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假疫苗事件,到台灣老牌化工企業被外資高價收購...老總:台灣的價值,外國人看在眼裡
作為一個投資銀行家,我的工作之一是協助企業募集資金。撇開財務數字不談,企業是否能成功高價集資並不全然依賴基本面,領導人的charisma(個人魅力)也是關鍵。馬雲當年在什麼都還沒有的時候,僅花了20分鐘就說服軟銀孫正義投資2,000萬美元於阿里巴巴。
年底選舉將近,每個候選人無不使出渾身解術,到底要如何才能吸引選票?政黨意識形態?政績?還是形象?我覺得到頭來,還是回到候選人的個人魅力,人格特質的形象塑造重於一切,這就是政治。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柯P,他本來完全掌控全局,但年初對於「兩岸一家親」言論的道歉事件,讓人覺得他立場游移,以致形象受損,一夕之間流失很多選票。但最近「學姐」題材的炒作,又讓他鹹魚翻身,回到領先地位,而且超越第二名有一段距離。
柯P不管是搔頭、皺眉或傻笑,都讓一般市井小民覺得很有親切感,和日常生活產生連結,而不是高高在上。
美國近代最親民的總統有2位,一個是甘迺迪,另外一個是雷根,都擁有strong charisma,柯林頓還差了一段距離。川普的個人形象完全不親民,但他的政見打動民心,強調美國優先、工作回流,最近民意竟然創歷史新高。川普不在乎作為一個全民總統,政見主要訴諸中低收入白人,但卻政策運用成功。
不管是政府、企業或個人,都需要學習取悅別人,這是一種popularity contest,而且是有技巧的。我常請我的客戶想像他們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百米決賽,4年才有一次,10秒就結束了,要如何才能短時間勝出、達到自我推銷目的?一般開會時間只有1個鐘頭,往往前20分鐘就會定結果,決定會議成功還是失敗。
台灣在全世界沒有很多朋友,所以如何讓人喜歡變得很重要。上周一家南部的台灣企業成功推銷自己,吸引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KKR以478億新台幣投資併購,這家公司叫做李長榮,前任董事長是我的學長。
李長榮化工是一家老牌化工公司,生產非常專門的化工原料。這幾年連台塑集團都被投資人所遺忘,所以根本沒有人會注意這樣的企業,要不是前幾年他們和高雄氣爆事件連在一起,登上社會新聞頭版,後來還被罰了鉅款,否則無人會知道其存在。
這樣一家企業被全球頂級外資高價收購,說明了什麼?對於其它台灣傳統企業老闆來說,可以說有很強烈的鼓舞,相信自己未來也可能被看上。對於一般小股民來說,等於上了一課,原來寶藏不只是台積電、鴻海而已,自家後花園就藏有黃金。
至於對其他外國機構投資人而言,也等於重新肯定並發揚了所謂的「台灣價值」,這比我們自己宣傳要有效多了。
50年前,化工是全世界最紅的行業,然而這些年由於環保問題,在台灣幾乎沒有辦法存活,連中油在高雄都遭到民眾強烈抗議,台塑新廠也轉赴美國投資。這樣一個落寞不堪的行業竟然被全世界一流外資看上,代表我們其實完全不知道,台灣到底有多好。
荒謬的是,外國人那麼看好台灣企業,但台灣在國際上卻越來越孤立。上周由於台灣部分人士發起參加東京奧運正名公投,以「台灣」取代「中華台北」名義,以致中國施壓東亞奧運會,取消明年台中市主辦東亞青年運動會資格。
在此同時,全球44家航空公司在中國強力壓迫下,全面取消台灣作為國家的識別,未來標誌皆變成「中國台北」,連模糊空間都沒有了。
台灣這種政治和經濟的反差是絕無僅有的。台灣是一個受歡迎的品牌,外國公司會投資台灣企業、買台灣產品、雇用台灣員工,但不會願意捲入台灣的政治爭議。我們要爭名還是實?
