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離開中國,台商能去哪兒...未來10年,中美之間3種局勢變化,台灣怎麼辦?

離開中國,台商能去哪兒...未來10年,中美之間3種局勢變化,台灣怎麼辦?

2001年時,美籍華人章家敦(Gorden Chang)出版了一本書「中國即將崩潰」,在當年引起熱業討論。很多年過去了,中國非但沒有崩潰,反而變得更加強大。

1995年,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刊出一篇封面專題,叫做「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 ,預測香港在九七回歸之後,將變成一個平庸的城市。

這篇文章在當年也引起熱烈激辯,大部分媒體認為論點太悲觀,西方的民主與香港的法治將保護香港的地位、維持其經濟競爭力,香港將成為改變中國的領頭羊,2007年財富雜誌公開承認預測錯誤。然而,在24年後的今天,財富的預言似乎快要實現了。

選舉將近,當年世界對於中國大陸和香港的預言,今天似乎又在台灣重現,不論是中美貿易大戰、反送中事件、陳同佳送台事件,都被無限放大,台灣人不斷被這些新聞洗腦。隨著台商資金大舉撤中回台,許多人相信中國大陸經濟狀況岌岌可危,台灣未來前途一片光明。

有一點是對的:台灣的命運深受全球政經局勢影響,彼此密不可分,所以台灣的未來並非政治人物所能左右,不管是藍或綠,川普和習近平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但台灣究竟應怎麼做,才能維持長期的榮景?沒有人能講得很清楚,大部分企業與個人也欠缺10年、20年的長期策略,只能在驚濤駭浪中浮沉。

事實是,美國好,不代表台灣會跟著好;中國或香港不好,也絕非台灣會變好的保證。台灣要好,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的努力。
從章家敦和財富的經驗來看,沒有人有預測長期趨勢的水晶球,即使是國際專家。一般人能做的,是選擇一個立場(take a view),作出相應的策略。你可以問自己1個問題:請問10年後,在全球舞台上,究竟是美國會變得更加壟斷?還是中國會越來越強大?

通常有3種看法。

第一是中國即將崩潰,最新的經濟成長率已經跌到6%,未來只會更低;香港問題更是雪上加霜,習近平面臨內外龐大挑戰,失控只是時間問題。

第二,是美國會越來越弱,失去全球的領導地位。川普走保護主義,持反全球化立場;美國非常在意中國崛起、以及在全球各地的擴張,但找不到有效抵制的辦法。川普即將面臨彈劾,為了選票,必須儘快和中國和解。至於科技制裁,他也無法堅持原來的強硬立場,大公司都不買帳,而盟友英國、德國也決定繼續採購華為設備。

第三,是中間看法,也就是美國會逐漸喪失其領導地位,但中國也不可能一夕之間就追上來,雙方會形成長久的拉鋸、你來我往。美國能做的就是拉長這個過程,延緩中國追上來的時間。持此看法的企業和國家,必須同時維持和美中的關係,雙方都不得罪。

事實上,美國對華政策,也是這種兩面手法,一方面承認一中,但同時又積極挺台、通過「台北法案」。

台灣能做什麼?

第一,是像美國一樣,把中國大陸定位為戰略上的首要敵人、積極防範。

第二,是全力擁抱中國,並和中國一起走向世界。很多小國持這種看法,最近和台灣斷交的索羅門表示,一帶一路帶來龐大利益,台灣對其毫無用處。

第三種作法,是同時和中美維持良好的關係,持續跳探戈,並在過程中謀求台灣最大的利益。但假如這麼做,就不能太刺激中國大陸,不能觸碰台灣主權、香港民主這些敏感議題。這不是當前政府所持取的立場,因此兩岸關係實質已經破裂。

這對台灣的影響是什麼?假如中國不倒,我們將要面對一個更強大的中國大陸,以及更艱困的台灣處境。這就好比你身體裡有一種病毒,你想去用藥去殺死它,但假如殺不死的話,副作用是病毒反而有更強的防衛能力,未來必須用更強的劑量才有效。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抵制,就好比傳統的化療,最終對自己的傷害可能更深。

