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智捷
第一款MIT電動車-納智捷n7線上預售,引發全網瘋搶,頭二日吸單估逾2萬張,比過去三年全台電動車銷售總量還多,由於接單超乎預期,擔心無法確保預購買家「優先交車」權益,裕隆2日緊急封盤,原本為期1個半月的預售活動,兩天就喊卡。
納智捷n7兩萬張訂單的背後…有洋蔥
百煉鋼也要繞指柔》裕隆嚴陳莉蓮 穩住基業再發光
納智捷為預計明年第四季問世的首款電動車n7造勢,卡位銷售商機,同時避免新車在接下來10月「科技日」活動中,淪為配角,提前從9月1日操作《n7純電代言人》專案,官網上提供線上預繳千元,即能取得n7優先交車等多項限定專屬禮遇的活動。
由裕隆與鴻海合組的鴻華先進MIH,開發出包括Model C在內的數款電動概念車,n7即由Model C發展而來。在Model C正式定名為納智捷n7前,鴻華多次宣揚該車款肩負「推動純交通真正普及」重任,不僅擁有5+2人座的大車室空間、媲美超跑等級的零百加速3.8秒高性能,與超過700公里的超長續航力,更重要的是,不到百萬元的佛心價,比全球最賣的特斯拉Model 3便宜快一半,可說未上市先轟動,網上敲碗催促上市聲不絕。
儘管距離n7量產上市,還有一年以上的時間,納智捷為創造市場聲量,同時卡位電動車購車商機,提前從9月1日操作預售,並祭出預繳千元就能當n7首批車主資格,吸引買家瘋搶,預購系統1日上線前7分鐘,就湧進超過5,000筆訂單,龐大的流量,讓納智捷官網全日大當機。
納智捷2日一早就緊急發出「一萬份的支持、一萬分個感謝」聲明,表示預購首日即吸引超過1萬張訂單,已超過原先為期一個半月預購活動目標總量,考量生產供應能力,因此喊卡n7預購活動,提前在2日下午5時封盤。
儘管納智捷沒有公布n7預售兩天接單總量的確切數字,但業界預估至少有2萬輛水準;n7預售2天業績比台灣過去3年電動車銷量總和還高,有網友預言n7將成為台灣史上最賣電動車。
而n7對納智捷與裕隆集團而言,肩負帶領自主汽車事業轉型的期待;對負責開發車款的鴻華先進而言,n7更是MIH計畫第一個成品、驗證3+3計畫的重要指標,有著輸不得的壓力,兩個集團勢必將投入相當的資源,確保n7上市成功。
我們的看法:
第一、納智捷是台灣第一個本土電動車,終於成功問世。
第二、台灣電動車這方面的進展實在是太緩慢,落後其它國家。
第三、越南最大電動車集團VinFast目前已經成功進入歐美市場。
第四、納智捷雖然在台灣銷售,但應該是屬於玩票性質,不會大量生產。
比亞迪泰國
據外電報導,比亞迪已與泰國工業開發商WHA集團簽署了一項協定,比亞迪將在東南亞建立其第一家電動汽車工廠。
根據聲明,這家工廠計畫於2024年投入運營,年產能將達到15萬輛電動乘用車,生產的汽車將出口到東南亞和歐洲。
路透報導指,比亞迪在與泰國WHA集團的聯合聲明中宣布,已簽署購買協議,購買東部羅勇省96公頃(237英畝)的土地用於該工廠。
上個月,泰國投資委員會批准了這個耗資179億泰銖(4.91億美元)的電動汽車生產項目。比亞迪泰國工廠預計將於2024年開始投產,並將生產右駕車型,汽車將出口到東南亞和歐洲市場。
泰國是包括豐田和本田在內的世界頂級汽車製造商的區域性汽車生產和出口基地,並且最近提供了包括稅收減免和補貼在內的激勵措施來吸引電動汽車製造商。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比亞迪已經成爲全世界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
第二、泰國有完整的電動車、汽車製造基地。
第三、比亞迪選擇去泰國算是一個指標性投資案。
第四、泰國完整的汽車基礎建設可能是比亞迪選擇的原因。
騰訊
在官方監管壓力下,騰訊傳將大幅縮減其投資版圖,規模將達到人民幣(下同)千億元,在此前出手減持京東、冬海集團等股份後,市場密切關注騰訊投資的美團、拼多多、快手、嗶哩嗶哩等公司,是否也被騰訊拋售持股。
英國金融時報1日引述知情人士表示,騰訊制定軟性目標,預計將其投資約千億元的上市公司股票拋售,占比達到16%,具體實施細節將依照股價與利潤而定。
騰訊1日股價開高走低,早盤一度漲約2%,午後轉跌,收跌0.8%報港幣324.6元。港股市場上,騰訊投資概念股日內跌幅加劇,此前頻傳可能被拋售的美團低迷,午後跌幅更從4%擴大逾6%,收跌5.85%報港幣178.7元。快手午後跌幅擴大,收跌2.54%報港幣67.05元。知乎同樣午後直線滑落,收跌5.73%報港幣19.42元。
澎湃新聞1日引述騰訊回應,沒有設定任額減持目標金額。公司的投資一向以為公司和股東創造豐厚回報為目標,並非要在任何既定時間內達到一定金額,公司也沒受到針對投資組合的外部壓力。
騰訊報告顯示,在2021年底,其於上市投資公司的權益公允價值為9,828.35億元。但截至2022年6月底時,該指標驟降逾3,800億元至6,019億元。
騰訊在2021年底、2022年初大幅減持京東與冬海集團股份,引發市場關注。在8月中旬時,市場又傳騰訊將減持美團持股,但騰訊當時回應,消息並不準確。
