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Q&A

Q&A:

Q1:
Dear Mr. Huang, As you've mentioned, Taiwanese firm owners seem to be more conservative when directly investing and managing operations in foreign nations (especially the ones with language barriers). From an investment banker and financial advisor's perspective,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 you introduce to your Taiwanese clients? How do you support them to get over this mental barrier? Thank you. Mike
由Mike於 2010/12/12張貼在台灣宏觀-「TAIWAN OUTLOOK」

Q2:
Dear Mr. Huang, How do you think Taiwanese financial holding firms or just boutique investment banks in general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 unique Sino-Taiwan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Taiwan's early exposure to the foreign capital market compared to that of China, in order to compete with Wall Street Bulge Bracket banks such as Goldman Sachs, Morgan Stanley and UBS's operations in China? Thank you. Sincerely, Mike
由Mike於 2010/12/12張貼在台灣宏觀-「TAIWAN OUTLOOK」

Q3:
Why is that we observe more Taiwanese firms coming back to Taiwan for their IPOs rather than staying in China or Hong Kong? - Mike
由Mike於 2010/12/11張貼在台灣宏觀-「TAIWAN OUTLOOK」


---------------------------------------------------------------

Dear Mike, Sorry for my very late reply.

A1:
The lessons for Taiwanese firms in managing overseas operations are (1) train and utilize local talents; (2) establish central management and report system; (3) deveop global thinking and mindset; (4) develop a strong corporate culture and core value; and (5) constantly enhance 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2:
The opportunity for boutique investment bank is tremendous in the Greater China Region. Taiwan and China don't 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need middleman to bridge the distance. In additon, ECFA paves the road for further cross-strait investments.

These golden deal opportunities are too small for Goldman Sachs and Morgan Stanley. Also, there Taiwan and China office don't talk or collaborate with other. I set up FCC Parnters as a boutique merchant bank in August exactly because of that.

A3:
Taiwan Stock Exchange did a good job in attracting Taiwanese firm to go back to Taiwan for IPO. Home is always better. Hong Kong is only for big market cap players and not suitable for high-tech companies. China A shares takes too long to wait and there are a lot of uncertainties.

However, TWSE has been extremely slow in approving IPO from overseas Taiwanese issuers. So far only 6 out of 67 got listed during the last two years. Taiwanese issuers might change to other bourses if the speed of TWSE approval continues to be slow.

Best regards,

CY

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凱雷 / 太平洋保險/凱雷 / 凱擘/沃爾瑪 / 好又多/

凱雷 / 太平洋保險

凱雷投資的中國太平洋保險H股,上市後鎖定期屆滿,五年獲利高達7倍,合計48億美元,這是亞太地區PE單一投資項目最大的獲利金額。

中國大陸PE和保險公司特別有緣,第二大平安保險當年也有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投資,近期泰康保險則由高盛入股。大陸PE和金融機構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關係,大家只看到今天凱雷獲利的風光,卻沒有注意到五年前剛入股太保時的風險,從一家國有企業轉型成民營企業,並且從台灣聘請專業經理人(潘燊昌,前安泰人壽總經理)。

如果我記的沒錯,尹衍樑先生當年應該也是跟隨凱雷的投資人之一,難怪現在有大筆資金去投資南山人壽。


凱雷 / 凱擘

凱雷集團賣凱擘,意外成為協助央行守匯的有力工具之一!為消除民眾對台幣匯價升值的預期心理,央行外匯局長21日傍晚主動宣布,央行已接獲經濟部投審會的核准函,同意凱雷集團轉讓凱擘股權給大富媒體,總金額為新台幣412億元,折合超過13億美元,21日就可開始匯出。

所幸這次新聞的焦點,沒有在放在攻擊私募股權基金獲利多少上面。我們希望透過最近新聞報導,更多人能認識了解PE的內涵。沒有PE當時接手出事的東森多媒體,現在又怎會有富邦蔡氏家族進行數位匯流整合的機會?PE是台灣企業進行產業整合、大陸投資和全球布局的最佳工具,金管會對PE的負面解讀並不代表台灣除了金融以外的其他行業未來都不能和PE合作。

