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6成年輕人願因「惠台」去對岸!台灣年輕人該怎麼扭轉命運,一個老總的建議

6成年輕人願因「惠台」去對岸!台灣年輕人該怎麼扭轉命運,一個老總的建議

最近香港最著名的商人李嘉誠宣布退休,他高齡90,過去50年創造了香港歷史上最傳奇的故事!

不同於其他香港富豪,李嘉誠雖以房地產起家,後來卻成功跨入許多不同領域如石油、電信和零售,發展成一個多元化集團。

除了跨領域外,李嘉誠也擅長跨地域。他是最早布局中國大陸的港商之一,也曾投資歐洲電信,近年更大舉押寶英國,倫敦一半的基建都是由其擁有。

但我最佩服的是其對新經濟的熱愛,香港這兩年對startup投資最積極的企業家就是李嘉誠,從矽谷到以色列,去年他投資的電競公司雷蛇成功在港上市。

從李嘉誠身上我們可看到一個成功企業家的重要特質:抓住趨勢。其在1950年代末期即看好香港房地產、嗅覺敏銳;1979年他趁著英資洋行逐漸沒落之際,大膽併購了和黃,奠定後來事業基礎;之後他前進中國、布局歐洲和跨足新科技,都早於他人。

簡單來說,李嘉誠的策略就是不斷轉型,跨領域、跨地域、跨世代,所以他的帝國能不斷成長。台灣企業家固守本業,固然是一種美德,但往往無法往其他地方看。

台灣最像李嘉誠的企業家是尹衍樑,他從紡織起家,跨入金融,又轉進零售,近年開始進軍生技。好的企業家要懂得適時出場,李嘉誠前幾年把屈臣氏賣給新加坡淡馬錫,去年把中環物業賣掉,全力投資歐洲。尹衍樑2000年時把台灣金融事業賣掉,去年又把中國大潤發出售給馬雲,時機都非常精準。

世代交替,最近偉人紛紛殞落,包括霍金和李敖,一個是西方的物理巨人,一個是東方的歷史大師,他們都對時代作出許多預言,值得我們深思。當然也有不變的改變,如普京和習近平順利連任,不變的理由都是為了要進行更多更大的改變!

比較香港和台灣的企業家,台灣略勝一籌。香港另一地產大亨李兆基今年已90歲,相較之下,台灣企業家如王文淵(70)、尹衍樑(67)、郭台銘(67)、蔡明忠(62)、蔡衍明(61)均比較年輕,且涵蓋石化、金融、電子、電信、食品各種產業,優於香港企業家。香港唯一可抗衡的就是李嘉誠,但他已退休,其他人都仍死守房地產。

但如果拿台灣和中國大陸企業家相比,可看出我們遠不如人。

中國大陸富豪,名列前茅的有阿里馬雲(53)、騰訊馬化騰(46)、百度李彥宏(49)、奇虎周鴻禕(47)以及今年異軍突起的小米創辦人雷軍(48)。這些人均因新經濟而致富,而且都還年輕,至少還有20年好光景。唯一例外是萬達的王健林(63),他以房地產發跡,近年轉型零售和娛樂領域,但去年重摔一跤,實力已大不如前。

中國的富豪名單,完全可和美國PK,陣容不輸貝佐思、蓋茲、祖克伯和巴菲特等人。這說明中國經濟已成功轉型,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引擎,並非只靠國企和房地產。觀察中國未來前景,富豪排行榜是一個指標。

上周受邀訪港,考察大灣區,有不少感觸。大灣區對香港而言是一個轉捩點,一方面香港未來會漸漸和深圳及廣東融合,喪失其特色;但在另一方面,香港和內地又可以互補,引進更多人才,並延伸腹地至內地。究竟這是新機遇的開始還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香港的優勢,講來講去還是金融。去年一系列新經濟概念股在港上市,給資本市場帶來新的驚喜,最近港交所又允許「同股不同權」以及無業績生技股上市。

但大陸也積極求變,富士康首創獨角獸快速A股上市首例,最近中國更將開放阿里等大咖以CDR(中國存托憑證)型式回歸A股。台灣在亞洲曾首創TDR外國企業第二上市模式,後來卻自毀長城。

除了金融以外,香港也自許為國際人才中心,有頂尖人才喜歡的生活方式。其實台灣生活環境不輸香港,但因為沒有credibility,對外國人才不友善,無法成為hub。

根據遠見最新民意調查,有4成的台灣年輕人認為大陸對台灣是善意的,有6成1的年輕族群會因惠台去大陸發展。台灣未來的希望在年輕人,他們比李嘉誠更聰明,懂得掌握機遇,不會把自己前途交給選不出校長的大學!

