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1日 星期一

開發金中壽,聯合科技,TPG佳生,法德大藥廠,海航,英派斯,生技業,美光,宏達電

理事長的話_開發金中壽,聯合科技,TPG佳生,法德大藥廠,海航,英派斯,生技業,美光,宏達電

開發金/中壽

開發金控5日公告,公開收購中國人壽8.8億股、25.33%股權,因投資人、大股東熱烈參與應賣,超出目標收購額度三成,昨天已達成就條件,全案順利完成。

中壽納為開發金子公司後,開發金今年將可認列庫存中壽股票一次性利益約30億元上下,加計認列中壽獲利,開發金今年獲利將可創下2004年中信辜家入主後的新高,挑戰110億元之上。

開發金公開收購中壽將於6日截止,預定913日完成收購中壽股票交割,屆時即持有中壽25.33%,再加上子公司凱基證券庫存中壽股票轉為開發金直接持有,中壽將成為開發金持股約35%的子公司。

開發金昨天公告,至昨天止參與應賣中壽股數已達到11.54億股,超過目標收購額度8.8億股約三成,開發金將依照依比例分配個別應賣人最終實際應賣股數。

開發金指出,凱基證庫存的中壽股票,將依照規劃轉為開發金控持有,如此開發金將會產生一次性利益可認列,目前初估約30億元左右,最終數字要看今天中壽股價而定。

中壽成為開發金子公司後,開發金可依持股比率認列中壽獲利,這部分為納中壽為子公司後的長期利益,而未來中壽與開發金各子公司間也將加強資源整合,提升金控的資金運用效率與槓桿比,提升開發金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法人指出,開發金今年前七月累計稅後純益47.8億元,中壽前七月稅後純益57.5億元,以開發金獲利加上一次性利益約30億元上下,以及來自中壽後續獲利的認列等挹注,如無重大突發利空,則開發金獲利將重返百億元之上。

開發金77日董事會決議公開收購中壽25.33%,每股收購價35元,收購總金額308億元,收購達25%即成功,自817日日起啟動收購作業,今天截止。

我們的看法:

第一、金融整併是產業未來趨勢,投資人當然支持。
第二、開發金有了中壽,成為業務更完整的金控。

第三、台灣金融業需要加速整併,這才應該是主管機關重點。

第四、開發金從早期的投資公司,轉型成資產管理公司,再轉型商銀,現在又買下壽險,一路以來不斷轉型,相當漂亮。

聯合科技

美國工業巨擘聯合科技公司(UTC)已同意以230億美元,收購飛機零件製造商Rockwell Collins(簡稱RCI),將創造一家能供應從機首到機尾零件的航空業巨擘,也凸顯航太零件產業整併潮流方興未艾。

兩家公司4日宣布,聯合科技將以每股140美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Rockwell Collins,價碼比Rockwell Collins一個月前的股價溢價約20%;當時併購相關消息首度曝光。若計入Rockwell Collins70億美元淨債務,整樁交易價值達300億美元。

Rockwell Collins 5日早盤股價漲1.2%132.21美元,聯合科技股價則跌3.2%至114.11美元。

這也是航太業史上規模最大的交易案之一,雙方合併後的新公司將更有能力因應波音和空中巴士要求降價和增產的壓力,並能提供觸控駕駛艙儀表板與噴射引擎等更多元的商務客機零組件。

Tecop國際顧問公司總裁韋伯指出,藉由買下生產波音787夢幻客機航空系統的Rockwell Collins,「聯合科技將成為波音極重要的供應商,同時取得強勢談判地位,因應波音正在對供應商施加價格壓力」。

由於航太供應產業面臨飛機製造商要求降價與提高生產力、以加速生產空巴A320與波音737等客機的壓力,零件供應業正掀起整併潮。法國航空引擎製造商Safran今年初以87億歐元價碼收購航太設備製造商ZodiacRockwell Collins也才剛完成收購機艙內裝產品製造商B/E航太公司。

聯合科技預估,完成收購首年後,將帶動該公司經調整後的獲利上揚,第四年起產生每年稅前逾5億美元綜效,交易案預期明年第3季完成。

我們的看法:

第一、航空業不景氣,航太業也要進一步整合。
第二、這個整合可以說完全互補,絲毫沒有業務重疊。

第三、航太製造業未來仍然相當重要,因為技術有突破性的變革。

第四、很可惜的是,台灣完全沒有進入全球大廠航太供應鏈。

TPG/佳生

美國前三大私募基金「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TPG4日宣布,收購台灣最大專業臨床試驗公司佳生控股集團多數股權,相關交易細節不予披露;業界指出,這將是大型私募基金收購台灣生技公司的首例。

