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大唐/威盛 三星/快閃記憶體 併購重組 人民網 濰柴/法拉帝 經建會/麥格理 陸資/公建 經濟自由度

大唐 / 威盛
中國重要的電信系統開發製造商大唐電信,其董事長真才基8日在北京透露,由於中國欠缺高端的半導體晶片製造技術,先前他曾與台灣女首富、威盛電子董事長王雪紅商談過收購威盛事宜,「雙方正在努力推動解決技術上的問題」。

大唐電信是資產近5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大型中央企業,主要業務包括無線移動通信、積體電路設計與製造、特種通信和物聯網應用等。大唐電信近年對拓展半導體業務非常積極,除持續加碼半導體業,成為中芯國際的大股東,如今更傳出有意收購台資半導體廠。

真才基昨日出席北大光華新年論壇時指出,中國從傳統的出口導向向消費轉型之際,IT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從低端到高端的轉型,過去中國沿海企業多數是做來料加工,未來希望高端的核心技術、高端晶片、高端產品由中國做,低端生產則轉移到其他地區。

真才基話鋒一轉表示,過去幾年他數度到台灣參訪,並曾與王雪紅多次會面。王雪紅向真才基表示,她旗下有威盛,而大唐已經有第3代移動通信晶片,技術也有了,大唐可以把威盛收購下來。由於大唐與聯想合作密切,聯想手機全部採用大唐的晶片,將來大唐再跟聯想電腦合作,可以說中國的電腦就全部用大唐晶片了。真才基說,跟王雪紅「已經談了很多次,台灣方面正在不斷推動解決這個問題」。

真才基不諱言,創新就是先學著跟別人做,從模仿型的、跟蹤型的,再到標準的、領先的轉型。中國不少公司先學著跟別人做,現在也成很好的企業。他說,目前全球已有美國標準、歐洲標準,中國可以開一條路,定出「中國標準」,這就是大唐集團可做的貢獻。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雖然威盛方後來否認此事,但是我們相信兩岸高科技產業合作時機已經成熟,確有其必要性。

第二、第三波政府「陸資開放產業」令人期待,現在開放的都是「昨日產業」,而非「明日產業」,兩岸「搭橋計畫」所包含的十六個新興產業一個都沒有開放。

第三、台灣都可以到大陸去設立晶圓廠以及7.5代以上的TFT-LCD面板廠,那為何不能快點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半導體項目?

第四、韓國三星都已經到大陸去設立先進TFT-LCD面板廠和NAND快閃記憶體廠,其策略意圖值得台灣注意。

第五、高科技現在已變成「四大慘業」,需要藉由兩岸合作找出路。

第六、兩岸除了可以共創華人民族品牌「中華牌」,更應該共同創立全球產業的「中國標準」。

金控 / 公民併
公股金控對外併購,公民併將列重要選項!財政部長李述德上週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明確表示,在考慮市場需求以及員工意願之下,「公民併是公股金控對外併購的可行模式!」

其中對於併購方式,李述德首度表態指出,在公股主導權穩固,以及對方民股股東同意等兩大前提之下,比起用現金併購,「換股合併將是公股金控對外併購的最佳方式!」

這也是李述德近一年來接受媒體專訪以來,對於公股金控對外併購議題最完整的表達。國際景氣衝擊去年下半年以來重創資本市場,今年上半年更被外界預期將下探谷底,而包括銀行、壽險、證券等各金融業經營屆時都將面臨嚴峻挑戰,對於有意擴張版圖的金控業者而言,將是發動對外併購的大好時機,特別是公股金控的最大股東就是政府,在動盪之際更成為民間業者想「嫁」的首選對象,市場因此更看好今年「公民併」的可行性。

由於包括土銀、彰銀、台企銀等多家過去被點名為公公併被併一方的工會,都堅持「要走自己的路」,因此李述德也表示,「不能強求公公併」,在考慮員工意願之下,財部將鼓勵公股金控在選擇併購對象時,以更開放的思維來物色民營金融機構作為標的。

在併購方式方面,財政部更鼓勵公股金控可盡量思考以「換股合併」的模式,來保留手中的銀彈強化資本額、擴張業務。李述德在專訪中特別提及,去年包括第一金、華南金、台企銀已完成總額約400億元的現增案,財政部也將樂見明年合庫金控、兆豐金控等公股金融機構辦理現增,但既然行庫好不容易用現增來取得更多資金,「馬上又轉手付給其他金融機構(指現金併購),是否需要這麼作有待商確!」

因此,李述德認為,公股金控併購時應可採取部分現金搭配部分換股,若對方股東同意亦可全部用換股來執行,將手中資源作最有效率的配置;李述德並深入分析,換股合併的前提當然是換股後,「公股在主導權的股權比重優勢仍大幅領先民股!」在此前提下,即使公股股權被小幅稀釋,只要股權的主導優勢地位不變,財部將樂見公股透過換股方式併購。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財政部長對於產業整合最完整的政策表述,有許多從來沒有聽過的觀點,值得重視。

第二、去年金管會主要提到「公公併」,最後什麼都未實現,我們不得不對更先進的「公民併」可行性表示存疑。

第三、「換股合併」當然是比較好的做法,李部長強調的原則是公股在換股後仍有相對多數。問題是這和過去的思維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否則台新金不會併彰銀併得那麼辛苦,甚至差點翻船,主管機關將又如何去面對「公民併」?

第四、正解的解釋是財政部可以接受「公併民」,但不能容許「民併公」。這在現實上是行不通的,民營企業比公營企業有效率的太多,差的企業如何能去併好的企業呢?民營銀行人都會跑光光,併了以後剩下一個空殼子,另外還有如何解決公民營企業待遇和制度不同的問題,也是需要考慮的。

第五、公營銀行必須同時加速民營化,手段就必須多元化引進「民營資本」、「外資資本」和「陸資資本」,絕對不可能在目前低迷市場狀況下進行全民釋股,這又牽涉到更多的開放。

第六、最後,政府必須面對「民併公」的可行性,這又牽涉到「財團化」、財富分配和社會公平正義。其實政府不允許外資、陸資和PE進來和本地財團競爭早就造成財團的坐大,台灣的財團如旺旺和尹衍樑先生早已成為「類PE投資者」。財團坐大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要維持監督管制與平衡的力量。中國大陸著名的新一代經濟學家張維迎最近做了一個精闢的比喻:中國大陸經濟的轉軌要靠柳傅志(聯想集團董事長)而不是周小川(人民銀行行長),就是說明唯有「企業家精神」才能真正地帶動企業的效率、轉型與改造,值得李述德部長參考。

三星 / 快閃記憶體
韓國官方4日表示,已經批准三星在中國建造一座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廠,投資規模約為40億美元,不但將採用20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技術,也是三星在海外所建立的第2座快閃記憶體工廠,反映出中國市場的地位日益重要。

韓國官方指出,三星尚未決定廠址,但將在今年內動工興建,預計在2013年底前完工營運,投產後的月產能將達到10萬片的規模。

三星的7.5代面板廠就位在蘇州,去年5月才正式動工興建,也是第一家獲得中國政府核准建造的外資高世代面板廠,當初市場上即盛傳三星取得中方批准的條件之一,就是要在中國投資建造一座快閃記憶體廠。

三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NAND快閃記憶體製造廠,市占率超過40%,並擁有最先進的製程,而韓國官方為了避免技術外洩,對於高科技企業海外設廠都採取審查制度,三星本身也將成立一個專門委員會對於技術嚴格把關。

韓國友利投資證券公司的分析師認為,在中國消費電子市場正日漸蓬勃的情況下,三星這筆投資來得即時,而且NAND快閃記憶體的利潤依舊很高,未來市場需求將會隨著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的普及而逐漸上升。

路透報導指出,華為、中興等製造商在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產量正不斷增加,正快速帶動中國對於快閃記憶體晶片的需求。

我們的感想:

第一、把最先進的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廠設在中國對三星是一項重大的策略決定,對台灣廠商也有深遠的影響。

第二、三星7.5代面板廠已獲得批准,假如批准的條件之一是要在中國投資建造一座快閃記憶體廠,那說明中國政府真的很厲害。

第三、作為全球最大的NAND快閃記憶體廠,三星很注意技術的外洩,所以對海外設廠採取謹慎態度。但是中國市場太重要了,三星不得不做讓步,中韓主管機關和企業對於產業政策的角力,值得台灣政府和業者參考借鏡。

第四、中國一向是用市場換取技術,台灣要在這個trade-off 中謀取最大利益,時間和市場規模是重要考慮因素。任何決定不是零合遊戲,give away 的技術可以換來多大的市場?再何況台灣現在技術真正領先的領域已經沒有多少,所以任何開放決策若不能及時,並無多大意義。另外開放也不是單獨事件,必須有整體配套的產業政策和談判策略。

