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達電 新日光 阿里巴巴 新浪微博 奇瑞 政府補貼 安盛人壽 兩岸挖角問題 兩岸產業合作
陸企併歐企 賽維 YY成功上市
台達電 / 新日光
喊了許久的台灣太陽能產業整併潮終於發生!新日光將分兩階段(公開收購與股權收購)方式,併購台達電旗下旺能,總併購金額高達4億美元,若成功,新日光將成為台灣最大太陽能電池與模組廠,台達電則是最大股東。
新日光19日宣佈,於11月20日至12月14日,公開收購旺能13~15%股權,以每0.703股新日光股票、加現金0.5元,換1股旺能。新日光評估,收購旺能交易對價每股約11.41元,以昨旺能收盤10.5元計、溢價8.66%;第2階段合併預計明年6月底前完成,屆時台達電將成為新日光最大股東、持股約17%,兩階段總併購金額達4億美元。
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新日光董事長林坤禧表示,透過此次合作案,將可結合新日光與旺能的電池、模組及台達電的系統業務,建構具高度競爭力的供應鏈,成為全台灣最大之太陽能公司,居全球領導地位。 台達電並允諾將繼續支持新日光現任經營團隊,並於在雙方合併完成後18個月內,提供最高15億元資金,參與合併後新公司的籌資活動,強化新公司的財務結構。
此併購案由瑞士銀行擔任獨家財務顧問,瑞銀台灣投資銀行業務負責人郭嘉宏指出,歐美市場對大陸太陽能廠商提出「雙反」,對台灣太陽能就是潛在機會,新日光與旺能就是看到這方面的商機,遂促成這樁併購案。
據了解,聯發科併購F-晨星對台灣科技業併購潮起了極佳的示範作用,除了產業整合外,連併購模式都為人稱道,新日光與旺能所採用的「兩階段併購」、也就是第一階段的公開收購(tender offer)與第二階段的股權收購(share merge)模式,與聯發科併購雷同。
郭嘉宏認為,新日光、旺能的合併,對台灣太陽能產業整合將起示範作用,過去由半導體產業所延伸過來的技術仍具競爭力,只是卡在全球太陽能產業長期處於供過於求,新日光併購旺能,將牽動太陽能產業走向整併,未來勢必會有更多併購機會將陸續浮上檯面。
新日光、旺能合併後,太陽能電池產能達1.9GW(10億瓦)是台灣最大太陽能電池廠。若從全球太陽能電池廠規模來看,則排在第7位,但單純以「太陽能電池專業代工廠」來看,則是僅次於晶澳、為全球第2大。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產業整合案,兩家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在這個產業大動盪的時代,快速地結合起來,成為全球第二大的太陽能電池專業代工廠。
第二、台達電將成為未來幕後的「富爸爸」。台達電本來就是台灣最關注綠能投資的企業,這次跳出來擔任產業整合者,值得肯定。
第三、兩家台灣太陽能企業相互結合只是第一步,將來應該再接再厲,進行更多的產業整合,從台灣到大陸,從大陸到全球。
第四、新日光的董事長林坤禧來自台積電,台積電旗下業有台灣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公司茂迪。原先市場的傳聞是茂迪和新日光在探討合併,沒有想到卻由台達電搶了先機。平心而論,台達電因其對綠能產業的關注,會是比台積電更好的策略投資者。台積電作為台灣最佳的企業,未能積極參與太陽能產業的整併,反而選擇退出茂迪,不再做為長期策略投資,令人扼腕。
第五、這個併購案對於台灣其它太陽能產業的業者,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啟發,我們預期會有更多太陽能產業的整併在短期內快速發生,畢竟時機不會等人,音樂停止卻沒有找到夥伴,將會死得很慘。
