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付錢的藝術?不付2億美金,少一個邦交國;付了超過3億美金,只為拿下台灣麥當勞


付錢的藝術?不付2億美金,少一個邦交國;付了超過3億美金,只為拿下台灣麥當勞

大約在一個月前,有人傳給我網路上的討論,這是美國人在探討台灣的國際地位,題目是:「台灣是否是一個國家?」

有人提出絕妙的回答:「It can go on being a country as long as no one calls it a country」(只要沒有人稱呼其為國家它就可以繼續作為一個國家)。

當時川普尚未與小英通話,但已有人點出了問題核心。川普的談話搞得世界大亂,美國、中國大陸及台灣都對此表達自己的意見,真理是什麼?

上周,一個非洲小國聖多美普林西比宣布跟台灣斷交,台灣在全世界的邦交國只剩21個。聖國向台灣要求金援2.1億美元,台灣只願提供2百萬美元,後來提高到4百萬美元,仍無法挽回對方的心。

此事引起了許多人憤怒,認為是獅子大開口,我們不需金錢外交。事實上和台灣有邦交的國家均有接受某種程度援助,是否乾脆通通不要,我們不在乎?

問題是當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和我們斷交後,台灣還有存在的價值嗎?連結本身就是一種價值,人越多越有價值,有些網路公司雖然沒有獲利,但連結了許多人形成社群,這就是價值所在,台灣的價值可能連網路公司都不如。

另外一個問題是,2億美元是很多錢嗎?對聖多美來說很多,但這並非重點,在很多事情上台灣政府都有極小化的傾向。舉例來說,日本政府人工智慧預算高達30億美元,但台灣只有2百萬美元,所以前一陣子聯發科董事長表示再加兩個零都不為過。

台灣不是沒錢,民間企業很有錢,最近台灣麥當勞以100億台幣轉讓,等於3億美元,但和大陸沒得比。中國億萬富翁王靖在尼加拉瓜(台灣邦交國)興建運河,有巴拿馬運河的三倍長、兩倍深,為地球上最大建築工程,造價500億美元,誰會買單?台灣重要還是運河重要?

台灣越孤立,價值就越低,台灣價值急速降低,導致政府和企業的胃口越來越小,不敢走出去,只敢在家裡自己玩,形成惡性循環,變得相對無知。

上周新竹某中學學生在校慶遊行中,竟扮演成納粹穿著軍服登場,引起以色列和德國強烈抗議,反映了我們的無知。這不足為奇,前清華大學校長李家同最近向11個中學生詢問誰是希特勒,只有2人答對,3人把他當成希拉蕊,令人哭笑不得。

台灣人民真的什麼都不知道嗎?我不認為。很多人可能都意識到,台灣的風險正在提高,美國越強硬出售武器給台灣,中國大陸就越會懲罰台灣。去年有一個民調,49.7%的民眾「預期」台灣會被中國大陸統一。近期網路上有關兩岸武力衝突的言論越來越多,我們可以作一個統計,調查願意以軍事手段捍衛台灣民主價值的人有多少?

最近台灣正在組棒球隊,準備參加世界棒球經典賽,許多旅美好手都婉拒參加。這代表什麼 ?保護自己比較重要,要為台灣冒險在當前的環境下不值得,這和企業大老婉拒擔任總統府資政是同樣道理。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我都會開始關心明年的運勢,坦白說今年我完全看不清楚未來,也看不到未來。每個人的未來都會和世界連結在一起,即使是一個小攤販的命運也會受到川普影響,所以正確的思考應依照以下順序:世界、美國、中國、亞洲、產業、企業、個人。

中美貿易大戰即將展開,中國企業完了嗎?不見得,未來許多中國企業會到美國投資,福耀玻璃最近赴美投資10億美元設廠,該公司董事長表示,中國除了勞力外,其他生產成本都比美國貴。有分析指出中國土地成本是美國的9倍,物流成本為美國2倍,資金成本為美國2.9倍,電力成本為美國2倍,結論是美國製造比中國便宜。

