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商業周刊專欄:什麼都能演!台灣人都該當「黑寡婦」史嘉蕾

法國導演盧貝松到台灣來拍新片,但英國媒體把台灣名稱叫錯,而電影又和運送毒品有關,引起批評,認為政府沒有做好把關。
台灣國際知名度不高,如果能有在國際曝光的機會,多少是一件好事。李安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從頭到尾在茫茫大海中,恐怕沒有人知道是在台灣拍的。
女主角史嘉蕾約翰森 (Scarlett Johansson) 是我最喜歡的美國年輕新一代女星,她雖被雜誌封為性感女神,但並非以色貌取人,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多元,從文藝片、動作片、喜劇片到伍迪·艾倫的知性影片,每一個角色都能勝任。「多元」正是台灣最需要的特質。
對於全世界而言,台灣角色到底是什麼?美食天堂?代工重鎮?亞洲新旅遊景點?還是和中國大陸經商的窗口?史嘉蕾之所以有身價在於她什麼類型電影都能拍,什麼環境都能適應;台灣如果越多元,我們對全世界就越有價值。
在全球汪洋中,台灣是一個小池塘,我們要如何融入世界?反服貿協議的人認為要用防堵策略,一個小經濟體緊鄰像中國大陸這樣的巨人,如果不保持距離,經濟要素會被它吸走,台灣人會失業,而且所得下降。
問題是防堵得了嗎?我們可想像馬爾地夫,如果為避免日漸高升的印度洋海水,築起高堤,最後結果是什麼?堤防一定會承受不了壓力而爆裂。
反服貿在反什麼?其實很模糊,是反對中國大陸來台灣和我們搶工作,還是反對台灣人跑到大陸去?反對者會告訴你他兩個都反對,但台灣大多數產業對投資大陸並無限制,反而是大陸對某些行業外來投資有限制。
簡單的說,有沒有服貿,人才與資金都會自由流動,你或許可以阻擋進來,但沒法防止出去,而後者才是關鍵。反服貿其實是反全球化,等於是壓抑台灣的市場價值,對台灣不利。豬哥亮或許很好笑,但他和李安相比,誰比較有價值?
似是而非、民粹導向的經濟理論不是台灣才有,外國亦然。1992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獨立派候選人裴洛 (Ross Perot) 積極反對美國和墨西哥簽屬「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他最有名的一句話是:The giant sucking sound(巨大吸力的聲響),強調墨西哥會把美國工作都吸跑。
二十年過去了,事實證明裴洛是錯的,NAFTA是一個雙贏的協定。有趣的是,和墨西哥相比,美國是一個大國,但一樣有人會害怕,所以台灣的擔憂可以理解。但我們應深入思考,不開放對台灣的影響是什麼,真正問題根源在哪裡。
反對人士的主要論點之一是,台灣和大陸應「對等開放」。然而,台灣與大陸從來就不是對等的,台灣的百分之一,可能只等於大陸的萬分之一,大陸一家銀行的營業額,就超過台灣所有銀行的加總,我們要求談判項目對等,只會把自己綁死。
要求服貿協議逐條表決,而非「包裹表決」,也是錯誤的策略。每一個地區都有強勢/弱勢產業,以及明日/昨日市場,談判的最高原則是讓像較具優勢的產業,到對方的明日市場去爭取商機,金融和電子商務都屬於這一塊;在此同時,你要避免讓對方太強的產業到你的地盤來爭取明日市場,開放昨日市場則對方不見得會有興趣,就像美髮與洗衣。
懂得談判的人都知道,什麼東西都拆開來談,沒有辦法將整體利益極大化。服務業本身就是一個沒有辦法細分的行業,你到餐廳點了一道魚,要價700元,不可能拆成材料400元、洗殺100元、蒸煮100元、服務100元。對單一行業最佳的利益,加起來不一定對台灣最有利。
台灣缺乏對全球趨勢和宏觀的觀察,很多事情都沒有 “big picture”,以井觀天,見樹不見林。不要說台灣正逐漸走向邊緣化,事實上是我們早已被邊緣化太久,只想捍衛現有自身利益,不關心台灣未來整體利益。
另一個引起混淆的是對弱勢團體的爭辯,有人認為中小企業就是弱勢團體,事實是如此嗎?台灣美髮師剛獲得國際技能大賽首獎,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大概沒有人認為我們的專業和創意會輸中國,最近還有大陸台商連鎖美髮業者計畫回台上市,證明美髮一樣有企業化經營的能力。
台灣經濟以中小企業為主,難道台灣就是弱勢經濟體嗎?我們沒有研發創新,積極轉型,反而抗拒開放,只期待大陸讓利,造成台灣讓喪失競爭力,這是誰的錯?
上海自貿區成立,對全世界企業都有莫大的吸引力,所以中國大陸磁吸會更強。台灣的因應之道是創造一個更開放的環境,發揚自己的特色,把別人的資源反吸過來。
要避免被洪流淹沒,台灣必須將自己發展成為百川匯流的樞紐,我們的地位應像亞洲的巴拿馬運河,在中國大陸和全世界這兩個大洋之間扮演關鍵性的中間角色,而非只是太平洋中的一個孤島。
經濟部剛公布九月出口數據,台灣衰退驚人,邊緣化危機迫在眉睫,韓美FTA對台灣的衝擊已開始顯現。
中國大陸總理李克強最近對全國勞工發表演講,表示要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過去中國工人是「勤勞、勤勞、勤勞」,未來「智慧、智慧、智慧」,這才能真正保障職工。
台灣人,我們的智慧在那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