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台灣 MOU
南京市長季建業率領南京金融主管機關和業者和我方業者舉行金融交流洽談會。為展現和台灣金融合作強烈意願,會中雙方共簽訂8項合作協議,季建業更請江蘇省銀監局和保監局副局長一塊來台。
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協議包含銀行、保險、證券,這是兩岸交流至今,大陸單個省市來台和我方金融交流合作最廣泛的一次,也是簽署合作項目數量最多的一次。季建業直言,南京將打造成江蘇省的金融中心,需要我方業者共同參與。
會中雙方簽署8項合作協議,包含4項金融合作備忘錄(MOU),這4項MOU分別是南京證券和兆豐證券、紫金控股和台新金控、南京銀行和台灣銀行,及兩岸金融人才研訓合作意向書。
另外4項合作分別為紫金控股和富邦金控合資成立富邦紫金保險公司;富邦紫金保險公司入駐南京河西CBD協議;南京銀行和台北富邦銀行國際保理業務協議;最後是南京銀行和永豐銀行國際保理業務協議。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兩岸金融業者將從形式上的交流走上實質交流。 第二、台灣業者為了佈局大陸,可以多方、多元和大陸合作,比如這次富邦就和南京簽訂三項協議,說明其佈局不僅限於海西。 第三、大陸各地招商的成果和地方領導人的企圖心有很大關係,之前季建業在昆山和揚州市長任內,都樹立了最成功的台商招商實績。這次他將江蘇銀監局和保監局代表一起請來台灣,更顯示他是來真的,這和重慶市薄希來的招商風格很像。 第四、台灣金融業需要有更實際更全面的大陸發展戰略,而金管會也要適度的放寬管制,給業者更多的空間。
陸資鬆綁
行政院已完成第二波陸資鬆綁審議,預計最快下周、最遲3月中,就可對外公布。相關官員透露,面板、IC製造等國內兩兆雙星產業,將有條件開放陸資參股。參股上限最高20%,且不得成為單一大股東;但如果屬新設合資公司,可提高持股上限,但仍不得逾50%。
另外,為搶進大陸醫改商機及「十二五」規畫加快經濟轉型商機,這次鬆綁的製造業產業項目還包括醫療器材、金屬機械、化工等,高達20、30項之多。累計對大陸開放的製造業比重達4成以上。
上一次開放陸資產業項目中,含製造及服務合計192項,其中製造業69項,服務業123項。 其中,製造業開放項目約占國內製造業總產業項目的三分之一。不過,根據行政院審議通過的第二波陸資鬆綁製造業項目,至少會有20、30項之多,累計國內製造業對大陸開放比重將超過4成。相關人士透露,鬆綁幅度高於原先預期。
經濟部長施顏祥證實,第二波陸資鬆綁,不止開放面板一項,還有其他陸資有興趣的產業項目,但幅度大小,他無法預估。據了解,陸企對參股電子產業、金屬機械最有興趣。
我們對這項政策充滿期待,感想如下: 第一、兩岸相互投資不對等,台灣對大陸投資越超過大陸對台灣投資,陸資鬆綁已刻不容緩。 第二、我們同意經濟部的說法,開放陸資來台參股,促進兩岸相互投資,讓兩岸產業合作,由單向轉為雙向的產業鏈互補合作。 第三、目前討論焦點放在面板開放上,包括台灣赴大陸面板「N-1」政策要取消,但是我們認為應該開放的產業實在太多了,希望政府不要將注意力只集中在面板或ICT產業上。 第四、經濟部的兩岸「搭橋專案」和陸資來台政策未能有效接軌,然而搭橋專案中的許多產業(如LED和太陽能)台灣廠商是可以去大陸投資的,大陸卻不能來台灣投資,這可能是最需要注意和檢討的領域。
印度招商
經建會主任委員劉憶如將於20日率領近90人的龐大政府招商團,前往印度參訪五天,這是我國歷來規模最大的印度招商參訪團。行除了要促成印度企業來台投資,也希望為國內企業進一步開拓印度市場,並推動台印企業策略聯盟,目標是增進兩國雙向的投資與貿易。
從統計數字來看,2010年台印雙邊貿易額為65億美元,只占去年我國對貿易總額的1.2%,而對印度投資金額也只占我國對外投資總額0.1%。
事實上,印度已經是全球第二大外國直接投資(FDI)的目的地,過去十年又是全球經濟成長第二快速的國家,更別說高達六成人口在30歲以下,市場潛力極為雄厚。
印度企業界對於經建會招商團有很大興趣,而且對台灣的電機電子、汽車、電動車、生技與製藥等領域的技術,都想進一步了解。
