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台灣還需要什麼?
最近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提出,台灣要建立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並宣布許多新政策,包括在高雄成立實體境外專區,引起關注。台灣金融業配合經濟及高科技產業發展,近年快速成長,此時是重新檢討政策開放的最佳時機。
但目前金管會政策主要是以財富管理為主,特別是針對高資產客戶。金管會希望將台灣錢留在台灣,光是管理本國龐大資金,就有很大商機,不需要把這塊大餅讓給外商私人銀行。
但在此同時,台灣的資本市場也應提出未來願景。根據國外經驗,國際金融市場,如紐約、倫敦、香港等,通常既是資產管理中心,也是籌資中心,資本市場相對發達。唯一的例外是新加坡,因為其投資人過於淺碟,因此無法形成活躍的資本市場。
兩岸三地三樣情
為了吸引更多企業在創新板掛牌,最近台灣證券交易所推出「創新板2.0」,提出包括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等四大變革,希望成為亞洲新創企業掛牌平台,力拚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
根據安永大中華區IPO調查報告,台灣2024年IPO市場表現傑出,上市、上櫃企業共54家,籌資額新台幣491.32億元,整體家數較去年增加22家,金額增加新台幣145.05億元,IPO家數創下2019年以來新高,籌資規模也創下新高。
相較之下,中國大陸A股IPO市場卻異常慘淡。預計2024年有95宗A股IPO,募集資金618億元人民幣,交易數量和籌集資金分別下降70%和83%,創下自2014年以來最低水準。
至於香港的IPO市場表現尚可,截至2024年11月30日,香港IPO預計將有64宗IPO,募集資金超過834億港元從去年谷底反彈,約成長80%。前三大IPO美的集團(312億港元)、順豐控股(56.62億港元)、地平線機器人(54億港元)貢獻了約51%的份額。
我們應該覺得很滿意嗎?其實不然。台灣資本市場的確比過去幾年好很多,但募資金額跟區域市場相比,仍屬後段班;以亞洲地區來說,落在印度、香港、南韓、印尼、日本、馬來西亞與泰國之後,僅贏過新加坡、越南、菲律賓。印度排名今年高居於全球第三,僅次於那斯達克、紐交所,甚至高於香港;主因是經濟成長強勁,另外有一個超級大項目,現代集團印度子公司現代汽車上市,籌資金額高達33億美元。
台灣IPO的問題是規模偏小,這兩年以生技為主,未來隨著AI產業大爆發,應該會有更多相關類股出現。但這些AI概念股要不然就是屬於大集團子公司,要不然應會選擇在美國上市,對台灣資本市場貢獻不大。換言之,台灣需要新的上市成長來源。
吸引美國新創來台上市
這幾年,台灣新創公司鮮少出現獨角獸,數量已落在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之後,少數具代表性新創公司,如Gogoro,又出現問題。總體來說,新創上市仍有改進空間。重點是,台灣如果要振興資本市場,一定要吸引台灣以外的新創公司來台上市。台灣證交所表示,未來創新版不只扶持台灣新經濟產業,也要讓原本想到國外掛牌的新創公司願意留在台灣,更希望吸引更多亞洲新創公司選擇來台掛牌,目標要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
我們對於未來台灣資本市場有幾點建議:
一、吸引美國科技新創公司來台上市。台灣的科技跟美國高度連動,特別是在AI與半導體領域,目前有愈來愈多美國新創在這些領域中嶄露頭角。台灣不要只看東南亞,更應該有勇氣擁抱我們熟悉的美國AI及半導體產業。
二、恢復TDR(台灣存託憑證)。當年TDR市場曾經紅極一時,後來因為不夠規範消聲匿跡。有很多美國科技企業,台灣投資者高度理解其基本面,不同於亞洲其他市場投資者,應鼓勵其以TDR形式掛牌,特別是執行長出身台灣、熱愛台灣的美國企業,如輝達、超微(AMD)、美超微等。
三、允許雙掛牌制度。台灣目前承銷制度仍限單一主上市地,如果在其他地區還有掛牌,則歸類為第二上市地。但全球現已有不少雙主掛牌例子,如滙豐銀行就同時在香港與倫敦上市。未來台灣如果能夠允許雙掛牌,可避免逼迫企業必須在美台之間做選擇的難題。
四、鼓勵外國企業來台做法說會。台灣既然號稱資金淹腳目,又想把錢留在台灣,理應必須開放更多外資企業來台灣募集資金。以往,倫敦、愛丁堡、香港、紐約都是投資銀行進行法說會主要地點,未來台灣應立志成為外資科技股募資重鎮。台灣唯有把自己放在世界投資者的地圖上,才能提高整體資本市場地位。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藍濤亞洲總裁兼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轉載自工商時報,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