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TPK/電動車,華為/聯發科,賽諾菲,愛奇藝,可成,製藥業併購,蘋果,SpaceX
TPK/電動車
TPK-KY宸鴻新事業投資邁出一大步,19日公告擬透過參與HCAC私募方式間接投資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Canoo Holdings Ltd.,計畫投資1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30億元,取得HCAC公司與Canoo公司合併後最高約4.29%之股權,進軍電動車產業。
此次Canoo私募籌資案除了許多創投業者之外,也吸引了國巨和宸鴻的目光參與投資。國巨是透過子公司(國巨百慕達)參與Canoo的股權投資,總計投資金額為1000萬美元,約當於新台幣2.94億元。
宸鴻表示,公司已經在電動車供應鏈中耕耘已久,目前是另一家美系電動車大廠的觸控面板供應商,也看好電動車的發展前景。此次投資有助於拓展宸鴻在電動車相關行業的產品及服務範疇,增加在汽車產業鏈發展的機會,為公司帶來轉型的契機。若各項先決條件如期達成,此一合併案預計將於2020年第四季完成。
美國Canoo公司為德拉瓦州註冊並於加州運營的新創公司,主要業務為電動車之設計開發,Canoo所開發之電動車,具備車內容量與底盤面積比(volume per footprint)最大、底盤模組化專利技術具較低開發成本及設計彈性等競爭優勢。Canoo所開發之電動車目前已完成Beta測試階段,即將進入Gamma測試階段,預計於2022年開始量產上市。
此外,美國Canoo公司亦規劃將以反向併購方式與美國Hennessy Capital Acquisition Corp. IV (HCAC為美國那斯達克上市之特殊目的併購公司)進行合併,合併後公司將以Canoo Inc.的名稱存續、並在那斯達克上市。宸鴻表示,在合併之後即上市,股票流動性增加,對於公司來說,可以純財務投資、也可以做策略投資,投資彈性相對較高。
先前宸鴻董事長江朝瑞就透露公司尋求新投資機會和新利基,建立其他毛利比較高的新事業。今年在台灣增加小部分製造,在龜山投資小量的生產線,做3D列印製造,生產運動器材保護用品、鞋墊,規劃今年第四季量產。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動車似乎是台廠下一個戰場。
第二、替蘋果代工的好日子已經結束了。
第三、用SPAC(特殊目的併購公司)上市,速度可以很快。
第四、估值很高,1億美元只占4.29%股權,代表估值超過20億美元。
第五、特斯拉帶動想像力。
華為/聯發科
美國出重手封殺華為取得商用晶片管道,殃及聯發科及華為概念股,台股昨天開盤即重挫,IC設計儼然成重災區,聯發科首當其衝開跌停,市值瞬間蒸發千億,跌破兆元大關,大立光、瑞昱、聯詠股價被打趴。美國出手修理華為,台灣慘遭流彈波及,成美中角力下的無辜受害者。
美中科技角力更趨緊張,美國商務部宣布對華為進一步限制,封殺華為商用晶片的供應管道,並將21國家、共38家華為子公司列入黑名單,同時宣布升級使用美國技術和軟體生產的產品限制;換言之,華為委外採購晶片策略將受影響。
受華為遭美商務部斷後路,台廠IC設計類股全面重挫,聯發科罕見在盤中發布重訊,「根據現有資訊評估,對短期營運狀況無重大影響。」但投資人人心惶惶,最終仍以跌停617元作收,市值僅剩9800億元,棄守兆元大關。光學鏡頭廠、股王大立光重挫185元、跌幅逾4.74%;驅動IC大廠聯詠跌幅逾8%,網通晶片廠瑞昱跌幅逾5%。
對於美國出手,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地緣科技主管Paul
