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提「把台商製造變台灣製造」,為何很危險?越南經濟快速成長,給我們的啟示
最近在電視上看到越南專題,非常震驚,因為越南是以飛速在成長,和我1994時在中國大陸所見到的情境一模一樣。
除了自身在東南亞的條件,越南崛起另一因素是受惠於美中貿易大戰,越南的工業製造基礎,讓它成為廠商撤出中國後的首要選擇。和東南亞新興國家比較,越南現代化程度最高,胡志明市高樓林立,成為不少多國籍企業的總部。我覺得對台灣而言,越南不僅是機會,更是威脅。
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和20多年前的中國比較,都是「世界工廠」,但也是龐大的市場,潛力無窮。東南亞另一亮點是新經濟發展速度,印尼現已有4隻獨角獸,越南的數位經濟也突飛猛進,雲端支出每年成長64.4%,全球第一,高於東協國家平均值49.5%,以及全球的42.5%。
相較台灣,這些年我們做了什麼?在經歷了10多年好光景後,台積電的螺絲開始鬆動,一顆蘋果救台灣的神話終於破滅,但政府仍把精力放在聯手美國、對抗中國上面,我們只有「皇民政治」,看不到「庶民經濟」。
上週中國大陸頒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意義重大。從政治的角度來說,香港不見了,以後的兩岸三地、大中華這些名詞也會被取代。但從經濟的角度,則創造了全世界第4大的灣區,可以與紐約、東京媲美,未來前途和競爭力不可限量。
我看了一下規劃細節,並沒有特別令人振奮的願景,比如說香港定位是金融、澳門是旅遊、深圳是創新、廣州是門戶,這些早已是現況,但關鍵在於「連結」與「整合」,這兩者創造了無比的力量,這是過去所沒有的。
未來的大灣區,人口7,000萬,經濟總量10兆人民幣,號稱「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其最大意義在「制度突破」,把兩岸三地之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障礙拿掉,作出一系列安排,推動內部統一市場的打造和國際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香港人擔心融入大灣區以後,自身的獨特性和主體性會逐漸消失,但不整合的結果會如何?英國脫歐後的下場是最好證明:經濟下滑、地位一落千丈、多國籍企業撤出。
大灣區不僅影響香港,更將衝擊台灣,讓台灣更加孤立,和其它地區差距未來會拉大。台灣「有心無力」,我們很想有一番作為,但大灣區「9+2」(9個城市加2個特別行政區),請問你要怎麼打?
不僅如此,大陸個別城市的發展,現在都已超越台灣。深圳早在2014年即超台,現大陸有5座城市包括深圳、蘇州、無錫、珠海與廣州人均GDP跑贏台灣,另外南京、北京、上海、天津則步步相逼。深圳2017年人均GDP為17.78萬元人民幣,台灣則為14.6萬元人民幣,大陸城市每年GDP成長率均約6%,因此台灣3年後連許多大陸二線城市都比不上。
小英出席台商春節聯誼活動時表示,政府要全力將「台商製造轉變為台灣製造」。姑且不論「台灣製造」可行性如何,政府的出發點基本上是一種抗中思維,這是很危險的。
韓國瑜和其他市長最大不同,在於他有「區域經濟」思維,而非閉門造車。所謂「人進得來、貨出得去」,基本上就是一個生態系,打通人流、物流網絡。現在高雄房價已起來、投資也增加,甚至有人倡議「高雄幣」,代表金流也活絡了。可確定的是,高雄將成為台灣的「示範城市」,連接亞太、翻轉台灣。
有人說高雄就是親中,只有攤販經濟,但韓市長本週率團訪問星、馬,並立即為高雄市農會簽下1億元農產品訂單的合作意向書,成效遠比中央「新南向政策」來得顯著。韓市長並未和中央唱反調,反而以行動支持,這就是「經濟100分、政治0分」!