台灣在國際上是隱形人,但KKR表示要投資「隱形冠軍」。台灣的價值,外國人看在眼裡,最近2018生技產業Bio-Taiwan大會,有上千個外國人士來台考察。中國剛爆發假疫苗事件,重創生物醫藥類股,相對更顯示台灣醫藥產業的技術以及醫藥從業人員的道德標準,這對台灣生技股價值提升絕對是有正面助益的。
香港的際遇和台灣很像,近年由於「粵港澳大灣區」政策,香港的身分已漸漸消失。但在此同時,香港區域金融中心的地位卻更加顯著,今年上半年有近百家企業在香港上市,不管是全球最大IPO小米或是小型民企,這就是不可取代的「香港價值」。
讓我們追求真實的台灣價值,拋棄虛偽的台灣正名!
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IBM,阿里&分眾,金金併,宏達電,KKR&榮化,明基材&醫療,紫光,豐華&香港上市,富邦&LINE,AI&低薪
2018.07.30_理事長的話_IBM,阿里&分眾,金金併,宏達電,KKR&榮化,明基材&醫療,紫光,豐華&香港上市,富邦&LINE,AI&低薪
IBM
IBM周三盤後公布業績,第二季(6月底止)營收年增3.7%至200億美元,是連續第3季營收成長,且包括雲端、人工智慧(AI)在內的高獲利新事業營收比重首度過半,令執行長羅美蒂(Ginny Rometty)的轉型改革獲得肯定。
市調機構FactSet調查分析師預期IBM第二季營收199億美元,但實際結果優於預期。IBM上季獲利也年增3.1%至24億美元,排除特殊費用後每股盈餘(EPS)達3.08美元,高於FactSet調查分析師預期的3.04美元。
在財報利多加持下,IBM股價周四跳空勁揚,並升破150美元大關,大漲逾3%。
IBM預期今年全年每股盈餘11.60美元,較先前預期上修0.02美元。排除特殊費用後全年每股盈餘達13.80美元,與預期相同。
IBM財務長卡瓦諾(James Kavanaugh)周三表示:「我們為了事業轉型付出許多努力。我們在IT產業高價值領域的投資如今得到回報。」
2012年羅美蒂上任來,便將雲端服務、數據分析、行動及資安解決方案列為IBM關鍵策略事業誓言加速發展雲端及AI技術,彌補硬體及傳統商用軟體業績下滑。轉型至今走了將近6年,期間IBM季度營收持續萎縮,終於在近期撥雲見日。
關鍵策略事業營收在第2季年增15%至101億美元,占整體營收比重首度過半。過去一年來該事業營收年增15%至390億美元,其中雲端營收年增23%至185億美元。
但就各部門營收來看,IBM目前仍面臨些許難關。負責開發華生超級電腦的IBM認知解決方案部門營收在第2季達到4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1%。
負責銷售大型主機的系統部門營收雖在第2季年增25%至22億美元,但分析師擔心大型主機產品周期即將進入尾聲,今年下半該部門營收恐怕難以維持相同成長速度。
我們的看法:
第一、未來是雲的時代,這是數位時代的底層基礎建設,就像實體經濟造高速公路一樣。
第二、IBM比微軟有更雄厚的技術實力,但過去方向一直沒有找對。
第三、未來3年,Amazon、微軟、HPE和IBM都會因為雲業務而受惠。
第四、IBM要學習微軟,勇於拋棄過去不合宜的業務如Windows。
阿里/分眾
阿里巴巴集團再現百億級策略性投資!繼3年前策略投資283億元人民幣(下同),入股蘇寧電器後,19日阿里又斥資151億元,策略入股全球最大城市生活圈媒體分眾傳媒,阿里巴巴集團將持有10.32%股權,成為第2大股東。
在A股上市的分眾傳媒昨大受激勵,開盤跳空漲停,直至終場,收盤價10.93元。
