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齊元觀點》紐約、倫敦、香港3大金融中心衰退中⋯哪裡才是下一個世界中心?
最近隨著疫情解封,全世界的人逐漸回到辦公室上班,也有一些企業採取「混合式」上班模式,不限定員工一定要每周5天都要到辦公室上班。
有些行業強調人與人交流的重要性,例如美國投資銀行高盛就規定所有員工都必須恢復實體上班。但也有另一個極端,如Airbnb開放員工可以在全球每一個地點上班,完全改採遠距工作,還有一些公司如蘋果規定每週上班一定時數即可。
現實情況是,我們所熟悉的實體世界正在瓦解,人們不再像過去強調一定要在某個大城市工作,全球3大金融中心紐約、倫敦和香港,最近都因世界變化遭受某種程度的衝擊。
世界新金融中心洗牌
世界各國金融中心逐漸轉變。紐約已不再光鮮、倫敦正陷於層出不窮的困境,從通貨膨脹、政治亂局、無法承受熱浪的老舊房屋設計,到運作失靈的國際機場;香港在「港版國安法」通過後,社會局勢動盪使得外國企業出走,人才大量流失。
城市要成為金融中心的前提是,要有可靠、完整的生態系,吸引銀行家、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員進駐。後疫情時代,因為遠距工作成熟和數位服務便利,有實體的中心並非必要,企業營運方式完全被改變,讓「人力資本」成為最重要課題。
另外是與世界的「連結性」,前面提到3個金融中心,目前的差旅條件都不好。現在正值歷來最忙碌的季節,但香港幾乎沒有對外班機,且當地的隔離措施令人望而卻步;倫敦機場則因過於老舊,疲於應付過多的旅客;紐約機場擁擠不堪,且班機經常誤點。
近年歐美興起「大離職潮」,主要因為人們想做他們喜歡的事、不願被工作綑綁。但就全球來看,現在金融專業人員想居住的地點其實不多,其中一個快速崛起的地點是杜拜。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杜拜、上海和聖保羅紛紛崛起,爭取成為新金融中心的城市,儘管部分城市還無法達到一流水準。
金融科技演進
另外最重大的改變之一,是金融科技(FinTech)演進,這也引發未來金融中心的存在,對全球經濟運作是否必要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歐洲,英國脫歐造成金融機構和金融專業人士大舉遷移到歐洲其他城市,包括法蘭克福、巴黎和鹿特丹。其中荷蘭鹿特丹後來居上,搶走了很多生意,成為歐洲新金融交易平台。比起德國被俄國斷氣、法國有政治問題,荷蘭條件相對優越。
在美國,最新的金融中心竟然是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成為重要加密貨幣中心。好的金融中心必須開放、與外地連結,因此很多是海港,因為物流、人流相對方便,又陽光普照生活環境佳。二線城市興起主要是因為租金和物價比較便宜,又有良好生活的環境,所以能吸引人才進駐。
在亞洲,最明顯衰退的金融中心是香港。香港現在的地位只是中國南方的一座城市,在「粵港澳大灣區」推動後,形成區域一體化格局,香港的地位在某些方面甚至不如深圳和廣州。
在亞洲,因為香港倒下最大的受益者是新加坡,因為東南亞沒有其他國家可以取而代之,新加坡成為亞洲財富管理新中心。相較之下,台灣很可惜,因為地緣政治風險和嚴格的法規環境,而無法變為東北亞金融中心。中共對台軍演後,台灣資金加速外流,上週台幣兌美元匯率已貶至31元。
工作不再限制居住地
全球金融中心的興衰,讓我們看到30年前我們因工作地點,決定居住的城市。今天剛好相反,人們不再被實體城市限制,可以選擇住在較好的環境,並採遠距工作。當這些二線城市成為新焦點,它們會比一線城市更有吸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