陸資鬆綁

儘管這次江陳會談,兩岸不會簽署投保協議,但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罕見地替「為數不多陸企」發聲,希望減少陸資來台限制,增加人員往來便利,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則強調兩岸投保協議應從「保護投資人角度」思考。兩岸為投保協議納入陸資鬆綁議題,隔空較勁意味濃厚。

這大概是半年來,中國大陸政府高級官員,從王毅、商務部長陳德明到陳雲林,第三、四次呼籲台灣放寬陸資投資限制。現在選舉已經結束,也不見政府高層有進一步提出第二批陸資來台開放名單,雖然台灣表示投保協議談判和陸資鬆綁不會掛鈎,但是從大陸企業和官員的憂心反應來看,陸資來台真正遇到了極為嚴重的障礙。

沃爾瑪 / 好又多

全球最大連鎖量販店沃爾瑪在中國大陸吃癟了!原本今年可望併購台資的連鎖量販店「好又多」一案,時程將延後至2011年5月,由於契約中某些交易條件「明顯談不攏」,無法在預定時間之內完成。

2007年2月開始,沃爾瑪正式宣布收購「好又多」,已經過了三年卻不見進展,由於收購過程中彼此歧見太多,雙方從文化到管理模式都南轅北轍,讓兩個企業處在對立面,而非合作對象。

2007年2月沃爾瑪宣布,以2.64億美元(約新台幣78.82億元)收購廣州好又多控股公司35%的股權,同時向其他股東提供3.76億美元(約新台幣112.25億元)的貸款,換取另外30%的投票權。因此,沃爾瑪雖然只持有好又多35%的股權,卻有65%的投票權,全面掌握好又多的經營。

被併購的好又多,須從台資企業轉換成外資企業,在公司內部的產權問題和採購系統的整合上,也始終無法和沃爾瑪「搭上線」。

我們有幾點感想:1、台灣企業高價賣給外資,結果都不理想,之前頂新魏家將樂購賣給英國特易購(Tesco),也有很大的文化融合問題,業績一落千丈。2、大陸台商不擅上市資本運作,又太過於家族導向,將來恐怕唯一出路還是將事業高價拱手賣給外資或中資。3、好又多也該檢討,三年都不能將狀況調整過來,究竟是甚麼原因?沃爾瑪出價高達10億美元,但是有前提條件,不是兩手一攤就可以等著數鈔票了,只能說台灣人財務運作能力和sense太差,不了解國際業務。4、大潤發明年將在香港上市,今年已經打敗家樂福,成為大陸量販業一哥,看來台灣服務業的未來真的是在中國大陸,台灣人一定會比外國人會做得更好。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KKBOX / KDDI- 全球科技50強- 香港IPO- 友達/面板

KKBOX / KDDI

經營之神王永慶外孫、同時也是大眾集團董事長簡明仁長公子簡民一所成立的線上音樂服務KKBOX(願境網訊),本周同意日本第二大電信公司KDDI收購案;KDDI以6,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8億元),取得KKBOX海外控股公司76%股權。

KKBOX將納入KKDI電信集團,明年初將在日本推出線上音樂服務。

KKBOX雖然賣給了KDDI,但創始股東及經營管理團隊仍保有24%股權。由此交易規模推估,KKBOX目前市值約有8,000萬美元(約新台幣24億元)。

我們的感想如下:第一、台灣互聯網產業不振,本案算是一大突破。第二、數位匯流時代成形,凱擘出售給富邦、蔡衍明買下中嘉,將來產業鏈各個環節M&A會不斷發生。第三、華人市場受到重視,日本借助台灣平台,可以進軍大中華市場。第四、此次估值頗高,雖然和中國大陸互聯網業者相比還有一段距離,已相當難得。