中國企業赴美設廠是趨勢,將創造許多工作機會,有助於改善中美關係。未來低勞力成本的工作會大量轉移東南亞,至於商業流程委外(BPO)工作則會流向英語國家如菲律賓。

不像台灣,中國大陸一點都不在乎低階工作外流,中國正在進行「機器人革命」,已成為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小英提倡「智慧機械」,但中國大陸才是智慧製造的先行者,不甘侷限於模仿與代工,拼命併購全球機器人及人工智慧公司。

台灣的未來在台灣以外的地方、在我們未知的新領域,但我們的焦點只有藍綠、沒有全球。我沒有水晶球,但我知道台灣會越來越孤立、越來越艱困、越來越沉淪。

這有前例可循。阿扁時期台灣推動「兩兆雙星」產業,其中一個兆是面板,上周日本正式成立次世代面板OLED國家隊,和日、韓、中相比,台灣是唯一沒有OLED布局的地方,這個產業已被邊緣化。

另一個兆元產業是半導體,現在DRAM已滅亡了,賣給美國人,台積電表面看起來很風光,其實危機四伏。台積電是獵物,不是獵人,上周前台積電營運長出任大陸中芯獨立董事,或許張忠謀終於想通了,布了一著活棋,未來在中國大陸可以合縱連橫。

2017 is the year of great uncertainty. Watch out, 黑天鵝is coming.

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彰銀, 蘇州誠品, 工業氣體, 台灣麥當勞, 人才登陸, JDI, 緯創, 沙鋼, 芝加哥證交所, 富邦 Delta Lloyd

2016.12.26創會理事長的話

彰銀, 蘇州誠品, 工業氣體, 台灣麥當勞, 人才登陸, JDI, 緯創, 沙鋼, 芝加哥證交所, 富邦 Delta Lloyd
彰銀

行政院昨天針對彰化銀行明年改選董監事案提出三點說明,財政部不出面徵求委託書、總統府未介入及尊重市場機制。財政部不出面徵求作法未來可能成為通案,適用其他公股金融機構改選,對公股席次將有重大影響。

除了彰銀,之前第一金控等公股金融機構改選時,因民股想跟公股搶董事席次,財政部曾出面徵求委託書,以保衛公股權益。未來「行政中立」、財政部不出面徵求的原則,若適用到所有公股金融機構,官員私下擔心公股席次將被搶食。

對於外界質疑政院要財政部不要出面徵求委託書,是對明年彰銀改選「放水」?徐國勇強調,沒有放水問題,也沒有圖利財團問題,主要是公權力不宜介入。

彰銀明年將改選,經營權之爭提前開打,市場各種訊息不斷,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昨表示,行政院長林全對近來媒體有關彰銀報導,作出三點說明。首先是總統府對彰銀經營權一事,沒有任何介入、指示,連討論都沒有。其次是行政院認為,財政部對於課稅有公權力,不宜介入公開上市的民營公司,因涉公權力行使,彰銀也是上市民營公司,不宜介入徵求委託書。最後是不論公司派、市場派等對徵求委託書問題,由市場機制處理。

財政部不出面徵求的作法,未來是否會成為通案,公股金融機構改選,財政部都不能出面徵求委託書?徐國勇表示,因近來媒體報導彰銀的事,先作說明,至於有公權力的、課稅權利的,在這(彰銀)不宜,當然在其他案件也是不宜的。

委託書經常是董監改選重要關鍵,財政部不出面徵求會否不利公股?徐國勇表示,應由市場機制決定,例如公股代表董事徵求的話,財政部、政院不會介入。

彰銀二○○八年及二○一一年改選時,財政部與台新金協商席次有共識,但財政部仍出面徵求委託書,為何明年就不出面?徐國勇說,要再去了解,顯然這都是馬政府執政時作法。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公權力絕對不宜介入委託書的徵求。之前馬政府財政部長做了最壞的示範,至少林全內閣掌握的很好。
第二、馬政府執政八年,金改完全沒有作為,造成今日台灣金融業的困境,現在還有四十多家銀行。

