來客數較多,先採用AI機器人點餐、送餐服務,除了加快送餐速度外、準確性也非常高,消費者對於機器人送餐也覺得有趣與新奇,經常拿出手機拍照、錄影紀錄。

 

築間強調,機器人送餐每趟可送12個鍋物,並可指定桌號及非接觸送餐,甚至機器人還能唱生日快樂歌祝壽,不但有高運量的配送次數,還能提升餐廳客流量。

 

千葉餐飲集團表示,將耗資千萬購置更多AI機器人,包括送餐機器人、點餐機器人、桌邊服務機器人,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即時性服務。千葉認為,有了機器人加入服務團隊,不僅可提高防疫,也能讓原有服務人員更專注現場把關工作,加速餐飲優化與轉型,預期今年可望繳出一張漂亮成績單。

 

鼎王餐飲集團則表示,目前集團已導入手機線上點餐系統,AI機器人點餐、送餐仍在評估階段。此外,春水堂餐飲集團也已在門店測試帶位機器人,未來也將視營運效益擴大其應用範圍與使用門店。

 

我們的看法:

 

第一、服務業招不到足夠人力。

                                                                                                                                                                                                                                                                                                                                                                                                                                                                                                                                                                                                                                                                                                                                                                                                                                       第二、未來只能依賴機器人。

 

第三、美國麥當勞亦然。

 

第四、AI機器人肯定會加速普及。

 

薪資

 

出口暢旺、投資優於預期,去年經濟成長率達6.28%,長榮甚至狂發40個月年終,羨煞所有上班族;根據主計總處最新公布110年各業別受雇員工薪資增減情況顯示,全體813萬受雇員工,每人每月總薪資平均為55754元、年增2.94%,不過,旅行、休閒、批發等相關服務業,總薪資下滑7.58%至2.28%不等,成了疫情下的產業受創的三大苦主。

 

人資主管表示,疫情紛擾下,產業呈現「K型」發展,簡單來說,好的很好,壞的很慘,像海運、證券以及與外銷為主的科技、製造業,發放獎金、加薪幅度超越往年,是豐收的一年,但差的產業卻很淒慘,無薪假、減班休息,總薪資大打折扣,不少受雇員工因而紛紛轉行。

 

主計總處官員表示,去年56月防疫管制升級為三級,勞動市場受到衝擊,尤其旅行、藝術表演、休閒娛樂、批發等內需型服務業受創最深;上述產業中,批發業受雇員工人數超過上百萬人,影響層面最廣。

 

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去年受雇員工人數平均813萬人,年增1.7萬人或0.21%,已經走出109年衰退的陰霾;不過,部分內需型服務業仍未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例如,藝術休閒業最新的就業人數仍比4月少了1.1萬人,說明疫情對勞動市場的影響仍在。

 

近來確診者足跡遍布全台,本土疫情有重捲再起的疑慮,官員評估,民眾逐步習慣疫情的生活,還是會買東西、吃東西,除娛樂會加以節制外,預期餐飲、批發會持續好轉。

 

主計總處上周公布110年各業別受雇員工薪資增減情況,旅行及相關服務業的總薪資還跌破4萬元大關、為39673元,負成長7.58%,堪稱是疫情下最大苦主;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去年總薪資也同步下滑4.93%,就業人數近107萬的批發業也飽受三級警戒、人流減少、工時縮短等影響,總薪資減幅達2.28%。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半導體和電子業提高了平均薪資。

                                                                                                                                                                                                                                                                                                                                                                                                                                                                                                                                                                                                                                                                                                                                                                                                                                       第二、很多人沒有達到55,000元水準。

 

第三、台灣進入「生不如死」時期,人口逐漸下滑。

 

第四、未來還有少子化危機,大學招不到學生。

 

英特爾

 

英特爾全力衝刺晶圓代工服務(IFS),且將觸角延伸至車用電子市場。英特爾表示,將以開放中心運算架構、車用級製造網路及讓轉換至先進技術成為可能等三大重點、跨入車用晶片的晶圓代工市場,搶搭2030年上看1,150億美元規模的市場。