全球科技50強
  
彭博商業周刊票選今年全球50家表現最好的科技公司,中國企業迅速崛起,騰訊、百度分居一、三,話題不斷的美國蘋果電腦排行第二。蘋果iPad電腦供應商台灣新普科技表現不俗,與加拿大的黑莓機製造公司RIM公司並列第23名,是唯一上榜的台灣企業。

台灣新普科技受惠於為蘋果iPad供應大部分電池,今年表現搶眼。目前新普不但為其他平板電腦和筆電製造商供應鋰電池,明年還計畫跨足電動車的電池市場,企圖心十足。

台灣廠商只有一家入榜,是一大警訊。本票選重要指標是銷售和獲利成長、ROE、股價表現等等。台灣企業若不利用大陸市場,成長速度肯定快不了。另外傳統代工模式面臨轉型,也是重要原因。台灣科技產業迫切需要新的戰略、新的定位和新的市場。

香港IPO
  
2010年香港是全球最耀眼的IPO市場,Dealogic的資料顯示,至12月初為止,香港交易所IPO籌資規模超過528億美元,遙遙領先紐約的420億美元,可望連續兩年登上「全球最大IPO中心」寶座,中國大陸各證交所IPO融資總額更達669億美元,凸顯中國正崛起為金融強國。
  
香港和上海是募資重鎮,但名列中國第二大的深圳證交所今年也急起直追,以中小企業為主的190家公司在深圳共募資280億美元,另有104家企業在深圳證交所創業板(ChiNext)募資129億美元。
  
我們的感想:第一、香港資本市場今年的成績不完全來自中國,許多外國企業到香港第二上市,是一大成就。第二、大型外國企業到亞洲來上市是好事,台灣可以沾光,多吸引一些小型企業來台上市。第三、在香港上市不完全是為了募資,打響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也是重要考慮。第四、台灣今年IPO雖然到高峰,但和亞洲其他國家比較起來實在微不足道,關鍵在審批太慢、法令過於繁雜,應該以創新思維大刀闊斧積極改進。

友達/面板
  
友達投資中國大陸,久久未獲經濟部批准; 三星向歐盟告密,造成多家台灣面板業者被處以巨額罰款。
  
鴻海郭台銘董事長實在看不下去,高分貝砲轟主管機關,立刻得到回應。台灣政府真是開放的最大障礙,韓國和台灣正在進行經濟戰和政治戰,台灣處境險惡,政府非但不幫忙,還是絆腳石。本協會大聲疾呼「讓台灣產業走出去,外國企業走進來」已久,但是和郭董事長一吼震山河的氣魄比起來,相差以千里計,真的希望恭請他擔任本會名譽理事長。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華碩,研揚,陸資來台政策,優酷,紐約上市

華碩/研揚

華碩昨日宣布,將透過轉投資公司,以總收購金額53億元公開收購上市公司研揚科技,為進軍物聯網、智能電網及遠距照護醫療做布局。每股收購價格為57.5元,收購完成後研揚將下市。研揚表示,將與華碩在通路、研發及採購三方面先展開合作。

華碩表示,收購研揚主要是考慮到未來雲端時代,物聯網及智能電網都需要用至工業級的產品,藉由投資研揚可以切入工業電腦及雲端時代相關產品,在醫療領域將會率先合作,鎖定歐美市場,且不排除未來華碩品牌ASUS也將跨入工業電腦領域,與研揚自有品牌AAEON雙軌並進。 研揚強調,與華碩共同成立合資公司,主要考量是希望公司的未來成長可以更有前瞻性,並突顯研揚在工業電腦產業自有品牌的價值。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這對華碩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策略,跨足工業PC,並強化華碩的企業雲端解決方案實力。第二、針對的市場如物聯網與智能電網皆是中國大陸七大新興戰略產業,將深化大陸佈局。第三、華碩自身「有機成長」面臨瓶頸,滿手現金,未來勢必以併購來帶動成長。