第六、中國大陸業者應積極探討如何和台灣業者合作,尋求最大的策略突破口,比如說可以先參股台灣企業20%股份,未來再將資產注入,或者一起到海外去收購其它公司。
阿里巴巴 / 新浪微博
中國最大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集團,傳擬投資4到6億美元入股中國最熱鬧的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不過,阿里巴巴內部人士透露,阿里巴巴不會控股新浪微博,持股比例約15%到20%左右。 對此,阿里巴巴集團新聞發言人楊磊表示自己對此事並不知情,稱是市場傳言。阿里巴巴公關經理施致瑀昨日回應本報記者提問也表示,集團對此事不予評論。
路透引述阿里巴巴集團內部人士透露,目前阿里巴巴對新浪微博的投資洽談已步入尾聲,對新浪微博的估值為30億美元。一位新浪中層亦證實,阿里巴巴與新浪微博的確就投資事宜進行過多次洽談。
騰訊科技指出,在投資完成後,阿里巴巴將持有新浪微博獨立公司15%到20%股權,新浪微博的估值會高達20到30億美元。以此計算,此次阿里巴巴將投資新浪微博4到6億美元。 有分析認為,阿里巴巴投資新浪微博是希望藉此實現多年來尚未成功的社交網絡戰略。 事實上,新浪微博堪稱大陸最熱鬧的社交平台,儘管人氣十足,吸引許多學者專家、藝人註冊,但人氣及流量並沒有帶來實際的盈利。
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擁有淘寶、支付寶、天貓等多個獨立事業群,在最近一輪融資中,集團估值已達400億美元。去年淘寶加天貓商城全年銷售額為6,100億人民幣。分析人士表示,淘寶目前已經成為新浪微博的第四大流量出口,雙方的系統性很強,用戶匹配度極高。如果雙方合作,可能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根據新浪發佈的今年第3季財報顯示,今年第3季新浪淨營收為1.52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7%,淨利潤990萬美元,卻比去年同期下滑70%,這組財報披露後,新浪股價更大跌15.12%。
截止2012年9月30日,微博用戶數量已達4.24億人,但平均每天活躍的用戶僅為4,230萬,活躍用戶僅佔用戶總量的10%左右。收入方面,新浪微博廣告收入約2,000萬美元,僅佔新浪廣告收入的16%。
數據顯示,新浪2011年對微博業務的投入超過1億美元,預計2012年將投入超過1.6億美元。阿里巴巴挹注4到6億美元,可望位新浪微博開展其他業務推增新的動能。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新浪是第一代的網路公司,阿里巴巴是第二代的網路公司,都有一定的行業地位,兩者結盟,意義非同反響。
第二、新浪這幾年不是沒有創新,微博給了新浪前所未有的新生命和機遇,但再往下走,恐怕不是靠自身力量就可以成功,必須透過策略聯盟才能有所突破,更上一層樓。
第三、阿里巴巴今年中買回20%雅虎持有股份,並有中投和國家開發銀行在背後撐腰,顯示阿里巴巴已不只是另一家網路公司 (another internet company)而已,已晉升到了「中國標誌」(Chinese
Icon) 的江湖盟主地位。
第四、全球網路公司正在興起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最重要的變化是Google和微軟這些平台業者,因為蘋果的挑戰,而紛紛跨入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形成各自的生態體系。影響所及,中國大陸的平台業者如百度和騰迅,也跨足新平台的構建和品牌硬體的市場,新一波網路業的大整併不可避免,阿里巴巴/新浪的聯盟將只是第一槍。