 

法人看好,由於英特爾大舉跨入車用電子市場,日月光投控、京元電等封測廠,將有機會承接英特爾委外的車用電子封測訂單,推動業績持續成長。

 

英特爾於美國時間17日舉行2022年投資者會議,其中英特爾指出,分散的供應鏈和傳統製程技術,將無法支撐不斷成長的需求。有鑑於此,英特爾晶圓代工服務將成立專門的汽車部門,為汽車製造商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並優先專注於三個重點。

 

首先為開放中心運算架構,英特爾指出,晶圓代工服務將開發高效能開放式汽車運算平台,讓汽車OEM能夠建立次世代體驗和解決方案。這個開放平台架構將汲取以小晶片(chiplet)為基礎的構件優勢,以及英特爾的先進封裝技術,替技術節點、演算法、軟體和應用提供顯著彈性,以便建立最佳化解決方案,解決次世代運輸工具的運算需求。

 

其次是車用級製造網路,英特爾表示,將為汽車應用和客戶的嚴謹品質要求,提供相應的製造技術。晶圓代工服務把目標同時放在領先製程節點並為微控制器和獨特車用需求最佳化的技術,以及結合先進封裝並協助客戶設計多種類型的車用半導體。

 

最後,讓轉換至先進技術成為可能,英特爾說,晶圓代工服務將為汽車製造商提供設計服務和英特爾矽智財(IP),讓他們能夠利用英特爾從晶片到系統設計的專業知識。於去年宣布的IFS加速器汽車計畫,協助車用晶片製造商轉換至先進製程和封裝技術,並使用英特爾的客製和業界標準IP產品組合進行創新。

 

我們的看法:

 

第一、晶圓代工是英特爾未來重要策略。

                                                                                                                                                                                                                                                                                                                                                                                                                                                                                                                                                                                                                                                                                                                                                                                                                                       第二、打造完整生態系。

 

第三、製造是生態系的重要關鍵。

 

第四、英特爾學習台積電成功模式。

 

綠電台積電

 

企業對於綠電需求日益增高,經濟部標檢局18日表示,累計至2月中,核發憑證突破百萬張,這是從2017年開始實施再生能源憑證後,重要的里程碑,其中已在市場交易的逾91萬張綠電憑證中,有將近99%都被台積電搶包下,在其他企業大嘆買不到憑證的同時,也顯示未來市場需求活絡、成長空間極大。

 

標檢局指出,截至18日為止,綠電憑證案場數有226個,核發憑證超過106萬張,相當於約10.6億度綠電,減碳量約53.4萬公噸,總體憑證交易則突破91萬張。自2020年綠電轉供交易開展,標準檢驗局促成了能源業、售電業、電子業、金融業、生技業、美妝業、法律服務業及商辦大樓等跨領域產業共同合作完成綠電轉供,提升企業綠電使用的比例。

 

根據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顯示,目前交易量最多的是台積電,逾91萬張的憑證交易,有超過98.7%都是被台積電買走。另外,未來有多個離岸風電案場即將完工併網,部份也已與台積電談妥後續購售電合約,未來市場上的綠電仍被台積電掃光。

 

除綠電轉供交易外,自發自用憑證的交易量亦逐年上升,交易紀錄已累計達萬張以上,在企業追求環境效益需求帶動的商機下,愈來愈多地方政府機關、學校積極配合政府綠能政策,將自發自用的再生能源案場申請核發憑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台電18日也宣布,台電自己的風力發電設備,總發電量達到100億度,寫下台灣綠能的新里程碑。

 

台電指出,從2001年在澎湖中屯設立第一座陸域風機起,至今台電已完成168部陸域風機,總裝置容量共計297.04MW,架設地點北從新北石門,南至屏東恆春,遍布台灣西部沿海及澎湖、金門離島,其累計發電量於1044月達到50億度。近年來結合大數據技術強化機組維運,提升發電穩定度。

 

台電舉例,去年台電陸域風力年發電量達6.72億度,佔全國陸域風力發電量約58.7%,可供給近17萬家戶一年用電,並於18日達成累積發電量100億度的里程碑。

 