陸資來台政策

由監察院財政及經濟委員會,本週赴經濟部進行巡察。會中,監委也相當關切陸資來台布局及大陸市場的拓銷。監委認為對外招商,爭取外資來台投資,「該來大都來了」,現階段對外招商引資,應該以爭取陸資來台布局為重點。

據了解,儘管五都選舉已經結束,且兩岸ECFA即將在明年生效,但有關人士透露,面對五都選舉國民黨得票率降,有人認為政策走得太快,也因此,國民黨內部正就現行大陸政策,進行全面檢討,也使得至年底前,大陸政策呈現觀望氣氛。

我們覺得這是相當莫名其妙的作法,國民黨選舉結果不理想,和選舉人個人形象及能力有關,但不應於把帽子扣在陸資開放政策上面。事實上,到現在為止政策都還未真正開放,現在不但放緩邀請陸資參訪團,更放慢公布第二批開放陸資來台名單,放慢陸資企業TDR審批速度,這樣只為讓企業更加背離台灣。今年大陸台商有6家A股上市,超越台交所二年來爭取「台商因台上市」總和(4家),是一大警訊。若再要作繭自縛,台灣和亞洲其它四小龍的差距,恐怕只會越來越遠。

優酷/紐約上市

中國優酷網,成為全球首家在美獨立上市的視頻網站。首日該股股價收於33.44美元,漲幅高達161.25%,成為美國上市首日漲幅第2大新股。僅次於中國入口網站龍頭百度,表現亮眼。

經歷3次上市高潮,今年中國網路企業又在海外密集上市,並在美股接連創下佳績。據統計,中國網民規模已經超越4億,網路普及率攀升至33%,新興產業發展潛力無窮。

優酷網市值35.24億美元左右,位列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網易、新浪之後,成為大陸第6大網路公司。

我們有幾個觀察: 第一、美國資本市場認可創新,給予新興企業高P/E,雖然企業仍然在「概念」階段。第二、美國又開始吹中國熱,今年在美上市中國公司表現佳。第三、中國大陸資本市場已有自成一格的互聯網版塊。第四、美國上市快,台灣上市審批必需加速,否則將來企業會轉往A股、美國和香港上市。

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Morgan Stanley ,CICC,瑪麗米克,KPCB,鴻海,矽谷,美傑華,第一,TDR,台灣佈局,光線,米高梅,復星,歐洲

字數3230
Morgan Stanley / CICC

中國證監會日前公告顯示,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公司)的股權結構變更申請已獲得該機構批准。據了解,該股權變更為私募股權基金KKR和TPG從摩根士丹利各自購得11%的中金股權,該筆交易總金額約10億美元。

摩根士丹利在1995年中金公司成立時,投資3,700萬美元取得34.3%股權。若以10億美元出售其中11%股權,意味著這部份股權的投資回報率高達84倍。

我們有幾項觀察: 第一、外資PE可以投資中國大陸一流證券公司,這是值得台灣金管會參考的。第二、Morgan Stanley最早就佈局中國,雖然後來水土不服,喪失主導權,但是造就了中國最佳的世界級本土投資銀行,至少在財務上獲得了豐厚的回報。第三、Morgan Stanley現在大陸又成立一家新的中外合資投資銀行,外資券商看好A股市場,雖然有持股上限33%,仍會絡繹不絕的建立JV投資銀行。不過是否能拿到案子又是另一回事,2010是中國A股IPO的大豐收年,但95%的案子都由大陸國內券商囊括,合資券商如UBS和高盛只分到很小一杯羹。第四、台灣券商已錯失最好時機,將來若拿到合資執照,最大的機會應在輔導大陸台商A股上市。

瑪麗米克/KPCB

Mary Meeker瑪麗米克是美國投資銀行Morgan Stanley的首席internet分析師,也是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指標性人物。

