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商業周刊專欄:作夢 是每個台灣人的責任

「同學,我怎麼從來不記得小學時有你這號人物,要不是別人告訴我你是我們這一屆的,我還真的不相信。」
和我說話的是一家知名媒體的副主編,我們一起去參加小學同學會,她認識我一段時間後才發覺我們是小學同學。
「你變得實在太多,不僅外型上胖了很多,整個人的性格也不是我們記得的樣子。」另一位同學說。
有些人40年都沒有什麼改變,但我卻可以領一座徹頭徹尾改頭換面的最大驚奇獎。
人是否可以徹底改變?這一切是先天注定還是後天環境影響?最近有一則新聞深深引起我的興趣,人透過科學的方式可以被改造。
據報導,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畫署(DARPA)正在研究「未來超級戰士」的一項基因技術。如果成功,未來的士兵能跑得像奧運選手一樣快,還能幾天不吃不睡,依靠體內脂肪轉化能量生存。
這讓我想起我喜愛的電影《神鬼認證》(The Bourne Identity)系列,片中的英雄傑森包恩經由科學改造,變成了殺人不眨眼的職業殺手,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
有時候你要將時間拉長,才能看出人的改變和潛能的發揮。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中國海專同班的同學,大概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他會成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家。有些事情短期看不出來差別,但10年、20年後差距就很明顯,台灣和韓國實力的消長就是一個例子。
我商學院的老師柯林斯(Jim Collins)寫過一本暢銷經典《從A到A+》(Good to Great),研究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奧秘。他指出關鍵在於「紀律」,是否能夠盡一切努力,成為世界頂尖,再不斷自我改善。鴻海集團就非常符合這個條件。
金融海嘯時,有些柯林斯說的A+公司倒了,於是他又寫了一本《為什麼A+公司也會倒下》(How the Mighty Fail?)。這不是我有興趣的題目,假如有一天我遇見老師,我會請他再寫一本從C爬回A+的書,這是為了台灣。壞學生變成好學生有沒有例子?當然有! Apple和IBM都是從鬼門關再回到巔峰的代表。
今年剛過世的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寫的《與成功有約》(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書籍之一。他給我最大的啟示是人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發揮想像力,才能勾勒出你的「人生腳本」。郭台銘說過,阿里山神木何其大,在它還小的時候就已決定了。台灣今天的問題在於我們沒有清晰的未來圖像,不知要往哪裡走。
想要改變台灣的未來,必須先「改造」我們自己,包括我們的政府、企業和年輕的下一代。簡單的說,就是要創新。
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最近出了一本書叫做《五個簡單技巧學創新》(The Innovator’s DNA: Mastering the Five Skills of Disruptive Innovators)。我不喜歡他的英文書名──創新者的DNA,好像這是天生的,但它的副題是對的,創新可以學習和培養。
書中有提到創新來自「聯想」,把不同背景的人集合在一起,會激發創新思維。作家 Frans Johnasson在《梅迪奇效應》(The Medici Effect)一書中對此有深入探討。義大利的梅迪奇家族把廣泛領域的人如科學家和藝術家集合在一起,締造了人類史上最創新的文藝復興年代。
美國著名的創意大會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and Design)是另一個很典型的梅迪奇效應,九月底TED會在台北舉辦TED x Taipei,商業周刊上週也有報導,令人期待。
激發創意潛能似乎成為全球風潮,上週義大利品牌大亨班尼頓(Benetton)發起一項運動,要為全球經濟不景氣尋找解決之道,邀請一億失業年輕人貢獻點子,入選者有5千歐元獎金,並推出新宣傳活動「UNHATE」。這是多麼積極正向的啟發!把不滿和憤怒轉化成正面創意和改變世界的力量,比「佔領華爾街」有意義多了。
台灣最近掀起年輕人赴國外打工賺錢當「台勞」的爭議,這是錯誤的理解。根據一個基金會的調查,年輕人到國外打工度假理由的前三名是開闊視野、培養語言和獨立能力、滿足對新事物的好奇。
為了讓不同文化、背景和經驗的人混在一起創造出火花,美國頂級商學院錄取新生時特別重視多元性。台灣年輕人走向世界,外國人走進台灣,最終必定會帶動一個更有創造力的社會。
希望這對馬團隊也有所啟發。大家一直批評政府無法推動「有感經濟」,許多施政方針只是教條口號,為什麼?因為我們缺乏一個開放的平台來引進活血和新觀點,原有的技術官僚產生不了新意。
也許政府不需要做很多事,只要將門打開,讓更多的人參與、激盪、創新。也許有企業家可以站出來,辦一個「如何突破台灣經濟」或「我所想像的未來」之類的活動。
假如一個非洲人能夠想像如何改變黑暗大陸,一個美國人可以思考如何以網路影響世界,作為台灣人,我們至少應該能想像如何改變未來。
「Dare to dream」(勇敢作夢),這是每個台灣人的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