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銀行公公併 中國大陸PE

銀行公公併

金管會主委表示支持金融機構進一步整併,並且對於銀行「公公併」不會特別反對,引起不同的聲音,認為公公併只會造成沒有效率的大型銀行,而且政府應於尊重市場機制,不宜主導併購。

我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台灣金融機構太多,2300萬人口卻有40家以上的銀行,和亞洲任何一個國家比都太多,以現在的速度,十年都還整併不完。金管會至少有表態,不希望「民併公」這比什麼想法都沒有,什麼動作都不作要好。

從台新併彰銀的經驗來看,「民併公」是走不通的。2007年是外資投資台灣銀行的高峰,五家外商銀行併購台灣銀行,四家PE投資台灣銀行,但現在PE這條路也行不通了。在這種狀況下,除了「民民併」以外,當然只能走「公公併」。如果「公公併」造就了一股力量,未來說不定還有可能「公併民」。

中國大陸從2005年起改造銀行體系,不到幾年的時間,就完成資金注入、打消壞帳、引進戰略投資人、海外上市,四大行均成功完成海外上市(最後一家是去年的中國農業銀行),成為國家重要的金融平台,現在已過渡到下一階段,跨業到保險、證券,並且「走出去」海外併購,值得台灣學習。

美國對於金融機構的重組也非常有魄力。金融海嘯大手筆注資金援花旗銀行、多家證券公司以及AIG,如今經濟復甦,被疏困金融機構股價大輻回升,美國政府也逐漸回收投資,AIG亞洲業務友邦保險原來欲出售給保誠,不成後立即轉向IPO,其200億美元香港上市是亞洲去年最大集資案之一。這些例子都說明政府有時應出手介入產業重組,穩定局勢,保存(preserve)資產價值,並且透過資產重組再增加(enhance)其價值。

台灣銀行最後的整併目標應該是打造具有區域競爭力的銀行,在這方面台灣和香港、新加坡相距甚遠。ECFA已經重新開啟了台灣回到全球舞台之門,金融機構必須提供活水,協助台灣企業走出去,佈局中國,擁抱全球,金管會適時的銀行整併政策,雖然造成不同的辯論,基本上還是值得被肯定與鼓勵的。

中國大陸PE

根據麥肯錫最近作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國大陸PE業者的興起已對國際PE形成巨大的衝擊和挑戰,去年中國20%的項目是由本地PE業者完成的。

中國不但是項目的來源地,更是資金的提供者,大陸保險公司可以將3%資金投資於PE,到2009年底為止,中國大陸的有限合夥人(金融機構或其它投資人)對PE總投資額已高達400億美元,凱雷、KKR和黑石等國際著名PE業者都成功地募集了人民幣基金。

金額高達3000億美元的中國投資公司(CIC)和8568億人民幣(1310億美元)的社保
基金是PE最主要的投資者來源,社保基金至今也已投資127億人民幣於PE 。

去年亞洲PE的總募資額成長22%,然而專注於中國境內投資的PE其募資金額卻成長了86%,說明了人民幣基金快速的發展趨勢。去年以投資中國市場為主的新PE有837億人民幣,其中70%都是人民幣基金。

台灣的PE業者已逐漸開始接觸人民幣PE,富邦、中華開發都有募集人民幣PE的計劃,我們認為這個趨勢還會加快。台灣本身也必須對PE更加開放,才不會造成未來資金與項目統統到大陸去後邊緣化的窘境。 •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名家觀點》 台灣併購走出去

《名家觀點》 台灣併購走出去
【黃齊元】

金管會主委陳裕璋日前表示,對金融業擬透過整併擴大規模、提升競爭力表示尊重,與財政部對整併方向有「共識」,對「公公併」(公股金融機構整併)則表示「沒有反對必要」。這是陳主委第一次對金融業併購(M&A)明確表態,完全改變以往保守態度,我們對此予以高度肯定,相信這會是提升台灣金融業規模與視野的重大政策。