併購重組
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指出,今年大陸企業可能面臨本世紀以來「最困難」的時期。經濟參考報報導,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日前發表《中國企業發展報告2012》,所長趙昌文指出,世界經濟形勢嚴峻複雜,國際市場需求可能放緩,國內經濟增速或許進一步回調。

今年大陸將有大量企業面臨生存困難,併購重組在所難免,企業必須轉型以謀求生存。報告一口氣列了大陸企業面臨的諸多困境,包含大陸企業將面臨國內外市場需求疲軟,勞動力成本上漲,原料價格維持漲幅,土地供應日趨緊張,人民幣不斷升值,以及環保成本進一步加大等諸多挑戰。

今年中小企業發展困難依舊突出,除了既有問題,如市場進入障礙,企業負擔較重,融資困難,對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等,近期也出現用工成本上升、環境保護壓力大,以及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的挑戰。

面對中央政府鼓勵企業「走出去」的基調,報告稱大陸企業沒能好好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境外直接投資中很大比例會返回大陸投資,因此對外投資存量規模依然較低。

研究中心認為,大陸企業應加快併購重組速度,不過前提是必須堅持以市場力量為主推動併購重組,並注意民營企業在併購重組中處於不利地位。而大陸企業「走出去」要從單純的併購獲取導向轉向價值創造導向,在合作雙贏的基礎上走出去。

此外,企業要從出口外需型轉向內需消費型,從「三高一低」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轉為環境友好型。並從低成本優勢,轉向精緻生產、依賴品牌、技術含量和創新取勝。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國務院定調「併購重組」是企業轉型的重要手段,值得台灣政府重視。

第二、大陸在重組的同時也強調必須堅持以市場力量為主推動併購重組,這和台灣正好相反。台灣政府力量太弱,光靠民間來推動不可能,政府應該要表態提供政策優惠,並出面協調整合,前一陣子經建會劉憶如主委出來和面板大廠友達及奇美溝通,不論結果如何,就是正確的方向。

第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陸中央鼓勵企業「走出去」的基調沒有改變,提到大陸企業應該好好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加快「走出去」。台灣其實更有條件比大陸企業走出去,併購歐美先進國家品牌、技術和海外通路,如果我們現在不行動,未來勢必被大陸企業邊緣化。

第四、最困難的時機是最佳行動、轉型的時機。台灣最糟的情況就是企業認為全球市場不好,什麼都不行動,等到市場好轉,一定會被淘汰,人才被大陸企業挖走。

人民網
今年中國首家網站IPO(首次公開募股)由中共黨報人民網旗下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起跑,據上海證券報報導,人民網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發行6,910.57萬股,募集資金5.27億元人民幣(下同)。中國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將於13日召開工作會議,審核人民網IPO申請。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2010年就下達通知,希望新華網等官方網站可以加快上市步伐。在這當中人民網一直被視為是走的最快的,尤其2010年人民網轉企改制後,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發起人是人民日報社、環球時報、京華時報、汽車報社、中國出版、中影集團和東方傳媒等。

在二次增資過程中,也引進中銀投資、中國移動、英大傳媒、北廣傳媒、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石化和金石投資8家戰略投資者,共增資2.7億元。有了這些國有事業作為後台,人民網無疑成為2012年初,A股耀眼之星。據東方早報報導,北青網總經理徐建表示,人民網是新聞網站中經營狀況較好的,此次IPO可做為中國傳統媒體網站上市的標竿。

據披露,人民網主要業務由網站廣告業務、信息服務、移動增值業務和技術服務4個方面組成。其中,去年2011年1至6月,人民網廣告業務實現收入13,023.64萬元,占營業收入比例為61.67%。信息服務總計實現收入5,139.55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24.34%。手機業務收入則有2,504.34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1.86%,財報亮眼。

招股書透露,人民網募集資金投資項目投資總額為5.27億元,若能順利通過審核,其中2.88億元用於移動互聯網增值業務,1.46億元用於技術平台改造升級項目,9,243.3萬元用於採編平台擴充升級項目。

我們的觀察:

第一、這個案子有幾個特色,第一是網路公司但不選擇在美國上市而在A股上市,過去幾乎所有互聯網企業都在NYSE或Nasdaq上市,這也是未來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回歸」A股大下了基礎和先例。

第二、人民網這是政府背景的企業,股東都大有來頭,國營事業在一個"創新經濟產業"中,顯得頗為獨特。

第三、這是和媒體有關的行業,又更為敏感,將來會成為中國傳統媒體網站上市的標竿。

第四、A股市場年初開始反彈,這一檔IPO及眾多特色於一身,當然更令人期待。

第五、數位匯流、「三網合一」是未來的大趨勢,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和數位媒體、新媒體還缺乏有效的連結,需要有新的產業整合者,其中又以電信業者最有條件。

濰柴 / 法拉帝
山東重工集團旗下的濰柴集團與全球最大豪華遊艇製造商、義大利法拉帝 (Ferretti Group)主要債權人達成協議,濰柴集團將透過參與債務重組取得法拉帝75%股權,搶攻規模達70億歐元(約新台幣2,660億元)的全球遊艇及快速增長的中國奢侈品市場。

根據雙方協議,濰柴集團將通過1.78億歐元的股權投資,以及1.96億歐元的貸款,共計向法拉帝投資3.74億歐元(約新台幣142億元),取得法拉帝的絕對控股權。濰柴集團一位高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作為全球最頂級的豪華遊艇公司之一,法拉帝2008年銷售額曾一度超過9億歐元(約新台幣342億元),但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目前負債累累,企業經營陷入困境。

法拉帝是全球最大豪華遊艇製造商,擁有全球最先近的船型開發、動力配備與內裝設計技術,以及由160家主要零組件製造商所組成的全球供應體系。濰柴集團是中國第一家在香港H股上市,並回歸A股再上市的企業。

根據公司財報,濰柴集團2010年全年營收為人民幣626.66億元(約新台幣3,008億元),2011年前三季累計營收達人民幣471.80元(約新台幣2,265億元)。山東重工則是濰柴的實際控股人。

山東重工董事長譚旭光表示,公司將為法拉帝注入新的資源,包括提供新的市場行銷管道以及資本,讓法拉帝未來能在新興市場更有效率地擴張。法拉帝主席Norberto Ferrett在一份聯合聲明中指出,中國是遊艇業快速成長的發展中國家之一,未來5~10年有著龐大的潛力,這宗交易有助於法拉帝爭取中國高速成長的奢侈品需求。

聲明還指出,法拉帝主要管理層將獲留任,總部及生產基地都繼續將留在義大利。不過,雙方10日簽署的只是框架協定,協定簽署後還需要獲得各方監管機構批准。

我們的感想:

第一、又一家世界傳統產業龍頭被中國併購,值得注意。

第二、義大利深陷歐債危機,許多好資產都要賣出來,不只是一般首飾精品,遊艇是另一種精品,中國選擇在最好的時機,在歐洲進行「抄底」,義大利真的還有很多企業值得買。

第三、3.74億歐元不是小數目,之前中國大陸龐大汽車收購瑞典Saab汽車(已失敗)也只不過花了1.5億歐元。

第四、中國大陸十二五期間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其中有一項是「先進製造裝備業」,包括海洋工業和航太工業,這都是台灣沒有的產業項目,其技術層次遠比一般傳統製造業要來得高。

第五、收購方濰柴表示將提供新的市場行銷管道,以期待在新興市場(主要是中國)有效率地擴張,說明「中國市場」才是全球各大企業願意委身下嫁給中國公司的最主要理由。中國的富人族群消費力實在是太強了,中國早已是賓特利 (Bentley)和法拉利等豪華房車的全球最大市場,現在從陸上到海上,將來再從海上到天上(私人民航客機),創造了一個全球高端精品消費的超級王國。

經建會 / 麥格理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表示,12日將與麥格理基礎設施及有形資產投資基金(MIRA)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未來將提供他們台灣基礎建設的相關資訊,以協助來台進行基礎建設的投資。

劉憶如表示,MIRA過去曾在台灣投資寬頻通訊、風力發電等基礎建設的BOT案,總共投資金額約10億美元,MIRA是麥格理集團旗下的分支機構,其投資基礎建設的規模居世界之冠。

劉憶如表示,台灣現在觀光產業雖有不錯的成績,但是部分基礎建設還沒趕上,必須加快腳步,而MIRA就是投資基礎建設的基金。她表示:「由於MIRA想來參與台灣基礎建設,要我們給他一些建議,經建會評估對他們來講很重要,因此雙方今日簽署合作備忘錄。」

劉憶如表示,簽合作備忘錄的實質意義就是經建會未來將可以把台灣愛台十二建設等基礎建設的資訊與其交流,以做為他們投資台灣基礎建設的參考。

我們的觀察:

第一、台灣基礎建設公共工程所需資金龐大,所以需要借助直接投資基金。

第二、基礎設施基金也是一種PE,有固定現金流,麥格理又是其中佼佼者。

第三、台灣要確定PE的地位,不要再將PE汙名化,PE對台灣經濟將會是有重大的貢獻的。

陸資 / 公建
為促投資,工程會將在17日由主委李鴻源召開會議,檢討放寬陸資來台投資公共建設項目或限制條件,其中開放承攬業可能性很小,但公路橋樑等交通建設、文教設施,開放讓陸資以BOT等促參方式可行性很大。

由於一般預料景氣將在第1季跌落谷底,工程會將檢討放寬陸資來台投資公共建設項目,提交經部作為檢討開放第3波陸資來台投資項目,經部可望在第1季就第3波開放陸資項目完成檢討。

一旦開放幅度逾50%,對大陸來台投資管理方式,經部將建議府院,對陸資管理由正面表列轉為負面表列。由於國內營造業極力反彈,第3波開放陸資承攬公共建設可能性很低。另外,基於國家安全考量,有關空港或海港週邊公共設施,再開放的可能性也不大,主要各部會提報開放項目,以交通建設類及文教設施項目為主。

目前公共建設投資業別計有83項,在前2波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時已開放20項,占促參法公共建設次類別分類83項之24%,不過有些上游公建項目開放,但下游的行業類別並未鬆綁,以致陸資無法來台參與公共建設,將全面檢討限制條件的鬆綁。

公建開放項目包括民用航空站與其設施之維修棚廠、交通建設停車場、環境污染防治設施5項、污水下水道、重大商業設施的國際會議中心等,其中民用航空站與其設施之維修棚廠,除了軍民合用機場不開放外,其持股比須低於50%。

李鴻源認為,大型基礎建設只要不涉及國家安全,應儘量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兩岸可經由協商相互開放一定比率公建市場,且要求陸資僱用台勞,與台灣營造及工程規劃設計業廠商相互合作,才能幫國內營造工程產業鏈搶食大陸市場。

經濟自由度
根據最新公佈的「2012年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台灣因政府支出節制及各方面自由度提升,而在全球經濟自由度普遍下滑的環境下,逆勢躍入前20名,而在全球排名第18、亞太區排名第5,寫下有史以來最高全球排名。經建會主委劉憶如12日表示,台灣經濟自由度排名升至第18,這證明近年來政府法規鬆綁的方向是對的,政府將會於3月就國際評比表現不佳的項目,開會檢討。

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與華爾街日報周四在香港公佈最新全球經濟自由評鑑報告,台灣的排名上升7名,由去年的第25名升至18名。總得分從70.8分增加1.1分,達到71.9分,增幅為前20名經濟體中最大。華爾街日報也在報導中特別提到,台灣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長」,一舉躍入前20名。

以亞太區41個經濟體而言,台灣排名第5,表現優於日本(第22)及南韓(第31)。該份報告指出,台灣「強力承諾進行結構改革並向全球貿易開放,使其能夠成為全球經濟自由的領導者」。在總計10項的評鑑指標中,台灣有6項均較去年成長,分別是「免於貪腐」、「政府支出」、「財政自由度」、「企業自由度」、「勞工自由度」以及「貨幣自由度」。

劉憶如表示,台灣的政府支出占GDP比率只有16%,較多數國家為低,對於排名有加分的效果,而台灣的勞動市場一直被國際評比認為缺少彈性,在這份自由度評比中,表現依舊不理想。

我們的感想:

第一、ECFA的簽訂擴展了台灣和世界各國的接觸,這才是最主要的推動力。

第二、很多外商將台灣作為亞太某種功能的營運中心,這個趨勢會持續下去。

第三、金融和經濟是一體的兩面,台灣的金融自由度還要加強。

第四、新加坡和香港是真正的自由貿易區,台灣應以他們為榜樣,朝向無障礙自由島邁進。

第五、在前二十名的國家中,台灣進步比例是最大的,值得注意和鼓勵。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江西賽維 金控/陸銀 爾必達/東芝 爾必達/向外要求金援 華銀/福建海峽銀 中石化/Devon Energy 百腦匯 一茶一坐/魯肉飯 美國汽車 日航IPO

江西賽維
新年開市第1天,中國第2大太陽能板生產商江西賽維宣布,將以2,420萬歐元收購德國太陽能業者Sunways,是中國太陽能企業首度收購德國同業,代表太陽能產業的跨國整併潮正式啟動。

據倫敦金融時報,江西賽維執行長彭小峰說:「我們決定投資是因為對Sunways的產品與營運模式有信心,也相信Sunways品牌具有市場潛力。」賽維將分兩階段收購Sunways,首先透過增資取得Sunways的33%股權,接著再以每股1.9歐元的價格透過公開市場收購提議買進剩餘股權。

法蘭克福Equinet銀行分析師佛羅登來希說,賽維「將以很低的價格買到一家品牌知名度高、技術不錯且有良好銷售通路的公司」。德國對太陽能業的大力補貼一度為國內生產商提供一個特別有利的環境,同時也創造數千個就業機會,尤其在較不發達的德東地區。不過,隨德國下調補貼,加上全球產能過剩以及中國的低成本競爭,德國太陽產業也面臨一輪淘汰賽。

德國太陽能產業在一片愁雲慘霧中結束2011年-太陽能設備製造商Solon與太陽能開發商Solar Millennium雙雙聲請破產保護,同時,SMA Solar也宣布裁員1,000人。Sunways在11月時發佈預警說,由於「全球產能過剩導致太陽能零組件價格面臨巨大壓力」,第3季營收較1年前下滑,僅2,330萬歐元,一年前為3,500萬歐元。賽維原本是Sunways的供應商,去年雙方展開合作,由賽維幫Sunways生產太陽能模組。

據彭博資訊,賽維至去年9月底止,有2.62億美元現金與約當現金,另方面,至2020年止的未償貸款為101億美元。另外,賽維去年12月發行了5億人民幣3年期債券。

我們的觀察:

第一、賽維和無錫尚德並列中國大陸兩大太陽能龍頭,其收購行動值得關注。

第二、雖然賽維是民營企業,但大陸政府一定會給予其支持,不可能讓其倒閉。

第三、大陸的太陽能補貼政策造成歐美企業的倒閉,現在大陸反向進行海外收購,將有助於大陸企業成為這個產業鏈的全球龍頭。

第四、收購的理由看來是品牌和海外通路,中國企業要走出去,靠自己的品牌不行,未來肯定會有更多類似的收購。

金控 / 陸銀
金管會開放陸銀來台參股,金融業者將爭取母子公司雙重管道。據了解,為利於與陸銀的價格談判及爭取時效,不少具金控背景的銀行業者,近來已準備透過銀行公會,建請金管會同時開放陸銀可選擇在參股金控之外,直接參股金控旗下未上市的銀行子公司。

金管會開放陸銀參股政策後,迄今未明示對參股對象若是國內金控,是只能參股已上市的金控本體,或可直接參股金控旗下的銀行子公司,銀行高層指出,這部分若未釐清,將造成國銀與陸銀之間議價的障礙。

根據多家金控業者內部評估,直接參股金控旗下未上市銀行,相較直接參股金控有5大優點,1是可避免陸銀短期在市場賣出,造成價格波動;2是參股流程較簡化;3是可減少對鑑價的干擾。

第4是比起只能參股金控,直接參股銀行則可免除承擔其他非合作主要項目公司損益的困擾,在出價上對國銀較為有利;第5是可直接補強銀行的資本,不用再繞道金控。

相關人士表示,倘若陸銀對金控業者參股只能選金控,而不能單選旗下銀行子公司,等於是要陸銀的支付價格「概括承受」銀行之外的所有子公司,會讓相關鑑價程序變得比較複雜。

金控業者內部也分析,倘若陸銀參股的是未上市的金控旗下銀行子公司,由於不能直接在市場交易,反而有助股價穩定,且金控是上市公司,參股程序勢必得完成董事會、臨時股東會等程序,一拖就是大半年,直接參股銀行則可縮短至2個月內完成。

我們的觀察:

第一、這些都是技術問題,政府如果要開放,就要開放的徹底,讓外資不要再繞道。

第二、當初富邦投資富邦香港,為了進軍中國,兩岸簽署ECFA之後,香港平台就沒有必要了,所以富邦選擇將香港子公司下市。

第三、做投資就是要避免疊床架屋,越簡單越直接越好。

第四、當初金管會考慮國銀投資中國大陸,也有所謂的「三選二」、「二選一」等方式,搞得很複雜,一下子 "分行",一下子"子行",後來通通放行,對於陸資來台我們也是持相同的看法,請將投資方式簡變化,投控金找銀行皆可。

爾必達 / 東芝
爾必達(Elpida)財務狀況嚴峻,整併的市場臆測不斷,集邦科技表示,爾必達是整併可能性最高的一家,無論是爾必達與美光結合的美日聯手抗韓,或是東芝託管爾必達都具可能性。