我們的評論: 第一、台灣早就該分散市場,不要只集中在中國大陸投資上,從這次報名參加招商團企業的踴躍程度,說明台灣企業的分散市場。 第二、印度剛連續和日本及馬來西亞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說明印度外經貿實力成長的速度,以及亞洲各國和印度發展關係的企圖心。 第三、印度代表的意義是「全球新興市場」,對於台灣企業來說,是金字塔的中低端市場,應該積極利用機會,推廣品牌。 第四、印度和中國市場不一樣,台灣需要更深入了解印度市場,深入經營,從單純的貿易轉向本土地經營,才能有效開拓新藍海。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宏達電 / OnLive - 交易所合併 -
宏達電 / OnLive
宏達電7日宣布以約14億元取得英國無線多媒體傳輸領導者Saffron Digital,8日又宣布以每股7.5美元、斥資約4,000萬美元,認購美國線上遊戲業者OnLive, Inc.增資特別股。
由於手中現金部位高達750億元,宏達電今年計劃擴大策略性投資,特別是加強內容、雲端等領域的併購與投資。宏達電過去較偏重手機硬體設計和製造,相關軟體製作多數外包,但去年開始頻頻投資數位內容、軟體產業。
從宏達電投資的項目看,從數位影音內容延伸到遊戲軟體領域,未來可能進一步延伸到行動網路電視。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年前還參與購入香港TVB26%股權。
我們樂觀其成,感想如下。 第一、宏達電已是世界級的公司,面對Samsung等強敵,透過M&A迅速取得關鍵技術確有其必要性。 第二、數位匯流時代來臨,特別是Apple所創造以內容為主的新商業模式,以及Facebook所帶動的社群效應,將剌激更多相關的VC和M&A項目。 第三、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單一互聯網市場,台商要加強在軟體和互聯網的相關投資,才能有效掌握未來商機。
交易所合併
全球主要證券交易所再吹整併風,九日倫敦證交所(LSE)同意購併加拿大多倫多證交所(TSX)的營運商「TMX集團」。
接著德國法蘭克福證交所(FWB)的母企業「德意志證交所公司」(Deutsche Boerse AG)也宣告已與經營紐約證交所(NYSE)的「紐約泛歐證交所集團」(NYSE Euronext)洽商購併,打造全球最大金融交易所營運公司。
短短幾小時內,全球證交所版圖已然改寫,意味各大交易所為搶奪第一頭銜、吸引新公司掛牌的大戰已趨白熱化。 德意志證交所公司將以換股方式收購紐約泛歐證交所集團,雙方董事會近日將表決購併案,最快下周宣布交易底定。依協議,未來紐約泛歐證交所集團持股四○%,德意志證交所公司六○%。
這樁跨大西洋聯姻若水到渠成,將整合歐美等十五國金融市場的股票與衍生商品交易平台,在此掛牌企業的總市值將達十五兆美元,占全球股市總市值二八%。而兩大集團合併後的市值達二百五十六億美元,也將一舉超越全球最大的交易所營運商「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全球交易所的聯姻和併購將進入高峰,反映了全球化和企業無國界,也印證全球資金將加速流動,創造「新常態」(New Norm)。 第二、去年底新加坡證交所併購澳洲交易所,已通過澳洲公平委員會審查,近期應可獲得批准,將帶動亞洲交易所的進一步整合。
第三、紐約泛歐交易所和德國交易所合併後,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量(五成五)將超過股票交易量,旗下兩家期貨交易所(Liffe和Eurex)合併,成為全球獨占衍生商品霸主,這是真正的24小時「跨地域、跨產品」交易平台。
第四、台灣的政策在哪裡? 第一上市和TDR的下一步又為何? 台灣的監管仍然太嚴,企業直接投資(經濟部)和資金募集(金管會)無法有效連結,不僅對外資/陸資,對台商亦然,資本市場競爭力正在流失,反之中國大陸正在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包括走出去(人民幣海外債券和人民幣香港IPO),也包括引進來(設立QFLP)制度,充份和中國企業現有發展戰略相配合,值得台灣注意和學習。
宏達電7日宣布以約14億元取得英國無線多媒體傳輸領導者Saffron Digital,8日又宣布以每股7.5美元、斥資約4,000萬美元,認購美國線上遊戲業者OnLive, Inc.增資特別股。
