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薛琦 金融整併, 寶島債, 台灣 國際投資者, 投銀 東南亞, 自由貿易港 外商來台, 張盛和 公股整併, 三次金改, 聯電 阿布達比, 華映 華星光電, 華映 凌巨, 林毅夫 南進政策, 台灣銀行, 鴻海 夏普


薛琦 / 金融整併
行政院政務委員薛琦11日表示,台灣應加速法規鬆綁,開放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應持續整併,今年會是很好的時機,大型化才能走出去,提升台灣金融業國際競爭力。

薛琦昨天與媒體茶敘時,說明他對提升金融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及發展方向看法。他說,台灣金融業並非沒有發展,而是落在其他部門之後,若與國際相較,只比日本好,金融業佔國內產值(GDP)比重,比不上韓、港、星。台灣銀行家數過多,削弱彼此競爭力,對此,薛琦說,金融機構整併有必要持續進行,南韓在亞洲金融風暴後,在2002~2003年積極加速整併,大型銀行家數減少三分之二。

他說,金融機整併才能大型化,整併有助提升國際競爭力。他說,政院日前核定的「金融服務業發展方向」,其中即揭示「營造金融機構透明公開公平的併購環境」,作為發展金融產業策略。

他指出,整併機會很多,國內仍有些銀行規模太小,只要訂定公正、公平、公開的併購程序,兼顧金融機構財務健全,且兼顧股東員工客戶權益,由公股發動,或由民股繼續進行整併皆可,循市場機制決定。同時,薛琦認為,「兩岸金融市場商機拓展,從沒有像現在有這麼好的機會」。

他舉兩岸直航為例,過去未開放兩岸直航,空運業務都拱手讓給香港;兩岸之間,如果再取得第五航權,大陸有超過50城市可以飛台灣,若從台灣再連出去,或台灣進入大陸航班航次,就會比香港多。

金融業務也是如此。薛琦說,兩岸之間衍生貿易,台灣與大陸、東南亞的貿易,投資及人員等往來,人民幣需求有非常大商機,若能開放人民幣,金融業務拿回來自己做,金融業可以有更大的發展。

薛琦指出,我方開放陸資參股國銀單一公司5%股權,全部合計10%,幅度並不大;大陸給予我方業者人民幣合格機構投資者試點(RQFII1,000億人民幣,我開放給大陸QDII投資額度才由5億增至10億美元,誰開放幅度大?不難看出。走出第一步最重要!薛琦說,好比開窗戶通風,「先開一小縫,總比不開是很大的進步」,若再開大一些,效果可立即呈現。尤其人民幣剛開放,先熟悉一下,可更加速開放幅度。「目前人民幣只是開小縫」,外資一天買超就可以超過我開放幅度。

我們的看法:

第一、最近金融整併的議題很熱,由行政院政務委員薛琦來提倡這個議題更有不平凡的意義。

第二、兩岸業務交流活絡,不僅帶動了金融業務,也一定會帶動金融業的整併,因為只有規模夠、實力強的金融機構才有能力到大陸去發展。

第三、薛琦很清楚的表明台灣只開放陸資參股國銀單一公司5%是不合理的,希望金管會能夠聽得進去。

第四、台灣應該參考「二次金改」的作法,限時限量,至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沒有目標大家就沒有整併的壓力。

寶島債
人民幣計價金融商品日益多元,櫃買中心董事長吳壽山昨日表示,一般民眾可買的人民幣計價寶島債券已由德意志銀行向央行審核中,預計最快下個月、最慢上半年可上櫃,預計民眾只要備妥1萬元人民幣(約4.78萬元台幣)即可參與投資。一般民眾可買的人民幣計價寶島債券,已由德意志銀行向央行審核中,預計今年上半年可上櫃。

中信金旗下中信銀行舉辦台灣首檔人民幣計價債券(俗稱寶島債)上櫃記者會,吳壽山會後表示,除中信銀外,德意志銀行正在規劃發行一般民眾可買的人民幣債券,單張面額1萬元人民幣,總發行面額超過20億人民幣,票面利率估計2%上下。 