全世界都在推動區域整合,在美國退出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後,由日本接手,修改為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共有11個成員,亞洲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澳洲、紐西蘭等國,這也是韓市長為何造訪星、馬的重要原因。相較於越南主要以製造為主,星馬和台灣的關係則體現在商貿上。
台灣能加入CPTPP嗎?我們很想,但日本已表示除非允許核食進口,否則不可能邀請台灣進入CPTPP。
小英政府現在趁美中貿易大戰,躲在美國後面對中國叫囂,強調台灣的民主價值,指控中國大陸違反人權,這是「政治100分,經濟0分」,請問惹惱中國大陸有什麼好處?美國會支持台灣獨立嗎?只會讓我們境遇變得更糟,這就是沒有接地氣。
川普最近修理華為,成立「八國聯軍」,台灣也喜滋滋地說要加入,共同抵制陸貨。但曾幾何時,英國、紐西蘭、德國相繼表態退出,大家都了解和中國全面為敵的不智,連川普上週也表示不想完全封殺任何公司,包括華為。台灣還要繼續鬧下去嗎?有沒有想過華為抽單對台灣電子業的影響?
5年前台灣反服貿、貨貿、反ECFA,切斷兩岸關係,反觀大陸推一帶一路,到今天大灣區,連接全球,和全世界交朋友。
韓市長的高雄價值「包容」,相對於小英的反中「復仇者聯盟」,何者才是台灣的未來?
2019年2月25日 星期一
阿里&中金,港交所,網易考拉,大灣區,美光,試管嬰兒,巴菲特,錢櫃&好樂迪,香港&虛擬銀行,蘋果信用卡
2019.02.25_阿里&中金,港交所,網易考拉,大灣區,美光,試管嬰兒,巴菲特,錢櫃&好樂迪,香港&虛擬銀行,蘋果信用卡
阿里/中金
大陸本土投行龍頭中金公司成為首家獲得大陸網路兩強加持的投行。網路巨擘阿里巴巴19日公布,入股中金公司4.84%股份,占股與此前騰訊投資規模相仿,意圖結合金融巨頭之力加大金融科技布局。
全天候科技報導,阿里巴巴19日下午透露,已在近日完成對中金的投資,持有中金公司H股約2.03億股,占其港股的11.74%與總已發行股份的4.84%。
對於這筆投資,阿里巴巴評論,雙方早有多年業務合作,中金公司是投行、金融服務領域的領先者,此次投資能結合雙方金融、科技、數據的專長,為客戶提供更創新全面的體驗。
中金公司H股19日股價上漲2.54%報16.92港元,盤中高點報17.44港元是9個月以來最高點。若按16.92港元收盤價計算,阿里入股中金斥資約為34.35億港元。
中金公司是大陸首家中外合資的投行,地位特殊,大股東中央匯金為中投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故中金公司可說間接隸屬於大陸財政部。
而近年中金公司也不乏向外尋找投資者的動向,2017年另一家網路巨頭騰訊便斥資28億港元入股中金公司,在當時成為中金公司第三大股東,而隨著其他股東減持,最新財報中騰訊已成為中金公司第二大股東。
據中金公司2018年Q3財報,大股東中央匯金持有內資股23億股占總股本逾55%股份,騰訊則以H股2.07億股占總股本4.95%。若其餘大股東份額不變,此次阿里入股中金H股2.03億股,可望成為公司第三大股東。
阿里、騰訊加持下,網路巨頭的投行券商大戰引外界關注。馬雲創辦的雲鋒基金2015年曾入股香港瑞東集團,阿里巴巴也在2018年斥資人民幣35億元投資華泰證券。騰訊則投資香港網路券商富途證券,並推動其IPO。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要做很多投資併購,以投資銀行作為策略夥伴是很自然的事。
第二、中金是中國大陸最國際化也是最優秀的投資銀行。
第三、未來中國和世界連結,將會有許多跨國的交易。
第四、投資銀行以前的角色是協助客戶「融資」,未來會轉成協助「投資」,特別是連結新經濟。
港交所
大陸本土投行龍頭中金公司成為首家獲得大陸網路兩強加持的投行。網路巨擘阿里巴巴19日公布,入股中金公司4.84%股份,占股與此前騰訊投資規模相仿,意圖結合金融巨頭之力加大金融科技布局。