由於手中現金部位高達750億元,宏達電今年計劃擴大策略性投資,特別是加強內容、雲端等領域的併購與投資。宏達電過去較偏重手機硬體設計和製造,相關軟體製作多數外包,但去年開始頻頻投資數位內容、軟體產業。
從宏達電投資的項目看,從數位影音內容延伸到遊戲軟體領域,未來可能進一步延伸到行動網路電視。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年前還參與購入香港TVB26%股權。
我們樂觀其成,感想如下。 第一、宏達電已是世界級的公司,面對Samsung等強敵,透過M&A迅速取得關鍵技術確有其必要性。 第二、數位匯流時代來臨,特別是Apple所創造以內容為主的新商業模式,以及Facebook所帶動的社群效應,將剌激更多相關的VC和M&A項目。 第三、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單一互聯網市場,台商要加強在軟體和互聯網的相關投資,才能有效掌握未來商機。
交易所合併
全球主要證券交易所再吹整併風,九日倫敦證交所(LSE)同意購併加拿大多倫多證交所(TSX)的營運商「TMX集團」。
接著德國法蘭克福證交所(FWB)的母企業「德意志證交所公司」(Deutsche Boerse AG)也宣告已與經營紐約證交所(NYSE)的「紐約泛歐證交所集團」(NYSE Euronext)洽商購併,打造全球最大金融交易所營運公司。
短短幾小時內,全球證交所版圖已然改寫,意味各大交易所為搶奪第一頭銜、吸引新公司掛牌的大戰已趨白熱化。 德意志證交所公司將以換股方式收購紐約泛歐證交所集團,雙方董事會近日將表決購併案,最快下周宣布交易底定。依協議,未來紐約泛歐證交所集團持股四○%,德意志證交所公司六○%。
這樁跨大西洋聯姻若水到渠成,將整合歐美等十五國金融市場的股票與衍生商品交易平台,在此掛牌企業的總市值將達十五兆美元,占全球股市總市值二八%。而兩大集團合併後的市值達二百五十六億美元,也將一舉超越全球最大的交易所營運商「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
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全球交易所的聯姻和併購將進入高峰,反映了全球化和企業無國界,也印證全球資金將加速流動,創造「新常態」(New Norm)。 第二、去年底新加坡證交所併購澳洲交易所,已通過澳洲公平委員會審查,近期應可獲得批准,將帶動亞洲交易所的進一步整合。
第三、紐約泛歐交易所和德國交易所合併後,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量(五成五)將超過股票交易量,旗下兩家期貨交易所(Liffe和Eurex)合併,成為全球獨占衍生商品霸主,這是真正的24小時「跨地域、跨產品」交易平台。
第四、台灣的政策在哪裡? 第一上市和TDR的下一步又為何? 台灣的監管仍然太嚴,企業直接投資(經濟部)和資金募集(金管會)無法有效連結,不僅對外資/陸資,對台商亦然,資本市場競爭力正在流失,反之中國大陸正在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包括走出去(人民幣海外債券和人民幣香港IPO),也包括引進來(設立QFLP)制度,充份和中國企業現有發展戰略相配合,值得台灣注意和學習。
2011.01.28.於台大全國財金營演講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從全球趨勢看台灣併購的未來
今年開始,台灣企業併購活動不斷,幾乎每週都有相關新聞。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跨境併購(Cross-border M&A)的案件特別多,也包括不少海峽併購(Cross-Strait M&A〉,特別是台灣企業到大陸的投資。這裡所謂的M&A包括了合併、收購、参股(投資少數股權)、合資以及各種形式的策略聯盟。不只台灣,全球M&A活動也突然變得非常活躍。
為什麼M&A為這麼活躍,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 全經濟景氣復甦 ─ 全球2010年的M&A已經從2009年金融海嘯谷底回升,股票市場(特別是亞洲各國)的反彈讓許多企業得以順利集資,儲備了M&A所需的銀彈,而全球經濟的進一步整合和中國市場的興起也帶動了不少M&A。