寶島債與其他金融商品投資比較外銀發行免稅利基市場預期,德意志銀行規劃的寶島債依持有天期分成3年期與5年期2種,其中3年期商品利率約在1.6%2.5%5年期商品利率為1.7%2.6%,投資報酬率優於新台幣定存利率,理財較彈性,經主管機關核准或認可的信用評等機構須出具信用評等報告,相對其他債券商品具優勢。

由於發行機構為外商銀行,將享有免稅利基,吳壽山透露,13日就會向金管會簡報,預計3個月內推出,一般民眾上半年就有機會買到寶島債,目前與德意志銀行協商,期待利率更好。他表示,希望能發行更多外幣計價債券,提供投資人更多商品。吳壽山強調,為了引進「阿媽的私房錢」投入股債市,櫃買中心的責任及壓力都很大,期望今年推出5檔寶島債,發行金額超過50億人民幣,產品的合理性、安全性很重要。 

今年計劃推出5檔由於香港早在多年前就已開始發展人民幣計價債券商品,並依當地特色包裝為「點心債」,市場憂心台灣「寶島債」要後發先至會有困難,中國信託銀行董事長童兆勤說:「點心債不是寶島債的對手。」他表示,香港點心債現約人民幣3000億元,台灣應很快可超過,這點大家深具信心。 

首檔機構法人為主中國信託銀行全球金融商品行銷處副總經理汪濟平表示,首檔寶島債發行額度為人民幣10億元,3年期利率為2.90%,獲惠譽信評授予AA+的評等,較香港點心債初級市場相同信評的發行利率低。為求謹慎,中國信託發行首檔寶島債認購人以機構法人為主,一般個人尚無法參與。另央行昨公布1月銀行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量統計,央行金檢處副處長蘇導民說,受到預期日圓走貶,及開放人民幣業務影響,1月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量12.524兆元,創新高。 

寶島債目前外幣計價債券共有美元、澳幣及人民幣3種類型,其中在台灣發行的人民幣計價債券就是近期新推出的「寶島債」。櫃買中心指出,第1檔寶島債面額為100萬元人民幣,限法人認購,但掛牌後,各機構或散戶可透過次級市場買賣。另德意志銀行規劃個人可以直接認購的寶島債商品,估交易面額以1萬元人民幣為單位,降低投資門檻,可以有更多人參與。國內外企業及金融機構都可以發行債券,相關債券在各地發行名稱會有差異,在香港發行,以離岸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商品又名「點心債」,與我國推出的寶島債非常類似。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從中國信託的發行經驗來看,寶島債的前途不可限量,未來有可能超過點心債。

第二、寶島債應該擴大發行對象,從台灣銀行 → 外國銀行 → 台灣企業 → 外國企業 → 大陸企業。

第三、我們不同意引進「阿媽的私房錢」投入債市,台灣應該積極發展機構法人,從本國機構 → 外國機構,而不是只打散戶私房錢的腦筋。

第四、市場很熱固然很好,但是需要教育,不要造成一窩蜂投入一個誤以為必賺的產品,什麼情況都不了解,這是很危險的,就像當年台灣民眾瘋TDR一樣,最後只會搞壞市場。

台灣 / 國際投資者
人民幣境外商機興起,與中國大陸緊密相連的台灣,將循此發展出新興市場,彭博新聞全球董事長暨執行長高逸雅(Peter Grauer)昨天表示,台灣雖然有兩岸龐大貿易的支持,仍需要掌握區域一致化的相關政策,才能真正吃到人民幣市場的大餅。
     
相較星、港,台灣的金融市場相對保守,高逸雅指出,在全球化下,沒有任何市場是「封閉」的,台灣有些法規顯得較為適應在地需求,以本土金融業或上市公司量身訂作,央行等政府決策者應該參與「溝通的平台」,以開放態度與企業界對話,這種溝通的作法,中國和香港的金融主管單位都持續推動,值得台灣參考。
     
他表示,台灣擁有強健的資本市場,兩岸深遠經貿往來,區域地理位置,這些優勢能為台灣帶來發展境外人民幣市場的極大潛力,台灣銀行業及上市公司最需要在此時此刻,循著公正的國際資訊流,進入國際資本市場,並與國際投資者建立互動的正常化。
     
高逸雅認為,金融海嘯以來,各國金融產業與資本市場的法規備出,銀行業及上市公司面臨成千上萬的新法規,成為企業營運的最大新增成本。台灣金融部會應參考區域成員的法規作法,朝向區域一致化的目標,讓國際資本市場認同台灣為必然成員之一。