全天候科技報導,阿里巴巴19日下午透露,已在近日完成對中金的投資,持有中金公司H股約2.03億股,占其港股的11.74%與總已發行股份的4.84%。
對於這筆投資,阿里巴巴評論,雙方早有多年業務合作,中金公司是投行、金融服務領域的領先者,此次投資能結合雙方金融、科技、數據的專長,為客戶提供更創新全面的體驗。
中金公司H股19日股價上漲2.54%報16.92港元,盤中高點報17.44港元是9個月以來最高點。若按16.92港元收盤價計算,阿里入股中金斥資約為34.35億港元。
中金公司是大陸首家中外合資的投行,地位特殊,大股東中央匯金為中投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故中金公司可說間接隸屬於大陸財政部。
而近年中金公司也不乏向外尋找投資者的動向,2017年另一家網路巨頭騰訊便斥資28億港元入股中金公司,在當時成為中金公司第三大股東,而隨著其他股東減持,最新財報中騰訊已成為中金公司第二大股東。
據中金公司2018年Q3財報,大股東中央匯金持有內資股23億股占總股本逾55%股份,騰訊則以H股2.07億股占總股本4.95%。若其餘大股東份額不變,此次阿里入股中金H股2.03億股,可望成為公司第三大股東。
阿里、騰訊加持下,網路巨頭的投行券商大戰引外界關注。馬雲創辦的雲鋒基金2015年曾入股香港瑞東集團,阿里巴巴也在2018年斥資人民幣35億元投資華泰證券。騰訊則投資香港網路券商富途證券,並推動其IPO。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香港資本市場雖然國際化和法人化,但散戶參與度仍然很高。
第二、重要策略股東加持股份,對於公司的未來是好的。
第三、未來上市和未上市、策略和財務股東的分野會漸漸模糊。
第四、面臨新經濟時代,很多傳統的法規也要有新思維,比如說「同股不同權」就是一個例子。
網易考拉
大陸互聯網企業網易旗下網易考拉近日傳出正與電商巨擘亞馬遜(Amazon)洽談收購亞馬遜中國海外購業務,雙方或採取換股方式。消息指出,該交易於2018年年底展開,但進展並不順利。
財經網報導,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該談判已歷時數月,由網易考拉主動發起並推進,但談判並不順利,這位人士並表示,「談判期間,雙方經歷商業會出現的所有困難。這是因為亞馬遜是一家強勢的大公司,而非一個純買方或者純賣方的直接買賣。」對此,網易考拉及亞馬遜中國皆「不予置評」。
分析網易收購亞馬遜中國海外購業務原因,是自2018年以來,遊戲增長遭遇政策門檻,電商增速放緩,導致網易股價持續下挫,2018年一年市值跌去三分之一。網易2019年在遊戲上將採取保守策略。
報導指出,但網易創始人丁磊在電商領域始終充滿野心,早在2010年網易就推出電商平台網易商城,又在2015年、2016年先後推出網易考拉和網易嚴選。如今,電商業務已經成為網易營收除遊戲之外的重要增長業務。截至2018年第三季,網易電商業務在總營收中占比已近三成。
然而,網易電商業務的增速已經開始放緩。網易自2017年第四季起單獨公布電商業務的財務數據,到2018年第三季整整一年,其營收增速已經從年增175%逐步下滑到67%,網易的電商需要新的增長點。
報導指出,亞馬遜的全球供應商資源和跨境物流體系正是網易考拉最看重的地方。洋碼頭聯合創始人章飛鵬分析,如果亞馬遜供應鏈深度參與進來的話,對考拉標品領域有非常大的幫助,但非標領域短期應該影響不大。
我們的看法:
第一、網易不是中國互聯網巨頭,但近年也切進互聯網新領域。
第二、中國電商市場太大,除了阿里和京東,還可以容納其它較小型業者。
第三、「跨境電商」是新的領域,也是未來的增長點。
第四、問題是亞馬遜乃全球龍頭,要其放棄中國業務,即使是一小塊,也並不容易。
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18日公布,勾勒出三地經濟整合與合作前景,而區域內的產業實力也相當雄厚。據陸媒整理,在A股上市的粵港澳大灣區企業達526家,市值合計人民幣(下同)9.18兆元,占A股總市值近二成。