第二、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重新開始活躍 ─ 全球這幾件的M&A不少是由PE所帶動的,市場變好讓PE可以聯手有企圖心的企業一起去進行併購,最近中國大陸藍星去併購挪威Elkem就是和其PE股東黑石基金聯手,之前大陸中化集團和澳洲BHP競爭搶標加拿大鉀肥公司Potash,也有PE的参與。
在另一方面,股市變好讓PE得以順利退出(exit),將現金收回,還給股東。去年有幾件PE成功退出的大案件,包括TPG(德州太平洋)因其所投資的深圳發展銀行賣給平安保險,實現獲利七倍,以及凱雷投資的太平洋保險A+H股上市,五年回報高達48億美元,創亞洲單一PE投資項目最高獲利紀錄; 在台灣凱雷將其所投資的有線電視凱擘賣給富邦集團蔡氏兄弟,金額也高達13億美元。PE的現金回收會帶動投資人信心,得以募集更多資金,形成良性循環。
第三、 中國經濟和市場崛起 – 以往全球經濟主要是由美國帶動,中國的興起
形成了新的成長引擎。大陸的十二五計劃的讓中國由「世界工廠」變成「中國市場」,更加速歐美企業往亞洲的佈局。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由於自信心和對於民族品牌的保護,外資很難併購中國企業,比較多的是參股,比如說黑石就是藍星20%的股東。在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反而積極到歐美去進行M&A,主要目的是取得技術、品牌或市場,希望成為全球產業龍頭。去年吉利就以18億美元併購福特子公司Volvo汽車,上海汽車工業總公司也投資重整後重新上市的美國通用汽車。
第四、 ECFA的簽訂讓台灣重回世界舞台 - ECFA最大的意義不是僅在於關稅減免,而是讓外資重新認識台灣,並且可以放心的和台灣進行正常經貿往來,中國大陸企業也因為ECFA取得了和台灣企業相互投資的通行證。
去年宏碁以品牌合作形式投資大陸筆記型電腦前三名品牌方正,並且形成策略聯盟,還有大陸A股上市公司TFT-LCD巨人北京東方電子併購台灣上市公司美齊電子資產,這些項目在ECFA未簽訂前都是不可能發生的。ECFA的效應正在不斷擴大,促使兩岸企業在各個產業以各種不同形式的投資和併購。
第五、 台灣經濟轉型和產業整合 - 台灣傳統代工模式已經走到盡頭,未來要積極往品牌和行銷之路轉型,並且切入世界市場、新興市場和中國市場,M&A是最佳的方式和最快速的捷徑。
在另一方面,台灣的金融行業還是有太多的業者,需要進一步整合,包括銀行、證券和保險。二次金改時曾經有一波整併,過去三、四年完全沈寂下來,預期2011年會有新的一波金融業整併,特別是金管會對於”非合意併購”的相關法令規定也已經出台。ECFA延伸了金融業的戰場,從台灣到大陸,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格局,對於有企圖心的金控來說,正是進行M&A的最佳時機。
今年台灣的跨境併購,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 外國企業投資台灣企業 - 最近日本最大綜合商社之一「三井物產」宣布參與LED磊晶廠璨圓光電私募,持股比例達15%並成為璨圓第一大股東,也創下日本企業投資合作LED產業的先例。
在所有外國企業當中,日本公司有最高的意願投資台灣,這是因為文化、歷史等因素,日商很難在中國大陸經營成功。台灣證券交易所薛琦董事長曾提出「耐吉原理」,前經濟部長尹啟銘先生也提出「台灣創新走廊」,連接日本技術、台灣管理和中國市場。值得欣慰的是,這不只是理論,而且確實在發生當中。
比較可惜的是,最有可能投資合作的兩大族群”陸資”和PE,受限於台灣政策法令限制,過去兩年雖然有很高的意願,無法順利投資,希望未來法令能夠進一步對其開放。
第二、 台灣企業收購海外企業 - 近期台橡斥資1.68億美元吃下美國Dexco公司,該公司在產品和市場上和合橡互補,透過這項併購,台橡在SBC的產能變成全球前五大,高階產品領域更可躋身全球三強。
另外,鴻海參與日立顯示器(DP)1,000億日圓(約折合新台幣360億元)增資,並將與奇美電中小尺寸事業群合併為新公司。日立DR中小液晶面板佔全球市場5.9%,排名第六,若和鴻海整合,市佔率約增至17.3%,將取代夏普(Sharp)16.5%而躍居全球首位。