美國第二大電信業者AT&T剛宣布斥資390億美元,收購第四大業者T-Mobile,將成為全美電信龍頭,占領高速無線網路市場。最近全球電信網通業由於4G和「三網融合」趨勢,有許多併購案產生,從王雪紅董事長個人收購香港TVB、宏達電收購無線多媒體傳輸公司Saffron Digital、富邦蔡家和旺旺蔡董事長收購有線電視、八大電視賣給EQT Partners,到聯發科收購Wi-Fi晶片廠雷凌,都和此有關。

台灣產業併購的動力應不只限於金融和電信,我們覺得許多產業在兩岸經濟協議(ECFA)後都有打造「中國平台」和「全球平台」的需求,應該透過 M&A手段達成。台灣產業必須從傳統水平整合,走向跨國垂直式產業鏈重組,合作夥伴可以包括外資企業、大陸企業和私募股權基金。

對台灣產業的併購,我們有幾個建議:第一、不要只限於金融業,應擴張到各行各業;第二、不要僅限於大企業,更應延伸到中小企;第三、不要僅在台灣,要跨國走出去;第四、不要只強調降低成本(cost cut),還要重視未來成長(growth);第五、不要只有水平合併(consolidation),更要走向垂直整合(integration)。

中國大陸電信設備巨人華為對美國3Leaf200萬美元投資案最近遭美國國會否決,大陸食品龍頭光明乳業對全球第二大優酪乳製造商法國Yoplait(優沛雷)17億歐元併購也未成功,說明全球企業對中資的期待與害怕。台灣可以搭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順風車,大陸企業結合台灣夥伴可以減低外國企業對中資的敵意。

台灣企業也可以結合私募基金,到海外收購技術、品牌和通路,和中國企業競爭海外布局。由於台灣的國際化、行銷及人才優勢,不少歐美日公司其實更傾向賣給台灣企業;台灣有國際貿易和行銷,但缺乏國際經營和國際財務。

另外,台灣企業可以結合外國企業或基金一起進軍中國市場,發展自有品牌或成為外國品牌的中國夥伴。愛馬仕(Hermes)為中國市場創造新品牌和Prada 到香港上市,均說明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渴望。台商從代工轉型品牌從未有這麼好的時機,不過必須懂得運用各種併購、私募和結盟手段。

台灣企業和陸資合作,可能也要改變方式。浙江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表示「台灣市場小,人口少」,擔心投資反而造成競爭和傷害。其實台灣的投資價值不只在於台灣市場,更重要的是台灣的know-how。台灣政府和民間都應該學習包裝自己,向外資和陸資推廣行銷台灣價值,在「中國市場」和「海外市場」共同成為策略夥伴。台灣know-how應發展成為商業模式、品牌和技術,可以輸出複製,不僅限於「台灣市場」,而在海外以不同形式發揚光大,創造價值。

台灣主管機關應該徹底檢討現有法規,放寬企業海外併購的限制。上市公司募資海外併購如能產生綜效應被正面對待,而非被視為風險。大部分台灣企業都需要轉型,「引進來,走出去」會成為新常態,M&A將成為新成長策略。資本市場如果不能支持台灣企業的關鍵轉型,將造成台灣企業出走,加速邊緣化的危機。(作者是台灣併購及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

【2011-03-24/經濟日報/A4版/焦點】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聯發科/雷凌

聯發科/雷凌

無線晶片兩大巨頭聯發科及雷凌宣佈合併,合併換股比例為3.15股雷凌換發1股聯發科,聯發科為存續公司,雷凌將成為聯發科旗下一個事業群,合併基準日訂為今年10月1日。

合併完成後,聯發科手機、WiFi、寬頻等網通產品線一應俱全,將更有實力與高通(Qualcomm)與博通(Broadcom)一較高下。

聯發科與雷凌過去在數位媒體平台(Wi-Fi整合電視晶片、藍光播放器)就開始合作,雖然聯發科本身有Wi-Fi技術,不過因聯發科專注於手持式裝置,雷凌專長則在PC/NB、平板電腦等數位家庭消費端,因此這是一樁「互補」綜效顯著的合併案,由於雙方之前已累積不錯的合作經驗,預期整個合併綜效將在一年內發揮效果。