不僅美團、京東等千億美元市值級別的公司,騰訊在2022年內也減持多家公司股份,包括步步高、新東方在線、華誼兄弟、新東方在線等,被騰訊以接近清倉力度減持;騰訊另對多家陸股公司選擇減持至持股5%以下。
我們的看法:
第一、習近平打壓互聯網巨頭,騰訊也不例外。
第二、習近平的重點是民營企業不可以壟斷,但騰訊轉投資太多企業。
第三、,騰訊開始積極出清其他轉投資。
第四、稍早之前,阿里也已逐步出清手上轉投資公司。
星國金改
新加坡15日宣布金融服務業改革計畫,力圖提升在財富管理、永續金融等領域的競爭力,以鞏固亞洲金融中心地位,希望在五年期間創造多達2萬個相關的就業機會。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央行)宣布「金融服務業轉型地圖2025」(ITM)計畫,目標是在2021-2025年期間,金融業平均每年成長4%至5%,每年淨增3,000至4,000個工作機會。
此計畫包含五大關鍵策略:厚植資產類別實力、金融基礎架構數位化、促進亞洲淨零轉型、形塑金融網絡未來,以及培育兼具技術與調適能力的勞動力。
金融管理局將與金融業合作,針對新加坡具有區域甚至全球地位的資產類別,進一步拓廣並深化實力。這些領域包括:外匯交易、保險、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私募資本市場,以及金融科技(FinTech)。
新加坡致力強化金融服務業競爭力,正值經濟大環境展望惡化之時。新加坡憑仗政局穩定,吸引全球富人進駐,財富管理資金流隨之而來,是凌駕香港、倫敦等金融中心的一大優勢。金融業占新加坡14%的國內生產毛額(GDP)。
新加坡上月表示,將改革簽證規定以吸引外國勞工,讓最低月薪3萬星元(21,338美元)的外籍人士取得五年工作簽證,是今年來鬆綁勞動市場、吸引國際企業的決策之一。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新加坡已經成為亞太金融中心和財富管理中心。
第二、新加坡相當重視FinTech。
第三、新加坡對於加密貨幣並沒有持負面看法。
第四、未來,新加坡也會成爲亞洲多國與企業的中心。
華為衛星
華為終端事業部CEO余承東昨(6)日宣布,「向上捅破天」的Mate 50系列手機支援衛星通訊功能,在沒有電信網路訊號的地方,可透過北斗衛星系統發送緊急簡訊,是全球首款支援衛星通訊的大眾智慧手機。該手機也被視為登山迷路者的救命神器。
華為昨天舉辦Mate 50及全場景新品秋季發布會,儘管5G晶片被美國封殺,但華為歷時兩年的研發後,新推出的華為Mate 50選擇透過衛星通訊技術與蘋果iPhone 14同場競爭,力圖重振其在大陸高端智慧手機市場信心。
這款手機還未發表就出現熱賣,僅華為商城一個通路預約量就突破205萬支。
不過,據多家陸媒報導,華為Mate 50、華為Mate 50 Pro透過北斗衛星系統發簡訊,僅支援發送,不支援接收(該手機不能接收衛星簡訊,也就是衛星簡訊轉給電信公司接收後再轉發),需在空曠無遮蔽處使用。首次使用前需在有電信網路的環境下,透過連接App啟動,該功能僅限中國大陸地區使用。
據了解,蘋果將於美東時間7日發表iPhone
14新手機,據傳 iPhone 14也有衛星通訊功能,將可提供緊急簡訊和語音服務。
華為Mate 50系列共發表Mate
50E、Mate 50、Mate 50 Pro和Mate 50 RS四款機型,不僅是首款預裝鴻蒙OS 3.0的手機,也是首發華為自研影像技術「XMAGE」的產品,還是全球首個搭載衛星通訊技術的手機。
不過,受到美國禁令影響晶片供應,Mate 50系列只支援4G網路,但是輔以新一代5G手機殼從而可以達到支援5G網路。
售價方面,華為透露,華為Mate 50售價人民幣4,999元(約新台幣2.2萬元)起,最貴的是華為Mate 50 RS保時捷設計售價人民幣12,999元(約新台幣5.7萬元)。
資料顯示,今年第2季華為在大陸高端智慧手機(批發價超過400美元以上)市占僅11%,隨著Mate
50登場,業界認為華為在大陸高端智慧手機市占將會有明顯推進空間,甚至在1,000美元「旗艦高端市場」上與蘋果同場競爭。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成功突破美國封鎖,發展衛星手機。
第二、華為主要是透過,北斗衛星的的系統。
第三、華為是中國最優秀的科技公司,有能力打造生態系。
第四、華為短期受挫,但長期一定會站起來。
大陸封控
伴隨中共20大會期越來越近,大陸各地加大「動態清零」力度,外電披露,大陸各地方政府趕在20大前,全力撲滅疫情,自8月下旬以來,至少有74座城市、逾3.13億人口處於全城或部分封控中。
儘管防疫密不透風,北京更是重中之重,但北京化工大學昌平校區昨新增一名本土感染者和五名核酸陽性人員,校園已暫停聚集活動,20大召開前,大陸首都北京疫情防控拉警報。
大陸本土疫情持續,大陸當局昨(6)日通報,新增1,499例本土病例,遍及25省。傳統的團圓節日中秋節將至,大陸多地擔心新冠疫情傳播,呼籲民眾非必要不返鄉,就地過節。
據美媒CNN報導,自8月20日以來,大陸至少有74座城市的3.13億人口處於全城或部分防疫封控中,這是因為各地方政府想在習近平本屆任期的最後倒數時刻,不惜一切代價撲滅疫情。專家認為,未來幾周更多的城市也將被置於封控之中。
