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鄭州暴雨、美西熱浪…天災或成「新常態」!面對環境風險,企業要做的4個準備

鄭州暴雨、美西熱浪…天災或成「新常態」!面對環境風險,企業要做的4個準備


人類和自然的關係是微妙的。上週亞馬遜創辦人、全球首富貝佐斯,搭乘自家太空公司藍源(Blue Origin)太空船上太空,完成10分鐘的旅程後,平安返回地球,為人類征服太空創造歷史紀錄,也為未來商業太空旅行再寫里程碑。貝佐斯並非第一個達成這個目標的商人。7月稍早,英國富豪布蘭森搭乘自家的維珍銀河太空船,成功飛抵地球和太空的交界。不同之處在於,貝佐斯飛抵的高度達海拔100公里,比維珍銀河的86公里更高。


人類真的能征服大自然嗎?正好相反。最近西歐洪災,造成184人死亡,其中德國就占了157人。極端暴雨,是排放溫室氣體引發全球暖化從而造成氣候變遷的顯例,氣象學家指出,這種規模的洪患是百年一遇。無獨有偶,上週中國大陸河南鄭州也下起暴雨,速度之急,水量之大為50年來僅見,洪水淹沒整座城市,造成多人死亡及失蹤,損失慘重。


在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加拿大西北部近日連續高溫熱浪,高達攝氏40多度,已有5百人喪命,並導致野火襲擊。專家表示,氣候暖化使得每次熱浪可能性和強度都變得更大,全球氣候可能正跨越一個臨界點,未來意外災害將接連不斷。人類的脆弱又何止於洪水與熱浪?最近新冠病毒全球肆虐,Delta變種病毒的出現,讓以前已經接種疫苗的民眾再度確診,也為全球各地解封的前景投下巨大變數,現在連東奧是否能順利完成,都是一個問號。


科技為人類創造了無窮的福祉,但科技依然無法解決人類許多基本問題。對市井小民而言,太空科技和量子電腦是相當遙遠的事情,一般人只要知道,政府何時可以宣布解封?他的小吃店何時可以重新開業、賺點小錢?


這個天堂與地獄對比的畫面,在台灣已經出現。台積電現在是全世界最強的半導體巨人,連美國和德國都請求提供足夠晶片貨源。電子股股價不斷創新高,除了半導體,電動車又將成為一座護國神山。隨著全球經濟景氣復甦,海運也開始大爆發,貨櫃嚴重不足,船運股股價創新高;此外金融業也創下歷史佳績,今年上半年有11家金控獲利逾百億。


然而在此同時,台灣失業率卻也創下7年來新高,許多企業放無薪假。以內需導向的中小企業和服務業,特別是餐飲業,哀鴻遍野。新冠肺炎是天災的一種,你也可以說這是人禍,但都不在我們原先預期之內。台灣尚未受到天災襲擊,但未來絶對有可能,而且其它國家受災,連帶也會影響台灣,供應鏈失衡就是例子。


面對高度不確定性風險,對於企業而言,未來有幾個可能情況,企業必須要做好準備:


第一、全世界因為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天災風險將大幅增加

未來不論是洪水、酷熱、乾旱、嚴寒,將會接二連三發生,隨著地球暖化加劇成為「新常態」。企業必須加速分散供應鏈,集中在一個地方是相當危險的。未來環境「風險係數」將提高,因為人類沒有準備好應對百年一見的災難。


第二、「節能減排」將取代技術與效率,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新功課

在經歷了最近的災難以後,全世界一定會加速「減碳」和「零碳排」時間表,歐洲像英國從2030年起即禁售燃油車。台灣對於減碳這件事過去從未重視,也未列出明確時間表,未來將面臨很大衝擊,因為歐美大廠已開始要求「綠色供應鏈」,無法達到目標的廠商將會被淘汰。


第三、減碳需要新商業模式並將產生額外成本

台灣過去企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把焦點都放在科技和製程創新上面,追求量的成長,但對於減碳缺乏長期策略思考。未來不可能請一個顧問或捐一些錢,即達成ESG要求。企業必須思考技術創新、產業整合、重新分配資源,才能共同分攤ESG和綠色供應鏈相關成本。


第四、服務業必須徹底轉型,以數位商業模式顛覆自己

未來即使解封,也不可能再回到過去傳統型態,一定會發展成「線上+線下」混合式「新零售」。不管對於商家或顧客來說,消費習慣都已改變,業者必須未雨綢繆。


蔡崇信,中芯,戰略新板,印度Paytm,小米,香港上市,陸企市值,讀客文化,小米,工業富聯,電池,鋰業,格芯,網飛,Zoom

 理事長的話:蔡崇信,中芯,戰略新板,印度Paytm,小米,香港上市,陸企市值,讀客文化,小米,工業富聯,電池,鋰業,格芯,網飛,Zoom

蔡崇信

 