第三、政府需要有全面改革金融業的思維,應該允許公民營銀行彼此整併。

第四、台新投資彰銀三百億卻被公股封殺出局,已樹立最壞的國際公司治理案例,對台灣的損害難以估計。

蘇州誠品

誠品蘇州店20日舉行開業一周年記者會,誠品書店大陸資深營運總監郎正中表示,蘇州誠品一年來的經營績效令人驚艷,在電商激烈競爭下,蘇州誠品依然繳出第一年就獲利的好成績。而過去這一年,蘇州誠品也舉行多達400場活動,希望能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蘇州誠品20151129日開幕,為誠品在大陸首家旗艦店。郎正中表示,江蘇是全大陸第一個將全民閱讀正式立法的省份,「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全民閱讀的決定」去年就正式實施,政府對閱讀的鼓勵加上蘇州市民熱愛文化的氛圍,讓誠品在蘇州的經營備受鼓舞。一年來,蘇州誠品會員數已達8.6萬人,其中江蘇省就超過八成。

另一方面,誠品的進駐也打開蘇州市民的閱讀視野。郎正中表示,過去一年多位文化名人與作家應誠品之邀來到蘇州。例如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大陸譯為「阿列克謝耶維奇」)今年8月就到蘇州誠品舉行讀者見面會,這種等級的作家過去來到大陸,一般只會去北京或上海。

此外,蘇州誠品這一年也舉行400場活動積極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與對話,包括邀請余光中、白先勇、林懷民、張曼娟等台灣作家到蘇州參加「誠品閱讀大講堂」,台灣書法大師董陽孜也在蘇州舉辦「臨江仙」書法藝術展。日前蘇州誠品也剛舉辦首屆兩岸大學出版交流展暨誠品青年大講堂活動,兩岸共有21所大學參與。

誠品書店蘇州也首次以年度書籍銷售為依據,推出「Top 100」暢銷書籍排行榜,公布世界文學、華文創作、心理勵志、財經商業等十大類暢銷榜單,並將舉辦年度Top 100主題書展。

誠品還提出大陸2016年度閱讀觀察,包括經典讀本持續常銷,華文小說名家過去這一年的創作力也十分旺盛,包括王安憶、賈平凹、張悅然等人,今年都有新作品出版。

此外,隨著社會型態和家庭結構變遷,大陸出版市場有關男性角色的書籍也相當凸顯。例如,大陸藝人黃磊的「黃小廚的美好日常」等男性廚藝精進書籍就頗受大陸民眾青睞。「喜歡爸爸的理由」、「我和老爸」等兒童繪圖的暢銷,也反映出大陸社會看待父親角色的方式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蘇州誠品第一年交出好成績,有很重要的意義。
第二、蘇州不是一線城市,因此意義特別重大。

第三、文創代表台灣軟實力,這是少數軟實力輸出中國的成功案例。

第四、台灣過去的軟實力都集中在個人身上,但沒有形成企業商業模式。

第五、亮點是誠品所舉辦的各種活動,例如演講會和藝術展,還有 2016 年度的閱讀觀察。

第六、未來誠品在中國大陸會走出和台灣不一樣的路,這就是一種進化。

第七、誠品也代表資源整合平台,可以帶領許多小型的台灣文創業者到中國大陸去發展。

工業氣體

全球工業氣體第二及第三大供應廠商德國林德(Linde)與美國普萊克斯公司(Praxair)經歷兩年斷斷續續的洽談後,20日兩家公司董事會終於通過以換股方式合併,交易金額達35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氣體廠商,總市值達666億美元,年銷售額約300億美元,並取代原來的霸主法國液空集團。

工業氣體業提供氦、純氧等氣體,應用於多種產業,例如核磁共振醫療設備就用氦作冷卻劑,煉油業也運用工業氣體降低碳排放量。主要用戶包括鑽油業者及煉油廠、化工業及醫院。林德與普萊克斯並供應製造業及食品加工業所需的氣體。

