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希捷/三星 新加坡/境外人民幣中心 中石化/國光石化

希捷/三星

2011年硬碟產業併購動作頻繁,19日希捷(Seagate)與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發布聯合聲明表示,希捷將以6.875億美元現金加上9.6%的股權(4,520萬股),共13.75億美元購併三星旗下硬碟部門,該交易待美國及國際監管機構批准後,可望在2011年底完成。全球硬碟產業快速整合剩下3家競爭者後,全球硬碟出貨市占率仍在10%徘徊的東芝(Toshiba),未來動向又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2011年3月,威騰電子(Western Digital)宣布以43億美元購併日立環球儲存,一舉使硬碟產業轉為2大2小的競爭狀態;事隔1個多月後,希捷毫無預警地宣布以13.75億美元購併三星旗下硬碟事業,硬碟產業朝向威騰、希捷雙雄爭霸的局面愈趨明顯。

若從購併案延伸到整個硬碟產業來看,業者認為,市場競爭對手從5家減少為3家後,對於硬碟整體供需以及價格走勢來說都是好事。

我們的看法如下:第一、這次的整合是蘋果平板電腦興起所造成的,硬碟是NB的主要配備,NB現在需求不如以往,產業當然需要進一步整合。第二、硬碟是三星少數虧損的部門,可見即使如,蘋果表示三星的三星般的巨人,一樣需要調整產品組合,將資源做有效的配置。第三、三星最近被蘋果控告平板電腦Galaxy系列主要抄襲蘋果,從外觀、應用乃至包裝都像極了iPhone和iPad。蘋果打敵不手軟,iPad II大幅降價,現在又告三星抄襲iPad,看來是想一舉囊括平板電腦市場,亞洲NB業者如Acer的苦日子還沒有完,宏碁改組是長痛不如短痛,想要徹底轉型。第四、NB下滑後,會有越來越多NB零組件配套廠商受到大幅影響,最近在香港上市並回台發行TDR的NB機殼製造商巨騰就是重傷害的例子,股價跌幅超過70%,看來NB周邊產業進一步兼併整合勢不可免。

新加坡/境外人民幣中心

新加坡國務資政兼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即新加坡央行)主席吳作棟拜會北京後透露,人行不久將指定人民幣在新加坡的清算銀行,而且可能給予新加坡金管局QFII(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資格。這項變化顯示,在新加坡高層「御駕親征」中國大陸後,新加坡成為第二個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可能性大增。

大陸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本週來台,帶來幾項大禮,其中最主要的是台灣銀行到大陸設立分行,不需等待一年,可以立即申請人民幣業務。亞洲各國現在都在探討如何拓展人民幣業務,香港在成為人民幣籌資中心上已經有突破,李嘉誠的匯賢人民幣REIT即將掛牌,另外香港境外人民幣債券市場也是風起雲湧。台灣不應只研究銀行在大陸承作人民幣業務,也應積極探討在台灣開放人民幣交易的可行性,可以從開放陸資銀行來台承作人民幣業務開始。台灣金融業若沒有境外人民幣的發展戰略,將遠遠落後香港與新加坡,錯失市場新契機。

中石化/國光石化

由於境內需求量暴增,加上「十二五」時期對清潔能源的要求,中國對液化天然氣需求將與日俱增。21日中國能源業巨頭中石化與美國康菲石油簽署1份金額高達350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LNG)長期供應協定,以確保天然氣供應來源無虞。

在全球的資源戰中,中國在各類資源的進口消費上經常名列前茅,但唯有在進口液化天然氣上面,消費名次排不進榜,主要原因在於中國今天的能源消費仍以煤炭為主,天然氣在中國能源所佔的比重很小。

不過這種現象在「十二五」時期將得到改變。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強調節能減排,在推展清潔能源方面,將加大天然氣探勘開發力度,促進天然氣產量快速成長。不過,與石油一樣,中國今後也將倚重來自海外進口天然氣。

市場人士認為,特別是日本發生核災後,中國政府興建核電廠的動作將暫緩,客觀環境更有利於天然氣地位的提升。可以預見,未來10年至20年的時間內,LNG將成為中國天然氣市場的主力軍。

國光石化停建,造成很多爭議與省思。中國大陸已經開始在海外透過M&A投資布局"清潔能源",台灣除了海外建廠策略以外,也要有M&A參股合資的思維。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德儀/國家半導體 元大/寶來

德儀/國家半導體

德儀以65億美元,收購國家半導體,讓歐美投資界頗為不解。德儀類比IC去年營收高達60億美元,市占率高達14.6%,而國家半導體今年營收才16億美元,在類比IC只有3%市占率。

德儀的說明是:國家半導體有很多的產品和專利,若德儀要自行發展,恐怕要花非常長的時間才能達成。另外,國家半導體的產品線可以利用德儀目前龐大客戶群和通路進行整合銷售。