這是一個超級動盪的大時代,我鼓勵年輕人把自己想像成50多年前的李嘉誠,一無所有,卻抓住趨勢,創造了不朽王國。

如果你問我,我會說中國大陸未來機遇比東南亞更好,這和政治無關。當你看到別人在越南賣鐵板燒賺了大錢,那是重複台灣30年前的經驗,和上一輩台商30年前在大陸幹的事一樣。但中國現在機遇是未來30年的場景,我們要Back to the Past還是Back to the Future?

過去30年台灣人主要靠「機會財」和「管理財」賺錢,未來應轉型賺「創新財」和「整合財」。李嘉誠靠機會財起家,郭台銘靠管理財出線,然而他們真正飛黃騰達卻是靠後兩者。

但人成功除了自助,還要天助,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做對的事。在經歷了無數挫折之後,台灣年輕人突然感覺好像有再一次把事情做對的機會,這是遠見民調所透漏出的訊息。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已被「自己的前途自己救」取代,意識放兩旁,利字擺中間。

有人說,過去30年國民黨最大錯誤,是沒有給年輕人機會。荒謬的是,現在居然由共產黨來給。

能夠掌握機會的人,將會扭轉命運、改變世界。

我相信,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當中,將出現下一個李嘉誠和郭台銘!

阿里&Lazada,閱文,Google&智慧台灣,百略,博通&聯發科,港交所&生技,CDR,陸企&德企,企業併購


2018.03.26理事長的話
2018.03.26_理事長的話_阿里&Lazada,閱文,Google&智慧台灣,百略,博通&聯發科,港交所&生技,CDR,陸企&德企,企業併購
阿里/Lazada

大陸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19日宣布,為協助關聯企業、東南亞最大的電商平台Lazada擴張,將再向後者注資20億美元。阿里另一家關聯企業螞蟻金服集團董事長、Lazada董事會主席彭蕾則出任該公司首席執行官。

Lazada成立於2012年,總部在新加坡,目前已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國展開業務,為東南亞最大電商平台之一。目前共有14.5萬名來自全球的賣家,總計3千多個品牌在該平台經營。Lazada提供市場推廣、數據和服務解決方案給這些賣家,並幫助賣家接觸東南亞約5.6億名的線上消費者。

阿里昨發新聞稿宣布,將向Lazada追加20億美元投資,用於後者在東南亞地區的業務擴張,以及深化與阿里生態系統的融合。

同時,彭蕾將兼任Lazada首席執行官,以推動公司的發展戰略。Lazada創辦人、原CEO Maximilian Bittner將轉任阿里集團高級顧問,協助Lazada管理層的調整交接及阿里未來的國際發展戰略。

彭蕾表示,東南亞地區崛起的青年群體、行動互聯網的高滲透率,以及目前僅占零售總額3%的電子商務業務,讓其對加碼投資東南亞市場充滿信心。Lazada已經占據戰略先機,完全有能力把握住東南亞互聯網商務下一階段的發展機遇。

Bittner則指出,阿里追加資金及資源投入,對Lazada大有裨益,同時有利整個東南亞的電商市場,期待能夠協助彭蕾及阿里管理層。

阿里巴巴並非第一次投資Lazada,由於看上東南亞高密度人口,對後者投資持續增加。20164月,阿里第一次向Lazada投資10億美元,獲得51%的控股權。去年中,再追加10億美元。加上本次投資,阿里對Lazada投資總額達40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已是Lazada 80%大股東,這次是全面加深對其的控制。

第二、阿里一次投資20億美元,新股增資,和買老股的錢一樣多,準備大幹一場。

第三、東南亞市場成長潛力何其巨大,阿里一次竟然投資20億美元。

第四、台灣不可能出現這樣的獨角獸,因為市場小,和中國沒有連結,現在連結東南亞為時已晚!