證券時報報導,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及廣東的廣州、深圳、東莞、佛山、惠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9市。作為大陸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也是大陸A股上市公司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在大陸資本市場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數據顯示,截至2月18日,A股共有上市公司3,586家,其中註冊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9市的上市公司共有526家,占廣東A股上市公司的89.6%,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14.67%。其中,深圳擁有的A股上市公司最多,達285家,其次為廣州的98家。
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子、電腦、醫藥生物、機械設備、通信等5大行業,合計241家。又以電子業為大宗,占17.5%,半導體、光電子、LED等企業占多數。
市值方面,上交所與深交所兩市市值合計48.84兆元,而粵港澳大灣區526家上市公司市值約9.18兆元,占A股總市值的18.79%。
報導還表示,粵港澳大灣區A股上市公司數量,占總數的14.67%,但市值占比卻達到18.79%,這說明該區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規模,高於A股公司的平均市值水平。
以2019年2月18日的收盤數據為參考,A股市值超過1,000億元的公司共有74家,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公司就有18家,占比24.3%,包括中國平安、格力電器、海天味業、順風控股、比亞迪、中興通訊等。19日中國平安收盤漲0.6%,報65.68元,格力電器漲1.2%,報44.62港元,順風控股漲0.79%,報35.73港元。
此外,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預計,粵港澳大灣區人口規模可在未來10年增至7,600萬到8,800萬(截至2017年底為7,000萬)。到2030年,經濟總量將成長一倍以上,達到3.2~4.1兆美元,超過英國並相當於全球GDP第五大經濟體,為大陸GDP的增長貢獻五分之一,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發揮重要作用。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意義重大。
第二、香港、大中華、兩岸三地這些名詞已經被「大灣區」取代。
第三、現在只是開始,未來大灣區彼此不同城市間的協同效應會很驚人。
第四、大灣區上市企業占A股二成,非常可觀,未來會再增加。
第五、台灣將進一步被邊緣化。
美光
美國記憶體大廠美光(Micron)深耕台灣市場,今年持續擴大徵才,強化智慧製造、先進封測和供應,成為美光全球卓越中心。美光副總裁徐國晉20日揭示美光深耕台灣四大方針,其中員工總人數將由目前7,000多人增至8,000人。
徐國晉指出,四大方針包括,強化台灣成為美光全球卓越中心,導人智慧製造、後段封測自動化;擴大徵才,與大專院校合作;多元融合,打造優質工作環境;重視在地承諾,透過基金會推動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的STEM教育。
美光主力產品為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和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其中DRAM營收占比逾七成,DRAM生產工廠主要集中在日本和台灣。