中國基金報報導,分眾傳媒昨公告阿里巴巴集團的策略投資,從具體投資來看,採兵分3路方式。
首先在直接持股部分,公告顯示:2018年7月17日,阿里網路與Power Star和Glossy City簽訂「股份轉讓協議」。轉讓股價為9.9167元,轉讓金額為76.8億元,合計轉讓為7.74億股,轉讓股權5.28%。第2路資金是阿里巴巴子公司,收購兩家分眾傳媒香港股東的100%股權,這兩家公司分別為Giovanna HK和 Gio2 HK。這兩筆轉讓金額,分別為2.25億美元和3.69億美元,合計5.94億美元(約39.9億人民幣),對應上市公司2.71%的股權。
阿里巴巴的第3路資金,準備投資分眾傳媒大股東的股權。近日,分眾傳媒創辦人、第1大股東江南春,及江南春間接控股公司MMHL,與投資者簽署「股權認購協定」,約定投資者擬以5.11億美元(34.3億人民幣),認購MMHL新增股權,此次增資將在2018年12月31日或之後進行交割。
此次增資交割完成後,認購方將持有MMHL10%的股權,江南春將間接持有MMHL90%的股權。也就意味著,增資完成後,阿里巴巴還將再增加2.33%的分眾傳媒股權。
以上3筆投資資金達151億元,對分眾傳媒持股比例共計10.32%。
對於阿里巴巴集團的入股,分眾傳媒指出,阿里巴巴集團宣導的新零售,正全面對商業領域各個環節進行升級和轉型。
而阿里巴巴集團戰略入股分眾傳媒後,將運用阿里新零售基礎設施能力和大數據能力,為使用者和商家,帶來全新體驗和獨特價值。
近幾年,阿里巴巴集團陸續投資十多家大陸A股公司,其中,投資金額最大的4家上市公司依次為:蘇寧電器(283億元)、分眾傳媒(151億元)、華數傳媒(65.4億元)、恒生電子(33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和其它新創公司不同,分眾是一家已經成立超過10年的公司。
第二、分眾是一個平台,跨入都市生活圈各個層面。
第三、分眾本身也是一個小型的生態系。
第四、阿里先買下10.32%股權,成為第二股東,未來有可能增持,就像其當初投資銀泰百貨一樣。
金金併
推動金金併,金管會訂出金控或銀行發動併購的資格條件,須符合四大條件的認定標準,包括金控旗下子公司或銀行在三個以上國家或地區有營業據點,近三年淨值報酬率(ROE)及資產報酬率(ROA)在同業排名前三分之二等,但合意併購不受此限。
金管會上月公布金金併大鬆綁的原則,今天召開公聽會,聽取各界意見,金管會也提出金控或銀行申請併購資格條件及具體量化標準。
依金管會初擬的條件,業者估,符合條件的金控,至少有四、五家以上,包括國泰金、富邦金、中信金、元大金等;而從國際布局能力來看,符合條件的銀行約九家,多是金控下銀行。
金管會表示,鑒於金控或銀行採先參股合作再洽商整併機會,無須以合意為前提,因此對非合意併購,除應符合原業法所規定的轉投資條件外,首次投資持股須超過10%並採公開收購。
另須具備資本充實、經營能力佳、有國際布局發展能力及企業社會責任良好等四大條件。至於合意併購首次投資即取得控制性持股,或投資外國金融機構者,則依現行轉投資規定辦理。
四大條件認定標準,包括旗下子公司或銀行,在三個以上地區設營業據點、除現行轉投資規定不得有累積虧損外,最近三個年度ROE及ROA在同業排名前三分之二、前一年度公司治理評鑑屬前35%、設算以資本計提彈性處理方案所計算取得控制性持股後的資本適足率,須符法定標準。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允許金控合併,算是另一個突破,金管會有在漸漸推動產業整併,值得肯定!