閱文

騰訊旗下閱文集團19日公告去年財報,淨利升至人民幣5.5億元(約新台幣26億元),年增高達14倍。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梁曉東表示,不排除以中國存託憑證(CDR)回歸A股。

每經網報導,梁曉東表示,公司目前沒有收到關於回歸A股的邀請,也沒有討論過這個問題,但會關注網路巨頭,不排除跟隨他們的步伐。對於估值高的問題,他表示閱文有領先優勢,還有很大潛力。

閱文集團昨公告,去年公司收入達人民幣40.9億元(約新台幣191.8億元),年增60.2%;毛利增96.8%至人民幣20.7億元。自2016年轉虧為盈後的二度盈利。

閱文集團股價昨日收在港幣82.05元,下滑0.48%

閱文集團成立於20153月,由騰訊文學與原盛大文學整合而成,是引領行業正版數字閱讀平台和文學IP培育平台,閱文集團旗下擁有中文數字閱讀強大的內容品牌矩陣。包括創世中文網、起點中文網、起點國際等。

梁曉東表示,股東騰訊是集團最重要的合作夥伴,未來也將繼續在其平台發布內容,也將會與騰訊合作推出動畫、影視等,騰訊入股其他傳媒集團,也將有助提升協同效應。

同時,集團積極拓展各種文學體裁,推出軍事、體育、輕小說及二次元等新類別。梁曉東指出,會繼續擴大手機網路的分銷渠道,目前已與華為等手機製造商合作,將產品預裝在手機裡。

新浪財經報導,公告顯示,目前在線付費閱讀占閱文整體收入84%,並保持快速增長。去年月活躍用戶按年增長12.7%1.9億人,付費比例提升至5.8%。但公司管理層表示,其他同行未來同樣將加大這方面業務發展的力度。

在提升付費比例方面,公司去年加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改善用戶體驗,方便用戶能夠更快找到自己想要的書籍並付費閱讀,功能上則加入作家問答及章節評論等互動平台,推動用戶參與度及付費比例的提高。

我們的看法:

第一、閱文賺那麼多錢,說明商業模式是正確的。

第二、但也因為是中國市場,才有可能快速獲利。

第三、台灣網路新創公司不活躍一部分原因,是局限於台灣市場。

第四、閱文原始投資者盛大最漂亮出場於對的時候,選擇最正確的戰略投資人騰訊;而閱文經過騰訊改造後更上一層樓,上市時間也非常完美,這是資本運作的模範。

Google/智慧台灣

Google21日宣布,啟動「Google 智慧台灣計劃(Intelligent Taiwan)」,將以人才、經濟、生態系三大主軸,與台灣政府部門、大專院校、企業界等合作推出多元訓練項目,預計一年內培育超過5,000名人工智慧(AI)人才,並訓練5萬名數位行銷人才。

Google同時宣布在台進行歷年最大規模徵才,開出超過100種包括AI研發在內的職缺,預計今年將聘用超過300位台灣員工。

在尋求台灣人才軟資源之餘,Google位於彰濱工業區的台灣資料中心也已如期完成第三期擴建,今年將啟動第四期興建計畫,期能透過「軟硬(體)並進」,協助台灣提升AI相關能量。

Google去年喊出「AI-First(人工智慧優先)」的策略願景,今年將台灣納入重點地區。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表示,台灣是Google在亞洲最大的研發基地,擁有發展AI所需的軟、硬體團隊、雲端基礎建設三大要件。

他說,Google提出AI-First的全球策略目標,台灣是Google擴大發展相關計畫的戰略要地。除了軟、硬體人才的招聘和持續投資基礎建設,將從社會經濟層面、更進一步協助台灣與GoogleAI-First願景接軌。

