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3日 星期二

台積電,創新板,PANASONIC,中芯,阿達尼,小米電動車,抖音,歐菲光/華為,AI極權,華為,小米,比亞迪,中遠,電動車,本田LG,中概股,馬斯克油氣,蘋果元宇宙,核電廠,中國斷鏈,波克夏比亞迪,博通

 理事長的話:台積電,創新板,PANASONIC,中芯,阿達尼,小米電動車,抖音,歐菲光/華為,AI極權,華為,小米,比亞迪,中遠,電動車,本田LG,中概股,馬斯克油氣,蘋果元宇宙,核電廠,中國斷鏈,波克夏比亞迪,博通

台積電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昨(30)日表示,半導體產業正面臨三大改變,首先是電晶體密度提升與微縮已不足以滿足效能升級需求,其次為先進與成熟製程晶片需求持續提升,需要持續投資,最後是供應鏈從全球化布局走向在地化,導致成本急速增加,供應鏈管理將更重要。

 

 

台積電昨天舉辦「2022年技術論壇」台灣場次,魏哲家以「New World, New Opportunities(新的世界、新的契機)」為主題進行演講,釋出以上訊息。他強調,台積電的成功來自客戶的成功,面對成本急速增加與通膨干擾,台積電將繼續和客戶緊密合作,藉此降低風險。

 

魏哲家指出,半導體產業正面臨三大改變,首先是電晶體密度提升與微縮已不足以滿足效能升級需求,因而需要透過3D IC技術突破來因應,並以堆疊方式強化效能。

 

第二,所有應用的半導體含量持續增加,先進與成熟製程都一樣重要。他說,人工智慧與5G等應用發展,讓台積電看到更多產品、邊緣裝置的矽含量一直增加,而且是以「沒想到的速度增加」,因此,「很久以前我們認為先進製程投資多,但現在成熟製程也需要更多投資」。

 

以成熟製程為例,魏哲家透露,前幾個月他拜訪某大國際車廠,詢問對方這幾年台積電已增加大量產能給該車廠,但仍被說「不夠用,還要更多」,他興起「到底晶片用到哪裡去?」的想法,對方回應,每年車用矽含量都增加15%,讓他恍然大悟。

 

第三,供應鏈從全球化布局走向在地化,當中牽扯到地緣政治議題,每個國家的政府都希望半導體業者到當地設廠,全球有效率的供應系統時代已過,導致成本急速上揚,因此供應鏈管理更形重要。

 

他舉例,疫情期間車用晶片短缺,一部賣價5萬美元的汽車,只因缺了5美分的車用收音機晶片而無法出貨,凸顯供應鏈管理益形重要。

 

魏哲家指出,各種半導體含量需求增加,也讓台積電需要蓋新的廠。台積電最重要的使命是技術推進,以應對層出不窮的發明,台積電5奈米量產迄今已第三年,累計生產超過200萬片晶圓,且每年不斷進步。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面臨全球激烈的競爭

 

第二、台積電的技術已經走向物理的極限

 

第三、未來中國大陸及其他競爭對手,會用堆疊式3D IC技術來和台積電競爭

 

第四、台積電應加強全球佈局

 

創新板

 

面對國際政經情勢變局、提升台灣資本市場競爭力,金管會證期局領軍證券F4出招,其中主要任務之一,是積極推動及活化創新板。證交所總經理簡立忠指出,今年全年希望創新板能力拚十家掛牌,明年則要比今年更多。

 

簡立忠表示,證交所希望有更多好公司來新創版掛牌,由於創新板必須是合格投資人、法人才能投資,但之前合格投資人少,證交所也積極做合格投資人獎勵措施,並降低合格投資人資歷,財力證明從1,000萬元降至500萬元,目前合格投資人總數已拉高至10萬人,今年創新板第一家掛牌後,日均交易量有400張至500張左右。

 

簡立忠表示,創新公司一來成立時間短,二來看的不是獲利而是潛力或市場認定,風險較高,所以有合格投資人限制,目前第一家掛牌後,做些成績,之後會再持續放寬。

 

證期局局長張振山30日指出,目前資本市場面臨國際政治經濟情勢變動,有必要於現有資本市場藍圖等基礎下,強化「創新、韌性及永續」等面向。

 

其中,證交所將朝「建構ESG生態系」、「強化外國證券複委託服務及管理」、「推動資安防護升級暨大數據專案」、「積極推動及活化創新板」等四方向升級。

 

櫃買中心總經理李愛玲指出,會從「建立具國際競爭力之永續發展債券市場」、「扶植數位雲端服務公司」、「利用數位科技提升市場管理效能」、「提供發行人便捷之作業方式」四方向加強。

 

集保董事長朱漢強則指出,未來有五大願景,包括建置境內基金集中清算平台、發展股務服務、接軌ESG永續投資趨勢、推出複委託跨境保管服務、強化資安韌性。

 

期交所總經理周建隆表示,會建置客製化契約交易平台、擴大店頭衍生性商品結算規模、推出期貨風控防衛機制2.0、建置期貨市場ESG資訊平台。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資本市場必須提升競爭力

 

第二、第一家公司在創新板掛牌,意義非凡

 

第三、今年美國新創公司很少在海外掛牌

 

第四、或許這是台灣的一個時機

 

PANASONIC

 

外媒引述消息報導,日本電子大廠Panasonic計劃斥資40億美元在美國再建一座電動車電池工廠,目的在於提高產能並滿足電動車巨擘特斯拉(Tesla)等客戶不斷增長的電池需求。

 

消息人士透露,新廠計畫目前正處於洽談階段,地點可能選在奧克拉荷馬州,但最後不一定能達成協議。

 

Panasonic 20227月才剛宣布,該公司打算在堪薩斯州興建一座價值40億美元的電動車電池工廠。堪薩斯州官員表示,此計畫可望為當地帶來4,000個工作機會。

 

知情人士表示,兩項計畫並不衝突,兩座新廠完工後產能將相似。但Panasonic對於新廠計畫保密到家,婉拒透露更多細節。該公司發言人表示:「我們正檢視汽車電池業務各種成長策略,除了已宣布的消息,目前沒有其他可供分享的資訊。」

 

Panasonic擔任特斯拉電池供應商超過十年時間,雙方亦共同經營特斯拉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的超級工廠。

 