本案特點不在於郭台銘董事長的產業整併企圖心,而在於「聯日抗韓」。台灣受制於韓國已久,若能結合日本技術,是最好的互補。二年前經濟部曾計劃要整合DRAM產業,成立產業控股公司,最後無疾而終,現在日商爾必達捲土重來整合台灣DRAM業者。台灣若能善用中國市場優勢,將可以從被整合者轉變成整合者。
第三、 台灣投資參股大陸企業 - 由於ECFA的簽訂,台灣企業正掀起新一波的大陸投資狂潮: 友達赴陸設立7.5代面板廠,並呼籲台灣政府開放參股中國面板廠; 裕隆和東風合資成立東風裕隆汽車; 遠東和中石化儀徵合資成立PTA廠; 亞泥入股山水水泥; 統一和紫江合資生產PET飲料瓶坯; 愛之味與北京控股結盟搶攻中國冷飲及台灣啤酒市場; 宏碁和方正策略聯盟行銷筆記型電腦; 台灣IT巨頭全體總動員進駐重慶; 遠雄和世茂攜手房地產開發; 連一向不和別人合作的台塑,也考慮和大陸前三大能源公司中海油牽手,共同開發海西石化區。
這一波台灣企業大陸投資有幾個特色: 第一、以A咖龍頭企業為主; 第二、投資金額龐大,甚至以千億計; 第三、合資和策略聯盟取代獨資; 第四、強調「中國市場」而非「世界工廠」。
這裏面最值得一提的例子是台灣的中國人壽和大陸建設銀行共同投資大陸的「太平洋安泰人壽」,聯手開拓大陸保險市場,樹立了「海峽併購」的新模式,對建行來說是「跨領域」,從銀行進軍保險;同時又向台灣取經,由台灣提供保險的人才和技術。對中國人壽而言,合資(雖然比例只有19.9%)效益肯定比獨資來得更大,因為有一流的戰略夥伴,同時可以利用建行在大陸1.3萬個網點進行銷售,這就是優勢互補,創造雙贏的最佳典範。
第四、 大陸企業投資台灣 - 京東方投資美齊是極少數成功的個案,對台灣有興趣投資的陸企遠比正式核準的要來得多。台灣投資大陸金額高達百億美元,大陸投資台灣只有百分之一,非常不平衡。大陸領導人多次呼籲台灣應對陸資鬆綁,但是至今不見政府有任何動作,如此下去只會鼓勵對台灣有興趣的陸資利用大陸平台和海外平與台灣企業合作,跳過台灣,未來對台灣是一大隱憂。
第五、 兩岸企業一起走出去 - 中國企業這兩年最重要的戰略佈局就是「走出去」進行海外併購。大陸企業有錢,但是沒有經營管理的人才和能力,台灣企業有人才、技術與國際接軌的經驗,兩岸攜手,共同併購世界品牌、技術和資產是最好的模式。我們希望將來中國企業去海外併購吉利汽車這樣的項目時,台灣人也能參與其中。我知道有一些類似的合作模式正在討論中,希望今年能夠開花結果。
以下是我對大中華地區2011年M&A及PE的十大趨勢預測:
(一) 人民幣PE成為新主流 - 台灣處處限制PE,中國大陸卻把PE當作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和手段。今年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金融機構和企業和大陸業者合作成立人民幣PE基金,包括中華開發、統一(和上海市政府合作消費產業基金)以及遠雄(和上海世茂集團合作兩岸房地產基金)。
(二) A股資本市場快速發展 - 去年香港的集資總額全球第一,但是今年由於港股沒有友邦保險和中國農銀行集資巨型項目,A股將超越港股變成IPO集資王。
A股市場有四大影響值得注意:第一,中小板和創業板逐漸取代國企,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第二,A股高本益比勢將向下調整,今年首支大型股華銳風電IPO上市就破發,值得警愓。第三,越來越台商會選擇在A股上市。第四,由於退出機制已經形成,PE也會逐漸選擇在A股上市。
(三) 台灣企業投資中國大陸第二波狂潮 - 之前已經有分析,台灣主管機關應適度放寛陸資來台投資,否則兩岸投資只會更加不平衡,形成台商第二次出走。
(四) 台灣M&A大幅增加 - 與其説2011年是台灣併購元年,不同說是「跨境併購元年」或「併購高峰年」,台灣以往併購都在國內,以水平整合為主,今年將會走出一番新局面。
(五) 「類PE投資者」大行其道 - 台灣境內的M&A活動將由財團擔任主角,由於陸資和PE不能輕易投資台灣,給本土財團創造整合產業的機會。台灣財團手上現金太多,將會帶動其轉型風潮,例如蔡明忠先生跨足百貨和有綫電視,尹衍樑/寶成投資南山人壽,旺旺蔡衍明先生進軍有綫電視,都是「類PE投資者」的典型,他們雖然名稱不叫做PE,但是操作手法和PE類似 - 投資新領域、聘用專業經理人、並利用銀行槓桿等。