美國對中國的指責,出發點並沒有錯,包括產業轉型、尊重市場機制、智慧財產權以及開放市場。前兩者很難短期奏效,但後兩者中國已經在做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大陸的經濟會變得更好、企業會更有競爭力。

以華為作為案例,雖然川普短期已解決美國企業對其部分技術的輸出,但華為已不再相信美國,開始自立自強,做最壞的打算,開發自主的作業系統和芯片。換言之,假如華為不倒,未來將會更強大。

中國大陸最近有一支「非洲概念股」-「傳音」上市,大為轟動。創辦人只有46歲,非常具有企業家精神。該公司2007年進入非洲市場,自創手機品牌,如今已有近50%的市占率。

台灣呢?最近鴻海在印度組裝的平價iPhone開始出貨,印度將是下一個世界工廠。但台灣除了鴻海,就沒有別的代表性企業了,2018年,新加坡在印度投資159億美元,台灣只有2000萬美元。離開中國,台商還能去哪裡?

印度和中國,近年積極改善經貿關係。至於非洲,半壁江山早已被中國大陸所控制。換言之,台灣如果要找和中國無關的經濟體、或積極「抗中」的國家,未來可能要去月球。真正抗中的國家只有美國,但請問有多少台灣企業去美國投資?

倫敦金融時報最近有一篇社論「We are playing fire in a wooden home」(玩火自焚)。指出民粹的可怕,長期將導致經濟衰退。

台灣應該冷靜思考,看全球、看未來,找到新的出路。

港GDP,印尼,陸獨角獸,股權交易平台,壽險,印度製造,富裕人口,財管,經商便利度,特斯拉


2019.10.28理事長的話:港GDP,印尼,陸獨角獸,股權交易平台,壽險,印度製造,富裕人口,財管,經商便利度,特斯拉
GDP
據外媒報導,投資銀行摩根史丹利考慮到過去兩個月香港經濟表現比預期更加疲軟,因此將今年香港的GDP預測由-0.3%下修至-0.8%。另一方面同時維持對香港地產、股票等的謹慎觀點。而多家投資公司分析皆指出,香港目前反送中風波與經濟影響有關聯。

面對香港Q3經濟困境,香港財政司長陳茂波上月底曾用「經濟颱風」來形容香港經濟面臨的現況,並呼籲應透過對話代替對立,來平息現在衝突,讓香港經濟回穩。陳茂波20日也發表網誌表示政府正研究推出第三輪紓緩措施以減輕旅遊零售及餐飲等業界面對的壓力。

根據摩根史丹利報告指出,香港預計今年下半年經濟下滑2%,但在香港政府採取的支持政策下,明年可能恢復至成長0.8%。港府《施政報告》中提供一些政策來支持房地產需求,不過仍繼續維持房價至2020年第一季較20196月高點下跌10%的預測。

另外,摩根史丹利表示對MSCI香港指數給予「減碼」評級,僅看好電子通訊、保險股,同時維持對金融和工業股「減碼」評級。而對港元看法則保持中性,分析認為港元利率的風險溢價仍保持高位,預期美元兌港元波動性會高於平均水平。

同為跨國投資公司的高盛銀行日前亦提出報告表示,持續多月的示威活動影響香港的觀光旅遊與消費行業。高盛並將香港今年第3季的實質經濟成長預測,與去年同期相比為-2%。同時花旗銀行也預期香港第3季經濟成長降至-0.3%,且今明兩年經濟成長預測分別下修為0.6%1.4%

美銀美林發表研究報告表示,施政報告雖減輕香港經濟近期受到的衝擊,但措施有滯後性,不會消除整體衰退風險,且旅遊業及商業信心仍不足,預測今年下半年經濟將繼續惡化。

我們的看法:

第一、IMF預估香港今年GDP 0.3%,大摩居然是-0.8%
第二、香港動亂不斷,可以說徹底的完蛋了。

第三、香港產業沒有多元化,是致命傷。

第四、香港經濟太多被地產商所把持。

印尼
印尼總統佐科威積極組建新內閣,延攬了在野黨黨魁和青年創業家叫車龍頭Go-Jek創辦人入閣,展現他在第二任期不分黨派、用人唯才與推動經濟改革的決心。

彭博資訊報導,曾兩度與佐科威競逐總統大位的在野黨黨魁普拉伯沃21日表示,已收到接掌國防部的邀請,而35歲的叫車平台Go-Jek共同創辦人馬卡林(NadiemMakarim)也收到入閣邀請;據傳他最有可能入主數位經濟部或教育部。佐科威預定23日公布全體閣員名單,新內閣也將在當天宣誓就職。

現年58歲的佐科威已於20日宣誓就職,展開第二個五年任期,誓言徹底翻修阻礙投資與創造就業的法律。他信誓旦旦表示,要在2045年以前使印尼的經濟規模從1兆躍增至7兆美元,並將人均所得提高至3.2億印尼盾(約2.3萬美元)。
佐科威21日在總統府會見可能入閣的知名人士包括,大印尼行動黨黨魁普拉伯沃、Go-Jek共同創辦人馬卡林、印尼工業部長艾爾朗加、印尼前憲法法院首席大法官馬福,及擔任佐科威競選總部主席的知名商人索赫。其中馬卡林已經確定入閣。

佐科威說:「我想要指派的內閣各部長人選須是具創新與創造力的人才,工作勤奮且效率高,且不會拘泥於一成不變的例行公事。」

馬卡林入閣消息備受投資人與分析師歡迎,這象徵佐科威將在未來五年專注於印尼蓬勃發展的科技業。京東錢國際總裁鄭孝明說:「Go-Jek是印尼最具價值的獨角獸企業,但隨著科技創業家持續面臨監管、基礎建設與IT人才荒的挑戰,國家層面還有許多進步空間。馬卡林將能填補公共政策與業界的鴻溝,並加速科技產業的發展」。

另外,佐科威也向印尼前憲法法院首席大法官馬福遞出橄欖枝,媒體預期他可能擔任司法或人權部長。其他受邀至府邸的人士包括印尼電視頻道Net聯合創辦人庫蘇班迪奧等人。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印尼請35歲的Go-Jek創辦人入閣,比林之晨41歲當上台哥大總經理更引人震撼。
第二、印尼和許多東協國家正全力發展數位新經濟。

第三、Go-Jek已經是獨角獸,和新加坡的Grab在共享車領域並駕齊驅。

第四、台灣的「新南向政策」該有整體思維,目前仍然是製造業導向,廠商必須單打獨鬥,很辛苦。

陸獨角獸
大陸不僅在10億富豪榜家數跑贏美國,現在在獨角獸的表現上,更是首度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獨角獸家數最多的國家。事實上,全球獨角獸公司幾乎全被中美兩國所壟斷,市占比超過8成,顯示中美兩國在培養獨角獸的實力上,全球已無競爭對手,目前已形成兩強對壘的局面。

胡潤研究院公布最新獨角獸榜單,總共全球有494家獨角獸企業,分布在24個國家的118個城市。這些公司平均成立於7年前,平均估值239億(人民幣,下同),總估值11.8兆。

這份榜單公布後,發現一項令人關注的訊息,就是「3年前,在我們全球富豪榜上,中國10億美元富豪人數首次超過美國。今天,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首次超過美國。」

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員胡潤表示:令人意外的是,美國不再是全球獨角獸企業最多的國家,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數量已跑贏美國。新經濟帶來的機會是全球性的,只要你把這個行業在中國做大,你一下子就全球領先了,比如電子商務、雲端、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興行業。

事實上,全球獨角獸的競爭態勢,早已形成中美兩強較勁的局面。胡潤表示,中國和美國雖然只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一半和人口的1/4,但卻擁有世界8成以上的獨角獸公司。