合併後的公司名稱仍為林德集團,股票將在紐約及法蘭克福分別上市。林德的股東每股可換得1.54股的新股,相當於182.66歐元,比8月底復談前的股價高31%;普萊克斯的股東則是1股換1股。

新公司總部可能設在德國以外歐盟某國,主要是稅務考慮,因為美國及德國的企業稅率相對較高。普萊克斯董事長兼執行長安格爾將出任新公司執行長,新公司將維持在德國的生產設施,並保證2022年前不會強制裁員。


由於能源價格下跌、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遲滯,全球工業氣體業營運績效下降,並迫使業者進行整併。法國液空集團(Air Liquide5月以100億美元左右買下美國的艾加斯公司,取代林德集團成為業界霸主,現在又被林德與普萊克斯超越。

分析師指出,預估合併後每年可撙節10億美元成本,未來美國部門可能成為營運的主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家德國和美國公司的合併,在全球保護主義氣氛瀰漫的情況下能夠談成,相當不容易。
第二、工業氣體的主要客戶是鑽油業者和煉油廠,但這方面的需求未來會持續下降。

第三、能源價格下跌,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加速促成產業的整合。

第四、中國大陸傳統產業也在整合,台灣沒有這種產業重組的意識,相當危險。

第五、最近台灣陽明海運減資再增資,但為什麼不和長榮合併以增進國際競爭力呢?

台灣麥當勞

針對媒體再度報導台灣麥當勞將轉為授權加盟發展商一事,國賓飯店集團集團昨(21)日亦再度發布澄清表示,國賓飯店集團一向專注飯店本務,致力於提供顧客優質服務,不會涉獵不熟悉的業外投資,聲明強調仰德集團下各公司皆無投資此事;但也表示,據悉屬個人投資(家族),間接證實仰德集團大股東家族有意接手台灣麥當勞的傳聞。

國賓的聲明也強調將持續提升餐旅品質,深耕台北、新竹和高雄的觀光飯店產業。而台灣當勞公司亦回應表示,有關台灣麥當勞將轉為授權發展的經營模式,目前尚在進行階段,未有進一步的資訊。

針對麥當勞新買家與國賓飯店或仰德集團有關的消息,本報曾在3月及11月陸續披露,仰德集團與國賓飯店均否認並澄清。不過,與前兩次不同的是,國賓飯店昨發布的澄清稿中第2點指出:「據悉是屬個人投資(家族)」,被外界解讀為「間接證實」台灣麥當勞交易案確實與國賓飯店集團總經理李昌霖私人有關。

麥當勞是台灣最早的西式速食連鎖品牌,發展至今連鎖店數已達398家,不僅是全台最大的速食連鎖,也是全台連鎖餐飲業界霸主。因此台灣麥當勞經營權將由總部直營改為授權經營消息傳出後,買家是誰?要賣多少錢?一直是外界好奇與關切焦點。

台灣麥當勞交易案有許多合約要簽,其中最主要的是「買賣合約」與「授權合約」,如無意外,買賣雙方將在明年第一季完成交易。

配合美國總部全球振興計畫,去(2015)年6月麥當勞總部發布消息指出,台灣麥當勞將在台灣尋找適當的授權發展商(Developmental Licensee),以類似授權代理模式,將現有在台灣直營門市整體包裹「讓售」予符合資格條件的企業繼續經營。

「誰是台灣麥當勞新老闆」?市場陸續傳出有統一集團、義美集團等,交易金額亦從最早的台幣100億元,一直加碼到200億元。惟據本報掌握可靠消息,「超級交易案」價碼實際交易金額應是2億美元上下,若再加上營運所需資金,則台灣買家應該準備了3億美元資金。

對於交易傳聞究竟是否屬實,記者再度聯繫李昌霖查證,李僅低調回應表示「無可奉告」;他並指出,雜誌用的照片又太舊,「我都已換了5副眼鏡了」

我們的看法:

