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商業周刊專欄:到美國別念哈佛,去念職校吧

我這些年在大陸見過很多企業董事長和總裁,以及地方政府的領導,要拉近彼此距離很好的一個方式是和他們談第二代子女教育,十個人裡有九個小孩在外國唸書。
「張總,請問您有幾個小孩,現在多大了?」
「我就一個女兒,在美國紐約大學NYU唸書,她是讀工程方面的科系,明年就畢業了。」老闆臉上的線條變得柔和,露出一股說不出來的驕傲。
「那很好啊,可以回來協助您,克紹箕裘。」
「哈哈,她對我做的事沒有興趣,但是對於黃總您們從事的金融最感興趣,去年暑假在Morgan Stanley財務部實習,老闆很賞識她,今年已經給她畢業後正式去上班的聘書了。」
這倒是引起我的注意,趕快向老闆提供建議。
「Morgan Stanley固然很好,但是華人在美國金融的圈子不容易出人頭地,真正的機會還是在亞洲。另外什麼部門也很重要,除非她是像我做投資銀行能夠直接和客戶打交道,否則在一個後勤單位沒有什麼意思,倒不如早點回來,何況您在國內關係那麼好。」
老總燃起了一點煙,眼神看著窗外,好像在想什麼事情。
「黃總,我想請你幫我一個忙,我女兒春假會回來,我能不能安排她和你這個大銀行家談一談?你給她一些建議。」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中國人的子女都在國外受教育,從耶魯、康乃爾這類的名校,到名不見經傳的地區大學,很多是高中時就送出去到國外。我台灣的客戶就不一樣,這些年很多第二代都沒有出國唸書,台灣人出國留學的熱情已大幅下降。
大陸人熱衷將子女送到海外唸書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國教育體制僵化和教育水平滯後,和台灣早年類似,很多名校的授課仍然停留在單向講述的階段,缺乏雙向的溝通和激發潛能的啟迪,這幾年有越來越多考上北大、清華的狀元改赴香港唸書,並且可以享有全額獎學金。
但大陸學生到國外去最主要的理由可能還是要脫離體制,海外代表的是一個更自由的環境,和更安全的選擇(對父母而言)。在大陸官做得越大,錢賺得越多,越有可能出事,薄熙來就是例子,但他的兒子還是可以在哈佛過得好好的。許多企業家不僅安排子女在海外受教育,也規劃移民以及資產的海外移轉。
和三十年前的台灣不一樣,大陸的年輕人並沒要在海外待一輩子,畢竟國內的機會還是比較好,但這個海外求學經歷和外國身分很重要,就像是買保險,代表了一種選擇的自由,你不能被制度綁死,不能被政治限制。台灣到近幾年還是有一些政府官員和立法委員有雙重國籍,也是同樣考量。
我當年到美國留學的時候,我父親說:「Don’t look back,到美國去追求你更好的人生。」結果我畢業後在華爾街工作了一年就回國了,父親沒有說什麼,但看得出來他非常失望。當年亞洲的金融中心在東京,連香港都沒有成氣候。
海外留學經驗重不重要?不一定,台灣很多名人都不是大學生,郭台銘是中國海專畢業,嚴長壽只有高中畢業,但他們的成就都超越一般人。李安是台北藝專畢業後,後來才到NYU去唸了電影碩士。吳季剛在美國長大,但他念的是以設計聞名的技職專業學院Parsons。
整體來說,我還是贊成台灣年輕人到海外留學一段時間,可以增強國際觀,台灣太封閉,不容易培養競爭力和創造力。但台灣人到海外不一定要走傳統的碩士、博士之路,台灣最好的機會已經失去了,哈佛商學院現在一年錄取十多個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台灣人應該走不一樣的路,那些台灣有優勢的東西,比如說設計,不管是服裝設計、工業設計或是景觀設計,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的環境,創意的種子很容易萌芽成長。
對許多中國父母來說,他們這輩子已沒有什麼期望,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孩子,我要你過得比我好!」
我兒子最近在準備出國唸書,計畫到美國插班社區大學,我想對他說同樣的話,但是我說不出口,面對衰退的台灣經濟、調整的產業結構、22K的起薪,他是否有好的機會?我現在無法想像他的「台灣夢」在哪裡?
我不確定他會比我過得好,but one thing for sure,他的成長經歷會比我更無拘無束,他應該會比我更快樂,比我更有創造力。
孩子,這是你的未來,不是我的未來,雖然我和彼岸中國大陸的父母一樣期盼你有better future,但你必須自己去創造,我所能夠做的,就是盡一切可能協助你,協助你掌握自己的人生。
我人生最好的時光已漸漸逝去,但是你值得更好,台灣值得更好,我們都值得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