報導提到,在全球絕大多數國家都已放鬆甚至完全開放防疫管控、讓民眾的生活和經濟生產恢復正常的時刻,北京當局不顧對民眾生活和經濟發展的衝擊,動輒封控的舉措特別惹人注目,也令人費解。
中共當局下月將在北京召開20大,為嚴防疫情干擾,北京市3日宣布從嚴限制人員進返北京,對七天內有一例及以上感染者所在縣市區級旅居史人員嚴格限制進返京。北京市政府昨通報,9月5日晚間,北京化工大學昌平校區報告新增一例本土病例和五名核酸初篩陽性人員。
我們的看法:
第一、20大之前習近平會積極控制疫情。
第二、預計到今年年底都不會改觀。
第三、雖然人民怨聲載道,但社會穩定是中央最重要的考量。
第四、全世界只有中國大陸還採用清零政策。
比特幣
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Fed)繼續升息打擊投資人信心,加上美元強勁升值,比特幣7日失守19,000美元關卡,創下21個月新低紀錄,其他加密貨幣同步走低,加密幣市值跌破1兆美元大關。
根據CoinDesk數據,比特幣7日稍早一度挫低至18,588美元,寫下21個月新低紀錄。今年迄今比特幣累計崩跌逾59%。
其他加密幣在比特幣領跌下同步下挫。乙太幣大跌9.67%,報1,510美元。幣安下滑6.7%,瑞波幣下跌4.2%。
加密幣市場總市值在去年11月觸頂後,迄今蒸發將近2兆美元,根據CoinMarketCap資料,加密幣總市值目前降至9,378.9億美元。比特幣較去年11月創下的歷史高點68,990.9美元崩跌約6成。
全球央行積極緊縮貨幣對抗通膨巨獸,美國聯準會自3月啟動升息循環以來,四次例會共升息225個基點,市場預期聯準會將繼續緊縮貨幣,激勵美元不斷走高,打擊風險性資產。
比特幣與股市連動性高,股市下跌拖累加密幣表現。加密貨幣交易所Luno企業發展暨國際副總裁艾亞爾(Vijay Ayyar)指出,隨著美元屢創新高,總體環境持續承受壓力,所有風險性資產皆遭受影響。
艾亞爾表示,待美元走勢減弱之後,比特幣等風險性資產的價格可望回升。
自6月以來,比特幣一直在18,000至24,000美元區間狹幅游走。艾亞爾指出,比特幣築底通常需要測試前次低點,看看是否能獲得支撐,比特幣可能需要測試17,500美元。
萬達(Oanda)資深市場分析師莫亞(Edward Moya)表示,2日公布的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強勁,造成美國公債殖利率躥升和美股下跌,因為美國經濟韌性將為聯準會進一步緊縮貨幣鋪路。比特幣持續與科技股連動,殖利率攀升不利加密貨幣。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通膨加劇,對加密貨幣造成嚴重影響。
第二、加密貨幣不會消失,但近期市值會不斷調降。
第三、除了比特幣以外,其他加密貨幣處境都很危險。
第四、歐美投資銀行已把加密貨幣作為財富管理的選項之一。
美連鎖藥局
美國連鎖藥局CVS Health宣布,將以約80億美元價碼併購在宅醫療照護公司Signify Health,把上萬名特約醫師及臨床醫務人員納入旗下,看準醫療照護的未來在府診療服務。
全美營收最大的醫療照護公司CVS 5日表示,已同意以每股30.5美元的純現金收購交易買下Signify,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交易。華爾街日報說,這樁交易在周末期間敲定,之前亞馬遜、UnitedHealth等公司也對Signify有興趣。
多年來,CVS致力於從傳統藥局連鎖店轉型成整合型醫療服務提供者。先前最大動作是2018年收購醫療保險公司安泰(Aetna)。起初CVS的願景是建立一套以藥劑師、店內診所和保險事業為中心的經營模式。
去年林區(Karen Lynch)接任執行長後決定,要實現這個願景,CVS需僱用自己的醫師。她也積極擴大CVS在居家醫療照護領域的能見度。隨著美國人口老化,請醫師到府看診的需求增加;疫情期間透過Zoom等工具提供的遠距醫療大行其道,也為居家照護趨勢推波助瀾。林區接受訪問時說:「到府看診再度盛行。這樁交易提升與在宅消費者的聯繫。」
Signify的經營模式奠基於分析與科技平台,醫師和臨床醫務人員運用此平台,經由病患家中可連網的iPad,即可評估病患需求並提供後續服務。這種模式讓更多民眾能取得醫療照護。Signify服務超過250萬戶家庭,比五年前的30萬戶大幅成長。
我們的看法:
第一、醫療是美國長久以來政策上的重點
第二、民主黨最近通過法案,對於醫療行業增加補助。
第三、醫療行業需要有新的商業模式,顛覆傳統的業者。
第四、亞馬遜進軍醫療失敗,但CVS仍繼續進行整合並且跨界。
保時捷
德國車廠福斯(Volkswagen)周一宣布旗下指標性的豪華車品牌保時捷(Porsche)即將公開上市,可能於9月底或10月初掛牌交易,這將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IPO案。
