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齊元/台灣再全球化的策略與挑戰
聯合報
https://udn.com/news/story/123296/7395487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廠進度延誤,並遭到工會挑戰,證明台灣企業全球布局不易。美國前總統川普和商務部長發表對台不友善的言論,假如這不叫做去台化,什麼才叫去台化?
但台灣沒有悲觀的權利,必須全力前進。台積電最近宣布在台成立全球研發中心,深耕台灣,發展先進製程技術,但同時也積極投資布局日本及德國。鴻海在和原印度夥伴拆夥後,再接再厲,宣布在當地投資新廠,同時又併購德國老牌汽車零件大廠。
「去全球化」的新體現是「區域化」,對台灣而言,這將導致「再全球化」,正如同台積電和鴻海。台灣自詡為「民主供應鏈」成員,但為何美國「友岸外包」或「近岸外包」政策沒有包括台灣?因為台灣雖是友,但地理位置遙遠。而且美國只挑自己需要的,對半導體產業強力施壓;至於台美雙邊交流,雖有「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但實質效益不高!
美國對南韓手段亦同,「通膨削減法案」主要吸引南韓電動車及電池廠至美國投資設廠。美國對於其欠缺的技術,連中資都可以開放合作!最近福特和寧德時代電池合作項目即為一例,受到共和黨參議員大力抨擊!
中國大陸企業對於美國制裁,對策是「走出去」。習近平的「內循環」以振興消費為主,並沒有強留製造業。中國供應鏈積極「自宮」、主動「去中化」洗產地,赴第三國投資,以規避美國制裁限制。因此「越皮陸骨」或「墨皮陸骨」企業大增,中企電池廠甚至和韓國合作,改頭換面前進美國市場。
未來中國經濟轉敗為勝關鍵在於新能源車,具有強大核心競爭力。中國汽車產業已經從「以市場換技術」演變為「以技術換市場」,成為技術輸出方。全球最大汽車巨頭福斯最近投資小鵬七億美元,獲取四點九九%股權;日廠豐田宣布與小馬智行合作,成立自動駕駛電動車子公司,足以證明陸企優勢。
全球電動車新焦點市場是印度和印尼。印尼利用鋰礦資源,吸引外資發展電動車產業。特斯拉因美國成長已見頂,現積極搶攻新興市場,正和印度政府協商,計畫生產全新平價車款;但比亞迪卻因國安理由,被印度政府拒絕十億美元投資案。所以,台灣產業若過於強調美國,對全球電動車布局並無好處。
全世界在美中領導下,正快速分成兩大陣營。美國拉攏西方國家以及日韓,中國則積極發展東協、拉丁美洲、非洲等關係,近期又拓展到中東和中亞,涵蓋大部分「全球南方」國家。台灣加入西方陣營,等於是和全球新興市場逐漸脫鉤。
未來台灣產業應大幅對外投資,外資對台投資因地緣政治及五缺問題會減少。台灣的危機是,和新興市場連結不強、又缺乏關鍵能力,因此再全球化前景不容過度樂觀。
台灣企業再全球化需要培養五種能力:第一是語言力、第二是文化適應力、第三是跨國管理力、第四是整合力,還有第五資本運作力。台商整體能力有待加強,特別是國際觀不足,遠遜於亞洲其他國家,過去太強調在地化,而且過度依賴中國市場。
再全球化必須有正確觀念,不要將民主價值和市場經濟混為一談。在世界洪流中,版塊不斷裂解,生態正在重塑,台灣新的挑戰才正開始!
(作者為藍濤亞洲總裁兼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