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下市 國泰世華 PayEasy SAAB 國巨 融資台商 PAG 陽明 港交所 兩岸投保



下市
在美國上市的中資企業股近年屢因財報「誠信」問題,遭到投資人詬病,不少中資股甚至被當地交易所裁定下市,趕出市場。據統計,今年來至少有8家中資股被紐約交易所下市警告或裁定下市;而那斯達克市場上,不少中資股再度出現回購潮,因有38家公司股價低於1美元。

這些公司除因股價被低估而買回自家股票外,回購股票也是不少中資股為避免下市的手段。例如,被冠以「在美國上市中國B2C第一股」的麥考林,股價在5月份跌到1美元以下,面對即將觸發那斯達克「1美元下市規則」的風險,該公司近日宣布進行股票回購計畫。但截至昨日,麥考林股價仍低於1美元。

根據「1美元下市規則」,上市公司股票如果每股價格不足1美元,且持續30個交易日,那斯達克將發出警告,被警告的公司如果在警告發出的90天裡,仍不能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自救以改變其股價,將被宣布停止股票交易。

今年以來,已有包括研控科技、東北石油、中國精密帶鋼、慶客隆等10多家在美國上市的中資股收到下市警告。據統計,截至昨日,共有多達38家中資股股價低於1美元,其中多數因業績上難有明顯改善,股價也長期低迷。從2009年起,美國證券市場不斷清理「借殼上市」的中資企業股。據統計,從今年1月以來,已有8家上市企業遭紐交所下市警告或裁定下市,其中有一半是中資股。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資企業正在全面撤離美國股市,美國投資人也對中資企業越來越反感,很難想像未來中資企業還會大舉前往美國上市,除了互聯網企業以外。

第二、好的公司也會受到影響,因為本益比大幅下降,無法體現企業合理估值。

第三、A股會逐漸變成大中華企業新的上市主要市場標的,雖然等待時間較長。

第四、台灣資本市場也會受到關注,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比較適合台灣。

國泰世華
國泰世華銀14日宣布與柬埔寨SBC銀行大股東簽約,收購SBC70%股權,交易金額數千萬美元。這是2008年金融海嘯來國銀併海外銀行首例,且是國泰以合資方式搶攻東南亞第2例,「東南亞台資銀行一哥」地位更穩固。

這項併購案仍須經過國泰世華銀今日董事會通過,且須經金管會與柬埔寨主管機關審核。國泰金發言人李偉正表示,交易金額不大,今天才會對外公告。

李偉正指出,柬埔寨SBC銀行(Singapore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的大股東是新加坡的殷實商人,本身非金融背景,看到國泰世華銀經營越南有成,找上國泰世華銀談合作。

李偉正說,國泰原本想自己申設分行,但是一直沒獲得柬埔寨央行批准。SBC目前有16個網點(1總行、5分行、10簡易分行),平台完整,與國泰有相同理念,因而決定以合資取代自設據點。

國泰世華銀目前在越南有37個網點,世越銀行去年稅前純益2,700萬美元,創史上新高,另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各有1個分行,泰國與菲律賓各有1個辦事處。若加計SBC投資案,國泰世華銀在東南亞將有55個營業據點,高居國銀通路第1大。

金管會銀行局官員指出,柬埔寨有兩家台資銀行設立分行,包括一銀與兆豐,其中,開業逾15年的一銀金邊分行績效亮麗,去年稅前純益1.7億美元。兆豐銀金邊分行成立將滿5年,績效也不錯;另外,金管會後來也分別核准國泰世華、合庫與彰銀到柬埔寨申設分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國泰集團在大陸布局落後富邦,但在東南亞卻遙遙領先。

第二、國泰世華的越南分行是所有台商銀行最強的一家,當初也是透過M&A方式。

第三、台資銀行的確需要分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東南亞絕對是更好的目標。

第四、柬埔寨新興市場有很大的潛力,國泰世華作為領導的金融機構,率先布局,而且是透過併購方式,非常值得肯定。

第五、一銀金邊分行賺了1.5億美元,但國泰世華在越南只有2,700萬美元,怎麼相差如此之多? 也許這正是柬埔寨有潛力之處。

PayEasy
台新銀行14日董事會通過以每股20元、合計約3.91億元出售45%康迅數位整合(PayEasy)股權給新光三越百貨與3名自然人,處分利益2.88億元。台新金財務長林維俊表示,這是為了符合金控法規定,不得不忍痛為之的決策;台新銀董事會昨也授權董事長吳東亮,可繼續尋找適當投資人進行第二波股權出售以符合規定。

PayEasy2000年成立,旨在幫台新銀行從事信用卡紅利積點酬賓計畫,屬於財政部金融局所認定的金融相關事業,第1大股東為台新銀、持股65.36%,第2大股東為PChome,持股12%多。

PayEasy成立第2年因網路泡沫化、市況改變,逐漸轉型成電子商務網站;近年主打女性購物,半年前和保養品達人牛爾拆夥前相當賺錢。

3年前金控法修法,明訂金控公司對非金融事業的投資,持股比重不能超過15%;台新銀本次出售45%股權後,至少還需賣出5.36%才算合規。

林維俊表示,PayEasy近期內交割後將舉行股東會改選董監,因新光三越在本次交易中取得40%股權、躍升第1大法人股東。林維俊並表示,新光三越為實體通路,若能擁有虛擬通路,將可發揮交叉互補作用,這也是新光三越投資PayEasy的主要考量。

另外,中國銀聯總裁許羅德昨也率領中國銀聯參訪團至台新銀業務拜訪。該行第1筆銀聯卡在線支付交易就是在PayEasy網站上購買NBA球星林書豪專屬授權的簽名球。台新金個金執行長尚瑞強表示,台新目前是台灣與中國銀聯合作業務種類最多的銀行,雙方將持續洽談新合作模式。

台新銀看好銀聯卡消費,除與PayEasy網站合作外,也與其他知名旅行社、飯店、餐廳、網路商家及業者合作,相信無遠弗屆的網路力量,可為陸客及台商提供更便利的服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子商務漸漸成為主流,下一波是實體業者挾帶龐大的資源進軍網路。

第二、台灣電子商務遠落後中國大陸,需要急起直追。

第三、中國大陸電子商務也在進行大洗牌,easy money 的時代已經過去,融不到資,京東商城和凡客誠品經營得都相當辛苦。

第四、第三方支付將徹底改變消費者習慣,「支付寶」已經成為另類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第五、紅利集點卡未來會匯流 (Convergence),電信、零售、銀行的紅利集點會整合在一起,創造「電子錢包」的新應用。

SAAB
瑞典汽車製造商薩博汽車收購大戲上演1年多,終於落幕。SAAB宣布,該公司主要資產將被一家中日合資企業-瑞典國家電動汽車公司(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SwedenNEVS)收購,2014年將生產電動汽車,主打中國大陸市場。
 
2010年,通用汽車(GM)把SAAB出售給荷蘭世爵汽車(Spyker),之後SAAB在去年12月宣佈破產,多家中資公司角逐收購,最終花落NEVS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瑞典國家電動汽車公司與薩博在13日已簽訂了收購協議。協議規定,瑞典國家電動汽車公司將收購薩博汽車公司、薩博汽車工具公司和薩博汽車動力係統公司3家公司的主要資產,並將組成新的合資企業。
 
協議內容包括了薩博在瑞典Trollhttan的薩博汽車破產資產的所有流通股股份;至於美國通用公司所擁有的薩博汽車零部件公司,則未隨著薩博資產一起出售。聲明中並未透露具體交易金額。
 
NEVS為一家由日本、瑞典及大陸股東共同設立的國際企業。包括總部設在香港的可替代能源集團國家現代能源控股公司(National Modern Energy Holdings)和日本投資公司Sun Investment都是NEVS的大股東。
 
NEVS的目標是成為全球領先的電動汽車製造商,未來將在瑞典Trollhttan建立一座新的汽車製造工廠,工廠並全力研發和製造電動汽車。而NEVS收購SAAB後,將大量招納人才以盡快啟動電動車型的研發計劃。相關研發計劃最終將由瑞典、日本和大陸的工程師合作完成。
 
