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

巴菲特,資產管理業,Google醫療AI,Threads,暴雪,英外銀設子公司,跨國併購,奇點汽車,6G,AI國家隊,上海人工智慧,陸股,螞蟻,IC,鴻海印度,星主權基金,馬雲,AI機器人,德微攻車電,ETF

 理事長的話:巴菲特,資產管理業,Google醫療AI,Threads,暴雪,英外銀設子公司,跨國併購,奇點汽車,6G,AI國家隊,上海人工智慧,陸股,螞蟻,IC,鴻海印度,星主權基金,馬雲,AI機器人,德微攻車電,ETF

巴菲特

2023-07-12 工商時報/顏嘉南、綜合外電

 

股神巴菲特再度加碼能源類股。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旗下能源事業同意斥資33億美元,取得馬里蘭州液化天然氣(LNG)出口設施50%的股權,讓波克夏對該設施的總持股提升至75%。

 

波克夏能源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Energy10日透過聲明稿表示,公司將以33億美元現金,從美國能源公司Dominion Energy手中買下馬里蘭州Cove Point 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50%的股權。

 

波克夏最初在2020年首次取得Cove Point 25%的股權,這起交易讓波克夏對該接收站的股權提升至75%。其餘的25%股權是由Brookfield Infrastructure Partners持有。

 

在液化天然氣對經濟和地緣政治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之際,這樁交易將讓波克夏掌控美國七座液化天然氣出口設備中的一座。自去年爆發俄烏戰爭後,天然氣價格急速飆高,美國也擴大天然氣出口,協助遭到俄羅斯斷氣的西歐經濟體。

 

Dominion的交易再次顯示,在許多企業避免進行化石燃料相關投資之時,巴菲特對該領域的興趣不減。巴菲特近年積極加碼西方石油(Occidental Petroleum)部位,對該公司持股比重已達25%。此外,波克夏亦握有石油巨擘雪佛龍(Chevron)大量持股,價值約200億美元。

 

Cove Point位在馬里蘭州盧斯比(Lusby),年出口產能為525萬噸。Cove Point與東京瓦斯(Tokyo Gas)和住友商事(Sumitomo Corp.)在內的企業簽有長期合約。住友是巴菲特近期大舉投資的日本五大商社之一。

 

波克夏能源表示,公司將利用手邊的現金買下Cove Point,其中包括出脫部分投資標的所獲得的資金。波克夏能源所指的有可能是今年稍早出售的比亞迪股權。

 

波克夏與Dominion的交易仍需得到聯邦主管機關批准,雙方預期在今年底前完成交易。

 

我們的看法:

 

第一、巴菲特今年再度出手

 

第二、積極佈局能源產業

 

第三、巴菲特這兩年的出手相當漂亮,包括日本商社

 

第四、投資西方石油是一大勝利

 

第五、這是美國七大天然氣出口設備之一

 

資產管理業

2023-07-11 經濟日報/黃淑玲

 

最新調查發現,未來四年資產管理業將面臨戲劇性的整併,迫於市場波動劇烈、高利率、資費壓力,每六家資產管理公司就會有一家將從市場上消失。也就是說,相當於現存的資產管理公司或財富經理人,在2027年以前會有16%面臨公司收攤或被更大的公司買下。機器人顧問的興起則是另一大威脅。

 

PwC調查發現,高達四分之三的資產管理公司已正在考慮與競爭者合併的可能性,因為當前市場環境十分嚴峻。PwC全球資產財富經理主管亞歷山大說:「大公司會變得更大。」他解釋,現在業界成本壓力很大,壓縮利潤。經理人被迫要檢查自己的經濟規模,特別是足不足以在大型資產管理公司之前挺住,且保有利潤。

 

這是PwC針對全球500位資產經理人與機構投資人進行調查的結果。

 

業界如此看淡前景,主要也是因為基金經理人管理的資產萎縮程度,寫十年之最。根據PwC的分析,資產管理公司所管理的資金總額,在20212022年之間,由127.5兆美元左右降至115.1兆美元,減幅約10%。因為橫跨各個不同類別資產價值縮水,衝擊業者的管理費與績效收費。

 

資產經理人提到,通膨、市場劇烈波動、利率調升,是導致資產價值下跌的原因。接近一半受訪者預期,他們現在管理的資產,在這些大環境風險與地緣政治影響下,還會受到更多打擊。

 

另一個威脅資產管理行業的因素,則是「機器人顧問」的興起。PwC預估,使用演算法提供理財服務的市場,到2027年管理的資產可達6兆美元。大型資產管理公司摩根大通對此已超前部署,2021年就以7億美元買下了英國的機器人投資顧問公司Nutmeg

 

這份調查也發現,90%的基金經理人認為生成式AI和區塊鏈等顛覆性科技,將有助於提高資產報酬率,同時吸引年輕投資人。PwC指出,年輕一代的重要性將與日俱增,因為他們將陸續繼承上一代所留下來的財富,總值估計達68兆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資產管理業大整合

 

第二、大者恆大是未來趨勢

 

第三、ETF也改變行業生態

 

第四、傳統主動式基金不再受親睞

 

第五、機器人理財越來越受到重視

 

Google醫療AI

2023-07-10 經濟日報/林奇賢

 

Google正在測試一項人工智慧(AI)訓練計畫,能對醫療問題提供專業回答,與微軟等把AI用於醫療產品的對手相競爭。

 

華爾街日報報導,去年11月發布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能流暢回答不同主題的問題,引發全美醫療體系都在實驗把這項技術用於病患照護。OpenAI最密切的商業合作夥伴微軟4月已攜手醫療軟體公司Epic,打造自動草擬病患訊息的工具,醫療院所也正透過微軟的雲端服務,測試OpenAIGPT演算法,摘要醫生筆記或生成提醒訊息。

 

Google則押注其醫療聊天機器人「Med-PaLM 2」回答醫療問題的準確度,會高於一般用途的聊天機器人,因為Google以醫療證照考試的問答訓練Med-PaLM 2

 

知情人士透露,Google今年4月開始與Mayo診所等醫學研究中心客戶,測試這套系統。Google 4月告知員工,若有受信賴程度不亞於醫療助理的AI模型,有望「接觸醫生管道較有限的國家,帶來龐大價值」。