徐國晉強調,美光將日本、台灣和中國大陸列為海外12個生產據點的卓越製造中心,但非常重視在台灣的投資,台灣已跳脫原本定位的卓越製程中心,再提升涵蓋後段封測和產品供應,成為全球卓越中心。
他強調,美光在整併華亞科和瑞晶後,已成為美國DRAM最重要生產重鎮,尤其將最先進的後段3D封裝和測試廠設在台灣,甚至把原本設計美國的先進封測研發試產線移至台灣,成為美光先進封測研發中心,顯示出美國對台灣的重視。
他強調,這也是美光台灣經營團隊的績效獲得總部肯定,包括前段晶圓製造順利導入1x製程量產;良率和生產交期很好,都符合計畫及技術導入量產順利;後段封測廠從無到有,很快通過各種品質認證和客戶認證。
他表示,雖然已揭露今年資本支出由原訂105億美元降至95億美元,但在台投資會持續進行。今年會持續擴大徵才,並配合人工智慧(AI)浪潮,導入智慧製造,涵蓋晶圓製造和後段封測,同時導入最新製程量產。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光以台灣為亞太區大中華總部,大手筆擴充製造和研發規模。
第二、中美科技大戰,美國不可能把高端IP放在中國大陸,台灣成為受惠者。
第三、從長期而言,台灣不可能不注意中國大陸市場。
第四、台積電南京廠已成立,未來台商要兩邊布局。
試管嬰兒
專門治療不孕症的錦欣醫療,已開啟赴港上市的步伐,主要業務為試管嬰兒,人均花費超過人民幣5萬元(約新台幣23.3萬元),將有機會成為大陸試管嬰兒第一股。
錦欣醫療在招股書,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大陸大約有4,770萬對不孕症夫婦,預計於2023年將增加至約5,620萬對。
新浪財經報導,錦欣醫療是一家輔助生殖服務供應商,公司擁有並經營成都西囡婦科醫院、深圳市中山泌尿外科醫院、美國的RSA中心、NexGenomics,並共同管理成都市錦江區婦幼保健院生殖中心、HRC Medical。輔助生殖屬醫療行業,向來是醫患糾紛的重災區,錦欣醫療也不例外,同時在中美兩地涉及34宗醫療糾紛。
輔助生殖技術類型主要有試管嬰兒技術(IVF)、人工受精技術二大類,錦欣醫療雖然兩大類服務都有提供,但是主要提供IVF。
招股書數據顯示,2018年前九個月錦欣醫療營收人民幣6.7億元,年增38.43%;2018年前九個月淨利潤人民幣2.02億元,年增33.77%。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少子化,賺小孩和女人的錢,商機很大。
第二、這是人口結構所帶來的機遇,投資應該很穩當。
第三、未來生技領域的商機越來越多,從老人到小孩,女人的懷孕到男人的勃起,從預防到治療,從看病到醫美,真的值得好好研究。
第四、值得關注的是人口紅利概念未來的估值為何?
巴菲特
股神巴菲特的公司柏克夏海瑟威連續5季坐擁1千億美元以上現金,但巴菲特3年前完成價值320億美元收購案後卻一直物色不到大型投資標的。眼看巴菲特即將在23日發表年度股東信,投資人期望股神能透露更多投資計畫。
2016年柏克夏海瑟威以320億美元收購航太製造商Precision
Castparts後,就沒再進行過大規模收購案。過去兩年巴菲特釣到的魚比以往小隻許多,例如去年完成的醫療責任保險公司收購案價格僅25億美元,原因是企業購併市場競爭激烈。
研究機構Preqin統計,去年6月底為止全球基金經理人管理的私人資金總額創下2.1兆美元紀錄,較10年前增加1倍。儘管柏克夏海瑟威現金量至去年9月底為止高達1,036億美元,但在競購時仍搶不過出手大方的私募基金。
Smead資本管理公司執行長史米德(Bill Smead)表示:「利率偏低再加上私募基金錢多到滿出來,自然讓柏克夏海瑟威更難找到理想收購目標。」
柏克夏海瑟威預定23日發表年度財報及股東信。由於巴菲特向來在股東信中談論投資策略與經濟評論,因此今年內容也受到華爾街關注。過去兩年巴菲特曾在信中抱怨,許多公司市值過高讓他難以下手。