我們的看法:

第一、終於有人出來說句公道話,台灣的法令好像是為本地業者量身訂做的,對於外資從來就不是很友善。

第二、台灣應和國際投資者建立互動的正常化。台灣到目前為止還是被國際投資者認為是一個「利基」市場,隨著東南亞經濟體的興起,台灣正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

第三、中國和香港都是「開放」的平台,台灣如果不夠開放,很難融入區域經濟。

第四、「區域一致化」的意思就是要和國際接軌,將來金管會制定政策一定要思考是否能和國際慣例接軌,不能再閉門造車。

第五、經濟和金融是一體的兩面,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規劃和金融改革及開放要相互配套。

投銀 / 東南亞
在亞洲,投資銀行也掀起了「南進政策」,今年以來在東南亞營收占日本以外亞洲地區的比率呈現增長之勢。

不計日本的亞洲地區,東南亞占投資銀行營收比率仍不如中國。2011年是最近可取得的數據,中國占190億美元,東南亞占130億美元。差別在於,中國大陸是外國投資銀行難以打入的市場。

麥肯錫(Mckinsey & Co.)公司負責亞洲投資銀行和資本市場業務的合夥人維納雅克說:「外國人要打進中國市場比東南亞難多了,中國大陸的證券相關收入,外資只能拿到大約2% 。」

外國銀行得先以合資的方式才能進入中國市場的交易業務,相較之下,以新加坡為例,外國在當地市場交易業務占逾五成。據麥肯錫估計,在東南亞交易債券或股票所得的手續費,也比中國在內的亞洲其他地區高出20%40%

過去一年來,東南亞也是承銷業務的一塊福地,這要拜幾位併購大亨所賜,像是泰國的蘇旭明(Charoen Sirivadhanabhakdi)去年成功併購星獅集團(Fraser & Neave)。另外還完成幾件大型IPO案,像馬來西亞的聯邦土地發展局全球創投控股公司(Felda Global Ventures Holdings Bhd.32億美元的上市案。據Dealogic估計,今年投資銀行核心事業中,東南亞占日本以外亞洲地區營收比率由去年15%增為17%,中國則維持45%

東南亞掀起投資銀行一波「南進」熱,反映中產階級興起,消費越來越多。
另外,如瑞信亞太執行長範偉堯(Eric Varvel)所述,亞洲1990年後期亞洲經濟危機過後,企業已更「穩健而無負債」。不僅東南亞大亨向本地以外市場拓展,「他們也靠我們這些銀行來取得融資,促成動輒數十億美元的交易。」

我們的看法:

第一、東南亞經濟呈現爆發性成長,投資銀行業務自然也水漲船高。

第二、東南亞的案子規模都很大,馬來西亞IPO去年三個案子分別是302010億美元,泰國蘇旭明併購F&N(星獅集團)總額高達70億美元,最近CVC投資的印尼百貨公司上市,也要集資15億美元,相較之下,台灣的案子簡直是小蝦米。

第三、如果沒有國際性一流的投行替台灣的項目找資金、安排上市、協助合併,台灣經濟發展絕對不可能有好的成長。

第四、台灣政府應該重用國際性投行,請他們策劃幾個民營化大案子或者海外併購,讓國際資金重燃對台灣的熱情。

自由貿易港 / 外商來台
在大陸設廠的4成美商無法忍受當地薪資高漲及法令變更,有意撤離大陸,改往他地設廠。高雄美國商會會長艾德華11日指出,即將成為自由經濟示範區的高雄市,已積極佈局,爭取美商投資,利用自由貿易港的優勢,加工再出口,增加產品附加價值,銷往大陸和亞洲國家。
     
高雄美國商會會長艾德華(Brian Aiello),以及美國在台協會AIT高雄分處長歐介林(Gary G. Oba),昨日共同舉行記者會,宣佈一年一年的迎春宴,將在14日舉行,發表連續第4年的南台灣經濟白皮書,副總統吳敦義已經允許要親自出席,發表專題演講。
     