 

這類產品可望提振Google等公司的雲端運算業務。Google2021年在明尼蘇達州Mayo診所總部附近開設辦公室,從事能使用Mayo數據的計畫。Mayo6月宣布,將用GoogleAI模型建立查詢病歷紀錄的內部搜尋工具。

 

不過,過去科技業者投入醫療領域的努力,有時難以轉化成長久的獲利。醫界領袖和倫理學家指出,若以新方式使用病患健康數據,就須告知病患,市面上的新工具也須經過評估,而且這類AI工具的回答可能不被醫生認可,卻還是會影響病患。

 

我們的看法:

 

第一、AI可以用在醫療的領域

 

第二、Google是這方面的領先者

 

第三、Google已經有相當成功的案例

 

第四、微軟也在積極趕上

 

第五、台灣應該嘗試結合醫療與AI專長

 

Threads

2023-07-09 經濟日報/陳律安

 

Meta公司旗下的社群平台Threads5日發表以來人氣強強滾,用戶數已一舉突破8,000萬人,執行長祖克柏說,這種表現遠超預期,專家更看好用戶數可望持續成長。

 

Threads是衝著馬斯克旗下的推特而來。推特在去年7月為止的用戶數為2.378億人,但也苦於爭議不斷。Threads與推特十分相似,人們可在平台上張貼文字和連結,回應和轉貼他人訊息。這款社群媒體應用程式可從Instagram轉移既有的追隨者名單和帳戶名稱,是其用戶數快速成長的原因之一。

 

Insider Intelligence公司首席分析師恩柏格說,只要有四分之一的Instagram用戶每個月使用Threads,其規模就可以媲美推特。

 

Threads還有更大的成長空間,該平台尚未在歐洲推出,因有法規問題待釐清。

 

儘管如此,單靠用戶數成長還不足以讓Threads成為推特的替代品,這款App還必須證明可以維持用戶的參與度和回頭率。

 

雖然推特因被記者、政治家和學者廣泛使用而聞名,也是一個經常發布新聞訊息的地方,但Threads可能會因為與Instagram的結合,擁有更廣泛的受眾和聚焦。

 

恩柏格指出:「新聞狂熱者和忠實的推特擁護者不太可能背叛推特,Meta必須讓Threads保持有趣,以便在新鮮感消失後維持動能。」「人們用推特來得知新聞和世界大事,但不一定會在Threads上這麼做,且文化也會有所不同。 但這可能有利於Meta:即使是最活躍的推特用戶也厭倦了持續的混亂和臨時更動,而Threads可以提供一個很好的緩解。」

 

Threads目前在蘋果的美國App Store高居免費App的下載冠軍。該社群平台承諾促成「正面、具建設性的談話」,明顯是在批判言論高度對立的推特等網站。

 

然而,根據彭博資訊確認,Threads的首批用戶中,已出現一些曾在其他網站散播錯誤訊息和假訊息的帳號。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馬斯克跟祖克柏最近積極互槓

 

第二、Threads出手引起風暴

 

第三、這對禍不單行的推特來講是一記重拳

 

第四、Threads是否能夠持久,值得關注

 

第五、推特太政治化,令人厭惡

 

暴雪

2023-07-12 經濟日報/黃淑玲

 

微軟以690億美元收購遊戲大廠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案,11日取得重大進展,美國法官開了綠燈,隨後英國監管機構也宣布暫停收購案的相關訴訟程序,可能重新考慮先前的反對立場。

 

美國舊金山法官柯利(Jacqueline Scott Corley11日裁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並未能充分證明,微軟與動視暴雪合併會損害遊戲行業的競爭格局。

 

這意味著合計38個司法轄區,已經對該收購交易開了綠燈。

 

FTC主張,這宗併購案將損害消費者利益,因為兩家公司一旦合併,遊戲機XBox的製造商微軟,就可獨家取得「決勝時刻」(Call of Duty)等熱門遊戲。微軟能夠利用動視暴雪的遊戲,排除掉遊戲機對手Sony或是任天堂。

 

英國主管機關的態度也出現大反轉;競爭與市場管理局(CMA5月也曾對此案投反對票,但CMA一位發言人11日則說:「我們隨時準備考慮微軟任何調整該交易的建議,以期解決在最終報告中提出的疑慮。」

 

他提到,「微軟和動視暴雪已經與CMA達成協議,大家都認為暫緩在英國的訴訟符合公共利益,各方已經就此事聯合向競爭上訴法庭提交意見書。」

 

動視暴雪股價因此利多消息,11日收漲10%,收在90.99美元,盤中一度逼及92美元,這是自去年1月交易宣布以來與95美元收購價距離最近的一次。

 

截至3月底時,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持有近5,000萬股動視暴雪,消息人士稱,若微軟能以每股95美元的全現金完成此交易,那麼根據波克夏第1季度公布的資料,該公司將獲得逾10億美元的意外收入。

 

微軟總裁史密斯說:「我們感激舊金山法院做出這個迅速、貫徹的決定。」微軟雖然不同意英國CMA所提的關切,「但我們正在考慮如何修改收購交易條款,能讓CMA接受」。

 

動視暴雪執行長柯提克在給員工的電子郵件中寫道:「樂觀認為今天的裁決,代表全球其他地方最終也會放行。」

 

美國FTC可在14日前提出上訴。FTC表示對此裁定結果表示失望,預告未來幾天會宣布下一步行動。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今年最大併購案

 

第二、最近遊戲產業大爆發

 

第三、如果成功,將是微軟的大勝利

 

第四、美國審批通過是重大關鍵

 

第五、英國主管機關態度未來可能反轉

 

英外銀設子公司

2023-07-05 經濟日報/季晶晶、林聰毅

 

英國金融時報(FT)引述熟悉內情人士報導,英國央行正在研究一項計畫,強迫更多跨國銀行在英國設立子公司而英國央行目前的監管要求是,銀行吸收個人儲戶和小企業存款,如果規模超過1億英鎊,應設立子公司。

 