受惠於金雞母即將IPO,福斯汽車周二股價暴衝至148.20歐元,大漲逾3%。在烏克蘭戰爭令全球經濟烏雲密布、通膨高漲以及歐股重挫之際,保時捷上市將是對投資人信心的一大考驗。
根據分析師預估,透過此次上市,保時捷估值可能上看850億歐元(約840億美元),將為福斯注入新資金,協助該車廠轉型至電動車和自駕車所用。
根據路孚特資料,若IPO定價將保時捷市值拉升至850億歐元,這將寫下德國史上最大上市案之一,也是歐洲自1999年以來之最。
身兼整個福斯集團與保時捷執行長的布魯姆(Oliver Blume)對於福斯董事會作出的上市決策樂見其成,認為這可為保時捷帶來更大的獨立性。他說:「這是保時捷歷史性的一刻。」
福斯表示,根據上市規劃,保時捷股票將分割為50%的普通股以及50%的無表決權的優先股。
福斯有意讓保時捷在法蘭克福證交所上市,目標在9月底或10月初進行IPO,提供25%的保時捷優先股票予私募投資人。
握有福斯多數股權的保時捷家族繼承者將透過上市的家族投資基金保時捷汽車控股公司(Porsche
Automobil Holding SE)購買25%加1股的普通股,意即有表決權的股份。
保時捷汽車控股公司同意以比IPO價格再高出7.5%的價格買進股份,藉由收購有表決權的股份,可讓保時捷家族成為關鍵少數,能在公司董事會與股東會上針對重大政策握有否決權。
福斯提到,卡達投資局已表態將收購保時捷4.99%的優先股,成為基石大股東(Cornerstone Investor)。
福斯將持續握有保時捷剩餘股份,並提到倘若成功IPO,透過IPO與私募取得的收益,將提撥49%以特別股利的方式回饋股東,預計2023年發放。
我們的看法:
第一、保時捷近年歐洲最大的IPO。
第二、先前法拉利的上市相當成功。
第三、保時捷對於福斯汽車的未來影響重大。
第四、照現在看起來,這個案子成功的機率應該佔一半以上。
德中
路透報導,知情人士透露,德國經濟部正考慮推出一連串措施,包括縮減或甚至撤銷對中國的投資與出口擔保,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同時與七大工業國集團(G7)其他的民主富國,針對中國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控訴。
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 G7將向WTO提告
報導說,德國經濟部也考慮停止在中國推廣貿易展覽會與經理人員培訓。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可能將相關計畫導向至印尼等其他亞洲國家,以致力貿易多元化,並促進與民主國家的經貿關係。此外,德國也考慮對中國在德國的投資,以及德國在中國的投資進行審查。
德國經濟部拒絕對此發表評論,但表示正查核針對性措施,「以支持貿易與供應鏈多元化、強化韌性」。基於對侵犯人權的疑慮,德國經濟部已決定不再對涉及新疆的計畫與企業提供投資擔保。五月間,即拒絕對福斯汽車在中國的新投資提供擔保。
報導指出,德國政府的計畫顯示柏林已從前總理梅克爾的親中政策轉向。二○一六年中國躍居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去年兩國貿易額達二四五○億歐元,德國汽車業尤其曝險中國市場,福斯汽車約五成獲利來自中國,德國與歐洲在稀土等原物料上也高度依賴中國。
親中政策轉向 德新政府:中國是系統性對手
面對中國近年收緊對社會與經濟的控制,德國政治人物與企業領袖倡導多元化與亞洲貿易,而梅克爾去年在卸任不久後坦承,她在一些領域與中國合作或許過於天真。德國新政府在其執政聯盟協議上同意對中國採取較強硬立場,矢言降低對「系統性對手」的戰略依賴,並首度論及台灣、香港等對中國敏感的議題。
記取俄羅斯斷氣教訓
外交部長貝爾伯克本週說,「我們承受不起僅遵守『生意第一』的格言行事,而不考慮長期風險與依賴性」,與俄羅斯的天然氣爭議便是一例。
我們的看法:
第一、拜登政府推動下,西方國家共同抵制中國。
第二、德國跟中國的關係已經開始轉壞。
第三、中國企業曾經把全世界第3大的機器人手臂公司,德國的KUKA在7年前成功併購。
第四、這個政策對於台灣來說,是一個相當好的機會。
RIVIAN賓士
美國電動車新創Rivian攜手德國賓士集團,準備在歐洲興建一座工廠,為各自的平台生產電動車,成為傳統車廠和新進業者的罕見合作案例。
美聯社報導,Rivian和賓士8日宣布簽署一項合作備忘錄,計劃成立一家兩公司出資各半的合資企業,藉此在未來幾年內興建一座工廠。兩公司計劃在該工廠生產體積較大的廂型車,一個以賓士電動車平台VAN.EA為基礎,另一個則是透過Rivian第二代電動廂型車平台Rivian Light Van來開發。
這家合資企業的主要目標,是讓Rivian和賓士共同負擔製造成本,但賓士廂型車部門主管蓋森(Mathias Geisen)表示,不排除分享專業知識的可能性。賓士已有生產車輛數十年的經驗,可能有助Rivian克服量產問題,Rivian則可能提供電池和軟體的技術給賓士。