第一、麥當勞和肯德基在中國大陸也都已改為授權經營,這是未來大趨勢。
第二、台灣市場已經逐漸飽和,未來不管誰接手經營,需要有新的管理和策略思維,才能成功。

第三、台灣民間企業還是有很多錢,這次接手的是國賓飯店大股東,交易價格接近台幣一百億元,約三億美元。

第四、未來速食業的趨勢是走向個人化、健康化、精緻化、差異化,像摩斯漢堡就做得不錯,麥當勞是傳統美式速食經營思維,我覺得將面臨很大挑戰。

人才登陸

台積電前共同營運長蔣尚義將出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雖然中芯在全球產業地位差台積電一截,以蔣七十歲的退休之身,象徵意義大於實質,但凸顯大陸發展半導體亟需台灣人才,兩岸半導體發展不僅是資本競賽,還進入人才競合。

中國大陸近年積極發展半導體,更積極投入晶圓代工、DRAM,希望完成產業最後一塊拼圖,早日實現產業進口替代。台灣是全球半導體重鎮,面對紅色供應鏈首當其衝,併購、入股、挖角動作不斷,不少人憂心台灣將喪失競爭力。

大陸半導體對台廠興趣濃厚,但面對紫光等陸資祭出入股策略,政府在法令上「圍堵」,深怕台廠的商業機密遭到竊取,反而是台廠不領情,「繞道」與紫光合作,原因都是看中大陸市場。

近來台灣人才轉戰大陸的層級也越來越高。過去除了大陸IC設計大廠展訊挖走聯發科核心手機晶片部門前最高主管袁帝文外,華亞科前董事長高啟全跳槽到紫光集團,也寫下國內史上跳槽大陸的企業最高層級紀錄。

才剛卸下中華電信董事長職務的台積電前總執行長蔡力行,也被市場傳出可能「登陸」,雖遭蔡力行否認,但已引發市場高度關切。這次蔣尚義將出任大陸中芯國際獨立董事,再度引發搶半導體人才的聯想。

蔣尚義在台積電人稱「蔣爸」,是帶領台積電研發技術躍升到國際級「一軍」地位的靈魂人物,即使未來不參與中芯的經營,但擔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就具有「指標」作用,意味台廠再也抵擋不住人才往大陸流動的趨勢。

兩岸半導體發展進入人才競合,人才需要舞台,也是鞏固競爭力根本,當年張忠謀雖在法律上屬於「美國人」,但在政府極力延攬、投注資源,願意為台效力至今。如今大陸上演類似當年台灣的戲碼,政府除需再度強化半導體產業政策,如何留才、創造更大的舞台也是當務之急。

我們的看法:

第一、過去台積電張汝京離職到中國大陸成立中芯被張忠謀告,研發部主管跳槽到三星也被告,因此這次台積電前營運長居然能夠順利出任中芯國際的獨立董事,令人跌破眼鏡。
第二、蔣尚義很早就了解在張忠謀底下,共同營運長是虛的位置,現在兩位共同營運長恐怕也很難成為爭正的接班人。

第三、台灣半導體產業面對中國大陸的強力競爭,價值正在急速下降中,未來只剩下人才的價值。

第四、我們認為張忠謀董事長可能想通了,未來在中國大陸不排除更積極的合縱連橫,才有可能和英特爾及三星一較高下,蔣尚義就是一著活棋。

JDI

蘋果iPhone手機面板供應商日本顯示器公司(JDI),周三獲得由日本官方的產業革新機構(INCJ)進一步投資750億日圓。這筆投資將用於提升其液晶顯示技術,同時擴大該公司OLED業務。產業革新機構是JDI的第一大股東,此次注資意味著日本政府對經營環境惡化的JDI伸出援手。