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NBA布魯克林籃網隊老闆蔡崇信,斥資1.57億美元(約新台幣43.9億元)買下曼哈頓兩層豪宅,創下美國史上第三高的住宅成交紀錄。

 

這樁交易正值阿里巴巴的敏感時刻,大陸當局近期打擊境內大型科技公司,限制其影響力和數據覆蓋範圍,阿里巴巴股價自去年10月以來已重挫三分之一。蔡崇信低調隱身多時,如今因購入高級公寓再度成為話題。

 

美國財經網站CNBC報導引述知情人士透露,蔡崇信購買的是中央公園南220號第6061層豪宅,可俯瞰中央公園和曼哈頓中城,總價1.57億美元。交易裡還包括位於18樓的單間公寓,可能供員工使用。對此,蔡崇信的發言人尚未置評。該大樓位於第七大道和百老匯之間,由著名建築師Robert A.M. Stern的事務所設計,這棟大樓共69層,2019年竣工,總造價約14億美元。

 

而美國史上最貴的房子也是在同一棟樓,這棟大樓號稱為億萬富翁的碉堡。美國企業家和避險基金經理Ken Griffin2019年以2.38億美元買下5153樓共四層樓。居住在這棟大樓裡的名人還包括英國搖滾詩人歌手Sting等。

 

即使在疫情期,中央公園南220號的房價仍持續飆升,並賣出逾90%。蔡崇信的買價均高於原始售價,去年60層的售價為5,090萬美元,上面一層5,140萬美元,加起來是1.023億美元。

 

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蔡崇信目前的身價約為100億美元(約新台幣2,830億元)。他仍是阿里巴巴的執行副主席和第二大股東。

 

蔡崇信出生於台灣,在美國紐澤西州上學,1990年代中期在紐約生活和工作,擔任律師和私募股權的高階主管。因阿里巴巴累積巨額財富後,奔波於聖地亞哥和香港之間。他同時持有加拿大和香港護照。

 

蔡崇信2017年買下布魯克林籃網隊的少數股權,2019年再買進球隊的其餘股權,以及球隊主場館巴克萊中心的經營權,總價超過30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蔡崇信正在將重點移轉到美國。

第二、阿里在中國大陸被主管部門修理。

 

第三、中美關係交惡。

 

第四、蔡可能計劃逐漸淡出阿里。

 

 

中芯

 

為了留住人才,大陸晶片代工龍頭中芯國際日前公告,拿出6,753.52萬股股票,獎勵包括公司董事長周子學、副董事長蔣尚義、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梁孟松均獲得40萬股的股權激勵,每人帳面獲利達人民幣1,272萬元(約新台幣5,500萬元)。

 

快科技報導,中芯國際董事會19日通過「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議案,以每股人民幣20元的授予價格,向3,944名激勵對象授予6,753.52萬股限制性股票,按照當日收盤價人民幣51.8元來計算,價值高達人民幣35億元。公告指出,中芯國際股權授予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0.85%,激勵計劃首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有效期自授予之日起至激勵對象獲授的限制性股票全部歸屬或作廢失效之日止,最長不超過60個月。激勵計劃首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自授予之日起12個月後,且激勵對象滿足相應歸屬條件後將按約定比例分四次歸屬。

 

觀察者網指出,人才是半導體企業發展的關鍵,中芯國際在拋出巨額股權激勵計劃的同時,仍面臨人才流失問題,中芯國際74日公告,公司核心技術人員吳金剛宣布離職,直接放棄即將被授予的16萬股激勵股份。

 

曾任職於日本通產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吳金剛,2001年加入中芯國際,從助理總監做起,一路到2014年擔任中芯國際技術研發副總裁。但在股權激勵計劃名單中,吳金剛作為中芯國際五位核心技術人員之一,卻僅獲得16萬股的限制性股票,占授予限制性股票總數比率的0.21%,僅為另一位核心技術人員張昕的一半。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芯主要靠台灣人才。

第二、中芯技術落後台積電至少5-7年。

 

第三、大陸必須投入巨額資金發展半導體。

 

第四、短期內還需要依賴台灣人才。

 

戰略新板

 

證交所台灣創新板及櫃買中心戰略新板20日舉行聯合開板典禮,針對外界關心目前並無創新板上市,證交所董事長許璋瑤致詞時指出,創新板須勇敢邁出一步,未來會繼續滾動式檢討,作必要調整;櫃買中心董事長陳永誠致詞也表示,戰略新板讓多層次市場架構更趨完備,東研信超726日將成為首家登錄戰略新板公司。

 