第二、台灣金控現在總共有16家,還是太多。
第三、前兩年金控流行打亞洲盃,今年可能會重新專注國內同業的整併。
第四、台灣金控從長期來說應該減半至8家,銀行家數亦應減半,最好降到20家以下。
宏達電
宏達電(2498)今年5月宣布,將開發更著重安全和數據、名為Exodus的智慧手機,目的是拓展區塊鏈生態系統。根據CNBC報導,宏達電在智慧手機市場節節敗退,試圖透過開發區塊鏈智慧手機來翻身,但並不被分析師看好。
Exodus將採用Android作業系統、配備冷錢包來儲存數位貨幣、同時支援比特幣等主要加值貨幣;用戶也能在Exodus使用去中心化的應用程式。但除了這些,宏達電並未公布太多Exodus的硬體規格細節,卻聲稱今年稍後就要開始出貨。
Exodus並非全球首款區塊鏈智慧手機。早在去年9月,以色列新創公司Sirin Labs就發表了售價1000美元的區塊鏈手機Finney,其使用許多主流智慧手機的零組件規格,並預計今年10月開始出貨。宏達電並未公布Exodus售價,僅說將與Finney類似。
部分分析師表示,Exodus短期內可能很難吸引大量智慧手機用戶,宏達電推出區塊鏈手機只是在「趕流行」。
市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師詹恩(Anshika Jain)表示:「會買這支手機的目標用戶將非常有限,因為了解區塊鏈技術的人並不多。」他說,宏達電試圖炒作話題,未必會轉換成市占率。
此外,全球智慧手機銷售成長速度放緩,消費者換機時間拉長,且既有品牌占領極大市占率,這對宏達電更加不利。市調業者IDC表示,今年第一季宏達電的全球市占率才0.2%。
IDC裝置研究部門副總裁馬伯遠指出,宏達電不可能靠Exodus翻身,最近幾個月加值貨幣已出現崩跌現象,宏達電仍朝這個方向走,令人感到困惑。
我們的看法:
第一、去年宏達電將2,000個研發團隊人員賣給Google,但沒有將公司整體出售,是一大失策。
第二、其實宏達電應該考慮和台灣其它業者合作、如華碩結盟或業務整併。
第三、前一陣子宏達電又裁員1,500人,說明問題仍然很大。
第四、現在提出區塊鏈手機,只是一個最後的掙扎策略,但缺乏技術和市場的critical mass,台灣代表性的精品品牌淪落至此,實在令人惋惜!
KKR/榮化
KKR合夥人暨大中華區總裁楊文鈞23日指出,不僅只有榮化,台灣具有國際領先產業地位與「隱形冠軍」實力的中型企業但價值被低估,KKR就有興趣投資收購,包括汽車零組件、精密機械工業、通訊設備與紡織等,KKR都廣泛接觸。
目前KKR已積極布局下一個收購案,預期最快今年底前明朗化。
楊文鈞昨天與KKR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季臻連袂召開記者會,說明KKR重返台灣市場投資收購的策略思考與未來規劃。
KKR在2011年曾在台灣提出收購國巨私有化下市計畫,備受爭議下終未成,如今以榮化案再度於台投資收購,楊文鈞表示,榮化是KKR在台提出的第二個收購案,國巨案之後,KKR仍關注台灣市場,也刻正與台灣諸多優質的中型企業、「隱形冠軍」接觸,希望幫助台灣企業彰顯價值,「拋磚引玉」帶動其他國際私募基金集團投資台灣。
楊文鈞提出KKR偏好的標的條件,包括總市值300億元以上,具有產品或技術在全球產業中居領先的「隱形冠軍」產業,如汽車零組件、精密機械、通訊設備與紡織產業,家族長期經營或有穩定專業團隊,價格卻被低估的中型企業。
楊文鈞強調,會避開特許或敏感行業,如電信、媒體、金融及半導體涉及高端技術移轉、國家競爭力攸關的產業,此點與KKR總部在其他市場存有差異。如以操作較順暢的中型企業來看,市值300億元到500億元之間是較合宜的,但有好標的,KKR投資額度也可無上限。
楊文鈞表示,原則上KKR希望合意收購,以維持經營團隊穩定,帶領企業順利改造升級,以榮化為例,KKR針對氣爆案做過縝密的調查,確認經營團隊正派營運,事件處置明確後,榮化大股東希望國際化赴美國收購,KKR正可奧援,因此雙方一拍即合,洽談約半年即定案。
季臻補充指出,篩選標準中最重要的是企業在全球行業居於領先地位,KKR思考的是,如何運用KKR的資源,為標的企業創造價值,從台灣企業升級為國際級企業。