第五、微博對手機用戶有絕對性的影響,阿里巴巴在手機平台上還未有著力點,參股新浪微博可以補貼這個缺陷。
奇瑞 / 政府補貼
昔日大陸最大的本土汽車生產商奇瑞汽車,現在盈利則需依靠政府補貼,國內競爭對手長城汽車、吉利汽車控股已經取得領先。 路透引述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的研究報導稱,如果不是政府補貼,奇瑞已經連續3年虧損。值得關注的是2009和2010年的虧損,因為得益於政府的刺激政策,這兩年汽車銷售激增。
根據聯合資信報告,奇瑞這兩年的獲利分別為6,600萬元人民幣(下同)和2.4億元。該公司在這兩年獲得的補貼分別為6.33億元和11.2億元。 大陸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集中力量於少數產品和品牌、以獲得更大投資效益的車廠最後脫穎而出,福特汽車在2009年曾運用這個策略避免了破產。
行業諮詢機構益普索(Ipsos)的分析師葉盛表示:「4、5年前,所有的本土品牌都難分高下;但現在,那些產品策略更集中、也更謹慎的廠商已經領先。」 葉盛表示,如果奇瑞專注於發展低成本品牌奇瑞QQ,它應能保持領跑者的地位。 相反,奇瑞推出數十款新車,而且差異化不大,甚至還新創立了兩個品牌「瑞麒」和「威麟」,但卻一直沒有暢銷起來。
奇瑞董事長尹同耀在談及多品牌策略時常說,「多生孩子好打架」,但他的「孩子」雖多,卻處境艱難。 根據官方數據,今年迄今奇瑞汽車銷售較上年同期下滑13%,是2011年下滑6%的兩倍還要多。奇瑞在2011年售出64.17萬輛汽車。 奇瑞汽車9月宣佈對業務進行重大重組,其中包括結束銷售表現不佳的瑞麒和威麟兩個品牌。
相較之下,長城汽車20年前還只是一家低價皮卡(Pickup)生產廠,如今已經成為大陸最大的運動型車(SUV)和皮卡車生產商。 長城汽車第3季淨利增長逾1倍至15億元,是奇瑞2009至2011年淨利的3倍。長城汽車發言人把公司的成功歸因於重點發展和謹慎的策略。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政府會積極補貼策略性產業,汽車工業即是其中之一。過去十年,大陸盡一切可能發展汽車工業的自主創新,現在已有初步的成效,但是距離歐美和日本的水平仍然很遠。
第二、企業不能靠政府補貼生存,只會越來越沒有競爭力,太陽能產業無錫尚德和江西賽維的破產均是前車之鑑,仗著有地方政府撐腰,拓展速度超出市場常規,產能過剩,終致滅頂。
第三、奇瑞和吉利差不多同時間崛起,但近年來吉利已經超越奇瑞,而且走出去收購Volvo,將彼此距離大幅拉開。成功的關鍵是「機制」,奇瑞是國企,吉利是民企。奇瑞唯有盡快私有化才能以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帶動企業的成長,否則只會繼續沉淪。
第四、奇瑞採取多品牌策略,對於一個技術和品牌均不成熟的企業來說,這是致命的失誤,難怪今年會結束瑞麟和威麟這兩個品牌。這也證明奇瑞缺乏好的管理人才,特別是有經驗市場營銷主管。
第五、奇瑞應該引進PE,徹底改造。它的問題都是基本的管理問題,和機制有關,只要把制度調整,應該很快就能再上正常經營的軌道。
安盛人壽
第三度要來台設據點的法商安盛人壽(AXA)19日宣布,法國總部決定不再繼續對台申請投資,原訂新台幣20億元投資金額,也將轉往亞洲其他國家投資。
金管會則表示,5月駁回安盛人壽申請來台設分公司案,主要是安盛先前二度退出台灣市場,影響台灣保險市場穩健發展,且今年的申請案亦未保證長期經營,更未取得其百慕達官方的核准;但之後安盛即未再正式遞件申請來台,金管會也沒有表達一定駁回或不准的意思。
安盛在5月被金管會駁回之後,仍積極在台招兵買馬,招募許多在台外商壽險公司協理、副總級以上人馬,且已談定許多行銷高手要加入;但昨天法國總公司的決定讓安盛已招募的40多位員工相當震驚及遺憾,由於安盛資遣等後續細節尚未出爐,員工多表示尊重安盛決定。