20224月,特斯拉位於德州奧斯汀的新廠啟用並開始量產電動車。對於Panasonic來說,將電池新廠建在堪薩斯州與奧克拉荷馬州,便能就近供應電池給特斯拉德州工廠。此外,這兩州開出優渥的獎勵補助條件,也足以吸引Panasonic在當地設廠。

 

因應消費者需求暴增,包括特斯拉在內的電動車製造商近日持續擴大產能,同時要求供應商提供更多電池,希望加快生產熱門電動車款的速度、減少客戶等待時間。

 

除了Panasonic外,其他電池同業也積極提升產能。LG Energy Solution日前宣布,該公司將與通用汽車(GM)在密西根州蘭辛(Lansing)建造一座價值26億美元的電池廠。大陸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也打算在北美建廠,但考量中美衝突加劇、時機敏感,可能延後宣布計畫。

 

我們的看法:

 

第一、Panasonic 曾經和特斯拉合作電池廠有十年的時間

 

第二、但是現在中國和南韓的競爭對手已經大幅超越

 

第三、特斯拉跟中國的電池廠商合資會有地緣政治上的問題

 

第四、南韓電池業者在美國投資的腳步,非常積極

 

中芯

 

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26日公布上半年財報,期間營收年增逾5成,但淨利潤增速較此前大幅收斂。且中芯無懼當前半導體不景氣,宣布砸75億美元於天津再建一座12吋廠,提供28奈米以上成熟製程服務,加劇晶圓加工市場競爭。

 

中芯國際26日陸港股股價分化,中芯陸股在日前跌至人民幣(下同)39元後,26日全天處漲幅區間,收盤小漲0.98%報40.27元,反彈守住40元關卡。中芯港股26日早盤在平盤上下震盪,午後跌幅擴大,收盤跌0.76%報港幣15.62元。年內受半導體不景氣影響,中芯市值大幅蒸發,陸、港股26日收盤價位分別較年初高點下跌24.2%、25.4%。

 

中芯國際26日晚公布2022上半年報告,期間營收年增53%至37.45億美元,毛利率大幅增加13.3個百分點至40.1%。營收增速以及毛利率均創近年上半年新高。期間晶圓平均售價增加38%至938美元。

 

但淨利方面有增速放緩,期間中芯淨利年增13.6%近9.62億美元,較前兩年556%、319%的年增率大幅收斂;期間中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年增119.9%近7.97億美元,較去年上半年的增速338.9%有大幅放緩。

 

中芯國際表示,期間地緣政治、國際衝突、材料成本上漲、疫情、手機電腦產銷動力放緩影響半導體產業,但新能源車、物聯網等領域仍有強勁市場滲透動力。中芯認為,目前大陸的積體電路產業規模與實際市場需求仍不匹配,且近年晶圓代工行業發展對龍頭企業更有優勢。

 

基於上述考量,中芯國際在當前半導體不景氣下再次擴大其12吋晶圓廠建造計畫。中芯26日晚宣布,與天津市西青經濟開發集團、天津西青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共同簽署協議,擬建設每月10萬片產能的12吋晶圓廠。

 

中芯表示,該晶圓廠可提供28奈米~180奈米不同技術節點的晶圓代工服務,產品要應用於通訊、汽車電子、消費電子、工業等領域,註冊資本為50億美元,該項目投資總額為75億美元。

 

中芯國際近年積極在大陸指標城市擴建12吋晶圓廠,當前北京、上海、深圳各有12吋晶圓廠在建中,加上此次天津廠規畫,總計涉及每月產能約34萬片。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積極推動半導體產業,中芯是龍頭

 

第二、美國限制技術輸出給中芯國際

 

第三、中芯國際現已有能力做出7奈米,但良率不佳

 

第四、中國大陸未來最大的市場在於車用電子和數據中心等領域

 

阿達尼

 

印度富豪阿達尼(Gautam Adani)繼今年2月打敗印度信實集團董事長安巴尼(Mukesh Ambani)成為亞洲富豪後,個人淨值一路衝上1,370億美元,成為亞洲首位擠進全球前三大富人榜的富豪,緊追在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及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之後。

 

根據最新統計,阿達尼個人淨值在29日達到1,370億美元,超越法國LVMH集團總裁阿爾諾(Bernard Arnault)的1,360億美元,取而代之成為全球第三富豪。穆斯克個人淨值2,510億美元穩居全球首富,位居第二的貝佐斯個人淨值1,530億美元。

 

今年60歲的阿達尼自大學輟學後,一手打造阿達尼集團,從礦業及能源業起家,如今不僅在澳洲昆士蘭擁有大片煤礦場,還是印度最大民營港口及機場營運商。

 

今年以來科技類股走跌,導致全球前十大富豪當中多數人資產縮水,唯獨阿達尼個人淨值增加,原因就是能源危機助長天然氣及燃煤價格,讓阿達尼事業蒸蒸日上。

 

今年以來阿諾爾個人淨值蒸發420億美元,反觀阿達尼個人淨值增加610億美元。另一方面,許多富豪捐出個人資產也導致個人淨值下滑,讓阿達尼躋身全球第三富豪。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就在7月宣布捐出200億美元給比爾梅琳達蓋茲基金會,使他個人淨值降至1,170億美元,退居全球第五富豪。

 

阿達尼的能源事業如日中天,卻也引來許多爭議,例如澳洲礦場被環保團體批評破壞大堡礁環境,且每年耗費數十億公升水資源。阿達尼集團在去年承諾投資700億美元發展綠能,並誓言成為全球最大再生能源供應商。

 

也有不少人士質疑阿達尼能迅速累積財富,是因他與印度總理莫迪關係匪淺。2018年印度政府開放六座機場民營化,起初要求競標業者必須具備機場經營經驗,但莫迪放寬這項條件,促成阿達尼標下六座機場經營權。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達尼超越信實集團,成為印度首富

 

第二、最主要獲利來源在於煤炭

 

第三、今年由於俄烏戰爭,全世界用煤大幅增加

 

第四、阿達尼必須積極轉型新事業

 

小米電動車

 

小米集團打造電動汽車傳出兩個方案,一個是委外代工,正與北汽集團商討合作代工生產電動汽車,另一個是自己造車,擬收購北京現代二號工廠,以拿到生產汽車的許可證,目標都是在2024年量產電動汽車。

 

 