受到金援過關的消息激勵,JDI周三股價勁揚2.52%,收在每股3,660日圓。

JDI同時宣布,將把整合索尼和Panasonic OLED面板研發部門的JOLED公司收歸旗下。革新機構將把其持有的該公司股份轉讓給JDIJDI未來事業將以智慧手機和車用液晶面板以及JOLED的中大型OLED面板做為雙主軸。

今年春季起因主要客戶蘋果公司的iPhone銷量成長下滑,JDI的資金鏈一度緊張,曾接受過交易銀行的超短期貸款。

根據該公司財報,2015年度(去年4月至今年3月)蘋果對JDI的營收貢獻金額高達5,313.72億日圓,較前一年度暴增65%;蘋果營收占該公司整體營收比重高達53.7%。

產業革新機構目前共持有JOLED 75%的股份,2017年將出讓其中超過35%的股份。日本顯示器對JOLED的出資比率將由15%提高到50%以上。預計需要1百幾10億日圓的資金。Panasonic和索尼也各持有JOLED 5%的股份。

JDI是在日本政府主導下,合併索尼、日立、東芝液晶面板事業於2012年成立的公司,目前INCJJDI的最大股東,持有JDI35.58%股權。

JOLED則是整併索尼、Panasonic OLED面板事業,並接受INCJJDI入股,於去年115日正式成立的OLED面板公司。

我們的看法:

第一、JDI日本顯示器已正式跨足OLED領域,全力衝刺 JOLED
第二、透過日本產業革新機構 (INCJ) 整合的索尼和 Panasonic OLED 面板業務,再轉給 JOLED,是正確的做法,代表共用純政府的力量進行整合。

第三、INCJ將其持有JOLED 75%持股的35% 轉給 JDI,自己仍持有50%,代表未來 INCJ JDI 將共同投入資源在未來具有潛力的 OLED 上。

第四、台灣面板產業就像DRAM 一樣,將持續走下坡,因為沒有掌握到未來趨勢,政府又缺乏膽識,不願作為領頭羊,未來只能期待鴻海和夏普能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緯創

代工廠緯創(3231)昨(23)日董事會決議二項投資案,包括增資旗下緯創生技投資控股6億元,以及對境外基金EV Fund投資1,500萬美元(約新台幣4.8億元),總計二項投資案金額逾10億元,搶攻新事業版圖。

緯創今年3月斥資6億元成立緯創生技投資控股,昨日首度進行增資,該公司主要業務是整合緯創在醫療及軟體應用的投資。緯創表示,緯創生技投資控股增資後,資本額將達到12億元,藉此擴大規模,全力衝刺醫材、醫療軟體、硬體等產品。

至於對境外基金EV Fund投資1,500萬美元,緯創指出,投資EV Fund純粹是公司財務性投資,該基金主要標的是全球電動車相關公司,公司雖有車電產品,但尚未直接跨入電動車領域。

針對上述兩項投資案,緯創強調,投資總金額不大,對公司現金流沒有影響,短期內對本業營運也尚未能明顯貢獻,期盼新投資案能帶給公司更多轉型的契機。

緯創今年筆電本業雖然業績平平,但智慧手機、伺服器組裝業務大有斬獲,陸續獲得包括蘋果、Google等美系客戶訂單;法人預估,緯創明年非筆電業務將高速成長,推升全年營收將突破7,000億元,挑戰歷史新高,每股純益上看1.97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傳統電子五哥手上有很多資金,我們可以感受到其轉投資的腳步正在加快,這是一件好事。
第二、緯創這次主要是投資生技集團和電動車兩個領域,都很有潛力。

第三、緯創生技是為了整合緯創在醫療及軟體應用的投資,其餘電子五哥如明碁、華碩和仁寶也都在往此領域發展。

第四、未來是跨領域的時代,台灣電子業應儘快脫離 NB/PC產業,藉由 M&A跨足新領域。

沙鋼
由大陸最大的民營鋼企沙鋼和最大金融集團平安保險等投資者組成的財團,以人民幣206億元(約新台幣1,030億元)現金,收購英國億萬富翁魯本兄弟(ReubenBrothers)擁有的數據中心公司Global Switch 49%的股份。
界面新聞報導,這項交易能協助沙鋼集團鋼鐵主業拓展產業鏈、實現智慧化;而且能向網路數據中心業務轉移。這也是沙鋼集團,首次在海外投資登上全球舞台。