從策略上來看,高通在3G領先,併購Atheros後補足WiFi缺口,可說如虎添翼,博通則靠著STB寬頻通訊晶片崛起後,現在不論在WiFi晶片、手機、數位電視、藍光DVD播放器及其他通訊產品上,也與聯發科有高度重疊,聯發科正好獨缺WiFi晶片及寬頻晶片這一區塊,加上雷凌也不再高價,併購雷凌可說是「水到渠成」。

我們對此案樂觀其成,理由如下: 第一、高通今年年初併購Atheros,該公司創辦人Teresa孟是台灣人,為中研院院士,市值高達20億美元,高通併購後如虎添翼,形成了較完整的產品線。 第二、聯發科從年初至今負面消息不斷,併購雷凌可以加強網通佈局,補足產品線,挽回投資人一些信心。

第三、雷凌去年3月在台灣併購DSL寬頻IC設計公司誠致科技,目前成長雖有產業大環境成長的助益,但是成長勢必將趨緩,和聯發科的結合或有綜效,可以再帶動下一波新的成長。

第四、這是為了成為Global Leader所作的行業整合,台灣高科技企業在全球為領導者的數目越來越少,許多行業整合(如面板和EMS)只是為了cost-catting或survival,而聯發科和雷凌的結合比較是以growth為出發點,值得嘉許。 第五、嚴格來說,這還是一個”reactive”的deal,因為高通出招,所以聯發科才不得不反映,我們希望將來台灣企業能夠主動出擊,作更多pro-active的M&A,先發制人,取得全球舞台領先的地位!

第六、在網通走向4G和數位匯流的趨勢下,全球電信業、媒體業、硬體業及網通業的M&A將陸續發生,AT&T剛宣布以390億美元併購T-Mobile美國業務,值得投資人注意。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中鋼 陸企/美國IPO 東京/大阪證交所

中鋼

中鋼未來四年將籌資近2,000億元,將用於入股海外煤鐵礦場、中龍高爐等重大投資項目上,龐大的資金需求受到海內外金融市場矚目。

中鋼董事長鄒若齊表示,期待五年內透過直接參股掌握的供料,能從目前的1%躍進到最高20%。中鋼執行副總杜金陵說,料源若能高枕無憂,競爭力將可持續提升。

全新的中鋼在孕育中,包括中龍第二期擴建、越南冷軋廠、高雄第三冷軋產線、非方向性矽鋼產線及海外投資礦場等,都需要資金挹注。

中鋼財務副總張景星指出,未來四年將籌資2,000億元,其中250億元以發行海外存託憑證(GDR)募集,邀請在台灣重要外資金融機構共十餘家提出報告,中鋼將從中挑選二家,3 月17日公布結果,預定6月股東會後到海外舉辦法人說明會(road show)。

我們對此持正面看法。中鋼二十多年前是台灣企業的龍頭,並且是第一批公營事業以發行GDR方式到海外釋股的企業。但是多年以來,中鋼經營極為保守,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海外投資,固守台灣,格局越來越小,反觀中國大陸同業積極走出去,併購歐美同業或是到澳大利亞、巴西等地去競標上游礦業資源,成為全球的產業鏈巨人。

另外,我們希望中鋼除了募集新股以外,也同時能夠協調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進一步出售老股,引進日本甚至是大陸的策略投資者,真正落實民營化的精神,像台積電一樣,成為一家靠公司治理運作的世界級企業。

陸企/美國IPO

中國大陸企業積極搶進美國資本場市場掛牌上市(IPO),去年中國企業到美國IPO 的數量是41家,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專家預估今年赴美IPO 的中國企業可望再創新高。

陸企赴美IPO是被迫的。根據清科公司統計資料顯示,陸企在A股等待審批的企業至少300家,保守估計要等三年才能全部IPO,加上依規定公司要連續幾年賺錢才能掛牌,門檻比較高,讓不少陸企轉往海外上市,尤其是美國。