紐時指出,傳統車廠向來與電池製造商合作,因他們試圖和特斯拉、Rivian等專攻電動車的新進業者相競爭,而這次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的賓士選擇與電動車新創合作,實屬罕見。賓士已宣布,該公司力拚旗下廂型車全面電動化,而且在2025年後推出的新車型不再使用內燃機。
Rivian如今必須迅速擴大規模,向投資人證明該公司有能力生產足夠的車輛來滿足需求。Rivian本季產量必須增加一倍多,方能達到今年生產2.5萬輛車的目標。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新創Rivian攜手賓士合作電動車,非常難得。
第二、傳統上傳統汽車業者不會和新創合作。
第三、但Rivian有相關技術,而且雙方都想縮短學習曲線。
第四、策略聯盟目的在於優勢互補,是新經濟的遊戲規則。
美企中國投資
拜登政府考慮發布一項行政命令,審查並進一步限制美國企業在包含中國大陸在內有潛在敵意國家,投資先進科技開發領域。
華爾街日報(WSJ)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白宮計劃未來幾個月內發布這項命令,監控並進而阻止美國企業和投資人的海外投資。在此之前,美國曾試圖立法實施類似限制,但今年夏天通過旨在提升美國競爭力的法案中刪除了類似條款。
部分科技業和投資人對美國政府醞釀以行政命令來代替立法感到憂心,他們認為不僅窒礙難行,且可能有礙美國的經濟影響力。
美國商會國際政策資深副總裁墨菲(John Murphy)表示,著重美國科技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保持這樣的布局是很重要的。但太廣泛的做法會限制美國政府的資源,甚至可能懲罰到美國勞工和企業,且不論如何做,被列為審查的國家仍可能透過其他國家繼續取得多項科技。
部分知情人士告訴華爾街日報,這項命令可能面臨合法性的質疑。這項行政命令反映部分官員和決策者擔心,美國投資中國大陸,會達到北京當局主導戰略性重要產業的目的,不僅半導體業,還有人工智慧和量子運算領域。
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科技和公共政策計畫主任路易士說:「美國金融業若替中國晶片業募資,是很奇怪,這種事最好適可而止。」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美地緣政治大戰正在進入新的回合。
第二、未來美國的科技公司,想要投資中國可能都會被封殺。
第三、本行政命令是否合法,還有很大的疑義。
第四、中國大陸積極打造自己的科技生態系。
裁員潮
美國經濟前景日益黯淡,繼科技業後,金融業也開始精簡人事。外媒引述消息人士指出,高盛準備在本月裁撤數百名人力,最快將在下周開始裁員,成為華爾街第一家因交易量急凍而縮減開支的大型銀行。
熟知內情人士表示,高盛過去每年會裁撤績效最差的1%至5%員工,本次裁員規模可能落在區間低端(即1%),所有員工都將受到影響。裁員是年度績效審查計畫之一,高盛打算重啟先前因疫情暫停的員工績效審查。
截至6月底止,高盛的員工總數為4.7萬人,較去年同期的4.1萬人增加15%。以區間低端的1%計算,可能有500人會丟掉飯碗。高盛對此消息不予置評。
高盛恐怕不會是唯一一家裁員的銀行。在疫情爆發之前,華爾街銀行通常會在勞動節後幾個月、發放獎金之前,裁減績效墊底的員工。過去兩年來因為市場交易熱絡,產業掀起聘雇潮而暫緩人員淘汰。
由於大環境惡化,投資銀行業務急速萎縮,特別是股票首次公開發行(IPO)和垃圾債券發行,華爾街恐出現疫情爆發以來的首次裁員潮。高盛第二季獲利暴跌48%,投資銀行收入則銳減41%。
鑑於經濟展望惡化,高盛7月便示警,減緩人事招聘和削減費用。高盛財務長科爾曼(Denis Coleman)當時向分析師表示,公司已決定減緩人員招募速度,並計劃在年底恢復員工年度績效考核。
高盛執行長所羅門(David Solomon)7月表示,毫無疑問,經濟狀況緊縮試圖控制通膨,經濟緊縮將對企業信心和消費者經濟活動造成重大影響。由於未來狀況難以預料,故應保持審慎。
Carson集團首席市場策略師德瑞克(Ryan Detrick)表示,銀行持續承受盡可能削減成本的壓力,精簡人力和減緩聘雇的可能性很高。
摩根大通、富國銀行和花旗集團已在近幾個月裁撤抵押貸款部門人事,該業務在疫情期間大幅擴張,業務減弱後不得不縮編。
我們的看法:
第一、高盛裁員,具有指標性意義。
第二、今年美國IPO市場萎縮,為過去一年來最差。
第三、證券業將要面臨寒冬。
第四、聯準會大幅升息,也對投資銀行債券部門造成重創。
ADOBE
軟體業者Adobe 15日宣布,以約200億美元的大手筆收購網路介面設計公司Figma,可望成為Adobe歷來最大規模的交易案。此案令市場相當意外,Adobe早盤應聲暴跌逾14%。
Adobe將以一半現金、一半換股的方式,收購總部在矽谷的Figma。這家網路介面設計新創於2012年成立。
Figma推出可讓軟體設計師即時協作的瀏覽器工具後,備受市場關注,這項工具可協助設計師省去了透過不同應用程式傳輸作業成果的麻煩,而新冠疫情帶動的遠距上班潮流,也刺激了Figma的產品需求。