許璋瑤指出,證券市場兼具經濟發展以及保障投資的責任,長期以來,企業必須發展到穩定成熟階段才能到資本市場上市,因此,有些具有關鍵性技術及創新能力的公司,因處在剛發展的階段無法來上市,特別推出台灣創新板,希望藉由資本市場強化其營運,加速競爭力。

 

他並說,新創公司上市後所有證券業要繼續給予扶助與協助、可以永續成長茁壯,近來來經濟大幅成長,證券市場也蓬勃發展,目前國內上市櫃股票總市值已達60兆元,每天成交金額也超過5,000億元,與往年呈現倍數成長,在市場資金充沛下,正是推出新板塊好時機。

 

許璋瑤也強調,因有些意見難免會有顧此失彼,沒有完全可以納入,例如要不要對投資人資格限制,證券商輔導的年限,還有未來轉板的條件等大家都還有意見;而創新板是經過聽取業者意見及參考各國經驗,得出較可行的方案,未來要面臨的困難及挑戰還很多,未來會在執行過程中,繼續滾動式檢討,作必要調整。

 

陳永誠表示,櫃買中心在興櫃股票市場下增設戰略新板,吸納六大核心戰略產業(AI、物聯網、資安、生技、國防及重要民生物資產業等)規模還不到上市櫃標準的企業,能憑藉創新的能力及工作團隊,儘早得到資本市場資金的挹注。

 

陳永誠指出,櫃買過去20多年來致力開創上櫃、興櫃及創櫃等多層次股票交易市場,已協助超過2,200家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戰略新板讓多層次市場架構更趨完備,將提供新創事業更友善的機制,以協助更多創新企業進入資本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資本市場對新創缺乏吸引力。

第二、最佳新創公司都去國外上市。

 

第三、新的新創板定位不夠清楚。

 

第四、台灣缺乏新創生態系。

 

印度Paytm

 

螞蟻集團創辦人馬雲在海外最重要的一筆投資─印度最大第三方支付業者Paytm,即將在印度上市,估值上看300億美元。其中,螞蟻集團持股超過30%為最大股東,預料Paytm上市後,將為螞蟻集團帶來可觀的獲利回報,也是螞蟻歷經大陸監管風波之後,總算迎來一個好消息。

 

Paytm成立於2010年,成立初期受限於印度網路基礎設施薄弱,Paytm發展緩慢,在2015年用戶數僅2,500萬,但2015年莫迪政府發展「數位印度」,以及2016年的廢鈔行動,大大推升Paytm的用戶數,廢鈔行動四個月後,Paytm用戶增至1.22億,此後持續高速成長,目前用戶數已達3.3億,為印度最大、全球第三大的支付業者。

 

當時在大陸行動支付市場已嘗到甜頭的馬雲,看上了印度市場的潛力,在2015年由阿里夥同螞蟻參與Paytm的第一輪和第二輪融資,取得40%股權。此後螞蟻集團與阿里巴巴集團又多次共同投資Paytm,截至2020630日,螞蟻集團的投資總額約為29億美元,對Paytm母公司One97的持股比例達30.33%。

 

Paytm2019年最近一輪融資時的估值為160億美元,此次IPO計畫發售1,200億盧比(約16.1億美元)的新股,為印度有史以來募資最大的IPO,目標估值約250億~300億美元。

 

不過,由於印度法令規定外資投資上市公司持股必須25%以下,螞蟻集團可能要在PaytmIPO前和IPO過程中,減持約5%的股份。除了螞蟻和阿里,Paytm的知名外資股東還有軟銀和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夏海瑟威。

 

Paytm的經營管理模式富有濃厚的螞蟻集團影子,因此也被稱為「印度版支付寶」。騰訊財經報導,螞蟻集團對Paytm輸出戰略,即以支付寶技術及資源輸出,加上股權投資(非全資)和當地語系化團隊的方式,打造「支付寶+本地錢包」的成功落地。螞蟻類似的海外投資模式,還運用在韓國、東南亞、北歐、中東等多地。

 

報導指出,在過去數年,螞蟻集團派遣各部門的主力人員常年往返杭州和印度的Paytm總部,從系統架構改造、數據能力完善等方面全方位提升Paytm的平臺能力,「往返的差旅票證這些疊起來有十幾米高」。

 

我們的看法:

 

第一、Paytm是印度最大的獨角獸。

第二、FinTech領域前途不可限量。

 

第三、螞蟻投資的巨大勝利。

 

第四、原先富士康可能投資,後來放棄。

 

小米

 

市場分析機構Canalys的初步估計,中國大陸手機巨頭小米第2季智慧手機出貨量躍增83%,出貨市占率擴增至17%,擠下蘋果公司(Apple),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手機供應商。南韓三星電子則以19%的出貨市占率穩居市場龍頭。

 

小米智慧手機大量出貨,主要代工廠鴻海旗下富智康和英業達旗下英華達,以及晶片零組件廠聯發科(2454)、友達、新鉅科等供應鏈一併受惠。

 