NEVS計畫未來薩博推出的電動汽車,將利用日本的電動汽車技術,加上薩博9-3原有的基礎車型進行改造,新款的薩博電動汽車預計在2014年初推出,並以大陸市場為主。
 
NEVS主要股東、國家現代能源的創立者兼CEO、瑞籍華人蔣大龍(Johan Kai Jiang)表示,大陸官方投入巨資推進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預期未來大陸的高級電動車市場需求將大增,因此決定主攻大陸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SAAB賣了一年多,終於賣出去了,很不容易。

第二、中國大陸民營企業買家如龐大和青年學到,光靠錢是沒有用的,這是政治力的角逐。

第三、NEVS是日本和大陸股東共同設立的企業,台灣人和日本人合作雖然有先天優異條件,但並不是所有日本企業都須透過台灣來和大陸企業合作,中日直接合資也會越來越多。

第四、電動車是對的方向,但問題NEVS現有股東都缺乏相關技術,這個組合雖然政治正確,但商業經濟上卻不一定正確。

國巨
國巨(2327)昨舉行股東會,股利政策成焦點,包括小股東及投保中心代表均要求發放股利,不過董事長陳泰銘則表示,景氣狀況不明,且公司未來2年還有約2.3億美元(68.8億元台幣)海外可轉債要償還,最後經投票表決仍決定不發股利。

蘇姓股東表示,去年國巨獲利表現與同業相比還不錯,而員工為公司創造這樣的成績,應多發點紅利,建議將董監酬勞減半,轉發給員工。

話鋒一轉,蘇姓股東表示,公司賺錢就要照顧股東,要怎麼照顧股東?就是發股利,建議發0.2元現金股息;且2010年每股純益1.89元,去年0.76元,連2年獲利卻不發股利說不過去。

李姓股東表示,只有虧損的公司,因為發不出股利,現金殖利率才會是0,因此建議連同2010年的獲利,共計發1元股利,現金、股票各0.5元;國巨股價疲弱,只要通過配發股利,相信對股價會有幫助。投保中心代表表示,主張要發股利,因股東是出資者,董監事的工作是要為公司創造獲利,對於股東及董監事應平等對待。

陳泰銘回應表示,從公司決定不發股利到現在,公司股價走勢與大盤相比,跌幅相對輕微,顯示市場已經認同。他也指出:「未來景氣不明朗,短期1季狀況或許可看到,但要看到半年或1年就很難。」不發是基於公司經營策略,但還是感謝股東們的建議。 

對於陳泰銘的回應,李姓股東並不接受,他認為,投資都有風險,去年股利是股東應得的,董事長以未來還有挑戰來回應,不能讓人接受,因為未來的風險應該由未來的股東承擔。

至於去年告吹的收購案,李姓股東表示,去年政府駁回的理由無法讓人接受,現在只要每股15.1元,他就願意賣。對此陳泰銘表示,收購案是滿可惜、也滿遺憾的,遺憾的是依法進行的案子,遭主管機關以不符社會觀瞻的理由駁回。

陳泰銘也直言,現在事後檢討,主管機關值得再想想,因價格是由股東及市場決定,當初媒體說股價太低,現在願意15.1元就賣,不過從目前環境來看,要重新收購的機會應該很難了。

我們的看法:

第一、KKR去年併購國巨被主管機關以不符社會觀瞻理由駁回,現在看來大家都很後悔。

第二、景氣這麼差,企業一定要走上產業整合。國巨陳泰銘董事長當初說下市的目的是為了進行海外併購,大家都不相信他,希望股東現在能夠了解到當初陳董事長的苦衷。

第三、一筆交易,不管立意如何良好,溝通是很重要的,國巨當初私有化失敗的關鍵之一是缺乏溝通。我們從證所稅事件來看,演變至今,部長下台,關鍵也是缺乏和社會大眾及立法委員較良好的溝通,非常可惜。

第四、台灣的小股東應該了解,唯有支持公司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才會有長遠的發展,公司業績如果不好,自然不可能有好的股利。同理,對國家和政府的支持亦然。

融資台商
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17日在第4屆海峽論壇上宣布8項惠台利多,將對台資企業在未來34年內再提供人民幣6,000億元(約新台幣2.88兆元)的貸款。他表示,「我們將開放進口台灣生產的大米、增加赴台旅遊的大陸組團社並擴大個人遊(自由行)範圍。」8大利多政策包括,台胞在大陸就業、便利台胞來往大陸以及促進兩岸教育、科技合作,增設兩岸交流基地等方面。台商普遍有「融資難」的問題,王毅說,大陸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將對台資企業再提供6,000億元人民幣的貸款額度。

近年大陸銀行提供給台資企業的周轉融資達人民幣1兆多元,加上6,000億元,台商的融資困難將能得到很大的緩解。王毅也說,620日起,新增南寧、無錫兩個城市讓台灣民眾可以辦理台胞證落地簽,今年內還會加入吉林長春;台胞證簽注最長期限,從725日開始,由1年延長到2年,台灣民眾進出大陸將更便利。

此外,大陸進一步放寬台灣學生、居民可與大陸居民同等條件到大陸企業就業,到大陸事業單位就業也將新增試點天津、上海、浙江、湖北4省市。王毅並說,今年目標是推動陸客來台旅遊達到180萬人次。

我們的看法:

第一、6,000億人民幣貸款不是小數目,之前國家開發銀行政策給予台商貸款額度只有人民幣300億元。

第二、光貸款是不夠的,台商應該和大陸企業進行策略聯盟,尋求有意義的深度合作。

第三、大陸銀行隨便向台灣方撒錢很容易造成虧損,需要許多中間金融機構的環節配合,才能有效落實。

PAG / 陽明
陽明海運17日宣布與美國貨櫃碼頭公司(Ports America Group;簡稱PAG)達成協議,由其子公司Ports Americ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Cooperatief, U.A.取得陽明旗下高明貨櫃碼頭公司10%股權,每股售價約19.68元,處分利益約6.76億元,這是首宗外資投資台灣碼頭的案件。
     
高明還有三成股權正在與日本、新加坡與陸籍船公司洽談釋股條件,總處分利益將超過新台幣27億元。  高明是陽明為配合高雄港洲際貨櫃碼頭(第六貨櫃中心)一期BOT計畫所成立的特許公司,去年15日開幕,早在開幕之前就有多國航商與碼頭公司表達投資意願,但因BOT條件必須完工啟用後才能開放其他企業入股,另銀行團也限制陽明至少要持股六成,因此遲至今日才有第一家公司入股。
     
陽明六櫃是高效率自動化裝卸服務及環保綠能的碼頭,首年營運就達到108萬箱(20呎)裝卸量,營運首年即獲利1.95億元的佳績,也讓陽明擁有更佳釋股條件;高明配合釋股已在日前完成增資,資本額從41億元提高到68億元,這次賣給美國貨櫃碼頭公司6,800萬股,每單位價格0.66美元,約新台幣19.68元;總金額4,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3.42億元)處分利益2267.8萬美元(約新台幣6.76億元)。
     
PAG是全美最大的獨立碼頭經營業者及貨櫃裝卸公司,擁有專業且長久的碼頭經營經驗,經營據點分布全美42個港口及80處碼頭,年操作貨櫃量約1,270萬箱,陽明六櫃是該公司第一個海外投資的碼頭。   PAG與陽明合作關係密切,除與陽明公司合資經營美國洛杉磯West Basin Container Terminal外,也承作陽明公司於美國塔可瑪的自有碼頭及其他使用碼頭裝卸作業。
     
據了解,中國遠洋、中國海運與招商局等3家陸籍公司,也準備合設1家公司投資陽明六櫃,中國遠洋原本希望自己一家就能拿高明兩成以上股份,但因僧多粥少,只好退求其次,另因子公司對外投資必須擁有兩成以上股份才能納入合併報表,因此3家陸籍公司規劃合設1家公司,每家可以擁有這家公司三成三股份。

我們的看法:

第一、本案非常難得,台灣的基礎設施很久沒有外人投資,特別是知名美國的企業。

第二、高雄港還是有一定程度的戰略地位,否則不會有那麼多船公司表示有興趣入股。

第三、台灣要儘快將所有碼頭公司化,才能便利國際戰略投資人的引進。

第四、大陸中遠、中國海運和招商成立新公司入股陽明是一大利多,陽明就算給每家10%還有剩下60%,但是可以增加流量,成為真正的樞紐 (Hub)