小米造車消息不斷,但最大問題是小米遲遲拿不到官方的生產許可證,小米擬出兩個方案,一個是找一家有許可證的車廠委託該車廠代工,另一個就是收購有許可證的工廠,拿到生產許可證後自己生產。

 

彭博報導,目前小米正在研究這兩個方案,其中,小米購買北京現代二廠股權,該廠持有在大陸生產汽車的許可證,但北京現代第二工廠較為老舊,需要重大升級以生產電動車,由於小米取得獨立生產汽車許可證有所延誤,因此雙方正積極洽談收購案。

 

財聯社報導,小米正在與北汽集團商談製造電動車事宜,可能由北汽集團旗下的北汽新能源位於青島萊西的生產基地來代工生產,北汽集團成立於1958年,旗下擁有北京汽車、昌河汽車、北汽新能源、北京現代、北京奔馳等知名企業與研發機構。

 

另外,小米汽車於817日被曝已敲定兩家主力電池供應商,分別為寧德時代和比亞迪旗下的弗迪電池,兩家電池公司均是新能源領域頭部電池大廠。

 

而在811日的雷軍年度演講上,小米公布自動駕駛技術路面測試的實拍影片,並表示小米自動駕駛技術已進入測試階段,第一期規劃140輛測試車,將陸續在全大陸進行測試。

 

小米集團在去年330日宣布,將造車提上日程,初始投資額為人民幣100億元,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將投資100億美元。

 

小米去年11月底就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署合約,要在亦莊建設汽車業務總部基地、銷售及研發總部,並將建設一個年產30萬輛的汽車工廠,該工廠將分兩期建設,一期和二期年產能各15萬輛,但之後卻遲遲沒有進一步進度,顯然造車許可證尚未拿到,讓小米擬定委外代工及收購車廠的兩個方案進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小米是中國最閃亮品牌

 

第二、小米積極全球佈局

 

第三、今年小米全球化佈局受到重挫,特別是印度

 

第四、小米在電動車領域的野心令人不敢忽視

 

抖音

 

胡潤研究院30日公布「2022年中全球獨角獸榜」,風靡全球的影音社群平台抖音,以人民幣(下同)1.3兆元估值衛冕全球估值最高獨角獸。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新增11家獨角獸至312家,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的625家。

 

21世紀經濟報導,受大陸推出反壟斷等行業監管影響,於5月更名為抖音集團的字節跳動估值從2.3兆元大減至1.3兆元,但由於海外版抖音TikTok擁有12億月活躍用戶數(MAU),使得母企仍穩居獨角獸之首。

 

位居第二的是世界首富穆斯克(Elon Musk)創立的SpaceX,同時為美國最大獨角獸。阿里巴巴關聯企業螞蟻集團排名則下滑一位至第三,估值現為8,000億元,此前,螞蟻一度於2019年和2020年成為全球價值最高的獨角獸,如今已縮水約2,0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共孵化五家獨角獸,其次是孵化四家的吉利,京東、廣汽和百度分別有三家。

 

數據顯示,全球共有1,312家獨角獸企業,比半年前增加24%,排名前十的獨角獸占全球獨角獸企業總價值的17.6%。包括五家中企,三家美企,英國和馬耳他各有一家。

 

分區來看,中國長三角地區共有126家獨角獸,新增一家,粵港澳大灣區共有62家獨角獸,增加11家。廣州是這半年獨角獸企業數量增加最多的城市。

 

中國獨角獸前三大行業是健康科技、人工智慧、電子商務和半導體。從全球看,獨角獸企業有一半來自金融科技、電子商務、區塊鏈和軟體服務行業。

 

資本方面,紅杉資本連續第三年成為全球最成功的獨角獸投資機構,瞄準全球六分之一的獨角獸,且為「捕獲」中國獨角獸數量最多的投資機構。

 

我們的看法:

 

第一、抖音今年或明年或將於香港上市

 

第二、雖受到美中政策打擊,抖音依舊是全球估值最高獨角獸

 

第三、海外抖音未來是否一起和抖音上市值得觀察

 

第四、中國獨角獸近年來增加迅速

 

歐菲光/華為

 

被踢出蘋果供應鏈後,歐菲光積極轉型開拓新市場,發展智慧汽車、IoTVRAR等領域,昨(30)日傳出智慧汽車的大客戶就是華為,讓歐菲光股價一舉攻上漲停板人民幣6.47元,漲幅10%

 

 

一財網報導,近兩年來,歐菲光深陷虧損泥淖,2020年和2021年財報,兩年分別虧損人民幣19.4億和26.2億元,剛公布的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虧損人民幣8.7億元,由盈轉虧,毛利率僅3.44%

 

歐菲光表示,營收下滑主要原因一是受到境外特定客戶終止採購影響,導致與特定客戶相關的產品出貨量大幅下降;二是因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全球疫情反復、短期內下游終端市場消費需求放緩和「H」客戶智慧手機業務受到晶片斷供等限制,公司部分產品出貨量有所下降。據了解,歐菲光所說的境外特定客戶是指蘋果公司,H客戶則是指華為。

 

歐菲光表示,公司目前已無和蘋果的合作,但和華為有合作,公司未來將重點發力智慧汽車,以及IoTVR/AR等新領域,希望拉動光學等相關產品的成長,公司車載業務的核心競爭力是提供系統級解決方案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歐菲光智慧汽車業務營收約人民幣5.9億元,年增率高達44.3%,顯示與華為的供貨快速增加。

 

歐菲光依託在光學光電領域的技術優勢,深度布局智慧駕駛、車身電子和智慧中控領域,以光學鏡頭、攝像頭為基礎,延伸至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抬頭顯示(HUD)等產品,布局領域相當完整。

 

歐菲光表示,2021年,歐菲光智慧汽車類產品營收為人民幣10.2億元,是所有業務中唯一成長的產品,但該業務占歐菲光整體業務比重仍然很小,2021年占比不到5%

 

今年629日,歐菲光集團發布關於南昌歐菲光科技有限公司被移除美國「實體清單」的聲明,歐菲光董事長蔡榮軍當時表示,這一決定有助於公司發力智慧手機、智慧汽車、VR/ARIoT生態等新領域。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菲光失去蘋果訂單,業績影響巨大

 

第二、但是已經從華為及其他業者的訂單彌補部分損失

 

第三、歐菲光未來的成長點在於車用電子

 

第四、中國大陸有完整的電動車產業鏈

 

AI極權

 