艾德華在記者會中透露,根據一項研究報告指出,40%在大陸設廠的美國製造業,有意撤離大陸,因為,當初看上龐大內需市場潛力、以及廉價勞工,而吸引美商投資大陸的有利因素,已經逐漸消失。
     
艾德華說,大陸目前的工資水準翻漲,法令規定也讓美商難以適從,特別是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相當脆弱,令美商失望。但是,艾德華強調,美商在大陸的狀況,剛好是南台灣投資環境,可以填補的優良機會。
     
艾德華說,特別是高雄市,將成為自由經濟示範區,可以吸引美商從大陸轉進。利用自由貿易港,以及海港和空港的優勢,在高雄設廠,然後進口零件到台灣組裝,加工之後,再出售到大陸和亞洲的市場,創造高附加價值。
     
爭取美商轉進高雄投資,台南和屏東同樣可以受惠。艾德華指出,在撰寫南台灣經濟白皮書的過程中,高雄市長陳菊特別指派市府各局處,參與、提供意見,並以英文回應相關議題,他說,「高雄市政府已經在佈局了」,將來一定可以看到愈來愈多的美商和南台灣台商,攜手進軍大陸市場的案例。
     
他表示,南台灣的企業在文化、和語言上,因為與大陸同文、同種,而與美國企業、和各級政府,早就有往來、合作的歷史淵源,因此,他認為「這是南台灣最好的優勢」。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商撤出大陸並不令人意外,台商不也是正在撤出? 凡是以低端製造為主的外資都很難生存下去。

第二、愛德華先生說的對,自由貿易港進口零件到台灣組裝、加工之後,再出售到大陸和亞洲市場,可創造高附加價值,這需要將物流和製造互相結合。

第三、台灣法令需要鬆綁,政府應該多聆聽「外資」的聲音,現在政府將注意力完全放在「台商回流」這件事上,這是非常狹隘的心態。

張盛和 / 公股整併
二次金改後,政府將重啟金融整併。財政部長張盛和13日表示,兩年前曾推動合庫合併彰銀案,未來在不影響國家利益等四大前提下,財政部對公股整併樂觀其成。

張盛和昨天強調,目前並沒有具體個案。不過,行政院政務委員薛琦近日拋出 「今年是金融業整併最佳時機」,加上張盛和談話的催化,昨天一早便帶動金融股走強,引發市場關注公股金融機構整併熱潮是否再起;已民營化且無主要民股的合庫金、第一金及兆豐金等,被市場點名為公股金融機構的三大種子部隊。

張盛和昨天率公股事業負責人向立法院財委會報告業務,金融整併成為立委關注焦點,張盛和答詢表示,只要在不影響國家利益、提升競爭力、合意併購,且不被民間金融機構吃掉的前提下,對於公股整併樂觀其成。有立委建議將公股整併案列入施政重點,他說須從長計議,但會列入考慮。

二次金改後,公股金融機構的整併全面停擺,政府多次表示鼓勵金融機構整併,但至今仍無任何合併案,政府推動金融整併決心一度被市場質疑。不過,張盛和昨天在立院提及,「像台企銀、彰銀及土銀尚未整併過的銀行,也不排除合併的可能性」,他還主動爆料兩年前曾推彰銀與合庫合併案。

相關談話顯示,財政部早已暗中推動公股金融機構整併案。據了解,為讓彰銀與台新金脫勾,兩年前財政部曾推動合庫併彰銀,但台新要求換股時不能虧錢,最後未談成。張盛和說,「投資者的虧損不能由財政部負責。」

對於會否再重新推合庫併彰銀?他說,「不會在這個時機點推動。」據了解,公股金融機構合併彰銀案卡在價格,可能須等到彰銀股價回到接近台新金買價26元時,才有機會再談。

有關人士表示,合庫因公股持股高達37%,合併彰銀後公股仍有28%,台新金則降為14%,加上當初合庫要設金控,才被選為合併彰銀的最佳對象。因此,未來若彰銀股價出現合適時機,也不排除再推合庫等公股金融機構合併彰銀的可能。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公股整併,經歷二年,三任財政部長,但是沒有下文,說明台灣體制上有嚴重問題,無法做決策,馬總統又沒有把它當作一回事,才會停滯不前。