港交所
儘管是首次嘗試國際併購,香港交易所卻打敗幾乎屢戰屢勝的美國洲際交易所(ICE),將以近14億英鎊的現金天價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而天價併購案的背後,則是中國大陸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強力政策支持。
     
港交所15日宣布,同意以13.88億英鎊收購LME,對LME估價為每股107.6英鎊,是LME週五的收盤價41.92英鎊的2.5倍,更是LME去年7月宣布出售意願時4.925英鎊的21.8倍;而若以LME去年的768萬英鎊稅後淨利計算,該筆收購的本益比高達180倍。
     
港交所表示,收購將以現金支付,其中11億英鎊,相當收購價的近8成資金,將透過新的銀行融資,包括來自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德意志銀行、匯豐控股亞洲子公司與瑞士銀行的短期與長期貸款。其中,大陸政策性銀行國開行提供的貸款年期為10年,而據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國開行提供的利率與年期皆有非常具吸引力的優惠
     
李小加表示,大陸金屬消費佔全球總消費的4成,但大陸卻沒有避險機制,因此,港交所收購LME可以幫助大陸透過期貨規避金屬價格波動的風險;同時,大陸加速資本帳開放,將為港交所創造獲利。LME最終選中港交所,而非ICE,也是看中龐大的大陸市場。
     
大陸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3段式設計,首先是推動人民幣成為貿易計價貨幣;接著要推動人民幣成為商品交易計價貨幣;最後是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由此觀察,港交所收購LME後,掌控了期貨市場的半壁江山,將大大增加商品用人民幣計價的機會,對人民幣國際化發揮極大助益。   此外,港交所還將在大陸設立金屬交割倉庫,拓展大陸市場,為LME引進亞洲新會員。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香港IPO已經下滑,大項目該上市的都上市了,今年IPO數目急降,好幾筆大案子又因市場關係未能及時推出,IPO總額下跌到全球第七。

第二、國家開發銀行給的貸款長達10年,條件優厚,基本上是國家在背後支持,李小加只是貫徹中央意志。

第三、大陸金屬消費已躍居全球領導者,買下LME符合長期戰略需要。

第四、香港股市太單一化,只有股票,衍生產品落後新加坡、台灣和韓國,收購LME可以彌補這個不足。

第五、付的價格是天價,最早講的是10億美元,現在變成原來的一倍,但是戰略意義非凡,也顧不了那麼多了。

第六、重點是港交所也是LME最屬意的對象,所以談不上搶親。人民幣國際化是大潮流,全世界都在向中國靠攏,全球需要更多的人民幣計價金融商品,港交所收購LME有助於這個目的的達成。

兩岸投保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兩岸投資保障協議》,終將訂於629日在台北舉行的第八次江陳會議中正式簽署。這可以說是2010629日兩會在重慶舉行第五次江陳會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以來,兩岸關係發展又一個重要的基石。

政府部門有個「緊事慢做」的慣性,對於人民殷殷期盼,總是用異乎常情的謹慎態度,一再研擬、觀望。公務人員不敢開創,害怕犯錯的心態舉世皆然,但是像台灣這樣,從總統、行政院長、立法院長到部會首長,一律抱持不做不錯的拖字心法,卻是舉世罕見。

好不容易熬到江陳八會,終於盼到兩岸投保協定的利多來沖喜,這是馬政府擺脫泥淖的重要機會,千萬要打鐵趁熱,用兩岸互動的增溫來重新提振民心士氣。與表面的觀光旅遊相比較,投保協定帶動產業的長期發展、創造實質就業,更帶來商業、運輸、地產乃至基礎研究發展的全面機會,大家都期待投保協定的簽訂,能夠帶動台灣投資的增長,進而為台灣人民創造最大的長期利益。  

但是,我們必須提醒執政當局,投保協定的簽訂只是奠基,一棟大樓空有基石,無法成其大,如何創造真正的投資誘因,才是關鍵。經濟部雖然曾經三次放寬陸資來台投資相關規定,表面上宣稱「97%產業項目已經開放」,但迄今繳出的卻是一張空白成績單。這種表面放寬、實際仍然緊縮的政策,比不開放還糟糕,特別令人沮喪。  

馬政府應該擺脫緊事慢辦、表面塗抹的心態,在簽署投保協定的同時,責成相關單位完成後續的配套工作。在台商保護方面,要具體落實投保協定的規定,確保台商的權益不會遭到地方政府或特權份子私吞。在陸資來台投資方面,《兩岸關係條例》有多處需要配合修正,行政命令層級的《大陸人士在台工作與居留須知》更需要調整。這些,都要擺脫「緊事慢辦」的心態,真正確實去完成配套。  

政府主管單位對於大陸來台投資,設立了多如牛毛的條條框框,例如《大陸人士在台工作與居留須知》,規定來台大陸人士有「專業人士、商務人士、跨國企業調動」的身分區別,不同身分有不同的居留規定,而且台方的邀請者有資本額的限制、受邀的對象也有門檻極高的資本額限制,不同的資本額還有不同的居留規定。這根本是充滿敵意、獨步全球的嚴苛制度。其中資本額的門檻,在國外係用在限制性產業的投資申請,到台灣竟然成了對人身與行動自由的限制,顯示政府對於大陸企業與商業人士,其實還處於歧視性的敵視階段。  

我們呼籲執政當局實事實做,在奠定兩岸投資的基石之後,儘速全面檢討並且修正相關的配套,真正為台灣創造新的投資項目,同時確實保障台商在大陸的權益。好不容易燒起的灶,絕對不能再冷掉了!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兩岸投保協議是兩岸眾多法律文件中的一項,卻是最關鍵的。

第二、大陸企業赴台投資預期將大幅增加,值得期待。

第三、台灣政府要加速落實各項相關規定的開放。

第四、台灣宣布陸資來台產業項目名單共有270個產業,但到現在為止寥寥可數,證明完全沒有效果,實在應該換個方式。兩岸投保協議是台灣最後的希望,政府要有完整的配套措施,本協會也將同時配合出版「投資台灣」專書,全書共有500多頁,共57章,勢將成為大陸同胞投資台灣之經典參考巨著,敬請大家多多支持!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阿爾卡特朗訊 能源 馬來西亞 NCC 台灣製造業 台大



阿爾卡特朗訊
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董事長卡謬(Philippe Camus)表示,歐洲當局應拋棄過去反併購的立場,推動電信產業分攤網絡和研究支出、共享專業技術。
卡謬表示:「歐洲需要促進更多合作,並減少管控。這並非注資,而是允許並鼓勵企業採用共同標準、共同投資研究並合作發展產品。」63歲的卡謬是空中巴士(Airbus)母公司歐洲航太公司(EADS)前主管,2008年成為阿爾卡特朗訊董座。

卡謬說,歐洲在建置高速光纖和第4代行動網絡等基礎建設上,已落後美國至少2年,歐洲4G落後、也無任何光纖發展計畫,對電信業十分不利,特別是在整體經濟環境不理想之際。卡謬經常往來法國和美國,他在美國用的是可4G上網的三星Galaxy智慧手機,以超高速下載影片;在法國則用蘋果的iPhone。近來Vodafone、法國Telecom等電信商都紛紛呼籲當局放寬併購規定,同時降低網絡支出,並設法透過分攤支出提振獲利。

卡謬表示,歐洲政府應遵照航太工業的整合範例,幫助電信業協調投資成果。2000年成立的空巴是透過收購德國、法國和西班牙的資產而來,和美國的波音(Boeing)分庭抗禮。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正在進入整合的大時代,歐盟就是一種整合 (雖然現在頻臨瓦解),歐洲各國的企業也會更加整合。

第二、韓國是電信、通訊、內容整合的典範,有高速4G上網和三星手機,整個國家形成一個智慧串聯的網絡。

第三、台灣的上網速度太慢,全球排名在50名之外,值得檢討。NCC尤其要負最大的責任。

第四、兩岸應加強電信和通訊的合作,台灣應該開放中國電信、中移動和華為等大陸電信巨人投資台灣,兩岸共同打造產業鏈關鍵環節。

能源
友達董事長李焜耀13日表示,證所稅導致台灣資本市場持續動盪與萎縮,提高台灣企業籌資困難和創業成本。他認為,政府只看稅務,忽略了證所稅對產業發展的不利層面,尤其台灣能源太便宜,課能源稅除能替政府帶來稅收,也可達到節能效益。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缺乏前瞻性的能源政策,政府補帖油價、電價多年,現在一提漲油價、電價,民眾就哇哇叫,將來如何面對全球能源危機?

