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2日 星期一

中小企業數位化程度,台灣輸南韓、香港、中國...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和個人的生存之道

中小企業數位化程度,台灣輸南韓、香港、中國...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和個人的生存之道

最近台大前代理校長郭大維被挖角,獲聘香港城市大學工學院長。根據2019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城大工程學科位列全球第15,在香港及台灣居首位。

這並不令人意外,管中閔人事案被卡了很長時間,嚴重傷害學術自由,郭作為代理校長想必有很深刻的感受。我們一向覺得香港是科技沙漠,最近又有「反送中」事件,但無論如何,對有高度聰明才智的台灣人來說,香港反而是一個機會,關鍵在於你看事情的角度。

令人洩氣的是,郭大維並非唯一的例子。去年3月,台大副教務長、台大土木系教授康仕仲,被加拿大亞伯達大學挖角擔任新的建築、機器人跨領域研究中心主持人。據了解,加拿大給出台灣的10倍薪資,以及10倍大的研究空間。


康教授受訪時表示他問自己,如果繼續待在台灣,會比現在強嗎?或許,但大概只會強一點點。他心中還有世界頂尖的願望,但若在台大願望離他越來越遠,換言之,他真正想要的是世界級的舞台。

康教授的例子有一個重點,就是台灣的環境沒有辦法替人才創造價值。台灣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也有不少創新的好點子,但通常只能停留在初期階段,企業無法「加速」、人才也無法「加值」,從0到10很容易,但從10到100就沒辦法了。

亞洲吸引台灣老師最多的地方是中國大陸,不僅提供與本地教師同等薪酬,也有各項津貼,磁吸效應驚人,配合「惠台31項政策」,導致台灣教育體系的根本大輻鬆動。

台灣不只老師先後出走,好學生也會選擇到海外發展,因為海外大學排名較高,畢業後身價也高,找工作相對容易。

小英政府執政期間,「仇中」意識日益高漲,不管是對陸生來台或台生赴陸。台灣缺乏了交流環境,人才池塘日益乾涸,整體價值也大幅降低,全球大學排名不斷下滑。

最近有一個案例引起社會注意。湖北武漢大學新錄取的一名台灣師範大學交換生,遭大陸網民指其在社交媒體發表「精日、台獨」言論,期待「有一天偉大祖國收復失去的台灣島,和平統一全日本」。該生經深思熟慮後,決定不前往武漢大學就讀,這些人才能來台灣嗎?

令我驚訝的不是這名學生媚日的言行,而是陸方為何可以發現,特別是該生並非知名人物。小英政府正計劃加強對台灣民間言行的管制,提出「中共代理人」等指控;但反過來說,是不是有可能大陸也對所有台灣公民的言行做監控?假如這是真的,兩岸關係之惡化,已無以復加。

我對還沒有畢業的台灣年輕人有2個建議:第一是一定要有一個「外國」經驗,最好是美、日這些先進發達國家;第二是要培養「中國」經驗,不管是交換學生或暑期實習都可以。這些經驗不僅可以擴增個人的視野,而且至少可以提高自己身價,不會再是個井底之蛙。

另外很重要的是「跨領域學習」以及「設計適合自己的課程」。未來每一門學科可能都會和人工智慧(AI)有關,每個人必須有「整合」與「連結」知識的能力,沒有任何一個科系或學校可以滿足每個人所有學習的需求,所以「課外學習」、「跨域學習」和「永續學習」變得很重要,學校能提供的有用知識不到20%。

最近,全球電商龍頭亞馬遜表示,未來6年將投資7億美元,訓練1/3的美國員工學習新技術,協助他們回應自動化、機器學習和其他技術帶來的挑戰。Amazon是高科技典範,在AI領域有許多創新,但如果連全球高科技巨人,都覺得有必要重新訓練員工,代表新科技的衝擊,已經大到和快到無以想像的地步。

這說明未來的教育光靠學校是絕對不夠的,即使去唸個EMBA恐怕也無濟於事。每個人、每個企業都要能主動終身學習,才能因應數位化帶來的新挑戰。

台灣在這方面已落後。最近Cisco評鑒亞太地區中小企業數位化成熟度,日本拿下第一,新加坡居次,台灣排名第8,落後南韓、香港與中國大陸。台灣一向以創新自豪,但數位轉型,關鍵在於組織文化與心態,這是台灣急需改進的地方。

上週我在一個旅館等人,旁邊桌子客人的對話引起我的注意。這是一個國際獵人頭公司,來台灣尋找人才,外派到外國市場。我隱約聽到埃及、菲律賓這些地方,一方面為台灣年輕人的國際工作機會感到高興,但也擔憂優秀人才的流失。

台灣學生和世界一流學府接軌的程度,是未來人才重要指標。根據MIT 2018-19統計資料,亞洲四小龍的大學生/研究生入學該校人數如下:台灣9/67,新加坡10/82,南韓21/172,香港5/15,說明台灣遠不如南韓,也輸給新加坡,但星國人口只有台灣1/3,這是否代表未來新加坡世界級的工程人才會追上台灣?

由於中美科技大戰,美國對中方留學生的簽證百般刁難,大陸留學赴美意願創5年最低,留英反呈井噴式成長。再加上川普收緊移民法規,未來美國吸納的全球菁英將逐漸減少,反觀脫歐雖然重創英國經濟,但英國卻成為新的人才匯集地。

面對未來知識經濟的潮流,「人力資本」比「金融資本」更為重要。短期內,台灣正享受優質人力資本甜美的果實,但長期危機迫在眉睫。

目前香港的資金大量流往新加坡,台灣至少能夠做的,是把亞洲的人力資本,引導到台灣來,關鍵在於改變對中國大陸的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