每兩人就被一台監視攝影機緊盯

〔編譯林雨萱/綜合報導〕中國監視攝影機的數量多達五.四億台,佔全球的五十四%,幾乎每兩人就被一台監視攝影機緊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者蕭強表示,中國持續透過大規模監控系統,針對全國人口建構三六○度圖像,亦即北京正在建立「人工(AI)智慧極權王國」。

 

「美國之音」(VOA)廿八日報導,資訊分析機構「馬基特公司」(IHS Markit)二○一九年預估,到二○二一年底,全球逾十億台監視攝影機,過半在中國。據估計,目前中國的監視攝影機可能已增至六.二六億台,其中由公安部門控制的天網監控系統,在各商業區、住宅區及公路裝設大量監視攝影機。該公司分析師菲立浦(Oliver Philippou)直指,監視攝影機如此持續增加的最大原因,就是便於中國當局監視人民。

 

根據英國數據研究公司「比較技術」(Comparitech)七月公布的分析,中國每千人竟有高達四三二.二台監視攝影機,而全球最大城市日本東京每千人有一.○六台,全球第五大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市每千人有三.六二台,美國第一大城紐約每千人則有六‧八七台,顯示中國的監視攝影機比例超出世界上其他一百多個人口最多的城市數百倍。

 

中國當局辯稱,激增的監視攝影機旨在維護治安,但「比較技術」在前述分析中發現,監視攝影機的數量多與比例高,未必和犯罪率呈反向關係。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七月發表的報告亦發現,AI淪為中國維穩的有效工具。

 

藉以打壓異議和維權人士

中國多年來打造全方位城市監控網,利用人臉辨識系統等AI技術,主要在於監視並打壓異議人士和人權運動人士。中國警方以數位技術組成的「一體化聯合作戰平台」,跟監民眾的一舉一動,並預判是否會對政府構成威脅。美國國防大學(NDU)研究員吳志遠(Joel Wuthnow)也提到,中國「智慧城市計畫」就涉及對人民的嚴格監控,將監視攝影機拍攝的影片,由專門的計算機處理,找出其中與國內安全有關的蛛絲馬跡。

 

美國史丹福大學二○二○年十一月公布的報告指出,藉由審查、訊息控制與大規模監視,中國政府對民眾的生活擁有巨大影響力和權力,也對人們的自由、安全及自我管理造成嚴重威脅。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是AI監控國家

 

第二、十億台監視攝影機,人民沒有任何隱私自由

 

第三、政府全面掌控大數據

 

第四、包括行車及金流的大數據,皆在政府的掌控之中

 

華為

 

據新浪科技報導,華為推出的搭車平台Petal出行正籌劃新擴張計畫。繼此前的北京、深圳、南京及杭州等四個城市後,Petal出行計劃進軍全大陸市場,目前正在與南京的T3出行洽談合作,以快速擴大市場布局。

 

據了解,華為Petal是被Google給逼出來的,由於華為手機在海外無法使用Google地圖,迫使華為積極開發自己的Petal地圖,並將Petal地圖發展出生態系,藉由Petal出行拉攏大陸各家網約車業者,共同使用Petal出行,但華為不提供車子及司機等運送能力,僅提供聚合模式,相當於媒合網約車與需要搭車的民眾。

 

T3出行是南京領行科技公司打造的智慧出行生態平台,由第一汽車集團、東風汽車集團、重慶長安汽車發起,聯合騰訊、阿里巴巴等網路企業共同投資打造。

 

根據T3出行CEO崔大勇日前透露的資料,該公司已經進入全大陸92座城市,擁有的合規運力規模超過80萬輛,位居行業第一。如果全量接入T3出行,華為Petal出行覆蓋的城市也將拓展至92個,並且能夠保證運力合規。

 

在今年7月底的鴻蒙OS 3.0發表會上,華為宣布正式推出搭車服務Petal出行。Petal出行基於華為自研的地圖,提供聚合搭車服務。使用者無需下載應用程式,透過服務卡片就可獲得與應用相同的體驗,並且可在手機、手表、平板、PC等設備間協同使用。

 

由於不直接提供運力,華為進軍網約車服務速度更快,這也是高德、美團等企業進軍網約車業採取的做法。

 

早期,Petal出行聚合了首汽約車、神州專車,但僅在北京、深圳等少數城市提供服務。知情人士透露,華為Petal出行的目標是進軍全大陸市場,有意接觸更多網約車服務商,T3出行若能全量接入,將使華為市場版圖快速擴大。

 

同時,Petal出行還提供包含出行、社交、購物、餐飲等基本生活地理位置服務,Petal出行具體計費規則由提供服務的第三方網約車供應商設定,計費模式與市面上的同類型搭車軟體基本持平,已在北京、深圳、南京、杭州四座城市開放使用。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去年受到美國政策重創無法取得高端芯片

 

第二、華為失去全球5G市場

 

第三、華為打造的鴻蒙生態系已有3萬用戶

 

第四、華為搭車平台Petal可以成為另一個平台及生態系的典範

 

小米

 

小米電動車售價曝光,首款車售價超過人民幣30萬元(約台幣132萬元),這與以往小米平價手機主打的性價比模式不同,且與「米粉」(小米粉絲)所期待的親民價落差很大。小米第一款車定價與特斯拉入門車型純電動中型轎車Model 3相近。

 

 

據《晚點 Auto》報導,知情人士透露,小米第一款車將是轎車,將有高低兩個配置,低配車型計畫採用400V電壓平台,搭載比亞迪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而高配車型計畫採用800V電壓平台,搭載寧德時代最新推出的三元麒麟電池。這兩款電池都是新型電池,不論性能及成本都高於一般的鋰電池,這也是造成小米汽車便宜不了的主因。

 

去年的米粉Open Day直播中,小米董事長雷軍曾提及他在微博發起的價格投票結果,1.7萬投票者中,近七成希望小米第一款車不超過人民幣15萬元(約新台幣61萬元),近一成希望是30萬元以上。現在看來,這款車的較高配置版已觸及消費者期待上限。

 

分析指出,在汽車行業,小米可能不會複製過去智慧手機的路徑,因汽車供應鏈比手機更複雜,如今上游漲價、缺貨,控制成本成為所有車企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大陸電動車市場正在加速發展,滲透率和銷量都超出預期。預計2024年才推出第一款車的小米,必須拿出有足夠賣點的產品,如超越對手的智慧能力,而便宜的車很難承載產品力。