Triolo表示,這是美國政府「對中國最重要科技公司的致命一擊」,他在報告中指出,擴大制裁是美國政府掐斷華為獲取先進晶片能力的最嚴重措施。
從另一方面來看,美國最新制裁也可能是終止華為手機業務的最後一擊。傑富瑞集團(Jefferies)分析師Edison
Lee在周一報告中表示,美國最新制裁已經粉碎華為原本想依賴第三方晶片商繼續製造手機的希望。
《日經亞洲評論》指出,影像感測器供應商SONY、感測元件廠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和記憶晶片廠三星電子、SK海力士、鎧俠、南亞科,及其他許多亞洲、歐洲或中國本土半導體業者,可能都難免遭受影響。
美國奧睿律師事務所(Orrick)合夥人克拉克(Harry Clark)向《日經》表示,美方頒布的新規定,主要針對供應給華為相關實體的外國製晶片,「但這些規定也適用於半導體以外的產品。」
事實上5月美方收緊管制後,華為就一直尋求自研晶片的替代方案,如聯發科或中國本土手機晶片開發商紫光展銳(UNISOC),都被視為該公司未來智慧手機核心處理器的潛在供應商。另有消息人士向《日經》透露,華為也沒有放棄繼續測試高通(QUALCOMM)的手機晶片,認為稍後美方仍有發出許可的可能。
我們的看法:
第一、聯發科原來是中美科技大戰下最大受害者。
第二、不只聯發科,台灣很多廠商都損失慘重。
第三、只要是半導體產業鏈,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第四、台灣產業沒有放棄中國市場的本錢。
第五、未來台灣剩下5G產業還有代工商機。
賽諾菲
法國製藥巨擘賽諾菲(Sanofi)同意斥資34億美元收購美國生技公司Principia Biopharma,為今年來全球製藥業第二大併購案,凸顯賽諾菲新任執行長哈德遜正瞄準創新性療法,以帶動業績成長。
賽諾菲17日表示,將以每股100美元的現金,收購Principia,價碼較Principia
14日收盤價溢價10%。Principia這家專注於多發性硬化症、自體免疫疾病治療的業者,今年來股價躍漲近66%。
賽諾菲買下Principia,成為今年來全球製藥業第二大手筆收購案,交易規模僅次於美國生物製藥公司吉利德在3月同意以49億美元,併購癌症治療公司Forty Seven。
哈德遜正聚焦於快速成長的高價新藥領域,盼藉此為集團注入活水。他去年宣布集團的新策略時表示,將停止物色糖尿病和心臟病新藥,從而省下逾20億美元,並專注於癌症等適合推動創新的領域。
賽諾菲研發部門主管里德說:「這樁交易將讓我們擴大和加速BTK抑制劑在多種適應症上的運用。」這樁收購案顯示,儘管像賽諾菲等製藥公司正爭相研發抵抗新冠病毒的疫苗與療程,他們同時仍需要持續尋找提振成長的新引擎。
若收購案如期在2020年底完成,賽諾菲將取得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和中樞神經系統的BTK抑制劑SAR442168,省下一筆可觀的授權金。
這款抑制劑2月在第二階段臨床試驗中,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出現正面療效,促使哈德遜表示,這項療程將拿下不治之症規模200億美元的半壁江山。
哈德遜說:「這樁收購案將推進我們正在進行的研發轉型,藉此加速研發最具前景的藥物,滿足廣大病患的需求」。
彭博行業研究5月表示,在賽諾菲宣布出脫雷傑納榮藥廠(Regeneron)的股份後,賽諾菲的收購開支將高達500億美元。美國銀行(BoA)分析師指出,除了癌症和基因療法技術外,免疫技術也在收購範圍內。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製藥業的大型併購不斷。
第二、M&A主要動力是全球新冠肺炎。
第三、台灣生技公司的最佳未來,是被歐美大廠併購。
第四、由於兩岸關係,未來台灣生技公司被大陸企業併購技術上有難度。