Meeker女士在Morgan Stanley工作20年之後,最近宣布退休,加入矽谷最著名的老牌創投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作為合夥人,KPCB過去曾經投資的案子包括Amazon和Google。KPCB進入中國大陸較晚,作得並不成功,最近又錯失了兩個最熱門的網路案子-Facebook和Twitter,故欲急起直追。

Meeker最看好的未來投資領域是Mobile Internet,包括行動軟體應用及行動上網裝置(mobile devices),另外她還看好social networking(社交網站)和電子商務。

Meeker認為整個新一代網路熱潮仍在第一、二局(以棒球賽來作比喻) 起步階段,KPCB則認為在這個領域的投資機會令人眼花瞭亂,不知從何下手。

對於台灣來說,有幾個啟示: 第一、internet應用現在才真正開始成長,尤其在mobile internet領域。第二、台灣最大的機會是mobile internet device,這也是行政院「全球十大招商項目」之一。第三、中國大陸是最大的市場,而且已經和美國走出不一樣的路,百度、騰訊和盛大都是例子,台商不可忽略。第四、電子商務是新世紀兩岸連接的橋樑,台灣應將其作為策略發展重點。第五、要重用年輕人才,網路不是四、五十歲的人可以看得懂的,連KPCB這樣的矽谷老將都不得不認輸轉型。

鴻海/矽谷

鴻海最近一次與三家矽谷一流創投(包括NEA,DCM等)簽署MOU,將與其合作,由創投將先進技術移轉給鴻海,利用鴻海的平台將其商業化。

我們對此大表喝采。郭台銘董事長宣稱要從「製造的鴻海」轉型「科技的鴻海」已經多年,但一直沒有什麼突破,鴻海仍然被人認為是代工的廠商,只會衝營業額,壓低成本,從事水平式的規模產業整合。今年以來大陸廠區一系列員工跳樓事件,充分地暴露了鴻海的弱點,並且說明代工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

值得令人警惕的是,鴻海並未和國內創投合作。台灣VC以往是帶動高科技產業成長,企業蛻變的火車頭,但是隨著國內投資環境的轉變、政府產業政策不彰、大陸投資限制、全球佈局緩慢,早已和產業完全脫節。中國大陸剛頒布「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企業和創投爭先恐後佈局電動車、綠能、互聯網和生物醫藥等新領域,政府全力配套,並以「創業板」資本市場作支撐,短期成長迅速。

在我們為鴻海慶幸的同時,是不是應該深刻檢討台灣科技自主創新的未來?

美傑華/第一

英國最大保險集團英傑華(AVIVA)和在台合資夥伴第一金控不合,要求分手,停止第一金人壽(原名第一英傑華人壽)的業務。保險局長黃天牧表示外資「不能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強調保險是長期經營,兩大股東必須繼續試著磨合,不能輕言離婚。

英傑華是在現任金管會主委陳裕璋在其擔任第一金控董事長任內和第一金合資的,不知這是否因為這會讓陳主委很沒面子,才不准其撤資?

我們堅決反對金管會的作法。第一、資金自由流動是一個國家開放的指標,只准進、不准退,還有誰敢來台灣投資? 第二、政府應該檢討為何外資保險公司紛紛要退出台灣市場,是否是經營環境出了什麼問題,而不是一昧要求「長期經營承諾」。第三、南山人壽出售失敗,雖有其背景及因素,已經創造了一個高難度的「退出門檻」,現在又來了英傑華個案,對外資心理會有不利影響。第四、我們要放棄對外國策略性投資者的迷思,金融海嘯後外資在亞洲是賣出方,陸資和PE才是未來全球的金主和主流投資者。

TDR/台灣佈局

大陸在港上市的地產開發商花樣年控股正式向台灣證券交易所申請發行1.2億單位TDR,且宣布TDR的集資淨額12億元新台幣將全數用於成立台灣子公司。花樣年將與台灣商用遊戲廠商泰偉,合作開發金門旅遊及渡假村。

花樣年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潘軍表示,台灣與大陸的經濟融合,已經成為兩岸發展趨勢,兩岸簽定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已更加有力地推動兩地經濟互動,花樣年因此看好衍生出的商機。