 

在今年8月的小米發布會上,雷軍表示,小米已經在自動駕駛領域首期投資人民幣33億元(約新台幣145億元)研發費用,組建了超過500人規模的頂級研發團隊,今年底計畫擴張至600人。同時,小米透過全資併購以及對上下游企業的產業投資等方式推進在自動駕駛領域的中長期產業布局,已有40輛自動駕駛路測車輛。這些都表明,小米已經在該領域投資巨大,首款車型成本很難拉低。

 

消息人士透露,小米自建工廠的可能性仍高,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去年11月已與小米簽訂合作協定,正式宣布小米汽車落戶北京經開區,小米汽車將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兩期建設整車工廠,工廠累計年產量預計為30萬輛,一期和二期的產能均為15萬輛。2024年小米汽車的首車將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量產。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小米決定進攻高端電動車

 

第二、中國平價電動車競爭對手太多

 

第三、一輛30萬人民幣以上可視為高端電動車

 

第四、小米看來是想做中國電動車領域的蘋果

 

比亞迪

 

隨著大陸對新能源車的需求激增,「AH」股上市的比亞迪7月全球電動車電池銷量達到6.4GWh,一舉超越LG Energy4.4GWh),成為全球第二,僅次於鋰電池龍頭大廠寧德時代(13.3GWh)。

 

但是受到股神巴菲特持續拋售比亞迪H股消息影響,比亞迪A5日收跌4.7%至人民幣(下同)268.76元,比亞迪H5日收跌5.87%至港幣215元。近一個月,比亞迪A股、H股分別累計下跌16.37%、26.47%。

 

華爾街見聞報導,韓國市調公司SNE Research5日發表報告指出,7月全球電動車電池銷量年增80%至39.7GWh。報告顯示,陸企7月引領電動車電池產業的整體增長,而韓國三大電池業者—LG EnergySK OnSamsung SDI合計市占率從一年前的34.2%降至25.9%。

 

不過,1月至7月(累計)的全球市占率排名不變,前三名分別是寧德時代(34.7%)、LG Energy14.2%)、比亞迪(12.6%)。

 

乘聯會數據顯示,大陸7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年增117.3%至48.6萬輛。市場人士分析,大陸電動車電池業者似乎在供應吃緊情況下維持其定價權,且由於新能源車銷量激增,2022年大陸的電動車電池用量預計翻倍。

 

另一方面,市場5日傳出,受到原料價格大漲與新能源購車補貼幅度下滑等影響,比亞迪汽車將對旗下兩大銷售網—王朝網(銷售王朝系列車款)、海洋網(銷售海洋生物、軍艦系列等車款)相關新能源車款的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調漲6千至1萬元不等。

 

針對上述傳聞,比亞迪品牌及公關事業部總經理李雲飛在微博公開回應,該消息不實。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比亞迪成為電池全球第二名,意義重大

 

第二、比亞迪的成功關鍵在垂直整合

 

第三、南韓電池業者積極在美國設廠

 

第四、中國電池廠商仰賴本土電動車產業生態系

 

中遠

 

陸企中遠海運(COSCO 預計入股德國第一大港漢堡港(Hamburg)的貨櫃碼頭,但德國政府正計劃否決該收購案,理由是為避免因此增加對中國大陸的依賴。漢堡港是歐洲和中國海路重要的轉運站,目前漢堡港處理的貨櫃有三分之一來自或即將運往中國。

 

綜合外媒報導,去年921日,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和漢堡港口與物流股份公司(HHLA)宣布,雙方簽署協議,由中遠海運港口收購德國漢堡港CTT碼頭(ontainerTerminalTollerort碼頭)35%股權,作價約6.5萬歐元。當時漢堡港認為將可確保碼頭未來營運與就業,因此對中資入股表示歡迎。

 

不過,據經理人雜誌報導,德國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擔心該入股案將增加對陸依賴,所以打算否決這筆交易。

 

此外,商報指出,政壇普遍對中遠入股漢堡港碼頭有疑慮,不願讓碼頭等基礎建設落入大陸手中,政府知情人士坦言這是一筆「棘手」的交易。

 

報導還稱,中遠入股漢堡港還具有地緣政治的爭議性,因為中方領導人多次鼓吹建設海洋強國,其中「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涵蓋港口。

 

德國在2020年收緊規定,以保護國內企業免於被非歐盟國家的的惡意收購,特別對於大陸在經濟合作上的態度變得謹慎。2020年,德國政府否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子公司Addsino收購IMST,因IMST在衛星雷達通信暨5G毫米波領域擁有專精技術,該收購恐帶來實際及嚴重風險,危及國安。

 

此外,今年4月,據德媒商報援引消息人士說法,德國政府因為評估併購案將在健康保護的公共安全上造成風險,所以叫停北京誼安醫療集團併購呼吸器製造商Heyer Medical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遠海運原來預計入股德國漢堡港

 

第二、在目前地緣政治現實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三、一個地球目前正在分裂成東、西方陣營

 

第四、北京誼安醫療集團併購呼吸器製造商Heyer Medical被叫停是另一個例子

 

電動車

 

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CARB25日表決通過在2035年前禁售汽柴油新車規定後,研調機構Evercore ISI的專家預測,新禁令將使美國電動車市占率從目前約8%,上升至2025年的17%至20%區間,2030年達35%,2035年上看75%。

 

根據Evercore資料,雖然加州占全美整體新車銷售比率約9%,但占整體新電動車銷售比率卻高達約38%。

 

因此加州電動車銷售持續增加和為各州起示範作用之下,對推升全美電動車市占率有極大幫助。加州新禁令積極透過分階段方式,要求車商逐步提高零碳排放新車的銷售比例,來達成其推動電動車的目標。

 

其要求2026年前包含轎車、皮卡和休旅車等新車銷售必須有35%是零排放車輛,2030年前比率上升至68%,然後2035年前達成100%。

 

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早在202012月,提出2035年前禁售汽柴油新車目標,並要求州政府官員著手推動相關計畫。

 

隨著氣候異常愈來愈明顯,各大車廠爭相投資電動車,美國已有十多個州政府也要跟進加州的做法。

 

加州新法是美國首個地方政府,禁止銷售以內燃引擎為動力的汽柴油車。但其僅禁止汽柴油新車銷售,民眾仍然可以駕駛並買賣現有的汽柴油中古車。

 