(六) 台灣資本市場面臨十字路口 - 台灣去年IPO數量創這幾年的高峰,但是和亞洲其它各國比較起來,仍然少得可憐,審批過於嚴格是一大原因。2011年外資來台上市、台商回台上市、以及TDR第二上市都有機會大幅增加,台灣股市將走向香港、新加坡模式,即外地上市企業超過本地企業。但是主要機關需要有開放的政策和思維,否則台灣股市仍然會叫好不叫座,過了今年如果再沒有進展,外資或台商會轉向其它股市掛牌如A股。
(七) TDR台灣集資,台灣投資 - 有越來越多陸資企業願意到台灣發行TDR第二上市,也願意將資金投資台灣,比如說花樣年和特步。但是需要政府政策進一步開放和配合,特別是陸資允許投資項目應從現在192項再大幅放寬。
(八) 中國仍是PE主要投資標的市場 - 中國大陸「十二五計劃」和「七大戰略新興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龐大潛在投資機會,A股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讓企業能順利上市,PE能順利退市,短期內大陸對PE的致命吸引力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台灣的VC和PE會加速對大陸的投資。
(九) 美國資本市場持續吸引大陸新興企業上市 - 美國對於"創新型"的企業上市能夠接受並給予高本益比,同時審批速度較快,這是台灣或香港資本市場忘塵莫及的,大陸互聯網及消費產業企業將大量赴美上市。台灣一直強調自己是高科技產業最佳上市地點,但是如果上市速度太慢,台灣資本市場將沒有競爭力。我們不要低估美國資本市場的潛力。
(十) 台灣中小企業所用人民幣PE開發大陸市場 - 台灣資本市場太著重”防弊”,投審會和金管會對於上市櫃企業集資用於大陸審批嚴格,有諸多限制,台灣中小企業若不能從資本市場上得到活水,將轉而利用海外平台,籌集人民幣PE資金,以支應在大陸市場快速佈局和發展的需求。
本文同時發表於臺灣銀行家 2011年2月號
若有任何問題亦請來信告知。
為什麼M&A為這麼活躍,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 全經濟景氣復甦 ─ 全球2010年的M&A已經從2009年金融海嘯谷底回升,股票市場(特別是亞洲各國)的反彈讓許多企業得以順利集資,儲備了M&A所需的銀彈,而全球經濟的進一步整合和中國市場的興起也帶動了不少M&A。
第二、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重新開始活躍 ─ 全球這幾件的M&A不少是由PE所帶動的,市場變好讓PE可以聯手有企圖心的企業一起去進行併購,最近中國大陸藍星去併購挪威Elkem就是和其PE股東黑石基金聯手,之前大陸中化集團和澳洲BHP競爭搶標加拿大鉀肥公司Potash,也有PE的参與。
在另一方面,股市變好讓PE得以順利退出(exit),將現金收回,還給股東。去年有幾件PE成功退出的大案件,包括TPG(德州太平洋)因其所投資的深圳發展銀行賣給平安保險,實現獲利七倍,以及凱雷投資的太平洋保險A+H股上市,五年回報高達48億美元,創亞洲單一PE投資項目最高獲利紀錄; 在台灣凱雷將其所投資的有線電視凱擘賣給富邦集團蔡氏兄弟,金額也高達13億美元。PE的現金回收會帶動投資人信心,得以募集更多資金,形成良性循環。
第三、 中國經濟和市場崛起 – 以往全球經濟主要是由美國帶動,中國的興起
形成了新的成長引擎。大陸的十二五計劃的讓中國由「世界工廠」變成「中國市場」,更加速歐美企業往亞洲的佈局。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由於自信心和對於民族品牌的保護,外資很難併購中國企業,比較多的是參股,比如說黑石就是藍星20%的股東。在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反而積極到歐美去進行M&A,主要目的是取得技術、品牌或市場,希望成為全球產業龍頭。去年吉利就以18億美元併購福特子公司Volvo汽車,上海汽車工業總公司也投資重整後重新上市的美國通用汽車。
第四、 ECFA的簽訂讓台灣重回世界舞台 - ECFA最大的意義不是僅在於關稅減免,而是讓外資重新認識台灣,並且可以放心的和台灣進行正常經貿往來,中國大陸企業也因為ECFA取得了和台灣企業相互投資的通行證。