到美國IPO的優點是速度比較快,後續再融資也比較容易,例如首次送件審核的時間是六周至12周,現在因為部份陸企財報問題,審核時間拉長為12周至16周,但其審核的相關標準沒有變。香港上市約需9-12月,但台灣通常約需1-2年。

我們有幾點感想: 第一、陸企在大陸A股上市有困難,照理說應該是台灣的大好機會,但卻給美國證券交易所撿了現成便宜。第二、美國股市的優勢是審批速度快,這是台灣應該要徹底檢討的地方。第三、美國市場適合「新興型企業」,只要前景光明,定價合理,即使短期虧損投資人亦能接受,去年美國已經有仍在虧損的高科技陸資企業成功上市。第四、台灣現有第一上市法規,仍以台商為主,主管機關宜對外國甚至陸資企業進一步開放,才能強化台灣資本市場的國際性。

東京/大阪證交所

面對在全球舞台上被邊緣化的風險,日本兩大證券交易所東京證交所(TSE)和大阪證交所(OSE)決定放棄長期以來的敵對立場,轉而商討合併的可能性。大阪證交所股價暴漲逾12%。

東京證交所若與大阪證交所合併,合併市值將超越Nasdaq OMX集團,成為僅次於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NYSE Euronext )的全球第二大交易所營運商。兩者合併也能產生互補效果,東京證交所專注於現金股票交易,大阪證交所主要經營以日經225指數期貨為主要產品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平台,以及Jasdaq證交所。

東京證交所目前是全球市值第三大、交易量第四大證券交易所,但被外界認為對全球交易所整併趨勢慢半拍,整併腳步遲緩的部分原因是東京證交所一再延後自己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計畫。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全球證交所整合勢將加快腳步,從歐美轉到亞洲。第二、上市是整合的第一步,先上市創造了市場價值,才能以換股形式和其它證交所結盟。第三、除了日本以外,韓國證交所也在兩週前宣布一系列上市和策略聯盟規劃,台灣的策略在那裡? 第四、台灣在大中華地區有無可取代的優勢,應該主動出擊,和別人合縱連橫,第一步是先在台灣整合,合併證交所/期交所/櫃買中心,搭建大中華甚至泛亞大資本市場平台,但至今仍未見到主管機關有任何行動,不同交易所仍各自為政,令人憂心。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中移動/遠傳 面板登陸N-1 意馬/喜洋洋

中移動/遠傳

這一次陸資來台項目中,並未包括第一類電信業。2009年5月,中移動宣佈以170億新台幣投資遠傳電信12%,造成台灣股價大漲,正式掀起兩岸投資的熱潮。至今兩年過去了,陸資來台的「始作蛹者」仍未取得核准。

中移動董事長王建宙對此結果日前表示失望,這是其對此第一次正式表態。我們支持開放中移動入股遠傳,理由如下: 第一、台灣市場太小,真正商機在中國大陸,若能和中移動這樣的龍頭企業合作,台灣業者可以找到新方向。 第二、台灣電信市場需要進一步整合,目前還有三大(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三小(威寶、亞太、大眾),更不用說六張wimax牌照,現在各家狀況均不理想。台灣只有二千三百萬人,但金融、電信等行業都因講求公平,過度開放,以致到後來需要整合,曠日廢時,成效不彰。

第三、「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的時代來臨,未來市場也在大陸,目前已看到有線電視業者(東森多媒體、中嘉)、內容業者(中時旺旺)和手機業者(宏達電)紛紛朝這個方向佈局。 第四、4G來臨。國外現在已在開始推行LTE,台灣雖然沒有能夠成功制定wimax標準,在無線4G的技術能力仍然領先大陸甚至全球業者,將來可以引導大陸電信業在4G的推廣。 第五、產業鏈配套。中移動投資遠傳,最大的意義不是在電信運營,而是產業鏈中包括網通設備和行動上網裝置的整體帶動效用,台灣有許多廠商涵蓋產業鏈上游到下游,和中移動緊密策略聯盟將有助於台灣成為全球領導的4G聚落和大中華實驗市場,並加速邁向「台灣智慧島」的願景。