按城市排名,北京是全球獨角獸之都,有82家,輕鬆領先於舊金山的55家,上海47家排名第3,紐約25家排名第4,杭州都以19家進入前5,深圳18家排名第6,南京都以12家排名第7,前7大城市中國占了5席。

胡潤說,亞洲以249家獨角獸企業引領全球,北美以203家次之,而擁有10億人口的非洲,一家獨角獸企業都沒有。歐洲,以英國為主,只有35家,占全球7%,遠遠低於歐洲在世界經濟中的占比。

電子商務和金融科技占全球獨角獸企業的31%,其次是雲端和人工智慧。全球獨角獸企業分布在25個行業,其中前五大行業占了近一半。胡潤強調,這些行業正在影響世界經濟,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被廣泛認為是未來的關鍵行業。很多世界頂尖的年輕人才想在這些領域工作,這是意料之中的事。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亞洲249家獨角獸,數目已超越美國。
第二、中國大陸在AI和大數據領域有很大的投入。

第三、中國大陸有資金、市場、政策和人才,所以才能發展出那麼多獨角獸。

第四、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新創生態系不能失去連結,否則是長期隱憂。

股權交易平台
上海自貿區臨港片區的金融開放再傳進展。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長金鵬輝21日撰文稱,擬在該片區探索設立股權交易平台,大力發展權益性融資。並鼓勵外資證券公司、理財公司等在該片區落戶,進一步擴大金融市場開放。

上海自貿區臨港片區於20198月正式成立,根據總體方案,臨港新片區主打的就是金融開放,包括研究開展自由貿易帳戶本外幣一體化試點,讓片區內企業的資本可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兌換等。9月份,臨港新片區還公布「支持金融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針對金融機構、投資類企業等提供扶持政策,加速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

人行主管的「中國金融」雜誌21日刊出金鵬輝撰文稱,要以更大力度支持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金融服務業發展,並探索設立股權交易平台,大力發展權益性融資。

他並稱,支持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各類主體在新片區開展長期股權投資,並推動政府金融開放措施率先在新片區落地,鼓勵在新片區建立外資控股的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貨幣經紀公司、理財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

文章還稱,要進一步擴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探索推出新的人民幣金融產品和金融衍生品,拓展人民幣跨境金融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推動上海建成全球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中心和人民幣金融資產風險管理中心。

此外,還要在更高起點上推動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進一步擴大金融簡政放權,不斷改善外匯管理和跨境人民幣業務流程,推動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同時利用臨港新片區作為特殊經濟功能區的優勢,加大風險壓力測試。以自由貿易帳戶系統為依托,不斷豐富帳戶功能,開展更多的金融創新和開放試點,探索擴大利用自由貿易帳戶參與境內外金融市場的途徑和規模,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

我們的看法:

第一、「股權交易平台」屬於「四板」,比「新三板」更早一個階段。
第二、上海打造臨港片區,將是下一個浦東。

第三、浦東以金融為主,臨港則以新經濟和科技為主。

第四、上海正在積極轉型,意義重大,未來希望帶進深圳的創新精神。

壽險
壽險業是吸金產業,卻也是燒錢產業。據金管會統計,從2014年起到今年10月,壽險業含已預定增資部分,以普通股增資金額共3,613億元,以次順位債券募資部分亦有2,185億元,等於已從市場上拿了近5,800億元的資金,強化其資本適足率或淨值。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23日將赴立法院財委會報告保險業接軌大魔王會計IFRS17進度,金管會表示,國際間目前仍在作草案徵詢意見,預定2020年中會發布正式準則,2022年上路,但考量台灣特殊情況,給業者更充裕準備時間,台灣將是2025年才會接軌IFRS17,金管會歷年已要求壽險公司預留各種準備金、提存特別盈餘公積、提報準備金補強計畫,今年更公布淨值比指標,要求大股東儘可能以現金增資。