集邦科技表示,在爾必達存續戰中,日本政府扮演關鍵角色,除了展延還款之外,也積極促成整併,除此之外,記憶體模組大廠金士頓過去曾以龐大的顆粒胃納量,吸收產能過剩的DRAM顆粒,自2011年下半年起就不時傳出金士頓以較優惠價格,收購爾必達顆粒,希望能夠撐到下波DRAM價格反彈,金士頓與力成是否繼續出手相救,亦成為爾必達存續關鍵。

集邦科技判斷,南科與爾必達策略聯盟的可能性不高,而日本政府介入由東芝託管爾必達的策略如果成型,並降低標準型產品投片,整合NAND Flash與DRAM的新事業體則可與韓系廠商一樣,集中火力布局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美日聯合抗韓的可能性也不排除,爾必達與美光的產能高達32.8萬片,已經超越全球第二大廠海力士。

集邦科技統計,爾必達目前現金約有1,100億日幣,約為美金14.29億,但總負債卻有62.6億美元,負債比例約為總資產的60%;而整體負債當中約有374億日幣(約為美金4.86億元),屬先前透過產業再生法向日本政府挹注的救急金,今年4月為最後還款期限。

記憶體業者表示,日本政府不可能讓爾必達倒下,日方已有共識DRAM技術必須傳承,結合最有競爭力的NAND Flash產品,加上新一代3D IC技術必須有DRAM作基礎,日本絕對會保留DRAM技術作為復興半導體產業引擎。

不過,東芝對於整合案存疑慮,因為東芝自2001年底宣布退出DRAM產業,至今剛好邁入第10年,眼前成果證明當初壯士斷腕且專心發展NAND Flash業務是正確舉動,現在若與爾必達合併等於是走回頭路,然若日本政府以整合半導體資源角度,力促東芝和爾必達整合,那情況可能就不同。

我們的感想:

第一、爾必達有危機,日本政府馬上出手相助,比台灣主管機關更有魄力得多。

第二、政府除了要當「願景推動者」,更應適時扮演「危機解決者」、「資源整合者」和「產業秩序維護者」。

第三、爾必達應該和台灣DRAM產業藉機再一起整合,「聯日抗韓」、「聯日引中」。

第四、台灣政府不一定要動用「國發基金」,但至少應該積極出面協調雙邊或多邊的產業合作。

第五、美光的情形也不理想,美日聯合抗韓也可以考慮,總而言之,現在正是「大破大立」,而不是打迷糊仗或當縮頭烏龜的時刻!

爾必達 / 向外要求金援
外電報導,全球第3大DRAM廠爾必達(6665-JP;916665-TT)正尋求台灣、美國及中國大陸等10家半導體廠商金援,規模約400億日圓(5億美元);此外,爾必達也考慮向東芝(6502-JP)尋求援助。

據報導,因日圓飆漲、DRAM價格下滑,導致爾必達業績惡化,該公司今年4月有450億日圓公司債到期,且必須償還金融機構770億日圓貸款,爾必達計畫元月內和合作夥伴談妥資金援助方案,可能有和爾必達簽訂DRAM長期供貨協議並先支付貨款,及對爾必達子公司出資等。

研調機構TrendForce指出,爾必達目前現金約14.29億美元,但總負債卻有約62.6億美元,負債比例約總資產的60%;整體負債中約4.86億美元屬先前透過產業再生法向日本政府挹注的救急金,需在2012年4月底前還款;面對此燃眉之急,迫使爾必達不得不向外尋找新的資金。

我們的感想:

第一、台灣的DRAM產業鏈和爾必達息息相關,爾必達出事,台灣將不能倖免。

第二、台灣政府應探討投資爾必達的可行性,不僅是雪中送炭,更要在這個時機爭取對於台灣DRAM產業最有利的條件。

第三、台灣政府不一定要完全自己出錢,可以選擇和國際私募股權基金PE搭配 (包括中國投資公司 CIC),由其出錢,台灣提供政策的支持和協調,促進資源整合。

第四、今天的經濟問題是全球性、地域性的,不能用傳統手段解決,必須靈活運用多邊合作的方式,雙邊談判。

華銀 / 福建海峽銀
華南銀行參股大陸銀行將率先開跑,據指出,華銀已鎖定福建海峽銀行,並派人到大陸展開深度的實地查核(D.D.)作業,雙方高層已有合作共識,第一季完成深度D.D.後,將進入價格、經營權、董事席次談判。

福建海峽銀行每股淨值約人民幣10元多,總資產約有人民幣五、六百億元,是福建省最大的城市銀行。據指出,華銀可能參股福建海峽銀行20%股權,總投資金額將超過百億元,華銀希望參與經營決策。有關人士說,參股上限是二成,實際參股比率要視價格而定,價格好,就會多買一點。

華南金控旗下華銀參股陸銀案,一旦敲定合作案,將是國內銀行直接參股大陸銀行首例,在兩岸金融往來方面極具歷史意義。之前富邦金旗下富邦銀則是繞道香港參股大陸銀行。

華銀去年開始評估參股陸銀,第一階段選出福建海峽、溫州、嘉興及重慶三峽銀行等四家陸銀,並委託普華財顧進行簡單的D.D.,這些作業已完成,篩選後,目前鎖定單一對象,並派人展開參股前的深度D.D.。據了解,這家就是福建海峽銀行。

華銀預計第一季完成深度D.D.,農曆年後,華南金高層也將親訪福建海峽銀行高層,展開相關的談判作業。華銀去年5月與福建海峽銀行簽署合作備忘錄(MOU),華銀董事長林明成當時就表示,未來一旦雙方法令開放後,會評估直接參股20%以上。由於雙方已有業務合作,有助華銀迅速拓展大陸市場,加上雙方經營階層相當熟識,都是福建海峽銀行出線的原因。

相關人士表示,由於華銀是公股金融機構,參股相關程序都需取得公股同意,財政部官員表示,原則上會儘量尊重華銀拓展業務需要;福建海峽銀行方面則須由大陸中央點頭,甚至可能須由國務院拍板定案。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南銀行是公營的行庫,但是仍夠積極走出去大陸入股當地公營銀行,值得肯定。

第二、台資金融機構目前在大陸多半以投信成立合資公司最多,銀行除了富邦以外尚無人以合資方式進駐,保險則有中壽 / 建設銀行的「建信人壽」合作案,華南 / 海峽銀行合資案引人關注。

第三、本案有聘請中介機構PwC,說明對項目的重視,以及過程的公正客觀。

第四、訓練跨地域人才對於台灣銀行來說是當務之急,華南金控是公營金控,人才的招聘可能不及富邦那樣的有彈性。

中石化 / Devon Energy
中石化集團日前表示,將以2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德文能源(Devon Energy)公司旗下的頁岩油氣資產三分之一的股權,交易預計將於本季度完成。由於頁岩油氣的開採成本遠高於一般油田,此次交易也反映出中國對於海外能源需求若渴的情況。

德文將擔任這些油氣田的營運商,而在整起交易中,9億美元將以現款支付,其餘的16億美元將遞延付款,預計將在2014年完成。據了解,16億美元的遞延付款將滿足德文公司70%的資金需求,並使得中石化承擔這些油氣田80%的開發成本。

中石化表示,這次收購開拓了中石化在美國的油氣業務,是一次互利雙贏的合作,雙方將快速推進油氣田的商業化開發。在過去一年中,中石化海外搶油併購的對象遍及全球,包含印尼、澳洲、巴西等地,但近來逐漸將目標瞄準北美,去年就曾以20億美元的代價取得加拿大Daylight油氣公司的股權。

中國近年來對於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並且積極參與海外的油源開發與油田股權併購,希望獲得穩定的石油來源來支撐國內的經濟成長。但由於全球原油最豐沛的阿拉伯地區油田大多已被歐美企業控制,中國企業只好將目標放在成本較高的油砂與海底油田項目,以避免與歐美列強直接競爭。

根據統計,中國去年在海外能源併購的項目中就耗資超過200億美元,其中中石油國際投資的金額更位居全中國第一,該公司斥資54.3億美元買下加拿大EnCana能源公司的油頁岩開採權,創下去年單筆海外能源投資金額的新高紀錄。

我們的觀察:

第一、美國頁岩油氣資產最近是熱門話題,其豐富的含油量可以解決中國對於海外能源的需求,雖然開採成本較高,但目前技術已有突破。

第二、開採油頁岩的都是中小型的企業,其股價自然水漲船高,成為收購的對象。

第三、美國國會現在已有聲音,要求政府規範中國對美國油頁岩公司的收購。

第四、阿拉伯油田大都為歐美控制,中國政府只好專注在成本較高的油砂、油頁岩和海底油田項目,但有可能因禍得福,因為現在這些項目的開發潛力不亞於阿拉伯油田。

第五、中國大陸正要成立超級能源部,台灣應該趕快制訂具有前瞻性的能源政策。

百腦匯
藍天旗下中國通路3C賣場百腦匯2012年將往中國2、3線城市擴張,目前有10個項目在建中,預計有2到4家店點今年開幕。而應對商業版圖擴張所增的高端人才需求,百腦匯將返台招募百名高階主管,起薪是台灣的1.3倍起跳。