央行的指引還表示,個人儲戶和小企業的客戶數量如果超過5,000個,也可能需成立子公司。但英國央行補充說,這些都不是「硬性規定」的門檻。

 

內情人士說,此舉可能降低在英國有公司業務的外國銀行以自有資本及流動性設立子公司的門檻。今年3月美國矽谷銀行(SVB)倒閉,促使英國央行檢討其監管規定,並正在考慮實施這項計畫。如果母公司出事,英國監管機關可以直接介入取得控制權,而非一籌莫展,只能聽任母公司所在國的監管機關處理。

 

但強迫更多銀行設立子公司的構想,並未受到業界的歡迎,因為在英國要維持一家子公司營運的成本,遠高於一家分行。此外,這個計畫也可能與倫敦當局想讓英國金融服務業更具競爭力的努力相衝突。

 

英國央行目前的監管要求是,銀行吸收個人儲戶和小企業存款,如果規模超過1億英鎊,應設立子公司。央行的指引還表示,個人儲戶和小企業的客戶數量如果超過5,000個,也可能需成立子公司。

 

但英國央行補充說,這些都不是「硬性規定」的門檻,可能依個案決定。

 

外國銀行協會(Association of Foreign Banks)執行長弗蘭奇表示,任何設立門檻的改變都需要「仔細評估,因此,這不會阻止國際銀行在英國營業並提供必要的流動性和資本」。該協會代表了近200家在英國開展業務的外國銀行。

 

英國央行監管部門負責人伍茲3月時曾表示,外銀在英國設有逾150家分行,資產約為6.3兆英鎊。根據英國央行報告,截至今年6月,這類分行包括荷蘭銀行(ABN Amro)、韓國開發銀行在內。

 

在今年3月宣布倒閉時,矽谷銀行擁有近90億英鎊的存款,大部分是企業客戶。倫敦當局隨即促成了一樁交易,由滙豐控股以1英鎊價格買下矽谷銀行在英國的業務,以保障英國客戶權益。

 

我們的看法:

 

第一、金融風暴引起監管緊縮

 

第二、美國矽谷銀行倒閉是一大教訓

 

第三、全球監管機關是否要提高銀行的資本額限制

 

第四、特別是對於中小型銀行

 

第五、這股風潮遲早會吹到亞洲來

 

跨國併購

2023-07-07 工商時報/吳慧珍

 

有鑑於經濟不確定性及借貸成本升高,世界各國企業對美國投資縮手,導致流入美國的資金銳減,但美國仍被列為海外擴張的首選地。

 

根據聯合國5日公布的數據,去年海外投資美國的資金,從2021年的3,880億美元驟減為2,850億美元,主要是外國併購美國企業的交易大幅減少。

 

聯合國指出,去年全球企業新增的海外投資額降到1.3兆美元,與2021年相比少了12%。爆發新冠疫情的2020年不算,去年成了2009年以來外國直接投資最低迷的一年。

 

由於企業主管對前景不安及風險趨避,今年海外投資強勢反彈的可能性不大。

 

即便如此,考慮到企業面臨種種經濟不確定性,包括疫情的後遺症、食品與能源價格飆漲、中美之間的經濟角力,海外投資縮減的幅度比聯合國擔心的要小得多。

 

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秘書長格林斯潘(Rebeca Grynspan)表示,「去年國際投資前景看來極為黯淡,國際資金流動確實受創,但事實證明比預期還要有韌性。」

 

去年流入已開發經濟體的外國資金,減幅高達37%,尤其歐盟出現外資大舉撤走的情況。但聯合國解釋說,這是因為很多企業利用盧森堡來避稅,使衡量結果遭到「扭曲」。

 

聯合國指出,將盧森堡排除不計,去年外國對歐盟的投資從2021年的1,270億美元增至1,970億美元。

 

海外企業對中國的投資成長5%,儘管仍不及美國,創下有史以來最高的1,890億美元,此增幅大多來自歐洲企業。

 

聯合國指出,愈來愈多國家憂心外國投資對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而加強對外資的審查。聯合國估計,自2021年以來,因監管或政治因素取消跨境併購交易的件數增加三分之一。

 

我們的看法:

 

第一、去年全球跨國併購案大幅降低

 

第二、投資人減少對美國投資

 

第三、還有升息的不確定性

 

第四、歐盟出現外資大舉撤走

 

第五、歐洲企業反而積極投資中國

 

奇點汽車

2023-07-11 經濟日報/葉文義

 

大陸造車新勢力又有一家倒閉,創業九年後沒有生產一輛車,燒光人民幣170億元(約新台幣734億元)資金後,安徽奇點汽車現在被一眾債權人申請破產審查,陸媒並點名威馬汽車、天際汽車及愛馳汽車都有財務上的問題,造車新勢力持續汰弱留強。

 

澎湃新聞報導,大陸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顯示,安徽奇點智慧新能源汽車新增一則「破產審查」資訊,申請人為鐘文明等十人,被申請人為安徽奇點汽車,經辦法院為安徽省銅陵市中級人民法院。

 

奇點汽車註冊成立於2014年,同年誕生的新能源造車企業還有蔚來、理想、小鵬等,奇點汽車與大陸國內造車新勢力三巨頭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創業九年來,奇點最初被安徽銅陵、湖南株洲、江蘇蘇州等地方政府投資,還是老東家360周鴻禕投資的第一家造車新勢力,前前後後公開的募資一共人民幣170億元。

 

奇點汽車生產基地規劃了三個,城市展廳也一度熱熱鬧鬧,甚至跨界搞起商用車、兩輪電動車。

 

但奇點的汽車,卻從來沒有量產交付過一輛。也就是說,儘管和「蔚小理」同一時期創辦,但直至進入破產的這一天,奇點還是一個「造車練習生」。

 

今年以來,二線造車新勢力紛紛傳出停產、欠薪或關店消息。

今年3月,有媒體報導稱,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的威馬汽車4S店全部關門,由於找不到售後服務,沒有配件,2,000位車主面臨保養維修問題。

 