彭博資訊報導,這是小米首次衝進全球前兩名,扭轉過去冠亞軍都三星和蘋果爭搶的態勢,股價16日在香港應聲大漲約4.8%Canalys數據顯示,蘋果上季出貨市占率為14%,位居第三。

 

根據Canalys估計,OppoVivo上季出貨市占率各為10%,並列第四,這也意味著上季前五大智慧手機製造商中,中國大陸業者就包辦三名。第2季通常是蘋果和三星的銷售淡季,因為兩家大廠都準備在之後幾個月推出新機,消費者傾向在這段期間觀望。

 

在美國去年實施制裁、限制華為的晶片供應之前,華為曾短暫打亂這個排行榜,在華為退出競爭激烈的智慧手機市場後,其他大陸業者都砸下鉅資推出新硬體並升級手機。

 

其中以小米特別活躍,今年1~4月就推出兩款旗艦新機,Mi 11 Ultra新機搭載的相機影像感測器尺寸是業界數一數二大,凸顯該公司進軍高階產品領域的雄心。

 

產業人士則指出,富智康手機品牌營運包括諾基亞、Infocus等,在中國大陸手機製造客戶包括華為、小米、Oppo等,還有國際品牌Google、微軟、亞馬遜也是富智康客戶。

 

受美國禁令衝擊,華為全球手機市占滑落,小米、OPPO趁勢接收華為市場,小米積極進軍西歐,出貨量大增。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小米是華為事件的最大受益者。

第二、全球第二市場地位很驚人。

 

第三、小米在國際市場如印度為領導品牌。

 

第四、小米成功在於它是真正的國際品牌。

 

香港上市

 

大陸政府6日剛公布嚴厲證券新規,要求有意境外上市的陸企必須通過嚴苛的網路安全審查,影響約70家正籌備美股上市的企業,但16日傳出大陸放寬甚至免除在香港上市的審查門檻。

 

綜合陸港媒體16日報導,大陸監管層為企業境外上市設下嚴苛網路安全審查關卡後,市場議論這些有意海外上市集資的大陸網路企業、甚至金融業者該何去何從。報導援引知情人士說法表示,雖然有這道新規,但大陸官員近日在與銀行家進行的會議中提到,將會豁免香港上市的相關審查。

 

知情人士透露,在新的境外上市法規架構下,包括香港IPO的企業都要通過網路安全審查、確保符合法規,但據大陸官員的說法,香港的審查程序不會太繁瑣,只有在企業執意赴美國上市的狀況下才會進行嚴苛審查。

 

報導稱,雖然這種高壓監管將打擊陸企對海外、尤其是美國資本市場的吸引力,但大陸政府認為,外國投資機構在香港的運作非常成熟,讓企業在香港上市可相當程度抵銷類似的衝擊。另一方面,中美近期圍繞著數據、股市、香港的諸多爭執,也讓市場觀望會否再次拉高兩國的對立情緒。

 

大陸官方現階段嚴管的態度,動搖了約70家有意赴美上市的陸企,有些企業幾個月來遲遲沒有進一步上市集資行動,有些企業則乾脆擱置行動。

 

部分業內人士認為,對這些無法順利在美股IPO的大陸網路平台企業來說,香港已成為最好的落腳處,7月以來,包括喜馬拉雅、小紅書等原本宣布赴美上市的公司,紛紛傳出轉戰港股的消息。另一家頻有上市消息的企業貨拉拉,近期的IPO地點也從美國改到香港。

 

分析人士指出,大陸放寬監管預計能推動更多想IPO的企業前往香港,但可能要約一個月後這種效果才會體現。此前有消息稱,過去大陸網企透過境外註冊公司以及VIE(可變利益實體)架構進行境外上市,能躲避大陸監管機構的審查,目前大陸正在修改規則防堵漏洞,預計要一、二個月的時間,而觀望中的陸企可能選擇等待最終結果來決定上市地點。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香港資本市場下半年大爆發。

第二、大陸企業短期不會再去美國上市。

 

第三、特別是新經濟企業。

 

第四、龍頭企業甚至可能從美國下市。

 

陸企市值

 

21數據新聞實驗室統計,截至2021630日,在上海、深圳、香港、紐約等全球主要交易所上市的中國企業市值前500強中,超過千億(人民幣,下同)市值公司共254家,以資訊技術、大消費、電子、新能源等行業占據半壁江山。回顧2010年底,68家千億市值公司仍以金融、石油石化、通信、煤炭等行業的國企為主,為大陸新舊產業交替、民營經濟崛起的寫照。

 

新舊產業交替民企亮眼

 