愛奇藝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將於九月三日召開「網際網路視聽服務管理法」(OTTTV專法)公聽會,外界關心「如何處理中國大陸OTTTV業者」,經濟部商業司昨則預告,新增「在台灣地區從事商業行為禁止事項項目表」,唯一一項就是禁止台灣任何單位代理或經銷中國大陸OTTTV服務,並規畫在公聽會同日上路。
一旦「禁止事項項目表」正式公告、實施後,中國大陸OTTTV愛奇藝、騰訊等恐因無人代理,形同被「逐出」台灣。愛奇藝的台灣代理業者歐銻銻娛樂昨回應,因草案屬預告階段,尚未實施,無法預知未來正式公布的法規命令是否會有變化,無法評論或回應,但確實沒想到政府連商業行為也禁止。而騰訊視頻海外版WeTV則不予回應。
昨天台灣愛奇藝黃金VIP會員們都大感焦慮,到處詢問「是否看不到愛奇藝了」、「會費怎麼辦」,愛奇藝客服回應相關問題時,強調「會把會員權益放在第一優先考量」、「不會受損」。
經濟部表示,正式公告、實施後,違反者將由NCC依「兩岸條例」查處,可處新台幣五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命其停止或改正;屆期不停止或改正者,得連續處罰。NCC副主委翁柏宗回應,在該禁止事項項目表生效後,NCC就將依法辦理。
官員指出,該禁止事項項目表只能限制台灣本土不能有代理或經銷行為;但專家認為,「技術上不太可能讓台灣觀眾完全看不到愛奇藝」,例如大陸OTTTV業者改為直接以跨境消費方式收取會費、或透過第三地代理商運作,台灣會員仍可以正常收看,不過在金流和客服便利度將大幅降低。
過去依據「兩岸條例」,僅公告「在大陸地區從事商業行為」的正面和負面表列,並未規定在台灣地區的禁止項目。商業司官員指出,近年大陸OTTTV業者高調用各式管道進入台灣,引起關注,在行政院確立其主管機關為NCC、並提出行業管理法「OTTTV專法」草案後,相關表列依法由經濟部商業司公告。
也因此,昨天預告的「在台灣地區從事商業行為禁止事項項目表」中,就僅禁止「代理、經銷,或從事OTTTV」一項。全案將於九月一日預告期滿。預告期滿後,規畫九月三日進行正式公告、上路。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本土客戶,未來不可能完全看不到愛奇藝節目。
第二、改成「跨境消費」,就像淘寶一樣。
第三、合法將改成非法。
第四、「政治意義」大於經濟上實質意義。
可成
繼緯創之後,蘋果供應鏈金屬機殼廠可成昨天也宣布出售大陸廠房,將以現金十四點二七億美元(新台幣四百一十九億元)處分間接轉投資大陸泰洲廠百分之一百股權,交易對象為中國大陸玻璃蓋板龍頭藍思科技,預計今年底前完成程序,創下台廠出售給予陸廠的最大交易金額。
可成泰州廠主要接單產品為手機,市場解讀可成將縮減產能,逐漸淡出手機事業。可成董事長洪水樹昨天親自出席重大訊息說明會,媒體詢問,紅色供應鏈威脅增大,是否未來陸系業者跨入的領域,台廠都會慢慢退出?他則回應,不要把台廠當塑膠做的,很多產業絕非一時半刻可追上。
洪水樹表示,若以機殼來說,即使可成出售泰州廠後,機殼產能依舊相當龐大,而且技術也持續領先競爭對手。但他也強調,可成出售泰州廠後,將會加速公司轉型,包括投資各種項目或者其他可能,「或許未來的不久後,我們會再見面」(意指再度召開重大訊息記者會)。
可成投資長暨發言人巫俊毅說,泰州廠占二○一九年可成營收約百分之四十,交易案包含泰州廠廠房及設備等。目前可成沒有考慮投資藍思科技,也沒有換股計畫。未來會投入精密製造與醫療產業,作為成長主軸,可成仍有台灣及大陸宿遷、蘇州廠房。
另一方面,大陸藍思科技也公告,以現金人民幣九十九億元收購可勝科技(泰州)以及可利科技(泰州)各百分之一百的股權。大陸業界特別聚焦,藍思不是以現金加股權,而是捧上人民幣百億現金買下可成泰州手機機殼廠,企圖心可見一斑。