至於下個標的,楊文鈞與季臻均不願透露明確接觸對象,但強調希望盡快成案,且不論榮化或日後新案,下市改造重新上市的時間,都希望在五年以內,以榮化案來看,估計大約三、四年。
我們的看法:
第一、榮化是最不sexy的行業,因此不會引起太大爭議。
第二、榮化前董事長和KKR大中華總裁都是台灣留美菁英,兩個聰明的台灣人彼此一拍即合。
第三、KKR在楊文鈞上台擔任大中華總裁後,應會加強投資台灣。此外其它外資PE會加速對台灣的投資。
第四、任何行業都存在有價值,特別是「整合」和「國際化」的價值,值得注意的是KKR強調台灣在全球領先的「隱形冠軍」。
第五、台灣企業一定要結合PE,才能走出去。
第六、台灣主觀機關要放棄好公司不能上市或不能被併購的迷思。
明基材/醫療
偏光板大廠明基材(8215)於7/23召開董事會通過新投資案,公司以4.47億元資金,取得聯和醫療器材公司約80%股權,將聯和醫療器材併入明基材旗下。明基材表示,聯和醫療器材在這次併購之後仍是獨立公司,未來將維持以原有品牌行銷產品。
針對這起併購案,明基材說明,主要係為了強化公司在醫療產業之佈局。聯和醫療器材目前是亞洲第二大滅菌包裝袋製造廠,主要產品包括滅菌包材、IV輸液延長管方面之醫療耗材,以及生產醫療級之包裝材料,在業界已深耕數十年,目前年度營業額規模約在7、8億元附近。除了OEM事業,也以自有品牌「SIGMA」將各類產品行銷全球市場。
而明基材同樣也以OEM產品及自有品牌「安適康」發展生醫事業多年,銷售止血耗材及傷口護理產品。由於雙方客戶重複性低,透過這次併購,未來可望使明基材醫療產品線更豐富,並加速市場開發。
展望未來,明基材將維持聯和醫療器材獨立運作,同時整合產品技術資源,在產品開發、業務拓展等各方面,互補合作,提供客戶完整的解決方案與服務。
2018年延續三大產品主軸包括偏光板/機能膜、醫療產品、先進電池材料,累計上半年營收達59.79億元、年增4.03%。其中,第一季營業利益創下近7季波段新高,但因業外匯損影響,每股盈餘0.34元、還年減29%。第二季單季營收達到30.19億元、季增2%、年增13.09%,推測獲利可能優於上季。
目前偏光片營收比重仍近9成,新產品事業比重約1成。就偏光片的應用別來看,電視應用比重約4-5成,監視器約4-5成,中小尺寸比重約1成。主力客戶為集團企業友達光電(2409)、佔比約6成,大陸客戶比重約3成,另有少量其他海內外客戶。
醫療產品營收比重尚待提升,但已於2017年第四季開始獲利。目前隱形眼鏡也已在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及中國大陸等市場上架銷售,專業醫療耗材持續擴張海內外醫療機構通路。先進電池材料包括電動車鋰電池材料(隔離膜等)等產品,去年小量供貨給日本廠商和中國車,近來進入日韓電池大廠認證階段。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子五哥都在積極跨入醫療領域。
第二、明基是其中最積極的一家。
第三、台灣臨床醫學全球前三名,IT代工全球前2名,因此兩者互相結合有很大的優勢。
第四、但仍然是以產品製造為主,未來應走向整體服務提供,這是全新的商業模式。
紫光
中美貿易關係緊張,中資科技企業赴美道路受阻之際,25傳出,中國半導體旗艦企業紫光集團斥資22億歐元(約合26億美元)收購法國微連接器製造商Linxens。該案目前已成為中資投資歐洲的試金石,如能順利過關,今後可望有更多中資企業過投資歐洲擴張海外版圖。
路透昨引述5名知情人士說法表示,紫光集團1個月前便與Linxens簽署收購協議,但並未公開宣布。在當前中美貿易關係情勢緊張下,中國對歐洲的投資趨勢正在上升,而這筆交易將測試歐洲監管機構對於中資進入究竟會抱持何種立場。
其中,3名知情人士表示,紫光收購Linxens一案需要得到法國和德國的監管機構,以及Linxens公司工會的同意,且預計各相關機構不會反對這宗交易案。同時,將有4家銀行為紫光收購案提供15億歐元的貸款,其中包括為Linxens擔任顧問的瑞士信貸。