台電表示,除持續開發陸域風力外,也朝向離岸近海拓展風力新場域,台電離岸一期風力發電工程共21部風機已於去年完成併聯,二期計畫也如火如荼地展開,預期在114年達到陸域風力370MW、離岸風力403.7MW之開發容量目標,台電將持續配合政府能源轉型政策,積極發展潔淨再生能源,邁向低碳電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是用電超級大戶。

                                                                                                                                                                                                                                                                                                                                                                                                                                                                                                                                                                                                                                                                                                                                                                                                                                       第二、台積電也是綠電大買家。

 

第三、全台灣綠電幾乎被台積電買走。

 

第四、台灣要更平衡的電發展環境。

 

印度晶片

 

印度電子資訊產業技術部(MeitY)指出,接獲五件設立半導體廠與顯示器廠申請,總投資承諾達二○五億美元,其中包括近期與台灣鴻海成立合資公司的印度跨國集團Vedanta;日本經濟新聞報導,鴻海出資一.一八七億美元,持有該合資公司四十%股份,是第一家響應印度政府號召,將晶片生產轉移至印度的外國科技製造大廠。

 

印度快報報導,提出建立半導體廠計畫的還包括新加坡公司IGSS Ventures,以及由Next Orbit創投基金主導的ISMC公司。MeitY聲明說,「接獲的申請案將成立二十八奈米至六十五奈米的半導體廠,每月產能約十二萬片晶圓,投資金額一三六億美元,並尋求中央政府近五十六億美元補助」;當中至少一家可望在三月三十一日以前獲得批准。

 

MeitY補充,當局也收到VedantaElest申請成立顯示器廠,總投資承諾六十七億美元,尋求政府二十七億美元財政支持。

 

報導指出,去年十二月,印度內閣批准一項一百億美元計畫,以在印度打造半導體與晶片生產生態系統,計畫包括對參與半導體製造、顯示器以及複合半導體、矽光子、感測器、半導體封裝與設計等企業提供一連串獎勵支持;以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廠為例,若技術為二十八奈米以下,最高可補助建廠成本五十%,若為二十八奈米以上至四十五奈米之間,可提供建廠成本四十%補貼。

 

報導說,在全球晶片短缺之際,印度政府獎勵設置半導體製造廠的行動意義重大,將進一步扶植半導體組裝、測試與封裝廠的設立,預計二○二四年印度第一家半導體製造廠將正式啟用。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印度也投入晶片製造。

                                                                                                                                                                                                                                                                                                                                                                                                                                                                                                                                                                                                                                                                                                                                                                                                                                       第二、全球各國都缺晶片。

 

第三、但肯定不會再完全依賴台灣。

 

第四、投資印度有很大的不確定風險。

 

北交所

 

北京證券交易所(北交所)自去年1115日正式揭牌開市以來,至今已滿3個月。根據北交所官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11日,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計84家,總股本123.49億股,總市值2279.30億元人民幣。台商認為,北交所降低中小企業在大陸的上市門檻,可以給體質優良的台商融資機會。

 

中小企上市門檻降低

 

2022冬奧北京新聞中心主辦的「雙奧之城新氣象——2022中外媒體北京行」主題採訪活動,昨天參訪坐落於北京金融街的北交所。包括:兩岸四地及《紐約時報》、美聯社等45家境內外媒體的68名記者參與。

 

北交所對台資企業在大陸上市及未來發展有何影響?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曾對此表示,北交所是服務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專業化平台,主要聚焦製造業、訊息技術、材料、醫療保健等「專精特新」行業,為專業性較強、在某一領域具有特色和優勢的優質中小企業上市、加快對接資本市場帶來重大利好,相關政策同等適用於台資企業。

 

由於北交所主要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更好的融資服務,北京一名李姓台商表示,大陸現在有不少「專精特新」台資中小企業,處於轉型升級分岔點,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北交所降低中小企業在大陸的上市門檻,可以給體質優良的台商融資機會。」

 

新三板改革奠定基礎

 