簡立峰指出,智慧台灣計畫將由最重要的人才培養開始,包括AI人才、數位行銷人才和內容創作人才。在AI人才部分,將為台、清、交、成四所大學AI人才舉辦舉辦「AI創新研究營」,讓台灣人才與來自Google全球各地的AI專家進行深度交流。Google也將在北中南部舉辦教師研習營,將Google的機器學習課程免費教授給大專院校、中等學校老師、以及資策會的種子教官,達到推動AI教育普及化的目標。

另外,Google將引入首次在台登場的「Google數位學程」,以免費且全中文化的線上資源方式提共,讓有需要的中小企業、學生、求職者都能隨時隨地在線上學習數位技能。並在台中與台南兩地,設置長達一年的實體教育訓練空間和課程。Google也和外貿協會、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DMA)合作,將學程推廣給中小企業主。

此外,台灣不少創作人才朝影音市場發展,Google將推出全中文化的YouTube創作者學院線上課程平台,讓有志於影音創作的人們學習如何打造成功的頻道,Google更與政大、世新等大專院校合作,將YouTube頻道經營技巧融入實體課程。

我們的看法:

第一、Google大手筆,台灣變成Google在亞太地區的研發中心。
第二、我曾經預測,隨著Google加深加大在中國大陸的布局,台灣會是最大的受惠者。

第三、Google這是布局非常全方位,從AI人才培養、內容創作到程式開發,令人耳目一新。

第四、讓台灣人才和Google全球AI專家互相交流,是這個計畫的亮點,台灣不能關起門來自己搞。

百略

老牌醫材廠百略21日宣布,將出售予摩根士丹利旗下滿得投資。滿得投資將以每股84.74元收購百略全數股權,較20日收盤價71.9元溢價17.9%,總收購金額約93億元,預計9月進行股權轉換完成後,百略將下市。

百略成立於1981年,是台灣老牌醫材廠,本周二(20日)宣布昨天停牌,市場原本預期與該公司出手併購同業有關。百略昨天宣布遭外資收購,震撼業界。

百略副董事長許盛信表示,公司售予外資,主要考量國際市場情勢複雜,以現有實力很難因應未來挑戰,希望引進外資雄厚實力,讓公司永續經營,加上滿得投資提出讓大股東可接受條件,預期達成雙贏下,促成這樁合意併購。
百略與滿得投資昨日分別舉行董事會,各自通過百略與滿得投資股分轉換案及簽署股份轉換契約,滿得投資以現金為對價,進行股份轉換以取得百略全數股權,每股價格為84.74元,百略股票昨日因此重大資訊暫停交易,以20日收盤價71.9元計算,溢價17.9%

百略由董事長林金源籌設成立,主攻家用檢測醫材,旗下主要產品包括血壓計、電毯、體溫計,其中血壓計為大宗,占營運比重超過一半,主力放在歐洲和美國市場,目前血壓計歐美市占居第二大,電毯在美市占穩居第二,體溫計也是數一數二,是近年來台灣少數以自有品牌打進國際的醫材公司。

百略向來為台股績優生,公司成立第一年就賺錢,迄今沒有任何一年虧損,2001年上櫃以來每股純益居於2.755.89元間,20132016年間每年都賺半個以上資本額,去年前三季每股純益3.35元,全年預估有5元左右實力。

滿得投資由摩根士丹利管理所管理封閉基金「NHPEA IV, L.P.」及滿得基金所共同投資設立,「NHPEA IV, L.P.」基金規模達17億美元,專注亞洲地區的投資機會,其基金組成包含外國機構投資人與國內產業集團等。據了解,滿得投資併購百略後,將扮演投資者角色,仍由原經營團隊經營。

滿得投資併購百略案還需經百略614日股東會通過,預期可順利過關,9月進行股權轉換完成後,百略將申請下市。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很久沒有PE併購台灣上市公司了,20074個私有化之後,台灣buyout沉寂了好久。
第二、百略是好公司,老闆也值壯年,比我還年輕,但為什麼不想再玩了