面板登陸N-1

經濟部完成面板登陸鬆綁檢討,已呈報行政院核定。經濟部官員表示,「N-1」和面板產業技術外移關係不大,經濟部態度傾向「開放」,業者有登陸參股需求會一併考慮,但以台灣優先的幾個基本條件不變。

韓國三星、樂金等面板廠積極布局大陸,我國業者友達、奇美電面臨嚴重的市場競爭,經濟部全盤檢討面板業登陸政策,包括重新檢視「N-1」政策,與是否開放登陸參股。

我們對此表示肯定,並有幾點評論。第一、決策過程相對比較迅速,面板首次開放登陸投資是去年郭台銘董事長跳出來高分貝批評韓國業者後才實現的,但是原來只限於N-1,引起眾多業界和媒體批評後,終於得到政府官員的重視。第二、台灣對大陸的投資遠超過陸資投資台灣,這次第二波陸資來台雖然開放陸資可以入股台灣面板廠10%,但業界均不屑一顧,認為沒有什麼意義。我們認為中國市場固然重要,但是重新定位台灣的功能和角色更屬當務之急,否則大量投資中國後台灣將會被邊緣化。 第三、政府關注的焦點還是在TFT-LCD、半導體產業上,好像這就是影響台灣未來的關鍵產業。中國大陸七大新興戰略產業中也沒有TFT-LCD,反而著重節能環保和下一代信息技術(如雲端和物聯網)。台灣下一代的產業政策在那裡? 配套又為何? 這可能是經濟部主管官員最需要深思的。

意馬/喜洋洋

香港意馬國際近日以港幣10.47億元(約新台幣40億元)買下「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授權商品公司動漫火車集團,要打造喜羊羊成為國際知名品牌,未來五年將推出三部喜羊羊的3D電影。

收購喜羊羊帶給中國大陸動漫產業一個驚喜,大量資本的注入,喜羊羊家族必將推出更多更豐富的新產品,加上香港意馬的國際背景,將使侷限在大陸市場的喜羊羊走向國際舞台,成為具備國際影響力的動漫品牌,與米老鼠、維尼熊同場競技。

意馬國際董事梁伯韜先生是香港「紅籌之父」,此次並引進香港富豪李嘉誠資金共同入股,引人注目。為籌措收購所需的八點一四億元,梁伯韜將意馬部分股份配售給多名投資者,包括長和集團主席李嘉誠旗下長江生命、中信泰富前主席榮智健,以及合和實業副主席何炳章。梁伯韜說,「最初打算是在對意馬做財務重組後,將它作為上市殼公司出售,但在接管公司之後,開始意識到中國家庭娛樂市場有巨大的潛力,因而改變初衷」。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兩岸都在提倡文創產業,台灣文建會並主導百億元國發基金加強投資文創產業招標案,看來這是一個大家都認可的投資熱點。 第二、台灣所有創投都想去圈錢投資文創產業,但是卻拿不出什麼好項目,有資金,無案源,無商業模式,無策略。政府不應期待撒錢就能達到發展文創產業目標。 第三、從意馬的例子看來,文創要有商業價值,還是要和中國市場連結,這是台灣文創業者和投資者未來要注意的。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MAPECT會員訪問—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黃齊元 理事長