北京證券交易所於202193日註冊成立,是經大陸國務院批准設立的中國第一家公司制證券交易所,也是繼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之後,時隔30年新設立的第三家證券交易所。

 

企業如何申請在北交所上市?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趙維久表示,「受理」是企業發行上市審核的第一個環節。「北交所實行電子化審核,申請、受理、問詢,回覆等事項均通過審核系統線上辦理,從而實現讓數據訊息多跑路,讓市場主體少跑腿。」

 

「新三板的不斷發展為北交所建立打下良好基礎」,趙維久表示表示,新三板自2013年正式運營以來,累計服務掛牌公司13000多家,奠定了北交所發展的企業基礎。

 

我們的看法:

 

第一、北交所成立針對小微企業。

                                                                                                                                                                                                                                                                                                                                                                                                                                                                                                                                                                                                                                                                                                                                                                                                                                       第二、定位正確,大陸小微企業多。

 

第三、「專精特新」是關鍵。

 

第四、三個月即有80多家企業上市,非常成功。

 

大陸餐飲

 

面對近月本土疫情頻發、上游原物料成本高漲,中國大陸餐飲業也掀起漲價潮,除多次登上社交平台熱搜,也讓經營更雪上加霜。據統計,短短幾個月內,大陸共有全國連鎖的三家咖啡品牌、兩家速食業合計五家餐飲連鎖企業漲價,漲幅5%10%

 

以星巴克為例,2月中下旬分別因門市驅趕用餐公安事件、漲價登上社交平台熱搜,其拿鐵、馥列白系列咖啡漲價人民幣1元(約新台幣4.4元),美式咖啡等杯型漲價人民幣2元。

 

星巴克回應,定價是在對營運成本等多項因素進行考量後制定的,並指這次是自201811月以來,首次對中國大陸市場漲價。

 

澎湃新聞報導,瑞幸咖啡和進入大陸市場三年的加拿大咖啡品牌Tims,也陸續在去底、今年初,因租金、物流、成本等因素,對咖啡漲價人民幣23元。其中,Tims的「經典貝果系列套餐」,從去年的人民幣22元,上漲到1月初人民幣26元,現在更漲到28.9元。

 

餐飲業部分,指標快餐品牌肯德基、麥當勞也相繼漲價。其中,肯德基自去年1227日起,就開始對大陸菜單進行統一漲價,麥當勞多款漢堡套餐漲價人民幣56元不等。

 

就此次漲價潮,凱度消費者指數大中華區總經理虞堅表示,對餐飲業來說,上游原料成本從去年開始就居高不下,這種情況不僅中國大陸存在,全球也是一樣,很多企業一開始希望透過提升營運效率吸收成本,但今年通貨膨脹已經非常嚴重。

 

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教授李偉指出,展望未來,受全球疫情因素影響,咖啡、乳製品等原材料進出口貿易價格短期內不會下降,未來咖啡飲品、乳製品難以出現季節性價格回調,餐飲企業還有可能持續漲價。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上述議價能力強的大企業可透過漲價調控獲利,中小企業因無法承受,下場可能更慘。

 

據工商資訊平台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大陸餐飲相關店面共註銷了100萬家,其中快餐店註銷了近40萬家,火鍋店註銷近10萬家,奶茶店註銷近35萬家。

 

分析人士認為,2022年大陸經濟工作「穩字當頭」,如何通過資源調配,緩解餐飲企業的經營壓力,讓行業平穩度過低迷,有著優先迫切性。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世界原物料價格上漲。

                                                                                                                                                                                                                                                                                                                                                                                                                                                                                                                                                                                                                                                                                                                                                                                                                                       第二、已開始反映到餐飲業價格。

 

第三、由龍頭連鎖集團帶頭漲價。

 

第四、小中型業者會有一波洗牌。

 

孟格中國

 

儘管中概股2021年流年不利,阿里巴巴尤其如此,但「股神」巴菲特搭擋、波克夏海瑟威副董事長孟格(Charlie Munger)仍在期間大幅加碼。孟格日前更公開表示,資金投入中國能取得比美國更高的價值,他對中國、阿里的未來相當放心。