這樁交易案完成後,Figma的創辦人和執行長菲爾德(Dylan Field)將持續執掌Figma公司,並向Adobe數位媒體事業總裁瓦德瓦尼彙報。Adobe表示,將把旗下各種軟體的繪圖、攝影及影音科技功能,整合進Figma的平台。
Adobe近年來頻頻發動收購,包括2020年以約15億美元收購Workfront公司,以及2021年以約12.75億美元收購frame.io公司,但相較於收購Figma的200億美元,可謂小巫見大巫。
Adobe同日也公布上季財報,止於9月2日的該季獲利為11.4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12.1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每一家業者都在進行跨界的併購
第二、Adobe以軟體公司併購網路介面公司。
第三、隨著人們上網時間增多,未來網路平台需要有更好的介面。
第四、未來企業併購驅動之因素之一,是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
特斯拉
外媒引述消息報導,電動車巨擘特斯拉(Tesla)暫停在德國生產電池的計畫並打算將相關設備運回美國,原因是該公司希望取得美國本土製造電動車及其電池的稅收減免資格。
特斯拉改變電池生產策略,顯示美國立法正重塑電動車產業,使其更重視本土製造電池與原料供應。
消息人士表示,特斯拉考慮將原本計劃用於德國柏林工廠的電池製造設備運回美國。在美國本土生產電池,有助於特斯拉獲得《通膨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提供的稅收減免優惠。
分析師表示,若特斯拉在美國製造與組裝電動車電池,那該法案稅收減免相當於抵消至少三分之一的電動車電池組成本。
此外,若消費者購買的電動車符合電池採購規定,那他們亦可享有7,500美元減稅優惠。
分析師表示,斯特拉與其電池供應商Panasonic共同經營美國內華達州的電池工廠,兩家公司可望成為電池生產稅收減免的最大受益者。
在《通膨削減法案》簽署成法後,隨即傳出特斯拉考慮在德州興建一座鋰精煉廠,以確保取得電動車電池關鍵原料的穩定供應。鋰是電動車鋰電池的主要材料,但多數來自於中國大陸。另一家車廠通用(GM)電動車原料執行董事昆久爾(Sham Kunjur)也表示,自從該法案生效後,他們與其他企業商量建立美國電池供應鏈的討論變得更熱絡。過去一年來,通用投資數家公司並取得長期合約。
研調機構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數據顯示,全球超過三分之二的鎳與鈷在中國進行加工處理,美國所佔比重約1%。鎳與鈷亦是製造電動車電池的關鍵材料。受俄烏戰事延燒影響,歐洲能源成本狂飆、當地製造商備受衝擊。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導致電池材料價格攀升。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特斯拉暫停在德國生產電池意義重大
第二、特斯拉一向採用垂直整合戰略。
第三、美國政府會大力補貼電動池電池產業。
第四、特斯拉目前與Panasonic在已有成功的合作,未來還會再建二廠。
美國外資
路透報導,美國總統拜登週四簽署行政命令,要求美國外來投資委員會(CFIUS)加強審查構成國家安全風險的特定領域交易,尤其是來自「競爭或敵對國家」的外資,並更加聚焦在敏感數據、網路安全,以及微電子、人工智慧(AI)等領域。
要求CFIUS審查 新增5項國安因素
彭博報導,該命令對CFIUS審查外資交易時,新增五項國安考慮因素,包括交易對美國關鍵供應鏈韌性的影響;對美國公民敏感數據的風險;威脅國安的網路安全風險;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的產業投資趨勢;對美國科技領導地位的影響。
將適用半導體、AI、生技、量子運算、先進清潔能源、氣候適應技術等領域
獲簡報的官員表示,此行政命令指示CFIUS更嚴格審查可能影響美國技術領導地位的外資交易;國安審查外資的新標準將適用在包括半導體、AI、生技、量子運算、先進清潔能源、氣候適應技術。
此行政命令反映了美國白宮及民主、共和兩大黨國會議員對中國的擔憂日益升高,尤其中國尋求透過投資美企,以在多項高科技產業快速和美國匹敵、或最終超越美國。
美國之音(VOA)報導,拜登這項行政命令指出,某些國家利用向外國投資來獲取敏感數據和技術,以達到損害美國國家安全之目的。不具名的官員表示,該命令雖未直接點名中資,但「資金從哪裡來、投資人是誰,很重要」。
CFIUS主席、美國財長葉倫聲明說,該行政命令「增強並保護我們的供應鏈免受外國威脅」,同時重申CFIUS任務就是「保護美國科技領先地位,並讓美國公民敏感資料免受新興威脅」。