TPG表示,該收購案對雙方均有利,其中,佳生集團可望擴大在大中華區的臨床業務,對TPG而言,也將有助該基金推展泛亞太地區醫療保健產業網絡,另外,在此案完成後TPG將委託佳生創辦人陳恒恕繼續擔任佳生集團董事長。

佳生控股集團是台灣最大的CRO公司,過去主要業務是受製藥、生技公司委託,執行藥品(包含新藥與學名藥)臨床試驗設計、服務等。佳生成立於1997年,目前在台灣、韓國和日本、中國大陸等地均建立據點,並有業務基礎。

TPG合夥人陳悅表示,陳恒恕及管理層打造台灣首屈一指的CRO公司,中國內地最新的監管法規要求將藥物質量提升至國際標準,醫藥行業隨之步入了由創新驅動發展的階段,這也意味著國內絕大多數仿製藥,需要重新通過「生物等效性測試」(bioequivalency , BE ),導致臨床試驗服務量能的市場將供不應求。

陳悅說,在大陸醫藥行業開啟巨大增長潛力之際,佳生在生物等效性測試領域20年的經驗以及在新藥測試上的機構和行業知識正值市場契機。TPG對與佳生合作的前景感到十分振奮,並將部署充裕資源以幫助集團其實現發展潛力。

陳恒恕表示,樂見雙方合作,且TPG在全球的投資網絡將有助於拓展佳生現有的服務,並實現長期發展願景。他對佳生取得的成就深感自豪,並期待能與TPG緊密合作,帶動集團發展更上一層樓。

我們的看法:

第一、國際私募股權基金會加速對台灣生技公司的併購。
第二、台灣生技IPO表現不佳,未來生技公司的最佳出路是被併購。

第三、TPG是大型PE,不會只做小項目,這個案子的估值應該不低。

第四、台灣在CRO上面有深厚實力,未來CROCMO都值得被外資併購。

法德大陸廠

國際資金併購台灣生技公司頻傳,4日除TPG宣布收購佳生集團,中國大陸四環醫藥集團也宣布,投資台灣特色藥廠法德在大陸孫公司佛山德芮可製藥,投資金額上看人民幣4億元(約新台幣18.8億元),將分階段收購德芮可51%股權。

業界分析,大陸積極改革醫藥法規,包括加速新藥與困難學名藥在大陸上市,此舉將擴大市場規模,未來具有競爭力的台灣生醫公司,都可能成為大陸廠家收購對象。

四環醫藥分階段投資德芮可,業界認為,此次策略合作是近年來台灣特殊學名藥廠首次與大陸龍頭藥廠全面性合作,預料未來雙方將以德芮可為合作平台,同時進軍大陸及美國市場。

法德藥表示,過去一年來,由於大陸陸續頒布醫藥具體改革細則,其中對同時具備歐美核准品項且擁有大陸境內通過美國FDA查廠的生產線,將可以申請「優先審批」資格,加速藥品註冊審批流程,這是雙方合作主因。

據統計,四環醫藥在港股上市,市值港幣303億元(約新台幣1,180億元),為大陸醫藥產業市值前30大藥廠,年營收達人民幣30億元,為最大心腦血管處方藥物供應商之一,擁有接近500人的藥品研發、臨床、註冊團隊,以及超過3,000名分銷商,並覆蓋全大陸31個省市及自治區近10,000家醫院。

我們的看法:

第一、四環醫藥是一家陸資,為了避免審批麻煩,選擇併購法德大陸的子公司。
第二、這種台商出售大陸子公司的案子未來會越來越多,因為比較容易進行。

第三、台灣企業的性價比太好了,當然吸引陸資。

第四、買台灣公司大陸子公司,不僅取得技術、人才,語言不是問題,而且地理位置又近,公司透明度高,遠比併購歐美企業好。

海航

中資收購德國企業再踢鐵板!《南德日報》(Sueddeutsche Zeitung)報導,中國海航集團欲再次撒錢在海外併購,幾週前向德國保險業鉅子安聯集團(Allianz)提出入股提議,以成為關鍵投資人、甚至控有多數股權的大股東,不料遭到安聯管理高層直接回絕。據悉,德國政府對中資欲擴大在德國金融業影響力的企圖保持警戒,成為海航併購不成的關鍵主因之一。

報導指出,海航集團幾週前聯繫總部在德國慕尼黑的安聯集團,表達欲討論成為安聯關鍵股東、甚至收購其大多數控股權,安聯主要決策高層在諮詢海航股東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後,拒絕這項收購提議。中投公司持有海航三%股權。