加州新車經銷商協會(CNCDA)稍早前評估上半年加州電動車市占率,從去年同期的9.5%上升至15.1%。

 

至於汽車資訊網Edmunds.com資料顯示,全美上半年電動車市占率,從去年同期的2.7%大幅上升至將近6%。特斯拉7月表示,下半年電動車銷售可望「不斷創新高紀錄」。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在通膨減少法案通過後積極推展電動車

 

第二、目前美國電動車市占率只有8%,實在偏低

 

第三、202517~20%代表整個市場佔有率將加倍

 

第四、台灣電動車應用還不夠普及

 

本田LG

 

日本本田汽車(Honda)與韓國電池製造商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29日宣布,將斥資44億美元在美國興建鋰電池廠,此為汽車廠與電池供應商攜手合作的最新案例。

 

本田與LG新能源在聲明稿指出,造價44億美元的美國鋰電池廠預計明年初動工,2025年底前開始投產,年產能估計為40百萬度(GWh),生產的電池專供本田和Acura品牌美北市場的電動車使用。雙方預計在開工前設立合資事業。

 

兩家公司表示,美國電池廠設址地點尚未底定,但外媒指出,雙方考慮在俄亥俄州設廠,因為本田的主要工廠便是設在該州。

 

本田和LG新能源表示,在本地生產電動車加上即時供應電池,將讓雙方在「快速成長的北美電動車市場處於絕佳位置。」

 

本田在今年稍早設下電動車目標,計劃在2030年前在全球推出30款電動車,並讓電動車的年產量達200萬輛。美國電池廠是本田打造自家電動車電池供應鏈的重大投資之一。

 

鑑於美國逐漸收緊電動車減稅資格,和採行更嚴格的法規限制,預料將有更多消費者轉換至電動車,電池製造商正積極提升美國產量,汽車廠也放眼美國電動車市場。

 

近期有不少汽車廠與電池製造商合作的案例。1月通用汽車(GM)宣布與LG新能源攜手合作,斥資26億美元在密西根州設廠。四個月後,Stellantis與三星SDI合作,在印地安那州打造價值25億美元的電池廠。

 

媒體日前報導,特斯拉的電池供應商Panasonic打算在奧克拉荷馬州建造40億美元的電池廠,該公司甫於7月宣布在堪薩斯州興建相同規模的廠房。

 

根據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指出,市場對電動車需求攀升,預料未來幾年將有更多產業間結盟案例出現。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日本跟韓國攜手在美國建造電池廠,創下先例

 

第二、而且這是電動車廠和電池製造商的異業結盟

 

第三、南韓有很多電池廠皆紛紛至美國建廠

 

第四、通膨減少法案對韓國車廠不力

 

中概股

 

中國大陸證監會、財政部昨(26)日發布,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近兩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中概股自美退市潮終於解套。證監會證實美中將於近期啟動跨境審計監管合作。

 

華爾街日報報導,大陸金融監管機構終將放手,允許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的監管機構,可以在香港對中概股審計機構及記錄進行現場檢查,藉以允許中概股避免從美股退市。

 

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2020年開始對規避美國審計監察的中概股施壓,接連點名「預摘牌名單」警告,截至8月上旬逾七波公告,已有162家中概股被列入預摘牌名單中;其中有155家已被轉入確定摘牌名單。

 

812日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人壽、中國鋁業等大陸央企中概股主動申請自願將美國存託股份從紐交所退市,掀起新一波中概股退市潮。

 

大陸央企之所以選擇自美國退市,是為保護中國利益,但提交申請後的最後交易期限是在9月中旬,在美中達成審計後也出現轉圜。

 

大陸證監會官網昨日公告,證監會、財政部26日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將於近期啟動相關合作。

 

市場關注,美中最終能達成審計協議,是大陸審計監管同意退守底線,把審計底稿交出。華爾街日報報導,知情人士指出,大陸證券監管機構正安排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及其會計師事務所將其審計底稿和其他數據轉移到香港。並允許PCAOB監管人員,前往香港對審計底稿進行現場檢查。

 

受到美中達成審計協議的消息激勵,美股中概股近兩日暴漲,港股科技股也間接利好跟進暴漲,主因是阿里、京東、網易、百度和新能源車企,都是港美股上市。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美終於就中概股達成協議

 

第二、中國監管機關讓步,同意美國監管機構至香港進行查帳

 

第三、這個讓步是必要的,否則中概股可能在美國遭到全面封殺

 

第四、中美金融雖然在脫鉤,但是大陸還是注意到不希望對中短期造成影響

 

馬斯克油氣

 

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表示,全球必須持續開採石油與天然氣,才能維持人類文明的發展,同時持續發展再生能源來源。他並訂下宏大目標,力拚自駕輔助技術在年底準備就緒,期盼能在全美上路,也希望在歐洲上路。

 

馬斯克29日出席挪威一場能源會議時表示,「事實上,我認為短期內仍須依賴石油和天然氣,否則人類文明將崩壞。」記者進一步追問說,挪威是否應繼續開採石油和天然氣,馬斯克答說:「我認為此時額外開採一些是必要的。全球歷來面臨最大的一項挑戰,就是度過再生能源和永續經濟的過渡期,這需要幾十年才能完成。」

 

他說,北海的離岸風電加上常備電池組,有望成為關鍵的能源來源,「有望在冬季提供強力的再生能源來源。」

 

馬斯克並預言,2035年左右近80%的車都會是電動車,他也正力求在年底前準備好該公司的自動駕駛技術,並且如果監管機構允許,希望將其能廣泛發布到全美,甚至可能是歐洲。

 

馬斯克說,目前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太空探索事業SpaceX的星艦(Starship)太空船和特斯拉自駕輔助技術。他說:「我正專注於這兩項技術,理想時程是年底前完成,並發射星艦進入軌道,並讓特斯拉啟用自駕輔助技術。至少在全美推出自駕輔助技術,也可能在歐洲推出,但後者取決於監管許可情況。」

 

他現在所有注意力都專注在SpaceX的星艦太空船和特斯拉的自駕電動車。

 

馬斯克說:「我希望至少能在美國廣發自駕技術,歐洲也有可能,但取決於監管機構是否批准。」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馬斯克支持繼續開採石油和天然氣,引人注目

 

第二、這說明馬斯克的看法是比較務實的

 

