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2日 星期二

「去中化」與台灣「內循環」的風險

 「去中化」與台灣「內循環」的風險

「去中化」與台灣「內循環」的風險 - 名家評論 - 工商時報 (ctee.com.tw)

文/黃齊元 藍濤亞洲總裁、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


曾幾何時,台灣已成為戰爭與風險的同義字。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剛訪問日本,他在日本時,每個人問他的都是「會不會戰爭?」這並不人意外,最近來台的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表示,避免台海戰爭要靠嚇阻,要做好打仗的準備,大陸因此指責日本想把台灣民眾推向火坑。


美國正積極提供台灣軍售及協助訓練。今年漢光演習重視台北港攻防、反登陸作戰,放棄傳統灘岸作戰模式,導向陸地防衛,準備打巷戰。美國智庫藍德報告對台灣抗戰能力表示悲觀,美國在台協會要求大幅擴建土地,比白宮還要大,都讓人有不利聯想。


為了因應可能的風險,總統蔡英文也在積極備戰。為強化反斬首戰力,最近負責首都衛戍的憲兵兵力將由編制5,600人,翻倍擴編至1.1萬人,國防部沒有直接否認。憲兵指揮部儼然成為第四軍種,以部署城鎮戰。在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強調「和平保台」的當下,非但不見兩岸和解對話,反而硝煙四起。


從最近一輪CNN民調,我們可以看出未來台海衝突可能發展。一半以上受訪者表示,美國國會不應授權額外資金支援烏克蘭,半數以上受訪者認為美國已經為烏克蘭提供足夠援助,相較去年年初還有超過6成的選民認為,美國應該提供更多援助。


地緣政治導致「中國+1」、「台灣+1」

這說明美國人民對烏克蘭戰爭感到厭倦,在民調關於美國應提供烏克蘭援助類型裡面,有超過半數限於訓練支持,武器支持不到一半,支持參與作戰者不到兩成。由此可知,未來美軍為台出軍作戰可能性相當低,台灣民眾不會關心這些消息,但國際企業及資金均相當敏感。


由於對中國軍事行動擔憂日益加劇,英國保險商近期率先提高對台灣保險費用,並削減承保金額。保險商模擬各種潛在情境,包括中國海上封鎖台灣、奪取台灣離島,甚至武力犯台。在這種背景下,外資對台灣投資卻步以及台商全球外移,乃地緣政治衝突下必然結果,「中國+1」連帶導致「台灣+1」。


中美脫鉤對大陸經濟已造成不利影響,供應鏈外移導致大陸出口銳減。中國大陸是台灣主要貿易夥伴,台灣豈能置身事外?今年前七月台灣出口衰退16.9%,連11黑,出口市場面臨結構性改變,然而政府所做的僅是表示最壞狀況應已過去。


中國近年面臨西方制裁,全力發展「內循環」經濟,雖然無法彌補出口損失,但畢竟有14億人口的市場,連外商也不願放棄,包括美國半導體大咖輝達(NVIDIA)等。台灣近日發展類似中國大陸,經濟呈現「內熱外冷」。但作為一個出口導向經濟體,台灣本地市場太小,外企不來投資,外客及陸客不來觀光,以致無法像大陸創造自身內循環。


台灣看到中美脫鉤有樣學樣,試圖全面脫離和中國關係,殊不知美國乃選擇性禁止高科技產品,其餘仍保持正常往來。「中國+1」只是將單選題變成複選題,中國供應鏈比重會逐年降低,但仍占大宗,不過要有其他選項,才能去風險化。簡言之,全球「去中化」和「去台化」雖有其政治必要性,但成功機率不高。


「和中」才能振興台灣經濟

中國在歐美雖遭遇抵制,但在新興市場如東南亞、拉丁美洲、中東和非洲都有強大影響力,從這次金磚會議名單可看出來。除此之外,中國「新三樣」電動車、光電產品和鋰電池具有強大競爭力,以綠色轉型產品引領出口,在歐洲市場也有領導地位。台灣因未能進入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和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過度依賴半導體,出口面臨挑戰!


台灣在外銷和投資萎縮情況下,民間消費獨挑大樑,第二季民間消費實質成長率12.14%,創33年新高。服務業佔台灣就業人口6成,服務業景氣轉好對薪資提升有幫助。但台灣服務業不應只賺機會財,需強調轉型創新、結合人工智慧(AI)科技,走向智慧服務。


兩岸關係改善對服務業至關重要,釋出陸客來台善意,將可大幅改善產業現況。目前日韓是陸客旅遊首選,台灣除了陸客不來,在國際觀光客方面也受地緣政治負面影響。

 主計總處已表示今年GDP成長率無法保二,振興台灣內循環需要改善兩岸關係。「和中」不僅能促進經濟,也是真正和平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