百腦匯公關總監吳佳容昨日透露,目前百腦匯在建的10個項目落點,包括武漢、蘇州、貴陽、鹽城、貴州、汕頭、德州、泰州、鞍山、營口等。儘管去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百腦匯仍作到22家商場日均人流達50萬人次,2011年百腦匯租金與廣告總營收預計達12億人民幣(下同)。

她表示,雖中國傳統IT商場受到網購及3C連鎖商場擠壓,百腦匯仍逆勢成長,今年將有2到4家新商場將開幕營運,預計2012年總營收增幅將達20%以上,超過14億元,獲利預計再增長30%。

隨版圖進一步擴張,百腦匯將回台廣徵高階主管人才,包括財務主管、店總經理等,預計人數上百名。吳佳容說,訓練一個人才成熟需要2年時間,而台灣人才忠誠度高、盡忠職守、好溝通等特性,讓百腦匯決定返台招才,起薪將是台灣的1.3倍。而員工推薦人選若順利通過適用期,其推薦人也將獲得4萬元台幣的獎勵。

除新增IT商場外,百腦匯IT商場品牌經營、服務升級也是未來的品牌發展重點。目前百腦匯積極引入異業合作,設有餐飲、遊戲、電腦體驗區等複合式IT商場模式,例如未來將開幕的汕頭百腦匯,就是以大型的複合式IT商場概念構建。

我們的觀察:

第一、服務業是台灣的未來,但服務業的決戰市場不在台灣,而在中國。

第二、台灣服務業應強化競爭力,並大輻提高人才的薪資待遇,否則遲早會流失。

第三、台灣服務業要積極上市,用股票吸引人才。

第四、台灣的服務業要將核心價值留在台灣,並且轉換成可以複製的商業模式,迅速在大陸拓展。現在大陸關切的已不是製造業 -> 服務業,而是服務業1.0 -> 服務業 2.0。

一茶一坐 / 魯肉飯
頂新集團旗下的複合式台式連鎖餐飲品牌一茶一坐總裁陳定宗表示,一茶一坐在大陸32個城市已擁有約115家店。另一個新開發走平價路線的副品牌「魯肉飯」首家餐廳10日將在北京新光新天地開業。

一茶一坐5日在上海舉行年度感安茶會,陳定宗表示,2002年一茶一坐在上海新天地開出第一家店後,在北京、杭州、寧波、南京、瀋陽、武漢、深圳等地,已擁有約115家連鎖餐廳,8日成都店也將正式開幕。

陳定宗表示,一茶一坐目前每個月來客數約80萬人次,客層以25歲至40歲的女性消費者為主,人均單次消費約人民幣60元(約新台幣300元)。

陳定宗介紹,「魯肉飯」將提供魯肉飯、雞肉飯、爌肉飯等台灣經典美食,平均消費單價約人民幣25元至30元,走平價路線,而且講求快速點餐、送餐。不像一茶一坐是由服務生到餐桌旁點菜並送菜,消費者在「魯肉飯」將是在櫃檯點餐並自己取餐。

一茶一坐早前曾傳出三年內要在香港上市的消息,不過,陳定宗5日表示,一茶一坐在歷經2005年、2007年及2008年三次融資後,目前資金充沛,光是獲利加現金流就足以因應展店需求,因此目前尚無新的融資規劃。陳定宗強調,目前一茶一坐的營運及獲利絕對符合各地上市條件,但現在需考慮的是,究竟在哪個市場上市、哪個時間點上市對一茶一坐長遠發展最有利。他預期,2012年全球資本市場表現恐怕都不理想,應該不會是企業上市好的時機點,對企業而言,今年「自保」可能更重要。

我們的觀察:

第一、一茶一坐比85°C和其它台商都早,自2002年起就在大陸發展連鎖餐飲。

第二、照理說一茶一坐應該很有競爭力,早就上市了,其實不然,至今上市沒有時間表。

第三、還是有許多外資VC和PE捧著錢給一茶一坐,包括紅杉資本沈南鵬,甚至還有康師傅。

第四、但是著名VC/PE大筆投資並沒有帶來效益,股東之間不同的意見有可能拖慢了一茶一坐的上市發展腳步。

第五、「快餐連鎖」比「簡餐連鎖」看來更有競爭力,因為周轉率高,連一茶一坐也必須改變策略走更平價的路線,美國麥當勞股價創新高是有道理的。

美國汽車
美國去年12月汽車銷售持續走高,通用、福特(Ford)和克萊斯勒(Chrysler)的業績都優於市場預期,且去年全年車市的表現為2008年來最佳。隨經濟好轉帶動消費信心回溫,今年車市可望加速復甦。

Autodata資料顯示,美國去年12月汽車銷售比去年同期增加8.7%,折合年率為1,356萬輛,創全年第二高銷售紀錄,且為連續第四個月高於1,300萬輛,意味著今年車市展望甚佳。去年總銷量較前年躍增10.3%,達1,280萬輛。

美國三大車廠銷量全數勁揚。通用12月銷量攀升4.5%至23萬4,351輛,全年銷售銳增13%至250萬輛;福特上月也增10%至20萬9,447輛,全年則增11%至214萬輛;克萊斯勒12月銷量大增37%至13萬8,019輛,全年更成長26%至137萬輛。

Edmunds.com分析師克拉伯說,克萊斯勒2009年聲請破產保護時,市場曾十分質疑這家車廠能否存續下去,但克萊斯勒用事實證明一切。美國車市曾在2008年跌落16年來谷底,如今三大車廠全年銷售都出現兩位數成長,總市占率也從去年的45.2%擴增至47.1%。

通用美國銷售副總裁強森說,過去五個月來,汽車業每月至少創造出10萬個職缺,已創2006年來持續增聘人手最長的時期;福特預期,今年美國經濟將擴張2%至3%,而汽車銷售可望達1,350萬至1,450萬輛,全球銷售量預估在7,500萬至8,500萬輛。

此外,起亞汽車12月在美銷售大增43%,遙遙領先其餘亞洲品牌。現代與起亞汽車去年銷量合計增加26%,達破紀錄的113萬輛。IHS Automotive預估,今年起亞的銷量可望攀升23%

日產汽車上月銷售增7.7%,豐田略增0.4%,本田則銳減19%。豐田與本田的產量因受311強震及泰國洪患重創,去年在美國市場寫下30年來最糟表現,全年銷售都減少近7%,豐田市占率還掉到2004年來最低的12.9%。不過豐田北美銷售主管藍茲預期,今年豐田將以超越同業的成長步調,使銷量比去年成長15%至190萬輛左右。

我們的感想如下:

第一、美國汽車業是美國國力的象徵,雖然金融海嘯跌了一跤,但是復甦非常強勁。

第二、歐巴馬出手成功拯救了美國汽車業,時間、手段和魄力值得學習。

第三、日本豐田出了問題影響美國銷售,歐債影響德國以外汽車公司在美的銷售,美國汽車業則剛從大病復原,所以韓國的起亞汽車才會成為美國去年車市大贏家。

日航IPO
日經報導,去年走出破產的日本航空公司(JAL)決定重新上市,彭博資訊則引述消息來源報導,該公司最快9月辦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最多籌資1兆日圓(130億美元)。

日航IPO若籌到1兆日圓,將與2010年日本第一生命保險公司的IPO規模相當,可能是日本自1998年來兩件最大的IPO案之一。根據彭博資料,日本無線通訊商NTT移動通信網(NTT DoCoMo)在1998年籌資2.1兆日圓。

日航也可能是繼2010年美國通用汽車籌資180億美元後,全球規模最大的IPO案。通用與日航都曾歷經類似過程,聲請破產、裁員、且在政府支援重組下恢復營運。

航空策略公司董事長漢斯福德(Neil Hansford)表示:「日航好轉得很快,而且在廉價航空對手參與市場之際,此次IPO是非常樂觀的估值。」日航曾是全球最大航空業者,2010年2月下市,在裁員三分之一、淘汰飛機與刪減虧損的航線後,去年3月已脫離破產保護,預估至今年3月底止的2011年度淨利可達1,200億日圓。

消息人士說,日航計劃7月向東京證交所提交IPO申請。日航最大股東「企業再生支援機構」(ETIC)去年7月15日的聲明表示,野村控股、大和證券、三菱UFJ摩根士丹利證券、瑞穗證券與SMBC日興証券,已受聘為日航國內售股承銷商。ETIC過去為支援日航挹注3,500億日圓資金,但須在接管日航三年後的2013年1月前售出持股。