第二、台電和中油兩個政府機關真的應該徹底檢討和改組,政府總是以 "負有政策任務" 而不願意對其做大刀闊斧有意義的改革,以致於將問題累積至今日終於爆發。

第三、台灣應該加強對海外能源的投資。中國大陸透過中投一直在進行全球天然能源的投資,近兩年又將焦點轉到最熱門的油頁岩開發上。韓國和新加坡也很積極投資海外能源項目。

第四、台灣應該探討和中投一起到海外去併購,至少有一個「插花」(co-investment)的機會,雖然這看起來好像很沒有志氣,但對台灣的未來是有幫助的,而且也是大陸願意做的事情。

馬來西亞
華爾街日報報導,社群網站龍頭臉書5月掛牌,係今年以來最大宗首次公開上市(IPO)案,而預計本月底上市的馬來西亞聯邦土地發展局全球創投公司(簡稱Felda),目標籌資32億美元,可望成為今年全球第2IPO案。
     
據內情人士透露,FeldaIPO案反應熱烈,已獲投資人超額認購好幾倍,且認購價集中在每股44.65馬幣區間的頂端。訂於本月28日在馬來西亞證交所掛牌的Felda,若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可替政府籌資多達34億美元。
     
FeldaIPO案訂於周三定價,此案有助加強鞏固馬來西亞在全球投資版圖的地位。馬國正致力經濟自由化,以提升與中國等亞洲鄰國的競爭能力。
     
Felda因企圖在獲利可觀的棕櫚油業樹立全球龍頭地位而尋求上市。據顧問公司Frost & Sullivan資料,1991年至2011年期間,棕櫚油需求平均年成長7.5%,而隨著中國等新興國家人民所得提高,以及替代能源需求大增,棕櫚油需求料會持續攀升。
     
馬國領導人寄望Felda順利上市後,能替這家全球第3大棕櫚油公司重振業務,並籌得擴張資金。
     
Felda本身與棕櫚油業的發展前景仍潛藏不確定性。環保人士抨擊,雀巢和聯合利華等國際大廠的產品大量使用棕櫚油,是造成森林濫伐的元凶,因而呼籲這些企業停止收購棕櫚油。此外,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及歐債危機延燒的衝擊下,近來棕櫚油價格走跌。
     
Felda種植的棕櫚樹樹齡高於業界平均值,致使棕櫚油產量相較其他競爭對手向來偏低,成了Felda的發展罩門。  儘管如此,Felda的上市計畫已吸引12家外資共1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其中包括卡達投資局和香港友邦保險控股(AIA Group)。這些投資者允諾,在Felda上市後6個月內都不會出脫持股。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馬來西亞Felda IPO 順利完成是了不起的成就,特別是當全球那麼多大型IPO項目都紛紛取消之際。

第二、Felda上市有政治意義,有許多馬國農民可以分到股票,並預期將從股票獲得升值利益。今年是馬來西亞大選年,對總理納吉選情有幫助。

第三、馬來西亞雖然是一個小國,但天然資源豐富,造就了不少大型企業上市,前年馬來西亞石油上市集資金額亦高達40億美元。

第四、馬來西亞是亞洲的伊斯蘭金融中心,馬國政府退休養老基金並有龐大的影響力,這些都是支持馬國經濟發展的支柱。

NCC
從旺中併購中嘉案的爭議,到這幾天新委員資格審查的僵局,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這半年來儼然成為曝光度最高的部會。但不幸的是,這樣的曝光度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卻是台灣通訊傳播產業的徬徨與無奈。對於一個產值接近4,000億新台幣的產業而言,這樣的發展絕非好事。

先從旺旺集團併購中嘉案談起。本案自開始申請至今,已經超過1年。社會有許多聲音,指責旺旺集團跨足媒體後,干預新聞自由,論點過度親中,進而反對這個併購案。這些觀點的是非,我們無意評論,但NCC作為主管機關,先是3個委員以迴避為由完全不參與審查,後又以各種方式不做決定,遊走在組織法及有線電視廣播法的灰色地帶,現在擺明又要將本案留待下屆委員會再議。這種隨心所欲,可審可不審,可快審可慢審的作為,在其他部會殊難想像,對NCC卻好像理所當然,其對於產業發展及投資的寒蟬效應,更是令人不安。

再回到這幾天4位下屆委員提名人審查的爭議。對於石世豪等4位被提名人選,因為雙重國籍、學術倫理、背景資格等問題不斷被反對黨質疑,導致遲遲無法完成審查程序,演變成與美牛案一樣難解的政治事件。不可否認,目前的僵局背後必然有政治動機,但在反對黨的質疑看似擲地有聲的情況下,即便未來成功闖關,不止這些委員的威信已經遍體鱗傷,更阻卻了未來優秀人才加入的意願。

更令人擔憂的問題,其實是在未來新NCC的運作方向。首先,我們的通傳產業發展策略,由於NCC主管通傳產業的相關法律,必然是主角之一。然而NCC委員幾乎都是以學者為主,欠缺產業實務及促進發展觀點,產業界向來就頗有微詞。如今好不容易有一個業界出身的陳元玲出線,但其實務經歷及對政策法規的掌握程度,又成為反對黨挑戰的主要對象,最後結果如何,還不得而知。即使其最後順利通過審查,如何在委員會中發揮功能,也有待觀察。

其次,本次提名的4位新任委員中,除陳元玲外都是電信通訊專長,而留任的3位委員,同樣也是通訊電信背景。相較於本屆委員以傳播學者為主的結構,下屆NCC運作,很可能出現「重電信、輕傳播」的方向;無怪乎業界已經出現未來4年換傳播業者喘口氣,電信業者「剉咧等」的戲言。確實電信產業的規模與產值都遠大於傳播,但這種4年傳播、4年電信的來回鐘擺,而非求取平衡發展的委員結構,其背後的提名邏輯為何?是否有利於產業發展?恐怕會有很多問號。特別是如何避免施政重點的跳躍,維持政策的延續性,更有待第4屆委員發揮智慧。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金管會和通訊傳播委員會,都是過度管制的代表。

第二、旺旺投資媒體,被冠上傾中的帽子,台灣很多企業都有在中國大陸投資,什麼叫做傾中? 中國正在走出去,擁抱世界,全球也有很多企業進入中國,台灣遇中即反,遇中即縮,最後將被徹底邊緣化,自絕於全球版圖之外。

第三、全球各個行業都在整合,整合才有力量,三星就是最好的例子,台灣是水平分工,結果現在被三星個個擊破,台灣很多企業的規模都不如亞洲同業,現在是應該強調整合,而不是分化,擔心什麼「媒體怪獸」、「金融巨鱷」都是多慮的,基本上是民間「仇富」心態的結果。

第四、以前NCC委員是重學者而輕產業,現在又是重電信而輕通訊,本質上是很典型台灣製造思維,重硬而輕軟。

台灣製造業
90年代中期之後,製造業遷出臺灣外移他就的趨勢現象,已經越發明確而且具體,特別是近鄰的中國加速崛起之誘引,使臺灣製造業外移的幅度與腳步為之加大加快。到今天,無論從絕對產出數值及其占GDP比重看,臺灣早就難以繼續對外聲稱是世界製造產業大國了。
 
然則,最近半年高占國家GDP貢獻值42%以上的石化產業大出走,4000億大投資的國光石化出走馬來西亞、台塑企業大遷移美國、樹脂龍頭長春石化之轉檯新加坡,已事實造成國家經濟實力空洞化的大震撼,而光電產業巨擘的鴻海總部之跟隨改設上海,益發反映出在臺灣的製造業似乎祇有外移他遷一條路可走,而國家整體實物經濟(real economy)的衰弱退萎,也成為未來臺灣願景的莫大挑戰。臺灣製造業出去他就的原因,一般的分析總是歸咎於三大變數的劣化所致。
 
第一變數是,政治環境不相宜:過去24年來,當政主事者越來越凜於民粹的逼壓與綁架,政府政策越傾向「仇富反商」的社會主義決定論,資本密集型的臺灣製造業乃一時成為社會民粹仇恨與反對大標的。
 