市值500強的行業變遷,能窺見大陸國家經濟結構和產業發展的脈絡和趨勢。過去10年,「創新科技」和「自主消費」成為2條崛起主線。其中,市值超過1兆元的公司已達12家,網路科技與金融業各占5家,仍是巨無霸陸企的2個主要來源。

 

從這份榜單來看,騰訊控股、阿里巴巴、貴州茅台穩居前3名。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掀起新能源汽車熱潮,推動上市僅3年的寧德時代在上半年進入兆元市值俱樂部,成為深圳創業板首家市值超過1兆元的公司。

 

大陸網路科技蓬勃發展,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今年15月,全大陸網上零售額48239億元,年增24.7%,2年平均增長14.2%。隨著交易的線上化,與個人消費有關的網路生態也逐漸興起。智慧貨運平台滿幫集團、生鮮新零售平台叮咚買菜在今年6月先後上市,成為市值500強的新晉者。

 

疫苗龍頭企業市值猛增

 

與此同時,網路巨頭不斷在新領域尋求發展,阿里健康、京東物流、京東健康、騰訊音樂等紛紛現身500強名單。

 

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加上突如其來的疫情,作為必需品的醫藥景氣度不斷上升,整個產業鏈關注度進一步提高。統計發現,自2020年初疫情暴發以來,醫藥生物行業一共新增12家市值500強公司,和10年前相比則增加18家。智飛生物、康希諾、康泰生物等創新疫苗龍頭市值相繼突破千億。

 

我們的看法:

 

第一、民企實力大幅超越國企。

第二、特別是新經濟企業。

 

第三、大陸加強管理新經濟企業。

 

第四、值得注意的大陸經濟結構快速轉型。

 

讀客文化

 

大陸出版業者讀客文化19日在A股掛牌,上市首日早盤漲近1,800%,尾盤再度拉升,終場收在當日最高價人民幣(下同)31.66元,暴漲1,942.58%,總市值為126.64億元。該股首日表現不僅是創業板史上最佳,也是A股本世紀以來上市首日漲幅最大的個股。

 

證券日報報導,讀客文化成立於2009年,總部位於上海市,主營業務為圖書的策劃與發行,以及相關文化增值服務。2018年~2020年,讀客文化年均新策劃圖書上百種,年均發行圖書超過1千萬冊。

 

在業績方面,由於2021年疫情被有效控制,讀客文化預計2021年上半年淨利約2,600萬~3,200萬元,年增60.45%~97.48%。

 

同花順財經報導,讀客文化A股上市發行價為1.55元,發行4,001萬股,僅集資6,200萬元。讀客文化不僅是創業板史上發行價最低的新股,還是2021年以來唯一一檔集資額低於1億元的新股。市場人士分析,因超低發行價與流通盤,加上上市前五日不設漲跌幅規則限制,吸引市場短線資金熱烈追捧。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家超迷你小型股。

第二、難怪股價被炒作得那麼高。

 

第三、未來內容越來越重要。

 

第四、新經濟平台需要優質內容。

 

小米

 

大陸當局正加強整頓科技產業之際,科技富豪近期出現「踴躍捐款」現象。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近日就宣布捐出價值廿二億美元(新台幣六二二億元)的小米股票給慈善機構,這是大陸政府加強科技產業監管整頓時,科技巨頭再度巨額捐贈的最新案例。

 

華爾街日報報導,小米專注於手機等硬體研發製造,和其他網路巨頭相比,不算是監管部門的優先整頓對象,不過雷軍仍在近日巨額捐贈,小米集團在港交所公告,雷軍捐款兩家慈善機構約六點一六億股的小米公司B類股份,按照小米收盤價港幣廿八點二五元計算,總價值約廿二億美元;雷軍捐贈完成後,仍持有約百分之十點六小米股份。

 

雷軍捐贈前,已有部分大陸網路科技巨頭也有類似行為,字節跳動(抖音)創辦人張一鳴六月下旬就宣布捐出人民幣五億元給他的家鄉福建龍岩市,成立芳梅教育發展基金,芳梅兩字分別取自張一鳴的奶奶及外婆的名字;美團創辦人王興也捐贈逾廿億美元股分給自己的慈善基金會,將用於教育及科學領域。今年四月,騰訊創辦人馬化騰承諾投資七十七億美元,用於科技向善、鄉村振興,幫助大陸農村擺脫貧困。

富瑞金融(Jefferies)分析師表示,大陸政府加強控管科技產業的目標之一,在於確保私人企業不會太龐大、太強,因為可能加深大陸貧富差距;巨額捐贈有助縮小貧富差距,和政府目標一致。

 

從去年底大陸科技公司就遭到政府愈來愈嚴格審查,確保科技企業數據安全;除了大眾熟知的阿里巴巴、滴滴等,小米也受到關注,今年三月大陸國家網信辦、公安部約談小米、阿里、騰訊等共十一家公司,警告深度偽造等技術使用。

 

雷軍近來事業蒸蒸日上,日前市調機構Canalys公布新統計數據,小米第二季首度超過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手機供應商。

 

報告顯示,小米是今年第二季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表現最亮眼的廠商,出貨量暴增百分之八十三,以百分之十七市占率超越蘋果躍居第二,這也是小米史上首度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手機廠。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中央正在整治新經濟民營企業。

第二、不知道下一個對象會是誰?