 

綜合外媒17日報導,Daily Journal年會16日舉辦,身為董事長的孟格向外界暢談其投資理念,且大幅讚揚中國的投資機會。孟格表示,發展迅速的中國是個非常好投資機會,當前許多有競爭力的中企,股票價格都相當便宜,投入中國的每一塊錢都比投資美國有效益。

 

報導指出,由於Daily Journal2021年內大幅增持股價暴跌的阿里巴巴,投資人關注孟格堅定買入的理由。孟格對此表示,阿里巴巴在競爭激烈的零售領域仍占據相當上風,這是一筆合理的投資,而且目前看來阿里股票的風險並沒有市場預期的那麼巨大。

 

對於為何巴菲特沒有一起增持阿里的疑問,孟格回應,每個人都喜歡在自己放心的領域投資,自己對中國的放心程度更甚於巴菲特,投資中國讓自己感到放心且舒適。

 

Daily Journal2021年大買阿里巴巴,尤其在第四季增持阿里ADS幅度99%,讓阿里在其投資組合中的占比從不足20%一舉突破逾27%。且該機構2021年甚少操作其持有的美國銀行、富國銀行、美國合眾銀行、浦項鋼鐵等標的,主要動作便是買入阿里巴巴。

 

受到中國官方監管影響,阿里巴巴股價在2021年大跌,ADS從年初約230美元滑落逾48%至年底的119美元。進入2022年後,阿里股價仍在震盪,ADS1月中旬雖一度反彈近140美元,但至1月底又險些跌破110美元低點。216日,阿里ADS收盤報125.56美元,以此價格換算,保守估計孟格仍浮虧約1,800萬美元。阿里港股在17日收盤則小漲0.41%報123港元。

 

另外,孟格16日還對中美關係表示,當前中美摩擦升級,互相向對方企業頒布禁令的情況很愚蠢,兩大國有各自不同的體制,應該更和睦相處,中國也有許多事情做的美國好得多。孟格指出,中國取締虛擬貨幣就該被讚揚,並稱虛擬貨幣應該儘快被禁止,「這種東西就像性病,自己為避開相關投資而感到自豪」。

 

我們的看法:

 

第一、股神多年的合夥人。

                                                                                                                                                                                                                                                                                                                                                                                                                                                                                                                                                                                                                                                                                                                                                                                                                                       第二、意見值得重視。

 

第三、美國唱衰中國太久。

 

第四、很多企業存在長期投資價值。

 

阿里長鑫

 

大陸電商龍頭阿里巴巴再度布局晶片領域,近日入股大陸DRAM大廠長鑫存儲的母公司睿力集成電路,這是阿里無緣紫光集團重整後,在半導體領域的最新動作,針對記憶體產業進一步投入。

 

阿里巴巴曾在2018年全資收購半導體公司中天微,引發市場關注。隨後,阿里就成立晶片公司「平頭哥」,陸續推出數款處理器產品。此外,阿里數年來還投資包括寒武紀、翱捷科技等多家大陸晶片公司。這次藉由入股睿力踏入記憶體領域,也象徵阿里晶片版圖再次擴大。

華爾街見聞17日報導,企查查資料顯示,睿力集成電路近日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阿里巴巴、中國東方資管、中郵保險、人保資本、陽光人壽等19家股東。該公司成立於20166月,法定代表人為趙綸,註冊資本約人民幣(下同)485.76億元,經營範圍含積體電路設計、研發以及銷售晶片等,睿力也是長鑫存儲的母公司。

202012月,包括大基金二期、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安徽國資、兆易創新等入股睿力集成電路,總融資額達156.5億元。20219月,兆易創新對睿力增資5億元。在此次的融資之後,兆易創新持股降低至0.59%,當前睿力股東數量達到48名,前三大股東為合肥石溪集電、合肥長鑫集成電路、大基金二期。

 