帶領日航重建的日航董事長稻盛和夫,是電子公司京瓷集團創辦人。根據富比世雜誌,他的身價高達9.2億美元,在日本富豪榜上名列第28名。

我們感想:

第一、日本政府重整問題產業,真是太厲害了,總是能在最危急的時候出手。

第二、稻盛和夫不愧是經營之神,竟然能在短時間就將日航turn around,台灣不知有沒有這種人才。

第三、這和美國政府在金融海嘯時出手buy out AIG類似,買下來之後迅速將AIG亞洲業務上市套回現金。

第四、日航最大股東是「企業再生支援機構」(ETIC),看起來是和PE類似的組織,台灣應該好好研究他們的模式,政府才能有效解決四大慘業的問題。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國壽/台新金/特別股 陸企海外併購 金管會/研究報告 索尼/S-LCD 平潭台商 獲准發人民幣債券 民營化 中國/IPO籌資王 中投/戴姆勒 華虹/宏力

國壽 / 台新金 / 特別股
國泰金控27日宣布,子公司國泰人壽自新橋資本手中買下台新金控丁種可轉換特別股,總金額47.39億元,取得近2.59億丁種特別股,約占台新金股權3.45%。國壽表示,主要是看該特別股每年的固定配息,目前尚不考慮轉換為普通股。

國壽此次買下新橋手中的台新金丁種特別股,約占新橋手中所有台新金丁種特別股的41.67%,新橋這次轉手國壽每股價格18.3元,國壽說,台新金昨天收盤價10.5元,目前並不考慮轉換。

台新金丁種特別股為非累積,每年固定配息6.5%,滿10年時配息提高到10%;國壽因取得成本較為便宜,換算每年殖利率可提高到6.85%,今年台新金前11月稅後獲利有89.3億元,國壽表示,明年丁種特別股肯定可配息,預估明年可拿到3.25億元的利息。

美商新橋資本於2006年成為台新金私募現增的外資策略夥伴,認購80億元普通股、120億元特別股與70億元可轉換公司債,合計270億元,取得台新金約18%股權。其中,新橋持有的可轉換公司債每年有2.75%配息,已在今年中全數贖回,新橋現持有台新金普通加特別股約15.9%。

至於這次移轉的丁種特別股,2015年時台新金可主動call回,但若不提早買回,利息便要提高到10%,且明年台新金的丙種特別股即將到期,丁種特別股配息順位將提前,但因是非累積性質,若當年度台新金提存各項準備及法定公積後已無盈餘,就不會配息。國壽表示,現階段國內幾乎找不到6%以上的投資工具,因此這項投資是極佳的選擇。

我們的觀察:

第一、新橋(TPG)是第一家來台灣投資金控的大型國外私募股權基金,轉眼間六年已經過去了,新橋當時的負責人單偉健也已經過檔到Pacific Alliance Capital (PAC),令人感到黃粱一夢,往事如煙。

第二、當年投資台新金的不只是TPG,還包括索羅斯等其它基金,金額都在十億美元以上,台新金是國內金控引進外資的先行者和創新者,但也跌跌撞撞,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第三、新橋不只在台灣是創新者,在中國大陸也率先投資控股「深圳發展銀行」,為第一家控股中國大陸國營銀行的外資PE,兩年前成功退出,高價賣給平安保險,新橋獲利高達6~7倍,成為教科書經典範例。台灣的金融開放甚至比不上大陸,令人遺憾。台新金想要併購彰銀,結果踢到鐵板,遭到各界撻伐,最後無疾而終,甚至差一點破產。

第四、台灣對外資不夠友善,未來股權出售勢必走上財團化「類PE投資者」(如尹衍樑和旺旺等)的途徑,這次新橋也是將股權出售給國泰。

第五、以現在時點,投資台新金特別股風險對國泰極低,2015年台新金若不執行call回權,股息便要提高到10%;雖然本特別股是非累積性質,但是台新金最壞的時機已經過去,未來不配息機率較低。

第六、台灣還有不少二、三線銀行未來需要增資,滿足BASEL III的規定,不妨多設計對機構法人具有吸引力的創新特別股作為投融資工具。

陸企海外併購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企業華為、中石油海外併購屢屢受阻,中國商人黃怒波冰島購地申請被拒,青年汽車和龐大集團7億元人民幣收購薩博(SAAB)告吹。越來越多的事件表明,中國企業實施海外併購正在遭遇全球投資保護的寒冬。

中國大規模的海外投資被視為「中國崛起」的標誌。隨著經濟總量加速擴張以及對資源和技術需求的不斷增加,加上中國實現內外經濟再平衡的需要,中國企業「走出去」已從傳統的商品出口發展到海外上市和海外建廠,再到大規模的海外併購,進入主動積極進行全球戰略布局的新階段。

目前,全球經濟形勢依然嚴峻,以歐債為代表的主權債務危機持續發酵,影響逐漸蔓延,多國經濟陷入困境,失業率普遍增高。在此背景下,不少國家政府加大了對經濟的干預力度,提高海外投資和併購門檻。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統計資料,當前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只占所有在美外國直接投資的0.1%,而歷年對美投資存量也僅為23億美元,僅占千分之一,這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美國很多領域未對中國投資敞開大門。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在判斷交易是否威脅國家安全時,主要考慮國防以及保持競爭優勢、防止外來壟斷等因素。譬如,美國對通信、航空、航運、水電、土地、不動產等方面的外來投資有嚴格限制,以防公共服務和公共利益被外資控制。

華為公司在2008年聯合美國基金貝恩資本競購3Com公司告吹,2010年競購摩托羅拉移動網路業務受阻,2011年被迫退出收購美國伺服器技術公司三葉系統公司部分資產。

「去全球化」風潮或難以避免,中國需要有遭遇投資壁壘的思想準備,培育降低風險、規避風險的能力。未來10年,海外投資利益將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核心利益之一,而保護權益、駕馭風險則最為關鍵。

我們的觀察:

第一、全世界對中國又愛又怕,雖然中國市場商機龐大,但是和中國企業做生意打交道還是有隔閡,全球「恐中症」不是只有台灣才有。

第二、大陸和台灣企業攜手走出去,或大陸借道台灣再拓展海外市場是可行的模式,可以降低全球企業對大陸的敵意,但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模式,可能要等到選舉以後了。

第三、中國對台灣的投資可能會先從較不敏感的領域開始,比如說最近中投和新加坡GLP聯手投資16億美元日本房地產,就是很好的例子,八十年代末期日本人也有收購美國紐約洛克斐勒中心的經驗。

第四、假設馬英九能夠連任,那麼明年應該會有較多的「陸資來台」投資或併購項目。只要政府願意開放,金額成長10倍到20億美元應不是問題。

金管會 / 研究報告
金管會再出招,祭出券商分析報告經由媒體揭露後3個營業日,券商買賣超該股與報告內容相反,且交易數量計達該個股交易量5%,券商必須公開揭露是由客戶還是自營部門下單規定,對此,外資分析師不諱言,金管會這項新規定「很可笑」,客戶選擇同時在很多券商下單,無非就是不想被看穿進出方向,導致成本的增加,新規定上路後,客戶仍有規避方式,預料新規定的實質作用不大。

針對金管會要求券商出具報告要與買賣進出一致的新規定,外資表示,撰寫報告的研究部門與投資銀行的自營部及客戶本來就分屬不同單位,客戶是否採用報告中的意見、如何下單皆非分析師所能掌控,直言金管會的新規定很可笑,並認為,對外資未來操作的實質影響並不大,僅將新規定視作大選前政府的操作。

外資分析師指出,特別是避險基金等客戶選擇同時在多家券商下單的原因,無非是不想被發現進出動向,避免跟單成本的上升,而研究部門出具報告時,客戶也不一定會採信報告中的觀點,金管會要求券商報告與買賣進出一致新規定上路後,投資銀行也可能藉由交易員與客戶進行溝通,客戶可以收到A券商出具報告後選擇在B券商下單的操作方式,避免報告與買賣進出不一致的狀況。

我們的感想:

第一、這是和國際潮流和慣例背道而馳的做法。外資券商的研究部門是獨立作業和經紀部門完全分開,關於此點外資和我們主管機關溝通很多年了,政府不是不瞭解,為何還要制定這樣不切實際的規定?