另,美國國安會官員哈瑞爾(Peter Harrell)週三在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演說指出,拜登上月簽署「晶片法案」,將提撥五二○億美元補貼半導體公司在國內研發和製造晶片,並同步祭出出口管制政策,就是為了遏止特殊晶片以及晶片製造設備輸往中國;現在須考慮的是,美國對外國半導體公司進行特定目標領域的投資,是否會破壞上述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據透露,白宮正在研擬一項行政命令,希望允許美國政府審查和阻擋美國在海外高科技領域的投資,尤其是中國,因為可能傷害到美國國安;這項行政命令可能最快今年第四季公布。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投資國外有限制,外人投資美國也亦然。
第二、這是台灣投資美國的大好機會,未來存在很多併購機會。
第三、中國大陸會被全面封殺。
第四、只要是高科技相關領域,中資都會被封鎖在外。
電動車購車
電動車新創業者Rivian公共政策副總裁陳詹姆士(James Chen,音譯)希望能改變美國民眾的購車方式,讓消費者可直接向車廠購車,如今他正在推動類似法案,但面臨汽車經銷商的強大阻力。
陳詹姆士他在華盛頓州推動的法案,因當地經銷商反對而告吹。這項法案允許電動車廠可直接在門市販售車輛,不必經由經銷商。在喬治亞州,類似法案在送交州議會表決前即胎死腹中,儘管Rivian承諾在當地斥資50億美元興建工廠也無濟於事。在康乃狄克州,這類法案也在今年功敗垂成。
陳詹姆士是台灣移民的後裔,過去十年任職於特斯拉,目前在Rivian任職。他對汽車銷售方式和地點的倡議,槓上全美強大的業主。
電動車倡議組織Electrification Coalition說,在全美27個州,經銷商的相關法律早在數十年前就已經通過了,經銷商的說客也強力捍衛相關法律,防止Rivian等電動車商直接向客戶賣車。
反對陳詹姆士遊說行動的經銷商和州議員說,獨立的經銷商業者在買車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各經銷商間的競爭最終能壓低車輛價格,同時經銷商也提供維修和保固等重要服務,並協助買主取得優惠的車貸利率。
這場戰役對汽車產業的影響巨大,可決定多少車廠能在美國建立不經由經銷商網絡的零售管道。福特等老牌車廠,已尋求建立類似特斯拉的簡化購車體驗,但仍未排除經銷商。Lucid、Fisker等電動車新創公司,也在法規許可的地區直接賣車給消費者。
Rivian目前多透過網路賣車,這為州法所允許,其他主要售車管道還包括一家在加州的店面。該公司在伊利諾州處理網路交易,再把車輛從當地工廠送到買家手上。然而運送成本對獲利造成壓力,Rivian高管說,需要更多直營店面來降低成本和縮短運送時間。
Rivian的遊說行動遭遇許多障礙。從20世紀初以來,汽車經銷商便是美式生活的一部分。當時車廠需要零售網路來販售大批車輛,獨立經銷商為招攬客戶所費不貲,在各地市場辛苦地打廣告和提供保修服務。到1980年代末期,全美新車經銷商數量超過2.5萬家。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車輛有傳統的經銷管道。
第二、Rivian進行電商的銷售,試圖繞過傳統經銷商管道。
第三、但引起傳統業者的回撲。
第四、從長期來說,直接和客戶接觸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抖音
美國分析機構Sensor Tower商店情報數據顯示,8月,抖音及海外版TikTok在全球App
Store和Google Play吸金超過3.06億美元(下同,約合台幣95億元),是去年同期的1.8倍,蟬聯全球移動應用程式非遊戲類收入榜冠軍。其中,約47.2%的收入來自中國版本抖音。美國市場排名第二,貢獻16.5%收入;日本市場第三,占4.2%。
YouTube以將近1.33億的收入,位列全球移動應用程式非遊戲類榜單第二名,較去年同期增長31.2%。第三至第五名分別為Google One、Tinder和Disney+。
抖音在美國受歡迎但也備受爭議。針對是否把海外版TikTok踢出美國市場,美國非營利組織「各州行動公約」此前一項民調顯示,大多數選民都贊成把TikTok從應用程式商店下架,比重超過半數、占比58%。反對下架的人只占17.8%,另有23.6%人表示拿不定主意。
TikTok是由北京字節跳動開發的短影音分享應用程式,已進入全球150多個國家,擁有至少10億用戶,且在美國下載量超過2億次。但從上屆美國總統川普執政期間,就對TikTok可能會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表示擔憂。
統計包括中國iOS上的抖音時,TikTok保持其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中全球收入最高的非遊戲應用程式。今年上半年,消費者在TikTok上花費了17億,比去年同期的9.207億增長85%。截至上半年TikTok的總收入已達約55億。
7月,騰訊旗下遊戲王者榮耀在全球App Store和Google Play吸金超過2.25億,蟬聯全球手遊收入排行榜冠軍,其中來自中國iOS市場的收入就占94.6%,海外市場收入僅5.4%。