金管會已多管道「強制」壽險公司正視接軌IFRS17的時間表,每年都要求各壽險公司計算有效契約負債公允價值,若有缺口者,亦即有明顯「利差損」的公司,就要提報準備金補強計畫,即可能增提準備金、增資等,各保險公司要成立專案小組,規劃接軌進度,定期提報董事會追蹤。

由於國際間都尚未完全定案IFRS17的內容以及計算方式,因此金管會也再三強調,各國監理機關都還沒有計算出IFRS17影響數或增提數,但壽險公司這幾年已儘可能將相關準備金保留在帳上。

例如目前有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南山人壽及中國人壽的投資性不動產依公允價值開帳,四家公司認列這些不動產增值利益後,轉提特別盈餘公積,保險局表示,四家公司共提存2,038億元;而到6月底壽險特別盈餘公積近6千億元。

除此之外,壽險公會先前也公布,目前壽險業放在攤銷後成本(AC)的債券未實現利益亦有6千億元,這些債券目前不能多賣,待接軌IFRS17時,即可重分類到淨值項下,則淨值還可多6千億元。

同時保險局近年極少同意壽險公司配發現金股利,鼓勵大股東以普通股增資,現是盈餘轉增資及現金增資,近6年來就已逾3,600億元;至於次順位債增資部分,在自有資本中只能認列部分,且逐年減少。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壽險因為IFRS法令,未來需要增資一兆元。
第二、現在只有少數保險公司如元大和國泰,開始增資。

第三、將來少數保險公司會有財務危機,需要整合,不可能一家都不會倒。

第四、台灣的IFRS增資問題,在亞洲各國中特別嚴重。

印度製造
鴻海印度布局再跨一步,在當地組裝的iPhone XR已經開始出貨,主打印度內銷市場。據了解,鴻海印度iPhone XR年產能達300萬支,藉此為為明年主打新興市場、更平價的iPhone SE2在非中國大陸生產暖身。

鴻海過往都在中國大陸組裝iPhone,此次正式在印度啟動iPhone XR,顯示鴻海分散iPhone製造據點的布局,已經獲得初步的成果,未來也將能持續降低美中貿易戰不確定性的影響。

對於相關訊息,鴻海集團昨日表示,該集團不評論任何有關既有及潛在客戶、產品、供應鏈夥伴的傳言。

國外科技網站9To5Mac引述華爾街日報記者柏尼爾在推特上發表的圖片指出,在一款iPhone XR包裝盒背面寫著產品由蘋果加州設計、印度組裝等描述。

印度當地消息則提到,蘋果已在印度開始銷售印度組裝的iPhone XR,相關印度組裝機種在當地電子零售商店販售,64GB版本機種價格約4.99萬印度盧比(約新台幣2.15萬元)。在印度組裝能避免印度對相關機種的高額關稅,同時也符合當地採購零組件的比率。

iPhone XR機種由鴻海印度製造並於當地展開銷售後,市場預期,隨著發展成熟,未來當地將能組裝iPhone 11系列等最新機種並於印度銷售。在此之前,蘋果在印度是透過緯創生產舊款手機,如iPhone 6siPhone 7

另外,據了解,鴻海集團從2015年加速布局印度製造以來,已於20172018年在新孟買的據點試產手機,當時生產規畫主要是先以非蘋機種當地銷售為主。隨後開始在欽奈廠區以外的據點試產蘋果舊機種,今年是首度在印度廠生產較新款iPhone,初期月產能外傳約25萬支、年產能約300萬支,隨時可因需求調整產能。

印度媒體則提到,蘋果公司希望運用印度做為出口的選項之一,減輕美國和中國大陸之間拉鋸的貿易戰的影響,先前印度總理莫迪也試圖將印度定位為智慧手機製造的樞紐。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印度正取代中國大陸,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第二、印度超越中國大陸的地方,是人口紅利和成本。

第三、中國的未來願景和商機是「市場」,不是「工廠」。

第四、台灣完全錯失印度的布局,未來後果很嚴重。新加坡因為有印度人,可能受惠最大。

富裕人口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公布的2019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在全球前10%的富裕人口中,有1億人來自中國大陸,超越美國的9,900萬人,為歷來首見。
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已自新興國家迅速轉型,搖身一變為完整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帶動富人數創下新高。