事實上,巴菲特過去也曾有幾段時期因為企業市值過高而選擇觀望,例如1969年他就因此暫停私人投資。1990年代網路泡沫升溫時,巴菲特也對科技公司保持距離。
2000年代中期巴菲特投資態度再度轉為觀望,事後證明這是明智決定,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他趁機投資高盛及奇異電子,在這波市場動盪中大賺超過100億美元。
投資人期望巴菲特近兩年的耐心等候終將讓他再次釣到大魚。Northstar集團總裁亞瑟(Henry Asher)表示:「下次股市暴跌30%到40%並陷入低迷時,柏克夏海瑟威將獲得許多投資機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就是重壓行業龍頭和美國之光。
第二、巴菲特押寶蘋果,曾賺了很多錢,但現在通通都吐回來了。
第三、巴菲特投資IBM,更是一敗塗地,投資6年最後以認賠收場。
第四、巴菲特是從公開市場上買,但現在私募基金太多錢,也會加入競爭投資上市公司,而且操作更靈活。
錢櫃/好樂迪
國內兩大KTV巨頭錢櫃與好樂迪22日同步宣布,錢櫃以每股67.7元、總價67.43億元併購好樂迪,好樂迪成為錢櫃百分之百持股之子公司,品牌繼續存在。完成私有化後,好樂迪暫定10月1日下市,興櫃掛牌的錢櫃則重啟上市計畫。
北部有三大連鎖KTV,分別是錢櫃、好樂迪與星聚點。其中1989年成立的錢櫃,全台有17家門市,包廂數全台第二。主攻客群為白領上班族,故客單價較高。董事長為媒體、娛樂大亨練台生。
1993年成立的好樂迪,主要客群是學生族群,平均消費較錢櫃低。門市數高達52家,且散布全台客地,是台灣包廂數最多的連鎖KTV,背後大股東也是練台生家族,還有國內老牌財經媒體財信傳媒。
自2003年以來,錢櫃與好樂迪就不斷互拋媚眼,但卡在公平會認定有壟斷之嫌,使合併案始終只聞樓梯響。
好樂迪與錢櫃昨日同步召開董事會,決議進行合併,錢櫃斥資67.43億元,以每股67.7元取得好樂迪所有流通在外股份,納為其百分之百持股的子公司。併購資金來源一半為自有資金、一半為銀行借款。據錢櫃2018年半年報,現金及約當現金為23.3億元、流動資產為46.2億元。
錢櫃發言人高心華強調,該合併案尚待公平會審查,通過後兩家公司才進入召開股東臨時會等合併程序,暫定好樂迪於10月1日下市。
高心華向公平會喊話,檢視這起合併案是否有壟斷時,盼能擴大認定「歌唱事業」。因為相較以往,唱歌的管道愈趨多元,不止汽車旅館可以唱歌,「唱歌電話亭」更是雨後春筍般湧現,已非連鎖KTV所能壟斷的。
錢櫃執行長連福財表示,汽車旅館、餐廳都在跨入KTV產業,複合式經營已成趨勢,錢櫃也將朝複合式經營方向前進,例如開設附設KTV設施的餐廳。
連福財強調,錢櫃門市集中於北部市場,中南部市場較無優勢,好樂迪在中南部門市眾多,合併有助錢櫃挺進中南部市場。
錢櫃22日宣布合併好樂迪,公平會對此表示,未來將以市場界定、市場市占率分析,以確保其結合的整體經濟利益大於限制競爭之不利益。
我們的看法:
第一、在台灣,KTV是一個沒落的行業,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第二、錢櫃原來大股東沒有在高峰時期上市,在中國大陸收購兼併,非常可惜。
第三、另外一個問題,兩家公司都沒有創新,現在早就該進展到跨媒體平台的整合了。
第四、公平會應該允許合併,就像NCC不允許兩家電視台、有線無線和紙媒整合,怕成為巨獸,但台灣5G跨媒體平台的整合就發展得很緩慢,遠落後中國大陸。
香港/虛擬銀行
香港政府預計在近期對騰訊、螞蟻金服、小米等6家互聯網公司發放虛擬銀行牌照,讓互聯網公司也能夠進行銀行業務。外界分析,此舉或將對長期主導香港金融市場的傳統銀行構成威脅,互聯網公司與銀行之間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受到消息影響,小米股價22日收盤時大漲4.75%,報11.92港元;騰訊股價也小漲0.23%,報344港元。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香港政府準備在未來幾周對騰訊、螞蟻金服、阿里巴巴、小米和眾安保險等6家公司發放虛擬銀行牌照,未來相關公司將更容易進行網路銀行業務,客戶可訪問更多其他數位產品和服務。