該消息激勵紫光昨日股價大漲。在香港上市的紫光控股H股昨股價平盤開出,但午盤過後節節升高,漲幅一度高達21%,最終收漲18.68%,報3.05港元。A股紫光股份午盤後觸及漲停,最終漲7.04%,收報50.2元人民幣(下同)。紫光國微則漲2.54%,收報48.9元。
報導稱,近期中美摩擦過程中,稍早因中興通訊遭到美國禁售令制裁,讓中國在半導體產業中與美國的差距成為關注焦點。而紫光一直以來是國家隊代表企業,善於透過併購企業來取得關鍵技術。
此次被收購方Linxens主要為設計、生產微型連接器產品,其產品多用於安防、身份驗證領域,公司產品被許多智慧卡、晶片模組採用。這筆交易倘若完成,將成為紫光兩年來首筆海外投資案。
在此之前,紫光曾經有意透過海外收購,持股美國美光、威騰電子,以及台灣的力成、南茂、矽品等企業,但最終均礙於當地監管機構阻攔,未能成功。
我們的看法:
第一、紫光作為主要大陸高科技旗艦之一,未來會不斷投資收購。
第二、中國大陸買不成美國企業,就買歐洲公司。
第三、買不成半導體,就投資IT相關行業。
第四、重點是大陸政府會在背後支持。
第五、紫光已成功入股三家台灣半導體企業的大陸子公司。
豐華/香港上市
擁有最多上市櫃公司的生技集團晟德董事長林榮錦25日表示,除了加科斯、東曜之外,規劃集團第三家子公司豐華推向香港資本市場,第4季前將引進中國大陸重量級投資人,以墊高豐華估值門檻,符合未來赴港掛牌2億美元(約新台幣60億元)的估值規範。
豐華從事益生菌生產開發,在興櫃市場昨日成交均價40.4元,市值約29億元,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0.71元;林榮錦說,下一步規劃讓豐華在台撤銷公發、轉向香港。這是今年以來第五一家因轉向其他市場而離開台灣資本市場的生技公司。
晟德集團近期推動旗下子公司赴港上市,據悉,目前進度較快的是抗癌新藥公司加科斯、蛋白質藥物公司東曜,其中,進度最快的東曜,預計8月下旬將遴選香港推薦上市機構,年底前將有機會申請掛牌。
林榮錦指出,上述三家公司主要是業務均在大陸市場,其中,豐華有95%生意都在大陸,這是赴港掛牌的主要考量。近期,豐華將引進大陸重量級夥伴,其規模應該不會距離中國中信集團太遠,下一步規劃在台灣撤銷興櫃,預計明年上半年在香港掛牌。
至於營運方面,晟德集團今明兩年將大好,晟德今年陸續宣布四大利多,除了澳優處分約10億元的股權、引進中國中信集團,今年7月6日宣布轉投資的香港東源完成大型募資,認列處分投資利益約14.91億,挹注EPS約4.65元。
近期晟德又宣告與全中國第2大的綜合醫藥公司華潤醫藥控股簽署糖尿病新藥 CS02 大陸獨家授權MOU,簽約金加上里程碑金為人民幣8,000萬元人民幣,銷售權利金最高可達兩位數的百分比。
好事不斷,晟德最近又處分旗下子公司永光醫藥給中國國家隊的天津金耀集團及知名創投德福資本集團,處分利益5.6億元,貢獻EPS約1.76元。林榮錦透露,近期將再處分旗下具有規模的子公司,預期將繼續貢獻今年集團營運。
法人指出,晟德近期處分利益保守估計就達到一個資本額,若加計澳優今年的金融評價利益,今年晟德的EPS應可望站穩30元以上,甚至挑戰40元。林榮錦說,晟德未來只會繼續向上,未來兩年,公司的獲利動能將維持今年的規模。
對於重要子公司澳優、東曜等,林榮錦表示,已經設定十年之內長線投資計畫,其中,澳優的方向清晰,事業走向很確定,目前正在澳洲建構「駱駝奶」產業鍊,另外也正在建立特殊營養乳品生產線,未來澳優將與國際大型乳液並列。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有大陸布局的生技企業,未來會希望到香港上市。
第二、重點不是集資或本益比,而是和國際和中國大陸的業者策略聯盟。
第三、中國大陸投資機構開始注意到台灣生技產業的能量,特別在新藥開發領域。
第四、豐華可以成為晟德的海外旗艦,未來應會有更多M&A動作。
富邦/LINE
台北富邦銀、聯邦銀25日董事會通過,以每股逾288元的天價,認購社群通訊軟體LINE旗下連加網路商業公司(LINE Pay)約1.64萬張增資新股,合計斥資47.38億元,兩家銀行將持有LINE Pay增資後近三成股權。
業界解讀,北富銀、聯邦銀入股LINE Pay,有助搶占行動支付大餅戰略位置,也為日後與LINE延伸合作,在台灣進軍純網銀業務預留空間。