MAPECT會員訪問—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 黃齊元 理事長

台灣企業併購走向國際化
台灣產業急需走出去,也就是海外併購。中國大陸的企業近年來走出國內轉往海外的併購非常普遍,甚至2010年時,已成為全球海外併購的第二名,台灣企業在國際化的部份沒有那麼普及,其中有幾個原因:
第一點,台灣企業過去對於國際性擴張版圖的企圖心,並不是十分強烈。不是台灣的企業不夠國際化,台灣其實在國際貿易這塊,一直都與國外有生意上的往來,但如果要到國外真正去攻城掠地、要併購外國企業,並且到國外實際經營,台灣在這方面依舊持較為保守的態度。但有些因素,逼使台灣產業不得不往這個方向進行,比如台灣產業必須轉型,台灣必須不脫離代工,然後走向品牌、通路。另一方面,現在環境的變化實在太快,所以有些技術取得,透過併購比較直接,舉例來說,最近王雪紅在海外併購TVB,以及宏達電併購手機產業,這些都與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的大趨勢有所結合。台灣企業目前要去併購時,心態上有幾點要自我建設的,要有很清楚的國際發展戰略,出發點一定要非常的明確。
第二點,台灣的企業應該多加利用中介機構。在這方面其實台灣的企業比較不足,好的中介機構事實上能夠協助企業做規劃,在國際策略運用上更加符合企業需求。
第三點,台灣必須積極培養國際經營管理人才。台灣在國際行銷和國際貿易這方面的人才是足夠的,但是當併購國際企業後,必須到國外去管理這些企業,屆時更需要國際經營管理人才。台灣人在台灣可以做的很好,在大陸可以做的很好,但是在美國、芬蘭、或者拉丁美洲是否還能夠做的很好,這將會是個挑戰。
國外的PE其實非常願意支持台灣的企業去進行國際併購與整合,但這其中也有幾個挑戰。第一,國外企業對台灣不夠瞭解,所以為何要透過台灣一起去進行國際企業的整合,台灣政府以及企業必須做更多的宣傳,才能使外國更加瞭解台灣。第二,台灣許多法令的規定,也必須適度的進一步放寬,比如台灣的上市公司現在去併購海外許多公司,如果要以換股的形式,是有技術上的困難,很多時候必須要用現金交易,這就是國際化併購潮流裡,台灣比較落後時宜的。
台灣企業的國際併購是非常重要的課題,2011年隨著大陸企業海外併購的腳步加快,企業也會愈來愈國際化,愈來愈強大。現在台灣企業與中國大陸的企業談合作,還是有許多條件和機會,因為台灣管理較佳並且有良好的制度,與國際接軌的經驗較為足夠。但再過兩、三年後,待中國大陸企業自己有經驗,並發展起來以後,對於台灣的需求就會降低,到那時台灣可能就會被國外跳過、被邊緣化,這是國內應該共同關注的議題。
台灣首先心胸要開闊,要認知到應與其他企業共同結合,台灣許多時候就是自己埋頭苦幹,沒有想到可以和另外一個資金夥伴結合,這是第一點要注意的。
第二點要注意的是股權的比例,其實不必擔心PE股權持有比例過高,比如與國外PE到海外併購,投資者出兩億美金,PE出八億美金,並不代表就會被PE吃掉。因為PE所提供的是資金,台灣企業所代表的是資源以及專業的管理,國際PE不可能自己跳下來經營管理企業,主要還是扮演資金的供給者。所以台灣企業如果能把自己資源的優勢發揮好,是可以成為良好的資源整合者。很多台灣企業往往是在股權比例上比較想不開,錯失許多良好的投資機會。
令人欣喜的是最近有些企業,已經主動接觸海外的併購,這些併購都是遠比本身企業規模還龐大,併購對象的金額高達六億、七億、甚至十億美金。這說明台灣企業已經發現到機會,而且計劃將它整合。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要把自己的優勢突顯發揮出來。外國人看台灣優勢最主要還是在中國市場,所以無論是製造業、服務業、或者高科技產業,台灣最有優勢的還是在中國市場。中國十二五計畫,把中國工廠變成中國市場,全世界的廠商都想進入中國大陸競爭,但是中國大陸的企業已經興起,即使像可口可樂如此龐大的跨國企業,在中國大陸也不能非常成功的發展。黃齊元理事長認為,這正是台灣的機會,台灣對於國外PE的訴求點就是能夠協助其進入中國市場,能夠協助其本土化,這也是最重要的第三點。