第三、台灣的企業要更上一層樓,不能滿足於現狀,這就是現在普遍的問題,很多人只想「維持現狀」,股東每年配一點股利就很開心,卻沒有不停前進和突破的企圖心。

第四、賣給一流外資PE可以有助於全球布局和跨入新領域。

第五、台灣需要有更多這種有智慧的老闆,認清自己的不足。

第六、台灣很多其他併購案談不攏就是因為老闆太貪心,要求很高的價格。

博通/聯發科

在川普基於國安理由封殺網通設備大廠博通公司(Broadcom)對行動晶片鉅子高通公司(Qualcomm)的敵意收購後,美國財經網站「Motley Fool」報導點名,博通未來3大潛在併購目標首列台灣IC設計大廠聯發科(2454)、也是高通在智慧手機單晶片系統(SoC)市場最大競爭對手,其他2家是Cirrus Logic和賽靈思(Xilinx)。

受此消息激勵,聯發科股價逆勢收漲2.5%Motley Fool報導指出,在蘋果和三星以外,聯發科是高通在SoC晶片市場的最大競爭對手;據市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統計,高通迄去年第3SoC晶片市占率高達42%,聯發科市占為14%

報導說,聯發科股價自20147月創下多年新高後,迄今下跌近40%,主因智慧手機銷售減緩,以及高通激烈的競爭,但聯發科SoC晶片仍被廣泛運用如三星、小米、索尼、和聯想的中低階手機中;博通若把聯發科的SoC晶片和這些零組件打包在一起,將有助博通在低階行動設備中贏得更大市占。

報導說,蘋果據稱未來iPhone手機和iPad平板電腦已計畫以英特爾和聯發科數據機取代高通的產品,而博通現已是蘋果主要供應商,故收購聯發科之後再提供數據機元件,可進一步提高博通在蘋果新裝置上的供貨比例;聯發科目前市值約170億美元,約博通收購高通報價(1170億美元)的15%,要發動併購交易,輕而易舉。

Motley Fool還點名,過去一年股價跌了2成的Cirrus Logic也是博通可能列為收購的目標,該公司目前市值約26億美元,本益比僅11倍,算是一項很划算的交易;Cirrus Logic生產各種類比和混合訊號的IC產品,主要分成可攜式音頻晶片產品,以及非可攜式音頻裝置晶片和其他產品,最大客戶也是蘋果公司、占上季營收86%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計畫副組長楊瑞臨表示,聯發科與博通產品線重疊性高,包括無線網路、藍牙等許多連網產品兩公司都有;賽靈思的可程式邏輯閘陣列(FPGA)對博通也沒太大價值。他認為是「亂點鴛鴦譜」。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博通一定要找下一個併購對象,聯發科是好對象。

第二,聯發科是指市值只有高通收購價的15 % ,實在不是問題。

第三、就像漢微科去年賣給ASML一樣,台灣最好的企業的最佳出路就是賣給外資行業龍頭。

第四、外資投資銀行一定會很努力促成聯發科的交易,這不是政府可以阻擋的。

第五、台灣企業不懂得全球M&A的規則,一定要和外企集合才有可能打造新的平台。
港交所/生技

台港生醫產業合作大突破,生策會22日率團前進香港參加「香港生物科技峰會」,由副會長楊泮池與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簽署合作備忘錄,港交所承諾,將認可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法規,開放由TFDA核准進入臨床二期的生醫公司,擴大、加速台廠赴港上市規模與進度。

首次籌組的香港生技資本市場考察團由生策會主辦,台大前校長、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任總團長,應港交所邀請,出席首屆香港生技峰會,這也是香港開放未盈利生物科技產業上市後的第一場公開說明會,現場大爆滿。

生策會說,台港雙方協議將加大港台生醫投資力度,共同發展生技產業,而這也是香港交易所首度與民間團體簽署備忘協議,具指標意義。

生策會表示,此次與港交所簽署備忘協議,主要目的在雙方透過彼此的優勢,以香港的資本市場、全球資金鏈,加上台灣生物科技發展的優勢,組成港台生技產業聯盟,未來共同投資、組成公司、推動產品在全球上市,打造面向全球的生醫產業大聯盟。