第二、台新和彰銀的合併政府踩剎車,做了最壞的示範。

第三、張盛和不希望民股併公股是沒有道理的,公股自發性的合併已經證明沒有動力、沒有誘因、也沒有效率,公民併才是可行的方向。

三次金改
三次金改啟動,將由土銀、彰銀打頭陣。基於台灣金融機構需要壯大規模才能走出去,政院有意推動金融整併。其中,在金管會建議下,已屬意由公股金控發動,並以土銀、彰銀作為整併標的,並內定以台灣金併土銀、合庫金併彰銀為兩大目標。
 
除了上述兩大案,財政部也積極推動各公股金控旗下重要子公司整併。由於目前市場環境投信業務的管理難度愈來愈高,財部有意推動「公股投信三合一」,合併第一金、兆豐金、華南金三家金控旗下投信;據估算,公股投信三合一後,市占率將僅次元大寶來投信。
 
至於台企銀,相關人士指出,兆豐金先前已向金管會表態不併台企銀,並訂定可轉債處分計畫,因此至少得等明年1月可轉債到期再說,加上兆豐金、台企銀兩家工會都強烈反彈,因此合併難度甚高。
 
財長張盛和昨日赴財委會報告業務,立委盧秀燕、賴士葆等人都關心公股整併推動,張盛和在答詢時首度對外透露:「財政部在兩年前確曾提過以合庫金併彰銀的解套方案,但因換股比例談不攏而作罷。」
 
對未來是否可能重推前案,張盛和不願證實,僅表示換股合併得看是否雙方合意,「民股也必須有意願才行」。對公股金融機構整併,張盛和指出,現在8家公股銀行市占率達57%、58%,因此「私併公或小併大」已不太可能,但很多較容易進行的公股整併案,如台灣金併中信局、合庫併農銀、兆豐銀前身中銀併交銀都已完成,接下來的案子推動都不容易。
 
由於目前僅剩土銀、彰銀、台企銀3家公股銀行是非金控型式,張盛和答詢時也首度透露:「不排除被整併的可能」。張盛和指出,在公併公、不影響(公股)權益、又能增加綜效下,將開放上述3家公股金融機構被併。
 
相關人士透露,台灣金、合庫金、第一金等三家公股金控,因政府持股及主導性最強,已被財金高層規畫作為推動「公公併」的三大主力,其中台灣金併土銀由於是兩家政府100%持股的機構合併,可行性最高、困難度最低。
 
合庫金由於財政部持股34%,合併彰銀絕對能避免股權被過度稀釋問題,因此是財部屬意推動合併彰銀的最佳人選;第一金由於公股股權及主導性兼具,也被財部要求評估合併彰銀的可行性。

我們的看法:

第一、銀行母體應該先合併,併子公司投信沒有什麼意義,模糊焦點。

第二、財務部應該沒有整體方案,不要只談「兩年前曾提過合庫併彰銀」這種片面的案例。

第三、政府不應該預設立場,說什麼「私併公」或「小併大」不可能,假如有外資PE願意finance,政府是不是一定要阻止這種結合呢?

第四、政府應該訂時間表和目標,切莫因為二次金改的失敗而躑躅不前。

聯電 / 阿布達比
聯電董事會13日通過,擬辦理上限12.95億股私募增資案,再度引發市場聯想阿布達比創投等國際大型資金有意入股。聯電強調,尚未找到私募對象,外界勿過度聯想。

聯電董事會近年頻頻提出私募案,但都未成行。2010年原訂辦理上限130億元私募,但因未達公司希望每股發行價格高於淨值的條件而作罷;去年董事會通過的私募案,一度傳出阿布達比創投有意參與,但無疾而終。聯電這次私募規劃上限12.95億股,以昨天收盤價11.1元計算,市價約143.745億元。

聯電強調,本次私募案仍待611日股東會決議通過,目前並沒有確切的募資對象。聯電透露,私募對象鎖定與公司本業有垂直整合或技術互補優勢者為主,也希望有意參與私募的合作夥伴,不要只重視短期資本利得。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布達比是新加坡格羅方德的大股東,當年的收購很漂亮,現在格羅方德的規模已經超越聯電了。