第二變數是,社會成本高升的壓擠:環保抗爭、地方回饋金累進索討機制、勞動成本高升、勞動力質變、職場安衛福利條件超優,不但影響製造業的開創與建置,甚至嚴重威脅既有製造業的永續營運。
 
第三變數是,機構障礙越來越大。知識經濟社會的新世紀製造業,是以「市場」作為其投資營運之分業分類基準,而產業升級進步乃從傳統產業的析立或整併而來,更有很多是無中生有、創新而來,其所必要的主管輔促轄治機關,自非傳統之以投入原料為分類基礎的政府部會組織架構得以為功,也就是說,當下新世代製造業必須承命的主管機關,至少3個以上,光是投資營運上的程序正義規範要求,就足以令其窒息停擺,更遑論未來之永續發展。
 
尤其今天最值得正視的問題是,在面對高速變幻的知識經濟市場之際,卻也正是臺灣人力資本全面退化與空洞化時刻,越發逼促製造產業不得不加速出走。
 
現象之一是,中間(中階)技術人才的空洞化。66年來臺灣在亞太地區,是高中低階的全線產業技術價值鏈中,人才配置最完備的國家,但是經過90年代中期國家教育大改革,竟完全摧毀了原本最卓絕特出的技職體系,臺灣再也無法產出足量適格的中間(中階)技術人才,這種人才「中間空洞化」現象,是世界產業經濟發展史上少見的「經濟社會病症」,更逼使臺灣製造業無法保持其國家競爭力。
 
現象之二是,臺灣勞工的勤奮與技術專精度已經喪失殆盡。臺灣勞工的勤奮儉樸風,早已隨從生活水準與生活素質的高升而遞減,加上主政當局無限上綱失業率問題,而過度濫用救濟措施,養成整個社會大惰性(inertia),殺害了勤奮儉樸的社會價值;新世代勞動力祇在意更佳物質願景,而致精神與體力兩方面都不再具有相對優勢。這是臺灣製造業越來越不敢恭維「本勞」的癥結。
 
現象之三是,製造業生產體制的規模與彈性優勢流失。很多主客觀條件,使臺灣製造業工廠的生產規模與彈性褪色,仇富反商意識型態與租稅制度尤不利於規模化,剛性勞動基準法規範,包括僵固的工時安排與過勞死定義的寬泛,益使勞動彈性完全失去可活動空間;而今連最講求福利經濟的歐盟國家,都已將彈性工時的調適期放寬為1年,而臺灣仍然僵固框限在3星期之內,當然重挫了臺灣製造業對於知識經濟時代主流急單短單的應付能量,而根本無法與新興經濟體的追工趕工相抗衡。祇要臺灣「仇富反商」的社會民粹不變,地方回饋金需索的劣風不改,勞動法規僵固性不移,社會「福利貪吃症」的癱疽不去,主政者的「產業」觀念食古落後,則臺灣製造業的出走外移,祇會繼續高升擴大,而不會抑緩,則一向是臺灣唯一經濟骨幹的製造業之虛脫空洞化,乃至全面破毀,應是指日可見。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環境不適合製造是不爭的事實,但企業和政府都沒有找到新的方向。

第二、台灣出口衰退的結果是自己造成的,國光石化出走,代表環保意識抬頭,台灣已不適合傳統製造業,而高科技產業如面板又面臨結構性的產業衰退,整個台灣製造業面臨空洞化。

第三、台灣製造業還是可以做,但是要向日本一樣,走向「高價值」以及「系統整合」的那一端。

第四、中國大陸的勞動環境也益發嚴峻,已經不是最具勞動力優勢的地方,人口紅利也正在消失,台灣必須在中國大陸和日本之間找到平衡點和立足點,成為資源的整合者和生產製造的運籌者,從生產製造走向供應鏈管理。

台大
台大校友、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昨應邀在台大畢業典禮上致詞。他說,一所有歷史的大學,特色常反映在它的畢業生成就中,而這個特色,又常反映在它校園裡的樹上。他並以「椰子樹」比喻台大學生「只顧自己往上長」。

校園裡的樹能反映學校特色,當過清大校長的台大人劉兆玄說,這不完全是笑話。最能代表台大校園的樹就是椰子樹了,一進羅斯福路的校門,兩排參天椰林夾擁著那條大學之道,是何等的氣勢,而椰子樹的特色正是「只顧自己往上長,連一點樹蔭都不給」。

劉兆玄說,到台南成功大學老校園看一看就不一樣了,最有代表性的是盤根錯節的老榕樹,真是「落地生根,枝繁葉茂,亭亭成蔭」;清大一進校門左右都是松樹,松樹「顧盼生姿,挺拔傲人,自我感覺非常良好」。說罷全場大笑。

劉兆玄指出,台大的特色有許多,不能用區區椰子樹來概括象徵。台大最傲人的特色是學生素質最佳,幾乎所有科系均排名第一名。不過他說,近年社會興起「民粹的氛圍」,讓「菁英」這兩個字蒙上一層「原罪的色彩」。

「世上許多事物百分之八十的成就,就是靠百分之廿的人做出來的。」劉兆玄說,多數人都同意各領域都需要菁英的領導,關鍵在於「如何讓百分之八十的人也可以得益,享受到百分之廿的人所創造出的成就和機會」。四十年前劉兆玄在國外拿到博士學位,投了上百封求職信都石沉大海,最後決定回國教書。

那時代極少人願意回國工作,劉兆玄卻愛上第一份工作,「因為我從中發掘到無限向上提升的空間」。他鼓勵台大人「不要太早困囿於一份好薪水的工作」。

「卓越加上關懷,庶幾不愧為廿一世紀的台大人!」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昨應邀在台大畢業典禮上致詞。他鼓勵學弟妹發展「關懷社會」的「賞識」,成為具備「五識」的現代知識分子。

「五識」指的是知識、常識、見識、膽識和賞識。劉兆玄說,「前四識可助你走向卓越,『賞識』能助你培養對社會的關懷。」

劉兆玄自己和太太錢明賽、女兒、兒子劉正芸、劉正豪都是台大校友,劉家兄弟的兩代家庭中共有十四位台大人。

「世上許多事物百分之八十的成就,就是靠百分之廿的人做出來的。」劉兆玄說,多數人都同意各領域都需要菁英的領導,問題關鍵在於「如何讓百分之八十的人也可以得益,享受到百分之廿的人所創造出的成就和機會」。

劉兆玄指出,要達到這樣的「公平正義」,菁英知識分子必須均衡發展「五識」,尤其是「賞識」。「賞識」即為「欣賞之識」(sense of appreciation)。劉兆玄說,「賞識」不只是欣賞美好的人事物,還包含欣賞平凡的芸芸眾生、對手與敵人。而「賞識」引發的同理心、同情心,正是培養「關懷之心」的基礎。

缺乏「創業氛圍」是劉兆玄對台灣大學教育的憂慮。他引Youtube創辦者陳士駿的話指出,台灣培養許多博士、科技人才,創新公司卻少得可憐。「如果連台大畢業生都怯於創新、不敢冒險,如果頂尖的醫學院畢業生都選擇去做醫美、第一流的工學院學生都選擇去做代工,台灣未來的競爭力在哪裡?」

劉兆玄說,這兩種行業不是不重要,但未必需要大量頂尖人才去做,「台灣最有創造力的人才是否應該選擇更具挑戰性、創造性的工作?」這可能跟就業市場和制度有關,他鼓勵台大人「也許你們不能改變制度,但能改變態度;市場有市場的選擇,你們有自己的選擇。」

我們的看法:

第一、劉兆玄講得很對,名校的學生就有只顧自己的傾向,自我感覺良好。

第二、老一輩的台灣菁英有人文和社會關懷,會進入政府機構服務,奉獻自己、照亮別人。

第三、「同理心」很重要,台灣社會充滿了藍綠抗爭的戾氣,就是因為缺乏同理心和關懷心。

第四、台灣沒有創新的環境,大家都不敢冒險,創投不願意做長期投資,人才不願意到美國去念書,打好長期基礎,大家都在走捷徑。

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出口 美商會 施振榮 中投 海外投資 綠城 韓國 IPO證所稅