對於阿里再有投資晶片企業的動作,科創板日報引述業內投資人分析,長鑫存儲是大陸唯一能量產自研DRAM晶片的公司,阿里此舉是為支持大陸記憶體產業。業內人士則指出,當前「脫虛向實」是大陸官方政策大方面,可關注阿里在實體製造業和關鍵產業的部署。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企業積極投資晶片行業。

                                                                                                                                                                                                                                                                                                                                                                                                                                                                                                                                                                                                                                                                                                                                                                                                                                       第二、阿里有自己的IC設計公司。

 

第三、長鑫是有實力的DRAM業者。

 

第四、大陸半導體產業會逐漸上來,但和台灣至少有五年差距。

 

中國行動計劃

 

美國司法部正在檢討川普時代推出的「中國行動計畫」(China Initiative),包含對大陸經濟間諜活動及竊取智慧財產權問題的執行,未來可能避開將矛頭指向學術研究人員。他們也預期司法部將把行動計畫名稱除去「中國」,以防此標籤可能煽動反亞裔的情緒。

 

據路透社報導,美國政府長期調查從學術界流向中國的專利資訊。中國行動計畫於2018年推出,起因於川普政府指控中國竊取美國科技機密、進行「經濟間諜犯罪活動」,司法部便被賦予打擊「中國國家安全威脅」的任務,並將司法調查範圍擴大至美國學術界,審視他們於申請聯邦政府學術研究資金時,是否揭露與中國方面的財務往來。

 

500陸生 赴美簽證遭拒

 

儘管該計畫出自於保護美國智慧財產權為目的,但來自美國學者、科學家、民權團體和國會議員的批評不斷,認為多數大學進行的研究不具機密性,最終成果也都會發表公開,質疑該計畫在針對學者方面過於偏激。

 

在中國行動計畫執行下,有華裔科學家的簽證續簽被無理由地推遲,準備赴美留學的500多名中國理工科研究生被拒絕簽證,還有如田納西大學教授胡安明遭FBI長期跟監調查的案例。

 

然而,從川普到拜登政府,多起針對研究人員的調查最終都沒有下文,其中也不乏放棄起訴者。路透社報導,民間批評聲浪,加上有國會議員指中國科學家受到具種族歧視的檢查,促使拜登政府讓司法部檢討該計畫。

 

教授被起訴 寒蟬效應

 

報導指出,多位前任官員及相關人士表示,他們預期司法部將不再起訴大學教授,並將去除行動計畫名稱中「中國」二字,因為此標籤可能導致更多反亞裔的言論。一些大學教務人員表示,對於教授的起訴案例已經令研究動能降溫,且令華裔美籍人士受到驚嚇。

 

美國不少專家指出,如果推行「中國行動計畫」,恐會逼華裔學者回到中國工作,對美國的學術研究、高科技研發不是好事。

 

我們的看法:

 

第一、川普仇中的政策結果。

                                                                                                                                                                                                                                                                                                                                                                                                                                                                                                                                                                                                                                                                                                                                                                                                                                       第二、清華大學和大陸合作,引發風波。

 

第三、美國學術界不贊同。

 

第四、長期會影響美國競爭力。

 

馬士基

 

看準陸運商機的丹麥航運巨人馬士基(Maersk)正在擴大物流布局,計劃在美國收購更多物流公司,以整合海運與陸運業務,與法國貨櫃輪巨擘達飛海運集團(CMA CGM)等對手競逐企業對消費者(B2C)市場。

 

華爾街日報報導,馬士基北美部門常務董事佛爾(Narin Phol)說,託運業者在貨運、倉儲、投遞等國內物流的支出,是花在該公司核心業務國際海運費用的八至九倍。因此,馬士基正力圖進軍陸運事業、與老本行海運整合。馬士基的主管表示,計劃今年在美國買下或建造至少12座倉儲。

 

全球供應鏈策略顧問業者Wofford顧問公司管理合夥人伍弗德說:「市場正在進行一場打造端對端網路的競賽。」「他們(海運業者)擁有為貨運設立的浮動旅館。而現在,隨著他們從港口擴張,他們正在推出更具黏著度、更有附加價值的一系列服務。」

 