第二、有可能阿布達比先入股聯電,未來再將聯電和格羅方德合併,若真如此,這是高招。

第三、台灣業者要不然就做整合者,要不然就被整合,不要在中間不上不下。

第四、台積電規模太大,絕對有空間培養和其實力相近的競爭對手,格羅方德和聯電可以達成這個目標。

華映 / 華星光電
為活化資產,華映14日公告,出售子公司深圳華映顯示科技予液晶電視模組代工客戶華星光電,總交易金額為人民幣4.46億元,處分利益約為人民幣4,700萬元(約新台幣2.25億元),估計在今年6月完成股權轉讓等相關事宜。

深圳華映顯示科技是華映2005年因應生產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需求,在深圳建置的後段模組廠,藉此完成TV面板的一條龍策略布局,以提供客戶全方位的服務。但隨著產業與市場的變動,及華映大幅縮減TV業務,轉往中小尺寸與觸控發展,華映深圳模組廠也轉型,改以對外接單代工方式營運生產。華星光電為華映深圳模組廠合作重要客戶之一,華映為聚焦中小尺寸事業發展與有效率的活化資產,決定出售深圳華映顯示科技100%股權予華星光電,希共創雙贏局面。

這項交易是由華映與其海外子公司華映科技 (集團)公司、中華映管(百慕達)公司 (CPTB)及馬來西亞中華映管 (納閩)公司 (CPTL)將各自持有的深圳華映顯示科技股權,分別轉讓75%予華星光電科技、25%予華星光電國際 (香港)公司。

華映近來動作頻頻,11日宣布公開收購凌巨18.1%股權,以取得凌巨經營權,為缺中小尺寸後段模組及觸控產能的華映,補足缺口。昨天再出售深圳TV模組後段代工廠深圳華映顯示科技,展示華映聚焦於中小尺寸面板及觸控面板的決心。

華映總經理林盛昌表示,華映自2011年起訂下策略轉型,決定朝中小尺寸及觸控領域發展。2012年致力於技術及產品升級,2013年更訂定「加速擴大產品附加價值」的營運發展方針。

林盛昌指出,華映同步全面展開內部檢視作業,包含產品策略、產線優化、製程調整等,整頓與集中旗下集團資源,進行有效率資產活化與運用,全力衝刺中小尺寸面板與觸控事業範疇,積極改善獲利能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原先報紙提到華星光電要投資華映台灣上市公司,但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後只以出售資產的形式賣了深圳廠給華星。

第二、我們肯定華映的轉型作為: 一方面處置資產,另一方面進行垂直整合相關的收購。

第三、重組的做法不外做大或做小,華映採取後者,策略更具焦,企圖成為一個lean and mean的中小尺寸業者。

第四、大陸業者將會加速參股台灣的科技產業。

華映 / 凌巨
華映(2475)宣布將支付3.39億元現金、再加上手中持有的6,048萬股大同股票,公開收購凌巨(8105)約18.1%的股權,若再加計先前持股,華映對凌巨持股比率高達47.74%。華映總經理林盛昌表示,為了強化小尺寸模組佈局,希望取得凌巨的經營主導權,而今年董監改選後也會增加董事席次。
 
華映昨日宣布將通過公開收購凌巨之普通股股權,以每股凌巨普通股換取0.72股大同普通股以及新台幣4.03元現金,收購期間自312日起至412日止。收購案購買股權範圍為最低收購數量8,000萬股(即凌巨已發行股份18.1%)及最高收購數量8,400股(約19.0%股份),計算下來整體支付對價最高可達新台幣3.39億元、以及大同股票6,048萬股。華映原先持有大同5%~6%股份,將把其中約2.6%股份的股票換取凌巨股票。
 
華映先後把旗下一座3TFT面板廠和一座3.5代彩色濾光片廠賣給凌巨,華映因此陸續取得凌巨約29.64%的股權,已經是凌巨最大的股東;而包括林盛昌和華映策略長李學龍都是凌巨董事。至於第二大股東凌陽持股比率約19.17%,而凌陽董座黃洲杰個人持股1.75(目前也是凌巨董座),未來也將淡出凌巨經營。
 
林盛昌指出,目前華映每月中小尺寸面板出貨量約4,000萬片,不過面板模組產能約400萬片,而且大多是中尺寸產品,因此小尺寸模組大多是外包出去。公司考量技術know how會被拿走,因此希望進一步整合小尺寸模組;凌巨小尺寸模組產能約800萬片,正好可以為華映所用。希望藉由本次收購計畫,強化與凌巨策略合作,結合凌巨產能補強華映在手機模組設計及產能上需求,更可提供完整手機模組及觸控方案,提高華映產品競爭力及營收。
 