今年3月,上海青浦區消保委曾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資訊稱,威馬汽車經營異常,消費者謹慎購買。威馬汽車資金吃緊的消息也頻出,員工降薪、停產等負面傳聞也多次登上熱搜。37日,威馬汽車曾公開表示,正在全力開展復工復產。距離宣布全力開展復工復產僅三個月,威馬汽車又傳6月再次停薪。

 

威馬汽車並不是今年唯一一家遭遇運營危機的新勢力車企。第一財經3月披露天際汽車停工停產,員工將按最低工資標準發放生活費;愛馳汽車則已經連續兩月延遲發放工資;雷丁汽車已申請破產。

 

澎湃新聞報導,截至2022年底,註冊在案的大陸汽車品牌有391家,而年銷超過1萬輛的只有37家,行業普遍認為,最終活下來的品牌會壓縮到20-30家。

 

有分析指出,大陸汽車行業洗牌加速,目前大陸汽車市場現存148個汽車品牌,其中大陸品牌114個,外資品牌34個,其中20%的企業掌握著超過90%的市佔。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電動車產業大爆發

 

第二、但也帶動產業整合

 

第三、大者恆大是趨勢

 

第四、像比亞迪勢不可擋,市佔率越來越高

 

第五、類似奇點汽車的電動車公司被掃地出局,未來至少會有1020

 

6G

2023-07-11 經濟日報/謝守貞

 

中國大陸6G布局將更上一層樓?大陸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衛星網際網路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升空。陸學者表示,該衛星的升空說明大陸已開始嘗試低軌衛星網際網路的建設。

 

綜合央視新聞、人民網報導,大陸在其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網際網路技術試驗衛星,其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有了衛星網際網路,「代表天上成百上千顆衛星,能時刻與地球上的手機、輪船、飛機、汽車等交換訊息,那怕身處大山里,也不必發愁沒訊號,仍然可以盡情地網上『衝浪』」。

 

本次任務為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今年的第五次發射。據了解,下半年,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將繼續保持高密度的發射,執行海洋水色衛星、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等發射任務。

 

第一財經報導,大陸信通院華東分院院長廖運發認為,該「衛星的升空意義很大,說明大陸已經開始嘗試低軌衛星互聯網(網際網路)的網路建設」。

 

他提醒,衛星網際網路是全球太空科技競爭的必爭之地,低軌衛星網際網路建設未來要不斷降低發射成本以及衛星互聯網的營運成本,並提升衛星網際網路的組網和空地通訊的性能。

 

廖運發補充,低軌通訊星座對於大陸6G建設的意義非比尋常,大陸在6G方面的布局目標已經超越地面基地台的建設,將放向太空。

 

海創匯總經理李銀亮認為,通訊技術未來會向低軌衛星、星鏈技術方向去演變。在未來像星鏈項目所帶動的產業鏈,不管是在硬體方面,還是在組網技術方面,都將有望站上風口。

 

我們的看法:

 

第一、5G還沒有成熟,6G已經開始

 

第二、華為積極推廣5.5G

 

第三、中國大陸開始重視低軌衛星

 

第四、中國大陸過去並未特別在低軌衛星有所佈局

 

第五、馬斯克在這方面遙遙領先

 

AI國家隊

2023-07-07 經濟日報/陳宥菘

 

中國大陸正全力衝刺人工智慧領域,正在上海舉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大陸工信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授予360、百度、華為、阿里等企業「國家人工智能標準化總體組大模型專題組」組長單位頭銜,並宣示積極推動大模型國家標準體系建設,助力大陸大模型產業發展。

 

中國網報導,「國家人工智能標準化總體組」設立大模型「專題組」時,要求組長單位需要在大模型理論研究和產業應用等方面具有較高專業水準,熟悉該領域國際前沿科技發展態勢、法規制度與標準規範等。並以領頭起草國際、國家或行業標準,具有在主要國際組織或標委會中有大模型標準化相關工作經驗的優先。

 

IT之家指出,百度、華為、阿里、360目前都在AI大模型方面有所建樹,包括百度「文心一言」、華為「盤古」、阿里「通義千問」、360智腦大模型等,有助於推動大陸AI大模型進一步發展。

 

據報導,360目前已推出自研大模型「360智腦4.0」版本,並於不久前推出企業級的AI大模型解決方案,積極推動大模型在產業落地。其中「360智腦」在智慧城市、智慧企服場景下的應用案例雙雙入選「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行業應用十大典型場景案例」。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也出席本次大會,並在現場發表題為「共贏人工智能新時代」的主題演講,他表示,華為雲發布的盤古大模型,已經深耕金融等十餘個行業,覆蓋400多個業務場景。胡厚崑並宣布,華為在7日華為雲開發者大會上推出盤古大模型3.0

 

另外,華為6日於另一場AI論壇「昇騰人工智慧產業高峰論壇」上宣布,昇騰AI集群全面升級,集群規模從最初的4,000卡集群擴展至16,000卡,成為業界首個萬卡AI集群。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非常注重AI

 

第二、特別重視大模型的建立

 

第三、百度、華為、阿里都積極佈局

 

第四、缺乏半導體是中國最大短板

 

第五、但生態系的完整是中國大陸最大優勢

 

上海人工智慧

2023-07-04 經濟日報/林宸誼

2023上海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將於76日登場。包括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Lisa Su)等人,將在大會上專題演講。據悉,蘇姿丰隨後將於719日訪台,預計將為台灣供應鏈,帶來潛在的合作和夥伴關係。據報已有境內外100餘家採購代表團確認參與大會,截至目前的採購意向金額超過人民幣百億元(約新台幣430億元)。

 

上海經信委微信公眾號發布,除蘇姿丰外,還有騰訊執行副總裁湯道生、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京東集團副總裁何曉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螞蟻集團數字科技副總裁余虎、智己汽車聯席CEO劉濤等20位以上行業大咖出席產業發展會議,會後並發布「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指數報告」。

 

此外,ChatGPT之火點燃了人工智慧燎原之勢,大會也將匯聚國內外大模型明星團隊,而大陸廣為人知的大模型產品將登場,背後的核心開發團隊還將帶來大模型路徑的相關探討。

 

機器人主題也是本屆大會重點關注的前沿風向之一,大會上將展示20多款智慧型機器人,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也將參展,這也是Optimus首次在大陸亮相。