對於台灣利基型類比IC業者來說,德儀和國家的併購創造了更高的非消費性IC市場進入障礙。台灣在IC界的整併近年已經變少,今年具有代表性的案子是聯發科併購雷凌,但是仍有許多IC設計公司找不到方向,市場逐漸萎縮。

德儀和國家半導體的整併說明利用資本手段加速產業整合是未來大趨勢,台灣在這一方面應急起直追。幾年前台灣曾經計畫成立「DRAM產業整合公司」,由於沒有技術、動作太慢、協調不易,最後非但沒有能夠整合美國和日本技術,反而被日本爾必達整合成功,今年爾必達並在台發行一億美元TDR,將對台灣DRAM產生進一步整併。我們不能寄望政府,只期待民間龍頭業者加強M&A的魄力。


元大/寶來

元大在經過激烈的競逐後,終於擊敗開發,順利收購寶來證券,成為獨霸一方的台灣證券龍頭。我們很高興結果終於底定,並有以下看法:

第一,元大的收購價雖然為有始以來證券併購最高(1.7倍股價/淨值比),但是仍然可以說得過去。由於元大本身就是證券龍頭,併購寶來以後拉大和競爭者的差距,外資長期應該會對此予以肯定。第二,這對寶來股東而言是一筆好交易。由於原先大股東白家持股較低,公司經營權不穩,人才易流失,不易實現股東價值的極大化,現在強強聯手,除了綜效以外,還可以消除以往的不確定性。

第三,元大這次在公司名稱和員工福利上作了很大的讓步,對於寶來員工和管理層來說,是一件好事,也說明元大志在必得的決心。站在公司治理的角度,一定要有競爭,才能爭取到較好的條件。過去曾有多家券商對寶來表示過興趣,但是由於未經較公開正式的比較競爭,以致無法實現利益極大化。

第四,對於產業而言,這應該會帶動另外一波整併。如果說第二次金改是以銀行為主,下一波金改證券應該會扮演較重的角色。台灣還有好幾家獨立券商,如群益、統一、元富和日盛等,透過整併將各家券商的市占率推到10-20%間是可行的方向。韓國金管會也正在推動第二和第三大證券商的合併。

第五,從海外布局來說,元大的腳步應該會加快。ECFA簽訂之後,不少金控都和彼岸業者展開各種形式的策略聯盟,元大速度相對較慢。由於寶來在大中華有不錯的名聲,最近資產管理業務並取得QFII投資大陸A股許可,將有助於元大的大陸布局。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從國巨下市看台灣企業的未來

國巨下市,引起熱烈討論,主要關切在為何下市以及和私募股權基金KKR共同提出的收購價格是否合理。

2007年是台灣企業私有化(下市)以及私募股權基金(PE)投資的高峰,當時有四家企業先後由PE和大股東併購下市,包括復盛、億豐和致伸等,另外外資PE也大規模投資台灣銀行(安泰、萬泰、大眾)及三大有線電視業者。之後因為台灣主管機關對於PE看法保守,而且不願意上市公司被併購下市,以致外資PE投資大減,去年博智資本投資南山20億美元也因高度爭議而失敗。

PE有三種主要類型: 創投、以投資未上市公司為主的成長型基金(growth capital),以及併購基金(buyout fund)。KKR和凱雷屬於併購型基金,但台灣主管機關似乎認為PE就是併購基金,防禦心較強,其實應把PE看成創投的延伸。

企業被併購,如果能夠提升股東價值,並不是壞事。外界往往認為PE不是”策略投資者”,其實是誤解; PE和一般財務投資人最大的差異在於其為長期投資人(KKR已投資國巨達4年,其持有之ECB期限為7年),主要透過管理價值提升企業效益。台灣主管機關對策略投資人有錯誤迷思,對於許多金融併購案如南山強調要以策略投資人為主,中國大陸則歡迎PE投資金融業。但國外策略投資人在金融海嘯後紛紛撤出台灣,限制PE投資的最大受益者反而是國內財團,許多已成為”類PE投資者”,轉型投資本業以外其它行業。

台灣另一個錯誤的觀念是認為下市一定不利於股東。金管會最近否准二家REITs股東會清算的決議,新加坡、香港則無此限制。前年台達電將香港子公司達創下市,今年富邦也將富邦香港下市,以利集團整合。台商旺旺就是在新加坡下市後轉到香港上市,最近台商東亞科技亦由新加坡下市,計劃來台第一上市。金管會認為大企業如日月光不應下市,反觀馬來西亞第四大市值電話公司Maxis四年前下市,積極從事海外併購,前年重整後再次上市,極為成功。

台灣第三個問題是看不得外資賺錢。凱雷賣凱擘賺了一些錢,就有人看不慣; 但其投資大陸第三大保險集團太平洋人壽五年賺七倍獲利48億美元,也不見有中國官員批評。台灣必須放手讓外資賺錢,才能成功招商。大家只看到PE退場時的風光,卻不知投資時的風險,其實失敗案例還蠻多的。

企業下市的動機可能來自股價被低估,好處在於讓企業得以聚焦長期策略,放棄短期獲利,不需擔心股價波動及和小股東解釋。台灣很多企業都需要進行根本性的轉型,如切割部門或進行海外併購,唯有下市後才能放手改革。下市不是結束,而是新生的開始。

國巨公開收購的過程合法,收購價格是七年以來最高價,獨立董事和獨立財務顧問會提供客觀建議,就看12.8萬小股東是否願意接受,只要程序合法,主管當局應該會予以支持。主管機關一再強調資訊透明度,其實決策過程一樣需要有透明度。政府應清楚公告遊戲規則,外資才有因循的依據,不宜在法令以外再增加其它的政策判斷,否則像REITs事件,現在因課徵奢侈稅房價下跌,小股東應去向誰求償?