這是LINE Pay首次在海外釋股。此次兩家銀行參與LINE Pay增資,北富銀占股較多,擬投資31.58億元,取得19.99%股權;聯邦銀則投資15.8億元,取得10%股權,昨天三方同步召開董事會通過合作案,待主管機關核可後落實。
據指出,北富銀與聯邦銀雙雙以288元的高價投資LINE Pay,是以「著眼未來發展性」的投資獨角獸角度出發,合作業務內容主要牽涉第三方支付。
北富銀總經理程耀輝指出,合作案希望有利於創造更多元的行動支付場景,讓客戶可以更低成本享有更便利的支付服務,實現多贏。
聯邦銀總經理林鴻聯說,LINE Pay要做第三方支付相關業務,已經廣泛建立多元行業與商店、通路的行動支付架構,聯邦銀思考發展純網銀業務,需要在這一塊領域的資源,因此決定投資
我們的看法:
第一、LINE找兩家實體銀行作為partner是對的。
第二、一家是強大的,另外一家是比較小的,彼此可以平衡,否則富邦影響力會太大,不利LINE的未來經營。
第三、兩家銀銀行加起來股權只有30%,很好的平衡,不會太過於有影響力。
第四、金管會應該批准,沒有不准的道理。
第五、每股288元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重要的是整體價值。47.38億元投資金額只占3成股權,整體作價約158億元,也就是5億美元。
第六、考量到LINE的品牌價值和客戶,5億美元以新創企業來說很高,還可以說得過去。
AI/低薪
行政院長賴清德26日主持行政院科技會報,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以外部委員身分出席,他大力讚賞政府積極發展人工智慧(AI)的政策,但也示警,未來五到十年內,會有很多工作機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政府有必要找智庫進行整體性的影響評估。
張忠謀說,將來很多工作被人工智慧取代後,未來只有5%-10%掌握科技的人薪水變非常高,其他九成的人薪水會變很低。
有關社會面與經濟面即將面臨問題,張忠謀建議政府要找智庫進行整體性的通盤研究與建議,相關的專家也不要只找科技領域的,也要請社會面、經濟面的專家共同協助。對此建議,賴揆表示認同,並承諾會做安排。
科技會報昨日也增聘兩名外部委員,分別是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益安生醫董事長張有德,任期從今年5月20日開始。賴揆表示,兩位委員在科技界的公司治理、策略規劃、創新創業等方面皆有豐富經驗,可為科技施政注入新思維。
科技政委、科技會報副召集人吳政忠表示,林百里董事長除了人工智慧很有經驗,也擅長科技與人文結合,要借重其特長。張有德董事長則在醫材、生醫產業創新方面的經驗。
今年3月,日本醫材龍頭Terumo公司,以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5億元)的權利金,買下益安自主研發大口徑心導管術後止血裝置IVC-C01的其全球智慧財產權資產,張有德也被譽為台灣生醫界的教父。
昨天出席科技會報的外部委員除了張忠謀、林百里,還包括和碩董事長童子賢、Google台灣總經理簡立峰、總統府國策顧問何美玥等人。
據了解,簡立峰在會中有提醒,AI時代來臨,未來資通訊人才需求會愈來愈多,美國柏克萊大學為因應資通訊人才的需求,已增加相關學生名額,但台灣增加還不足,盼能適度增加。
林百里則針對智慧醫療提供建議,盼有關單位釋出一些大數據,讓醫院、人工智慧、智慧城市等,可以互相結合並發展新興應用。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要以正面開放的胸襟,來面對AI快速取代人工的事實,張忠謀董事長每次對趨勢的發言都值得高度重視。
第二、中國大陸積極讓AI取代人類的工作,跨越許多產業。
第三、但台灣卻很容易流於民粹,在美國其實也是一樣。
第四、影響台灣進步的不是技術,而是社會、民粹與法制。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