據高盛統計,香港銀行業務主要由四大銀行所壟斷,分別是:匯豐銀行、中國銀行香港、恒生銀行和渣打銀行。這四家銀行共佔香港所有零售銀行貸款業務市占率66%左右,信用卡方面的市占率則更大,但香港的客戶對銀行的滿意度卻低很多。
埃森哲諮詢公司調查顯示,2018年,僅有53%的香港人對銀行服務感到滿意,而美國和英國的滿意度分別為88%和78%。高盛指出,互聯網公司未來若持有銀行牌照,香港將成為「銀行與技術玩家之間的第一戰場」,預計兩者未來競爭將相當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螞蟻金服和騰訊等公司過去幾年對數位支付業務進行革新,其中,支付寶和微信等應用程式均允許用戶放棄使用現金,並透過網路管理自己的存款以及其他數位服務,包括:食品配送、運輸服務等進行訪問。目前,螞蟻金服和騰訊已經在香港提供網路支付,若這些公司持有虛擬銀行牌照,勢必將成為傳統銀行最強的競爭對手。
此外,小米已經從智慧手機業務擴展到金融領域,通過網路銷售的管道,聚集相當大的數位用戶,而主打網路保險業務的眾安公司,也有大量尚未開發的用戶數據,兩者在金融領域都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不知為什麼,最近「純網銀」的話題又熱了起來。
第二、和台灣不同的是,香港可以讓網路業者如小米和騰訊做為網路金融機構的主導發起者。
第三、如同蘋果轉型信用卡,未來全球硬體廠商都需要切入服務業,打造智慧生態系。
第四、對台灣企業來說,不管是電子業或傳產,遊戲規則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蘋果信用卡
蘋果據傳與高盛合作推出聯名信用卡,最近幾周會先在內部讓員工做測試,預定今年稍晚推廣到一般消費者。這項新服務將搭配iPhone錢包功能,方便持卡人繳費及管理帳戶,且有助於蘋果和高盛拓展業務、開闢新營收來源。
華爾街日報21日率先報導兩家公司的合作案,報導指出此信用卡將與蘋果新的軟體功能結合,幫助用戶理財。彭博資訊引述消息人士說,最近幾周內將先發給員工做測試,隨後會正式對外開放。
報導指出,為吸引消費者辦卡,iPhone錢包應用程式將增添新功能,供持卡人設定消費目標、查詢已使用額度與回饋點數,甚至可能分析用戶的消費型態,並以推播通知,提供持卡人消費類別資料。
與蘋果合推的信用卡將使用萬事達卡(Mastercard)支付網絡。持卡人刷卡購物,絕大多數將享有約2%現金回饋,購買蘋果產品與服務的回饋可能更多。
早在去年5月,華爾街日報便報導,蘋果準備與高盛推出聯名信用卡,為行動支付服務Apple Pay尋找新商機,並拓展營收來源,因應核心事業走下坡的困境,近年據悉積極拓展消費金融業務的高盛,則著眼於深化消費金融領域的經營。蘋果和高盛均拒絕評論相關報導。
調研機構顧能(Gartner)最新公布數據顯示,去年第4季三星與蘋果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7.3%、15.8%,穩坐前兩名,但隨著排名第三的華為急起直追,蘋果市占率較2017年同期滑落逾2個百分點,三星也下滑近1個百分點。
顧能估計,去年第4季iPhone銷量為6,452萬支,較2017年同期銳減11.8%,創2016年首季以來最大縮幅。
鑒於iPhone買氣降溫,蘋果發展重心慢慢移往靠收費賺錢的服務事業。除了開闢財源,蘋果高層也希望這張信用卡能刺激市場接受度欠佳的Apple Pay使用量。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未來會從「硬體」,轉型「軟體」和「服務」。
第二、服務的關鍵是打造生態系,要有很多「智慧應用」。
第三、高盛因為沒有布局「消費金融」,所以近年輸給摩根士丹利,現已急起直追。
第四、蘋果和高盛聯名卡,品牌效應會更強。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