 

Optimus是繼去年8月在美國首次發布後,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的首次海外展示。特斯拉CEO馬斯克曾表示,Optimus是高約172公分、體重約56公斤、負載20公斤的人形機器人,身體由輕量材料覆蓋,頭部為掃描外界資訊的螢幕,雙手功能已達到「人類水準」,售價不到2萬美元(約新台幣63.6萬元)。

 

今年大會以「智聯世界生成未來」為主題,展覽恢復至線下,規模達5萬平方公尺,企業參展總數突破400家,確認首發首展新品超30款,涵蓋大模型、晶片、機器人、智能駕駛等領域。

 

預計將有超1,400位國內外大咖出席,包括圖靈獎得主、諾貝爾獎得主、國際組織代表、國外院士、海內外企業家等。

 

今年WAIC還首次設置兩大主題展,「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創新成果展」和「邁向通用人工智慧」大會主題展區分別聚焦AI創新成果和未來產業集群布局。

 

此外,還將聯動張江、徐匯和閔行,分別圍繞元宇宙、AI+ART、機器人等領域打造豐富多彩的場景互動和應用展示活動,讓觀眾更加沉浸式體驗未來科技的魅力,一起擁抱數位未來。

 

據澎湃新聞報導,目前已有100餘家採購代表團確認參與本屆大會,涵蓋大陸國企、央企、歐美500強等頭部企業,涉及5G&6G網路基建、物聯網配套基建、工業機器人、工業無人機、物料進出自動化管控、大數據分析、環境安全監測、工業質檢、智慧供應鏈、AGVNLPRPA等採購方向,採購意向金額超過人民幣百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人工智慧蔚為風潮

 

第二、有好幾家大型企業均可能成為一方之霸

 

第三、機器人是未來的趨勢

 

第四、台灣在機器人方面遠落後中國大陸

 

第五、機器人重新定義物聯網的環境

 

陸股

2023-07-12 工商時報/蘇崇愷

 

市場憧憬中國政府加碼推出振興經濟措施,近期中國電商、線上教育等行業ADR(美國存託憑證)、ETF上漲,迫使空頭回補。國際投行高盛統計,儘管中美緊張局勢升溫、中國面臨通縮風險,但截至6日止的當周,全球對沖基金增持中國股票組合,為七周來首見。

 

截至11日收盤,上證指數、深證成指、恒生指數分別收漲0.55%、0.78%、0.97%;自2023年以來分別累計漲3.36%、跌0.8%、跌7.37%。

 

第一財經11日報導,今年上半年,代表外資動態的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人民幣(下同)1,833.24億元,年增155.33%。但進入下半年後,北向資金保持淨賣出態勢,3日當周累計淨賣出逾90億元,直到進入10日當周,北向資金連兩日回流,11日淨買入34.89億元,近兩個交易日合計淨買入47.19億元。

 

市場分析,雖然3日當周北向資金淨賣出,但整體來看,外資7月會在全球新興市場架構內繼續增持中國股票。

 

高盛最新報告指出,在其追蹤的11個類股中,630日至76日期間,只有醫療保健、金融、通訊服務、房地產業的中國股票被淨賣出。考量到中國政府推出振興經濟措施的期望,對沖基金經理決定降低短倉持股比重,因此增持中國股票。

 

另據南華早報報導,近期中美科技戰愈演愈烈,先是美國政府傳出7月擬擴大對中國出口晶片禁令,接著中國宣布81日起對涉及半導體原料的鎵、鍺實施出口管制。為此,一些投資者正聘請專家來研究中國政策。

 

譬如,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 Associates)開出一位中國政策情報分析師職缺,進一步加強橋水對中國政策可能影響市場、經濟、地緣關係、全球政經關鍵發展的理解。徵才顧問公司Robert Walters駐香港人員表示,如果對監管及政策環境沒有清晰的瞭解,在中國投資可能會很困難,因此有關中國的專業知識受到重視。

 

但也有對沖基金選擇退出中國市場。知情人士透露,Dantai Capital認為其投資策略在目前的市場環境已不再奏效,將關閉旗下虧損嚴重的中國對沖基金。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股票今年以來表現低迷

 

第二、政府積極振興經濟

 

第三、看衰中國經濟的專家還是很多

 

第四、但因為股市下跌太多,目前開始反彈

 

第五、可以關注中國電商、平台等少數領域

 

螞蟻

2023-07-09 經濟日報/林宸誼

 

螞蟻集團昨(8)日宣布,將以自有資金回購現有股東的部分股份,回購比例不超過總股本的7.6%。路透報導,螞蟻集團這次股票回購價格對應估值為785.4億美元(約新台幣2.5兆元),遠低於2020年放棄的IPO中所宣稱的3,150億美元(約新台幣10兆元),大幅折扣75%

 

大陸金融監管機構7日宣布,自202011月以來督促指導螞蟻集團、騰訊等大型平台企業全面整改,目前多數問題已完成整改。其中,對螞蟻金服及子公司罰款總計人民幣71.23億元(新台幣306億元)。

 

螞蟻集團8日披露,為補充員工激勵池以持續吸引人才,同時進一步滿足股東對流動性的需求,將以自有資金回購現有股東的部分股份。近兩年來,螞蟻集團持續加大科研投入,搶抓智能化時代新機遇,2022年研發投入達到人民幣204億元。

 

該公司補充,螞蟻金服的主要股東杭州君瀚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和杭州君奧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已自願決定不參與回購。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是代表螞蟻金服高管和員工合計持有螞蟻金服50%以上股份的實體。

北京雲億資管投資長張子華表示,雖然螞蟻金服回購股票的估值,遠低於該公司2018年上一輪融資的1,500億美元,但該計劃為其現有投資者提供了一些流動性。「對於一些尋求退出的投資者來說,流動性可能比估值更重要。」

 

外界認為,監管處罰的實施被視為螞蟻集團獲得金融控股公司牌照、專注於促進增長並最終恢復其股票市場上市計劃鋪平道路。世誠投資管理執行長王奇認為,「大陸需要解決螞蟻金服IPO問題,以恢復投資者信心,這樣的進展不僅有利於阿里巴巴,也有利於整個互聯網和金融科技行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螞蟻整改已經完成