出口
台灣出口連續三個月衰退,相較韓國衰退更形嚴重,是否與美韓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有關?經建會主委尹啟銘昨天說,美韓FTA發酵沒有那麼快,台灣出口衰退是本身產業結構的問題。
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第一季出口衰退百分之四點七,目前有改善,預計六月會轉為正成長。
根據財政部公布的統計,上月國內出口比去年同期衰退百分之六點三,台灣已連續三個月出口年增率負成長,尤其今年元月至五月,台灣出口累計比去年同期衰退百分之五,與韓國、日本、新加坡、中國大陸與美國相比,台灣還是唯一出口負成長。
尹啟銘昨天上午出席中華經濟研究院研討會時表示,全世界的出口表現都不佳,我國原本出口主力的面板、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等也都因產業問題受影響;我方應該從調整產業結構、拓展出口開始做起。
他表示,過去在經濟部長任內,曾推動「新鄭和計劃」,目的就是要開發新興市場,台灣去年對新興市場出口成長率達到百分之廿,代表在新興市場方面已有成就。
施顏祥也直言,台灣的「產品結構」大部分是中間材,並非最終產品,很多地區或國家一旦進口替代,台灣產品很容易被取代。
「預計到六月,出口就可能轉為正成長」施顏祥表示,經濟部三月規畫「龍騰計劃」,跟企業界合作擴大出口量,積極幫廠商找市場、提供相關融資,助廠商克服困難、邀請買主到台灣,希望六月開始出口恢復暢旺。
國內出口貿易衰退連連,遠雄企業團董事長趙藤雄昨天開藥方,他說政府要救出口,應在既有產業上鼓勵投資,發揮台灣地理位置優勢,再創「MIT(台灣製造)」威名。
趙藤雄表示,救出口必須擴大自由貿易港區範圍,透過區段徵收取得港區土地,吸引國外資金和台灣的製造及研發能量,出口各種貨品到全球各地;遠雄已投資設立遠雄航空自由貿易港區。
趙藤雄說,全球有七百多個自由貿易區,就屬台灣的位置最優,加上台灣有一百卅萬家企業,能量非常強,若能快速擴大建構自由貿易港區,不但可強化台灣經濟,更能創造就業機會。
他表示,台灣必須改革,改革的目標是要從四小龍之末重回四小龍之首,這樣改革才有意義;政府不要抹煞了好不容易回流資金與置產的意願。
趙藤雄還說,證所稅案得不償失,應該儘快落幕;若是富人不敢投資台灣,台灣會變成什麼樣子?等到投資減少了,經濟更不好時再來救,一切都來不及了。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尹啟銘主席講的很對,台灣產業結構要調整,因為太依靠電子業,特別是面板和DRAM等。

第二、台灣對新興市場的開發,遠不如韓國和新加坡,韓國對印度甚至非洲都用了很大的力量開發,新加坡位處東南亞,隨著印尼、越南等新興國家的崛起,新加坡可能是最大的受惠國。

第三、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大陸已經不能用勞動力競爭優勢來看待,這對大部分台商非常不利,台商在大陸的處境已到非轉型不可的地步,必須重新定位台灣的功能和價值。

第四、趙藤雄董事長說,救出口,應該再創「MIT台灣製造」,台灣製造面臨兩大問題: 勞工和土地,只能朝「創新加值」方面發展。

第五、美國歐巴馬也在鼓勵重振美國製造業,希望海外投資廠商能夠部分回流,台灣應該深思「台灣製造」的空間和策略究竟為何?

第六、台灣更需要積極向高端服務業發展,醫療就是一個很好的領域,教育培訓也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第七、台灣決策者的毛病是缺乏長期戰略規劃和宏觀視野,經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很擔心出口不振將一直持續下去,政府只會在短期解決方案上著墨,而不求根本改革。

美商會
美國商會昨日公布《二一二台灣白皮書》,針對通訊傳播產業,美國商會呼籲政府,為數位匯流時代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環境。白皮書指出,台灣部分主管機關對服務業貿易了解有限,「不時受貿易保護主義心態影響」,部分重大投資案常以文件不齊全為理由,不斷要求補件,影響投資意願,也批評有線電視系統與衛星電視評鑑換照過程過於頻繁。

 美國商會《二○○九台灣白皮書》,曾點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不願與業者溝通的態度,是外商在台經商最大挫折項目,往後白皮書雖無繼續點名NCC,但美國商會會長魏世民(Bill Wiseman),昨日指稱外商投資台灣,面臨投資無法回收的不確定性,有幾個案子被卡住(being blocked),也是暗指目前正在審議的旺中寬頻併購案。
     
魏世民說,過去幾個外商爭議投資案,台灣政府檯面上並非駁回,但審查過程總是以not enough timeline,需要走完相關行政作業程序擱著,一拖就拖很久,直到送件人受不了,自己主動把案子撤回去。美國商會執行長吳王小珍補充,台灣政府在審核外資投資案,透明度仍有待加強,「有些申請案,即使所有文件都符合要求,但主管機關仍可持續要求補件,無形中增加外商營運成本」。
     
對此,經濟部投審會發言人張銘斌表示,過去這段期間,重大僑外投資案件,審核時間較長的案子,只有南山人壽、遨睿投資國巨電子與旺中寬頻併購中嘉網路三案審核時間較長,根據華僑與外國人投資條例,僑外投資案在申請文件齊備後,經濟部投審會原則上應二個月內完成審查,不過,申請人認知文件齊備與主管機關,可能有認知上的落差,旺中案則是因跨媒體併購,使得NCC對併購案有所疑慮。
     
張銘斌表示,經濟部投審會將主動聯繫美國商會,了解是否有其他僑外投資被卡住。 NCC法律事務處副處長謝煥乾表示,對審查中的案件不便表示意見。   NCC主委蘇蘅周一則在立法院表示,針對外資投資廣電產業,絕大多數國家僅針對無線電視進行限制,有線電視屬私有財產,未使用頻譜等稀有資源,又必須達到一定規模經濟,多數國家並未限制外資投資。

我們的看法:

第一、關於台灣外人投資審批不透明,我們已經講了很多次,但經濟部投審會只有等到美國商會提出來批判,才願意正視這個問題。

第二、我們不清楚經濟部所謂重大投資案件,「只有」三件投資審核期較長,如果審查過程不透明,就算只有一件案例,也足以重創國際投資者信心。

第三、國巨案就是一個例子,台灣主管官員可能還不知道否准KKR投資國巨對台灣國際國際形象和外人投資意願的影響有多嚴重。

第四、「美商會白皮書」是重要的政策意見代表,說明一個國家經濟開放的程度,明年台灣國際競爭力排名可能會因此而下降。

施振榮
施振榮在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主辦的「全球趨勢下之經濟發展新思維」高峰會上指出,「台灣服務業發展機會是製造業的1000倍。」他分析,服務業國際市場規模是製造業100倍、創造價值是製造業5倍、未來發展規模是製造業2倍,「相乘效果達千倍」;但挑戰也不小。

他說是服務業的挑戰是製造業的100倍,包括服務業附加價值難於製造業5倍、打入在地市場難度20倍,因此政策應扶植。
對於今年前4月台灣出口成長不佳,面臨全球化競爭壓力,施振榮反而指出:「台灣可以說是世界的中心。」語畢一度引起現場質疑眼光,但他隨後說:「因為地球是圓的,那一個點都可以是中心。」引發哄堂大笑。

施振榮表示,過去台灣倚靠委託設計製造(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ODM)、ICT產業(資通訊科技)和半導體代工而成為世界中心;但台灣要迎向經濟全球化的策略下,創新、整合能力都不可忽略,政府未來30年也應投入品牌行銷領域。

中經院董事長梁啟源在會中直接回應:「這樣聽起來,台灣也沒有那麼糟。」施振榮表示,台灣有過去ODM的實力,未來10年韓國還吃不下這塊市場,也因此很多國家都想跟台灣業者當朋友,但美光購併爾必達後市場洗牌,對照23年前台日聯軍抗美韓,現在可能是「台美日聯軍抗韓」,只要3方人力結合,ODM廠可以在應用面提高附加價值,未來發展仍然很有機會。 

施振榮說:「三星、LG是大家的敵人,台灣是全球的朋友。」、「全世界的機會在中國、全球要學習的對象是日本。」他表示,只要台美日3方結合,美日若借重台灣人力,ODM廠在應用面提升附加價值,面板、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都有發展機會,「慘」業也不會那麼慘。會後施振榮表示,台灣產業要升級,人力和資金投入都是重點,政府應該換個腦袋,將人才導向高附加價值產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施董事長的講話,雖然比較誇張,但是很好,引起外界的注意,至少引起了我的注意和關心。