公司考量凌巨股東利益,也希望進一步取得凌巨的經營主導權,因此決定提高凌巨持股。今年股東會也將進行董監改選,規劃增加董事席次,外界推測華映也將取得董座。
 
對於華映未來是否再逐步擴大收購凌巨股份、甚至完全併購凌巨,華映財務營運管理總部副總江振琦表示,先階段首要以完成此段落合作案為優先。華映出貨以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車用面板、觸控產品為主,營收佔比約7成。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映的財務狀況不是很好,但是併購的腳步並未停止下來,這是正確的作法。

第二、電子業上下游垂直整合是正確的作法,未來會有越來越多這樣的案子。

第三、台灣的電子業過去都是垂直分工,面對全球IT的競爭以及大陸業者的崛起,台灣要改變商業模式,朝向垂直整合,M&A是必要的手段。

林毅夫 / 南進政策
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過去台灣經濟發展比南韓還好,但錯過利用大陸市場的機會,以致近年落於人後,「我在這裡看,內心有夠著急」。今後若能善用兩岸經濟協議(ECFA)利基,兩岸經濟緊密結合,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最大保障。

至於台灣內部質疑ECFA的效果不如預期,林毅夫說,目前只在「早收清單」階段,可再繼續深化,當開放的領域越多,機會就會越多。

林毅夫分析,過去台灣經濟發展比南韓還好、還穩定、速度也較快,但近十年韓國反而追過台灣。這是因為韓國充分利用大陸經濟起飛的機會,例如三星甚至計畫將全球總部設在大陸。相較之下,台灣同一時間則在推行「南進政策」,白白把機會送給別人。他並表示,兩岸經濟發展若受阻,不是經濟分析的問題,而是政治智慧的問題。

談到台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他認為是產業沒有繼續升級,無法將資源、勞動力轉到更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林毅夫說,產業升級除靠市場自由競爭,政府也要因勢利導,找到對的產業、技術,不斷靠創新驅動,產業才能升級。

至於大陸經濟的展望,林毅夫認為,收入分配差距與貪汙腐敗問題,應該做為下階段改革著力點。因為它們會引起社會群眾不滿,導致社會動盪,就無法全力發展經濟。

我們的看法:

第一、林毅夫是台灣人,關心台灣是很正常的,但他這次的發言怪怪的,和事實不盡相符。

第二、首先,李登輝時代有推行「南進政策」,但過去十年台灣並沒有任何南進的大計畫,正好相反,幾乎所有精力和財力都在朝向「西進政策」,過去三年大陸來台投資不到4億美元,但是台灣投資大陸的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

第三、隨著大陸生產條件惡化,大陸台商紛紛回流,現在正是台商布局東南亞的關鍵時機。東南亞經濟快速崛起,台灣幾乎沒有什麼佈局,將來不要說和新加坡比會輸,也會被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這些新興經濟體超越。

第四、台商現在還是應去大陸投資,但是方向上宜轉為服務業或政策鼓勵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低端製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台灣銀行
華爾街日報報導,含德太投資(TPG Capital)、凱雷投資(Carlyle Group)在內的幾家全球最大私募股權與避險基金業者正試圖撤出對台灣的投資。5年多前,這些私募業者大舉進軍台灣,如今在銀行業利潤低、仍受嚴格監管、投資估價下跌等因素下,已準備撤資。

2006年至2007年間,包括凱雷投資、SAC Private Capital等投資公司踴躍投資台灣銀行業,目前卻紛紛想要開始撤出。但到目前為止,僅德太投資順利出脫手中投資而撤出。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指出,德太6年多前以略高於2億美元價格收購台新金控16%股權,去年7月以些微損失出脫持股。

除了凱雷投資、SAC外,隆力(Longreach Management)等其他私募股權業者與避險基金也想要套現。上述被點名的私募股權業者對報導內容均不願評論。
華爾街日報分析,這些投資機構面臨問題之一,即競爭激烈導致台灣銀行業獲利能力在亞洲地區的排名倒數。台灣人口僅2300萬人,卻有接近40家國內銀行、30家外國銀行服務,導致毛利率如刀片般微薄。