這個大陸財團名為「ElegantJubilee」,由大陸數據中心公司、北京德利迅達科技大股東李強帶頭組建。

GlobalSwitch是獨立於電訊營運商的批發數據中心供應商,在倫敦、法蘭克福、巴黎、馬德里、香港共有10個數據中心,公司估值約人民幣428.9億元(新台幣2,144.5億元)。2004年,魯本兄弟以5.85億英鎊買下Global Switch,並投資超過10億英鎊擴展業務。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在鋼鐵供過於求的市場現狀下,沙鋼集團透過收購海外資產,可利用海外公司的資源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

沙鋼股份早前表示,布局新能源、新材料、IDC網路大數據等領域,將是公司籌畫重大資產重組的目的之一。沙鋼集團持有沙鋼股份20.34%股份,是沙鋼股份的最大股東。

今年1130日,沙鋼股份發布重組進展公告,表示收購北京德利迅達科技、蘇州卿峰投資管理兩家大數據公司的全部股權。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個案子之所以引人注目,在於中國大陸民營企業已懂得跨入新產業,積極轉型。
第二、沙鋼所布局的新能源、新材料、數據中心等領域均屬於大陸十三五戰略新興產業。

第三、上海復星集團也是由鋼鐵起家,近年才跨足健康和金融等體系。

第四、有意思的是這次共同出資者是大陸平安保險,代表企業和金融業攜手合作,一起走出去投資併購符合國家發展方向的戰略新興產業,過去這種金主角色多半是由PE 擔綱,很少由保險公司直接出面。

第五、這次併購對象是英國公司,說明歐洲仍是未來中國企業投資併購的主要市場。

芝加哥證交所

重慶財信集團收購芝加哥證券交易所,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批准放行,只差美國證管會臨門一腳。這項交易將創下中國企業收購美國交易所的首例,為陸企在美上市提供捷徑,也為大陸投資者購買美國上市股票打開大門。

陸資併購芝加哥證券交易所的消息在今年2月曝光,不但成為川普口中「美國正在失去國際競爭力」的指標案例,更被美國國會議員質疑「紅色資本滲透」、「工作外流」,以危害國家安全重砲阻撓。

不過,一向扮演中資收購外資企業交易「程咬金」的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包括國防、財政、國土安全部等專家成員,最後都具保「交易不存在未解決的國家安全疑慮」而拍板成交。

華爾街日報報導,收購芝加哥交易所的中資財團,由重慶財信集團領軍,還包括錦天實業、龍尚裝飾、和對沖基金Raptor Group,總占股達49.5%

搶下芝加哥交易所的重慶財信集團,旗下上市公司財信發展昨日在滬市表現,雖然陸股大盤遭遇美國升息而重傷,但財信發展卻逆勢抗跌,收漲0.22%,股價微升至每股人民幣9.25元。

財信集團主營業務包括房地產、環保、金融、基礎設施投資、旅遊健康,集團註冊資本達人民幣7.16億元。

金融領域佈局重慶農村商業銀行,並入主華澳信託成為第二大股東,旗下北京財信控股銀灃基金,具備「投融聯動」的實力。

證券時報報導,市場傳言財信集團也計畫在大陸開辦證券交易所,將來可望與芝加哥交易所連動,成為中美股票市場的橋梁,投資人有望走出國門,走向美國甚至全球市場交易。

金融時報報導,在1832年成立的芝加哥證交所占美國股票交易量0.5%,主要買進和賣出最活躍的上市交易基金,並透過芝加哥商業交易所期貨進行對沖。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對本案放行,令人驚訝。
第二、這只是第一關,未來還要面對美國證管會的審批。