第二、施董事長的發言令人莞爾與深思:「韓國是全球敵人,中國是全球機會,台灣是全球朋友,日本為全球學習對象。」

第三、施董事長提到台灣服務業發展的機會是製造業的1,000倍。現在出口不振,台灣如果要再去強調製造,帶動出口,恐怕緩不濟急也會成效不彰,倒不如徹底思考服務業的發展策略,馬來西亞最近就放棄製造和高科技,全力向服務業轉型。

第四、施董事長對併購也有精闢見解:「應向外購併,不向內,不要把不好的留在國內。」因此台灣應該多多向郭台銘董事長學習,去併購夏普,而不要期待什麼財團會來解決像茂德之類的問題。

中投
瞄準黃金增值潛力,中國大陸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公司(簡稱中投)近期斥資4.25億美元,收購世界第3大黃金生產商、俄羅斯普利斯黃金公司(Polyus)約5%股權,這也是中投首度投資黃金相關產業。

今年4月底,中投透過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以私募配售方式,收購普利斯黃金公司股權;同時參與收購的還有俄羅斯對外貿易銀行,其收購股份為2.5%。

中投董事長樓繼偉先前曾經表示,目前要通過直接併購方式,進入國際資源能源市場機會越來越少,且阻力越來越大。樓繼偉認為,中投可成為「積極的少數投資者」,幫助舒緩資源能源相關企業的資金瓶頸,並提高大陸獲取資源的能力。負責這項收購案的中投人士表示,中投之所以購入普利斯的股權,是因為後者計畫在倫敦交易所上市,憑藉普利斯龐大的資產規模,一旦成功上市,很可能被納入納入英國富時100指數(FTSE 100),這正是吸引中投的原因之一。

此外,中投分析認為,近期國際黃金公司股價相對於現貨黃金價格,明顯被市場低估。報導指出,黃金公司股價與現貨價格之間的比值,從2008年下半年的1.3倍跌到今年第1季的0.7倍。與此同時,各國央行紛紛增加黃金儲備,加上當前全球經濟復甦基礎尚不穩固,無論從避險還是長期回報考慮,黃金公司股票增值潛力良好。
其次,普利斯黃金公司金礦儲量居全球第3、黃金產量全球第8,不僅資源儲備豐富,且金礦規模較大,基礎設施等配套建設相對完善,具有良好發展前景。這都成為中投收購普利斯的原因。

金礦在俄羅斯被定義為「戰略性」資產,俄國政府多年來嚴格管控外資在資源領域投資,特別是外國主權基金進入門檻更高。中投公司此次收購,也開啟外國主權資本投資俄國資源領域的先河。

近年以來中投積極增強與俄羅斯合作。去年2月,中投投資1億美元,收購了俄第2大綜合性銀行對外貿易銀行的少部分股權;本月5日,中投更與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合夥成立「中俄投資基金」,目標募集規模為2040億美元,中投與俄方各出資10億美元,剩餘資金將向國際投資者募集。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投布局全球天然資源,符合其一貫投資策略。

第二、投資俄羅斯,倒證明中投確有真正全球化的投資思維。俄羅斯作為「金磚四國」之一,因為政治問題,經濟表現一直不如預期,但天然資源還是很豐富。

第三、台灣應該找到和中投合作的模式,一起去收購外國企業,取得資源、技術、市場和品牌。

第四、中投會和GIC及淡馬錫一樣,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戰略投資人和國家主權基金,相信假以時日,一定會超越淡馬錫。

海外投資
全球資源大戰一觸即發,大陸企業趁歐美景氣低迷之際大舉擴張海外事業版圖,積極邁開收購腳步,並由國有企業扮演領頭羊,瞄準全球資源與能源等產業,併購目標地區也從歐洲轉向中南美,統計今年第1季陸企海外投資規模飆升至214億美元,成長翻倍。
    
大陸經過30年改革開放,經濟實力逐漸雄厚,愈來愈有本錢「走出去」;事實上,政策也鼓勵企業往海外尋找新機會,使近幾年陸企併購國外企業案例趨增。
          
據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亞歐聯合資本集團(A Capital)估計,今年首季大陸對外投資總額較去年同期增加逾1倍,規模飆升至214億美元;這項統計包括併購交易,以及新工廠、設施建設的新建專案投資。
     
據亞歐聯合資本集團追蹤大陸對外投資的季度龍指數(Dragon Index)顯示,今年首季中資國有企業對外投資占整個對外投資的98%,較去同期成長53%,創下新高,投資標的幾乎全集中在資源和能源等產業,占全部投資的92%,去年同期這項比例僅24%
     
亞歐聯合資本集團也發現,大陸海外投資有些明顯改變,如民營企業不斷增加。只是從統計看,今年首季海外投資仍由國有企業扮演領頭羊,並偏重在南美和非洲等地的能源和資源類產業。
     
大陸國有企業背後有國銀支持,海外併購腳步走得比較順遂,不像民營企業困難重重,在今年首季海外投資地區中,南美已超越歐洲躍居中資企業首選,占比43%;對歐投資占比16%,低於去年同期的37%
          
不過,首季對歐洲非資源產業的投資仍占全部非資源類的83%,顯示歐洲仍是大陸投資者的重要戰略市場。  在南美,今年首季最大單筆投資是中國石化集團斥資51.6億美元,收購葡萄牙石油公司GalpEnergia巴西子公司PetrogalBrasil 30%股權的交易。
     
另外,對歐最大筆投資則是中投公司收購英國公共事業Thames Water旗下8.7%股權的交易,雖然未公布投資規模,但亞歐聯合資本集團估計交易金額在7.79億美元左右。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民營企業在海外併購中展露頭角,值得台灣關心與警惕。

第二、大陸對新興市場如拉丁美洲和非洲,也有大手筆M&A動作,令人訝異,估計這些應該都還是有政策在背後支撐著。

第三、大陸海外投資已同時跨足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市場,唯一忽略的是台灣。

第四、台灣的問題在於主管機關的態度,預期七月「兩岸投資保障協定」簽署之後,大陸企業會對台灣投資產生較高的興趣,關注投資台灣,正是時候!

綠城
流動性頻頻告急的大陸地產商綠城中國近日再獲金援。綠城中國擬向九龍倉發行新股及可轉換公司債,籌資近港幣51億元(約新台幣196億元)。若九龍倉執行可轉債,最終可持有綠城中國35.1%股份,成為最大股東。

本次九龍倉入股綠城的投資交易分兩階段完成,第1步是九龍倉以17億元(約新台幣66億元)認購綠城中國3.27億股;第2步再以8.43億元(約新台幣32億元)認購1.62億股,以及25.5億元(約新台幣98億元)認購永久次順位可轉換公司債。

兩次配股完成後,九龍倉將持有綠城擴大後股本的24.6%,成為綠城第2大股東,並獲2席非執行董事席位和1席綠城中國財務/投資委員會席位。綠城中國、九龍倉上周五皆「停牌」;暫停交易前,綠城中國收報5.35元(約新台幣20.6元),九龍倉收報43.05元(約新台幣166元)。綠城本次增發股價為每股5.2元(約新台幣20元),與停牌前股價相比,折讓幅度約2.8%
城財務長馮征表示,這筆資金將在1個多月後全部到位。據悉,注資後,綠城淨資產負債率將由原本140%降至89%,逐漸將負債率控制至穩定範圍。綠城中國主席宋衛平也對過去過快擴張認錯,並稱未來將關注保障房和農民安置房的建設。他說:「我承認在做房地產專案時錯誤的激進,在這樣宏觀調控的時代裡,沒有獲得良好收益。」

綠城中國去年下半年起頻頻因資金斷鏈而猛拉警報,去年11月一度傳出宋衛平好友阿里巴巴馬雲發動員工團購綠城不動產,今年起開始出售名下資產籌資,包括4月下旬以人民幣21億元(約新台幣99億元)將上海綠城專案出售給SOHO中國。