近年來,馬士基已在歐洲和亞洲收購了一些物流和供應鏈業者,但在美國的收購策略則走在最前面。馬士基上周宣布以16.8億美元收購賓州的Pilot貨運服務公司,插旗運送和安裝洗衣機、乾衣機等大型貨品等事業。該公司說,這筆收購案與過去兩年在美國的另兩樁收購案相輔相成:馬士基去年收購Visible供應鏈管理公司,這家電商物流業者以處理小型包裹見長;馬士基在2020年則收購了加州倉儲和配送業者Performance Team。馬士基2020年初在美國僅有約20處倉儲和配送據點,等完成收購Pilot後(預計今年中),將激增至逾150處。

 

佛爾表示,馬士基藉由控制供應鏈的每個環節,從貨品離開亞洲工廠到送貨,將能為託運人提供更快速、更可靠的服務。他說,透過Pilot收購案,馬士基從工廠至消費者的配送能力將趨於完善,未來在美國的收購案可望擴大這類服務的規模,並提供客戶更優質的產品。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海運業大爆發。

                                                                                                                                                                                                                                                                                                                                                                                                                                                                                                                                                                                                                                                                                                                                                                                                                                       第二、馬士基開始產業整合。

 

第三、從海運向陸運整合。

 

第四、台灣業者趁好時機積極整併。

 

私募

 

為留住人才,從高盛到摩根士丹利等華爾街知名銀行紛紛大調員工薪酬,令人羨慕,而最新數據顯示,美國頂尖私募股權基金去年提列給旗下員工的薪酬支出,至少是那些大型投銀的兩倍多。

 

倫敦金融時報(FT)的統計顯示,黑石集團、KKR、凱雷集團(Carlyle)三大私募股權基金,去年為員工提列的薪酬數字是每人200萬美元。這個數字至少是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旗下企業與投銀部門的兩倍。

 

若再納入阿瑞斯(Ares)和阿波羅,五大上市私募股權基金去年共提列232億美元的薪酬與福利,要給合計約11,700名員工。

 

相較下,高盛集團提列近180億美元給旗下43,900名員工,相當於每名員工可分到約40萬美元;投銀顧問公司Evercore去年搭上企業併購交易金額衝上5.8兆美元的熱潮,因而提列約19億美元的薪酬與福利,給旗下1,850名員工,每人約可分得95萬美元,是所有銀行最多。

 

私募業的員工薪酬暴增,凸顯這些常利用槓桿收購的公司快速擴張所取得的進展。他們已成長為多元化的金融機構,且不必像競爭同業一樣,聘僱那麼多人從事法遵或其他後台業務。

 

高盛執行長蘇德巍和小摩執行長戴蒙,去年薪酬達3,500萬美元,但這個數字可能只是黑石集團共同創辦人蘇世民、KKR的克拉維斯(Henry Kravis)和羅伯特(George Robert)同期所賺的一部分。

 

2020年,蘇世民的薪資和分紅至少達到6.15億美元,克拉維斯和羅伯特獲得約9,000萬美元。黑石集團和KKR尚未公布公司去年賺多少。

 

不過FT也指出,這些私募業者提撥的薪酬支出,都是未實現的「附帶權益」,因此員工實際上能入袋的現金會比上述金額還低。

 

我們的看法:

 

第一、PE賺資本利得。

                                                                                                                                                                                                                                                                                                                                                                                                                                                                                                                                                                                                                                                                                                                                                                                                                                       第二、PE主要以併購為主。

 

第三、這兩年全球資金充裕,帶動併購活動。

 

第四、投資銀行賺的錢雖多,但和PE比差距甚遠。

 

蘋果

 

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綜合指數2022年伊始一路走跌,下挫近10%,但身為全球市值龍頭的蘋果,股價卻相對抗跌,反映投資人看好這家iPhone供應商業績穩健,前景依舊看俏。  

 

蘋果目前市值接近3兆美元,是那斯達克最大成份股,以周二收盤計,今年以來股價只跌不到3%,這意味蘋果表現不但優於大盤,還為那斯達克指數提供支撐。  

 