報導表示,海航欲擴張在德國金融業的影響力,讓德國政府保持警戒,尤其海航持續買進德國最大的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股份,今年五月申報文件顯示其持股近十%,已成為德銀最大股東;任何欲收購安聯超過十%股權的投資者,都可能遭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嚴格審查其財務穩定和信用度。

海航是中國近年來最熱中海外併購的中企之一,業務範圍從傳統航空、物流延伸到金融服務領域,把資產管理和消費金融作為在國內外發展的動力。海航企圖收購安聯,反映中資在北京鼓勵下掀起進軍全球金融服務業的熱潮。

不過,德國政府為反制中資大肆收購,七月已修訂新規,擴大審查歐盟以外買家對德國重要基礎建設的產業收購,包含提供戰略性產業服務或軟體的企業;歐盟執委會本月稍後也將宣布措施,要求會員國嚴審外資併購歐企交易案,尤其是中企積極投資的敏感產業。

海航集團創辦人兼董事長陳峰被流亡海外的中國富豪郭文貴爆料,背後靠山為中共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彭博報導,海航去年以來宣布的海外收購逾四○○億美元,包括希爾頓集團約廿五%股權在內,都靠著高槓桿操作來融資,質押十五家上市公司所持逾九成股票、至少二四億美元,資金鏈斷裂風險升高,已被中國監管機構盯上。

安聯集團為德國具有一二七年歷史的老牌保險業者,官網年報顯示迄去年底的總營收達一二二四億歐元(約四.四兆台幣),營業利益一八億歐元,管理總資產達近一.九兆歐元,員工數超過十四萬人。

我們的看法:

第一、海航最近出了事,不再是併購金童,反而成為票房毒藥。
第二、海航已買進德意志銀行10%股權,成為德國主管機關關注焦點。

第三、德銀被海航買了那麼多股權,現在海航出事,德國當局當然不會允許安聯再成為海航獵物。

第四、這說明了中國大陸企業經營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政治風險永遠存在。

英派斯

台資健身器材企業英派斯健康科技公司915日在深交所中小板掛牌上市,6日英派斯公告在網上發行最終中簽率為0.02%,發行價人民幣16.05元(約新台幣74.9元)。

新華社旗下中國金融信息網報導,英派斯這次發行價為人民幣16.05元,預計募集資金人民幣4.82億元,扣除發行費用人民幣4,829.46萬元後,預計募集資金淨額為4.33億元(約新台幣20.2億元)。

英派斯1991年成立於山東青島,創辦人朱瑜明是青島台協名譽會長,早期做貼牌生產(OEM)的客戶訂製,2002年英派斯開出首家健身俱樂部,2005年起轉型攻大陸內銷市場。

英派斯招股書顯示,這次募資將用於健身器材生產基地升級建設、研發中心建設、大陸行銷網路升級等專案。

青島晚報報導,目前英派斯在全大陸營運12家直營零售門市,每年以二到三家新門市的節奏遞增。在健身器材連鎖零售專案中,英派斯的具體計畫是未來三年新開設47個位於各級市場主要商業地段的不同等級終端零售門市。

其中三家為體驗店,開設城市為北京、上海和廣州;另外公司還計畫以「租賃」門市方式開設15家旗艦店和29家專賣店,在這一專案上的投資金額為人民幣5,521萬元。
招股書記載,截至目前,以朱瑜明為首的台灣有瑞控股持有英派斯35.32萬股,持股比例為0.39%

南京報業傳媒集團旗下金陵晚報報導, 201112月,台灣有瑞將持有的55.55%股權,轉讓給海南江恒實業投資有限公司,控股權旁落。隨後,台灣有瑞又多次轉讓股權給各路PE,直至20156月,這家公司才停止套現的步伐。

投行人士分析,台灣有瑞退出的真正原因,可能是為了謀劃IPO

根據現行規定,外商投資企業中的外商獨資經營企業如果想改制上市,必須在改制階段引入境內非自然人股東。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又一家大陸台商在A股成功上市,未來勢必是大趨勢。
第二、這家公司也是內需概念股,符合中國大陸目前大健康潮流。

第三、10年前我就拜訪過這家企業,這也說明大陸台商要上市真的要等很久。

第四、大陸真的有漸漸放寬台資企業A股上市。

生技業

基亞、浩鼎新藥臨床解盲失利,IPO市場出現潛規則,在募資困難下,昨日BTC(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中砲聲隆隆;專家表示,目前興櫃有17家、上櫃有3家,未來1年內若沒有資金挹注會很慘,骨牌效應會導致產業崩盤。