目前泰偉在金門有近2萬坪的土地,預計初期投入50億元資金開發、興建大型渡假村,明年可望正式動工,4年內建成五星級度假飯店、免稅購物精品商店、特色小吃與主題餐廳,及部分海島型度假設施。

本週另外一家中國大陸著名時尚運動品牌特步也宣布發行TDR,一半新股,另一半老股,由其股東凱雷私募股權基金提撥,總金額約8500萬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特步此次發行的資金用途,也是要用於台灣展店,其代言人是台灣著名的男女歌星蔡依林和潘瑋柏。

由花樣年和特步的例子可以看得出來,ECFA對於陸資企業來台已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大陸對台灣的興趣正不斷增加,而且逐步化為實際投資行動,TDR的開放更可讓陸企「台灣籌資、台灣投資」。台灣應該加速排除投資障礙,政府至今尚未公佈第二波陸資來台投資的產業類別,而經濟部和金管會的政策也有許多不一致的地方,應該藉著TDR的東風,儘速召開跨部會的政策協調會。

光線/米高梅

大陸三大非國有電影公司之一,光線影業(Enlight Pictures)總裁張昭指出,近來盛傳中資將入股好萊塢電影公司米高梅(MGM)的消息,並非空穴來風,是有根據的。

光線影業自2006年成立以來,四年內已經自行投資發行了24部大陸國產電影,總裁張昭表示,光線影業將打造Made in China的電影第一品牌。

今年上映的《唐山大地震》,對中國電影產業而言,是個史無前例的拍片模式。其仿效好萊塢電影產業鏈「投融資→製片→發行→上映→衍生商品」流程,讓每個流程環節中的各路人馬都賺飽。

《唐山大地震》票房收入超過人民幣6億元(約新台幣27億元),但不只如此,影片帶動的後續衍生收入更驚人,這也是好萊塢電影產業發展的秘訣,透過電影在全球上映,達到文化「出口」,相關周邊產品以及觀光效應。然而,《唐》片的成功也成為今後大陸電影發展標準。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大陸不只強調硬實力,更加速發展軟實力和文創產業。第二、大陸文創影視發展將走向集團化、全球化,未來其文化輸出的影響力將如同韓國偶像劇一般,遍布亞洲甚至全球。第三、台灣現已成立文化創業基金,這是很好的開始,但是不要只是小打小鬧,應迅速建立商業模式,規模化產業化,才能在全球華人文化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復星/歐洲

中國復星集團(Fosun)計畫大舉進軍歐洲市場,對奢侈品牌、小型科技公司和學名藥產業展開投資;該集團董事長郭廣昌表示,公司正在深入討論3項領域的多個潛在投資目標,且任何一筆投資都可能高達20億美元。

郭廣昌表示,該集團正深入討論上述3個領域的多個潛在投資目標。而復星的任何一筆投資,金額都有可能高達20億美元,儘管初始的投資可能會限制在1億歐元(約合1.31億美元)到2億歐元之間。

據郭廣昌介紹,復星將特別關注服裝與鞋子品牌的投資機會,並計畫將醫藥業務擴展至歐洲,建立研發中心和分銷管道,也將投資學名藥產業,加強集團的新藥開發能力。

復星是中國大陸最成功的民營企業,今年上半年和凱雷成立了一個一億美元的「走出去」基金,希望到國外收購技術、品牌和道路,此次高調表示要投資歐洲。

值得注意的是,郭廣昌想投資的鞋子和服裝,也有很多台灣企業涉足,但是沒有看到什麼台灣消費類企業表示要收購國外品牌,只有高科技企業如宏碁比較積極從事海外M&A。歐洲名牌如歐舒丹和PRADA正先後到香港掛牌,品牌才是價值的泉源,而中國大陸市場正是機會。台灣企業除了自己建立品牌外,更要加速收購國際品牌,才能和大陸企業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