 

第二、螞蟻的估值大幅下跌75%

 

第三、螞蟻原來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IPO

 

第四、中國大陸積極整頓互聯網金融行業

 

第五、現在歐美金融科技領域受到重創

 

IC

2023-07-05 經濟日報/謝守真

 

大陸自8月起要對生產高性能晶片所需的兩種半導體材料鎵、鍺及30多種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外界認為是反制美國對其科技戰所作的最新舉措。對此,大陸前官員直言,大陸出口管制晶片重要原材料只是開始,反制的工具還有很多。

 

官媒則指稱,大陸出口管制是發出警告 ,「不會被擠出芯片供應鏈」。

 

中國日報5日刊出專訪大陸商務部前副部長魏建國的內容表示,針對大陸將於今年81日起對鎵、鍺等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這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重拳出擊」,「不僅能打得某些國家慌,還會打得某些國家疼」。

 

魏建國還說,「這只是中國反制的開始,中國的制裁手段和種類還有很多。若對華高技術限制繼續升級,中方的反制措施也會進一步升級。」他提醒,任何利用霸權主義企圖推動「脫鉤斷鏈」行為,包括打壓中企「最後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另據北京日報消息,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5日於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鎵、鍺等相關物項具有明顯的軍民兩用屬性,而對該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是國際通行做法」,並稱歐盟成員國也對部分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他還特別強調,中方是依法對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確保其用於合法用途,「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

 

對此,環球時報社論稱,大陸限制兩種對製造某類型的半導體和電動汽車至關重要的金屬出口,這一舉動是一個警告,「中國不會被動地被擠出全球芯片(晶片)供應鏈」,且表示此措施是用「實際方式」告訴美國及其盟友,其限制大陸採購更先進技術的措施是一次「誤判」。

 

環時指出,大陸多年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開發自己的稀士資源,來供應全球半導體產業。

 

文章還寫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爲什麽不能做出必要調整,更加謹慎地消耗其有限的稀土資源?中國沒有理由繼續耗盡自己的礦産資源,卻被阻擋在技術發展的道路上」。

 

環時補充,這些管制並不代表大陸將禁止稀土出口,但若這些產品涉及軍事用途或用於可能損害大陸國家安全和利益的情況,有關部門將有權拒絕出口申請。

 

此外,路透引述消息人士稱,大陸商務部將於6日會見兩款礦物的主要生產商,並討論出口管制細節。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開始反美國管制

 

第二、鎵、鍺等相關物資,中國大陸有相當的優勢

 

第三、中國大陸不會再無限制供應稀土資源給外資

 

第四、中國大陸有對抗美國的武器

 

第五、美國商務部對這個政策非常生氣

 

鴻海印度

2023-07-13 經濟日報/葉亭均、吳凱中

 

鴻海(2317)集團與印度Vedanta集團分道揚鑣後,表明將持續尋找印度合作夥伴,共同投入當地半導體市場。印度經濟時報引述消息人士報導,鴻海集團已向印度政府表示,希望在印度設立四到五條晶片產線,且設廠案有可能在4560天內向政府遞交他們的最終申請。

 

鴻海集團11日在另一份聲明表示,將依據印度半導體計畫,重新遞件申請在印度的半導體計畫,並尋找最佳合作夥伴。該公司10日晚間已正式宣布終止與印度Vedanta集團合作建立半導體事業的關係。

 

印度經濟時報最新報導指出,一位高層官員表示,鴻海已向印度電子及資訊科技部告知,有關與技術合作夥伴簽訂至少兩份瞭解備忘錄(MoU)的細節。

 

印度官員表示:「我們已要求他們簽署最終協議,並且告訴我們有關擬議中技術、協議本質、涉及的人員等細節。」這位官員說,這家技術合作夥伴可能會持有新合作夥伴中的一些股權。

 

官員表示:「由於鴻海了解程序,他們應該能夠在45天至60天內遞交他們的最終申請並宣告。」

 

報導引述消息人士說法,鴻海已向印度政府表示,該公司希望在印度設立四到五條晶片產線。鴻海至少會有其中一條產線設在古吉拉特邦(Gujarat),但也會研議在其他地點設立產線的可能性。

 

對此,熟知印度當地產業生態的業界人士表示,這是典型印度式官方放話風格。若稍微熟悉半導體行業的人就知道,半導體業者形容產能通常是用一座廠「月產能」,而非幾條線,鴻海不太可能用這種說法去說服印度政府。而以半導體重資產的投資特性來看,鴻海初期也不太可能「百花齊放」式在印度各地設立半導體廠。

 

針對印度半導體布局,鴻海先前指出,仍致力於持續投資印度市場,並看到該國成功建立活躍的半導體製造生態系統,這需要花上許多時間。鴻海於2006年首次進入印度,「現在我們仍然在這裡,並期待與印度新興的半導體行業一起成長。」

 

鴻海表示,在印度從頭開始建設晶圓廠是一項挑戰,但鴻海致力在印度投資,同時大力支持政府的印度製造雄心,並建立多元的合作夥伴,以滿足利益關係人需求。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跟原有的合作夥伴拆夥

 

第二、鴻海尚未透露新合作夥伴

 

第三、四、五條晶片產線是規模很小的

 

第四、鴻海應該不會大幅度的投資

 

第五、鴻海原有合作夥伴至今實力不夠強

 

星主權基金

2023-07-11 經濟日報/陳苓

 

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Temasek Holdings)上年度交出七年來最糟的報酬,並警告已開發大國面臨衰退風險,今年將審慎投資。

 

彭博資訊報導,止於331日的上年度,淡馬錫的總股東報酬率為負5.07%,為2016年來最遜色的年度成績。不只如此,該機構還蒙受罕見的淨損,資產淨值減少5.2%3,820億星元。

 

淡馬錫表現欠佳,部分原因是上一會計年度從20223月起算,俄烏戰爭引發的多數跌勢,都發生在這段期間,美國標普500指數此一時期跌逾9%。另外,有70億星元的虧損是依市值計價的未實現損失。

 