BTC昨日下午進行最後一場議題,聚焦資本市場。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張鴻仁表示,泡沫化是一個新興創新產業必經的過程,但這幾年幾個生技事件,生醫資本市場一點生氣都沒有了!政府從2009年的勇敢開放,台灣成為各國稱羡的生技籌資市場,轉變成「有效監管」,「扼殺」了好不容易形成的資本市場。

張鴻仁以泰福的競拍失利和主管機關要求大股東鎖股延長期限,甚至公司獲利才能開放為例,指出政府要求申請上市櫃公司一定要有「獲利能見度」、「授權能見度」等措施,實施至今,是否達到當初設定扶持色產業、活絡市場成交量並與國際資本市場交流合作開拓新創業務的目標?

金管會副主任委員鄭貞茂表示,不同的資本階段,審查的條件都不會一樣,絕對不存在所謂潛規則、黑箱作業,泰福事件是業者自己強調35年可以獲利,自願被鎖股,在上市櫃申請時,絕對沒有刁難。

益安生醫董事長張有德認為,泰福自願鎖股,並成上市櫃公司掛牌潛規則的害群之馬邏輯不通,如果真是如此,盼泰福自願解除鎖股。

張有德說,目前興櫃及上市櫃的審核辦法,似乎以獲利可能性為標準,然而生技公司卻很難有穩定獲利確切時間點。因此生技公司的因應措施,就是盡量緊壓獲利時間,甚至設法寫出可能達不到的目標,這樣的情況,只會造成惡性循環。

華威創投合夥人李世仁說,生技是新創產業,產業特性是研發期需要很多資金挹注,平均每2年就要新的資金活水,但生技股低迷已有3年,如果政府對資本市場還是這樣約束,產業發展會很「緊張」。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曾惠瑾表示,目前興櫃有17家、上櫃有3家,未來1年內若沒有資金挹注會很慘。台灣資本市場持續低迷,若導致優質生技公司面臨財務危機,恐怕是政府不樂意看到的!

台微體總經理葉志鴻建議,美國生技產業IPO時,主要以專利與法規兩點來衡量生技公司的價值,而非獲利營收,有專業的專利律師進行分析查核公司無形價值,承銷券商部分則訂定公定的總承銷量市值比例(5%~8%)作為服務費用,讓股價回歸市場機制。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生技股過去估值太高,面臨進一步向下修正。
第二、很多生技公司沒有營業額,當初根本不應該上市,最後只是坑殺無知的散戶。

第三、生技股產業會加速整合,未來有許多M&A機會,買方更有可能來自國外。

第四、陸企和外資PE已經開始瞄準台灣生技產業。

美光

美光決定加碼投資台灣,將台灣據點定位為全球DRAM生產重鎮,有三分之二產能會在台灣生產。美光全球製造資深副總裁Wayne Allan6日表示,美光在台投資已逾120億美元,未來35年將每年再投資20億美元,用來提升製程技術及興建封測廠,未來18個月內還要再召募1,500名員工。

Wayne Allan表示,看好未來2季度的DRAM市況,且將與上季一樣需求強勁且供貨吃緊,美光的DRAM策略是在維持產能不變情況下,提高生產效率來拉高位元成長率,近期內並無興建新晶圓廠擴產計畫。

美光的全球晶圓廠佈局中,NAND Flash產能集中在新加坡及馬來西亞,DRAM產能則集中在台灣及日本,與英特爾合作開發的3D XPoint記憶體生產據點位於美國。至於原本生產NOR Flash的新加坡8吋廠將在18個月後關閉,不過美光位於美國維吉尼亞的12吋廠已經開始量產,會維持NOR Flash產能不變。

美光十分重視台灣DRAM生產鏈的投資,日前在台宣布成立DRAM卓越製造中心,就是要把台中廠(原瑞晶)及桃園廠(原華亞科)的技術及產能進行整合,並且在台中廠對面興建新的封測廠,在台灣打造DRAM完整生產鏈。

台中廠已開始以1x奈米製程量產,桃園廠將在明年跟進,之後還會進行投資升級製程至1y/1z奈米。

由於今年以來DRAM市場持續缺貨,價格一路調漲,Wayne Allan表示,截至上個月底的2017年會計年度第四季是個強勁的季度,營收將達5761億美元符合原先預期,而整個產業來看,DRAM廠都沒有興建新晶圓廠的計畫,預期未來2個季度的市況將與上季相當。也就是說,DRAM的好光景還可維持到明年。

