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和私募基金作夥伴,加速全球佈局

和私募基金作夥伴,加速全球佈局
2007.04.03(工商800)

最近印度Tata以120億美元收購Corus鋼鐵,這是繼去年米塔爾收購Arcelor之後另一大事,2006年印度企業海外併購高達230億美元。

繼聯想收購IBM後,大陸一汽集團最近也對克萊斯勒汽車表示興趣,全世界兩大新興經濟體都不約而同加速全球擴張腳步。

全球最大私募基金Blackstone日前宣佈上市集資40億美元。私募基金通常會把企業下市,但自己卻上市,顛覆遊戲規則;未來全球產業整合只會更大、更貴、更快。

或許是明基/西門子失敗的教訓,台灣企業海外佈局反而停滯不前。格局、人才和資金是台灣企業全球化的三大致命傷,私募基金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

全世界的企業和主管機關都不知道如何面對私募基金,只能先反對再說。第一個反對是「舉債造成財務結構惡化」。美國FED主席柏南克1988年還在普林斯頓大學時,曾到國會就私募基金KKR購併案作證。KKR表示舉債可以提升企業經營效率,讓經理人更努力還債;柏南克反駁這就好像拿匕首對著駕駛人,雖然可使其認真開車,但是碰到下雪路滑時後果可能不堪設想。不過沒有人會跟自己的錢開玩笑,只要沒有向公眾募資,主管機關實不需過度介入。

第二個理由是企業會「喪失經營權」。其實私募基金會支持優秀管理團隊,給予股權獎勵,引進私募基金可以穩定團隊,優化股東結構,落實公司治理,吸引策略夥伴,這是資金與資源的結合。

第三個質疑是私募基金「不是策略投資人」。然而私募基金是「兩步到位」,以財務手段達到策略目標:先改造企業,再引進策略投資人,或收購同業,創造附加價值。花旗和渣打都曾在韓國從私募基金手中買入銀行。策略投資人不會雪中送炭,私募基金卻是資本橋樑。

第四是假設「下市是不好的」。我們應該反問:下市有什麼不好?如果上市公司股價低迷,經營受限,有集團交叉持股牽制,人才不足,為什麼不先下市改造,浴火重生再重新上市?

台灣企業的冒險和國際化能力偏低,現在私募基金將焦點轉向台灣,重新了解其內涵確有必要!
【寶來證券大中華資本市場 黃齊元總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