台灣企業相較於香港的優勢

香港是亞洲的金融中心,世界IPO上市的集資中心,這是無庸置疑的趨勢。但台灣在其它很多地方都有優勢。香港的優勢是金融和房地產,台灣則是在高科技、傳統製造業、服務業、文創業等產業均佔優勢。所以,台灣跟香港的發展是可以並行的。
台灣的優勢急需發揚光大,因為香港主要優勢是資金,而台灣則是資源。因此,應該要利用國內引以為傲的資源優勢把台灣發揚光大,特別是要相關資源的整合,資金會追隨資源整合者,若台灣將自己的角色定位成資源整合者,不論是大陸、香港、國際上的資金都會追隨而來。
總而言之,台灣定位就是一個管理總部。台灣本身的優勢不在於口袋多深,而是在於智慧及管理,所以我們應該要積極推展的是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 而不是金融資本 (financial capital),相信如此台灣的前途絕對是不可限量的!

陸資來台

總統馬英九首度對陸資來台投資表示肯定態度。他並透露,經濟部最近規畫擴大鬆綁陸資來台投資,他認為不管是爭取外資或陸資,有利創造台灣就業環境,都歡迎,政府都要加強辦理。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此次首度率領20多位重量級央企來台考察,短短6天的時間,每一個行程的安排,都與隨行央企所屬領域環環相扣,顯見陸方對於推動第2波陸資來台之積極,不言可喻。

許多央企大老闆甚至在行程中提出具體來台投資計畫,其中,中遠集團要與陽明海運合作開發高雄港貨櫃碼頭;華潤集團、武漢中百、福建超大等要來台設立農產品採購中心;中國航空集團希望參與桃園航空城計畫;港中旅集團希望盡快推動來台成立辦事處等,還有地產、醫藥、航空等各種項目,陸企也呼籲希望進一步開放。

而對照大陸方面的積極,台灣當局卻可能顯得有些保守,基於某些政治考量或只守不攻的思維,在開放陸資來台方面始終不敢跨出大步。儘管台灣方面近期籌畫開放第2波陸資來台投資項目,卻也是只開小門不開大門。

據統計,我方自2009年6月開放陸資來台至今,首波陸資來台共開放192項(包括64項製造業、117項服務業、11項公共建設);陸資來台投資項目102件,金額約1.32億美元,相較台商到大陸投資規模,十分傾斜。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兩岸相互投資金額不對等,陸資來台早就應該大輻開放,這一次陸資第二批投資名單開放,是在大陸多次請求後才發生,沒有什麼值得欣喜之處,唯一比較引人關注的是馬總統首度就陸資來台公開表態。

第二、為了避免刺激台灣,大陸團刻意在這個題目上保持低調,陳雲林說,大陸企業來台投資一年多,總投資額只有七十三個項目,一億五千萬美元,和台商到大陸的投資相去甚遠,「這是需要檢討的事」,其實真正需要檢討的是台灣。

第三、陳雲林這次到中南部研究大陸中小企業和台灣中小企業的優勢如何互補,意義重大,大陸十二五正積極發展中小企業,台灣經驗有許多可以學習之處,台灣中小企業要轉型,亦可以借助中國市場。

第四、第一批陸資來台投資項目著重「昨日產業」,這次至少有一些「明日新興產業」,包括面板、晶圓代工、DRAM等均可能開放。 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表示,兩岸在節能減碳、風力發電、太陽能等領域,有很多優勢互補的機會。台灣這一波雖然開放科技產業,但許多仍然是「昨日的科技產業」如ICT,對於明日產業如新能源和節能環保,必須加速從技術合作發展到股權合作。

第五、這次開放領域共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一般性產業(不設上限),第二類為稍具敏感性產業(參股上限20%),第三類則為敏感性產業(參股上限10%,兩岸合資新公司持股低於50%)。真正的贏家是第二類如生技製藥產業,陸資對台灣的臨床水準有信心,而台灣業者和陸資結盟更容易進入大陸市場,此次大陸團臨走前,華潤集團將投資4000萬美元,與台灣某醫療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研發高端的MRT醫療領域,可見生技、製藥、醫療等行業未來在兩岸合資及投資上,將有快速和創新的大發展、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