安盛人壽法國總部與宏利人壽、英傑華人壽總部接觸後,加上透過多管道了解保險局意向,評估再次遞件也可能被駁回,安盛人壽總部向台灣籌備處人員透露,國際級品牌不容再次被駁回,將損及公司形象,因此決定取消投資台灣計畫,先前已投資逾3億元招兵買馬、買電銷總部的資金也將認賠,並開始處分資產。
金管會表示,銀行市場飽和,台灣已有10年以上未核發新的銀行執照,只准併購市場上已有的銀行、金融機構;保險最後一張新發執張是2008年准許蘇黎世人壽重返台灣市場,接下來雖未「凍結」,但會審慎評估,申請者必須說服金管會,且最好仍是以併購、承受台灣相關保險公司股權為宜。
我們的看法:
第一、安盛人壽兩度進出台灣市場,有其總部經營的考慮。金管會認為其對台灣市場長期承諾不夠,也有其考量。
第二、但台灣畢竟不是中國大陸,招商引資又是台灣現在的重點。任何政府行政裁量權的干預,都只會降低外國投資者對台灣的信心。
第三、投審會從來不會去調查外國投資人對台灣的負面意見,也不會去理解這些行政措施對將來招商引資所造成的影響,一定要等到美僑商會或歐洲商會出了白皮書建言,感受到外在壓力才會有所動作。
第四、英國保險公司英傑華 (Aviva) 是另外一個例子: 金管會強調其一定要找到新的買家才能退出台灣市場,這些都是”退出障礙”(barrier of exit) 的例子,和進入障礙 (barrier of entry) 一樣嚴重。
第五、台灣正在積極發展區域財富管理中心,並且以開放人民幣業務為金融改革主軸,本週主管機關還在討論有關人民幣保單開放事宜。外資保險公司好不容易重啟對台灣市場的興趣,可以保險切入理財商品和財富管理,卻被澆了無情的冷水,這對台灣朝向區域財富管中心發展是一重大的挫敗。
兩岸挖角問題
「第二屆兩岸產業合作論壇」昨天登場,經濟部次長杜紫軍警告,兩岸產業合作若僅依據己方利益各自發展,競爭可能大於合作。他並呼籲陸方重視兩岸人才挖角問題,制止惡性挖角。 據了解,這是我方首度在兩岸具官方性質的論壇上向大陸提出我方對大陸挖角台灣人才的關切。杜紫軍盼這項呼籲,讓大陸正視並建立兩岸良性互利的人才交流循環。
杜紫軍不諱言,大陸惡性挖角台灣人才,已嚴重衝擊台灣國際競爭力及創新自主性,不僅引起社會關切反彈,也不利兩岸長遠利益。 杜紫軍說,立法院下周將要審議「營業祕密法」,屆時對人才的移動及不當的把企業智慧財產權帶到對岸的競爭對手,將受到嚴厲處罰。他也盼大陸可以採取措施,制止兩岸人才遭惡意挖角的問題。
杜紫軍拋出這項呼籲,立即引來台下兩岸產學研界的迴響。「認為說到業界心坎裡」,與會產學研人士認為,上次奇美電面板廠工程人員整批被挖角到大陸,台灣智庫研究人才被大陸挖角者更不在少數。
一位智庫人士就透露,從今年上半年以來,大陸企業透過第三地迂迴來台設立研發中心,挖角台灣科技界人才有增多趨勢,甚至連我方積極培育的手持裝置顯示器(AMOLE)人才,也遭挖角。 該人士認為,這樣挖角,不僅分散台灣研發團隊的戰力,原本一個研發團隊3年內可以研發出成果,可能因研發團隊陸續被挖角,「戰力分散」,不利研發成果累積,這對兩岸長遠的產業發展均不利。
不過,對我方這項呼籲,昨天出席論壇的大陸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並未正面回應。杜紫軍說,陸方還需要思考時間。 第二屆兩岸產業合作論壇昨在新竹舉行,這是兩岸依據經合會架構下召開的官方性論壇。我方由杜紫軍與陸方張曉強分別以論壇共同召集人發表主題演講。
杜紫軍在會中以「務實合作,再創兩岸產業新局」為題發表演講時指出,過去30年來,兩岸經貿往來不斷擴大,已不再是獨立發展的兩個系統,而是既互補又競爭的產業生態。他並警告,未來兩岸產業若完全依據己方利益各自發展,競爭可能大於合作,將出現經濟利益不能和諧的情況。