第二、台灣主管部門很多法令規定是要保護小股東的權益,但結果卻正好相反。一個例子是將承銷抽籤比例從10%提高到60%,造成今年新股IPO價格普遍下跌。散戶只想賺差價,機構法人才是股價支撐的保證。主管機關只看到85oC、宸鴻等超級大熱的IPO,卻沒有考慮到這只是在市場好時的少數特例,不符現況,結果造成市場籌碼混亂,賣壓沉重,說明不合時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政策對證券市場的負面影響有多重大。

第三、台灣經濟發展的趨勢應該走向開放,特別須強調「國際化、自由化」,金管會的新舉措嚴重地違反了這個方向。

第四、不只是政府,現在連企業也興起了干預市場的想法:宏達電告花旗證券分析師,在全世界可以說絕無僅有,是一種典型的「權力的傲慢」,台灣政治上標榜自由、民主、人權,經濟上卻走向管制、壓抑和恐嚇,長遠來說這會傷到台灣的形象,應該「適可而止」。

索尼 / S-LCD
索尼、三星終於拆夥!雙方26日宣布,三星將以1.08兆韓元(約新台幣283.58億元)的代價,買下索尼手上約5成的持股;不過雙方仍簽訂供貨協議,索尼仍有半數面板將向三星採購。隨著兩家公司分道揚鑣,索尼面板採購會更有彈性,未來可望擴大對台採購。

為能獲得穩定的面板零組件供應源,三星與索尼於2004年4月時共同出資成立液晶面板合資公司S-LCD,雙方各持有約5成的股份;目前旗下有一條7代線和一條8.5代線,主要生產液晶電視面板供應給兩家公司所需。公司成立時的資本額約2.1兆韓元,不過一直是賠多賺少,在金融風暴時S-LCD減資再增資,目前資本額約3.3兆韓元(新台幣866億元)。合資公司虧損連連,而三星液晶電視版圖不斷擴大,把索尼從電視霸主的地位拉了下來,讓兩家公司漸行漸遠,近年來分手的傳聞不斷。

索尼表示,所持有的S-LCD股權約值1.08兆韓元,三星將全額以現金支付,預計將在2012年1月底前完成,而索尼也將在明年3月份結算的第三會計年度認列約660億日圓的損失。不過雙方仍然就液晶面板事業簽訂了新的合作契約,今後索尼可依照市場價格彈性地採購面板,而索尼明年仍有半數的電視面板會向三星採購。

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在合資關係解除之後,未來產能調配的彈性會更大,7代線可以轉進監視器面板生產,至於空出來的5代線產能則是可以用來生產當紅的平板電腦面板,與台灣面板廠的競爭會更大。

我們的觀察:

第一、韓國和日本合資本來就非常難得,拆夥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第二、分手的重要理由是合資公司沒有賺錢,虧損八年,三星買下來以後可以和其現有LCD業務再整合,比較容易賺錢。

第三、三星的電視業務成長快速,超越索尼,相信也是造成分手的原因。

第四、日本和台灣為何沒有這種合作生產模式?十年前聯電曾經收購日本半導體公司,去年中美晶也收購日本Covalent,成為全球第五大半導體原料供應商,但是和三星/索尼這種上下游產銷合一的模式都不一樣。

第五、政府最應該探討的是和日本企業的「股權合作」,「台日聯合」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都是雙贏,鴻海都已經買下日本索尼工廠的紀錄,也許不久的未來我們會看到索尼和鴻海成立合資公司,從技術、生產、市場全面合作。

平潭台商 獲准發人民幣債券
大陸對台灣金融再開綠燈,日前頒布「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特許在福建平潭綜合試驗區內的台資企業,可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並研究在香港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可行性。該規定是大陸首次提出開放台商在大陸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預料將引起台灣金融界高度興趣。

有關大陸特許台資在平潭發行人民幣債券事宜,福建省外經貿廳官員受訪時透露,富邦金控日前曾表達在當地發行人民幣債券意願,一旦申請獲批,將成為首家在大陸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台資企業,而有意申請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平潭台資企業,得透過中國人行在平潭分支機構的管道申請,再呈人行總部特批。

針對福建官員透露訊息,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昨天接受本報查證時則表示,現階段富邦金在大陸註冊的子公司,僅有富邦財險,現在並無送件申請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計畫,若未來有合適機會,有可能爭取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富邦財險為由富邦金旗下的富邦產物保險公司與富邦人壽共同出資人民幣4億元,在2010年於廈門成立總部。

根據發改委公布的平潭規劃,其中還包括通關、稅收、金融、財政、投資、金融、兩岸往來、台胞就業生活、土地政策等多項對台優惠措施。

其中金融部份,除了明確支持台灣金融機構在平潭設立營業和分支機構,及允許當地金融機構辦理新台幣現鈔兌換業務外,最受矚目的是,允許平潭綜合實驗區內的台商投資企業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

我們的感想:

第一、大陸的招商手段越來越新,為了吸引台商到新開發的平潭去,竟然可以批准人民幣債劵的發行。這不能算是人民幣金融中心,但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地區性人民幣業務試點。

第二、由這次開放人民幣債劵發行政策,可以看得出來平潭在海西政策地位的重要性。平潭書記是原先晉江的書記,曾經成功地協助當地企業的轉型、上市和國際化,到了平潭應該可以大顯身手。

第三、目前已經有五家台商成功地在香港發行人民幣的「點心債」,包括大型企業日月光和亞泥,也有很迷你的企業如新焦點。國內投信爭先恐後推出人民幣新價商品,金管會也大幅度開放金融機構推出人民幣理財商品,今天市場上缺少的不是「需求面」,而是「供給面」,需要有更多人民幣商品的推出,平潭開放台商企業發行人民幣債劵提供了很好的新供給來源。

第四、未來能夠有資格發行人民幣債劵的企業應該還是像富邦銀行這樣的中大型機構,人民幣債劵不同於人民幣貸款,屬於資本市場商品,唯有比較具規模的企業才有資格發行。當然這些企業不會只到平潭去拿資金而已,一定也會在平潭做相應的投資,透過這項有利的政策工具,台商在平潭的發展應該可以更快地加速進行。

民營化
為了穩定市場信心,證交所近日邀請13家上市公司座談,證交所董事長薛琦更呼籲,應爭取讓中油、台電甚至台鐵等公營企業股票掛牌上市,讓全民參與投資,增加市場活絡。

證交所主管表示,證交所一直與公營企業保持聯繫。根據證交所上市審查準則,一般公司要申請上市,必須符合設立年限、資本額、獲利能力、股權分散四項等條件,但公營企業上市可以適用審查準則第六條,即屬於國家經濟建設之重大事業,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只要符合公股持有逾50%股權、實收資本額10億元、股權分散等條件,並沒有獲利能力限制條件。

證交所董事長薛琦建議國營事業單位可上市活絡台股,但經濟部表示,油、糖、水與電,均背負政策任務,如果上市後公司虧損,將造成股民損失,這是政府不樂見,因此目前並不考慮上市。

經濟部表示,早在民國60年代,由於國際糖價處於高檔,台糖砂糖業績佳,因此讓台糖上市,但是後來國際糖價崩跌,造成台糖股價下挫,當時政府認為,股價波動太大,股民的投資損失,期望政府賠償,所以最後才決定讓台糖下市。

目前台電、中油與台水,均背負政策任務,經濟部官員說,中油有浮動油價公式計算,但是因應政策考量,必要時也需自行吸收油價,而台電也是有同樣問題,如果讓中油或台電上市,雖然可以募集資金,可是如果未來因為政策包袱,造成虧損,股民是否也要向政府求償呢?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世界各國包括中國大陸的油、電事業都有民營化,亞洲連新興市場如馬來西亞都有開放。經濟部思想上還活在過去,一點道理都沒有。

第二、薛董事長的呼籲有其道理,台灣2011年上市雖然不少,但規模都太小,對外資和機構法人無法有吸引力,台灣需要有更多的「藍籌型」股票,做為好的法人投資標的。

第三、如果說台灣有什麼讓經濟部裹足不前的理由,那就是惡質的民主環境。台灣政府太弱勢,媒體和國會太強,動輒對政府修理,造成政策的滯礙難行,形同被綁架。我們可以想像立法委員為了油價的調整在立法院質詢中油董事長及經濟部長的場景。

第四、除非徹底的民營化,否則台灣政府持股相對少數的公營事業仍然無法照市場機制順利運行,中鋼就是很好的例子。與其現在讓台電、中油民營化,不如先讓已部分民營化的中鋼再「徹底民營化」,進行官股再次釋出,讓公股降到百分之十以下。日本第一和第三大鋼鐵集團都已合併了,台灣還在等什麼?