去年宏碁以品牌合作形式投資大陸筆記型電腦前三名品牌方正,並且形成策略聯盟,還有大陸A股上市公司TFT-LCD巨人北京東方電子併購台灣上市公司美齊電子資產,這些項目在ECFA未簽訂前都是不可能發生的。ECFA的效應正在不斷擴大,促使兩岸企業在各個產業以各種不同形式的投資和併購。
第五、 台灣經濟轉型和產業整合 - 台灣傳統代工模式已經走到盡頭,未來要積極往品牌和行銷之路轉型,並且切入世界市場、新興市場和中國市場,M&A是最佳的方式和最快速的捷徑。
在另一方面,台灣的金融行業還是有太多的業者,需要進一步整合,包括銀行、證券和保險。二次金改時曾經有一波整併,過去三、四年完全沈寂下來,預期2011年會有新的一波金融業整併,特別是金管會對於”非合意併購”的相關法令規定也已經出台。ECFA延伸了金融業的戰場,從台灣到大陸,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格局,對於有企圖心的金控來說,正是進行M&A的最佳時機。
今年台灣的跨境併購,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 外國企業投資台灣企業 - 最近日本最大綜合商社之一「三井物產」宣布參與LED磊晶廠璨圓光電私募,持股比例達15%並成為璨圓第一大股東,也創下日本企業投資合作LED產業的先例。
在所有外國企業當中,日本公司有最高的意願投資台灣,這是因為文化、歷史等因素,日商很難在中國大陸經營成功。台灣證券交易所薛琦董事長曾提出「耐吉原理」,前經濟部長尹啟銘先生也提出「台灣創新走廊」,連接日本技術、台灣管理和中國市場。值得欣慰的是,這不只是理論,而且確實在發生當中。
比較可惜的是,最有可能投資合作的兩大族群”陸資”和PE,受限於台灣政策法令限制,過去兩年雖然有很高的意願,無法順利投資,希望未來法令能夠進一步對其開放。
第二、 台灣企業收購海外企業 - 近期台橡斥資1.68億美元吃下美國Dexco公司,該公司在產品和市場上和合橡互補,透過這項併購,台橡在SBC的產能變成全球前五大,高階產品領域更可躋身全球三強。
另外,鴻海參與日立顯示器(DP)1,000億日圓(約折合新台幣360億元)增資,並將與奇美電中小尺寸事業群合併為新公司。日立DR中小液晶面板佔全球市場5.9%,排名第六,若和鴻海整合,市佔率約增至17.3%,將取代夏普(Sharp)16.5%而躍居全球首位。
本案特點不在於郭台銘董事長的產業整併企圖心,而在於「聯日抗韓」。台灣受制於韓國已久,若能結合日本技術,是最好的互補。二年前經濟部曾計劃要整合DRAM產業,成立產業控股公司,最後無疾而終,現在日商爾必達捲土重來整合台灣DRAM業者。台灣若能善用中國市場優勢,將可以從被整合者轉變成整合者。
第三、 台灣投資參股大陸企業 - 由於ECFA的簽訂,台灣企業正掀起新一波的大陸投資狂潮: 友達赴陸設立7.5代面板廠,並呼籲台灣政府開放參股中國面板廠; 裕隆和東風合資成立東風裕隆汽車; 遠東和中石化儀徵合資成立PTA廠; 亞泥入股山水水泥; 統一和紫江合資生產PET飲料瓶坯; 愛之味與北京控股結盟搶攻中國冷飲及台灣啤酒市場; 宏碁和方正策略聯盟行銷筆記型電腦; 台灣IT巨頭全體總動員進駐重慶; 遠雄和世茂攜手房地產開發; 連一向不和別人合作的台塑,也考慮和大陸前三大能源公司中海油牽手,共同開發海西石化區。
這一波台灣企業大陸投資有幾個特色: 第一、以A咖龍頭企業為主; 第二、投資金額龐大,甚至以千億計; 第三、合資和策略聯盟取代獨資; 第四、強調「中國市場」而非「世界工廠」。
這裏面最值得一提的例子是台灣的中國人壽和大陸建設銀行共同投資大陸的「太平洋安泰人壽」,聯手開拓大陸保險市場,樹立了「海峽併購」的新模式,對建行來說是「跨領域」,從銀行進軍保險;同時又向台灣取經,由台灣提供保險的人才和技術。對中國人壽而言,合資(雖然比例只有19.9%)效益肯定比獨資來得更大,因為有一流的戰略夥伴,同時可以利用建行在大陸1.3萬個網點進行銷售,這就是優勢互補,創造雙贏的最佳典範。
第四、 大陸企業投資台灣 - 京東方投資美齊是極少數成功的個案,對台灣有興趣投資的陸企遠比正式核準的要來得多。台灣投資大陸金額高達百億美元,大陸投資台灣只有百分之一,非常不平衡。大陸領導人多次呼籲台灣應對陸資鬆綁,但是至今不見政府有任何動作,如此下去只會鼓勵對台灣有興趣的陸資利用大陸平台和海外平與台灣企業合作,跳過台灣,未來對台灣是一大隱憂。