 

第三、民企人人自危,紛紛表態效忠。

 

第四、不想變成下一個馬雲。

 

工業富聯

 

工業富聯(FII17日舉行上市三周年慶暨高峰論壇,董事長李軍旗透過雲上直播發布「燈塔領航者計劃」,未來五年,將實現助力十家領軍企業建設為世界級燈塔工廠轉型標桿。

 

李軍旗表示,將助力100家領導企業實現完整數位化轉型;為1,000家製造企業導入數位化技術應用;通過平台為5萬家中小企業提供產業與技術服務。

 

他強調,工業富聯將以世界領先的「燈塔工廠」標準,形成針對大企業轉型升級的燈塔工廠整體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在整個生產上的運營指標的大幅改善,及業務價值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

 

工業富聯最終目標是提供的數位化轉型服務,覆蓋大陸工業生產總值占比70%,實現中國製造的數位轉型。

 

鴻海科技集團副董事長李杰指出,工業富聯成立時的初心,就是在「智慧製造+工業互聯網」雙輪驅動下,為製造業賦能。目前製造業面對數位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而工業富聯從數據產生、傳輸、存儲及應用建立了完整的數據產業鏈,更技術布局智慧裝備、IoT5G專網、私有雲、專業雲等,應用在雲、網、端產品,建構製造業數位轉型之路。

 

他表示,工業富聯透過獨善其身,再去扶助其他產業兼善天下,是「燈塔領航者計劃」的使命。

 

鴻海集團在大陸子公司富士康變身工業富聯,20187月在上海證交所上市,成為工業互聯網第一股,創下了企業從上會到過會僅36天的最快紀錄,也創下A股最大IPO紀錄,在A股市場堪稱轟轟烈烈。

 

上市三年營收也交出好成績,工業富聯的工業互聯網業務收入從2019年人民幣6.2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人民幣14.4 億元,年增130.85%

 

在深圳的智慧工廠獲得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的榮譽稱號,大陸工信部認證智慧製造及人工智慧示範點,兩度入選大陸工信部十大「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台」,以及全球工業智能領域「湛盧獎」等榮譽。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三年前A股上市,是非常正確的決定。

第二、超級雲端概念股。

 

第三、現在轉型為智能製造解決方案提供者。

 

第四、大陸缺乏類似的股票。

 

電池

 

大陸電動車賣太好,引發「電池荒」來襲!小鵬汽車CEO何小鵬透露,他在寧德時代的電池工廠待了一星期才拿到貨。研究機構SNE Research更預測,未來五年動力電池缺口將高達40%

 

在大陸政策扶植的推波助瀾下,電動車需求端強烈,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陸車用電池龍頭寧德時代股價連日上漲,市值超過人民幣1.3兆元,背後凸顯的卻是電動車產業的「電池荒」問題。

 

政策補貼支撐新能源車市蓬勃發展,昔日買傳統燃油車根本買不到車牌,因大陸許多城市每年發放的車牌有固定限額,必須抽籤。但買電動車很容易上牌照,還有停車費、電價、道路通行費等優惠政策,帶動今年電動車大賣。

 

央視財經報導,中國汽車工業協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車產銷年成長逾兩倍。其中,小鵬汽車6月銷量年增高達六倍,理想汽車銷售年增逾三倍,反應市場需求熱絡。

 

全球新興能源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預測,到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對動力電池的需求達406 GWh10億瓦時),而動力電池供應預計為335 GWh,缺口約18%。到2025年,這一缺口將擴大到約40%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近日在股東大會表示,客戶最近催貨讓他快受不了。為滿足車企需求,各大動力電池公司開足馬力。江西某鋰電池動力工廠品質部總監黃敬平表示,公司從開年到現在,基本上沒有停產,一個月基本上28天滿負荷生產。

 

大陸多家動力電池廠商也面臨著類似境況,近日億緯鋰能公告披露,公司現有場地及生產線已滿負荷運轉,但近一年仍將供不應求;寧德時代發布投資者調研紀要指出,供應鏈資源緊缺是公司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面對電池短缺,車企們抱緊動力電池廠商的「大腿」。長城汽車於今年6月初與寧德時代簽署長達十年的動力電池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特斯拉也與寧德時代簽下四年長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就曾多次表露對於電池供應緊缺的擔憂,直言供貨商給多少,特斯拉就買多少。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池才是電動車的關鍵。