另外,蘋果股價表現也超越其他科技巨頭,微軟、Alphabet(谷歌母公司)、亞馬遜今年股價各跌11%、5.7%、6%。  

 

科技股近期重挫,原因在於通膨升至歷史性高點、聯準會(Fed)不久後將啟動升息並緊縮貨幣政策,這都會帶動更長期公債殖利率走揚,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上周突破2%大關,為2019年以來首見,周二又再度跨越此重要關卡。  

 

更高的公債殖利率對科技類股的打擊往往大於其他產業。因為這類企業通常仰賴創新與成長,市值取決於投資人對獲利前景的期待。殖利率上揚使得未來現金的現值(present value of future cash)下降,也讓高價科技股吸引力大減。  

 

那斯達克指數許多成份股的股價已大幅下跌。根據FactSet數據,2022年以來數十家規模較小企業的股價崩落逾六成。一些重量級業者如網飛、臉書母公司Meta的股價也重挫約35%。  

 

相較於疫情趨緩使臉書、網飛業績光環轉淡,蘋果目前看起來仍是贏家,最近一季營收獲利皆優於華爾街預期。蘋果股價表現反倒比較接近道瓊工業指數,後者涵蓋核心藍籌股的美國30家企業。道瓊工業指數年跌3.7%。  

 

在華爾街眼中,蘋果前景仍然亮眼。投資銀行Tigress分析帥重申蘋果評等為強力買進,調高目標價至210美元,較15日收盤價172.79美元,意即還有21.5%的上漲空間。  

 

Tigress表示,產品需求強勁、即將推出新品與服務收入加速增長,加上供應鏈好轉,都會使年度業績再創紀錄。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相對抗跌。

                                                                                                                                                                                                                                                                                                                                                                                                                                                                                                                                                                                                                                                                                                                                                                                                                                       第二、今年以來美國科技股大跌。

 

第三、通膨加上俄烏危機。

 

第四、巴菲特是蘋果5%股東。

 

維珍銀河

 

維珍集團旗下太空事業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宣布,自16日(周三)起重新開賣要價45萬美元的太空旅遊門票,而客戶必須先付15萬美元訂金。  

 

受此激勵,周二維珍銀河股價飆漲32%,收在10.74美元。該公司因延後商業太空飛行至今年第四季,使過去12個月股價崩落八成。  

 

與維珍銀河去年公布一樣,每張票起價45萬美元,共有三種選項,分別是購買單人座、情侶和親友方案、包機方案。  

 

維珍銀河此次向一般大眾銷售90分鐘的太空航程,顧客須先付訂金15萬美元,其中2.5萬美元不得退費,且須在起飛前付清費用。  

 

數年前維珍銀河已賣出600張太空旅遊預售票,每張售價約在20萬到25萬美元之間。  

 

去年8月維珍銀河開放售票給過去表達有意願的顧客,執行長柯格拉齊(Michael Colglazier)在11月財報法說會提到,此前數月持續進行銷售程序,以每個座位45萬美元的價格又售出約100張票。  

 

維珍銀河表示,總計擬開放1,000個名額,作為啟動定期營運的基礎。  

 

繼英國億萬富豪、維珍銀河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去年7月進行太空旅行後,該公司原打算展開商業營運。但據《紐約客》(The New Yorker)隨後報導指出,在布蘭森登上太空時,駕駛艙的警示燈曾熄滅,且太空船曾經超出預定飛行範圍41秒。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於是下令暫停所有飛行,以便進行檢查,同年9月完成檢查並且予以放行。  

 

維珍銀行去年表示,由於須進行技術升級,因此延後商業服務啟動時間,太空旅遊推出時程要至2022年第四季,這比2019年該公司掛牌上市所預期的延遲,當時宣傳擬於2020年商業營運。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太空產業快速發展。

                                                                                                                                                                                                                                                                                                                                                                                                                                                                                                                                                                                                                                                                                                                                                                                                                                       第二、太空旅遊的時代到來。

 

第三、維珍老闆很會作秀。

 

第四、一張門票45萬美元並不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