而投資的公司倒閉,也讓淡馬錫受創。該機構是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平台FTX的投資人,FTX遭控詐欺垮台,淡馬錫被迫減記2.75億美元。

 

展望未來,投資長羅錫德(Rohit Sipahimalani)指出,淡馬錫本年度將適度投資,但準備在市場修正時加碼買進。他說,主要已開發市場有衰退風險,「我們相信要使通膨受控,也許需要看到衰退,儘管時間點還不確定。」

 

地緣政治緊張加劇,中國大陸經濟趨緩,央行升息對抗通膨,讓全球投資人面臨困境。淡馬錫執行長狄瀾(Dilhan Pillay)強調諸多風險,從經濟脫鉤、保護主義,乃至於能源安全和轉型的成本。另一方面,據13F報告,淡馬錫續挺陸企,今年第1季增持阿里巴巴和京東持股,但兩家公司股價從第2季至今均下跌。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新加坡主權基金是亞洲的模範

 

第二、但去年度的表現為-5.07%,實在很差

 

第三、FTX投資失敗也是一大新聞

 

第四、無怪乎淡馬錫投資策略趨向保守

 

第五、但台灣還是應該發展主權基金

 

馬雲

2023-07-06 工商時報/楊日興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近日低調展開南亞之旅,日前巴基斯坦NutShell集團創辦人在網上曝光與馬雲合照,並稱馬雲下一步要前往中亞烏茲別克,市場關注阿里相關的電商與貿易布局。

 

曾任巴基斯坦前國務部長的Muhammad Azfar AhsanNutShell集團創辦人,他1日在推特上傳與馬雲的合照,表示兩人在巴基斯坦第二大城拉合爾會面,馬雲在當地停留超過20個小時,有五名中國人和兩名外國人陪同。

 

綜合媒體指出,在造訪巴基斯坦前,馬雲還前往同是南亞國家的孟加拉和尼泊爾。證券時報指出,馬雲此次行程造訪的國家均為阿里旗下南亞電商Daraz所發展的市場,行程可能與商業合作有關。

 

巴基斯坦起家的Daraz成立於2015年,阿里是在2018年全資收購Daraz,該電商平台業務目前已發展包括上述三國和斯里蘭卡等市場,有當地最大的物流和支付網路,目標到2030年為1億客戶和賣家提供服務。但今年初,市場傳出Daraz裁員11%應對大環境動盪。

 

消息表示,馬雲離開巴基斯坦後將前往中亞的烏茲別克,讓外界關注阿里在會否進一步擴大在中亞甚至西亞版圖。中國剛在5月舉辦首屆「中國-中亞峰會」擴大國際影響力,近期更與沙烏地阿拉伯等幾個西亞重要國家有大型貿易投資等合作。

 

阿里巴巴除在上述市場能進行貿易零售方面合作,阿里雲、螞蟻集團、菜鳥集團等也有架構數位經濟基礎設施、支付網路甚至物流端的能力,市場等候馬雲此次中南亞之旅所帶回的成果。

 

阿里董事長張勇5日在浙江平台經濟會議上表示,平台經濟有智慧、基建、實體以及全球化等趨勢,要加大在電商、物流、雲端的全球化投入,與世界合作夥伴創造更大的價值。

 

近期阿里巴巴集團與旗下業務進行重大調整,傳馬雲5月下旬與最大業務淘天集團開會,直指業務有被顛覆的風險,要有大規模轉型、扁平化,並將資源集中在淘寶而非天貓。

 

隨後,阿里還宣布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張勇將在9月卸任,將由蔡崇信接任董事長一職。而目前蔡崇信擔任董事長的物流業務菜鳥集團日前亦宣布,打破成立來的策略,推出自營快遞業務菜鳥速遞。文娛方面,則傳旗下優酷和土豆可能被注入阿里影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已經寬恕馬雲

 

第二、允許馬雲回國,以刺激投資人的信心

 

第三、馬雲已經放棄螞蟻的實質控制權

 

第四、中國大陸確定民營企業不會有太大的權力

 

第五、馬雲關注南亞及中亞,值得注意

 

AI機器人

2023-07-10 經濟日報/吳康瑋、吳凱中、蕭君暉

 

AI應用百花齊放,引爆機器人大軍開戰。鴻海(2317)、廣達領先出擊,鴻海陸續推出自主移動機器人(AMR)、陪伴機器人、超商補貨機器人等各種工廠自動化與商業應用產品;廣達則透過協作機器人應用在工廠與醫療等領域,隨著AI應用加速,可望帶動機器人產業同步成長。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制定「3+3」集團發展策略,即電動車、機器人與數位健康三大新興產業,以及AI、半導體與新世代通訊三項新技術領域。過去鴻海集團在機器人領域較少著墨,隨著近期雲端服務供應商(CSP)紛紛投入AI應用與運算,帶動遠端遙控機器人趨勢成形,為機器人產業增添新柴火。

 

鴻海近期攜手日本機器人新創公司TelexistenceTX),將為TX生產新世代機器人「GHOST」,這款可針對門市冷藏陳列架上的飲料,自動進行補貨的機器人,目前年產能為300台,在鴻海集團代工量產之下,將可達年產3,000台,而且每日可以補貨的數量也倍增至兩倍(2,000罐)。

 

市場應用方面,TX的機器人已經在日本全家便利商店(FamilyMart)鋪貨,並導入當地300家門市,將在2024年春天交貨台灣7-11。另外,也將透過合作夥伴日本軟體銀行集團,進入北美與其他地區市場。

 

鴻海旗下法博智能移動則推出自主移動機器人(AMR),陸續導入面板廠、鴻海的燈塔工廠。同時,鴻海旗下工業富聯(FII)也與德國思靈機器人(AGILE ROBOTS)結盟,其自主研發的AI自動化解決方案,涵蓋世界級的力控機器人、演算法平台、自主決策和操作系統等,並在3C精密製造、新能源車產業鏈、醫療、農業等領域實現落地。

 

廣達集團則透過旗下廣明,重兵部署機器人事業,並以自有品牌達明機器人在全球銷售,目前為全球第二大協作機器人廠商,其產品除了應用在廣達廠房,也銷售到半導體、3C電子及醫療產業等領域。