第三、重慶財信集團是一家民營企業,應該沒有政府資金在其中。

第四、這個案子是屬於「平台」,非一般「企業」,通常平台涉及的層面較廣,可以成為資源整合者,因此此案能獲批更顯得難能可貴。

第五、中國大陸資本市場和國外連結是趨勢,現已有「滬港通」、「深港通」,未來重慶和芝加哥連結,來個「渝芝通」也不是不可能

富邦 / Delta Lloyd

荷蘭最大保險商NN集團前日宣布,將斥資25億歐元(約850億元台幣),以每股5.4歐元價格買下荷蘭保險公司Delta Lloyd N.V所有股權,創荷蘭有史以來最大保險購併案,此案將牽動富邦人壽在歐洲布局,富邦人壽需做出「留下來(轉持有NN股權)」或「我跟你走(拿現金出場)」的選擇。

富邦人壽20153月時參股Delta Lloyd N.V,一直胸懷夢想,要將目前持有不到1成的股權提高到2成,進而參與Delta Lloyd N.V實質營運。不過外電報導,Delta Lloyd N.V執行長Van der Noordaa已表態接受此收購案,富邦人壽的歐洲布局面臨巨大抉擇。

NN集團收購計劃,NN集團將收購Delta Lloyd N.V全數股權。據外電報導,持有Delta Lloyd N.V股權9.8%的富邦人壽也同意此交易案,即有意將股權賣給NN後出場。不過富邦人壽回應,「尚在研究中」,並非外界所稱的「已決定要將持股賣給NN」。
金融圈分析,富邦人壽目前有兩大選項,第1是將股權賣給NN,拿現金走人,此參股案以賠錢告終;第2則是將Delta Lloyd N.V轉換為NN持股,不過因NNDelta Lloyd N.V合併後股權規模將大增,富邦人壽轉持有NN股權,比重勢必會比現在持有Delta Lloyd N.V9.8%還低,未來如何跟NN集團合作,將是影響富邦人壽決定的重大關鍵。

NN集團的前身是荷蘭ING集團,金融海嘯時,ING集團將台灣壽險子公司、即ING安泰人壽賣給富邦金,奠定富邦金壯大基礎,富邦金以此開國內金控業「銀行、壽險獲利雙引擎」之先,逾8年蟬聯金控獲利王,富邦金與NN集團可算是「舊識」。
20153月時,富邦人壽因看好西歐地區獲利潛力,且當地政治風險低,砸下2.04億歐元(約69.36億元台幣),以每股17歐元認購Delta Lloyd N.V所發新股的6成股權,成為持份5.47%的大股東,中間歷經Delta Lloyd N.V股價暴跌風波後,又在今年初以每股2.85歐元加碼,持股比重提高到7.54%

富邦人壽原本目標是將Delta Lloyd N.V持股比重提高到2成並取得一席董事,如此一來可透過權益法將Delta Lloyd認為子公司,即可按股權比例認列其盈餘,不過目前此方向已出現重大波折。
此交易案談判相當久,10月時NN就提出以每股5.3歐元,總價24億歐元(約816億元台幣)以收購Delta Lloyd N.V,但Van der Noordaa公開表示拒絕。時隔2個多月後,NN僅以每股再加碼0.1歐元的新案,就取得Delta Lloyd N.V主要股東同意。

據外電報導,該筆收購案預計在明年第2季完成,兩家公司整合後,將拿下荷蘭、比利時養老金、保險與資產管理領域超卓的市場地位。

我們的看法:

第一、富邦這個案子原來為財務投資,後來公司出了問題才改為策略投資。
第二、但NN併購NL,打亂了富邦的布局。

第三、富邦只是小股東,沒有甚麼選擇,畢竟這是荷蘭,富邦不可能拿很多錢出來和NN競標。

第四、對台灣最具國際觀和創新精神的金融機構來說,這是不幸的結果,but that’s life !

第五、全球保護主義興盛,未來台灣保險公司全球投資布局的腳步可能會放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