因此,杜紫軍認為,兩岸亟需推動更積極的產業政策,深化合作與互惠層次;對兩岸產業合作,杜紫軍並提出3點呼籲與3項建議,除正視兩岸人才交流合作,勿淪為關鍵人才彼此挖角問題外,也建議面對其他競爭國家全球布局策略下,兩岸產業分工應更積極思考如何在重要產業的發展議題上建構符合共同利益的產業分工體系,以及盼大陸在經營法規限制作進一步實質鬆綁。 另外,杜紫軍也呼籲,首先在兩岸重點產業合作如石化、半導體、LED照明、面板等,應以水平分工與資本合作,取代競爭。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對台灣挖角,一個原因是大陸自己的科技產業興起,和台灣形成競爭,三安 (LED) 和 TCL的華星光電 (面板) 都是例子
第二、台灣政府遲遲不肯開放陸資投資台灣「明日科技產業」是另一個原因。這是很愚蠢的做法,因為台灣並沒有禁止這些高科技公司到大陸去投資,大陸不能對等投資台灣乾脆改用挖角的方式。人才是企業的靈魂,人被挖走了,企業的價值即不復存在,到時候連最基本的資產價值都無法體現。
第三、高科技產業從「兩岸垂直分工」發展到「兩岸產業鏈競爭」,代表一個新世代的來臨,台灣至今還沒有整體的對策,可以看得出來這將會是另一個崩壞的開始。
第四、兩岸如果能攜手合作,應該把目標對準海外,共同收購歐美日技術或企業,形成”大陸資金+大陸政策+大陸市場+台灣人才+台灣技術+台灣管理”的有機共同體,太陽能 (光伏) 產業最有可能。
兩岸產業合作
由於台灣與大陸相互投資比例不對等,對台灣發展愈趨不利,產業大幅空洞化,在昨天舉行的「第二屆兩岸產業合作論壇」分組討論「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與促進雙向投資」時,產官學界人士拋出兩岸產業合作機制新思維,建議兩岸應共同研究、雙向試點、共享市場。 這場研討會邀請兩岸產官學界人士包括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鐘焰等與會。
大陸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劉雪琴表示,據大陸商務部統計,台商到大陸投資持續爆發性成長,近10年台商到大陸累計投資項目為8萬7358件,投資金額達563.6億美元;從2009年台灣開放陸資來台以來,截至10月29日,陸資來台投資項目僅133件、投資金額7.22億美元,顯示兩岸投資嚴重失衡。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說,台商製造業大都移至大陸,隨單項投資增加,對台灣愈趨不利,已形成台灣產業空洞化,對兩岸長期發展不是好現象,雙向投資是很好的平衡發展趨勢。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鐘焰認為,要促進雙向投資、增加陸資來台投資比例,重點不僅是兩岸開放,關鍵在陸資要能穩定預期來台利益在哪?陸資來台目標大多不是台灣市場,而是把台灣當成國際化跳板,打造更大利益空間。
從大陸十二五擴展內需政策來看,大陸本地產業發展結構逐漸走向「向前整合」與「向後整合」趨勢,以往台商在大陸發展多採「台灣接單、大陸加工、歐美出口」模式,與大陸企業為產業垂直分工、互利均衡情勢,不過這種合作關係隨大陸企業轉型,與台灣企業形成激烈競爭關係。
加上世界不景氣,兩岸都難置身事外,面對國際競爭與產業結構轉型壓力,張五岳分析,兩岸產業高度發展,企業同質性愈來愈高,不少企業進行雙輸的殺價流血競爭,「喝一杯牛奶不必養一頭牛」,兩岸企業可透過持股比例、相互投資,創造雙贏效果。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建甫認為,大陸市場結合台灣軟實力的思維,共同搶進全球市場大餅,可以形成兩岸新經濟合作模式,建議盡速進行ECFA後續協商包括商品貿易、服務貿易等協議。