Wayne Allan表示,由於客戶需求強勁,美光在DRAM產能配置上,會把台中廠及桃園廠內的晶圓測試產能,移至台中廠對面的封測廠廠區,8月底向TPK(宸鴻)買下的大鴻先進的廠區,就會用來建立晶圓測試廠。而將晶圓測試產能移出後,台中廠及桃園廠就還有空間可以增加投片量。美光的策略是在維持產能不變情況下,提高生產效率來拉高位元成長率,並且維持目前市占率。

Wayne Allan表示,美光DRAM生產線已經開始採用智慧製造及大數據,利用在每個機台設備上搭載的感測器來收集資料,進一步分析後提升設備生產效能,如此一來就可以有效提高位元出貨量,如與一年前相比,整個晶圓廠的前置時間縮短了25%,過去18個月內生產效能已提升20%以上。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半導體群聚效應成形,不可阻擋,美光很明顯以台灣作為大中華基地。
第二、這是近年以來較具規模的外人直接投資,值得鼓勵。

第三、台灣的危機是人才大量流失。

第四、中國大陸正加速半導體產業發產的力度,對台灣形成強力競爭。

第五、台灣和中國大陸不能硬碰硬對抗,未來應思考以合作創造雙贏的可能性。

宏達電

旗艦款智慧機U11出貨高峰已過,加上蘋果新款iPhone將推出,排擠效應重創宏達電(2498)營收!宏達電昨公布8月合併營收僅30億元,和7月的61.94億元相比根本腰斬,創下自20049月以來、近13年單月營收新低。

法人指出,由於宏達電的手機與虛擬實境產品動能均不佳,下半年可能要等待Google新款Pixel拉貨潮,才有能讓營運回溫。 

宏達電累計今年前8月營收總共398.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4.4%。宏達電原本看好新機貢獻營收,帶動全年營收走揚,但在新機推出後,今年僅6~7月單月營收破60億元大關,8月立馬腰斬成30億元。法人說,從8月營收來看,顯見宏達電旗艦款手機買氣已疲,未來僅靠虛擬實境產品支撐,原本該是旺季的下半年,恐怕也無法樂觀。

法人說,由於蘋果iPhone、三星Note 8等高階旗艦款均在下半年推出,蘋果特殊的3D臉部掃描辨識技術、三星智慧筆等軟體功能升級,讓手機市場出現等待的排擠效應,而宏達電旗艦款無法守穩戰場,雖力拱側邊擠壓的特殊功能,卻是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 

元大投顧分析師蒲得宇表示,今年U11系列產品生命周期短,而為Google代工的Pixel 2代機款,又傳恐將被韓國LG瓜分訂單。為激勵買氣,宏達電7月初已將高單價,毛利率較佳的Vive虛擬實境產品,調降200美元(台幣約6000元),但今年VR市況不佳,光靠Vive支撐對於整體營收貢獻有限。

蒲得宇進一步指出,宏達電今年產品規模持續縮減,Vive出貨量僅約40萬台,與去年相比僅持平;由於宏達電砍掉不少中低階款,全年出貨量包含為Google代工機款Pixel可能不到1000萬支,僅剩900萬支左右,因此宏達電短期內仍持續面臨轉型困難、行銷持續燒錢的窘境。 

科技網站手機王主編張利安分析,宏達電手機產品目前最大問題,就是產品線不完整,有競爭力的中階產品欠缺、VR產品線仍以B2B商業市場為主,一般消費性市場仍未見到買單,「策略錯誤,讓宏達電腹背受敵。」

由於經濟規模無法擴大、虛擬實境轉型仍燒錢,宏達電今年第2季每股虧損2.37元,連續第9季虧損,上半年累計每股虧損4.85元。日系外資及元大投顧預警,現金流有風險,每股淨值已縮水至21元,在VR貢獻有限下,預期2017~2019年仍難逃虧損。

對於宏達電的未來,更悲觀的系外資分析,在U11全力鋪貨的第2季,毛利率卻降了2.5個百分點,在中國品牌競逐與市場競爭激烈下,舊機款平均單價下滑幅度超乎預期,未來要見到宏達電毛利率有效回溫恐有難度,加上VR事業貢獻有限,維持賣出評等,目標價31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宏達電已錯過最佳出售時機。
第二、宏達電去年就應該分拆VR或手機部門,但很可惜並未採取這樣的作法。

第三、VR業務發展的速度不如大家預期,對宏達電是進一步打擊。

第四、宏達電原來可以將手機事業部和華碩或其他台灣業者合作,共組代表台灣的品牌。

第五、宏達電的失敗不只是王雪紅個人的失敗,而是台灣電子業整體的失敗。


第六、台灣未來的命運和宏達電會很類似,在對的時候沒有採取行動,最後毫無價值和談判籌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