第二、電池是稀缺關鍵資源。

 

第三、台灣企業在這個領域太弱,沒有布局。

 

第四、最近鴻海開始投資電動車電池。

 

鋰業

 

隨著鋰礦資供給日益緊缺、市場價格猛漲,全球最大鋰生產商之一的中國贛鋒鋰業,正加快海內外收購鋰礦資源。贛鋒鋰業最新提出擬收購加拿大Millennial Lithium,交易金額最多為3.53億加元。

 

路透17日報導,贛鋒鋰業在提交給深交所的文件稱,這樁收購將由集團旗下一家子公司完成,價格為每股3.60加元,較Millennial15日收盤價3.32加元溢價8.4%,藉此獲得標的資產旗下位於阿根廷的鋰鹽湖專案資源。

 

Millennial為加拿大多倫多證券交易所創業板的上市公司,主要從事收購、勘探及開發鋰礦業權,旗下的主要資產為位於阿根廷Salta省的PastosGrandes鋰鹽湖專案,以及位於阿根廷Jujuy省的CauchariEast鋰鹽湖項目。

 

贛鋒鋰業表示,本次交易有利於公司業務拓展,並增強核心競爭力,符合公司上下游一體化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戰略。

 

新浪財經報導,2021年來,贛鋒鋰業已多次跨境收購鋰礦資源。2月份,其子公司上海贛鋒出手認購英國倫敦上市公司Bacanora新增股份53,33萬股,交易金額約2,400萬英鎊,進而持有Bacanora股份比例增至28.88%;5月,上海贛鋒再進一步對Bacanora提出交易金額不超過1.9億英鎊的收購計畫。

 

此外,贛鋒鋰業6月斥資1.3億美元收購荷蘭SPV公司50%股權,進而持有非洲馬利Lithium du Mali SA 100%的股權,並間接擁有馬利Goulamina鋰輝石礦項目的權益。

 

我們的看法:

 

第一、鋰是電動車的重要原料。

第二、未來勢必往上游垂直整合。

 

第三、大陸企業積極向海外併購。

 

第四、這次沒有受到政治阻撓。

 

格芯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晶片巨頭英特爾正洽詢以300億美元併購格芯,若談成交易,將是英特爾歷來最大併購案,也將一舉壯大英特爾發展晶圓代工事業的版圖。

 

英特爾雖投資200億美元新建晶圓廠,但還要幾年才會完工量產,買下代工產業市占7%的格芯,將一舉躍居晶圓代工第四大,僅次於台積電、三星電子、聯電。

 

巴隆周刊(Barron's)指出,英特爾無法靠此交易撼動台積電在先進製程代工地位,業界人士指出,格芯已專注在成熟製程,近期在新加坡擴產動土也是屬於成熟製程擴產,此案反映半導體產業成熟製程已掀起整併潮,此案成功,短期難撼動台積電的龍頭地位,若成局反將干擾部分韓系晶片商取得成熟製程產能。

 

根據TrendForce集邦機構研究數據顯示,2021年第1季度按照晶圓代工營收統計,第一梯隊是台積電及三星的先進製程競爭,第二梯隊則是聯電、中芯與格芯在成熟製程上的競爭。產業分析,格芯市占率計算包含計算IBM相關業務收入,營收絕對值估計低於聯電,高於中芯國際。

 

業界分析,格芯的價值包含AMD既定長約訂單,諸多韓系晶片商訂單、在歐洲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擁有號稱歐洲最大晶圓製造廠,英特爾有意擴大晶圓代工布局並計畫在歐洲投資設廠,想買格芯,顯示英特爾對爭取收購成熟製程的有效產能相當積極。

 

格芯在6月舉行新加坡線上擴產動土儀式,新廠最大月產4萬片主要提供5G和車用需求,最快2023年首季陸續開出產能,跟進台積電跟聯電的28奈米成熟製程擴產。從22/28奈米來看,諮詢機構以賽亞研究認為,格芯可能在20212025年間增加月產2.5-3萬片的產能,三星、MagnachipAnapassSiliconworks是潛在客戶。

 

格芯目前由阿布達比主權基金Mubadala投資公司所掌控,英特爾不評論此消息,格芯未回應媒體求證。知情人士說,格芯也可能不賣、按原訂計畫推動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劃時代的併購案。

第二、關鍵在於整合。

 

第三、這是歐美資本的操作手法。

 

第四、台灣企業以技術擅長,不太會用資本操作。

 

網飛

 

串流巨擘網飛(Netflix)周二盤後公布第二季(46月)僅新增150萬訂戶,顯示歷經疫情期間用戶飆升的榮景後,如今在競爭激烈與防疫限制解除之際,串流訂閱成長持續放緩。此外,網飛證實將進一步投入遊戲領域,也反映該串流巨擘積極開拓新市場以因應需求轉疲的情況。