市場分析,台廠因為美中貿易戰供應鏈佈局變化,出售廠區給陸廠;而陸企亟欲打入蘋果代工供應鏈,提高5G技術轉型,因此雙方一拍即合。
藍思科技在公告表示,可成科技鎂合金壓鑄領導廠商,專精3C產品的機構件,品質及量產規模均達世界一流水準。接手可成科技大陸業務後,外界預期,藍思接手生產線意在提升5G產業鏈價值、一統5G機蓋供應鏈江湖。
我們的看法:
第一、「紅色供應鏈」,是未來大趨勢。
第二、可成這個廠應該主要是供應中國大陸市場及客戶。
第三、蘋果主導台灣和中國大陸供應鏈重新分家。
第四、可成未來,會轉型新業務。
第五、台灣電子大廠未來會積極併購。
製藥業併購
新冠肺炎疫情當前,製藥業同日傳出兩件大型併購案。日經新聞報導,日本武田藥品已決定將涵蓋維他命「合利他命」等非處方藥的業務,出售給美國私募基金巨擘黑石集團(Blackstone),價碼約2,500億日圓(新台幣708億元,23.7億美元)。此外,嬌生集團(J&
J)同日也宣布以65億美元(新台幣1,933.7億元)左右的現金,收購美國藥廠Momenta。
武田將出售持有100%股權的子公司武田消費者保健公司,這家公司的業務包括合利他命、感冒藥Benza等藥品,去年度營收為641億日圓,營業利益129億日圓。
日經新聞報導,武田很快就會簽署協議;該公司春季開始接受買家投標,多家私募基金和日本藥廠都表達收購意願。
武田此舉目的是為了減少併購英國生技公司Shire而產生的負債,並將經營資源集中在開發處方藥,尤其是癌症治療藥物。
武田一直打算出售旗下非處方藥事業,執行長韋伯也將此部門稱為「非核心事業」。日本總人口減少,導致國內非處方藥產業景氣低迷。
武田今後將集中經營資源在更能夠獲利的處方藥上。該公司去年以6.2兆日圓價碼收購Shire,創下日本企業歷來最大手筆海外企業併購案。這樁併購案使武田去年底背負5兆日圓的計息債務,促使其計劃出售總計100億美元的資產。
目前武田已決定出售價值79億美元的資產,包括旗下醫療用眼藥水事業。如今武田擬出售非處方藥業務,預料將達成出脫100億美元資產的目標。
武田在2016年將武田消費者保健分拆出去,其合利他命藥錠在1954年上市,並在1987年推出合利他命的能量飲料,提振武田業績。
黑石集團過去在日本主要是投資都會區的商辦、飯店和其他不動產相關事業,但該集團從2018年起開始加速在日本的企業投資,去年以1,000億日圓買下製藥公司Ayumi製藥。
此外,嬌生集團(J& J)19日宣布,已同意以65億美元左右的現金,收購美國製藥廠Momenta,以擴大旗下自體免疫性疾病(AID)治療業務。嬌生的併購價較Momenta 18日收盤溢價70%,激勵Momenta
19日早盤股價暴漲逾68%。
這筆交易將為嬌生旗下的強生藥廠(Janssen)增添助力,獲得Momenta的實驗藥物nipocalimab,該藥物適用於重症肌無力症(MG)及其他自體免疫疾病;重症肌無力症是一種導致肌肉無力的神經肌肉疾病。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日本公司手上現金多,但這次武田是處分現有資產。
第二、日本正逐漸成為全球併購業的要角。
第三、武田已有資產組合管理的概念。
第四、台灣最有整合和資產組合概念的是林榮錦董事長。
蘋果
全球市值一哥蘋果周三盤中市值一舉突破2兆美元大關,成為史上第一家身價突破此一里程碑的企業,展望後市,市場分析師仍看好股價續漲,並表示5G需求將是蘋果市值突破3兆美元的關鍵。
蘋果股價在19日盤中達到468.65美元,使市值突破2兆美元,儘管收盤股價回到462.83美元。以目前市場上流通的蘋果股票推算,蘋果股價必須達到701.65美元才能讓市值達到3兆美元,但分析師認為3兆美元絕非無稽之談,畢竟蘋果只花兩年時間就讓市值從1兆美元增至2兆美元。
投資機構Short Hills Capital創辦人懷斯(Stephen