對於開放為盈利的生醫公司赴港上市,生策會指出,港交所近期積極蒐集全球產業界意見,下月將公告正式的上市條件與規範。其中針對生醫業上市規範,除允許未盈利的企業上市,原本只認可歐美等先進國家主管機關所核准的臨床試驗進度,港交所此次允諾,下一步將納入台灣,加快台灣生醫公司在港上市進度,可謂一大突破。

生策會指出,未來的模式可望是:由香港引入全球資金赴台投資生醫技術,在台設立公司並吸納人才、貢獻產值,等到技術成熟評估赴港上市,吸納全球資金,將產品推向全球市場,共享成果。

生醫業界指出,台灣具備技術、人才等優勢,香港則有更具吸引力的資本市場,可以於吸納全球資金,並面向中國大陸市場,甚至能引入大陸投資者,加上本益比較台灣高,對台灣最有吸引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港交所和台灣生策會簽署MOU,意義重大,絕對值得肯定。
第二、這將給計畫赴陸上市的台企更有信心。

第三、港交所現在尚未認可台灣FDA(TFDA),這是未來努力的目標,也是簽MOU的最大意義。

第四、由於滬港通、深港通,中/港股的資金池現已互相打通,資金可以相互流動,這是台灣生技公司去香港的最大理由,在台灣上市只有散戶捧場,缺乏流動性。

CDR

大陸官方近期頻對海外中企招手,盼其以CDR(中國存託證券)方式回歸A股,外界關注此舉會否影響香港市場?香港證監會主席唐家成22日對此表示,大陸非香港的競爭對象,美國才是。他並指出,大陸歡迎境外科技公司回流A股,採CDR的方式無可厚非。
 
大陸近期明確希望下一批「BATJ」(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留在境內,同時也向在海外上市的中企招手,呼籲回流A股。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稍早前表示,海外回歸企業採CDR方式更適合。對於完善CDR制度,另一位證監會副主席姜洋則說,會負責把路修好。
 
對於CDR的來勢洶洶,讓市場人士頗擔心港股將受其影響,香港官員近日則對此信心喊話。香港信報報導,唐家成昨出席由港交所舉辦的「香港生物科技峰會」時表示,大陸並非香港股票市場的競爭對象,因為大型科技公司很多都去了美國上市,所以美國才是香港主要的競爭對象。
 
唐家成指出,經過修改法律後,大陸以CDR形式吸引在海外上市的中資企業回歸A股,是無可厚非的。但他認為,企業在香港及大陸上市可分別吸引不同投資者,因此若回歸A股的這些企業可同時在香港上市,將能吸引香港及海外投資者,實現雙贏格局。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日前也表示,即使大陸完善CDR,陸港兩地也不會形成競爭關係;CDR是一大突破,令海外企業有機會回大陸上市,不過仍要等待細節公布。他並希望CDR可以改變A股市場,並改變投資者對A股的看法,讓A股市場更開放及更國際化。如果大陸市場更國際化,香港也會跟著受惠。
 
另一方面,為鞏固自己的全球金融與資本地位,去年底以來,港交所動作頻頻。譬如今年年初,李小加透露,香港正研究多項措施促進股市交投,包括減免股票印花稅。
 
3月份,市場傳出港交所正與澳交所布局區塊鏈,希望可以減少成本開支,以利跟同行競爭。隨後,李小加又宣布,從4月份開始,接受新經濟公司的上市申請。同時,香港近期也致力完善「同股不同權」上市細節等措施,並希望以此吸引生物醫藥公司赴港掛牌,壯大香港股票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CDR是學習台灣的TDR,我們至少領先了10年,後來卻難以再續。

第二、很可惜台灣後來卻自毀長城,沒有好好控制TDR品質,否則台灣資本市場可以成為亞洲第二上市的模範。

第三、香港聯交所近期大幅改革,間接刺激中國大陸股市的進一步開放。

第四、最近中國證監會推行獨角獸快速上市,代表一大突破。CDR 如果能夠成功,BAT等互聯網巨人都可順利回歸,A股將進入不一樣的全新時代,台股未來會更加被邊緣化。

陸企/德企

陸企去年在德國併購金額高達121億歐元(約新台幣4,356億元)創新高,引發德國反彈,分析認為,陸企併購美企受阻,致陸企轉向歐洲市場,並看好德國工業4.0的技術優勢,有助於陸企打造中國製造2025