龔明鑫強調,簽署兩岸投保協議就是已經打開兩岸大門,面對大陸廣大版圖及各地不同法令規定,去「潛規則」化對兩岸相互投資有相當大幫助,未來兩岸應透過共同提升技術、採取雙向試點、共享全球市場等方式,達到雙贏效果。
對於兩岸產業合作,劉雪琴以大陸觀點認為,十八大已明確定下8年內讓大陸國民所得、GDP都增1倍的目標,兩岸合作要向創造自有品牌、高端加工轉型,建議產業合作可以朝低碳、綠色、環保等高附加價值產業發展,建立兩岸試點6大合作基地,以品質、技術、品牌、服務為核心升級。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兩岸產業合作進入新的里程碑,從單純的大陸對台灣「讓利」,到兩岸「互利」雙贏,既競爭又合作。
第二、兩岸相互投資比例不對等是大問題,台灣應盡快將法令鬆綁。
第三、這些有關兩岸投資法規鬆綁的呼籲已經講了很久了,卻未見政府有任何行動。馬政府最近焦頭爛額,問題一籮筐,從證所稅到年金,根本無法進行經濟和金融的改革,這是最令人憂心的。
第四、兩岸合作應該針對市場,包括「全球市場」和「中國市場」。大陸企業透過收購或參股台灣企業,有好的人才支持,可以更容易進軍全球市場。兩岸也可以共創華人民族品牌,布局大陸市場,LED照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至於生物醫藥、電動車也有可能。
陸企併歐企
中國企業積極「走出去」戰略展現空前能量。據外媒報導,歐債危機發生以來,今年前3季陸企在歐洲的併購數量首次超過歐企在大陸的併購數,顯示中國日益增加的國際影響力。
近年來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動作頻頻,且併購規模、總體數額急速增長。BBC(英文廣播公司)報導,據全球4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發布報告統計,這2年大陸企業把握歐洲企業債務纏身的機會,加快在歐洲的企業併購動作。
研究報告發現,今年前3季中國公司在歐洲的併購數為32筆,同期歐洲公司在中國的兼併數為26筆,陸企併購歐洲企業數量首次實現反超。2011年以來,中國企業在歐洲併購總金額達到110億歐元,預計今年全年併購額可達到去年創下的166億歐元的歷史紀錄;歐洲在華併購投資則相對保守,預計今年金額僅70億歐元。
普華永道中國小組負責人表示,中國投資者認為在歐債危機下,歐元區持續的不確定性,使他們能以更優惠條件收購債務纏身的歐洲公司,這些歐洲公司過去對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
中國公司認為歐元區持續的經濟不景氣為中國企業參與歐洲併購投資創造機遇,中國主權投資基金希望透過投資歐洲分散風險,中國企業則瞄準歐洲關鍵高端技術相關的投資。 另一全球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近日發布報告指出,中國公司對歐洲投資井噴中,中國國企仍是中國海外併購的主力軍,同時民營企業併購熱情正在逐步升溫。
報告稱,以往中國海外併購主要參與者多為國有企業,現在部分有良好發展且資金實力較強的民營企業也積極參與海外併購浪潮,但是所涉及的併購資金仍然比重較少、且併購規模有逐步降低趨勢。
報告指出,根據問卷調查,有超過70%的企業認為未來中國對外投資的主力軍仍是國有企業,但他們同時認為民營企業在未來5至10年所占的海外併購比重會越來越大,在這個趨勢下,民營企業在未來將有更多機會去開拓國際市場。
畢馬威全球中國大陸業務發展中心主席馮育勤預計,中國海外資金青睞的目的地仍以發達經濟體為主,其中服務、高端製造、新興能源等具有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行業會成為中國企業最關注的領域。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元區極度不景氣,景氣低迷,提供了併購的好機會。