第三、馬斯克預言2035年近80%的車都是電動車,值得注意

 

第四、這代表未來十年全球將瘋狂的投資電動車

 

蘋果元宇宙

 

彭博新聞報導,蘋果很可能在明年推出首發元宇宙產品,這將是蘋果2016年發表Apple Watch後,睽違七年後的首款穿戴式裝置,極具指標意義,法人看好,主要組裝代工廠和碩、鏡頭供應商玉晶光、揚明光受惠大。

 

市場預料,蘋果首款頭戴式裝置將結合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屆時將和全球VR裝置市占龍頭Meta一較高下,外界看好,蘋果推出新品將加速全球元宇宙應用普及率。

 

彭博指出,蘋果已在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沙烏地阿拉伯、哥斯大黎加、烏拉圭等國家,透過法律事務所登記「Reality One」、「Reality Pro」、「Reality Processor」等產品名稱,顯示蘋果已開始為進軍頭戴式裝置市場預做準備。

 

此外,蘋果一般在高階市場會用「Pro」的命名,例如 iPhone 13 ProiPad ProMcBook Pro等;同時蘋果也會用「One」的命名,像是 Apple One套裝訂閱服務。

 

至於「Reality Processor」商標名,則可能代表為頭戴式裝置所設計的專用晶片。蘋果計劃採用M2系統晶片搭配16GB記憶晶片,但為處理高解析的VRAR圖像,可能還需要額外的技術。

 

供應鏈方面,蘋果首款頭戴式裝置搭載的鏡頭將由玉晶光及揚明光扮演要角。因應客戶訂單需求,今年玉晶光積極加碼,上半年擴產等設備支出年增五成;揚明光上半年資本支出更超越去年全年,主要投入台灣光學元件等擴產所需。

 

揚明光總經理徐誌鴻在上次法說會上表示,目前揚明光在ARVR等應用有三家客戶,除了原有加拿大運動領域需求外,另一家客戶主要供貨鏡片,將遞延至今年底、明年初量產出貨,目前已洽談第二代產品開發。依外界公布蘋果新品發表時程推估,上述第二家客戶極可能就是蘋果首發頭戴式MR裝置。

 

至於和碩則有機會成為蘋果頭戴裝置主力代工廠。和碩前總經理廖賜政曾指出,公司布局元宇宙已五、六年,「不是才剛進來的大學生」,目前有好幾個客戶,元宇宙產業起飛對和碩相當有幫助,相關業務2022年將大幅度成長,2023年會更成熟,是公司既定努力經營項目。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終於也開始注意到元宇宙的潛力

 

第二、蘋果跨入新領域動作非常緩慢,特別是在電動車領域

 

第三、蘋果的元宇宙佈局先從裝置入手

 

第四、裝置將結合VR/AR,如同Meta的頭盔一樣

 

核電廠

 

能源短缺的壓力下,美國、歐洲各國乃至於日本分別爭取資金和政治支持,讓已有幾十年歷史的核電廠繼續服役,希望維持這個關鍵的低碳電力來源。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表示自己是「擁核」派,並認為各國不該關閉核電廠。

 

華爾街日報報導,各國計劃讓幾十座核電機組在原訂營運許可到期後,再繼續運轉數十年。加州州政府28日提出一項法案,希望讓當地最後一座核電廠在原訂2025年除役期限過後繼續運轉,目的在確保轉型再生能源的過程中不會斷電。比利時也正推動讓2025年役期屆滿的兩座核電廠運轉到2036年,希望在俄烏戰爭後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在俄羅斯大幅減少天然氣供應之際,原訂於今年年底前完成非核化的德國,如今也正在討論是否將最後三座核電廠保留到明年,以節省天然氣過冬。部分政界人士呼籲讓這些核電廠營運更久。由於天然氣價格高漲,日本首相上周呼籲國內重啟更多核電機組,福島第一核電廠2011年發生熔毀事故後,日本大部分核電廠都未運作。

 

從這些發展看來,全球正漸漸凝聚共識:為穩定能源供應,並實踐聯合國的氣候目標,凡可用的核能發電都不可或缺。俄羅斯限制天然氣出口,天然氣價格飆漲之下,卻也削弱德國和日本等天然氣進口大國的反核情緒。相較於新建新核電廠,現有核電廠靠保養並更新設備,不僅成本低得多,過程也簡單得多。過去十年,西方國家為了幾座新核電廠工程花費數百億美元,不僅進度落後多年,預算還超支數十億美元。

 

法國擬於未來幾十年新建多達14座大型核電廠。英國、捷克、波蘭和其他國家也計劃建造新核電廠。也有美歐電力業者考慮建造小型模式化核電廠(SMR)。支持者認為,這種核電廠比大型核電廠容易興建。但分析師指出,新建項目至少等十年後才能供電,根本緩不濟急。

 

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讓現有核電廠繼續運作的成本,也低於以其他低碳電力取而代之的成本,如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板等,況且這些低碳電力來源受制於大自然的不可預知性。核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為零,二氧化碳正是科學家所稱導致地球暖化的主要氣體。IEA今年夏天發布報告說:「延長核電廠壽命是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的成本效益途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馬斯克日前在一場能源研討會上說,他抱持「擁核」立場,「我們真的應該維持核電廠運作,我知道這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不受歡迎的觀點,但我認為,如果大家有設計良好的核電廠,就不該關閉,特別是現在」。他並推文表示,各國應擴大核能發電,「從國安觀點來看,關閉核電廠簡直是瘋狂,也不利環境」。

 

核電廠一般營運年限是40年,若超過年限仍要維持運作,需要大規模投資來確保安全,大型零件需要更換。在日本福島一座核電站的反應爐發生熔毀事故後,多國監管部門要求核電廠採取新的安全措施。法國投入500億歐元(約合500億美元)來確保法國所有56座核電機組在40年後能夠繼續運轉。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恢復或延長使用核電已經成為趨勢

 

第二、主要的原因在於俄烏戰爭造成全球能源危機

 

第三、台灣必須重新檢討能源政策

 

第四、台灣目前已經缺電,若不做重大改革,勢必造成更大危機

 

中國斷鏈

 

10%將脫中 6成擬分散投資

工業總會昨發布「中國疫情與封控對台商影響調查」,近八成台商因封控造成訂單、利潤雙雙下滑,且疫情使得供應鏈管理難度增加,超過六成台商將增加中國以外地區投資,約九.三%台商考慮將產線遷出中國。