另一個問題為估價縮水。報導引述市場調查機構Dealogic數據,凱雷投資與另一私募股權業者2007年以4.27億美元投資大眾銀行,但目前投資標的股價已低於當初購入價格。

台北投資銀行業人士指出,去年凱雷、隆力分別想要出售大眾、安泰的持股,但潛在買家出價達不到私募股權公司所期望,股權交易因而失敗。監管限制也促使私募股權公司能找到的買家有限。大和資本市場香港分析師楊傑瑞(譯音)表示,除非這些投資機構願意降價以求套現,否則要全身而退的可能性正在下降。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爾街日報談的是老問題,但是很震撼人心,台灣人批評自己好像永遠得不到政府部門的重視,一定要透過國外媒體才能達到痛下針砭的效果。

第二、投資台灣銀行外國PE很可憐,心裡氣的要死,但是只能忍氣吞聲,默默垂淚,不敢批評。

第三、台灣連銀行整併政府都要限制,外資PE又算什麼? 陸資銀行更是三等公民,只能參股台灣銀行5%股權。

第四、政府對金融業進行「三次金改」,刻不容緩,而且一定要有大開放、大整頓。

鴻海 / 夏普
「鴻夏戀」又傳變數,夏普社長奧田隆司14日證實,鴻海與夏普確定來不及在326日協商截止日之前達成入股合作,但雙方談判未果與三星入股夏普無關。據傳,鴻海改變策略,將找日本銀行團共商策略,力求「鴻夏戀」在4月獲得完美結果。鴻海公關室主任劉冠吟昨天重申公司立場,強調鴻海與夏普的溝通管道暢通,雙方合作進行中,且持續洽談各種合作可能性,但沒有時間表。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奧田隆司昨天接受多家日本媒體訪問時,首度公開坦承「鴻夏戀」到3月底入股協商截止日前,將是一張白紙,意味雙方無法在協商截止日之前取得共識。奧田隆司並透露,夏普4月底即將公布的中期營運計畫書,也確定不會納入「鴻夏戀」。此舉印證近來的外界傳言,鴻海與夏普確定趕不及在 3 月底前達成股權合作協議。

外界質疑「鴻夏戀」是否是因為三星先前宣布入股夏普而生變,奧田隆司也首度公開回應夏普三星結盟案,強調主要是為了能長期供應自家面板給三星,與「鴻夏戀」如何發展沒有關係。

消息來源指出,「鴻夏戀」未必因此破局。由於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先前已經以個人名義,出手投資夏普堺市10代面板廠,與夏普的合作仍持續進行中。《讀賣新聞》也提到,3 月以後,夏普仍可能變更出資條件,尋求和鴻海進行資本合作的可能性。

消息人士指出,由於夏普營運仍面臨危機,公司內部兵荒馬亂,鴻海方面已經改變策略,不再直接與夏普主管商談,而是找上真正有決策權力的夏普最大債權人-日本銀行團。鴻海已經將入股夏普的條件、方式、價格等新規劃,提交夏普主要往來的銀行團,目標讓「鴻夏戀」最快在4 月落幕。外資法人對於「鴻夏戀」已不抱期待,甚至建議鴻海「忘了這件事」。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似乎改變策略,不理公司了,直接和夏普債權銀行談判,但也表示和公司的關係已經撕破臉,難怪夏普表示三月底將是一張白紙。

第二、鴻海似乎決定「玩硬的」,但是對日本人而言,這不一定有效,有可能越搞越僵。

第三、鴻海打的牌是仗著債權銀行對三星不放心,還是比較支持鴻海,但這是危險的一步棋,弄不好鴻海可能全盤皆輸,最後不要說入股,連做生意的機會都沒有了。

第四、鴻海應該進行更多的合縱連橫,挾外以自重。

第五、本案的失敗對於政府長久以來強調的「聯日制韓」策略可謂狠狠的一記當頭棒喝,未來應重新思考再探討其它方向。

第六、台灣人口袋不夠深,什麼事都精打細算,未來應該聯合PE,一起到海外做M&A,不要什麼都靠自己的錢,這絕對是拚不過別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