路透報導,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的統計資料顯示,去年中國投資者對德國企業收購或入股的總金額攀升至121億歐元,高於2016年的約110億歐元,年增10%,而且七年前僅1億歐元。歐洲愈來愈擔心中國大舉併購,尤其是爭相收購標竿企業,讓許多人擔心可能威脅到歐洲身為高價值經濟體的地位。

據了解,去年陸企併購德企的主要案子包括海航花費數十億歐元入股德意志銀行成為第一大股東、香港首富李嘉誠的長江實業以45億歐元併購德國能源服務商ista等。至於吉利公司則從去年至今年初陸續買進戴姆勒公司股權近10%,花費金額高達90億美元。

德國官員日前表示,希望透過法律手段,嚴加審查中國大陸企業對德國和歐洲企業的收購案,以加強保護技術。

分析認為,陸企併購美企頻頻受阻,是陸企轉向歐洲市場的重要因此,此外,德國積極發展工業4.0的技術優勢,陸企併購德企後,有助於打造中國製造2025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美貿易戰開打,全球直接投資資金可能流向歐洲。

第二、德國因為有汽車業和高端製造業,是陸企赴歐投資首選。

第三、但是在美的併購kuka、以及吉利汽車入股戴姆勒之後,德國也開始提防中資。

第四、台灣在這個時候和大陸關係搞不好,甚至把門關起來,非常不智,否則有不少陸資可以選擇進入台灣,外人投資金額將大輻增加。

企業併購

金融時報報導,在美國、英國、中國、德國和日本等企業掀起併購浪潮的推動下,今年來全球企業併購金額迄周二止逾1兆美元,不到一個季度即達此水準,速度之快前所未見。過去4年每年全球企業併購金額均逾3兆美元,今年料將創歷史新高。
 
全球經濟快速增長和企業信心強勁,今年有多起規模逾100億美元併購案。
 
尤其美國去年底通過減稅案讓併購速度加快。許多企業正重新評估其能投入併購的資金規模。
 
今年大宗併購案包括美國醫療保險商信諾(Cigna)以670億美元收購藥品福利管理商快捷藥方(Express Scripts),德國能源巨擘Eon430億歐元併購再生能源集團Innogy,美國有線電視巨頭Comcast221億英鎊收購泛歐洲媒體集團Sky
 
Centerview共同創辦人艾弗隆(Blair Effron)認為目前全球併購的環境仍然理想,像全球經濟強勁成長、企業高層樂觀、融資市場配合度高和強化體質來抵擋競爭對手等正影響每一個產業的併購意願。
 
根據Dealogic資料,今年來全球併購規模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逾50%,較2007年同期高12%。2007年全年併購金額逾4.6兆美元,仍是歷年來最高紀錄。
 
除了美國併購大幅增加外,日本和英國同期年增至逾2倍,德國更年增4倍。
 
雖然投資人對景氣多頭能持續多久有疑慮,但今年來全球企業併購熱度已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和2000年網路泡沫等危機前的高峰水準。
 
摩根大通北美企業併購部門主管艾延格(AnuAiyengar)認為目前併購市場正處獨一無二的優勢,因為全球每一個經濟體都持續成長,卻沒有看到重大危機浮現。
 
花旗法人客戶業務集團董事長卡爾瓦瑞亞(Leon Kalvaria)說,企業一直尋求銷售成長和削減成本,併購正好能同時達成這2個目的。

我們的看法:

第一、今年全球M&A進入高峰,並不令人意外。

第二、去年全球M&A比較遲緩,今年開始反彈。

第三、但未來前景卻不容樂觀,因為中資企業投資或併購美國將大輻減少,雙方進入一段冰河期。

第四、郭台銘搶先在威斯康辛州布局,是最大受惠者,否則他可能也會被扣上中資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