瑞士信貸全球經濟和研究主管赫克勒-費德比說:「儘管美中貿易這一年來關係緊張,兩國在創造財富上的表現仍相當強勁,各自貢獻3.8兆美元和1.9兆美元。」

不過,若以擁有百萬美元(約3,000萬台幣)財富的富豪人數而言,美國仍以1,860萬人遙遙領先,占全球40%,相當14名美國成人中,就有一人是百萬美元富豪。
中國百萬美元富豪有444.7萬人,占全球的10%且排名第二;台灣有52.8萬人,排名第15,落後南韓的74.1萬人,但領先香港的51.6萬人。

報告指出,儘管貿易戰衝擊、全球成長減緩與股市動盪,但世界百萬美元富豪總數去年中迄今增加110萬人,已接近4,680萬人,財富總計達158.3兆美元,相當約全世界總財富的44%

瑞信的報告估計,全球有5.59萬人擁有至少1億美元財富,還有4,830人的淨資產超過5億美元。淨資產的定義是可變現資產扣除債務,且不計房地產價值。

就每個成人平均財富而言,瑞士以56.5萬美元蟬聯冠軍,其次為香港、美國、澳洲、紐西蘭、新加坡、加拿大、丹麥、英國、荷蘭。台灣與德、義並列第19

報告還指出,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末出生的千禧世代是手頭最不寬裕的族群,「不只是在最易受影響的年紀遭遇金融危機、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與欠佳的就業前景衝擊,更因許多國家的高房價、低利率與低所得而蒙其害,讓他們難以購屋或累積財富」。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富裕人口超越美國,說明中國經濟的崛起。
第二、但中國收入仍然很不平均,所以整體水平低於美國。

第三、中國大陸的新創企業和新興資本市場(如科創版),是創富的重要來源。

第四、台灣沒有實力也不應該忽略中國的市場,否則未來前途堪憂。

財管
瑞銀集團(UBS)第3季淨利下滑,但優於市場預期,旗下財管部門管理的資產則躍增近160億美元,主要拜亞洲富裕客戶所賜,帶動總資產規模改寫歷史紀錄,並減緩投銀和放款部門業務欠佳的衝擊。

瑞銀22日表示,上季營業利益下滑4.6%70.9億美元,連續第四季下降;淨利也較一年前減少16%10.5億美元,但優於分析師所估的9.71億美元。瑞銀說,將在本季提列1億美元的費用,以整頓投銀部門,並警告低利率將持續壓縮收益。

如同其他歐洲銀行業者,瑞銀也面臨多重挑戰,包括全球貿易爭端、資本監管新法令及央行負利率政策,這一切使得瑞銀進入執行長安思杰聲稱的「省油模式」,已停止招募、縮減獎金、延後科技計畫支出。

財報顯示,瑞銀的投銀部門上季獲利大減59%2.03億美元,比分析師預估的2.9億美元還低。瑞銀執行長厄摩提說,「最近幾季的市況充滿挑戰性」,投銀部門尤其是如此。

但財管部門的表現仍穩定,第3季該部門管理的資產總額增加157億美元,多數來自亞洲,管理總資產規模擴大至2.5兆美元,寫下歷史新高。

全球財管部門是瑞銀最大部門,去年的營收與稅前獲利是投銀部門的兩倍以上。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瑞銀是首批經營重心從投銀轉移至財管業務的銀行業者,成為瑞士信貸等競爭對手的仿效對象。

我們的看法:

第一、UBS的投銀部門表現不佳,但私人銀行業務前途看好。
第二、未來台灣人很多財富可能還是會放在境外,比較安全。

第三、瑞信也是因為私人銀行財富管理業務,拯救了投資銀行所帶來的衝擊。

第四、但在亞洲,香港的危機將造成財富分布進一步的遷徙。

經商便利度
世界銀行(World Bank24日發布「2020經商環境報告」,指出台灣的經商便利度排名第15,較去年退步2名。國發會表示,下降的原因在於營所稅調升所致。主委陳美玲認為,台灣仍屬於前段班,成果相當好,且自2017年起主導鬆綁法規,至今已有超過500項的鬆綁成果。

經濟部長沈榮津認為,調整營所稅的同時也有配套,讓保留盈餘減半,整體營運成本應不致受到太大影響。雖然排名退步,但仍有台商回台等三大投資方案吸引企業持續投資,近期外商也積極加碼投資台灣,當前政府的重要工作是要加快落實投資、排除投資障礙。

國發會表示,該份報告是以「開辦企業」、「申請建築許可」、「電力取得」、「財產登記」、「獲得信貸」、「保護少數股東」、「繳納稅款」、「跨境貿易」、「執行契約」及「債務清理」等10項指標,評比一個經濟體對企業經商的友善程度。

國發會說,台灣表現最佳的三項指標分別是「申請建築許可」指標,排名第6名;「電力取得」指標,排名第9名;「執行契約」指標,排名第11名。至於表現比較差的指標則是「獲得信貸」指標,排名第104名。

對於信貸指標表現不理想,國發會解釋,主因是「動產擔保交易法」未能引進「浮動擔保制度」。目前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已規劃修法,並召開兩次公聽會,但尚未取得共識。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新加坡和香港名列前茅,並不令人意外。
第二、便利度不是對本國企業而已,更要對外國人開放。

第三、台灣法令太嚴,強調「防弊」,缺乏「興利」思維。

第四、另外台灣稅太重,對商界不友善。

第五、缺電是另外一個大問題,還造成空汙。 

特斯拉
受惠於控制支出,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第3季意外出現盈餘,為近一年來首見,主要拜大幅削減成本之賜。最新財報減輕了投資人對該公司追求成長和創紀錄產量將傷害獲利的疑慮,股價24日開盤飆漲18%
特斯拉股價大漲,帶動台系供應鏈24日上揚,其中和大漲勢最凌厲,技術面出現跳空紅K,終場漲10元收115.5元,連接線束業者貿聯也有約3%漲幅。

特斯拉23日表示,第3季非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的每股盈餘為1.86美元,優於分析師平均預測的虧損0.24美元;GAAP的每股盈餘為0.78美元,同樣優於分析師預期的虧損0.46美元。上季營收則從去年同期的68.2億美元下滑至63億美元,不及分析師預期的64.3億美元。

執行長馬斯克表示:「我們在控制成本方面有長足進步。現在我們的營運成本處於開始量產Model 3以來最低水準。因此,我們才能在第3季重返GAAP獲利能力,並產生正自由現金流。這是靠著大量節省業務成本辦到的。」

特斯拉第3季營運支出較去年同期減少16%9.3億美元。財務長柯克宏表示,該公司藉改善每輛車所需工時、物流、倉儲和交車業務,來降低成本。該公司第3季現金流有3.71億美元,第2季有6.14億美元,目前的現金餘額增至53億美元。

特斯拉表示,該公司會繼續獲利,但也提醒新產品可能影響獲利率。特斯拉在上海的新廠已開始試產Model 3,新產品跨界休旅車Model Y的生產進度也提前,預計明年夏季就會上市,而非原本預定的秋季。

該公司也表示,今年交車量有望超過36萬輛,落在其目標區間36萬至40萬輛的下限。特斯拉今年已連續兩季交車量刷新紀錄,只有稍早的第1季未達預期。該公司第4季還需至少交車約10.5萬輛,才能達到目標區間的下限。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特斯拉開始獲利,非常不簡單。
第二、中國上海的布局,對於特斯拉未來前景,有很大幫助,因為馬斯克不擅長製造。

第三、但在此同時中國大陸電動車銷售反而開始放緩,補貼降低。

第四、不論如何,全球在兩年之內,電動車普及率會大為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