 

工總針對八十六家在中國華東地區投資的企業進行問卷調查。根據調查,七十九.一%受訪台商表示因封控造成訂單及利潤減少;另有七十六.七%台商認為封控措施與疫情造成供應鏈管理難度增加,至於運費高漲的影響程度,認為「影響很大」、「部分影響」的台商各約四成。

 

封控影響交通、物流 93%最有感

此外,五十五.八%台商認為封控措施對營運影響很大,三十四.八%認為部分影響。具體影響方面,以「人員交通、貨品物流受阻」占九十三%最高,另有超過五成廠商反映面臨營運成本提高、無法按時履行交易及停工停產。

 

調查指出,四十六.五%台商預期今年訂單將減少,且有五十九.三%預期全年利潤將減少。工總表示,整體經濟情勢下滑影響終端需求,今年的接單狀況恐不甚樂觀,且因物流運輸、原物料成本上升,壓縮企業在中國的利潤空間。

 

根據調查,台商對中國投資趨於保守,僅十八.六%業者表示將增加投資規模,超過八成廠商投資規模保持不變或減少;且有九.三%廠商考慮將產線自中國遷出,六十六.三%規劃增加中國以外地區投資,投資動向以台灣及越南為主。

 

工總說,為分散風險,許多台商已加速「中國加一」(China Plus One)布局策略,即回流台灣或轉赴東南亞建置產線,以降低疫情、地緣政治對供應鏈的衝擊。

 

我們的看法:

 

第一、工業總會對台商的調查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第二、近八成台商業務受到重大影響

 

第三、六成以上台商將增加中國以外的投資、93%考慮將生產線遷出中國,我相信東南亞是重點

 

第四、兩岸政治危機可能也是關鍵因素

 

波克夏比亞迪

 

中國最大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週三股價重挫,主因是「美國股神」巴菲特旗下投資公司波克夏海瑟威近日公布,已減持比亞迪的持股,是其二○○八年認購比亞迪以來首見;有分析師表示,巴菲特此舉可能在示警,市場恐面臨大幅修正,接下來他會出售更多持股。

 

根據波克夏向香港交易所申報文件,該公司八月廿四日以平均每股二七七.一港元的價格,出售比亞迪在香港上市的一三三萬股股票,套現三.六九億港元(十四.三億台幣),該公司持有的比亞迪股份也降至二.一八七億股,持股比重降至十九.九二%。

 

比亞迪股價盤中一度重挫十三%,收盤大跌七.四%,報二四二.二港元,從六月二十八日創下歷史高點三三一.四港元以來,股價已回跌二十六.七%;自二○○七年於香港上市以來,比亞迪股價大漲二十倍。

 

大和資本市場分析師劉健恆表示︰「短期內比亞迪股價可能面臨壓力,因為我們不知道波克夏會賣多少,他們是非常長期的投資人,一旦出售股份,他們可能會退出」;他指出,若參考巴菲特處理中石油(PetroChina)持股的做法,他對比亞迪持股的調整似乎並未過頭,二○○七年底中石油股價處於高峰,當時波克夏出清全部持股。

 

西澤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劉央說︰「波克夏此舉可能是市場即將大幅修正的警訊,有太多的不確定性,這令巴菲特有些緊張,也許我們面前的這場美國經濟衰退,以及中國消費疲軟,很大程度上會降低投資人信心。」

 

比亞迪發言人表示,對於波克夏售股無須過度解釋,公司的營運正常。波克夏是在二○○八年九月以每股八港元、共斥資十八億港元在港股認購比亞迪二.二五億股股份;以平均二七七港元價格計算,他此次售股淨賺三十四倍。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比亞迪業績雖好,但股神開始調節

 

第二、股神投資14年賺了34

 

第三、中美地緣政治讓美國企業重新考慮中國的風險

 

第四、騰訊持股約三成的南非大股東近期也開始減低持股

 

博通

 

網通晶片大廠博通(Broadcom)上季業績和本季展望,均優於華爾街預期,減輕外界對網路基礎設施的支出可能放緩的憂慮,也為近來愁雲慘霧的半導體業捎來難得的好消息。

 

博通在美股1日盤後發表聲明說,預測年度第4季(截至1031日)營收約為89億美元,高於分析師平均預估的87.2億美元。博通股價2日早盤漲逾3%

 

在止於731日的第3季,博通剔除部分項目的每股盈餘增加至9.73美元,優於去年同期的6.96美元,也高於分析師預期的9.56美元;營收則增至84.6億美元,優於一年前的67.8億美元和市場預期的84億美元。晶片銷售年增32%66.2億美元,基建軟體銷售年增5%18.4億美元。

 

不同於輝達、英特爾和美光等半導體商都預測銷售將急劇放緩,博通的看法顯示出,該公司避開了晶片需求的廣泛下滑,至少到目前為止如此。由於其他同業都籠罩著一片愁雲慘霧,博通執行長陳福陽也承認,自家公司的報告「有些超現實」。

 

博通販售的晶片種類眾多,使該公司成為科技業的領頭羊。由於企業正增加投資在支撐轉型為混合工作模式所需的基礎建設,這讓博通比起其他更專注在智慧手機和個人電腦(PC)晶片的競爭對手更具優勢;消費者正因為通膨高漲而減少在PC、遊戲裝置和智慧手機上的消費。

 

陳福陽1日在法說會上表示,預期所有終端市場需求將在第4季持續穩健,以反映客戶在資料中心、寬頻和無線通訊的新世代技術上的投資。他說:「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基礎設施支出仍大多維持在那裡。」

 

陳福陽說,博通積壓的訂單還在持續增加,目前已達310億美元;公司正嚴格確保這些訂單會反映真實產品的需求,而不會只是堆在倉儲裡,平均交貨期仍維持在50周。陳福陽也提到,目前尚未收到美國政府限制出貨的通知,也不預期會收到。博通的晶片營收大約有30%來自中國大陸。

 

博通表示,北美最大客戶(意謂蘋果)的需求依舊穩健,預期這位大客戶新品的銷售量大致會跟前一代產品相去不遠。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博通是半導體產業最會併購的業者

 

第二、博通的投資組合策略基本上是軟硬整合

 

第三、原來這個政策看來有點可疑,但現在非常正確

 

第四、這說明企業不僅在全球佈局或產品分佈上,都需要適度的分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