第二、中國大陸企業越來越有實力,躍居成為全球併購舞台的主角。
第三、大陸投資環境在十八大之後變得很複雜,經營難度增加,陸企併歐企總金額超越歐企併陸企並不讓人覺得意外。
第四、美國對大陸仍持有高度戒心,也是大陸企業選擇更積極在歐洲佈局的原因。
第五、中國市場對歐洲企業來說有高度吸引力,也是歐企願意賣給陸企的原因。
第六、德國是陸企投資的焦點,因為有許多高端技術企業,特別是重裝備製造業符合中國目前戰略產業發展方向。
第七、中國大陸最大的問題在於國際化經營人才欠缺,若能和台灣結合,將可創造雙贏。
第八、陸企應考慮結合台企,曲線併購歐企,作法可以由參股台企開始。最近中國大陸第一大LED業者福建三安投資台灣第三大LED晶圓製造商璨圓,就是很好的例子。
賽維
美股上市的中資太陽能大廠江西賽維,因美國存託憑證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低於1美元,稍早被紐約交易所處以下市警告;這是3個月來,第4家中資太陽能企業,遭到同樣下市警告。依規定,要避免下市,賽維股價必須在6個月內,恢復高於1美元。
今年8月以來,在美股上市、且已收到下市警告的中資太陽能股,除江西賽維外,包括大全新能源、尚德電力及晶澳太陽能;美東時間19日收盤,這4家公司收盤價分別為:江西賽維0.94美元、大全新能源0.79美元、尚德電力0.77美元、晶澳太陽能0.64美元。
這消息傳出,不僅意味賽維已逼近「下市」邊緣,更意味著先前該公司為突圍解困,做出的種種努力,仍不足以被美國投資人「買帳」。
賽維總裁助理、新聞發言人李龍吉以短信方式回復證券時報採訪時表示:「暫無資訊,請等候公告,謝謝。」短短幾字,不難理解其中蘊含的無奈,卻也能夠理解賽維公司乃至太陽能業界,都需要時間找出應對危機的上上之策。
中國證券報報導,今年以來,賽維虧損持續擴大。10月19日該公司與江西省新餘市政府持股40%的江西恒瑞新能源公司,簽訂股權收購協議,恒瑞新能源將以每股0.86美元收購賽維近期發行的普通股,相當於賽維此次增資前,全部發行及流通股本的19.9%。這項動作,被業內廣泛解讀為新餘市政府,傾力挽救賽維之舉。
此外,賽維自10月下旬起,連續與中材國際、中國恩菲工程、平煤神馬集團等大陸多家「國」字頭背景企業,簽訂策略合作協議。但一系列舉措,並未能遏止賽維每下愈況的股價表現。
對於中國太陽能產業陷入歐美「雙反」困境,Frost&Sullivan中國區董事總經理王昕認為,中國太陽能產業在某種意義上,成了中國貿易順差引發糾紛的縮影。中國太陽能產業近年高速發展,出口量巨大,成為「目標」並不奇怪。
我們的看法:
第一、賽維和尚德發展到今天這種地步,CEO下台,企業瀕臨破產邊緣,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責任。
第二、大陸必須修正「國家七大新興戰略產業」的發展手段,不能再不惜一切手段支持地方產業去擴充產能,而應以負責任的態度來面對全球產能過剩現實,支持大陸企業的發展但也要同時兼顧全球產業秩序。
第三、「國進民退」,這和當年三氯氰胺事件發生時,中糧出來收購蒙牛是如出一轍。大陸政府官員應該藉由這次危機,尋找兩岸共同合作的契機。
第四、太陽能現在面臨的是全行業危機,沒有贏家。歐洲企業倒了,美國企業垮了,中國大陸害人害己,陷入「雙反」困境,自己也討不到便宜。大陸太陽能企業應該盡快由歐美下市,和台灣太陽能企業結合,改頭換面成為表面是台資主導的大中華企業,建立產業整合平台,或許能走出一線生機。
YY成功上市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2日凌晨消息,YY(Nasdaq:YY)周三正式在納斯達克IPO(首次公開招股)上市,股價最高上漲12%。在經過8個月的“乾涸期”以后,這個社交媒體平台正尋求振興中國公司的美國IPO市場。當日,YY以每股美國存托憑證10.50美元的價格IPO上市,處於此前宣佈的10.50美元到12.50美元的下限,午盤前后報11.38美元,漲幅為8.4%。YY在IPO交易中發售了780萬股美國存托憑證,籌資8190萬美元。