達明除了生產協作機器人,也推出高負載手臂TM20TM25S相關產品,可兼容於各品牌的無人搬運車(AGV),搬運大重量的晶圓盒上下料,適用於半導體AMR應用場景。

 

緯創也在機器人領域鴨子划水,布局AMR,並推出三款服務型機器,即環境消毒、迎賓多媒體、客房配送等三款機器人,陸續導入六福萬怡酒店、淡水福容飯店、台北美崙大飯店、新竹安捷國際酒店、日月潭力麗溫德姆酒店及高餐大群賢會館等六間飯店。另外,緯創也將服務型機器人應用在醫療、複合式大樓中。

 

我們的看法:

 

第一、機器人是未來經濟的亮點

 

第二、包括工業機器人和家庭機器人

 

第三、台灣在這個領域很少著墨

 

第四、中國大陸的機器人產業領先全球

 

第五、機器人的市場在國外,台灣仍然有限

 

德微攻車電

2023-07-06 工商時報/張珈睿

 

IDM大廠德微(36755日宣布,董事會通過決議通過現金併購,以不超過8億元之「暫定價格」,併購母公司達爾國際基隆分公司所分割之晶圓製造業務。德微董事長張恩傑表示,搭配既有之亞昕廠,全力迭代至6吋晶圓製造,發揮集團營運綜效,攜手並進軍車電、第三代半導體市場,未來車用市場滲透率有機會大幅提升。

 

張恩傑指出,達爾國際基隆分公司(原敦南科技基隆廠)為集團中之專業晶圓製造工廠,產品已有世界Tire 1大廠認證與採用,在汽車電子與AI伺服器運算領域耕耘許久。透過併購基隆廠,德微能與既有之亞昕晶圓廠統一管理,減少生產成本,達到集團合併綜效,並逐步將德微晶圓製造推進至6吋,並且車用客戶也不需再重新認證。

 

以德微2018年併購亞昕為例,當時亞昕廠稼動率約僅15%,月產3,000片,2020年產能稼動率提升至85%~90%,月產能提升3倍至1萬多片。未來在併入基隆廠後,效果將更明顯,因稼動率增加、採購晶圓成本也會下降。

 

張恩傑強調,未來進化到6吋晶圓,聯合達爾集團營運策略,滲透率有望達10%,相較目前全球車用市場,德微滲透率不足2%,成長空間將會非常大。另外因為台灣以生產客製化產品為主,擴大自有產能之後,未來能發展方向將不局限於二極體。

 

回顧德微過往終端應用占比,車用電子2020年營收比重約2%,去年達到10%,今年更預計會成長至15%~20%,消費性相關產品逐年下降。

 

將來德微在達爾集團中扮演角色也更臻多元,以往外界既定的封裝形象,將成為擁有晶圓製造能力之IDM腳色。而達爾將主力鎖定至發展化合物半導體,包含高壓MOSSiC MOS。德微加深自己在晶圓及封裝的競爭力,母公司達爾是大股東,但同時也是大客戶,占營收比重約7成,未來不須擔心產品出海口。

 

預計併購時程尚待股東臨時會通過。而未來也將進行現金增資,來籌措併購資金來源,德微預計於821日召開股東臨時會討論相關事宜。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德微併購達爾,值得重視

 

第二、達爾在台灣有一定程度佈局

 

第三、汽車電子未來有龐大潛力

 

第四、達爾屬於利基型半導體廠商

 

第五、達爾這兩年積極資本運作

 

ETF

2023-07-11 經濟日報/蔡靜紋

 

台灣ETF市場邁入第20年,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昨(10)日表示,台灣ETF近兩年成長快速,規模從2兆元增加至3兆元,受益人數從200萬多人增加至600萬多人,等於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參與ETF投資,未來將努力超越日本,希望在亞洲獨占鰲頭。

 

證交所昨天舉辦「榮耀20 ETF啟動財富博覽會」會前記者會,林修銘在致詞時表示,ETF具有創新、多元、普惠三大特色,台灣上市櫃ETF檔數已超過230檔,總管理資產超越3兆元,超過香港、韓國,在亞洲僅次於日本;而20年是個重要的轉大人里程碑,證交所將在811日到12日舉辦ETF財富博覽會,不只是成果分享,更重要的是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將藉此活動更開展ETF未來新頁,未來希望能夠超越日本,在亞洲市場獨占鰲頭。

 

據彭博資訊10日統計亞洲地區ETF規模資料,日本ETF5,156億美元,排名亞洲第一,台灣981億美元排名第二,香港、韓國分別為832億美元、786億美元。

 

儘管台灣ETF規模距離日本仍有段差距,但投信業者認為,相較於日本ETF最大買家是日本央行,台灣ETF滲透度遠高於日本,而台灣散戶高參與度正是近年推升台灣ETF成長主因,也是未來市場持續成長動力之一。

 

回顧20年前,國內第一檔ETF上市時,ETF產品並未受到台灣投資人高度注目,苦熬多年受益人規模到20203月首度突破100萬人次,累積時間長達16.7年,但隨後掛上「百萬人次加速器」,從百萬到200萬人次,僅約0.9年完成,200萬到300萬人次只花0.7年,突破400萬人僅花0.3年,每百萬關卡所費時間愈來愈短,現已超過650萬人次。

 

ETF規模來看,2022年國際股債市場雙殺,導致國際ETF規模衰退約10%,國內ETF卻逆勢成長11%

 

為了超越日本ETF市場,林修銘表示,證交所有兩大做法,一是舉辦論壇:邀請國際交易所、指數公司參加,台灣業者可進行交流;二是擴大投資者參與規模:例如在本次ETF財富博覽會將邀請KOL、舉辦遊戲獎勵、專家講座分享等方式吸引更多投資者加入。至於有無訂定超越日本ETF規模時間表,林修銘笑著回答,「努力超越。」

 

我們的看法:

 

第一、ETF是未來投資的趨勢

 

第二、台灣衝到全球第二名,很不簡單

 

第三、還超過香港和南韓

 

第四、目前的投資人高達650萬人次,非常驚人

 

第五、將近1000億美金的資產引起全世界重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