第五、 兩岸企業一起走出去 - 中國企業這兩年最重要的戰略佈局就是「走出去」進行海外併購。大陸企業有錢,但是沒有經營管理的人才和能力,台灣企業有人才、技術與國際接軌的經驗,兩岸攜手,共同併購世界品牌、技術和資產是最好的模式。我們希望將來中國企業去海外併購吉利汽車這樣的項目時,台灣人也能參與其中。我知道有一些類似的合作模式正在討論中,希望今年能夠開花結果。
以下是我對大中華地區2011年M&A及PE的十大趨勢預測:
(一) 人民幣PE成為新主流 - 台灣處處限制PE,中國大陸卻把PE當作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和手段。今年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金融機構和企業和大陸業者合作成立人民幣PE基金,包括中華開發、統一(和上海市政府合作消費產業基金)以及遠雄(和上海世茂集團合作兩岸房地產基金)。
(二) A股資本市場快速發展 - 去年香港的集資總額全球第一,但是今年由於港股沒有友邦保險和中國農銀行集資巨型項目,A股將超越港股變成IPO集資王。
A股市場有四大影響值得注意:第一,中小板和創業板逐漸取代國企,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第二,A股高本益比勢將向下調整,今年首支大型股華銳風電IPO上市就破發,值得警愓。第三,越來越台商會選擇在A股上市。第四,由於退出機制已經形成,PE也會逐漸選擇在A股上市。
(三) 台灣企業投資中國大陸第二波狂潮 - 之前已經有分析,台灣主管機關應適度放寛陸資來台投資,否則兩岸投資只會更加不平衡,形成台商第二次出走。
(四) 台灣M&A大幅增加 - 與其説2011年是台灣併購元年,不同說是「跨境併購元年」或「併購高峰年」,台灣以往併購都在國內,以水平整合為主,今年將會走出一番新局面。
(五) 「類PE投資者」大行其道 - 台灣境內的M&A活動將由財團擔任主角,由於陸資和PE不能輕易投資台灣,給本土財團創造整合產業的機會。台灣財團手上現金太多,將會帶動其轉型風潮,例如蔡明忠先生跨足百貨和有綫電視,尹衍樑/寶成投資南山人壽,旺旺蔡衍明先生進軍有綫電視,都是「類PE投資者」的典型,他們雖然名稱不叫做PE,但是操作手法和PE類似 - 投資新領域、聘用專業經理人、並利用銀行槓桿等。
(六) 台灣資本市場面臨十字路口 - 台灣去年IPO數量創這幾年的高峰,但是和亞洲其它各國比較起來,仍然少得可憐,審批過於嚴格是一大原因。2011年外資來台上市、台商回台上市、以及TDR第二上市都有機會大幅增加,台灣股市將走向香港、新加坡模式,即外地上市企業超過本地企業。但是主要機關需要有開放的政策和思維,否則台灣股市仍然會叫好不叫座,過了今年如果再沒有進展,外資或台商會轉向其它股市掛牌如A股。
(七) TDR台灣集資,台灣投資 - 有越來越多陸資企業願意到台灣發行TDR第二上市,也願意將資金投資台灣,比如說花樣年和特步。但是需要政府政策進一步開放和配合,特別是陸資允許投資項目應從現在192項再大幅放寬。
(八) 中國仍是PE主要投資標的市場 - 中國大陸「十二五計劃」和「七大戰略新興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龐大潛在投資機會,A股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讓企業能順利上市,PE能順利退市,短期內大陸對PE的致命吸引力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台灣的VC和PE會加速對大陸的投資。
(九) 美國資本市場持續吸引大陸新興企業上市 - 美國對於"創新型"的企業上市能夠接受並給予高本益比,同時審批速度較快,這是台灣或香港資本市場忘塵莫及的,大陸互聯網及消費產業企業將大量赴美上市。台灣一直強調自己是高科技產業最佳上市地點,但是如果上市速度太慢,台灣資本市場將沒有競爭力。我們不要低估美國資本市場的潛力。
(十) 台灣中小企業所用人民幣PE開發大陸市場 - 台灣資本市場太著重”防弊”,投審會和金管會對於上市櫃企業集資用於大陸審批嚴格,有諸多限制,台灣中小企業若不能從資本市場上得到活水,將轉而利用海外平台,籌集人民幣PE資金,以支應在大陸市場快速佈局和發展的需求。
本文同時發表於臺灣銀行家 2011年2月號
若有任何問題亦請來信告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