YY 2011財年凈銷售額為人民幣3.19億元(約合508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一倍以上。在截至今年6月30日的6個月中,YY凈利潤為人民幣2080萬元(約合330萬美元)。YY IPO交易的承銷商是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花旗集團、太平洋寰冠證券(Pacific Crest Securities)和派傑(Piper Jaffray),此次交易的收入將被用於在技術和基礎設施、品開發以及銷售和營銷活動進行投資,同時用於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在2010年中,一系列中國公司登陸美國各大證券交易所,但隨后這一市場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乾涸狀態,主要由於中國正面臨有關經濟增長、公司治理和透明度等問題。此外,嘉漢林業和東南融通等中國公司的醜聞也令投資者受到了驚嚇。上一次有中國公司在美國IPO上市是在今年3月,當時唯品會(NYSE:VIPS)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在上市之初,唯品會股價曾大幅下跌;但自上市至今,唯品會股價已經上漲了近一倍。在周三午盤的交易中,唯品會股價下跌0.5%,至12.40美元,其3月份的IPO價格為每股美國存托憑證6.50美元。
今年5月,神州汽車租賃公司撤回了原本計劃籌資1.38億美元的美國IPO計劃,原因是投資者需求表現疲弱。此外,一系列在美上市中國公司都已經決定退市,原因是其股價在美國的證券交易所中下挫。
但紐約法律事務所Baker & McKenzie的合伙人托馬斯·賴斯(Thomas Rice)表示,市場潮流可能正在朝有利於中國公司的方向轉變。“中國領導者很可能已經聽夠了有關這些問題的消息,而且中國對公司在美國上市的聲望看得很重。”他說道。“事情永遠不會變得完美,但我認為公司和承銷商正在更加嚴肅地審查允許誰在此上市的問題。”
與此同時,YY成功上市可能還會為其他有意在美國IPO的中國公司敲開大門。此前曾有消息人士透露,多家中國互聯網公司都正在考慮在美國上市,如去哪兒、京東商城和蘭亭集勢等。YY CFO何震宇表示:“有很多不錯的中國公司正在將我們視為先驅者,等看我們是否會成為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的)‘破冰船’。”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企業絕大多數已放棄美國資本市場,紛紛下市,本項目成功上市是一個反向指標。
第二、Internet企業如果要上市,美國仍是最佳市場。美國機構投資人了解這個產業,而且有龐大的類比公司在NYSE和Nasdaq上市。
第三、YY有獨特的商業模式,類似騰訊,股東和管理陣容均很堅強,適合在美國上市。騰訊雖然非常優秀,卻是在香港上市,給予了YY更多發揮表現的空間。
第四、從這次的集資金額來看,沒有上億美元,算是小而美的發行項目,也代表其訂價相對保守而合理,回歸正常水平,投資銀行不會為了賺更多的手續費而把好不容易可以重啟中資企業在美上市的代表項目搞砸。
第五、中國大陸企業以前對美國資本市場太狂熱,現在又太冷淡,兩者均不正常,應該有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