綠城中國在公告中稱,「引入九倉集團為集團策略投資者,將創造與九倉加強在中國物業行業方面之策略會談及合作之機會」。外界擔憂,九龍倉一旦執行可轉債,宋衛平持有的綠城股份將被稀釋到只剩21.9%,九龍倉持股則上升至35.1%,成為綠城第1大股東。宋衛平表示,根據協定,九龍倉3年內不可把該批可轉債換成股票,綠城準備年內贖回該批認股權證,因此九龍倉不可能成為第1大股東。

我們的看法:

第一、綠城是大陸房地產新興企業的代表,擅長資本運作,從一家地方企業變成全國企業,令人刮目相看。

第二、綠城成也資金,敗也資金,快速擴張的結果,資金鏈出了問題,終於不敵大陸對房產的調控政策。

第三、年初綠城拉攏中投和黑石成立開發公司,雖然力圖振作,但也難挽狂瀾。

第四、對於九龍倉而言,這是很好的投資,九龍倉對中國大陸的佈局一向不如香港同業如新世界或瑞安,成為綠城第一大股東,可以彌補其中國佈局的缺口。

第五、台灣房地產業現在才開始要揮軍大陸大產,為時已晚,時機也不對,可以小打小鬧,但不可能有什麼大作為。

韓國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有十幾個國家(包括台灣在內)持續廿幾年高速成長,平均超過GDP 7%以上,但目前在這場賽跑中領先的韓國已經把大家拋在後面,即將於這個月進入「20 / 50俱樂部」,成為全球第七個平均國民所得超過兩萬美元、總人口超過五千萬的國家。  

目前全球僅有六國是「20 / 50俱樂部」的成員,比韓國更早加入的國家,只有日本(1987年)、美國(1988年)、法國和義大利(1990年)、德國(1991年)與英國(1996年)六個主要發達國家。 

這個新聞讓台灣朝野很不好過。過去台灣與南韓兩國處處競爭,從學術水準到體育競賽無一不在做對比。但「20 / 50俱樂部」畢竟是個客觀標準,也是個強國的標準。從數據看,台韓差距並不是突如其來的,自從2004年韓國的平均國民所得(15,037美元)超過台灣(15,012美元)後,雙方平均國民所得的差距愈來愈大,台灣雖然在2011年超過兩萬美金,但是南韓卻又超前領先台灣三千元美金。尤其近幾年,韓國國際競爭力節節提升,台灣電子業的命脈被韓國三星等大企業掌握,更讓台灣備感威脅。即使連在中國大陸市場占有率方面,韓國亦於2005年以11.64%的占有率超越台灣的11.31%,並且持續領先台灣至今。  

不少論者認為韓國的成就,是因為內部團結一致,用整體國家的力量在發展經濟。但事實上韓國的自由開放,卻是經由政府與大企業聯合,壓制國內工會與農民所導致的結果。美牛開放在韓國曾掀起軒然大波,與美國洽簽FTA之際,更面臨反對黨議員佔據議事堂,執政黨是不惜動用強制表決才讓其生效。換句話說,韓國政府一旦認定了方向,就不惜付出任何政治代價,只求達到目標,這不是台灣所可以比擬的。

台灣真正需要學習的,是韓國政府對外自由開放的決心。韓國是全世界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最多的國家,目前已與東南亞國協、印度、歐盟、美國等國簽署FTA,總計韓國已經有36.22%的出口產品享受免關稅與通關便利。倘若韓國再與中國大陸(含香港)、日本等國完成FTA協商,則比例高達72.73%,此舉勢必將為韓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創造良好的競爭條件。  

韓國的FTA戰略,是由政府成立外交與貿易智囊,研究國家總體的經貿戰略,各大企業也設研究單位,一起進行全球市場開拓與FTA簽署談判人才的培養,這些人才領域遍及外語與法律、國際企業、國際金融、政治與外交,屬博士後研究人才有數百人。但韓國政府真正的作為,還是在於開拓未來的產業方向。據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史賓塞的研究,就像台灣一樣,韓國經過一段快速成長階段後,邁入中階所得轉型期,韓國朝野也曾憂心經濟會失去成長動能,優質、勞力密集的製造業移往成本較低國家。但不尋常的是,韓國政府大力進行結構性轉型,也許是因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韓國幾乎跌到谷底,讓它知道改革無可避免,將公部門投資焦點從勞力密集的出口部門轉移至教育、應用研究,積極吸引海外人才回流,並取消許多早期對產業的計畫與支持,移轉給民間部門去負責。

如果要真正檢討韓國與台灣的不同,千萬要避免所謂「大財團v.s.中小企業」的迷思,真正的差別還是在於,不論是產業政策方向,亦或是FTA戰略,政府有沒有帶頭提出願景,再加上朝野的循環惡鬥,有沒有扭曲了國家發展的大方向。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已經沒有資格和韓國比較,韓國現在擠身先進國家之林,根本不把台灣放在眼裡。

第二、韓國成功要素之一是制定長期的大戰略,比如說FTA,為了達成目標,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第三、韓國成功要素之二是執行力,這和政治和經濟結構有關,台灣分散的多元政治生態,無法凝聚共識,未來和韓國及新加坡之間的差距只會更加擴大,香港有中國大陸撐腰,雖然沒有產業基礎,但靠著人民幣離岸中心政策還是可以活下去。

第四、韓國成功要素之三是全球化,瞄準全球市場,強化研發,培養品牌,台商只有把中國大陸當作廉價生產基地,到今天還脫離不了代工模式,也缺乏全球化的企圖心。

第五、台灣今天的狀況有如同十五年前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國的情況,整個產業結構正在瓦解癱瘓,全面崩盤,需要重新改造。馬總統的十年願景既不是「黃金十年」也不是「黃土十年」,而應是「反敗為勝十年」。如果改革不能成功,台灣不配繼續當亞洲「四小龍」,只能向下和東南亞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比較。

IPO證所稅
財政部長張盛和7日表示,證所稅開徵前取得的IPO(初次公開發行),不溯及既往課稅的處理,可採兩種方式,包括:以102年開徵日為界,之前IPO股票不納入核實課稅;或以101年底最後一個收盤日價格,做為取得成本,使其在開徵證所稅前的差價所得免稅,都是可考慮方式。

財政部官員舉例,如果是以102年為界,投資人取得在101年底前IPO且仍未出售的股票,102年開徵證所稅之後出售,即可採用設算制,當股價指數未達8,500點時,僅須繳交證交稅,免課證所稅。

104年以後,因設算制落日,屆時出售的IPO股票,不論股價指數高低均免課證所稅。至於,如採取成本認定從高方式,讓開徵日前IPO股票獲利免稅,依據財政部舉例,甲是A公司的創始股東,取得IPO股票成本為10元,1011231日的收盤價是500元,差價490元,即可免稅。換句話說,甲在102年出售其IPO股票,成本即以500元認定。

張盛和表示,已與金管會就IPO課稅交換意見,他認同不溯及既往的原則,但對於如何在證所稅開徵後,讓目前已經取得IPO股票且尚未出售的投資人,不溯及既往課稅,處理方式仍須與金管會協商。

據指出,金管會傾向只對102年以後IPO股票課徵證所稅。立委費鴻泰認為,對IPO股票追溯課稅,違法信賴原則,對創業公司的原始股東不公平,他認為應該予以排除;親民黨立委李桐豪也不支持對IPO股票獲利課稅。不過,立委賴士葆說,IPO獲利極大,也是證所稅量能課稅的重要對象,他希望不要完全排除。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證所稅開徵瞄準IPO就不對,還要溯及既往,那簡直是自掘墳墓。

第二、立法委員聲稱IPO課證所稅,比較無人反對,較能達成共識,所以先從這邊下手,此言差矣。台灣股票市場交易量就靠所謂的大戶,大戶會吵會鬧,他們的聲音有人聽得見,IPO上市企業大多是大陸台商、港資或外資,他們沒有在股票市場進進出出,不會天天吵鬧,但這並代表他們沒有意見,他們不會抗爭,只會選擇放棄台灣市場。陸資對台灣封閉的政策也非常有意見,但台灣主管機關何時在乎過他們的想法?

第三、IPO課證所稅的理由是創業者上市以後變成暴富,但這完全沒有考慮到創業的風險,對VCPE等上市前其他投資者亦然。全世界都在鼓勵創新,只有台灣在扼殺創新。

第四、台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不能只看次級市場,還要考慮初級市場。沒有成交量股票市場會萎縮,但相同的道理,若沒有公司願意在台灣上市,股票市場一樣會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