第五、台塑公安意外頻傳,遺產爭奪正在上演連續劇,還要中油派專業經理人進去解圍,實在不是很好的民營企業模範,因此現在要讓中油民營化時機也不對。

第六、眾多的公營金融機構才是最應該立即民營化的,「第二次金改」在馬政府上台後就停下來,「公公併」喊了一喊也不見下文,希望不管是藍綠當選,都能夠重新啟動「第三次金改」,加速公營銀行的民營化。

中國/IPO籌資王
儘管今年中國和香港股市表現不佳,但中國今年再度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首次公開發行(IPO)籌資總額最高的國家,顯示全球金融活動中心已從西方向東方轉移。美國上次高居IPO籌資總額榜首是在2008年。

金融時報報導,據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今年,在上海、深圳和香港進行IPO的企業總共籌資近730億美元,幾乎是紐約證交所(NYSE)和納斯達克(Nasdaq)兩大市場的兩倍。

以上海、深圳和香港三地比較,香港的IPO籌資總額達309億美元,連續第三年摘得全球桂冠;深圳和上海股市籌資逾410億美元。相比之下,紐約和倫敦證交所的籌資總額分別只有307億美元和180億美元。

然而,這個結果卻未反應在今年港股和陸股表現上,市場動盪也迫使一些企業推遲股票發行,還有一些企業在最後時刻取消上市。不過,隨著今年美國經濟復甦始終籠罩不確定訊號,歐洲又深陷主權債務危機,香港仍吸引不少西方企業上市。包括普拉達(Prada)、嘉能可(Glencore)和新秀麗(Samsnite)等外國企業,都在香港進行了標誌性的IPO。

我們的觀察:

第一、中國成為全球IPO籌資王的趨勢已經成形,未來的問題是中國資本市場對外商企業IPO開放有多快,以及外商企業多快能改變思維轉移到亞洲市場來上市。

第二、在全球企業向亞洲IPO市場遷移的大狂瀾中,台灣資本市場應該有機會,即使不能吃到魚肉,總有骨頭和湯可以分,應該加強開放,預作準備。

第三、香港的IPO金融應該和中國分開來看,因為畢竟和「中國股市」不太一樣。今年香港的IPO籌資金額以309億美元「險勝」紐約的307億美元,說明美國經濟復甦後勢強勁,以及美國仍是知識型新興企業的集資天堂。

第四、中國企業去年在美國資本市場的「信任危機」,促使美國投資人集體放棄擁抱中國概念股,而中資企業也逐步開始放棄美國股市,去年下半年只有一家中資公司在美上市,預計這個趨勢2012年會持續下去。

外商投資指導目錄
大陸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外商投資進入新興產業與服務業,眾多券商在新「目錄」出爐後一致看好包含旅遊、傳媒、醫療保健和軟體等在內的現代服務業,相關上市公司可望在政策支持下獲益。

經濟參考報報導,業內人士認為,從新「目錄」內容來看,在引導外資投資方向上,與大陸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一致,都是為了促進製造業改造提升、培育戰略新興產業、促進服務業發展、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而服務業則是政策下獲益的主力。

事實上,大陸服務業利用外資情況已有明顯改善,2011年的前11個月,外資在服務業所占比重首次超過製造業。分析人士指出,大陸的服務業正在為外資投資創造新「熱點」。

中金公司分析師侯振海則表示,新「目錄」的頒布對於大陸的現代服務業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首先在策大環境下,今年的產業政策將向現代服務業側重,而去年第四季到今年第一季資金面相對比較寬鬆,有利於題材股的活躍。

侯振海並認為,現代服務業的盈利增長和估值具有一定的優勢,受益的現代服務業類股,包括文化傳媒、軟體、環保、物流交通、醫療服務等。

宏源證券分析師刑振寧也表示,看好旅遊、傳媒、醫療保健和軟體等在內的現代服務業。他表示,在現代服務業的投資上,可依照兩大主線進行,一是能夠穿越週期獲得穩定收益的消費服務業;二是站在「微笑曲線」兩端的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現代物流業、軟體與資訊服務業和高科技技術服務業等。

我們的觀察:

第一、除了十二五之外,這是對外商投資方向最重要的政策指引。

第二、關鍵字不只是「新興產業」或「服務業」,還有「現代服務業」,包括旅遊、傳媒、醫療保健和軟體服務等。

第三、傳統的服務業如餐飲服務,並沒有在目錄內,可能是大陸認為技術含量和門檻並不高,台灣現在還一頭熱在談85°C、安心食品(摩斯漢堡)、瓦城甚至泡沫紅茶連鎖等,需要注意大陸政策趨勢,才不會成為投資泡沫。

第四、所有商務部目錄中的現代服務業,台商都還沒有明顯的大陸佈局:旅遊只限於台灣投資,傳媒走不出去,軟體向來不是台灣強項現正要開始急起直追,最有「兩岸」概念的「醫療保健」雖然有第六次「江陳會」政策大力加持,但也乏善可陳,找不到兩岸合作的利基和實例。

第五、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新興服務業都是「跨產業」的,IBM的「智慧城市」願景就是最好的例子,讓IT和各個不同產業應用面相結合。台灣最有機會的是「資訊服務業」,需要整合IT、通訊、軟體和內容等,台灣未來的最佳定位是「新興服務的跨界整合者」。

中投 / 戴姆勒
德國媒體報導,德國戴姆勒汽車公司正在尋求中國投資者,目前正與中國投資公司(以下簡稱中投)洽談入股事宜,計畫向中投公司出售5%至10%股權,若此交易順利通過,中投公司有可能成為戴姆勒汽車最大股東。

戴姆勒汽車原本股權結構就很複雜,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政府、雷諾日產聯盟都分別持有戴姆勒股權,其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投資公司Aabar持股9.1%,為戴姆勒第一大股東;科威特政府持股6.9%。另外,雷諾日產聯盟與戴姆勒互相交叉持股3.1%。

據國際金融報向賓士中國查證,中投進入持股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交易達成,中方或將持有戴姆勒5至10%的股份。報導也指出,如果中投公司持股比例達到10%,中國將成為戴姆勒公司最大股東。

汽車行業評論人張志勇接受國際金融報訪問時表示,歐洲和中東投資者在戴姆勒的股權結構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中東的緊張局勢會增加戴姆勒的股權結構的不穩定性。相比之下,中國的經濟形勢相對穩定。因此,尋找中國投資者一方面能夠平衡戴姆勒未來可能存在的一些危機和隱患,同時能夠為戴姆勒拓展中國市場提供更好的契機。
我們的感想:

第一、雙B車以往的主流市場是歐美,以後要把"歐"拿掉,改成中、美。

第二、雙B今年在美大銷,共同佔據銷售王寶座,BMW稍微領先Benz幾千輛。

第三、全球精品不只瞄準中國市場,還紛紛到亞洲來上市,戴姆勒雖然未到香港上市,但是有計畫到上海國際板掛牌。

第四、越來越多的全球一流企業會有「中資」入股,台灣投審會應該重新界定其角色和功能,不要再將有無「中資」視為審核外資的最重要先提,否則只會作繭自縛。

第五、中投早期的投資只限於天然資源和金融業,現在開始跨足全球一流品牌和製造業,值得關注。台灣只要政治正確,未來不是沒有可能引進中投入股科技或製造業,甚至聯手併購海外企業。

華虹 / 宏力
華虹半導體(Hua Hong Semiconductor Ltd.)和上海宏力半導體(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稍早前宣佈,已完成兩家公司之間的合併。華虹和宏力分別是中國第二和第三大的晶圓代工廠,僅次於排名第一的中芯國際(SMIC)。

2011年9月13日,華虹和宏力簽署合併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以換股方式完成合併。兩家公司並披露該協議的其他條款。
本月初,路透社報導指出兩家公司正在等待主管機關核准合併案。市調公司HIS iSuppli則在兩年多前便說過宏力和華虹將會合併。

“華虹與宏力都是中國領先的半導體晶圓代工廠,兩家公司都在上海浦東地區擁有晶圓廠,”華虹及宏力現任主席傅文彪說。“藉由整合雙方的生產設備、製程技術和人力資源,華虹和宏力將能優勢互補,在合併後進一步擴大其產品範圍和客戶覆蓋面,以提升規模效益。”

傅文彪指出,合併後的新公司,將能為更多客戶提供服務,同時也能提高研發能力。兩家公司表示,合併後的2011年試算營收(pro forma revenue)預期為華虹6億美元;宏力1億美元。

我們的感想:

第一、宏力是2000年時王文洋投資成立的公司,和中芯半導體SMIC一樣,都是台灣人的團隊和技術,下場也一樣,都被大陸方整合;而且股東們不合,彼此勾心鬥角,最後也都走向更大的行業合併格局。

第二、兩岸高科技產業應該合作,但合併不一定是最好的形式;另外將台灣模式一成不變地拿到大陸複製如中芯和宏力,由於沒有產業鏈群聚,也註定失敗。

第三、華虹前總理王寧國,後來到中芯擔任總經理,去年在鬥爭中又被遣走。看來中國大陸幾大晶圓廠轉來轉去,還是脫離不了台灣人才。台灣人在未來不要只當「打工者」,更應做「資源整合者」。

第四、現在TFT-LCD 還在上演同樣戲碼:台灣人才投效大陸同業,薪水不變,只是從新台幣變成人民幣,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注定失敗。

第五、經濟部長施顏祥可能是感受到了壓力,最近頻向大陸喊話,要求其投資台灣面板公司,到目前為止尚無回應。原因可能是兩岸面板產業必須「徹底整合」才有效果,「少數參股」對大陸業者如TCL來說除了帶台灣拉抬股價,並無實質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