 

網飛預料本季新增350萬訂戶,遜於分析師預估的550萬,使該公司周二盤後股價一度重挫5%,周三早盤跳空開低,報510美元,跌幅逾4%。

 

網飛訂戶增長速度趨緩,上季在美加市場,網飛甚至流失約43萬訂戶,此為十年來第三次呈現單季衰退。網飛目前全球約有2.092億訂戶。

 

網飛表示,擴展電玩遊戲仍在早期階段,未來將免費提供訂戶使用,初步規劃以手機遊戲為主,「我們視遊戲為另一個新的內容類別,就如同我們打造原創電影、動畫一樣」。

 

網飛近期甫挖角臉書高層貝爾杜(Mike Verdu)擔綱遊戲發展事業副總裁。該公司表示,開發中的手機遊戲可能會與網飛影集與電影有關。

 

網飛營運長暨產品長彼得斯(Greg Peters)受訪時表示,「我們瞭解粉絲希望能更深入和更多參與喜愛的作品。」

 

上季營收成長至73.4億美元,略高於分析師估的73.2美元,但遠高於去年同期的61.5億美元。上季淨利由去年同期的7.2億美元躍升至13.5億美元,每股盈餘2.97美元,但遜於分析師預測的3.16美元。

 

第二季用戶數新增154萬人,優於分析師預估的104萬人。

 

Investing.com分析師柯恩(Jesse Cohen)指出,隨著串流市場競爭加劇,網飛交出又一季不起眼的成績,缺乏訂戶成長催化劑,是該公司今年表現平淡的主因之一。

 

另外,網飛暗示目前沒有收購計畫。該公司提到,儘管市場競爭升溫,對手透過合併打造更強大的娛樂平台,但現階段無須為了競爭而讓規模變得更龐大,並強調過去幾年的媒體整併風潮,並未影響該公司的成長。

 

我們的看法:

 

第一、網飛正面臨成長的瓶頸。

第二、需要下一個成長引擎。

 

第三、電玩遊戲的方向很有趣。

 

第四、未來如何和內容及角色結合,是一大挑戰。

 

Zoom

 

視訊通訊平台Zoom影音通訊公司已同意,以規模147億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購客服中心雲端軟體商Five9,以充實視訊會議應用程式(App)的內容,並強化競爭力。

Zoom的視訊會議服務在新冠疫情期間飛速成長,帶動股價大幅上揚,去年大漲四倍後,今年續漲7.3%,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Zoom決定靠高漲的股價來支應併購所需,進軍能在疫情後提振營收的市場。

 

根據18日宣布的協議,Five9股東將獲得0.5533ZoomA股普通股。交易完成後,Five9將成為Zoom旗下的子公司。這起交易仍待股東批准,預計將於2022年上半年完成。

 

Zoom發布新聞稿說,這項併購案旨在幫助建立雲端客服中心服務Zoom Phone。執行長袁征發布也說,「我們持續尋求提升平台的方法,納入Five9是很自然的組合」。在勞工開始重返辦公室,學生返回校園之際,Zoom正設法維持成長。

 

Five9的主要事業是客服中心,客戶不乏知名廠商,如Under ArmourLululemon等,這個市場的規模估達240億美元,Zoom收購Five9後可讓客戶透過網路提供客服,目標是提升對抗思科(Cisco)、RingCentral及亞馬遜(Amazon.com)等對手的競爭力。

 

研究機構Creative Strategies的分析師米拉涅西(Carolina Milanesi)表示:「隨著愈來愈多作業流程數位化,各組織也不再把聯絡中心與顧客的互動視為獨立的業務;在同一個平台上處理銷售及客服等問題,會更順暢。」

 

2020年初,疫情限制措施迫使居家避疫的民眾遠距上班、上課、社交,扶助Zoom崛起;然而,隨著疫苗接種率升高及封鎖措施解除,投資人今年已對Zoom是否能維持成長產生疑慮。

 

隨著疫情封鎖措施退場,遠距工作的前景已成為緊迫的問題;Zoom的競爭對手已推出複合式的功能,迎合各企業的需求;微軟的Teams平台已變更設計,改善遠距工作者在會議中的互動;Google也已發表Workspace雲端運算生產力和協同運作軟體的升級版,包括Meet視訊會議系統的新工具。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指出,併購Five9將有助於Zoom「壯大其平台,強化數位轉型,跨入雲端,參與另一個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Zoom面臨下一個成長挑戰。

第二、疫情解封,對遠距平台需求會降低。

 

第三、但遠距仍然會是將來人們工作的方式之一。

 

第四、Zoom趁市值仍高的時候,進行併購。