Weiss)認為,蘋果即將推出的首款5G手機iPhone 12是「公司史上最重要的產品」,也將是蘋果市值邁向3兆美元里程碑的關鍵。
蘋果股價自3月23日低點以來漲幅已超過一倍,呼應今年初疫情爆發以來科技股逆境上漲的趨勢,主因是各地封城後的居家辦公生活更加突顯網路服務及雲端運算的重要。
亞馬遜、微軟、臉書等科技大廠近日股價都一路飆漲,但依舊比不上蘋果的驚人氣勢。蘋果市值在2018年8月突破1兆美元關卡,如今才過兩年市值就翻倍,追根究柢還是強大的營收成長能力使然。
2011年庫克(Tim
Cook)接任蘋果執行長以來,積極發展中國市場並壯大服務事業,成功打破外界對於蘋果過度依賴iPhone的質疑。在軟體服務及穿戴式裝置營收持續成長的情況下,蘋果去年度(去年9月底止)總營收達到2,600億美元,較三年前增加20%。
新英格蘭投資退休集團總裁賈庫馬奇斯(Nick Giacxoumakis)表示:「如此規模龐大的公司竟然能成長這麼快,實在驚人。」
其他分析師也指出,蘋果在投資人眼中已經不是一支股票,而是一個資產階級,因為蘋果股票兼具成長力及安定性。Miller Tabak證券分析師馬利(Matt
Maley)認為蘋果坐擁龐大現金流,能在股市屢創新高時給予投資人些許安全感。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者恆大,贏家通吃。
第二、台積電從200元到400元,也沒有用多少時間。
第三、蘋果成長關鍵在於「服務」。
第四、5G將帶來蘋果新一波的成長。
SpaceX
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創辦的航太科技公司SpaceX近日完成最新一輪募資,預估市值高達46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三大獨角獸公司,市值緊追滴滴出行與字節跳動。
Crunchbase資料顯示,SpaceX在最新一輪募資一口氣募得19億美元,是全球私人企業當中單次募資金額最高的公司之一。許多既有股東都在最新一輪募資中增持股份,包括投資機構Space Angels。
Space Angels執行長安德森(Chad
Anderson)表示,SpaceX最新一輪募資一如往常吸引大批投資人入股,投資機會供不應求。
自從SpaceX成為第一家將太空人送上太空軌道的民營公司之後,預估市值便節節高升。
摩根士丹利在今年7月發表的報告中預測,SpaceX正在測試的衛星網路計畫Starlink若成功推出,SpaceX市值可望衝上2千億美元。目前摩根士丹利對SpaceX市值發表的預估範圍低點在500億美元。
安德森認為SpaceX之所以吸引投資人,是因為該公司多項研發計畫都前景可期。除了Starlink之外,SpaceX已成功為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射過載人火箭,正在研發代號Starship的火星火箭原型。
儘管穆斯克曾表示SpaceX短期內沒有上市計畫,但SpaceX總裁沙特威爾(Gwynne Shotwell)在今年初透露Starlink事業若發展順利,日後可能分拆成為獨立公司上市。
SpaceX自2002年創業至今尚未開始獲利,但安德森認為那是因為SpaceX不斷投資Starlink及Starship等新事業,這也讓不少人爭論市場是否高估SpaceX市值。他表示:「我想這個議題始終有正反兩方意見。外頭絕對有許多人看衰SpaceX。」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太空產業快速成長。
第二、SpaceX是超級太空概念股。
第三、Starlink前途不可限量。
第四、馬斯克是真正連結未來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