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台灣企業應透過收購加強國際經營的能力

台灣企業應透過收購加強國際經營的能力
2006.01.12-工商800

台灣企業應透過收購加強國際經營的能力最近經過香港機場侯機室,看見華航的新廣告,英文標題是「The best airline in Taiwan」,中文副題是「看見華航,看見台灣蝴蝶蘭」。我覺得有點可惜。

華航早已是台灣最佳的航空公司,然而這是我們要對外國人訴求的主題嗎?新加坡航空推銷自已是全球最佳的航空公司;我們是想讓外國人在台灣還是在海外多搭乘華航? 蝴蝶蘭是台灣的驕傲,問題是外國人能否像看到鬱金香就想到荷蘭?好比Naruwan,這是一個台灣人會感動外國人卻不一定了解的訊息。

台灣要國際化應先發展「國際觀」,不只要向外看,還要從外向內看。不只是從台灣看世界,還要從世界看中國大陸,從世界看台灣。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越來越被邊陲化,所以我們應用他人的觀點來推銷自已。

當台灣從生產代工走向品牌,「國際行銷」變成很重要的環節。我們幫別人設計手機,並不代表我們能在外國銷售台灣品牌的手機。我們應推銷「世界級」能為外國人能接受的產品,所以在變得和Samsung一樣偉大之前,我們還要刻意淡化台灣的色彩。

國際行銷的下一個階段是「國際經營」,今天我們所謂的全球佈局充其量是國際投資。真正的國際經營不是利用台灣資金和台灣資源,而是運用國際資金和海外當地資源。台灣應輸出的是創意和管理,來作全球資源的整合者。

國際經營是台灣企業最弱的部份。今天我們可以在台灣作得很好,在大陸作得尚可,但是很少人有把握可以在荷蘭、印度、墨西哥成功。台灣企業就像關在動物園籠子裡太久的老虎,早已失去東征西闖,征服世界的慾望、自信和能力。

連香港人在這一方面都比台灣強。黎智英進入台灣四年,壹週刊變成發行量最大的雜誌,蘋果日報成為數一數二的報紙。壹傳媒帶來的是對市場機會的洞察力,和創新作事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台灣編輯出來的壹週刊;要比香港版豐富好看很多,這是成功融合在地資源的國際經營的例子。

面對全球迅速變化的競爭環境,和目前不確定的政策,台灣企業要懂得多多利用海外收購,來提升自已國際經營的能力,達成後發先至的目標。其實不管是歐美或中國大陸企業都很願意和台灣企業合作。

歐美有許多中小型企業,擁有技術、品牌和國際通路,然而由於沒有和中國大陸世界工廠接軌,喪失了他們的優勢。台灣企業如果能和他們結合,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打造完整的「微笑曲線」。

中國大陸推行A股上市公司股權改革,鼓勵引進戰略投資人,這也是台灣的機會。有人把它想成「借殼上市」,這是狹隘的看法。大陸企業認為歐美太強勢,日韓不對位,港星太投機,還是台灣最實在。台灣和大陸企業的合作,可以是為了產業整合,也可能是為大陸內需市場佈局。

在西進投資政策限制的情況下,台灣企業另外一條可走的路是透過「全球佈局」來達成「大陸佈局」。這包括和歐美的資金或企業一起投資中國大陸,或者是乾脆收購歐美的企業,並順便接收他們在大陸的佈局。統寶收購飛利浦的面板廠,以及冠捷收購飛利浦全球顯示器業務,都是類似的例子。

台灣企業太習慣作為別人命運的推手,自已的命運卻要受別人擺佈。透過國際兼併與收購,我們除了輸出管理和整合能力,還要迅速利用當地資源,培養國際經營的能力,才能真正創造並掌握未來!【寶來證券大中華資本市場 黃齊元總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