由於中國內需市場及台灣在ECFA後戰略地位的提升,全世界的PE都很願意支持台灣企業的中國布局和全球併購。國巨案的成功與否對全球招商有指標性意義,我們對此樂觀其成,期望有很更多外資PE來支持台灣企業的轉型、升級與全球佈局。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宏碁再造 宏達電/ADC

宏碁再造

宏碁本週召開臨時董事會通過,宏碁執行長暨全球總裁蘭奇(Gianfranco Lanci)辭職,即日起生效,職缺由董事長王振堂兼任,準備「再造宏碁」。

宏碁指出,由於蘭奇與董事會多數成員對公司在規模與成長、創造客戶價值、加強品牌定位等目標的優先順序及執行方式,意見有所歧異。經過數個月溝通,仍無法達成共識,這是蘭奇離職的主因。

施振榮特別發表聲明指出,PC產業近來面臨極大的變化,特別是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對於PC產業帶來衝擊,影響程度的確遠大於原本預期,因此宏碁這段時間也試圖有所改變。

王振堂表示,為因應資訊產業的新環境,宏碁現在需要一段調整期,未來宏碁將從產品導向的公司升級為行銷導向的公司,而關鍵要務即是替客戶創造價值。

我們肯定施振榮董事長再造的決心肯定,並且有以下的感想:

第一、 宏碁去年曾經幾乎追上HP,成為全球NB出貨第二名,但是最近掉到第三名,輸給Dell,而聯想又追上來,市占率只落後宏碁0.2%。蘭奇可能是太執著於市占率的追求,以致忽略掉更重要的事。iPad平板電腦改變了電腦的生態和遊戲規則,這不僅對於宏碁是警訊,對於台灣其它代工業者如鴻海、廣達及仁寶等亦然,台灣的NB產業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卡,不得不作改變。

第二、 這是宏碁的第三次再造,第一次是1992年開始作品牌,施董事長並提出著名的「微笑理論」; 第二次是2000年品牌與代工分家; 這一次則是走向產品和客戶的新價值。我們特別佩服施董事長提出的”再造”(restructuring),台灣許多企業都要再造,產業要再造,政府要再造,個人也要再造,但是沒有人像宏碁那樣有勇氣作深刻的反省。

第三、 創新是一家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宏碁這幾年在這方面比較落後。小筆電是華碩先推出的,宏碁原來對此不屑一顧,後來才跨進來。最近宏碁似乎沒有什麼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產品,而且利潤率遠不及華碩,說明創新可能停滯不前。2002年時,宏碁是全球第一家推出平板電腦(雖然和iPad概念不同)的企業,當時我還去買了一台。現在宏碁組織再造,以客戶為出發點進行創新將是成功關鍵。

第四、 IBM、HP以及Apple過去都有再造的經歷,HP和Dell最近在進行新的組織再造,朝向雲端及企業服務轉型。台商有一大優勢,就是中國市場,聯想最近扳回劣勢,完全是靠大陸國內市場。宏碁應該借助去年和方正的策略聯盟,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宏達電/ADC

宏達電公告,以7500萬美元(約22億台幣)向美國無線通訊技術大廠ADC Telecommunications取得近百件無線通訊技術專利,且今年4月15日前須支付6750萬美元。

此次宏達電以7500萬美元向ADC取得近百項全球無線通訊技術專利,除了提前規避以後可能衍生的侵權疑慮外,並卡住有利位置,使得宏達電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的無線通訊技術進一步提升,有助於中長期的產品技術布局。

如果要選2011年台灣最佳併購企業的話,宏達電當之無愧,趁著市值大增,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看好之際,不斷在海外攻城略地,收購關鍵技術; 另外也開始著重對於內容的併購,加強「軟實力」。

去年富士康出現虧損,雖然它是Apple全球最主要的代工夥伴,反觀宏達電市值卻已經上兆,王雪紅並超越郭台銘,成為台灣新首富,代工與品牌的價值差距,已經很明顯地看出來。如果說宏達電有什麼好挑剔的話,就是其在中國尚未取得真正的成功。郭董事長自去年起在大陸積極轉型佈局行銷通路,尋找新的藍海策略,相信下一波台商成功的關鍵將會是「中國市場+商業模式創新」,值得我們密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