我們的看法:
第一、抖音已經成爲全球下載app第一名。
第二、遊戲類App第一名也是來自騰訊的王者榮耀。
第三、這說明中國大陸的互聯網用戶數相當龐大。
第四、抖音的業務同時涵蓋美國與中國。
上交所
德勤(Deloitte,台灣稱勤業眾信)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前三季陸港兩市IPO表現亮眼。期間內上交所集資總額高達港幣3,551億元,排名全球第一。深交所(港幣1,938億元)和港交所(港幣547億元),分居全球第二名與第四名。
香港商業電台報導,德勤中國預測,香港2022年將有70檔新股上市(前三季共47檔新股上市),集資總額不會少於港幣1,100億元。
匯港通訊報導,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歐振興記者會上表示,由於全球通膨升溫,多國央行升息,導致市場流動性減少,進而影響全球IPO集資活動,例如紐交所、那斯達克交易所、倫交所,前三季IPO集資總額均跌出全球前十大,可見IPO市場吹冷風,並非香港獨有問題,而是世界的趨勢。
歐振興指出,如果香港2022年IPO集資總額最少港幣1,100億元,港交所有望超越韓國交易所,成為全球第三,上交所、深交所仍穩居第一與第二名。
澎湃新聞報導,瑞銀證券全球投資銀行部聯席主管孫利軍6日表示,在周邊資本市場波動較大的環境下,陸企對於A股上市的熱情不減。瑞銀證券預期2022年A股市場IPO的公司數量,很有可能達到或超過2021年水準。2021年共有524家公司登陸A股,集資總額為人民幣5,437.7億元。
瑞銀投資銀行亞太區主管金弘毅認為,大陸市場受全球負面因素波及較小,預計將持續受益於資金對硬科技領域的投資與GDR(全球存託憑證)等新產品。同時,併購市場將持續保持活躍,並促進產業整合,為企業家、跨國公司、財務投資者調整其資產組合,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此外,在可預見的未來,ESG與新經濟領域仍是關注焦點。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上海證券交易所今年IPO業績全球第一。
第二、中概股回流中國上市。
第三、不僅上海,深圳的股價表現也相當亮麗
第四、未來應該不會有什麼中資再去美國上市。
晶片
美國對中國展開縝密科技打擊,日前限制兩大晶片廠超微(AMD)、輝達(NVIDIA)的高階GPU產品輸出中國,專家指出,相關制裁將衝擊雲端和自動駕駛技術。由於大陸互聯網巨頭為發展雲端和自駕技術的主力,美方新制裁行動將重挫「BAT們」。
集微網引述業內人士表示,從2019年開始,美國就管制超微部分高階GPU售至中國,此次禁令將輝達也納入,全面收緊中國取得高階GPU的管道。
報導指出,美國此次GPU禁令醞釀約半年時間,過去幾年,美國都透過將中國的超級運算機構與相關企業列入實體清單等方式制裁。但2021年底,美國將中國GPU設計企業景嘉微也列入清單中,加上此次高階GPU禁令,美國將矛頭從制裁超級運算機構本身,轉向限制中企取得GPU的方針,此舉料衝擊中國的科技應用發展。
北京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祕書長朱晶表示,美國這波制裁從「將超級運算機構列入實體清單」升級至「直接禁售可為超級運算提供服務的相關產品」,許多跨足超級運算的網路企業首當其衝。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多數市值高昂的網路巨頭們,往往出於性能考量選用美系大廠CPU、GPU產品,且不少網企自身也有雲端業務以及超級運算,因此美國的制裁一定程度將封鎖中國網企的技術研發與升級。朱晶表示,還需要關注在GPU斷供後,對所有產業上下游的牽連與影響。
目前全球積極發展的汽車自動駕駛,就是這次GPU制裁下將受波及的重點技術之一。小鵬汽車CEO何小鵬2日就在微信朋友圈上表示,美國對輝達晶片出口禁令,將對所有自動駕駛雲端訓練帶來挑戰。
集微網分析,雖然自駕晶片暫未受到禁售影響,但自駕算法的訓練還是需要在雲端進行,因此仍無法繞開輝達的高階訓練GPU產品,因此高階GPU禁售令會有連鎖反應,讓中資的自駕晶片企業與車企降低訓練效率、提升訓練成本。報導指出,美國此次的禁令對中國數位經濟產業影響深遠,中國短期內無法依靠國產替代來快速彌補缺口。
在中國自研GPU方面,百度曾發表自研AI超級運算晶片,但普遍被認為,還需要長時間來完善;海光有性能接近超微MI100的產品,但向外供應數量並不多。整體來看,中國企業在GPU領域上還與輝達、超微有不小差距。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將限制高端晶片銷售給中國。
第二、但是短期內還有一年的寬限期。
第三、中國大陸科技企業將會瘋狂採購GPU。
第四、這對台灣業者來說是利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